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地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然而,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客观完整的反思和探讨。
正文一、合理性与科学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基于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
同时,要注重科学性,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核心学科上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入的学习。
三、教师角色与培训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同时,也需要给予教师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以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四、资源投入与公平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包括教材、教具、实验室设备等,以支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同时,也要注重公平性,确保各地区、各学校在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合理,避免资源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合理性、科学性,注重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角色与培训需求,同时注重资源投入和公平性。
202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例文(2篇)
202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例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此次课程改革让我深刻认识到课程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及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设计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受到了限制。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置形式多样,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课题研究、创业实践等,激励学生不断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相对较少。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设置素质教育课程,如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
同时,要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总结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该改革可以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教育课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这场课改的实践中,深感课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基础教育课改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课改背景与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改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 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 我国教育现状存在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3. 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课改的意义在于:1. 促进教育公平。
课改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 提高教育质量。
课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二、课改实践与反思1. 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的创新课改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2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组织,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新理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发展意识,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不断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办出典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面对新课程,我们碰到了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和困惑。
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我们面对的大班教学,如何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如何进行等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对困惑,西华中学的园丁们紧紧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力量。
努力学习课程理念,刻苦钻研课标教材,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在课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收到了一份份丰熟的硕果。
课改的实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交往、互动、合作和专业切磋,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西华中学教科研》应运而生。
《教科研》立足于素质教育,坚持“解读课标、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指导实践”的原则,致力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服务于全校教师和学生,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这次改革,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改革背景1.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教育面临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公平改革,旨在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3.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改革措施及成效1.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实践性课程,提高了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国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我国实行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评价体系改革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2023年,我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基础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在这次基础教育大改革中,我作为一名教师有幸参与其中,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这次基础教育大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过去的教育中,很多学校注重记忆和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只是重复背诵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而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
这样的改革让学生更加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这次基础教育大改革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以前的教育往往是按照单一学科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是封闭的、割裂的,他们没有机会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交叉学习。
然而,现实社会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开始注重多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更要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思考。
再次,这次基础教育大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以前的教育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这样的改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直接相关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基础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对基础教育改革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将在下面进行阐述。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今天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才能和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基础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学生应具备的是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因此,基础教育应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传统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品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____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0xx年,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涵盖了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培训的加强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这次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我也亲身感受到了这次改革对学生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次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而在这次改革中,教育部门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突出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这种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应用能力。
我在教学中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们对新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次改革注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而在这次改革中,教育部门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探究等。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个人也在教学中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发现学生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这次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这次改革中,教育部门加大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研讨会、讲座、实践教学等。
这些培训活动使教师们了解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参加了多次培训活动,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我能够更好地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4篇)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过于功利化、卷面教育太重、学生压力过大等。
在这次基础教育改革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基础教育应注重素质教育。
过去,基础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为了应对考试的压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的培养不够。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其次,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然而,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兴趣往往被忽视,教育更加注重于灌输知识。
在改革中,应当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单一的课堂模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基础教育应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特长。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被统一化对待,导致个性发展受限。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后,基础教育应注重实践教育。
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缺乏实践的机会。
因此,在改革中,应注重开展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读书心得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读书心得第一篇:《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读书心得读《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有感读完《人民教育》中的这篇文章后,思绪万千,顿感手中的笔重有千斤,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在何方这无异于蚍蜉撼大树——有心却无力。
不用与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单是自我反省就能列举出很多弊端,如:重视分数,轻视能力;重视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等。
这些造成了我们的学生本应是对学习抱有渴求、探索的热情变为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面对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一、默默接受现实,循规蹈矩,随波逐流。
二、脱离桎梏、披荆斩棘,开创新的局面。
选择第一种的大有人在,因为它省时省力,没有挑战也就意味着没有风险。
后者的选择必定是新道路的开辟者,有乘风破浪的勇气;有高瞻远瞩的卓识;有敢为天下先的胸襟和抱负。
正所谓是不畏前人栽树之艰辛,只为后人乘凉之惬意。
幸运的是我所在的这所学校正是开路者的先锋,走在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
这里的孩子学习不在是填鸭一般乏味无趣,而是有着自主探求合作学习的的乐味在其中。
也许会有人问只有一所学校改变、一节课的不同,对于整个中国教育而言就如一滴水滴进了大海,激不起任何涟漪。
还记得有则寓言故事:一个人不停地将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抛下大海,别人看到了说:“停下吧,这样做大海不会有任何改变啊。
”那人却说:“我虽然改变不了大海,但是我却能改变小鱼的命运。
”我们现在不就是在做着改变小鱼命运的事情吗?孩子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这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希望看到的吗?既然选择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既然选择了课改之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会成为我国的骄傲,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与美国不再有差距。
第二篇: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王红(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年第9期)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美国基础教育为参照对象,获益颇多;但同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甚至误解的地方。
202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变”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例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政策、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育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我有幸参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实践工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他们应该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从满足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改革中,我们要关注学科的综合性和前沿性,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成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让他们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基础教育改革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重要推动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改革中,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实践活动。
同时,我们也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激励他们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另外,基础教育改革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机构、教育设施、教育设备和教材等物质条件,也包括师资和学生家庭的背景等社会资源。
在改革中,我们要关注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还要注重家校合作和社会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在改革中,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提供支持和资源,共同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基础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使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我看来,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大改革的关键。
培养教师的方法可以是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可以采取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且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其次,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仅仅掌握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此,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和动手实践。
再次,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的教育往往将学生的发展局限在学术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兴趣特长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基础教育大改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202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并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
而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引入了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合作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过去的教育往往以学科为基础,每个学科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而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数学课中,我们可以引入艺术元素,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美的魅力。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
过去的教育往往以教科书知识为主,学生容易局限在课本的世界中。
而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引入了一系列的拓展性课程,如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我们还推动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板(2篇)
2024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板____年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一、前言近年来,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____年基础教育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新的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我亲身参与并担任了一名教师的角色。
在这里,我希望分享一下我在教育改革中的体会和心得。
二、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素质教育是新的教育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成绩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我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能力和素质的竞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改革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是新的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实践能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同样重要,因为实践是对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现状1. 目标: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等。
然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二、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顽疾,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3.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整体效果。
4. 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部分教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 教育信息化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实践反思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改革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促进教育公平:我们要关注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5.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改革实践的建议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提高学校信息化程度,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3.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基础教育的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公民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通过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今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要聚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基础教育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在评价制度上,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只有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
再次,基础教育改革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要营造尊重教师、激励教师的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优秀的人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要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原则,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在教育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校际差距。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分配,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
新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以下是我对这次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新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 教育观念的转变新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方式的变革新基础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置的优化新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改革要求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教师专业发展新基础教育改革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新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1. 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改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使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教育观念的转变新基础教育改革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我努力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式的变革新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我尝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课程设置的优化新基础教育改革使我对课程设置有了新的认识。
我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教师专业发展新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模板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大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以下是我对这次基础教育大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大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够使教育更加有效。
在这次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使得教育更加灵活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基础教育大改革需要重视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
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强调了以德育为先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更加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基础教育大改革还需要注重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为导向,重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
但随着社会快速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因此,在这次改革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包括减负和增压、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等。
通过这些改革,我们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基础教育大改革还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在这次改革中,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各种培训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我们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大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深化。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德——县长堡镇水塘中学校长张金显近期,我校深入开展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讨论活动。
基于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及个人自我学习,并结合我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现就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感受进行阐述。
我国之所以要进行课程改革,其根源在于教育方式的演变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虽曾适应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其弊端在于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以及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反思与总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旨在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进而引发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尤为重要的是,它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教师需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与心理,善于发现并保护学生的优点与自尊,满足其知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捕捉学生的言行举止与思想动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探索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碰撞,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发展智能,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还应搭建“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平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王红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常以美国基础教育为参照对象,获益颇多;但同时,我们对美国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甚至误解的地方。
当我们把这种模糊与误解带入教育改革时,不仅对改革无益,反而可能把我们引人一些误区。
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和美国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合作,先后组织了九次中美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活动。
活动中,中美双方校长的观念碰撞,给了笔者很多启示。
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到美国之初,很多中方校长认为:我们的大学也许比不过美国,但我们中小学生的“基础”却远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好。
证据之一,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在各种国际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无数,普遍比美国学生好。
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
一言以蔽之,我们“输在了终点”,但至少“赢在了起点”。
事实真是如此吗?范德堡大学号称美国南方哈佛,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活动中,我们安排中方校长与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对话,让他们从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中方校长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觉得在美国留学,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留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学习方法、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原来,在和美国同学的共同学习中,留学生们发现,过去国内老师辛辛苦苦教给自己的“牢固的知识基础”,现在几乎派不上用场。
美国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总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学生更郁闷,自己过去在国内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国学习却让他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验室里,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真正最关键、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往往被善于创新的美国同学抢了先,他们因此戏谑地说:“国内学习的基础让我们成了‘基础’!”这样的对比,令人心生感慨:我们在终点输了,在起点也不见得“赢”了!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如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也不见得就比美国高。
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究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一词中,对“基础”的基本内涵:“人在未来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起点。
”中美双方没有根本的分歧,但对于基础的具体内容,中美双方则有着不同的理解。
按照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基础”是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则认为,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这两个体系有什么差别呢?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
强调“学会”的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所以,当我们自称“基础好”时,美国人也在宣称他们“基础好”。
究其原因,就是中美双方对“基础”的理解不同。
那到底孰优孰劣?我们可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在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小学常常抱怨大学的入学考试误导和制约了中小学的教育,大学则抱怨中小学培养的学生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而在美国,却很少见到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相互抱怨。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认为美国的中小学还是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尽管中国的中小学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就拿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美国中小学特别关注的以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性基础。
正如《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因素”,“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中小学较好地履行了它们的“基础”功能,学生的基础不是“弱”而是“强”。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针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的看法,多次大声疾呼:“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知识多少才有用?交流中,一次中美教育者的短暂对话,激起了我们心中的阵阵涟漪。
在一节中学八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二年级)的数学课上,一位中国校长翻看美国学生的教材,非常惊讶“学得太简单了!这些内容我们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学完了。
”言下之意,他认为美国的课堂虽然轻松愉快,充满了乐趣,但这种乐趣却以牺牲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代价,因为他们教的东西实在太浅、太少,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没想到,听到中国校长的议论,美国教师反问了一句:“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初步的数学推理的能力,如果用简单的内容就可以达成,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多心思、受那么多打击、学那么难的内容呢?”这次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反映了中美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分歧。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基础教育强调知识体系,其教学目标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导向型目标”,追求让学生掌握更多更难的知识,而美国中小学强调能力体系,其教学目标则是“能力导向型目标”,追求培养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等。
因此,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不会特别关注知识的难度和数量,很多时候,知识教学在美国中小学教学目标体系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话语体系,它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载体。
所以,美国中小学的知识教学,并不主张给学生标准答案,有时甚至还会给出一些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去猜测、去论证,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就算达到了目的。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关于知识教学的定位,是“形势训练说”的体现,即以知识学习为手段,侧重于培养可以普遍迁移的能力。
而中国中小学对知识教学的定位则是“实质训练说”的体现,即以知识学习本身为目的,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美国课堂教学对知识的选择以“够用”为原则,而中国课堂教学对知识的选择以“够多够难”为原则,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学习的过程就像盖大楼,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像是打地基,一定要把地基“夯实”。
殊不知,人的大脑不是没有生命力的地基,夯得太实就把大脑塞满了,大脑也就难有自由转动的空间了。
同时,“能力导向”的定位,让美国中小学在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中不仅体现出“够用”的原则,还体现出“基本”的原则,即着眼于传授那些最基本的、最有助于学生搭建未来知识体系的基础知识。
若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来看,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更重视“程序性知识”教学,而对“陈述性知识”,则只选取其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借此让学生从浩瀚如海的知识漩涡中跳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而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则充斥着太多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从上大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学习不需要,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生活也不需要,最多是在应付考试时有用,考试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成了所谓的“垃圾知识”。
而且由于知识量太多太难,教师不得不拼命赶时间、赶进度去完成教学任务,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呢?所以,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到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更不能仅仅用知识教学的“量”和“难度”来判定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简单”背后蕴含的不简单的追求。
由于侧重于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美国中小学课堂没有非常强的“教学进度”的概念,因为你不能把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控制在一堂课的“进度”中;同时,美国中小学判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也不是看课堂秩序是否很好、学生是否最后都齐刷刷地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是否在思考在探究。
其实,我们现在改革中的很多热点、难点问题,诸如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日常课堂的根本性变革困难等,都与我们的“知识导向型目标”有紧密联系。
有时候,“知识导向型目标”甚至会导致教育改革的异化。
比如,部分地方试行的“以生为本”,原本是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演绎,最有可能让课堂接近探究与创造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一些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以生为本”,没有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追求的根本目标,而是把学生是否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更高效地“考得高分”作为根本目标。
当然,笔者在此提出批判的观点,并非指责实践者没有去追求或实现这一理想,实际上,导致这种异化的根本原因与高考评价体系有关。
如果我们在高考评价中不能对评价体系所暗含的根深蒂固的“知识导向型”目标体系进行改变,而只是让课堂教学单独发生改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的教育专家,应该在推动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同时,去分析和解构那些将要进入课堂的知识体系,“把一切足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排除掉”(爱因斯坦语),让那些真正对学生未来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的大脑松绑、为被束缚的探究与创新的潜力松绑。
为了让中小学课堂达到既快乐又有效的境界,也必须改变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知识导向型”教学目标。
在美国考察学习时,很多中方校长说:美国课堂的愉快与自由自主,确实令人羡慕,但在中国的课堂中难以实现。
为什么?因为美国的班级规模小,我们的班级规模太大!这个理由成立吗?笔者曾组织过一堂中美教师的“同课异构”。
面对比美国班级规模大将近两倍的中国学生课堂,美国教师上课时有点出汗,但他仍较好地贯彻了他在美国所习惯的建构主义的课堂理念,并出色地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景、让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关注每一个学生”。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大规模中国班级,美国教师仍能创设愉快、自由自主的课堂?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对教学目标设定和追求的差异。
如果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有效但急功近利、直达目标”,学生尽管在直奔目标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但是缩短了快乐体验的过程和探究的过程,而如果以能力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的节奏可能会很慢,但却能够充满快乐、充满互动、充满探究。
所以,阻碍我们的课堂走向快乐、走向探究的不是班级规模,而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以及我们教学理念中的核心——教学目标。
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不同。
目标是内隐的,而恰恰是这种内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