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合集下载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是传统且流传甚远的日子,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竞赛的队伍在热情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始终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袱。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静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季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信任五月是一年中简单引发疾病的危急季节,因此必需有很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很多家庭会将一种特殊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爱护之用。

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爱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有一些民间的传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终屈原遭受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难过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思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始终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赛龙舟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有很多传说的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1、沅陵盘瓠招魂说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

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

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

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

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

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

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2、源于纪念屈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要赛龙舟的由来传说3、纪念龙神说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初夏时节最富人情味的节日。

那么大家知道中国端午节文化习俗吗年年过端午,但是你知道端午的来历,有哪些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端午节的介绍及风俗篇1一、端午节介绍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1.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本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的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风俗1、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

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避免自身受到五虫的侵袭。

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的传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那时屈原22岁就当了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不久,楚国的大*臣看屈原不顺眼,于是就不断的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听了谗言,不再相信屈原了。

过了几天秦国的人把楚怀王骗走后,把他软禁在那里,没多久,他就死了。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成了王位称为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赶到江南地区,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蛟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体。

4.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30字: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端午节民俗现象分析论文

端午节民俗现象分析论文

端午节民俗现象分析论文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和习俗,如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这些活动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一、起源与历史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相传,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在公元前278年触怒了当时的统治者,被贬到了岳阳楚怀地区,最终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杀。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后人便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追思活动,从传说到现在,端午节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起队伍,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比赛中的队员们要协同配合,每人的节奏都要跟上,才能赢得比赛。

赛龙舟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挂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挂艾叶,艾叶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有着良好的清凉祛暑、消毒杀菌效果,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窗户、床榻等处挂上艾叶,取意驱邪避疫、庇护平安,保健健康。

四、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它是一种传统的美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内部放置或绕有云腿、南瓜、红枣、蛋黄等馅料,再用粽叶绑好后蒸或煮而成。

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粮食文化的重视和爱护。

五、结语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传统活动和习俗,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用行动来延续和弘扬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一、赛龙舟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

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

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

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

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

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

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

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

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

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端午节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节日吧?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都有各自的习俗与节庆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当地百姓随即划船搜寻他的尸体,并在行船时放粽子以供屈原。

此后,屈原便成为船民的保护神并传承至今。

因此,赛龙舟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顺利的一种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并食用粽子。

粽子由糯米、豆沙、肉类等不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形状类似于三角形。

其具体食用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加花生或枸杞,有的则会配上红枣。

粽子的味道和口感极为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3. 悬艾叶传统上,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而古老的风俗就是悬艾叶。

艾叶有驱虫、祛病和增进健康的功效,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室内,以期驱逐邪气和疾病。

4. 打毒酒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就是打毒酒。

毒酒是一种用米、黄酒和雄黄制成的饮料,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具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将毒酒洒在门前、床下、房角等处以驱赶恶鬼和疫病。

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他为爱国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曾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诸多不朽诗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增进团结和和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和充满竞争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要紧密合作,团结协作一齐划舟,既能表演个人的身手,也能展现团队的实力。

赛龙舟活动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和和谐。

3.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端午节通过艾叶和毒酒等方式,将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艾叶可以驱虫消毒,而毒酒则意味着祛病驱鬼。

这些传统的活动和仪式都是中国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通用3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篇1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五”通“午”,端午节又名“端五”,另外又称“端节”,“午日”、重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相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汩罗江自尽,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咬龙水兽吃了,因而纷纷划船下江捞救。

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见屈原的身影了,于是人们往江中投饭团,外系五彩绳,鸡蛋等食物,让蛟龙水兽有东西吃,就不会伤害屈原了,。

渐渐地就流传着在端午节这天要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了。

以前的端午节我没什么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一大早妈妈就端来一盆香喷喷的粽子,一个个清翠清翠的。

粽子的形状有棱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粽子、也有八宝粽、还有碱粽等各式各样的。

看上去真不错。

闻着粽子的香味,我馋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哇!里面包了肉,香菇、小虾米等佐料,味道一定好极了,我三五口就吃完了一个粽子,接着又拿来一个,妈妈告诉我说,粽子虽然好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消化不好,叫我吃二三个就可以了,可是味道太好,我觉得吃不够,呵呵……我们一家人围着吃粽子,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感觉好温馨!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篇2“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当夏季这个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来临时,我就会听见从运处飘来的歌声。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又称重五节、端阳节。

传说,屈原是楚怀王时大臣,因为他受到楚兰的嫉护,就在楚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逐渐疏远,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恨,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跳江自尽。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2024年中国端午节习俗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节日由来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

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

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 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

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古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


子、
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又有午时立蛋之俗,传说中如在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在江南地带,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汉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闽南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进入夏季的炎热,才正式将大衣收起,进入夏季。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在贵州地区盛行游百病。

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古称“斗船”;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

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

竞赛结束后,待
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端午节民俗活动
悬菖蒲挂xx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

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驱五毒
古代人们将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称为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挂xx 象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

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

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龙舟竞渡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

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

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

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xx
香袋和xxxx 沐浴
古时端午节,姑娘们不仅爱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为装饰,还要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

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有的地方更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