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3427719b6648d7c1c746fc.png)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03a3c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7.png)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2c850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c.png)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https://img.taocdn.com/s3/m/34be77e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3.png)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在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
可以说,每个年龄组都有不同的称谓。
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我们可能熟悉28岁、30岁、毫无疑问的年龄等等。
今天,边肖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古代称谓信息以及古代称谓的相关介绍。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1岁:襁褓时代,0-1岁的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被称之为孩提、襁褓时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发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时代。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岁(女子):髫年(tiao),7岁的女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会被称之为髫年(tiao),是指还在幼童时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头发开始长,但是并没有束发时的自然下垂现象,故称之,也称作“垂发之年“。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是古代年龄称谓对8岁小孩的称呼。
9岁:九龄,9岁是儿童开始学习的时间,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10岁:黄口,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
我们经常听到黄口小儿这个词,指的是童心未泯的男孩或女孩。
12岁(女):柴进之年,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意思是女孩12岁,12岁的时候开始照顾她,所以被称为柴进之年。
13岁(女):豆蔻几岁了?指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指少女的青春。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男子):成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就要学会古代六艺了。
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古代年龄称谓,泛指该女子15岁了,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3265fc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a.png)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
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
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f321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8.png)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中国古代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7094431bc5da50e2524d7fc2.png)
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https://img.taocdn.com/s3/m/c8f88aa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1.png)
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古汉语对年龄的称呼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一、不满周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二、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三、2岁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四、3-8岁垂髫:指三至八岁的儿童。
五、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六、9岁九龄:为九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七、10岁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八、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九、13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至十四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十、14岁将笄之年:指女子十四岁。
十一、15岁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十二、16岁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十三、20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又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十四、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十五、30岁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十六、40岁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七、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均指五十岁。
十八、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十九、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二十、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ecaaf14e336c1eb91a375de0.png)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fec954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6.png)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dc4f62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9.png)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90250b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f.png)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以此来表示对其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下面是古代各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称谓:1. 婴儿期(0-3岁)在古代,婴儿期被称为“襁褓”或“乳儿”。
“襁褓”一词指的是用布包裹的婴儿,是保护和照料的象征。
“乳儿”则是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
2. 幼儿期(3-7岁)幼儿期被称为“童子”或“苗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生活技能,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3. 童年期(7-16岁)童年期被称为“童年”或“童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基本的知识。
4. 青年期(16-30岁)青年期被称为“青年”或“少年”。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可能开始从事工作或结婚。
5. 壮年期(30-50岁)壮年期被称为“壮年”或“夫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在事业或家庭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6. 中年期(50-70岁)中年期被称为“中年”或“中堂”。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
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被称为“老人”或“长者”。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评价。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8. 老寿星(80岁以上)对于那些享年80岁以上的长者,古代社会常常尊称他们为“老寿星”,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长寿的境地。
这是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赞颂,也是对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致敬。
在古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尊重,还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称谓,强调了对孩子的照料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b790f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3.png)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5cc21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0.png)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引言: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重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人年龄称谓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一、儿童阶段1. 新生儿: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古代社会对新生儿十分珍视,视其为宝贝。
2. 乳儿: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年龄一般在出生到三岁之间。
3. 捱堂儿:指已经不吃母乳、能够捱得住磨炼的孩子。
年龄在三岁左右。
二、学童阶段4. 童子:指已经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男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5. 童女:指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女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6. 象棋童:指对象棋有初步认知并学会下棋的孩子。
年龄在六岁至十岁之间。
三、青年阶段7. 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一般指十岁至十八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
8. 青年男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性。
9.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女性。
四、中年阶段10. 壮年男子: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
11. 不惑之年:指年满四十岁,有所领悟和经验的阶段。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
13. 耳顺之年:指年满五十岁,延年益寿的阶段。
五、老年阶段14. 高年男子: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15.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16. 高年妇女: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17.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六、耄耋之年阶段18. 老爷子: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19.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20. 老太太: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女性。
21.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结语: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年龄的尊重和称谓,上方所列的年龄称谓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龄差异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长者的尊重和崇敬。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a9a8e4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0.png)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中国的年龄称谓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有着丰富的称谓。
以下将按照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年龄称谓。
1. 景岁(尊龄)在古代,把一个人活到80岁以上的称之为“景岁”。
这是最高的尊龄称谓,表示这位老人享受了大寿和长寿之福,也代表着长寿的祝福。
2. 耆龄“耆龄”是指活到70岁到79岁之间的年龄段,表示对老者的尊重和敬意。
3. 卒岁“卒岁”一词原指年已终了,人的一岁已经过去了。
后来泛指活到60岁到69岁之间的年龄段,这个阶段人们可以享受退休、晚年生活。
4. 及中“及中”指的是人已达到50至5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正好是中年时期,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和积累,开始享受努力的成果。
5. 壮岁“壮岁”是指人处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是体力尚旺、精力充沛、事业发达的黄金年华。
6. 不惑“不惑”是指处于30岁到39岁之间,也就是三十而立的年龄段。
在这个年纪,人们已经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于人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洞察力。
7. 二八“二八”指的是人已经到达20岁到29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期的人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精神活跃,面对的是人生的起点和新的挑战,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8. 弱冠“弱冠”的意思是二十岁,是中国古代少年即将成年而成为男子的年纪。
在这个年纪,人们开始承担起家族和社会责任,并且标志着男子正式成年。
9. 嘉肩“嘉肩”是指15岁到19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人已经长成了少年,开始有一定的独立性,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10. 弱年“弱年”指的是12岁到14岁的年龄段。
此时的孩子已不再幼稚,开始接触和学习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
11. 童年“童年”是指6岁到11岁的年龄段。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12. 赤子“赤子”是指初生婴儿的年龄,也就是新生儿到5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照料,无任何责任和义务。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https://img.taocdn.com/s3/m/b5d1377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e.png)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相当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一、婴儿期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均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常被包裹在小儿被中,因此称为襁褓。
二、幼年期牙牙:通常指1岁。
牙牙实则是婴儿学语的声音,属于拟声词。
孩提:2~3岁幼儿。
也就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垂髫:指3~9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需要注意的是,垂髫的具体年龄范围,可能因不同文献而略有差异。
三、少年期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chèn)”,也可称为“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8、9岁至13、14四岁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用发带束在头顶两侧,因此称为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均指9岁。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了。
外傅之年:指儿童10岁,开始离开家庭,跟随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佩戴金钗等饰品。
童子、孺子:均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年龄在7、8岁至15、16岁之间的少年。
少年:指年龄15、16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进入青年期。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13、14岁至15、16岁,比喻人还未成年,但已初具少女的风姿。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礼。
志学之年:指少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意味着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https://img.taocdn.com/s3/m/71af723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8.png)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络编辑制作/荷花⼩⼥⼦
1、不满周岁---襁褓;
2、⼥孩7岁---髫年;
3、男孩8岁---龆年;
4、10岁以下--黄⼝;
5、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钗之年;
6、13岁(⼥)---⾖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年华、碧⽟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
8、/⾄30岁(⼥)--半⽼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之年;
9、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10、50岁------年逾半百、知⾮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衍之年;
11、60岁------花甲、平头甲⼦、⽿顺之年、杖乡之年;
12、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13、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历史上不同年龄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般都是古已有之。
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概的年龄。
年龄的别称
孩提幼⼉时期
总⾓童年时期
及笄⼥⼦15岁
弱冠男⼦20岁
花信⼥⼦24岁
⽽⽴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寿88岁
⽩寿99岁
耄耄80-90岁
期颐100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