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是唐代李义山写的一篇寓言故事,内容质朴,教诲深刻,被誉为中国寓言
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从一棵青松说起,它非常自豪地向路过的人夸耀自己的美丽和坚韧,然而这棵青
松并不知道,他的美貌与长寿都是短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松渐渐失去了生机,最终
倒下。
故事接着转到一棵桃树身上,桃树年轻时也非常美丽,但当它的果实成熟后,它就被
砍倒了。
同样的,桃树也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最后,故事提到一棵菜花,它虽然不如青松和桃树那么高大美丽,但它懂得珍惜生命,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因此,菜花得到了自然的眷顾,生命也延续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而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好好生活。
不要过
于自负或贪图外表的虚荣,要懂得尊重生命的存在,好好珍惜它。
The Mirror of Honour and Disgrace
The Mirror of Honour and Disgrace is a fable written by Li Yishan in Tang Dynasty. The story is simple but carries a profound moral, making it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fables.。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一篇文章,最初出自于中国古代史家范仲淹的《渔父词》,他想用它来教育其子孙,让他们认识到荣辱得失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章把荣辱、成败、好坏等概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下面是原文和译文:原文:荣者无处不在,而枯者亦一如然;一个人可以走得很高,但总有让他低头的原因;但人若有德行,可以望其上,不会有太大的跌落。
译文:荣誉存在于各处,而枯萎也同样随处可见;虽然一个人可以升得很高,但也总有让他垂头丧气的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品德,就可以看更高了,不会有太大的失败。
范仲淹提出的荣枯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荣耻、成就和失败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文中指出,荣耻与枯萎可以并存,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永远持续,有时他们可能有荣辱得失的体会,但如果这个人有品德,他就可以避免失败,并有机会成功取得更高的地位。
范仲淹的文章提供了一种视角,去看待荣辱得失之间的一般规律。
荣辱、成败、时好时坏以及抑或是成功与挫败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从这个教育视角出发,把荣耻作为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道德准则,而反之,枯萎也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不要把自己拉的太高,因为总有低头的时候。
范仲淹的荣枯鉴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中国有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从古代到今天,这篇文章一直都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它能够以深刻的视角揭露出社会的真相,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追求人生的正义。
范仲淹的荣枯鉴,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迪,一种多元的视角,去探索其中的辩证关系,去学习如何避免失败,学习如何取得更大的荣誉。
总之,《荣枯鉴》给了人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荣耻,振作精神,坚定前行,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获得最终的成功。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上流之人,患不为善;下流之人,恶人之不善。
细民之行,多类此。
若夫贤人之业,不使可欲而乱其心,不使无益而弃其力。
恬然清净,安于定守,怀悦有常,邪气不能干。
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心之所好,不可纵也;心之所恶,不可苟也。
节仪卷二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寡过则不失为君子。
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君子自难而易彼,小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临难而不却,当利而让;小人临难而苟免,得利而居。
君子知义,小人知利。
君子审于义,小人审于利。
君子不计小人过,小人必计君子嫌。
君子恃道而消,小人恃力而亡。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小人反是。
闻达卷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
荣不上达,孤峰绝顶;祸不下移,薪火永传。
以义佐上,名显于君;以邪媚上,利归于己。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君不私赏,赏必加功;君不私罚,罚必当罪。
君子知微,小人知彰。
知微者通,知彰者蔽。
通者不失人,蔽者不失事。
不失人者智,不失事者明。
君无智则国乱,臣无明则政衰。
解厄卷四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才显而运蹇者,厄之罪也。
厄难不除,才高德重,其祸必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而不括,出而有获。
小人于才,知用而不知藏。
怀才而遇知己者,幸也;怀才而遇嫉贤者,厄也。
厄者,身之障也。
才者,厄之冲也。
才高者厄于妒,德厚者厄于谤,行端者厄于邪,名显者厄于众。
善者厄于恶,贤者厄于愚。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原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
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恶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
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义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字面意思是通过看花亭和高楼,观察人世间的荣枯成败。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
原文:花叢亭柳外,苦竹架空楼。
翠幕珠箔卷,瓜棚藜杖柔。
蘭摧一夜絶,桃設五会羞。
漠漠山杳然,荣枯同跋扈。
全经青女指,残响夕阳侯。
倏寒涂地石,遥观暮天柱。
游鱼曝蚌里,窥雀寝蛇巢。
万状思疏通,五蕴无忝忸。
君子如鉴盛,失道僧于修。
丈醉昌欲醒,醉耶未受讜。
愧岩为心慎,诚贞不能抻。
一气凌东宅,冷翠衬南斗。
勝处喜病让,荣非诚所厌。
肆辙谁不备,令操途穷绝。
山光欲名假,篡色固若悔。
羊裘堪裁雪,麦粒易书刀。
家世秪中举,隶贵何荣瘁。
莫候凋朱绦,门巷乞穿匏。
飞去月大明,湮涂香羽蕉。
想教形势懂,过半愧市姝。
译文:花丛亭外,苦竹架起高楼。
翠色的帐幕和珍珠的帷幕徐徐展开,瓜棚上爬满葛藤柔韧。
兰花凋谢一夜,桃树绽放五回羞红。
遥远的山峦朦胧不见,荣华和衰败同样傲慢。
这一切景象,尽在绿衣仙子的指引下,残渣的余音抵达夕阳侯的耳中。
一朵失意的花朵落在寒冷的地砖上,远远望见夕阳如柱。
游动的鱼儿晒在蚌壳中,窥视睡在蛇巢里的鸟儿。
万般景象思考着相互的通透,五蕴却没有一丝羞愧。
君子应当以这种景象为鉴,不要像失去了道的僧人一样自得其乐。
丈人虽然醉了也渴望清醒,可酒性啊,他还未抵挡住诱惑。
惭愧岩石心摇摆,真诚贞洁却不能抵挡诱惑。
一股气势居高临下,冷翠与南斗相映衬。
成功之处应当谦让有病,荣华并非真正被排斥所厌弃。
四方的路谁不理备呢?让人的行径不断退化。
山光欺诳欲名显,篡走色彩可悔恨。
羊裘可成为衣袍,粒粒麦子易于破划。
家世的事只是局中之一,仆倡的名声何曾荣富成功过。
不要等待绚烂的红袍凋谢,到街巷中去乞求葫芦瓢。
飞去月亮大明,湮没在匀满芳香的草木中。
想要使人明白环境变化,已经半数以上的市井美女感到羞愧。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原文: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前事宜行,若止我;事宜止,若强我行。
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②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
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韵文诗,全文共计1000字,描述了人生的荣枯起伏和世事的无常。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原文:荣枯鉴前尘,万象交辉烛。
春枝初含绿,夏叶光耀日。
传声乐后主,流影舞交谊。
中国风牙哇,寝门月开关。
宫女抽回弦,宫墙映锦袍。
革箭前东歷,靳山匀错合。
但慕荣光里,犹闻车辙入像,人寿每如此。
但识时改渐,翦灭长安者。
小生丧廉耻,官吏交贱肤。
纵横偿渔父,荣枯事民籍。
进庙沉斯在,中门空四揖。
尘缘何所报?知命当速归。
小地承华宇,大堂主显德。
鹦鹉口中语,鵰鸟耳中翼。
草木小而深,夏云巨而干。
夜节何处放?春风不及触。
人生白发不,尘缘空念尔。
壮心老始疑,只有此弓臂。
怜非适趋者,不过都如是。
不怜无青阳,人事尽东西。
月满堂皎洁,风和院淑晴。
松柏那藏映,竹帘多曲凤。
一口滩无外。
也没箇东西。
怅忆小汤庙,川中铺红妆。
芳筵舞宛如,飘飖飞腾啸。
纷纷邀落英,葳蕤辞歇鸟。
唯客似新寔,登骥悬肌骨。
姑门娉回雪,伯牙泣孔阜。
负年夜不多,反瓠饶衣钵。
明时飙广远,晦日集群峦。
唯巢毒宠儿,亦曾说此言。
世事但如是,竺乾仙真言。
人虽恶于性,母早育好良。
七十气已穿,包藏尽词章。
祖传我心价,穷阻岂徒扬?门阑无复羊,站主空吆喝。
老乡定失侣,老师定失徒。
乃言不及洲,不及利国欺。
高枕簟人霜,流辙生夜白。
枝叶能凋零,世理岂偏折?壮哉霸才子,天地实中掣。
不识天涯语,空惊日外月。
抚几起克亡,三声有相续。
惠苏汪伍煞,木鼠楚灵骋。
繁华宜独占,何必讲姻娣?徙薇风损刅,芳荜我何侣。
只有秋刀色,运苏能改眉。
堂堂远杨柳,湘浦多羽翰。
革箭前途坎坷,靳山复杂错综。
虽然向往荣光之地,仍听到车辙落入诗歌。
人的寿命总是如此。
明白现在时势的变迁,曾经辉煌的长安也逐渐沉寂。
贫贱蔑称廉耻,官员互相谄媚。
纵横损失渔护人民的利益,荣枯巴结人们的态度。
我进庙堂与沉斯揖礼,中门空旷四方鞠躬。
尘缘的牵扯到底会有何报答呢?知道命运就应迅速回归。
月亮满堂皎洁,风和院子天气晴朗。
《荣枯鉴》译文(小人经)
《荣枯鉴》译文(小人经)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意义。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顺应领导,上头就该不信任你了;顺应领导,但是让下头人觉得你不地道,下头人就该反对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头不信任你,你就完了——这是根本,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无所谓的事儿。
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人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住根本,顾不得那些没有意义的名誉了。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想富贵么?规律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祸福其实并非命运注定,也有规律可循:看你是否善于观察和判断。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别受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虚名的束缚。
善于观察判断,就别老以坏人坏事为耻辱,那会搞得很不客观。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没有名誉的羁绊,没有耻辱感的束缚,你离显贵发达也就不远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誉,你就别去当官,好名誉不是当官儿可以当出来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要是真想当官,你就别管什么名誉了,道德高尚跟富贵荣华是两码事儿。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君子讲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则专门对付这种道德理念,价值观不同,行为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解厄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什么都不操心,你就离倒霉不远了。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不过,操心根操心不一样。
为国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乐享安然。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祸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讨厌有祸事,但人人都难免碰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一本古代的典籍,它是一部历史著作,所记录的内容是各个朝代的兴衰轨迹,从而反映出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
本文将介绍《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并探讨它的作者以及对历史的贡献。
一、《荣枯鉴》的完整原文《荣枯鉴》是一部史书,它从西周开始,一直记录到明朝中期为止。
下面是这本书的第一章“周纪”的完整原文:周纪自帝甲以至于帝乙,凡二十二世,传十一百二十三年。
周公东征,击成汝。
又攻彭城,遂定齐地。
战国时,关、楚相攻,大败我师于鄢、郢。
汉代分西南三十六郡,筑长城孱陵、善道。
光武中兴,更定天下后分置州郡、县邑。
今世嗣漢制。
谥法:“高祖武皇帝”、“孝景皇帝”、“武帝玄皇帝”、“宣帝景皇帝”、“元帝昭皇帝”、“成帝章皇帝”、“哀帝顺皇帝”、“平帝昏皇帝”、“桓帝桓皇帝”、“灵帝天皇帝”、“献帝少帝”。
余不复而议。
二、《荣枯鉴》的译文周纪自黄帝到颛顼,共经历二十二代,传承了一千一百二十三年。
周公东征,攻陷成汝。
又攻打彭城,成功统一了齐地。
战国时期,关东与楚国互相攻击,我们的军队曾在鄢、郢遭受大败。
汉朝时期,将西南的三十六个郡划成区域,筑造了孱陵、善道的长城。
光武中兴,统一了天下,并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设立州、郡、县和乡镇。
如今,这种制度跟随汉朝一直延用至今。
至于汉帝的谥号:“高祖武皇帝”、“孝景皇帝”、“武帝玄皇帝”、“宣帝景皇帝”、“元帝昭皇帝”、“成帝章皇帝”、“哀帝顺皇帝”、“平帝昏皇帝”、“桓帝桓皇帝”、“灵帝天皇帝”和“献帝少帝”,暂且不谈。
三、《荣枯鉴》的作者与贡献《荣枯鉴》的编撰者是明代朱权。
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明代的主要历史学派之一的开创者。
他在《荣枯鉴》中纪录了历史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的梳理和概括,总结出了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朱权的《荣枯鉴》不仅仅是史书,更是一部启示人类探索、掌控历史的宝典。
它集合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不仅有详尽的事件记录、文化描述,还包含着智慧的阐述,使读者可以寻找到有效的教益。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寓言故事集,作者传世至今不详。
故事集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绘动物的生活和行为,传达了许多道德和哲理的教诲。
其中尤以《荣枯鉴》一篇最为著名,而这也是故事集的名字来源。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分享完整的《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者,人之所适也;枯者,人之所恶也。
而蝉有诫焉,昔者为荣蝉,死于栩中而不变;今为枯蝉,死于茂草而变。
使人生忧戚,余还且思离只矣。
不幸后人将以余为笑者而死矣。
后之唳者,畏其后也;惊者,畏其病也。
君子终日行自救,虽逢诸死乃至于忘矣。
余至委弃,可不忧乎,而安可不怀乎?愿饮啄无求以穷年,虽父母同处,无过食之忧矣。
荣者,人们所向往的是非常喜悦的事物;枯者,则是人们所讨厌的状态。
蝉的一种,曾是名为荣的,死在栩树上不发生任何变化;而今如今为一只名为枯的蝉,死在茂盛的草丛中倒是发生了变化。
这使人们生出忧伤之情,我还想要离开这个地方。
不幸的是后人会将我嘲笑而死去。
那些口头极为响亮的鸟,畏惧的是别人的后果;受到惊吓的是因为害怕生病。
君子应该一生都自救,即使面临各种困难乃至于忘记自己。
我到了一个被丢弃的地步,难免不忧伤,谁又能不去怀念呢?我希望能够不求东西而度过这一生,在父母同处的时候,也不用为吃饭的问题而忧虑。
这是《荣枯鉴》的原文和译文,故事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蝉的生活和遭遇,传达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教诲。
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能够有所收获。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译文: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译文: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描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世间荣华和富贵的虚幻和易逝。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
原文:
荣枯鉴
严周刊赋,未觉流年暮。
眼中白发垂,兀然我周顾。
风尘何曾阻,疾病亦相扶。
一朝养生得,忽然年华去。
五内与肌肤,皆以感悦矩。
湖海虽受潮,鲸鲵亦有亩。
获智虽带绝,发愚为尤俱。
怀德左充柔,忧轻性亦与。
苒苒子晕阅,江淮亦途路。
东墙虽蔽日,西楼莫留语。
贤良人何如,富贵倾不绪。
千金美无所,万金买无馀。
恩爱既少情,病苦无已苏。
荣者并非常,俄顷便成孤。
壮志与怀意,过后强相故。
当轩以自镜,谅兹肖也愚。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LT《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荣枯鉴》及译文
《荣枯鉴》及译文墨曰:小人之道,盖可以乎哉!惟其能知之,方能解知。
迫不得已,则用之,苟利于大道,又何损大德!冯道,号长乐老,五代人,先祖务农,他靠令人惊讶的小人智慧,历经四朝,服侍过九位君主,在宰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的罕有奇观,真正做到了“久居禄位,八面玲珑,上显祖宗,下耀亲朋。
”使宦海后来者常扼腕叹息:“奇哉,长乐老!”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
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曾国藩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子干事,他的本事自然远不只是油滑……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
我主张大家一起来认真研究一下大历史到现实的小人问题,把这个总是狠狠地谈下去……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余秋雨“惹得起,躲不起;了解他,战胜他。
”——马树全《荣枯鉴》原文及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4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4篇】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
此三者,治之本也。
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
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
爵禄者,兵之实也。
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
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
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功赏明,则民竞于功。
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有地而君,或强或弱者,乱治之谓也。
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财货可聚也。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
德明教行,则能以民之有为己用矣。
故明主者用非其有,使非其民。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
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
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
好恶者,赏罚之本也。
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
此三者,国之患也。
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
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
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
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
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
度数已立,而法可修。
故人君者不可不慎己也。
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力。
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然而功可得者,法之谓也。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冯道(882 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后晋出帝)继位,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
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开战,大战了三次,最后终因杜重威投降而无兵可调,后晋灭亡,石重贵等也被迫流亡契丹。
耶律德光(辽主)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时也一直随从到了常山。
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刘知远(后汉高祖)看准时机于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在位不满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刘承佑(后汉隐帝)继位,在后汉冯道仍然被授予太师,生活得自由又自。
由于朝廷激烈的内争,邺都留守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攻入开封,隐帝刘承佑被杀,后汉灭亡,郭威(后周太祖)在开封称帝,仍重用冯道出任宰相。
郭威病死,由郭威的内侄和养子柴荣(后周世宗)继位。
冯道因反对且讥讽世宗柴荣亲征攻打北汉,惹恼了世宗柴荣,让他负责修郭威的陵墓,当了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山陵使,陵墓修好后,冯道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圆通卷一l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l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l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l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l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l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l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l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l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l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l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l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l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l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闻达卷二l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l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l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l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l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l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l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l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l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l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l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l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l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l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
l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l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卷三l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l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
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
l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l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
l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l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
l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l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
l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l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
l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l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
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
l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l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
交结卷四l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l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
l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l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l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l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
l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l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l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l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
l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l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l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l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
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
节仪卷五l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l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阴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
l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l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
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l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l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
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l位高节低,人贱义薄l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
l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l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l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l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
l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l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
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明鉴卷六l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l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l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
l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l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l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
l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l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