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胆囊腺肌增生症
【疾病名称】胆囊腺肌增生症【英文名称】adenomyomatosis ofgallbladder【别名】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类别】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 ICD 号】K82.8【概述】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也称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等。
国内多采用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胆囊壁黏膜上皮及肌层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通常症状不明显,可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类似胆囊炎、胆结石临床症状,往往进食油腻食物为其发作的诱因。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症是癌前期病变。
超声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增厚胆囊壁内的小囊样结构,为腺肌样增生症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流行病学】胆囊腺肌增生症较为少见,有报告其发病率为1%~2.5%。
女性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平均年龄为45岁。
在我国,近年来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胆囊动力学障碍、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深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罗-阿窦)感染与结石等。
【发病机制】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肌上皮异常)和胆囊动力障碍等学说。
本症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性,也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
病理改变从大体标本看,病变处胆囊壁肥厚,与正常胆囊壁明显不同,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
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肌层增生肥厚,包括黏膜和腺体的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
黏膜上皮腺样增生深入肌层(可达浆膜下),随后上皮组织向增厚的肌层陷入,形成分支广、数目多的憩室样小囊(罗-阿窦),罗-阿窦扩大成囊,穿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面。
位置较深的罗-阿窦与胆囊腔交通,有时通道可阻塞,形成囊性空隙,易发生胆汁瘀滞和感染,或形成结石。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大家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疾病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建议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治疗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做好它的预防方法,避免这种疾病的发生。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
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
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
该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症状。
如果实在不想手术,可以定期复查B超,不用服用什么药物,没有用。
最好在协调好各种事务后择期手术。
复查中如果发现胆囊壁增厚更加明显,壁内信号周围不规则,或出现胆囊息肉,提示恶变可能,尽快手术。
以上是一篇关于胆囊腺肌症的介绍,希望大家看完之后都应该要知道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这样你们猜能够更好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我们建议大家应该要及时的去医院接受治疗。
胆囊腺肌症会恶化吗?
胆囊腺肌症会恶化吗?胆囊是人体当中一个比较小的器官,但可不要忽略它的作用。
胆囊是胆汁分泌的场所,而胆汁可以促进身体对脂肪酸的吸收,如果胆囊切除后,那么人体的消化功能就会减弱。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注重养生保健,所以胆囊就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临床上的胆囊腺肌症有没有恶化的可能?★问题患者,男性,今年72岁,近年来数次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粗糙,医生怀疑是胆囊腺肌症。
请教专家: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什么病,会发生癌变吗?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确诊?胆囊腺肌症有办法治疗吗?现在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患者家属。
★答复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
正常的胆囊黏膜下,存在着由胆囊黏膜上皮组织凹陷形成的罗-阿氏窦,一般不进入肌层。
发生胆囊腺肌症时,胆囊黏膜增生、罗-阿氏窦增多并穿入肌层,形成突入肌层的小憩室,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
过去曾认为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不会癌变的良性病变,但近些年来相继有胆囊腺肌症发生癌变的报告,其癌变率达3%~6%,特别是最常见的节段型胆囊腺肌症的癌变率可达6%,所以不要放松警惕。
胆囊腺肌症一般没有典型的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病人可合并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
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
胆囊造影、CT或MRC可以显示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
但确诊及了解有无癌变还需病理学诊断。
为防止癌变,在治疗上一般倾向于积极进行胆囊切除术。
对怀疑有癌变情况的手术中还需做冰冻病理检查,如有癌变需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了解胆囊腺肌症症状诊断与治疗
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 可能引发胆囊结石,表 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胆囊穿孔:胆囊腺肌症 可能导致胆囊穿孔,表 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定期体检:早期 发现并发症,及 时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避免过度 劳累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药物进行治疗
抗胆碱药可以缓解胆囊腺肌症 引起的胆囊痉挛,如阿托品、 东莨菪碱等。
消炎止痛药可以缓解胆囊腺肌 症引起的疼痛,如阿司匹林、 布洛芬等。
胆囊收缩药可以促进胆囊收缩, 减少胆囊内的胆汁淤积,如熊 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的胆囊 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胆管损伤等 术后护理:注意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按时服药等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紧张、 焦虑等不良情 绪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 疗胆囊腺肌症
01
02
03
04
06
胆囊腺肌症的并发症及 应对措施
常见并发症
胆囊炎:胆囊腺肌症可 能导致胆囊炎,表现为 右上腹疼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
胆囊癌:胆囊腺肌症可 能发展为胆囊癌,表现 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胆囊穿孔:可能导致胆汁性腹 膜炎、休克等症状,需要及时 进行手术治疗。
THANK YOU
汇报人:
胆囊腺肌症症状诊 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 胆 胆 胆 日胆 及胆
加 囊 囊 囊 常囊 应囊
目 腺 腺 腺 护腺 对腺
录
肌
肌
肌 理肌 措肌
项症症症
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一例
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一例患者男,16岁,右上腹部间歇性疼痛,不伴发烧。
近一个月疼痛加剧,以胀痛为主,疼痛不放射他处,有时伴有恶心、呕吐。
体温正常,巩膜、皮肤无黄疸。
心肺无异常。
B超提示:胆囊大小为7.1x3.0x3.2cm,囊壁毛糙,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范围约2.5x1.2cm,彩色多普勒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胆囊腔内并见多个中等回声团,较大者约0.7x0.4cm,后无声影,不移动。
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多发息肉。
后手术证实。
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胆囊息肉讨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种。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症状: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半数合并胆结石。
其临床症状与胆囊结石或炎症相似,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等,多于餐后痛甚,也可有绞痛发作。
如不伴结石或炎症,也可没有症状。
此病疼痛特点为进食油腻食物后,很快引起疼痛,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体征:胆囊区有压痛、叩击痛,但无反跳痛。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1、病史长,反复发作的右上腹胀痛及消化道症状,亦可无症状。
2、体征可有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体征。
3、超声表现:弥漫型者,胆囊壁呈弥散性向心性肥厚,内壁凸凹不平,内腔狭窄,壁内扩张的罗-阿氏窦呈小囊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若有小结石存在,可见强回声团及后方的彗星尾征。
局限型者,胆囊底部呈圆锥帽状增厚。
节段型者,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所谓“三角”,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胆囊。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查有时可见结石回声。
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4、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多数正常,并发感染者可有白细胞增多。
(2)X线检查:腹部平片: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检查有胆囊增大,胆囊壁钙化或见胆囊结石(高钙结石)。
胆囊腺肌症患者禁忌事项注意
避免轻信偏方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治疗。 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尝试偏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03
治疗禁忌
避免随意停药
胆囊腺肌症患 者需要长期服 药,不能随意 停药
停药可能会导 致病情复发或 加重
患者应按照医 生的建议,按 时按量服药
如果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 与医生沟通, 调整治疗方案
0
0
0
0
1
2
3
4
避免不按时复查
定期复查的重要 性:了解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
避免油腻食物: 如炸鸡、炸薯 条、炸油条等
避免高糖食物: 如糖果、蛋糕、 巧克力等
避免酒精饮料: 如白酒、啤酒、 红酒等
0
0
0
0
1
2
3
4
避免过冷过热食物
过冷食物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引发疼痛 过热食物可能刺激胆囊,引起炎症 建议食用温热食物,避免刺激胆囊 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可能 导致胆囊炎发 作
胆囊腺肌症患者禁忌事项注意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饮 食 禁 忌 02 生 活 禁 忌 03 治 疗 禁 忌
01
饮食禁忌
避免高脂食物
高脂食物可能导致胆囊腺 肌症加重
建议选择低脂、低胆固醇 的食物
避免油炸、油腻的食物
适量摄入植物油和坚果, 以保持营养均衡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辛辣食物: 如辣椒、胡椒、 花椒等
病程长短划分标准
病程长短划分标准
病程长短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病程短的疾病往往比病程长的疾病更容易治愈或控制。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应该制定相应的病程长短划分标准。
1. 急性疾病
急性疾病病程短,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病情会有显著好转。
一般来说,急性疾病的病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急性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病情严重,需要紧急治疗。
- 恢复期:在急性期之后,病情开始好转,并逐渐恢复正常。
- 完全康复期:病情已经完全恢复,不再需要治疗。
2.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病程长,通常在数月至数年内病情逐渐恶化。
一般来说,慢性疾病的病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初期:病情不太明显,但已经开始影响身体健康。
此时治疗效果比较好,可以逆转病情。
- 稳定期: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无法完全治愈。
此时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以防止病情恶化。
- 恶化期:病情开始加重,治疗效果不再明显。
此时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 末期: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治疗效果非常有限。
此时需要采取终末期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总之,病程长短的划分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制定,
以便更好地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同时,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超声鉴别
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超声鉴别作者:李朝晖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12期李朝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一医院特诊科长春 13 00 2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资料与41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2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分析超声对2种疾病的鉴别价值。
结果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的超声可见有增厚的胆囊壁,并由阿罗间隙,其腺瘤一般有蒂,并多为单发,并无血流信号出现。
而胆囊癌患者尽管也为单发,但是其蒂更宽,有血流信号,血流信号的流速、阻力指数更高,与胆囊腺肌增生患者比较,P<0.05。
结论采用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和胆囊癌患者具有较好的鉴别价值。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癌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R 6 5 7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4(c)-0171-01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癌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胆囊息肉样病变, 而胆囊息肉样变还包括有较多其他疾病, 如胆囊息肉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2种疾病进行鉴别,减少对患者的有创检查,是临床工作的重点[1~2]。
我院认为,超声检查是鉴别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癌的有效方法,为了加强对超声使用的效果,我院现进行了本次实验,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资料与41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在26~70岁之间,平均(51.34±6.51)岁。
胆囊癌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28~72岁之间,平均(51.34±6.51)岁。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疾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9期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李向阳,张燕忠(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太原030012)摘要:胆囊腺肌症(GA)是胆囊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囊黏膜萎缩、肌层增生,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凹陷形成胆囊壁内憩室。
目前认为,GA的形成可能与远端胆道狭窄或神经源性功能障碍、胚胎期胆囊芽发育不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雌激素、胰胆管汇合异常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GA的病因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就目前证据而言,尚不能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关键词: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病因;发病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19.029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9410243胆囊腺肌症(GA)是胆囊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
G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囊黏膜萎缩、肌层增生,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凹陷形成胆囊壁内憩室,即罗-阿氏窦(RAS)胆汁可在RAS 内淤积或经过慢性炎症形成结石[1]。
GA在胆囊切除标本中的检出率为2.0%-8.7%,好发于50~60岁人群,女性多见⑵。
根据组织形态学,可将GA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漫型。
其中,局限型最常见,多位于胆囊底部,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节段型多位于胆囊体部,形成一个环形狭窄环,将胆囊分隔成颈部和基底部;弥漫型以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特征[,]。
Aldridge等[5]研究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之后有研究发现,节段型GA癌变的概率较高[,]。
但近年国内外学者在胆囊切除标本中发现,大部分GA仅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并未发现恶变。
在国内,虽然2.8%-5.0% GA患者被误诊为胆囊癌,但并未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一、胆囊腺肌症怎么办二、三大胆囊腺肌症的类型及病因三、胆囊腺肌症的早期症状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1、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2、胆囊腺肌症的原因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
3、胆囊腺肌症是什么
胆囊腺肌增生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理改变为黏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着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型。
三大胆囊腺肌症的类型及病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
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节段型:增生的胆囊壁,常引起胆囊环形狭窄,狭窄,超过2mm壁厚,不规则的边缘。
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
胆囊腺肌症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健康小知识】
胆囊腺肌症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文章导读 \n \n胆囊腺肌症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是常见胆囊恶性肿瘤,患者
每天都会受这种病的折磨,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治疗,可以在中晚期进行控制,因为胆囊腺
肌症的患者会表现出寒冷,发热,黄疸,以及上腹部有明显疼痛感,而且多数患者都会伴
有持续性的疼痛。
\n \n \n \n \n \n \n \n \n \n 早期症状 \n \n \n \n \n1、畏寒、发热:多
出现于癌肿晚期,25.9%的病人出现发热,并可有高热持续不退。
\n \n \n \n \n2、黄疸:
由于癌肿的扩散,约有1/3~1/2患者出现黄疸。
少数病人的黄疸为首发症状,多数黄疸
出现在疼痛之后,黄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黄疸。
黄疸往往在
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
同时伴有消瘦、
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n \n \n \n \n \n \n \n
\n \n3、右上腹疼痛:大部分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可有阵发性加剧,向右肩及腰背
部放射。
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
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
射。
\n \n \n \n \n \n \n \n \n \n4、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
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恶心呕吐
亦相当常见,并常有食欲减退。
\n \n \n。
胆囊“戴帽子”,可能是腺肌症
体检之窗·健康生活73患者表示,自己听过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却从没有听说过胆囊腺肌症。
确实,胆囊腺肌症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病种,在1960年才由西方一位医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属于一种良性胆囊疾病。
正常情况下,胆囊黏膜由于上皮组织下陷会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但发生腺肌增生病时,可见黏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囊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毫米,会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黏膜内憩室。
囊内易淤积胆汁,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
目前,胆囊腺肌症的形成机制尚不确定,常见学说包括:1.先天性因素。
胆囊腺肌症的发可伴有细小强光点伴“彗星尾”征。
2.局限型(基底型):表现为胆囊底壁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节,呈锥形或帽状,其内可见细小囊无回声,易被误为肿瘤。
3.节段型:呈现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凸出,形成“三角征”,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胆囊,狭窄部壁厚超过2毫米,边缘不规则。
胆囊腺肌症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发现后也要尽早治疗,因为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其有潜在恶变可能,且像胆囊炎、胆囊结石这些胆囊腺肌症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预后较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预防胆囊腺肌症,应该做到:保持心情愉悦,不熬夜,戒烟戒酒,加强锻炼;饮食上做到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进食油腻的食品。
胆囊“戴帽子”,可能是腺肌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 林 肖日前,一位患者朋友在我这里完善影像学资料,我在对其腹部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他的胆囊底部生出了一个帽样的组织,我判断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胆囊腺肌症。
生可能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
2.炎症刺激。
胆囊长期受到胆汁、结石等慢性刺激,容易发生胆囊疤痕组织增生,引发胆囊腺肌化。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1. 病因和发病机制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胆囊壁肌层肥大和增厚。
由于病因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胆囊收缩时胆囊壁肌层会收缩,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
而胆囊腺肌症患者的胆囊壁肌层过度肥厚,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汁排空困难。
研究表明,胆囊腺肌症可能与久坐不动、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与胆囊腺肌症发病有关的基因变异。
2. 症状和临床表现胆囊腺肌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腹痛: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呈间歇性绞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不良:胆囊腺肌症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脂肪泻:由于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汁排空困难,可能导致脂肪泻的发生。
•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囊腺肌症患者容易出现胆囊炎的症状,如上腹疼痛、发热等。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胆囊腺肌症主要依靠以下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包括腹痛的性质、时程、伴随症状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胆囊腺肌症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观察胆囊壁肌层的肥厚和胆囊结石等。
•胆囊功能检查:通过胆囊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胆囊收缩功能的情况。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鉴别诊断。
4. 治疗和预防对于轻度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例如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饮食调节等。
对于症状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胆固醇溶解药物可以帮助溶解胆囊结石,改善症状。
抗炎药物则可以缓解胆囊炎症状。
•胆囊切除术:对于严重症状或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预防胆囊腺肌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胆囊腺肌症有一定帮助。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发病症状都是不了解的吧,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疾病对于女性朋友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大的,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对于这种疾病进行预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吧。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因不明。
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
胆囊腺肌症尽管恶变率极低,但若存在胆囊体狭窄、胆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胆囊慢性疾病,特别是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则恶变风险增加,一经诊断,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为好。
没有合并其他胆囊病变,且无明显临庆症状的病人,只需定期复查胆囊B超及随访即可。
胆囊腺肌症确实是属于一种肿瘤样的病变,不过一般情况下是属于良性的,但是,个别患者也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即行。
至于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病就无法考究,应该说目前多数疾病的原因都不完全清楚。
既然是一种瘤样疾病,就需要先治疗,之后再生小孩较为稳妥。
乳腺增生是女性非常多见的疾病,只要未形成块就暂时可以不用处理。
关于文章介绍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症状,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记住它,这样你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存在。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控制病情的恶化。
胆囊腺肌症的影像表现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以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平滑肌增
生、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致胆囊壁肥厚,同时黏膜上皮陷 入肌层从而形成RAS
• 胆囊内压力升高:胆管远端狭窄、神经源性功能障碍、 壁内神经结构异常增生
• 感染因素:胆囊结石、胆囊炎 • 先天性因素:有学者提出GBA的发生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
增厚的壁明显强化,内可见小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区即为 RAS
a:平扫 b-d: 强化
胆囊壁明 显增厚,RAS 显示清楚,胆 囊周围见渗出, 合并胆囊炎
GBA强化特点
动脉期病变区域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明显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逐渐向肌层、浆膜层延展 这种强化方式 在胆囊其它病变中相对较少见,反映了
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 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分型
胆囊腺肌症分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型 •弥漫型: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 •节段型:为胆囊壁的一段环形狭窄,大多出现在体部或体 颈交界处 •局限型:为胆囊基底部呈帽状增厚,常出现脐凹征
胆囊壁呈弥漫性、节段性或局限性增厚,胆囊壁内见多 发小憩室,可与胆囊腔相通
局限型:胆囊底部呈帽状增厚,多向外凸出,囊腔内面 较光整
谢谢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 见少量粘液颗粒
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 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 形成深陷的粘膜窦,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
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斜行、环行、 纵行等
胆囊壁多弥漫增厚,胆囊腔变小而不闭塞 增强黏膜线完整、壁内可见低密度结节、呈“夹心饼干征”
胆囊腺肌增生症
精品课件
1
精品课件
2
胆囊腺肌增生症 又称胆囊腺肌瘤病,胆囊憩
室病、罗-阿氏窦等。 属于胆囊增生疾病,是一种胆囊黏膜上皮增生、肌
层肥厚、黏膜上皮陷入并穿过肥厚的肌层形成胆囊壁 内憩室的病变 。
此病约占胆囊疾病的2.8~5%,男女比例 1:3 , 好发年龄30~60岁,偶见于儿童。
(3)胆囊扭曲;先天性胆囊膈膜。局限型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难 以与腺瘤或大的胆囊息肉鉴别。
精品课件
15
精品课件
16
精品课件
17
精品课件
1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精品课件
3
①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 胆囊壁增厚。
②增生的黏膜伸入肌层或接 近浆膜层形成许多细小窦状结构, 即罗-阿氏窦(Rokitansky - aschoff sinuse, RAS)。窦 口与胆囊腔相通。位置较深或窦口出现狭窄的罗-阿氏窦容 易伴有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继发炎症。
❖ MRI见到扩大的罗-阿氏窦有助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
❖ 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亢进,有助于诊断。
精品课件
13
精品课件
14
(1)胆囊癌:胆囊壁明显不规则增厚,腔内面和浆膜面多不光整, 增强明显,多数肝胆界面消失,肝脏受侵。
(2)慢性胆囊炎:脂餐试验具有鉴别意义,弥漫性胆囊腺肌增生 症可表现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慢性胆囊炎可表现为收缩功能差。 无罗-阿氏窦。
❖ 3.节段型:胆囊壁呈某一段或多段增厚,大于5mm,其余胆囊壁无增厚, 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类似弥漫型。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关于《胆囊腺肌症的介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大伙儿了解是一种哪些病症吗,假如大家不清楚是哪些的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能够来了解一下本文的详细介绍。
针对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医治它是较为艰难的,因此我们期待大伙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搞好它的防止方式,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胆囊腺肌症也称之为胆襄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模糊不清性良好增生病症。
:胆结石的诱因比较复杂,一些是不能变更的要素,比如:慢慢增长的年纪、女士、人种、遗传基因和家庭史;一些是后天性要素,一部分是能够大逆转的,比如:怀孕、肥胖症、低化学纤维、高烧卡膳食结构、长期忌食、一些药品如头孢曲松钠,降血脂药、避孕药。
建议:培养定时执行定量分析、少食多餐、忌暴食暴饮优良的饮食结构。
平常应降低人体脂肪的摄入,包含白肉、动物油、黄奶油、鸡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杜蛎、鱼籽、鲜奶油、生日蛋糕及煎炸类食材等;小动物肝、肾、鱼籽及鸡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材,也应当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沒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病症。
假如确实不愿手术治疗,能够定期复诊B超,无需服食哪些药品,没有用。
最好是在融洽好各种各样事务管理后择期手术。
复诊中假如发觉胆囊壁增厚更为显著,壁内数据信号周边不规律,或出現胆囊息肉,提醒恶化可能,尽早手术治疗。
以上是一篇有关胆囊腺肌症的详细介绍,期待大伙儿看了以后都应当要了解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哪些的病症,那样大家猜可以更强的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假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应当要立即的到医院接纳医治。
胆囊息肉一般多久会转成癌症
胆囊息肉一般多久会转成癌症胆囊息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但是由于胆囊息肉无明显症状,很难被患者及时发现,此外,许多人不认为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为了防止胆囊息肉转化为癌症,一旦身患这类病症,就会立即切除胆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那么胆囊息肉一般多久才会转变为癌症?身患胆囊息肉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有必要将胆囊切除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一下胆囊息肉。
一、什么是胆囊息肉?发生因素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是从胆囊粘膜处长出的呈息肉样突起的隆起物的总称,这种隆起物会向腔内突出,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分别是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非肿瘤胆囊息肉包含着胆固醇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较为常见,要占非肿瘤性息肉的60%~70%,而炎症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炎的反复出现和胆结石对胆囊壁造成的刺激,而引起的胆囊粘膜发炎,这种息肉相当于一种假性息肉,两种息肉一般体积在一厘米以内,是很难发生癌变的。
肿瘤性胆囊息肉则包含着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症,腺瘤性息肉在胆囊息肉中的发生率在15%左右,可以从几毫米长至几厘米,而胆囊腺肌症是胆囊壁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胆囊壁的增厚,这两种息肉的大小与癌变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旦大小在一厘米上,癌变几率就会大于10%,也可以将其称为潜在恶性。
这四种胆囊息肉发病的原因存在着不同,胆固醇息肉和饮食密切相关,经常食用高胆固醇,刺激性,油腻的食物,或者是长期处于电离辐射状态下,患有脂肪肝的人,极其容易患胆固醇息肉,而炎症性息肉大多和胆结石,胆囊炎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两种息肉则与基因相关,是由于身体内部的基因调控出现失调或是免疫系统发生异常而引起的。
二、B超检查胆囊息肉可靠吗?B超检查较为简便,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还可以多次检查,由于胆囊息肉体积较小,若是使用CT和核磁共振的方式进行检查,很容易将其忽略,因此B超是检查胆囊息肉的最佳选择。
使用B超检查不能直接检查出胆囊息肉的良性和恶性,但可以由B超图像特点得知息肉的类型和种类,这也是在手术之前判断息肉良恶性的重要依据,若是想要进一步确诊良恶性,则需要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等技术。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MSCT诊断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MSCT诊断
陈瑞科;史常勤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目的根据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腺肌增生症病例,1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64排CT扫描,用薄层重组及多平面重组,观察
病变的细节显示。
结果17例患者中,弥漫型6例,基底局限型6例,节段型5例。
术前诊断正确12例,CT表现为胆囊壁广泛性或局限性增厚,增厚囊壁内可见多
发罗—阿氏窦,典型表现为“花环征”。
CT增强扫描病变区明显均匀强化或者不均匀强化,罗—阿氏窦边缘环状强化。
结论64排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及
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薄层重组及多平面重组有利于对罗—阿氏窦的显示,而罗—阿氏窦的显示则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陈瑞科;史常勤
【作者单位】274300 山东,单县东大医院放射科;274300 山东,单县东大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MRI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段前深;丁丹卉;张志礼;崔二峰
2.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J], 姚敏;黄天波;陈威
3.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J], 潘永军;刘铁军;颜俏燕;韩秋丽;刘有利
4.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J], 刘玉华;姚晓会
5.胆囊腺肌增生症9例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J], 李俊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导读
胆囊腺肌症也叫“胆囊腺肌瘤症”,一提“瘤”字大家马上会谈虎色变,不要慌,这个病症虽不明原因,但通常是良性增生性疾病。
它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专业术语“退行性改变”。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种病症只不过是胆囊壁组织过度增生造成的,不是通常所说的由炎症引起的病变肿瘤,故而没有通常肿瘤对身体的破坏性。
但也不是说一点儿没有恶化的可能性。
至于多久恶化,这个还真不好说。
尽管癌变的可能性小,但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既往多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良性疾患,无恶变潜质。
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关于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报道。
Ootani 等回顾了279例经手术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中188例节段型GBA有12 例(6.4%)恶变,且都发生于环形狭窄末端的基底部黏膜区域,而在91例基底型和弥漫型GBA中却无胆囊癌发生,故认为节段型GBA与胆囊癌发生有明确相关性。
然而,关于胆囊腺肌症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1)同为胆囊腺肌症,仅仅因为部位不同,把节段型视为癌前病变,而范围更广的弥漫型与胆囊癌无关,难以解释,除非节段型与其它类型为根本不同的疾病。
(2)如果仅靠发生在腺肌症的少数个案报道而将其视为癌前病变,我们也在正常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粘膜也视为癌前病变呢?随着国内病理学家对本病的逐渐重视,发病率逐渐提高,国内文献
至今未见胆囊腺肌症伴胆囊癌的报道。
有文章指出,胆囊腺肌症DNA含量与正常粘膜相似,与胆囊癌不同,认为腺肌症无畸变的基因组及异质性,即不具有潜在恶性,同时有研究指出,胆囊腺肌症与慢性胆囊炎一样,几乎无P53,BCL-2,EGFR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共同表达,且单基因或多基因表达率与胆囊癌的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
因此,认为胆囊腺肌症为癌前病变的证据依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