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李斯(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4be8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4.png)
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赏析《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赏析,供大家参阅!谏逐客书原文赏析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注释、分析
![《谏逐客书》注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cc7ad483d049649a66582b.png)
谏逐客书李斯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嬴政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迎蹇叔于宋③,来邳豹、公孙支于晋④。
此五子者,不产⑤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⑥。
孝公用商鞅⑦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⑧,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⑨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⑩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⑪,西并巴⑫、蜀,北收上郡⑬,南取汉中⑭,包九夷⑮,制鄢、郢⑯,东据成皋⑰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⑲到今。
昭王得范雎⑳,废穰侯㉑,逐华阳㉒,强公室,杜私门,蚕食㉓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㉔四君却客而不内㉕,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㉖,有随和之宝㉗,垂明月㉘之珠,服太阿㉙之剑,乘纤离㉚之马,建翠凤之旗㉛,树灵鼍㉜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㉝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㉞,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㉟,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㊱,江南㊲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㊳。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㊴,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㊵,傅玑之珥㊶,阿㊷缟㊸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㊹,佳冶窈窕㊺,赵㊻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㊼,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㊽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aeae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a.png)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谏逐客书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https://img.taocdn.com/s3/m/3b36e7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 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开头 提出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真所谓史 家笔削。这是继承《左传》《国策》以来的朴素典雅的写法。是“吏议”而不说“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 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这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接着文章具体分析,由回顾历 史入题,写秦国从缪公(即“穆公”)以来任用“客卿”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发展史。一是远在春秋时期秦缪公 从各处召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个人,结果“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到了战国时期,数雄 相争,情况更加复杂,立国非易,创业更难。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新立政制,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奠定了强盛的 基础。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扩展了大片土地,打散了六国抗秦的合纵,影响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代昭王任用范 雎流放宣太后异父弟穰侯和舅父华阳君,废掉了擅权的宣太后,壮大了政府,杜绝了私门,又进一步开拓国土才 有了今天的帝业。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在位时间都很长,都能富国强兵,开疆辟土,都能正确地任用客卿, 这就是无可辩驳的任用客卿的立国、兴国、统一天下的发展史。有了这样的发展史,秦王朝当然应该温故知新、 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了。“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何负于秦哉?”为了进一步加力,作者又从反面把这 两个判断结合起来叙述一下,使秦王深信不疑。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宋:国名,或 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 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0e38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c.png)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李斯,楚国上蔡人(今湖北与河南的交界之处),李斯少年天才,在加上好学刻苦,便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又因其办事干练。
为人机警,被他人推荐为吏。
一日,他从老鼠偷食中得出一条人生感悟:老鼠能够自由进出到人与狗所不能进入的地方,只因为老鼠较小,推到人生上,人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有找到对应的地方,即使不肖也能成贤。
不久,他嫌弃官小便辞官而去,便继续游荡江湖,在增加自己的阅历,于是他便拜荀子为师,学法是和帝王之学,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就跃跃欲试,想力师干事业去了。
最终,李斯选择了秦国作为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
刚当客卿不久,秦国便发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毁于一旦。
因秦攻韩甚急,韩王无计可施。
这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向韩王献计:郑国假装投降秦国,鼓动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国力,延缓秦向外进攻。
不久,郑国的阴谋被识破,秦国内大哗,宗室大臣都说从别的国家来的客卿都是间谍、特务,应全部驱逐出去。
秦王政因受郑国所骗,气恼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赶出去。
而李斯是楚人,也属驱逐之列。
在他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后,就斗胆向秦王政上了一个奏章,毫不客气地指出秦王政这样做是愚蠢之举,是强大对手,削弱自己。
并建议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为秦统一六国服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怎么能一概而论都说客卿不好,要驱逐出境呢?”李斯又说:“如果说外国的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里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球,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风之旗等,都是外国的,秦本国一样也没有,你为什么认为好呢?”最后,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赏析(最新)
![《谏逐客书》原文赏析(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6869165e53a580217fcfe85.png)
《谏逐客书》原文赏析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6ecc86ca0116c175e0e4812.png)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完整版)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be1f8725727a5e9856a61fe.png)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
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
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
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
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
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eea10eca0116c175f0e4894.png)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eea10eca0116c175f0e4894.png)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79fa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d.png)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逐客书[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①,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⑧。
孝公用商鞅之法⑨,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⑩,诸侯亲服(11),获楚、魏之师(12),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3)。
惠王用张仪之计(14),拔三川之地(15),西并巴、蜀,北收上郡(16),南取汉中(17),包九夷,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
昭王得范雎(22)、废穰侯、逐华阳(23),彊公室,杜私门(2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5)?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2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30),服太阿之剑(31),乘纤离之马(32),建翠凤之旗(33),树灵鼍之鼓(34),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5),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7),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8),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9)。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0),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41),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2)。
夫击瓮叩缶(43),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45),真秦之声也(46)。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7),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8)。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完整版)谏逐客书字词详细解释
![(完整版)谏逐客书字词详细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54807610661ed9ad51f3be.png)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过错〕矣。
昔穆公求士,西〔名作状语,向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于戎取由余,于,从〕,东〔名作状〕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三句都是状语后置〕。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状语后置〕,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省略现象,省略“于”〕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改变〕风易俗,民以〔省略现象,省略“之”〕殷盛,国以〔省略现象,省略“之”〕富强,百姓乐用〔被动,被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向西〕并巴蜀,北〔名作状,向北〕收上郡,南〔名作状,向南〕取汉中,包〔吞并〕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险要的地方〕,割〔占领,割取〕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通假字,通“纵”,合纵〕,使之西〔名作状,向西〕面事〔动词,侍奉〕秦,功施(yì ,延续)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动〕公室〔王室〕,杜私门〔贵族豪门〕,蚕〔名作状,像蚕一样〕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从前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通假字,通“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富强有利〕之实〔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陈设〕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语助词,无实意〕,而陛下说〔通假字,通“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以使用〕,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所以〔用来……的〕饰后宫、充下陈〔犹后列〕、娱〔使动〕心意、说〔使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通假字,通“附”,缀着〕玑〔不圆的珠,泛指小珠子〕之珥〔耳环〕、阿缟〔东阿出产的丝织品〕之衣、锦绣〔锦织刺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随俗雅化〔闲雅变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精】谏逐客书_注释+翻译
![【精】谏逐客书_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2b4da40b1c59eef8c7b4cb.png)
谏逐客书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谏:劝谏。
书:上书,奏书。
窃:私下。
过:错误。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②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iǎn)叔于宋,来邳(pī)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yǐng),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rá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昔:以前,从前。
西:n.→adv.从西边。
产:出生。
并:兼并,吞并。
霸:称霸。
以:因此。
殷:富裕。
乐:乐意。
用:出力,效命。
亲服:亲附归服。
师:军队。
举:攻占,攻取。
治:安定。
收:收取。
取:攻取。
包:囊括。
制:控制。
据:占据。
割:割据。
遂:于是。
散:使……离散。
众:通“纵”,合纵。
施:延续。
强:使…强大。
杜:杜绝。
私门:私家利益。
以:凭借。
功:功劳。
何:有什么。
负:对不起,辜负。
向:原先。
使:假如。
却:使…退却,拒绝。
内:通“纳”,接纳。
是:这样。
使:让。
【译文】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谏逐客书(附翻译)|李斯
![谏逐客书(附翻译)|李斯](https://img.taocdn.com/s3/m/9bfc844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0.png)
谏逐客书(附翻译)|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赛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65726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e.png)
谏逐客书⽂⾔⽂翻译及注释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篇优秀古代公⽂,是应⽤写作法定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这⾥的“书”不是书信,⽽是上书、奏章,为古代⾂⼦向君主陈述政见的⼀种⽂体,是⼀种⾂⼦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谏逐客书⽂⾔⽂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是店铺整理的谏逐客书⽂⾔⽂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谏逐客书⽂⾔⽂原⽂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 ⾂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于晋(6)。
此五⼈者,不产于秦,⽽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7)。
孝公⽤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9),⾄今治强。
惠王⽤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17),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19)。
此数宝者,秦不⽣⼀焉,⽽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不充后宫,⽽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锡不为⽤,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意、说⽿⽬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不⽴于侧也。
夫击甕叩⽸、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就郑卫,退弹筝⽽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已矣。
谏逐客书详解
![谏逐客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e27ec9933d4b14e852468ff.png)
《谏逐客书》详解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以此统领全文。
“臣”,李斯自称。
臣下对君王说话时的口气。
“吏”,官吏。
主要是指那些主张逐客的王宫贵族。
“窃”,私下里。
意思是,只是我个人私下里偷偷这么想的,口气很谦恭。
“以”,本身“认为”意思。
“为”,相当于现代汉语判断词“是”。
“以为”本是两个词,它们中间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代词“之”。
“之”代逐客这件事。
后来由于“以为”经常连用,慢慢变成了一个词。
“以为”即“认为”的意思。
“过”,名词,错误。
这几句说,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私下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这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论点是统贯全篇的总纲。
这个开头曾经很受后人的赞赏,南宋理论家李图,他在《文章经义》一书中说:“起句直见事实,最妙。
”一开头就点明文章的议论中心,驱逐客卿问题。
他还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
”《谏逐客书》起句尽矣,不可以加矣。
是好的不可能再好了。
为什么?因为它起句发意。
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起句开门见山,明快简洁,这当然是很好的。
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应看到这里还有个更策略及分寸问题。
《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
目的又是谏劝这个最高统治者的呈命,而李斯本人也在逐客之列。
因此这一奏书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身家性命。
这就要求奏书特别讲究策略,注意分寸,这也是说理艺术的特点。
当时韩国派郑工来大兴水利工程,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的阴谋,已弄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秦国贵族借机打击排斥客卿,矛盾十分尖锐。
如果李斯稍有闪失,轻举妄动,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对这种严重的形势,李斯当然是洞若观火,对这些矛盾他心里也很清楚。
但他却只字不提,采取回避态度,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个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这就避免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开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纠缠。
同时这个简洁的开头,写得很婉转,“吏议逐客”,好像秦王还没有逐客,批评的矛头也不直接指向秦王。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341750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5.png)
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谏逐客书原文及鉴赏,请参考!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①。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③。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④。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⑤。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⑥。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⑦。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⑧。
谏逐客书字词解释
![谏逐客书字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4490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c.png)
谏逐客书字词解释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
以下是其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1.“窃以为过矣”:这里的“窃”是私下、私自的意思,“过”则表示错误,整句话的意思是“我私下认为这是错
误的”。
2.“赍盗粮”:“赍”是送给的意思,“盗”指寇盗,“粮”即粮食,整句话的意思是“把武器粮食送给寇盗”。
3.“资敌国”:“资”是资助、供给的意思,“敌国”即敌对国家,整句话的意思是“资助敌国”。
4.“损民以益仇”:“损”即减少,“民”指本国的人口,“益”是增益、增多的意思,“仇”即仇敌,整句话的意
思是“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
5.“黔首”:“黔”是黑色的意思,“首”即头,这里泛指百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厕所中看见老鼠,非常 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 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 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 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 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
决不会玩成好为:秦指廷玩的赏装、饰;喜犀好角之、物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 成为陛駃下騠的:玩骏好马之名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 会填采满陛:下通的“后彩宫”;彩北饰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
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
秦昔穆缪说公:把公“他求臣从不宋士及国,臣请“友来公西蹇,孙取叔委支人,任”由,蹇为,曾余叔上“游贤大支于晋而夫”,戎世。或后莫百作,返知里“秦东”奚枝任。对”得大穆,夫百公字。子里桑奚,秦于
“宛由余,”迎,亦蹇作叔“繇于原夫余宋为人”虞的,,国陪戎来大嫁王夫臣的丕。妾臣豹晋之子灭一,、虞送是公被往晋俘秦人孙,国的支后。后作逃裔题——《谏逐客书》
“谏” ,即劝谏、劝告;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 ,即奏章,为古代大臣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 种文体。 “逐” ,即驱逐; “客” ,即“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 者的称呼
重点字词
缪mù 蹇jiǎn 施 yì
穰rǎng 鄢 yān 郢 yǐng
皋gāo 鼍tuó
上丞相之位。
4、“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免,岂可 复得!”
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通过 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冒死觐见,得到蠃政赏识。但谁知不 久嬴政便下达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 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 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 李斯终于从厕鼠变成了仓鼠。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 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 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 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 狡免,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 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关于李斯
秦泰山刻石
目
写作背景
文本解读
录
内容分析
写作手法
一、关于李斯
1、作者简介
李斯(?一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 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成而 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 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世二年,宦者赵 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 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 入《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 已。”
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
威名。
第一部分总结:
四君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结果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西面事秦 攻施到今
蚕食诸侯 秦成帝业
客卿 五子 商鞅 张仪 范雎
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
今陛春秋下著致名昆工匠山欧之冶玉子、,干有将随所、铸。和之宝,垂明月
二、秦泰山刻石
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 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 作品。
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 丞相李斯篆书。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 现仅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 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 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 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 载的书法家。《泰山刻 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 的标准字体,小篆。其 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 《石鼓文》的特征,比 《石鼓文》更加简化和 方整,并呈长方形,线 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
西、东: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
个人来,:并招不致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 国“,并使”秦称,霸吞西并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商强鞅,”,百卫姓国公乐族用,氏,公诸孙,侯亦亲称公服孙,鞅,获初楚为魏、相公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 些(都1)要所是以秦:国用来生…长…、的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
(2)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珠(宝3)的傅簪玑子之珥,:耳附上有的玑玉珠坠的耳,饰丝。织“的傅衣”服,附,着锦,绣镶的嵌装。饰“玑,”就, 都不不圆会的珠进子献。到此陛泛下指面珠子前。;“那珥些”闲,雅音e变r,化耳而饰能。随俗推移的妖 (冶4美)好阿缟的:佳阿丽:,齐也国不东阿会。立缟于:陛白下色的的丝身绸旁。
3、“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李斯辞去了小吏官职,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 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 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 困。”這就是李斯的处世观念,甚至,坦明的说久处 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由 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决心要”西说秦王矣” 。他怎麼也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些处世哲学,使他登
屡 重此次 用使,五人帮子设助法秦者招国,致攻他灭不被用归西产楚上秦戎人大,众于所夫以多秦执,客小。故礼国,秦称待,而穆“之称公五。霸缪用羖入西公五大秦戎张夫后 。用黑”,“之公。受戎羊是到”,皮辅秦,并赎佐穆古出秦公代国,穆 中二原人十范多围,称约西遂在方今霸少陕数西西部公西戎族称南为霸。、戎的甘。重名肃此臣,东指。在部秦“今、国宛河宁西”南夏北(南南部y阳部u的ā市一西n。带)戎。,,楚活国动邑
之珠,服即所太谓阿“之随侯剑珠,”乘和“纤和离氏之璧”马,,传建说中翠春凤秋之旗,
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何也?
致:现获在陛下罗致昆服山:的佩美带玉,宫中纤有隋离侯:之古珠骏,马和名氏之璧,衣 饰翠上凤缀之着光旗如:明用月翠的羽宝编珠,成身凤上鸟佩形带状着所太阿装宝饰剑的,旗乘帜坐的是名贵 的灵纤鼍离:马,鳄树鱼立类的,是皮以可翠凤制羽鼓毛,为声饰音的洪旗子大,陈设的是蒙着灵鼍 之说皮的:好通鼓“。悦这”些,宝贵高之兴物,,喜没悦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
“宛”,宛转,缠绕。”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或
以所“以宛”饰为后地宫名,、指充用下宛(陈今、河娱南南心阳意市、)地说出耳产目的珍者珠,所
作装饰的发簪。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佳阿美”丽缟,。美之好衣,、“冶锦冶,绣”艳yǎ, 丽o之t妖。iǎ饰o,子不美进好的于样前;而随俗雅化、
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
魏之师大良,造举,因地功千封于里商,(今至山今西商治县强东南。)十五邑,号称商
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 强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移、易:改变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 “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 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师:军队 各举国:归攻附取听、命攻;克又、大占败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 治强:安定强土盛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 饰朝廷;犀、象之器不“料丹。为”“玩,青丹”好砂,;,青可,郑以可、制以成制卫红成之色青颜黑 女不“外充外厩的后(马jiù宫)圈”;。,而宫骏良駃色颜騠以料(出。产“ju丹西é青蜀t矿丹í)石青出”不名,实。蜀地外素 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三、背景介绍——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 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 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 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以达到不东伐韩的目的,计 谋败露之后,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 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 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 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 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 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 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文, 指 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 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施:蔓们延都,向延西续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
入范对策秦强 四 哉雎内略后(力,j君公 ?ū改)主封,者室向名废于一应张即军新县,,使除应作侯禄后多后穰华等郑东外(“皆杜四,,次又之(阳职县南戚今范死以私君受为加异r君,北)专河á且于n到范相封父芈与),客门却权南g”)公蚕秦雎, 陶弟戎 魏 , 故,宝,之, 客侯元食昭之受(,,冉故又对丰亦:前功而蚕:王封今言秦楚同称称外县称免即年比信于山,武昭掌华新。不食采西范职魏。喻任穰东被王王国阳城取南叔由诸 内遣冉像,(定免去母政君君远)食,归,此,侯蚕为今陶去世宣,,。交,侵魏封楚吃秦河县相,太先后公观疏,近亦占人地人桑相南西职拥后受封元攻称。,之士使。后叶,邓北,立之封于前裔,而秦那县)终秦同于新年,样昭)。老父华城,客不成秦逐,因于王弟阳(与何用帝昭渐故秦陶,,(今魏王,负业吞称昭。任曾今河冉母将穰王任河南同是于。宣侯听军将南密被使秦此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