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小脑

合集下载

小脑和间脑 课件

小脑和间脑 课件

维持平衡 调节眼外肌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协调姿势反射
四、小脑病变和临床联系 (一)小脑扁桃体疝
(二)原小脑综合征 (三)新小脑综合征
小脑扁桃体疝
课堂小结
一、小脑的外形和分区 小脑的分区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 四、小脑病变的临床联系
第四节 间脑 Diencephalon
球状和栓状核
顶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功能: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调节肌紧张
3. 新小脑(大脑小脑)
绒球 小结
前面观
后外侧裂
小脑扁桃体 蚓垂 蚓锥体
(二)小脑的分区※
1.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
2.旧小脑(脊髓小脑): 小脑蚓、半球内侧部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半球外侧部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一)小脑核※:
顶核 fastigial nucleus 球状核 globose nucleus 栓状核 emboliform nucleus 齿状核 dentate nucleus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终板 视交叉 垂体
下丘脑沟 中脑被盖
乳头体 漏斗 灰结节
下丘脑主要和核团
室旁核 视前核
视前内侧核和 视前外侧核 视上核
下丘脑后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
乳头体核 弓状核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
间脑(jiānnǎo)、 小脑
和端脑
第一页,共34页。
间脑(jiānnǎo)的分部
• 背侧丘脑(qiūnǎo) • 后丘脑(qiūnǎo) • 下丘脑(qiūnǎo) • 上丘脑(qiūnǎo) • 底丘脑(qiūnǎo)
第二页,共34页。
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wài cè)核
三叉丘系
脊髓(jǐ suǐ)丘系、内侧 丘系
岛叶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qiūnǎo)
(n

è i 豆状核


)
豆状核
皮质(pízhì)
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听辐射
视辐射
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后,病人 (bìngrén)的表现:
右侧内囊(nèi nánɡ)膝部
右侧皮质核束
左 侧 (zu ǒ cè)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间脑、小脑 和端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1、第一躯体
No 运动(yùndòng)中枢(4、6区)。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运动(yùndòng)精细
程度有关。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感觉敏感程度有关。3、听觉中枢(41、 42区):颞横回。4、视觉中枢(17):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二) 。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投 射 系
第八页,共34页。
新小脑(与大脑 (dànǎo)联系)
旧小脑(xiǎonǎo)(与脊 髓联系
第九页,共34页。
古小脑(与前庭(qiántíng)蜗 器联系)

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间脑端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神经解剖学实验四:小脑、间脑

神经解剖学实验四:小脑、间脑

小脑、间脑cerebellum and diencephalon实殴一、.观察标本、模型1.在游离完整小脑标本上识别小脑外形,主要沟和小叶从上面观小脑呈中间高两侧低的近三角形,正中为小脑蚓vermis,两侧为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o在小脑外表可见许多平行的浅沟,和沟间的平缓隆起形成的小膀叶片cerebellar folia0在小脑蚓的顶部前方的凹陷处为小脑前切迹anterior incisure.后下方的凹陷为后切迹posterior incisure o前切迹的下方为中央叶central lobule,其两侧相连的半球局部为中央叶冥alar central lobule,形似元宝嵌在前切迹的前上方。

中央叶前方为蚓部最高点称山顶culmen, 两侧连于半球的方叶前部anterior quadrangular lobule^其后可见一呈"V”形的较深的沟称原裂primary fissure,此裂之前的小脑局部为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 of the cerebellum,属于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局部。

原裂以后的大局部小脑为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其茬蚓部的结构顺序为山坡declive>蚓小叶folium达后切迹,继续向前可追踪到蚓结节tuber>蚓傩体pyramis和蚓垂uvulao与各蚓部结构相对应的半球结构分别是,山坡■方叶后部posterior quadrangular lobule;其前方的深沟为后上裂posterior superior fissure,接下来为蚓小叶.上半月叶superior semilunar lobule,其后的深沟为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转向前上方蚓结节■下半月叶inferior semilunar lobule,蚓锥体.二腹叶biventer lobule,蚓垂■小脑扁桃cerebellar tonsiL小脑后叶属新小脑neocerebellum结构。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解剖教研室 秦丽华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实验大脑小脑间脑的形态观察

实验大脑小脑间脑的形态观察

12.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 前核: ➢ 内侧核: ➢ 外侧核:
背侧组
腹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丘脑枕
腹前核
腹中间(外侧)核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 四叠体及膝状体 上视、下听,
外视、内听; 视听反射,
务必记清。
12.背侧丘脑和后丘脑
13.下丘脑的分部
分区
前→后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体区
6.大脑内部结构——神经纤维
1)联络纤维 ①钩束 ②上纵束 ③下纵束 ④扣带
弓状纤维
扣带
下纵束
上纵束 豆状核
钩束
2)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前连合: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和穹窿连合
2)连合纤维 胼胝体:嘴、膝、干、压部 前连合:连接两侧颞叶 穹窿和穹窿连合
3)投射纤维
内囊: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实验大脑小脑间脑的 形态观察
三.实验内容
➢ 1.利用全脑模型观察大脑、小脑、间脑的形态和位置,大脑、小脑的分叶及各叶上主要的脑 回。
➢ 2.利用脑干放大模型及其标本观察间脑外形及分部。 ➢ 3.利用脑的矢状切、横切、额状切标本观察大脑、间脑的内部结构。 ➢ 4.利用小脑的水平切观察小脑的内部结构,利用小脑脚的剥离标本观察小脑脚的构成、形态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6.大脑内部结构——神经纤维
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 投射纤维:内囊
端脑三维切面图—水平切
端脑三维切面图—水平切
端脑三维切面图—水平切
端脑三维切面图—冠状切
6.大脑内部结构——侧脑室
侧脑室 ↓
第三脑室 ↓
中脑水管 ↓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后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神经生物学脊髓脑干外形间脑小脑课件

神经生物学脊髓脑干外形间脑小脑课件

大脑镰
Faix cerebri
脑练网膜
Arachnoidea encephali
软脑赣
Pla mater encephali
蛛 网膜粒 Granulationes arachnoideales
上矢状窦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蛛网膜粒模式图 Diagram of arachnoid villus
楔束结节 Tuberculum cuneatum
前髓机系带 Frenulum veli medullaris cranialis
前髓帆 Velum medullare craniale 第四脑室脉络丛 Plexus choroideus ventriculi quarti
小脑 中脚 -—— Pedunculus cerebellaris medius
小脑扁桃体 Tonsilla cerebelli
蚓垂 Uvula vermis
蚓锥 体 Pyramis vermis
蚓结 节 Tuber vermis
小脑
中央小叶 Lobulus centralis
小脑 中脚 Pedunculus cerebellaris medius
绒球 Flocculus
小脑上脚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Tela choroidea ventriculi quarti 第四脑室正中孔 Apertura mediana ventriculi quarti
9
例脑室脉络丛 Piexus chorcideus ventricull lateralis
上矢状奥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神经生物学脊髓脑干外形 间脑 小脑
脊髓及脑干外形 间脑 小 脑

17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 神经系统3——小脑、间脑和大脑

17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 神经系统3——小脑、间脑和大脑
3 视觉中枢
位于距状 沟两旁的楔叶 和舌回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4 听觉中枢 位于颞横回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5 嗅觉中枢
位于海马旁回、钩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6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7 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功能: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中心,形成自主神经的 皮质下中枢,表现为:
1、内脏活动中枢; 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对全身腺垂体的分泌
进行调节控制; 3、参与情绪、睡眠等反应。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五、端脑(大脑)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白质
侧脑室
(一) 大脑外形、分叶:三沟五叶
中央沟
外侧沟
(一) 大脑外形、分叶:三沟五叶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四、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
间脑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1、白质:“Y”形,称内髓板。 2、灰质:
1)前核:管内脏活动
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层
3)外侧核
腹前核
腹层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脑脊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被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支持、保护、营养
一)脑膜
1、硬脑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具有保护脑的作用,防止细菌入侵。
坚韧而有光泽,与硬脊膜不同,由两层构成: 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当外伤时, 常因硬脑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 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结合紧密,颅底 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 脑脊液外漏。

小脑和间脑

小脑和间脑
齿状核 栓状核 球状核 顶核
3.小脑髓质
由3类纤维组成:
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往返纤维 小脑叶片、小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 小脑与其它脑区的传入、传出纤维,
这一类纤维主要组成3对小脑脚:
(1)小脑下脚(绳状体)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2)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3)小脑上脚(结合臂)
3.新小脑(大脑小脑) 皮质脑桥束→脑桥核→小脑中脚→ 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 对侧红核及丘脑→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
功能: 调控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系统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二、小脑
位置:颅后窝
毗邻: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邻 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半球
枕叶相邻
功能: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小脑扁桃体 小脑
小脑的外形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蚓
小结 蚓垂 蚓锥体 蚓结节
绒球脚、绒球
小脑前切迹 蚓垂绒球脚 小结 绒球
小 小脑半球 脑

蚓锥小体脑蚓扁结桃节体 小脑后切迹
绒球小结叶
小脑的分叶
原裂
由绒球、绒球脚、小结组成
前叶
后叶 前叶和后叶合称小脑体
水平裂
小脑体由内向外分为三个纵区: 蚓部、半球中间部、半球外侧部
后外侧裂
小脑的分区
外形
进化
纤维联系 及功能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间脑

小脑间脑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质 小脑皮质
8
(四)纤维联系及功能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 庭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调整由前庭刺激引起的 肌张力变化,维持平衡。
9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 经小脑下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 中继后,再到前庭核、红 核、网状结构,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17
18
(五)下丘脑
1.形态: 上界为下丘脑沟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终板
视交叉 中脑被盖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19
垂体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20
2.内部结构 很多核团,其中界线清 楚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 两核团细胞产生的加压 素和催产素 。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 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 皮质,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 (力量、方向、范围等)
(五)小脑损伤: 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 走路不稳。 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 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 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 等。
11
小脑的3个脚 小脑上脚
14
内髓板:
2、结构 有一“Y”形的纤维板 内有板内核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前核群 联络性核团 三叉丘系 内侧核群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脊丘系 腹后外侧核 板内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核群:
•非特异性投射核群(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特异性中继核群(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联络性核群(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腹后外侧核接 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 系的纤维,腹后内侧 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 觉的纤维,为感觉传 导的特异性中继核团。
2、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含特异性中继核(听觉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之间
小脑
位置
小脑脚
外形 中间部:蚓 侧部: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形态学分叶
前叶 后叶
小脑体
绒球小结叶
Ant Lobe
nodulus
Post Lobe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接受苔藓纤维和攀 缘纤维)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
颗粒层 梨状细胞层 分子层
间脑和小脑
Lily , Dept. of Human Anatomy
位置外形和分部
背侧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上丘脑
背侧丘脑 位置 内部结构 主要功能
内部结构 以内髓板将其分为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背层 腹层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核腹后内源自核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小脑的功能:
原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 旧小脑:接受来自脊髓的纤维,可控制肌的 张力和协调。 新小脑:内含齿状核。接受脑桥核的纤维, 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和视觉传导的中继核)。
3、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僵三角和丘脑髓纹
4、底丘脑 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
的过渡地区,内含底丘脑核。 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 往返纤维联系。
5、下丘脑: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脑垂体
下丘脑主要功能:
主要为具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原, 可产生激素和神经递质 对体温、摄食、生殖、内分泌 、水及电解质平衡进行广泛调节 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髓质 小脑上脚:齿状核出小脑的纤维 小脑中脚:脑桥核进入小脑的纤 维 小脑下脚:起自脊髓和下橄榄核 进入小脑的纤维。
小脑核:小脑向外发 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 顶核 ✓ 栓状核 ✓ 球状核 ✓ 齿状核
小脑功能分区
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脊髓小脑):前叶、蚓垂、蚓锥体 新小脑(大脑小脑):后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