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史观专题归纳
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题
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题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反映了中国在近代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外国侵略、封建统治、民族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学术观点1. 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革命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革命事件和革命运动。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同时,五四运动、大革命等革命运动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史观强调了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与现代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化工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化史观强调了现代化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现代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
全球史观强调了全球视野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全球视野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三、对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的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不同的学术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观点,我们应该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对其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官
厚封建
业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近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
近(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近代化史观”概述“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用近(现)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经济上,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
而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近代化过程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在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当代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
◦政史地教学与研究浅析高考历史中的“近代化史观”苏正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南涧一中云南大理671000)摘要:随着21世纪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中的考点内容和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地区的考生一时还没有办法适应,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史学观念的试题。
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
强化“近代化史观”的考查,将是今后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
关键词:近代化;民主化;工业化;高考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的因素(一)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决定的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历史教学如果缺乏“近(现)代化史观”,就谈不上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更谈不上历史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就课程目标而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而在“基本脉络”中近代化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课本内容中得以体现.(二) 高考历史考查“近代化史观”是教材内容的重要体现从课程内容看“近代化史”占有大量知识点,历史(I )着 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 专题。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及抗日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体现中国近代化首先要争取民族独立。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结束国民党专制独裁,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都贯穿了大量近代化史的重要内容。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伴随着21 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地区的高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新的史学观念试题的出现。
根据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向,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
下面就如何运用“近代化史观”进行高考备考专题复习做简要说明。
一、“近代化史观”的含义及其内容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近代化史观”下的专题复习(一)世界近代化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世界的近代化,结合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复习中,注意纵向把握世界近代化的四个阶段。
1.现代化的准备和启动①时间:16 世纪~19 世纪初。
②进程: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
2.现代化的迅速发展①时间:19 世纪中期~20 世纪初。
②进程:两次工业革命(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三大潮流兴起、发展;欧美、日本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3.现代化的转型时期①时间:20 世纪初~1945 年二战结束。
②进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民主化进程受到挑战;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见前打印稿)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三、典型例析: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PPT课件1 通用
(2009安徽文综卷,36) (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 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 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 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 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 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 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 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 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 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屈辱与灾难史
鸦片战争
探索与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维新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西方列强的侵略——屈辱与灾难史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否是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否是义和团运动? 3、第二次鸦片战争
A
(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 D (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 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行业
矿冶 业 数量(家)72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 业
其他工 业
3
?
100
153
A.2
B.31
C.73
“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专题复习
一
i 8 q O—i 9 年 问 的 中 国近 代 化 历程 "
专 题 复 习
口 陈 红
史学 界 的主流观 点认 为 , 以1 9 1 9 年 为界 , l 8 4 0 ~ 1 9 1 9 年 间属于 中国近代前期 ; 1 9 1 9 ~ 1 9 4 9
西学 为用 ” , 再 到维新 和革命 思想 , 最 关具 体 史实 。必修三的文 化 、 思想 、 科 技文 明 学 为体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构 史, 可以从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原因、过程与内 后到新文化运动 、
民主 义 的 容 、影 响等方 面 ,回忆 中 国近代 思 想解放 潮 成 了这一 时期 西学东 渐 的潮流 。 成 为 近代 中 国重要 的理论 成果 。 流、 2 0 世 纪 三 大 理论 成 果 等 相 关 具 体 史 实 。 形成 , 4 .社 会 生活 : 鸦 片 战争 后 , 在 中 西 文化 在 选修 一 的“ 中外 重 大历 史改 革 ” 中, 可 以从 习 历 史 改革 的原 因 、 过 程与 内容 、 评 价等 方 面 , 的碰 撞 和交 汇 中 ,中 周社 会生 活在 物 质 、 交通 、 通讯 、 新媒体 等方 面 , 发生 了相应 回忆相关具体 史实 。在选修 四的“ 中外历史 人 俗 、
一
、
近 代 前 期 中 国近 代 化 的 阶段
特 征 年 问属 于近代 后期 。 近代化 史观认 为 , 中国近 反侵 略 、 争取 民族独 立和 反封建 、 实 现 国 代史就是 中国在西方列强 的侵 略 中 , 逐渐 实施 家 近代 化是 近代 中 国历 史 的主流 。 近代 化 的过 程 。1 8 4 0 — 1 9 1 9 年 问 的 中 国近代 1 . 政 治: 西方 列 强通 过 一 系列侵 略战争 化, 始 于 洋务 运 动 , 经 过戊 戌 变 法运 动 、 辛亥 和 不平 等条 约 , 使 中 国主权一 步步 丧失 , 中国 革命 , 到新文 化运 动时 达到顶 峰 。此时 , 从全 逐 渐沦 为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 。《 辛丑 条约 》 球 角度 看 , 英、 美、 法、 德 等资本 主 义 国家 相继 的签订 , 标志着 中国正式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 完 成两 次丁业 革命 ,资 本 主义世 界市场 在 l 9 社 会 。在反 侵略 的斗争 中 , 涌现 黄海 海 战 、 世 纪末 2 O 世 纪初 正式形 成 。英 国进行 了议会 台湾人 民反 割 台斗争 等著名 典 范 。太 平 天 国 改革 , 德 国建 立 了代议 制 ; 马克思 主义从 理 论 运 动 、辛亥 革命 等构 成近代 民主革命 的重 要 走 向实践 , 1 9 1 7 年俄 国十 月革命 ,揭开了世界 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 了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 的帷幕 。与世 界 政治 、 经 中华 民 国 , 揭开 了 中国历史新 篇 章 。 1 9 1 9 年 的 济发 展相 呼应 的是 , 物 理学 、 文学 、 绘画 、 音 乐 五 四运 动 , 标 志着 中 国无产 阶级 开始 登 上 政 等方 面 , 也 取得 了 阶段 特色 鲜 明的成就 。 治舞 台, 中国近代史进入新阶段。 1 8 4 0 ~ 1 9 1 9 年 的中 围近代化 历程 , 具体 史 2 .经 济 : 西方 列 强 的经 济 侵 略 , 使 中 国 实分 布 于必 修 一 、 二、 三和 选 修一 、 四等 五 本 的经 济结构 出现 了变 动 , 自然经 济开 始解 体 , 教材 。 必修 一 的政治 文 明史 , 可 以从 中 国政 治 新的生产方式 出现 , 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 方向 。 近代 化 的 背景 、 过程 、 影 响 等 i个 方 面 , 回忆 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帷幕 , 中国民 中国近代列 强侵 华 、 中 国军 民的抗争 、 民主革 族 资本 主 义也 产 生并 得 到 了缓慢 发 展 。 命 等 相关具 体史 实 。 必修 二 的物 质文 明史 , 可 3 .思 想 :在 近 代 西 方 坚 船 利 炮 的 冲击 以从 中 国经济 近代化 的原 因 、 过 程表 现 、 影 响 先进 的 中国人放 弃传 统“ 天 朝上 围” 观念 , 等方面 , 回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发 下 , 从“ 师夷 长技 以制夷 ” 到“ 中 展, 以及对 政 治 、 思想 、 生 活 产 生 的影 响等 相 开 始 向西 方学 习 ,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考点
考点4:新三民主义(必修一6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内容: 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第一阶段: 1919年~1927年
考点
考点5:北伐战争(必修一55、5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过程: 结果: 失败原因:
考点6: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3页①——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日本的全面侵略和罪行 3.三个阶段、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抗战
经济:
1.民族工业遭受空前的打击和内迁 2.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3.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兴起: 内容: 评价: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三57—59页)
① 条件: ② 过程: ③ 影响: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2页①——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总特征:
政治: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①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思想: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近代化史观专题归纳
一、现代化★主要观点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最近十年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比较流行。
历史教材编写者也好,考试命题者也好,逐渐的用多种史观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也用这些多元史观引领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考试当中对近代化史观是如何考的吧。
先举个例子,看这个考试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制定的意义在于( )A.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这个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理解了题干中的提示语“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那么这个题就变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了。
这个题既涉及文明的转型,也涉及近代化的问题。
历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变的标志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法治取代人治(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理想化、人的平等化)。
《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政治走向民主化。
故A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文本在刚刚兴起用多种史观来进行高考命题的2008年,就有过类似的高考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后来的高考题越考越灵活,不会是这么直白的题了。
比如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现代化史观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 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 治维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
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 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 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即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 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差别而已。
2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的
内容后,对“近代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从网上搜集到的对
“近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2021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3近代化史观含解析
近代化史观【概念内涵】近代化也称现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某某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某某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某某化。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某某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某某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关键词】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某某化、法制化、商品化、科学化、理性化、城市化【真题回顾】1.(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某某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 22.8% 17.5% 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化★主要观点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60年)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世界(A)、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少数先进国家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时期过渡,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思想方面: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自由主义产生,取代重商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D)、世界一体化进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西方的冲击。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C、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A)、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①、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②、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③、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C)、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半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半殖民地──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
②、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任务随之发生了转变。
③、阶级关系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D)、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①、地主阶级权力的变动:辛酉政变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A、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A、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C、现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A、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B、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D、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1、求生存,为独立: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谋发展,图富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第一阶段: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第二阶段: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第三阶段:1978-现在,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
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而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