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1. 引言1.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实践、互相促进、共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产学研用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实现技术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加速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的技术人才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传播,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可以实现各方共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
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通过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目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这一模式向着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2020年12月Dec.2020教!)帀・TEACHER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陈冶风-吴伟2(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556000; 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在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最后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0-16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114-02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合理地改进和优化高校的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有效地整合协同主体的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侧重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基础上,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地资源整合创新,以具体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的高效转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注重资源整合。
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
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海量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实例都能够用来进行深入探究,且这类企业大多资本雄厚。
而高校设有项目管理专业,为此有很多管理人才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作者:王娟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6期王娟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带动企业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文以阜新为例,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并针对阜新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政策引导、校企平台搭建、动力激励途径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2001 年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转型是阜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十余年来,阜新一直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2011 年,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1] 。
阜新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走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
一、阜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1、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建设网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单位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2、企业科研能力不足,而高校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
企业的科研力量薄弱,能力有限,技术水平发展受限,而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水平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二者的优势和短板正好可以互补。
将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补充到企业中去,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将阜新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轨道上脱离出来,借助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及科技力量,将粗犷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
3、校企联合动力不足,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和企业的关系不应停留在我育人、你用人的阶段。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对新出校门的人才持怀疑态度。
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利益纽带来带动创新发展,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设步伐。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国际合作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难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互信机制和合作规则,确保产学 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及发展策略
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 科研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实训基地 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研发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 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 ,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
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HAPTER 04
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展望 与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协同 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
国际化方向
国际化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未来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与国际前沿科技的对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 合作与交流。
跨界融合方向
跨界融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产学研协同 创新将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跨界创 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国际合作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资源,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推 动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0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它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些探讨和分析。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最后,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方应该注重合作的实效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目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推动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合作机制,保护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
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安徽科技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文/何文泉(安徽省统计局)摘要: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创新要素整合、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201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调查资料,对全省企业产学研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点、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安徽省产学研合作广度扩大,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并对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产学研合作能力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1]。
2019年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调查资料显示,全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规模扩大,成效显著,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但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融合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特点1.产学研合作创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9年,安徽省开展产品和工艺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的企业共计10614户,占被调查企业总量的33.9%,较上年提升约4个百分点。
其中,7284户开展过合作创新,占开展技术创新企业总量的68.6%,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4371户开展过产学研合作,占41.2%,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
产学研合作创新覆盖面持续扩大。
2.产学研合作的工业企业占比更高2019年,在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工业、建筑业、批零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占80.5%,2.9%和16.6%;而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工业、建筑业、批零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占88.0%、2.4%和9.6%。
产学研合作的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比例更高,占近9成。
3.政府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力度更大2019年,企业与高校、院所、境内外其他企业和单位合作实施科技项目5886项,占企业科技项目总量的14.0%;产学研合作项目支出经费162.3亿元,占科技项目总经费的18.1%;产学研项目得到政府支持资金7.0亿元,占政府支持资金总量的38.0%;平均每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政府资金11.8万元,是平均每个科技项目获得政府资金的2.7倍。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科技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学术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但是,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首先,我们要了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如何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服务站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设备条件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服务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等服务。
科技服务站的建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在自身校园内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共享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场所开展合作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将成为高校实现教育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力。
高校应当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引领师资队伍的发展,挖掘科研人才的潜力,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结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建立科技服务站、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和科研水平,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内涵、问题与对策作者:祝传林孙万霞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1期“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在完善的风险承担及利益分享机制下,共同进行技术等相关协同创新活动。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内涵第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是整个协同创新大环境的主要构成者,政府在政策制度以及舆论等方面的作为,对整个协同创新的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政府只有在政策制度甚至资金方面给予积极的引导,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第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企业占据主体作用。
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方,在市场资源配置和技术需求的作用下,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始动力,也只有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并承担风险。
尤其是中小企业,体制较简单,接受创新的速度较快,对市场的敏感度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更是重中之重。
第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大学发挥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大学是创新活力最强的一方。
独具优势的科研设施以及在不断的学术交流和专家学者自身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成果,使大学成为一个不断涌出创新成果的地方,如何成功的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使其成为市场上的盈利产品,为产学研平台上的各方创造收益,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中,科研机构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科研机构一般承担的是国家重要的研发项目,是受到国家支持的研究活动,其研发成功后一般能够在转化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学校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
该平台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内部协同”等方式,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
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动态,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建立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高职院校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要建立内部协同的平台。
通过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二、开展留学生项目开展留学生项目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方式。
在留学生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案和教学方法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开展留学生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实验室作为重要的合作资源之一,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共享实验室资源,促进技术创新。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实验室的更新和升级,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四、开展行业研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研究,推动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需求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具备深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创新,各方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提高创新效率。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通常具备前沿技术的研究能力,而企业则更擅长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
通过合作创新,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再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培养人才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学界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
通过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企业、学术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网络。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尽管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机构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合作模式的不匹配问题,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和分配机制不完善,可能会导致创新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回报。
此外,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各方的积极性可能不高。
因此,为了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分配机制,激励各方投入创新活动;加强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利用。
只有这样,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
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
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
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
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白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
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育人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两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1.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在共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中共享资源、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推动企业发展。
1.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在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
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医疗设备的研发,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2.1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定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教学合作关系,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需要。
在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的案例分析以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的合作为例,他们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通过在校期间开设相关课程和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定义、背景、优势及应用进行探讨,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定义与背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资源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崛起的背景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产业界的资源与市场需求、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专长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
二、优势与应用1. 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缩短科技创新的路径。
此外,产学研协同创新还能够拓展组织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领域的合作,汇聚各方的智慧和资源,实现互补优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研发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农业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在医疗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联盟与合作关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联盟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可以分享资源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2. 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产学研三方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合作与协调。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协同创新,指内外部组织各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重点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这既是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为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提供战略平台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胡总书记的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为大学与科研机构加强协同创新、走可持续发展创新之路指出了方向,贯穿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之中。
高校与科研机构基于人类社会共有风险而进行的协同创新行为,是协同创新主观能动性的更高表现形式,也是协同创新主体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科学的世界观。
成立于2007年的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成立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一所具有“大学”水平的“应用型”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的准确定位,瞄准生态文明前沿理论阵地的重大需求,始终坚持并大力推进与山东大学的协同创新,吸收并创新了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法学家和生态文明理论家,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创性、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哲社、经济、环境工程和法学等学院及其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作为,经过数年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上,完整架构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为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雏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主体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现代生态公民责任观下的“政产学民四位一体生态文明创建及其运行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实践上,开始构筑中国生态产业自己的“卡伦堡”案例。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因素,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影响机制,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接着,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各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路径。
本文还将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动力机制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指导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形成的紧密合作机制。
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创新理论、协同理论和系统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系统理论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建议
战略与决策DECISION—MAKING/CONSULTANCY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及对策建议♦李皓辰王利熊燕摘要泸州作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城市,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先行区”,为泸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省成渝地区经济科技意泸州市辖区内代表性的51家企业,川渝地区5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对泸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主及对策行入研。
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建议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一)政府引导,校(院)企协同创新意识日益增强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1家企业中,90%以上企业都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合作院校主要涉及了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2。
余家高校及院所。
其中,与四川大学合作的企业占比高达40%,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的企业达18%,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合作的企业分别占4%,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的企业分别占2%,与其他院校合作的占比达38%。
在这些企业当中,与四川大学合作占比最高,主要原因是泸州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从2013年开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共同1000,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协同合作,大的调了企业与四川大学开学研合作的性。
前,泸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同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1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泸州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形式多样成效显著,期,泸州市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学研达到600余项,了医、、农业、、化工等。
调查,60%以上企业学研协同有了和,的合作成20%达或,30%企业了企业主业,高了企业,了企业市占有。
在合作上,方主要以共建—)室或工研中、共享人:、成立业等开合作。
调查显示,期政府,企业作主体的技术攻关超50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超100。
成功实施了“10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超临界二氧化碳系等一批重大产学研协同。
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
进一步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作者:韩艺飞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2期【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析全球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科学的快速进步,我国正从“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中国创造”。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远大于科技制造力,科技企业想要单纯地依靠封闭式的自我产出和技术研究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已经远不能满足当前世界的发展速度和格局变迁,只有依靠外部的科技引入和人才输入才能确保企业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摆脱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而转向一个联合的发展体系当中,然而在这个联合发展体中,隨着合作关系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三方作为合作主体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平稳构建和有效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目前,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还停留在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使用人才的阶段。
近些年来,各地政府积极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两方加强合作。
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联系不紧密,双方难以取得积极交流,并且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商业盈利,与高校之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需要企业投入一定资金,这些投入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有效回报,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数量减少,且投入资金比率较低,导致部分地区高校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的参与率随之降低。
此外,一些地方高校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的建立持保守意见,认为高校创新的主要目标应当放在高校本身实验室的建立、完善和学生培养中,从而忽视了与大多数企业的对接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科技成果闲置、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
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
文章对我国产学研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国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学研;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在科技经济全球的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既为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因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1>3的非线性效用,并能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动技术产业化。
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个环节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这对实现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显得及其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1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产学研”,随后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报告逐步确立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产学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了相当的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例如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推进“2011计划”,更使得国内一批高等院校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发挥了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融合多渠道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共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其中14个中心成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组成的河南粮食作物
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组成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
同时,部分省份已经开启省一级协同创新提升计划。
1.2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对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也相继出台了提高创新活动协调能力的政策,然而就促进创新主体间结合和资源集成的进展不明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创新环境建设不足。
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仍并不完善,许多产业部门由国有企业垄断,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价值取向等阻碍了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导致了政府投入的资源浪费。
同时,在激励与保护产学研创新方面存在着盗版假冒,知识产权竞争力弱等问题。
②科技创新资源仍需优化配置。
从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科技活动人数、经费总额等指标体现着从东部向西部依次递减,形成东中西3个梯度的分布格局,仅珠三角(粤)、长三角(沪苏浙)、环渤海(京津辽鲁)、关中和成渝5个地区的科技人员占全国60%左右,科技支出占全国科技总支出70%以上,这种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不均衡性。
同时,产学研合作组织耦合度较低,各创新主体之间缺少互动协作关系,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据统计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25%左右,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
其深层原因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多注重短期效益,没有从长期效益考虑多个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深度与互动强度,特别是对于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载体-企业,缺少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稳定合作机制,多表现为以项目为载体的外联式产学研模式。
2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培育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①完善制度体系。
建立与发展开放式合作创新组织体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知识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与创新制度,实现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较高效率的结合。
同时,强化组织保障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协同创新主体间的法律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与援助。
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应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强化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机构的建设,培育有潜力的
高新技术企业,并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
同时总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的成功经验进行大力推广。
③开展多种协同创新模式。
确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优化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集合企业、大学、科学院所等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同时,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提高科技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创新合作方式。
④培育高层次人才。
大力推进科教结合,高校应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以人才培养为工作首位,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科研支撑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协同,转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深入到实际社会生活中去,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
[2] 赵婀娜.首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N].人民日报,2013-04-12.
[3] 刘冬梅,王书华,龙开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N].科技日报,2012-09-03.
[4]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
[5] 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