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小脑间脑和大脑
神经病学--大脑、小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精选全文

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一) —神经系统
垂体瘤(巨大腺瘤伴出血)
颅内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亚急性期硬膜下出血
黑色素瘤
肝豆状核变性
脑囊虫病
多发性硬化
急性脑梗死
丘脑急性出血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小脑扁桃体疝
正常
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二) —肌肉系统
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 2、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等)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脊 髓
1、位于脊柱椎管内; 2、发出31各节段,发出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包括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及1个尾节; 3、有灰质(神经核团)和白质(传导纤维); 4、颈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
脊髓节段 (spinal segment)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为一个脊髓节段。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颅内结构
大脑
额叶
顶叶
枕叶
枕叶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
pp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
pp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胼胝体
*
ppt课件
躯体运动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
颞上回后部(优势半球):感觉性失语(Wernicke区) 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听觉中枢 颞中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钩回和海马回前部:嗅觉中枢 癫痫 精神症状及记忆障碍 象限盲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神经系统小脑间脑和大脑

三、小脑
(一)小脑外形及分叶
1、小脑分部: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脑疝
2、小脑脚:三对,与脑干相连,其间隙为第四脑室。
3、小脑分叶: 1)绒球小结叶:维持躯体平衡。 2)小脑前叶:传导深部感觉冲动,调节肌张力。 3)小脑后叶:调节起于大脑皮质的随意活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四、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
间脑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1、白质:“Y”形,称内髓板。
2、灰质:
1)前核:管内脏活动
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层
3)外侧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腹层
腹中腹间前核核
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
运动中枢定位示意图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2 躯体感觉中枢
管位 理于 对中 侧央 身后 体回 的和 一中 般央 感旁 觉小 。叶
后 部 ,
感觉中枢的特点:
① 左右交叉;
② 上下颠倒,但 头面部呈正位;
③身体各部分的 投影区与该部的 大小不成比例, 而与该部分布的 感受器的敏感度 呈正相关。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 杏仁核、下丘脑、上丘脑、 丘脑前核等)共同组成; 是内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 中枢。
大脑皮质 P290
是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
新皮质的组织结构:6层 Ⅰ 分子层、 Ⅱ 外颗粒层、 Ⅲ 外锥体层、 Ⅳ 内颗粒、 Ⅴ 内锥体层、 Ⅵ 多形层
大脑皮质分区 P291 为了便于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将大脑皮质按 照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行分区。 分区图:52区,属神经组织学分区
001神经系统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大脑皮质
人脑长期记忆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水平切
(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表面----大脑皮质 深面----白质(髓质) 白质中藏有基底核。 端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两侧
二、脑
脑干
脑 小脑 分 部 间脑
端脑
13:40:14
(一)脑干
延髓 脑 干 的 脑桥 组 成
中脑
10:38:07
脑干背、腹侧面
10:39:24
一端 脑1,2对二脑间神脑经三连腹脑四部背位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
七一 面嗅 八二 庭视 九三 舌动对 咽眼脑
神 十四经 迷滑名 副五称 神叉 舌六 下外 全展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上 行成内侧丘系上 行止于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管
19:21:45
延髓平锥体交叉横切面
2
于在束的 )
背一与温 侧起脊、 丘,髓痛传
脊 髓
脑组投、导 。成向触对
脊上觉侧
丘 系
髓丘的躯
丘的脊干
系纤髓及
,维丘四
脊髓丘脑束 终 合 脑 肢
19:22:37
3
脑干、间脑端脑横切面
) 三 叉 丘 系
16:56:36
(2)脑干的白质
2)下行(运动)传导束
①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桥束
19:27:07
(2)脑干的白质
除上述传 导束外还有: ①脊髓小脑前 束;②脊髓小 脑后束; ③ 前庭脊髓束; ④内侧纵束。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实验证明: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确定该反射弧中2、4结构分别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6、(06重庆卷)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 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 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 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 结论: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 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 经冲动。
+ b 图1 a b 图3 a
• 实验现象
+
刺 激
b
图2
a
b
图4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有电位差吗 ?
微电极 轴突 轴突
微电极
微电极 轴突
静息电位
微电极 轴突
静息膜电位: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 a b +
双向传导性
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兴奋即以电信号的 形式双向传导,且各处速度相同 体内单向传导:树突→胞体→轴突
不衰减性
绝缘性
A
B
C
D
刺激在A点,兴奋传到D点时。电表的指针偏 转几次,方向如何?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另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
化学突触的结构
突 触 小 体
)
+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集结成束,外 包结缔组织膜 神经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到一定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神经系统——人体的司令部ppt课件

11
(四)大脑皮层活动的特性
ppt精选版
12
• 额叶:与思维、判断、记忆、性格、行为 有关。
• 枕叶:视觉的高级中枢。 • 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 颞叶:记忆仓库和听觉的高级中枢。
ppt精选版
13
1848年,哈劳(J·M·Harlow)首次发表了前额叶损 伤后的观察报告。美国有一名叫盖奇的工长,在铁路施工 中领着一批人向岩石里填充炸药时,铁钎撞击石头冒出的 火花引燃了火药。一条长1米、直径2.5厘米的铁钎从他的 面部刺入,穿过额部,从头顶飞出,使前额叶成严重损伤 。盖奇当时昏迷了几分钟便清醒过来,能说话,也能活动 ,同伴送他去医院时,他还能自己走进去。两个月后,体 力已完全恢复,一切生理机能仿佛都很正常,他不但能自 己料理日常生活,还恢复了工作。可是人们发现他在精神 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伤前后判若两人。伤前,他是 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和同伴相处得很好。伤后却变得偏执 、粗野、优柔寡断、喜怒无常,对同伴们漠不关心,对任 何事情都漫不经心,对人粗暴无礼,再也不能胜任工长的 工作了。哈劳的报告第一次使人们注意到前额叶损伤对人 的精神活动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
ppt精选版
1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二、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三、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ppt精选版
2
ppt精选版
3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小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脊髓
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
髓鞘包裹在某些神经突起的外面,好像电线的绝缘外 皮。随着年龄增长,髓鞘逐渐形成,婴幼儿的动作就更加 迅速、准确了。
ppt精选版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第三章神经系统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蛋 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 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Ca++。
三、骨骼肌收缩全过程(兴奋-收缩耦连)
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体表感觉区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 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2.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 3.脊休克 •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 主要对肌紧张的调节 •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Βιβλιοθήκη (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疲劳性。 •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 1.无髓纤维:连续而均匀的传导。 • 2.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传导速度快,节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神经系统解剖 • 神经系统功能
教学目标
• 熟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了解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 掌握神经发射活动的特征 • 掌握脊髓和脑的系统解剖结构 • 熟悉神经系统的功能
2.受体的类型
(1)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2)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受体、G蛋白、效应器
三、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
(一)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机体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 应答
(二)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膝跳 反射
(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后放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遍布全身),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
这些神经组织的一端与脑和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神经末梢装置与身体其他各器官,系统相联系。
脑神经: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灰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处色质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层称皮质。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灰质团块称神经核。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聚集处称神经节。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围绕中央管周围的是H形灰质,灰质的周围是白质。
灰质:分别前后突出的部分称前角和后角。
前角:主要由成群牌理的运动神经元构成,它们的前根,组成脊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收缩,后角内含与传导神经有关的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
白质:主要有许多纤维束组成。
纤维束:分为上,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
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将冲动下传到脊髓,控制骨骼肌的运动。
脊髓的功能:反射功能,传导功能。
反射功能:膝跳反射,内脏反射等脑: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脑干内部结构和脊髓一样,同样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脑神经核:按性质可分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躯体感受核和内脏感受核4种躯体运动核:相当于脊髓前角,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头颈部横纹肌。
内脏运动核:支配非随意肌和腺体。
内脏感觉核:接受内脏,心血管的感觉和味觉的传入。
非脑神经核:具有特定的功能或者在传导通路中起中继作用。
脑干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上行纤维束包括: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和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为传导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中枢神经系统--小脑课件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9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20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 缰三角 — 缰核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21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参与锥体外系功能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11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13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14
三、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大脑半球掩盖
室间孔 胼胝体干 丘脑间粘合
28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29
练习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17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 神经系统3——小脑、间脑和大脑

位于距状 沟两旁的楔叶 和舌回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4 听觉中枢 位于颞横回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5 嗅觉中枢
位于海马旁回、钩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6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部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7 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功能: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中心,形成自主神经的 皮质下中枢,表现为:
1、内脏活动中枢; 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对全身腺垂体的分泌
进行调节控制; 3、参与情绪、睡眠等反应。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五、端脑(大脑)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白质
侧脑室
(一) 大脑外形、分叶:三沟五叶
中央沟
外侧沟
(一) 大脑外形、分叶:三沟五叶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四、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
间脑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1、白质:“Y”形,称内髓板。 2、灰质:
1)前核:管内脏活动
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层
3)外侧核
腹前核
腹层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
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硬脑膜静脉窦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脑脊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均被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支持、保护、营养
一)脑膜
1、硬脑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具有保护脑的作用,防止细菌入侵。
坚韧而有光泽,与硬脊膜不同,由两层构成: 硬脑膜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内层较外层坚厚。 在颅盖,硬脑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当外伤时, 常因硬脑膜血管损伤而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 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结合紧密,颅底 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时撕裂,使 脑脊液外漏。
神经系统(脑)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6
4
31 42 2
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 主要中枢的位置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的功能区,称为 × ×中枢。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4、6 区)
41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3 、 1 、2 区) 3. 听觉中枢 (41、42 区) 4. 视觉中枢 (17 区) 64
基底部
小脑中脚
③中脑(midbrain) 腹侧: 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 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 动眼神经 背侧: 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滑车神经
视神经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1、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又称丘脑,为间脑的背侧份,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的高级感觉中枢。它不近 是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 分析器,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即开始产生。一 侧丘脑损伤可引起对侧半身感觉丧失,过敏或 伴有剧烈的自发疼痛。
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 丘脑间粘合 丘脑枕 第三脑室 前结节 丘脑枕
中脑 — 动眼神经副核 —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延髓 — 迷走神经背核 — 支配颈部、胸廓和大部分腹腔器官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桥 — 上泌涎核
延髓 — 下泌涎核
— 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 腮腺
躯体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纤维。
脑桥 —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 — 鼻腔黏膜的触觉冲动
③位于颞叶的有: 颞上回、颞中回、 颞下回、颞横回
④缘上回和角回,它们均属于顶下小叶, 前者环绕于外侧沟的后端,后者环绕与 颞上沟的后端
第一章04神经系统

3、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
大脑皮质的活动有它的规律的,若 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 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这种 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 下来,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知道” 下面该做什么了,提前做好准备。这 种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如:作息制度习惯的形成,动物的驯化
4、保护性抑制—睡眠
异相睡眠中醒来,常发现自已在做梦。 会睡的孩子更聪明
(二)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
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 (1)脑细胞数目的增长 妊娠三个月后,胎儿的神经系统已 基本形成。一岁前是脑细胞数目不再 增加,而后是由短变长,细胞像一棵 小树苗,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2)脑重量的变化
出生350克 1岁950克 成人1500克 6岁1200克
大 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 联系通路
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 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 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 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 现象。
3、周围神经系统
由脊髓发 出的神经叫脊 神经,分布在 躯干、四肢的 皮肤和肌肉里。 由脑发出的神 经叫脑神经, 大都分布到头 部的感觉器官、 皮肤、肌肉等 处。脑和脊髓 还有通向内脏 器官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来自脑部,主
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
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31对,来自脊椎,主 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 脏的感觉和运动。分布在内脏 等处的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
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为交互抑
制。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4、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
产生反应(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层 小脑 granulosum)
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兴奋性): 轴突
分子层(平行纤维),与 Purkinje细胞的树突接触
Golgi 细胞(Golgi cell)(抑制性): 树突 分子层,与平行纤维接 触与Purkinje细胞接触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丘脑皮质系
丘脑某些核团接受特定的感觉冲动并向特
定的皮质脑区投射, 形成“点对点”式 的投射 关系。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弥散的丘脑皮质系
包 括:中线核群 丘脑网状核 腹前核的一部分 特 点:向皮层的投射是弥散式的 作 用:与脑干网状结构共同构成上行激活系统, 作为皮质活动的调节者,以维持意识状态, 使意识活动集中,作成注意的基础。
神 经 系 统
——小脑、间脑和端脑
王智明
基础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小 脑 (Cerebellum)
中间部 蚓部
外侧部
一、小脑皮质
1. 小脑皮质的分层 2. 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 3. 小脑皮质内的联系环路
(1) 分子层(stratum moleculare)
星形细胞 (stellate cell) 筐状细胞 (basket cell)
均与Purkinje细胞 发生接触(抑制性)
纤维——大量,Purkinje细胞、Golgi 细胞、颗 粒细胞、筐状细胞、星形细胞的突起
分子层
Purkinje 细胞层
颗 粒 细胞层
白质
(2)浦肯野细胞层(stratum Purkinje)
Purkinje细胞 (抑制性):
皮质的唯一传出成分
树突 轴突
窿连合(纤维交叉至对侧)穹窿柱 乳头体
(3)前连合: 联系两侧 颞叶(颞中回和颞下回)
嗅球
投射纤维 内囊: 位置: 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分部: 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后肢(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膝部(前、后肢之间)
内囊通过的投射纤维
上行: 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 视辐射(内囊后部) 听辐射(内囊后部) 其它 下行: 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 皮质脑干束(内囊膝部) 皮质桥束: 额桥束(前肢) 定、枕桥束(后肢) 其它
3. 小脑皮质内的联系环路
皮质内5种细胞和2种纤维间有着复杂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小脑皮质完成信号的分析和整合的结构 基础。
小脑(小)球
二、小脑的核团
小脑中央核 顶 核 —— 接受蚓部皮质的纤维 接受中间部皮质的纤维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 接受外侧部皮质的纤维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
(1) 既接受来自运动中枢的信息,也接受与
第一感觉区的功能
(1)运动手指足趾时的运动觉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2)能准确辨别身体上受刺激的地点; (3)同时触及间隔很小的两点,能辨别出是两点的能力; (4)感觉三维空间的能力; (5)能认出别人在他手上、面部、躯干、腿上写的字; (6)区别物体轻重的能力;
(7)同时刺激躯体左右侧,能同时感受到双侧受刺激;
(8)辨别物体软硬程度。
二、大脑白质 三种纤维
1. 联合纤维: 联系同一半球内的各脑叶. 2. 连合纤维: 连结两侧大脑半球. 3. 投射纤维: 皮质及皮质下结构间的往返联系
联 合 纤 维
连合纤维:
(1) 胼胝体: 在两侧半球间的情报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2)穹隆连合(海马连合): 两侧海马间的联系.
运动有关的大量感觉信息; (2) 上述信息主要汇聚到Puikinje细胞, Puikinje细胞的活动又主要通过小脑核 影响脊髓、脑干和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
(3) 传入信息量大于传出信息;
(4) 传入、传出小脑的纤维均通过小脑的 上、中、下三对脚。
四、小脑的功能
* 协调随意运动
* 调节肌张力
间 脑 (Diencephalon)
后说话区(Wernicke氏区;39、40区): 损伤 感觉性失语
书写区(8区):额中回后部 损伤 失写症
顶叶皮质:躯体感觉
(1)一般感觉:
第一感觉区(3、1、2区):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2)味觉: 43区:岛盖部
颞叶皮质:听觉:颞横回(41、42区) 枕叶皮质:视觉:距状裂上下唇(17区)
端脑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岛叶
大脑皮质 分层及神 经元类型
锥体细胞
大脑皮质 分层及神 经元类型
梭形细胞
大脑皮质 分层及神 经元类型
颗粒细胞
大脑皮质 分层及神 经元类型
Martinotti 氏细胞
大脑皮质 分层及神 经元类型
水平细胞
2、大脑皮质的分层 新皮质分为6层: 分子层: 外颗粒层: I II 传入层
海马的传出纤维 海马伞 穹窿脚 穹窿体穹
窿连合(纤维交叉至对侧)穹窿柱 乳头体
(3)前连合: 联系两侧 颞叶(颞中回和颞下回)
嗅球
胼胝体
上面观
连合纤维:
(1) 胼胝体: 在两侧半球间的情报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2)穹隆连合(海马连合): 两侧海马间的联系.
海马的传出纤维 海马伞 穹窿脚 穹窿体穹
外锥体层:
内颗粒层:
III
IV
内锥体层:
V
多形层或梭形细胞层: VI
传出层
古皮质(海马)只分为3层: 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层
1. 室床; 2. 起层; 3. 锥体细胞层; 4. 放射层; 5. 腔隙分子层
3、大脑皮质的功能分区
Brodmann —— 52个区
额叶皮质:躯体运动、头眼运动、发育和语言
以及高级思维活动
(1)躯体运动区: 第一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组成锥体束(30%) 6区: 中央前回前上部、额上回后上部
组成锥体束(28%)
头眼运动区(8区):额中叶后部 第二运动区: 中央前、后回的最下部
组成锥体束
(2)语言功能
前说话区 (Broca氏区;44区):额下回后部 损伤 运动性失语
2. 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
攀缘纤维(climbing fibers):属兴奋性纤维 下橄榄核 小脑下脚 颗粒细胞层
Purkinje细胞
星形细胞、 Golgi细胞
苔藓纤维(mossy fibers) :属兴奋性纤维 前庭核、大 与颗粒细 脑皮质、脑 小脑下脚 胞产生突 颗粒层 干网状结构、 (大部分) 触联系 顶盖等 (末端呈花瓣样终扣,与其它结构形成小脑小球)
丘 脑(Thalamus):背侧丘脑
丘脑上部(Epithalamus):上丘脑
丘脑底部(Subthalamus):底丘脑
丘脑下部(Hypothalamus):下丘脑
丘脑后部(Postthalamus):后丘脑
丘
脑:各种传入冲动的中继和整合中
枢;
丘脑上部:水盐平衡的调节、生长及生物 节律; 丘脑下部:体温、水平衡、摄食、内分泌、 生物钟的调节; 丘脑底部:与运动机制有关; 丘脑后部:特殊感觉中继站。
联络系统
包 括:背内侧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核 特 点:与丘脑其他核团发生联系 作 用:参与感觉的精细辨别、情感活动等
3. 丘脑的功能
各种传入冲动的重要中继和整合中枢
Convergence Integration
汇聚
整合
端 脑 (Telecephalon)
皮质(皮层) 白质(髓质)
组成
基底核 侧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