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简介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简介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简介
"卧薪尝胆"是一个古代典故,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
故事
的主要人物是楚国的大夫范蠡。
范蠡是楚国的贤臣,他在楚国被流
放时,为了报国复仇,决心忍辱负重,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苦行的行为。
"卧薪尝胆"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中的《范睢蔡泽列传》。
故事中,范蠡被楚国流放到吴国,他在吴国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
从不放弃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复国的希望。
范蠡在屋外栽种薪柴,每
天都躺在薪柴上,以此来坚定自己的决心。
同时,他还用酒浸泡薪柴,然后用薪柴煮粥来尝试自己的毅力。
这种行为表现了他的坚韧
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形容人们坚忍不拔,忍辱负重,为实现目标不计牺牲的典范。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
化中的经典之一,启示人们要有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追求自
己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弃。
总的来说,"卧薪尝胆"这个典故通过范蠡的行为,展现了一种
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努力奋斗,最终取得成功。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范蠡与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对恋人,他们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智者,他聪明睿智,深得吴王的信任。
而西施,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的美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两人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美丽的恋情,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勇气和忠诚的传奇。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吴国正值强盛时期,国君勾践与范蠡、伍子胥等人一起为吴国的繁荣而努力。
范蠡因其聪明才智,被吴王勾践任命为大臣,为国家出谋划策。
而西施,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却有着绝世的美貌。
她被一个富商买下,后来被送给了吴王勾践。
范蠡和西施的命运在一次相遇中发生了交集。
一天,范蠡在湖边游玩时,偶然遇到了正在洗衣服的西施。
西施的美丽深深吸引了范蠡,他不禁为她的美貌所倾倒。
而西施也被范蠡的才智和风度所吸引。
两人之间的爱情悄然萌发,他们相互倾心,决定共度一生。
然而,范蠡和西施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在吴国内部,勾践的宠臣伍子胥对范蠡颇有微词,他认为范蠡过于专注于个人感情而忽略了国家大局。
而在外部,越国的国君越王又对吴国虎视眈眈,时刻企图侵略吴国。
范蠡深知国家的安危,他不得不在个人感情和国家大义之间做出选择。
最终,范蠡做出了舍爱保国的决定。
他无奈地与西施分手,将她送给了越王,以换取越王对吴国的友好。
西施在越王府中,为了保全吴国,她不得不忍辱负重,用自己的美貌去感化越王,维护吴国的利益。
而范蠡也在国家的政务中,为吴国出谋划策,助吴王勾践一臂之力。
最终,吴国在范蠡的智慧和勇气下,成功地击败了越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而西施也在越王心中的感化下,成功地为吴国谋取了利益。
范蠡和西施的爱情虽然有着坎坷和牺牲,但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一段传世的佳话,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一段关于忠诚、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智慧和勇气去维护,国家需要忠诚和担当去守护。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百家讲坛】《范蠡》(全七集)【人物简介】范蠡,字少伯,南阳三户人(淅川县人)。
清《南阳府志》人物部。
一统志: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抵制商人开始,我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均以“士(这里的士,不是广泛的知识分子,而是儒家知识分子)、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却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除史记外)。
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汉初以前,人们对商人并没有这么歧视,所以他能被记载到《史记》中,供后世泛读!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
)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主讲人简介】孙立群,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
现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南开大学教授古代史三十余年,深受同学们爱戴。
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
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著作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
是什么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常人无比羡慕的荣华富贵?而他与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否拥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一)西施之谜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却成为越王勾践最信任的谋臣;一个屡出怪招的奇人,却让弱小的越国起死回生,实现霸业。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范蠡的简介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
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
范蠡
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 相国、大将军,爵至上大夫,毅然辞去。伍子胥没 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 有想过,文种没有决心,两人均被“赐死”。范蠡 激流勇退, 悄然而去” 说出了“只可共患难, 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说出了“只可共患难, 不可共安乐” 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 不可共安乐”、“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名言, 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的第一人。 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主动辞官的第一人。古今能做 到得也没几个,他不仅有智慧,更有勇气。 到得也没几个,他不仅有智慧,更有勇气。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 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 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 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 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 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 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 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 国都临淄 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临淄, 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 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 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 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 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 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满腹才华, 满腹才华,埋于楚国
他出身贫寒,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 胸藏韬略,年青时, 智、胸藏韬略,年青时, 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 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 下识地理,满腹经纶, 下识地理,满腹经纶, 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 时贵胄专权、 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 的楚国, 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 人所识。 人所识。
范蠡简介_精品文档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范蠡简介
范蠡(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77年),字子路,号平民子,越国人,春秋时期越国大臣,与勾践合作,曾为吴国所俘。
范蠡是中国
古代著名的谋略家和政治家,以智勇双全著称。
范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与吴王勾践共同抵抗越国侵略的故事。
范蠡在被吴国俘虏期间,利用机会学习吴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
为日后的抵抗做准备。
他曾设计策划了很多战略,最终协助勾践夺
回了失去的国土。
范蠡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智者,他以智慧和谋略帮助勾践重建国家,
并促进了越国的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措施,有效
地提高了越国的实力。
在他的努力下,越国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耀。
范蠡在历史上被视为一个杰出的忠臣和贤相,他的智慧和才能在当
时是极为罕见的。
他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使得他
成为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物。
1。
爱国故事简介
爱国故事简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故事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发着他们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动人心弦的爱国故事吧。
一、岳飞抗金故事。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危而奋斗。
在岳飞的抗金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率领水师攻打金国的战役。
岳飞精心布防,指挥部队,最终在澶州大捷中打败了金国的大军,为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种种政治因素,岳飞最终被朝廷所陷害,被迫投降,最终被害。
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抗金事迹,激励了后人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二、范蠡舍泰山故事。
范蠡,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舍弃了泰山,选择隐居水乡。
范蠡在太湖边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国家,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使得这个小国家变得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范蠡的舍泰山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需要做出牺牲和舍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黄继光保卫边疆故事。
黄继光,明朝抗倭名将,他在抗倭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黄继光带领着官兵,英勇作战,最终击退了倭寇的侵略。
黄继光的保卫边疆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奋斗。
四、雷锋的好人好事故事。
雷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雷锋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无私奉献,帮助他人,做好人好事。
雷锋的好人好事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民,激励了无数人去传承雷锋精神,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以上这些爱国故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它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国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爱国故事!。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是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他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是楚国国君的亲信大臣。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身于越国,是越王勾践的妃子,以其绝世的美貌和聪明才智闻名于世。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的中国历史,两人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美好爱情的经典传说。
范蠡与西施的相遇,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勇气和忠诚的传奇。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始于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被俘,西施被迫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妃子。
在这个时候,范蠡作为越国的大臣,被俘后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逃亡。
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逃到了楚国。
在楚国,范蠡得到了楚国国君的器重,成为了国君的亲信大臣。
范蠡聪明睿智,他深知越国的苦难和西施的遭遇,于是决定帮助越王勾践夺回失去的国土和尊严。
而在这个过程中,范蠡遇到了西施。
西施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她深知自己的处境和身份,但她并没有选择沦为吴王夫差的妃子。
她对越国的忠诚和对越王勾践的爱让她选择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当范蠡和西施相遇时,两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他们心心相惜,相互倾诉着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向往。
范蠡和西施一起谋划,最终帮助越王勾践夺回了失去的国土,重振越国的雄风。
在这个过程中,范蠡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而西施则用自己的美丽和聪慧感染了越王勾践和越国的人民,成为了越国的精神支柱。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仅是甜蜜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中,两人不仅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忠诚、勇气和智慧的壮丽史诗。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传说,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真挚的爱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怀信念,坚定不移,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道商的鼻祖,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的人物介绍《范蠡传》中讲述了范蠡的一生经历,年幼时家困的范蠡依旧好学,博朗群书,十分有志向,长大后到异乡从事自己的理想,为越王勾践复国,甚有远见便独自离去,而范蠡在这之后便安心的作个商人。
此传讲述了范蠡幼时的生活经历,那时家穷,父母早逝,范蠡便为兄嫂抚养长大,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因不喜耕作而被乡里人看不起。
后长大空有才识却不被楚国所用,于是范蠡所作之事常使人惊奇,被称为“范疯子”。
离开越国之前,范蠡为其复国功臣,理应留下来享受安乐生活,但是范蠡却放弃这高官后禄选择隐于市,他写了封信给勾践表明自己的心意,如今大功告成,他只想过着着隐退后安闲的生活。
后来范蠡隐姓埋名过着商人生活,先后凭着耕作、牲畜还有贸易往来赚得了数万财富,之后便散尽济众,此传中讲述了范蠡财物三聚三散之事,为百姓带来很多福音,其商业造诣颇深,为经济发展带来推进作用。
后范蠡的次子放了杀人罪,范蠡派少子携带黄金前往探视,而其长子不听从便要求前往,无奈只能长子前去。
范蠡知道其长子此去会带来坏消息,因为长子从小跟随自己劳动积累财富,故惜财,而少字从小安逸不知财,于是最后范蠡的长子犯了贪财的习惯并没有救出其次子。
此传介绍范蠡三迁,每次均有理由都能聚集财富成名,他治国时,国盛,治家时,家富,一生淡泊名利,集智慧于一身,可谓是伟大的商人。
范蠡老师的简介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
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
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弟子,曾越王困于会稽山之时,范蠡请来计然,计然见越王则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圣人是哪四位?四大圣人简介
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圣人是哪四位?四大圣人简介本文导读:智圣-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
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
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
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
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
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
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陶朱公商训
附件:陶朱公商训物以稀为贵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简介】陶朱公,原名范蠡,字少伯,春秋战国时代越国人,是越王勾践的谋士,在帮助越国消灭吴国后,功成隐退,经商理财,富甲天下。
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
他的经商原则《陶朱公商训》被捧为商人之宝,传扬海外。
陶朱公的商训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道理:“欲从商,先为人”。
待人接物、规矩方圆、诚信为本、勇于决断,这些不仅仅是为人的品德,更是一个商人成功秘诀。
《商训》十二则一是能识人。
知人善恶,账目不负二是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往者众三是能安业。
厌故喜新,商贾大病四是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五是能敏捷。
犹豫不决,终归无成六是能讨帐。
勤谨不怠,取行自多七是能用人。
因才四用,任事有赖八是能辨论。
生财有道,阐发愚蒙九是能办货。
置货不苛,蚀本便经十是能知机。
售宁随时,可称名哲十一是能倡率。
躬行必律,亲感自生十二是能运数。
多寡宽紧,酌中而行商场教训生意要勒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拖延则机宜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淮由则售价低。
钱财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针定,妄作则误事多。
理财致富《十二戒》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中国历史上30位谋士简介
周,姜子牙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东海海滨人。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
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代表作《六韬》.汉.张良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镇。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
《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乐毅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
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生卒年不详,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范蠡 课件
范蠡在晚年时期,因不满楚国 政治腐败,选择离开楚国,最 终定居于陶地,继续从事商业
活动。
主要成就与贡献
01
02
03
商业成就
范蠡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 财富,成为当时著名的商 人。
思想贡献
范蠡提出了“计然之策” ,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思想 的重要代表。
社会贡献
范蠡通过自己的商业活动 ,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 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水平。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06
范蠡精神价值与启示
范蠡精神内涵
忠诚
智慧
范蠡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奉献,是他 的精神内涵之一。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 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范蠡是一位智者,他具备极高的战略眼光 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 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勇气
宽容
范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勇气 和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 想。
反对政府干预
范蠡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主 张政府应该保持中立,让市场力
量自发调节经济。
货币流通理论
货币发行与流通
范蠡认为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应该由国家统一管理 ,以确保货币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货币价值与物价
范蠡认为货币的价值应该与物价相适应,物价上 涨时应该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货币的购买力。
货币流通与贸易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强调个人价值
范蠡精神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这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 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重视社会责任
范蠡精神中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 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积极参与社会 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蠡简介资料
范蠡简介资料范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智谋之士,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重要谋士和外交家。
范蠡以其聪明才智和出色的谋略闻名于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范蠡的早年经历并不为人所熟知。
根据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通过勤奋努力和不断学习,逐渐发展起自己的才华。
他善于思考和观察,对人事变化敏锐,因此很快成为一个聪明智慧的人物。
范蠡最初在越国谋生,并开始向各国君主推销自己的才华。
由于他的出色口才和深思熟虑的计策,他很快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吴国君主阖闾听闻了范蠡的名声,并决定将他招致麾下。
从那时起,范蠡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吴国的谋士,范蠡尽职尽责地为吴国的太守制定政策和推荐人才。
他善于观察国内外的形势,并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推行改革来提升吴国的实力。
范蠡的智谋在吴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范蠡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是他对吴越之间的外交手腕。
在当时,吴越两国一直存在着长时间的战争和敌对关系。
范蠡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外交手段,成功地为吴越两国和平解决争端,并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越吴之约”合同。
这一合约为吴越两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也为范蠡赢得了声誉。
范蠡对于吴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倡发展农业和渔业,并改善了吴国的经济状况。
范蠡还主张建设强大的海军,以保护吴国的海上贸易,并提升吴国的综合实力。
吴国在范蠡的努力下成为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范蠡还是一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智者。
他提倡道德和礼仪,并推动了吴国的文化繁荣。
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为吴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范蠡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奉献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吴国和吴越两国带来了和平与发展。
他的智谋和对外交事务的独到见解,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范蠡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智慧和勇气可以创造奇迹。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也是对每个人的启示和鼓励。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简介范蠡与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个普通渔夫,而西施则是越国的一个美丽女子。
两人的相遇,不仅让他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始于范蠡在太湖上捕鱼的一天。
当时,范蠡正在船上劳作,忽然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湖边洗衣服。
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女”的西施。
范蠡被西施的美貌深深吸引,于是便主动向西施示好,希望能够和她结为夫妻。
西施也被范蠡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最终答应了范蠡的求婚。
然而,范蠡与西施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范蠡是一个普通的渔夫,而西施却是越国的美女,两人的身份差异使得他们的爱情备受阻碍。
此外,范蠡与西施所居住的国家也并不和睦,吴越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蠡和西施的爱情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然而,范蠡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放弃对西施的爱情。
他努力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换取了越国的信任和支持。
最终,范蠡成为了越国的宰相,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吴越之间的矛盾,为两国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在范蠡的努力下,吴越两国终于和解,而范蠡也因此得到了越国的支持,他和西施的爱情也得到了最终的圆满。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身份地位的差异所能阻挡的。
只要有真诚和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爱情梦想。
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对爱情的美好祝福和憧憬。
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以其真挚、动人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个古老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中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如范蠡与西施般美好的爱情。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简介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简介范蠡与西施的故
事
导语: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
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贫但对从小便有大志,热爱读书,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岁的范蠡遇见好友文种,两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样的见解,后来两人深知楚国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起用,甚是失望。
于是公元前511年,两人相约共入越国,投身于越王。
虽为越王的门下,但是范蠡却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当时越国和吴国交战之猛,后越国败于吴国,范蠡和文种方被起用。
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换来他日反攻时日,并献上灭吴九策。
公元前490年。
隐忍的勾践得以反国,范蠡等人一同归返,之后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勾践身边为他辅佐提供策略,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帮助勾践重得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同年,范蠡便辞官而去,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泛舟五湖四处经商,范蠡为出色的商人,有着惊人的经商之道,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救济贫困之人,为世人所称道。
生活常识分享。
定陶历史名人简介(共6张PPT)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 定陶人民敬仰左氏一家,他的祖坟左岗,岗阜连属,林木交映,“左岗林樾”成为定陶新八景之一。
后来双目失明,但身残志不残,立志传《春秋》。 有诗曰:“前贤磊落在春秋,英气葱宠至今留。
司马迁曾高度赞扬左丘明身残志坚的精神,认为左丘失明,方有《左传》。
采各国史记作《左传》。《左传》 定陶人民敬仰左氏一家,他的祖坟左岗,岗阜连属,林木交映,“左岗林樾”成为定陶新八景之一。
千古胸怀对清政府腐败政治的不满,于1852年(咸丰二年)毅然参加了太平军。
保存了大量古史料,是一部史学、 《左传》保存了大量古史料,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在史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方有《左传》。定陶人民敬仰左 但千古矢志不移,在无钱购买笔墨纸张的情况下,就以门板为纸,麻刷作笔,苦练不止。
他精通行情时务,又善于用人,因而生意兴隆。
氏一家,他的祖坟左岗,岗阜连 千古出生在书香兼武功之家,家有良田80余亩,是鲁西南一带典型的耕读家庭。
属,林木交映,“左岗林樾”成
为定陶新八景之一。有诗曰:
知难而进,。后来双目失 千古不但爱好书法艺术,同时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 明,但身残志不残,立志传《春 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 秋》。他呕心沥血,秉公直书, 吴质(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
吴起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战
国时期卫国左氏(今定陶县力本屯乡左岗)。出 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幼年丧父,在慈母抚养下 长大成人。
他自幼胸怀大志,习文认真,练武刻苦,广交 朋友,重守诺言,在家乡小有名气。吴起先到鲁国, 拜儒家曾参为师,刻苦攻读儒家经典,研究治国治 军之道。后经鲁相国公仪休推荐,被鲁元公拜为大 夫。后被穆公任命为将,统帅全军。吴起领兵治军 有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士卒同苦共苦,故 军士多效死从命。后吴起佐魏伐秦,使魏国成为战 国初期的强国。吴起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改革兵 制,制定了一整套选将练兵的方法。他主张兵贵精 不贵多,军队必须严明纪律,因此他的军队常以少 胜多。吴起著有《吴子兵法》,可惜大部失传,现 仅存一卷。计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 励士六篇。它同孙子兵法一样,丰富了我国的军事 理论,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的简介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
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
但史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
)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又一说为在宜兴制陶,无锡五里湖养鱼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人,后至越国出仕,为著名大夫,世人誉之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营思想家,赞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而后成名天下。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困守会稽山,蠡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并随君质吴三年。
夫差尝语范蠡公曰:"吾闻:狡兔以死,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然蠡不为所动,含垢忍辱,忠心辅佐越王。
及吴国赦越,勾践返国,范蠡并文种公鼎力辅佐,
续厚赂、美人之策,励精图治,极尽谋划之事,终于兴越灭吴,成越国称霸之大业。
原吴地木渎,即以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三年聚材,连沟塞渎,而始成名。
越之美女西施,名夷光,相传为蠡之爱人,亦以身许国,侍吴王夫差,灭吴后与范蠡公泛舟五湖,后迁至齐国(今山东定陶),蠡亦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敛至千金,复又散去。
此等佳话,为时人所推崇,并在后世广为流传。
范蠡公于经商,多有奇说,曰:预测行情,窥其先机;贵贱复反,贱买贱卖;实物上种,质高货真;薄利多销,无敢居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加速周转,行如流水;多元相济,综合经营;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其思想实令人叹为观止也,百姓爱戴,尊为商祖,顶礼膜拜。
今人亦多有推崇。
日本某大学副校长酒井甫公,专程参拜陶山范蠡墓,刻"陶朱公金玉良言",立以碑。
然范蠡公之举,多有悖驳时势之嫌,致未成时之主流,实为憾事。
今陶山南麓范庄,范氏族人居之,每逢节日,必趋至范蠡公墓前,烧香添土,尽祭奠之事。
吴越之地,亦多有传说,蠡隐居无锡五里湖畔,教民养鱼种竹,故诸若蠡河、蠡桥、蠡园,皆以范公之名冠之。
太湖河畔,民谣传唱,"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脍炙人口。
范蠡之故乡淅川,县城中心范蠡公园内修建了全国最大的范蠡广场,以示纪念。
应时度势,我们在闽南重修他的纪念碑,
祝愿陶朱公范蠡精神在这一带、在海峡两岸,乃至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青士小村,地处福建南部的泉州市境内,与厦门毗邻,当地人大多以农业为生。
近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商业发达,从商的人们流动于各地,来来往往,家家便免不了有祈求平安之意。
因此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烧香拜佛之事也逐渐盛行,不仅老的寺庙如道教,城隍庙,观音大士,陶朱公等门庭若市,香火繁盛,新的基督教等也开始盛行。
但总归村民们心里还是有一个主旨,那就是祈求外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家里的生活能繁荣富足,百姓能安居乐业,消病去灾。
泉州境内的南山宫,便是这么一座香火庙,里面供奉的陶朱公,实际上供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民间传为"商圣"。
而当地村民,也为南山宫建立在此有了一些民间说法,那就是他们是原先居住在太湖边上的一些沈氏臣民后裔,其先祖是一千年以前迁徙而来,由于遵奉陶朱公范蠡经商成为巨富,于是,迁徙之时便带着陶朱公的画像或雕像翻山越岭,几经辗转,来到泉州南郊的虎山下,修建了南
山宫,使香火不断延续几百年,南山宫座西向东,面向大海,当然是风水所然,用现代的语言,可以说是在鼓励后代努力进取开拓.他们在附近定居下来,取其乡村宅名
为吴兴,让子民们记住他们来自太湖一带.我们也考证过,虽然已经找不到吴兴这
个古地名究竟在哪里,但是至今在太湖周边确实还保存在含有吴兴两字的地名,如长兴,宜兴,吴县,嘉兴,吴江,吴中等.村民们守护家园,守护商神,在解放后,汇集三十五都资金,重修了被大火所毁的南山宫,现以刻碑留念。
海滨小村中有一户人家。
孙思邈(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
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唐代医学家。
京兆原(今陕西耀县)人。
因少时多病,对医学有深刻研究。
重视医德,其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
重
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在临证实践中,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对防治瘿病、雀目等营养缺乏性疾病有突出贡献。
在用药方面重视
综合治疗,注重辩证用药,被后世称为“药王”。
使用硫磺伏火法,对火药
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养生学和老年病均有独到的见解。
著有《千金
要方》、《千金翼方》,二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