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

(一)什么是品德

1、识记

品德:品德是指个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旨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领会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两者又有区别。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结构

1、识记

道德认识:是指个人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远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领会

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首先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联,彼此依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知、情、意、行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继承。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其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其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所谓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品德时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获得的某些道德规范认知,作为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定向与调节的成分同行为方式的内在启动部分,建立正或负的联系的过程;所谓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品德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所谓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具有某种品德的心理结构。它不一定比执行结构更复杂。(三)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识记:

划分阶段的标准: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这就是皮亚杰划分阶段的标准。

2、领会: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即向儿童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造成不良的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良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

皮亚杰的四阶段学说: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四)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领会

柯尔伯格的主要观点:1、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由于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因而其品德发展也具有阶段性。2、提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个阶段,并认为在所有文化条件下,儿童都是按同样的顺序通过相应的阶段而发展的。

3、品德发展不是通过直接的生物成熟,也不是通过直接的学习经验,而是通过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这个发展过程而出现的。

4、个体可能停留在这个固定顺序的某个阶段,但是能够促使他向上进步,因此,柯尔柏格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道德两难故事法:编制一些在道德上难以判断是非的故事,让儿童听后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议论,根据儿童回答内容来判断他们品德发展的水平。与对偶故事法相比,两难故事法是一种开放型的投射测量手段。

2、综合应用:

举例说明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一)前世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二)世俗水平,第三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第四阶段:秩序和法规定向。(三)后世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

评价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比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更详细完善,特别是揭示了青年期的品德发展水平;对品德发展的探讨,不局限于符合社会规范、法律准则的道德行为,还从道德认识的实质出发,提出了后世俗水平,有利于全面、完整地探讨个体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思维推理能力的决定作用,这对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该理论不足之处是:对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对其品德发展的作用大小问题,没有做出较为清楚的、明确的阐述;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只强调首先判断能力的训练,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五)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领会:

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1、人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况中助人目的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作出的助人行为就越多。2、亲社会行为存在着三种影响目的的选择的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的规则或原则;三是移情,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3、移情的第三性通常能增强助人行为。它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三,原始移情;第二,对他人的积极评价;第三,自我概念。4、动机、目的转化为行为,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作用的能力。

(六)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识记

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牲的反映,是对具体的首先现象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