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说课稿。郭建凯

合集下载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末时期,由于秦始皇统治下的暴政和苛捐杂税,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引发了农民大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末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二、说学情本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对秦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农民大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秦末时期农民的生活困苦和起义的原因;b. 掌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c. 理解农民起义对秦末政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c.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友爱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b. 理解农民起义对秦末政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秦末农民起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教师提问:你们对秦末农民起义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环节:学习活动1. 讲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a. 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

第11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建立 教学设计

第11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建立 教学设计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建立教学设计第第1111课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教学目标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通过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并为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供反面教材,总结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通过秦的暴政引发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二世而亡,以及西汉初期统治者因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难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思考其中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中国历史的真正推动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回顾秦朝的功绩,感叹其二世而亡,借阿房宫赋杜牧对秦朝灭亡的评价,认识民心在秦汉朝代更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新知探究子目一失民心,秦灭亡1.归纳秦朝灭亡原因(1)教师展示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学生通过手机扫码,网上作答的方式,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图片一文字史料“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刑法志图片史料黥刑.五马分尸.斩趾的情形图片二“收泰半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汉书食货志图片史料百姓吃草根树根.人相食的状况图片三根据教参归纳“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筑长城,建宫殿.修驰道.决防川,征用百姓500万人,占总人口25,全国劳动力的70”并展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景象图片四文字史料秦二世继位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赋敛愈重,戍徭无已。

”史记李斯列传图片史料赵高指鹿为马.刺死蒙恬和扶苏的情形(2)教师网上回收学生答案,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认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

设计意图四组图片从兵役和赋役沉重.赋敛过重.严酷的刑法.秦二世的暴政统治四方面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可见秦朝的暴政是它灭亡的根本原因。

通过论从史出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课标解读:知道秦代,秦代到西汉的朝代更替,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人物,评价相关的人物和农民起义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掌握文景之治的背景、具体措施和结果。

【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课。

它主要体现在:西周封邦建国后所形成的一整套统治秩序历经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动乱基本被破坏殆尽,秦帝国建立后重新建立了一整套的新的统治秩序,这个秩序为社会所认同需要有一个过程和反复,秦末农民起义就是具体体现;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在吸取秦亡原因的同时,对原来的秦建立的一整套的统治秩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因此,讲清楚本节课内容有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也有助于学生基本史学方法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秦朝暴政的表现;大泽乡起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的过程;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结果。

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2)初步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考古资料、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不同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探究,感悟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

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及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结果。

难点:掌握从不同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评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策略】:教: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学:阅读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公元前209 年7 月的淮北平原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设问:如果没有暴雨、误期这样的偶然事件,秦末会不会爆发农民战争?(设计意图: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展开做准备。

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电子教案

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电子教案
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秦朝统治者暴政的表现,理解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3分钟)
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观察图片和阅读相关说明,找出秦始皇 暴政的表现。
大兴土木 ,劳役(徭役)兵役繁重
束颈的铁钳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铁桎(zhì 脚镣)
秦始皇吞并六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
(2)主要的措施: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高祖刘邦下令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 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 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位十五税 一。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 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轻刑罚,废 除肉刑。
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 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 因此社会比较安定。
知识小百科
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 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 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 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20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 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 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赭[zhě]衣塞路,囹圄[líng yǔ]成市(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
像市场一样),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阅读课本根据上述图片和材料,谈谈你对秦朝 法律的认识。
法律严酷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课题《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

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为什么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历史?从为什么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历史?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即开始修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后期据史书记载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始皇好大喜功、奢侈无度,还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即仿效其宫室,在咸阳修筑相同的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宫殿,并将“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后来,更“营建朝宫”,其“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秦始皇修筑抵御匈奴的城防,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共长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阅读课本第53页资料1、资料2,尝试归纳秦朝刑罚的特点秦朝刑罚特点:刑罚种类繁多,刑罚手段残忍,刑期很长,轻罪重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北师大版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年级七科目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一、教材分析本课三目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展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联系的整体。

若再联系到关东六国王族之后参加农民起义并趁机谋取复国、项羽又再行分封诸侯的史实,体现本课与秦始皇以武力兼并六国、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文景之治的出现,又为下一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造就西汉帝国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通过秦的暴政到秦末农民起义,并为西汉推行修养生息政策提供反面教材,总结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通过秦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和秦朝二世而亡,以及汉初期统治者因之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史实,认识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起的秦帝国赫赫一时,秦国军队勇猛无敌,为什么却在农民起义冲击下短命而亡了呢?让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一)陈胜吴广起义学习任务一:1、阅读课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合乐苗族乡红店子学校吕礼强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历史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兴盛、腐朽、灭亡的过程。

而与王朝腐朽、灭亡相伴的就是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新课程标准只要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末农民起义不仅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学习本课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史的了解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从教材整体体系上看《秦末农民大起义》位于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这段历史处于秦统一和西汉统一这两段大统一历史时期中间的过渡阶段,秦末农民起义体现了统一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

而就本课的具体内容来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即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实际上是讲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而过程又包括爆发、曲折、决战、胜利四个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3、教材的优势与缺乏人教版教材把秦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的灭亡结合在一起一课完成,而川教版把秦朝统一及秦朝的灭亡分开来,我想教材这样编排就是为突出秦末农民起义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首创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

对学生以后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奠定正确的历史观。

但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故事了解颇多,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一定的了解,但本教材却对楚汉之争加以回避,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性质不了解对后来的刘邦建立汉朝就可能会产生“汉朝是农民政权吗?”的疑惑.因此在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性质的认定上应作适当的补充.4、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目标要求是: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围绕这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围绕着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展开。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行径,以及农民阶级在苦难中觉醒、抗争的过程。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封建暴政的认识,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表现、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秦朝的暴政,为学生讲述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思考农民起义的原因。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4.案例分析:分析起义军与秦军的斗争过程,让学生了解农民起义的艰苦性和英勇斗争精神。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一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十一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课标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上一课秦始皇开创强大的大一统帝国立即转入秦的灭亡、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讲述了秦因暴政终于引发秦末农民起义二世而亡,后楚汉争霸和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造就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本课通过秦的暴政为我们揭示了秦亡的原因联系了上课,也通过文景之治的出现,为下一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造就了西汉帝国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学习反思历史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就在上课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别出心裁地策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点虽然零散,但教师在课堂小结中可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点的记忆变得简单而容易记。

上课时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确定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理解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其深远影响。

了解项羽刘邦起义的经过、结果。

3、知道楚汉之争的经过和结果,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4、知道汉朝建立的过程,掌握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具体措施和结果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知道秦亡的原因,知道楚汉之争的经过,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说说你认识的秦始皇,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秦末暴政灭亡和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对比,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总结文景之治的原因,认识到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 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小结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第10课,主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 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课生 动再现“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两次大 统一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
【投影】出示农民交税、百姓修 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上 以图片的形式来复习
长城、商鞅车裂三组图片。
节课所学知识。
旧课,巩固旧知识,
承上启下,也能激发

【教师总结】:

【过渡】:


起学生的学生兴趣。
让学生有一个缓冲时
认真听讲并记忆本课已 间,从前面的知识过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 案。
称“楚汉之争”。在这场皇位之
争中究竟谁会笑到最后呢?
【总结】所以最终还是汉王刘邦
取得了胜利,所以之后才有了汉
朝。 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的材料, 学生作答:刘邦注重收 培养学生阅读与分析 分析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揽民心,善用人才,而 能力,从课本中找答
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 案。 人才。
缺点:应把学生回答的答案要点或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以表对学生的肯定,也能起到 鼓励学生积极作答的效果。播放完视频后,应对陈胜、吴广起义时说的豪言壮语提点一下。导入 时的看图片回答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课堂练习题部分字体设置太小。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说课稿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说课稿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一、.设计理念:当前新课程理念,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教为本到学生主体参与,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它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推向一个历史新阶段。

本课生动再现“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的内容,介于秦统一和汉统一之间,为后面汉武帝文治武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它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难点: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能力,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的认识,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论从史出,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

四、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培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痛恨秦的暴政,同情秦代农民的苦难,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

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以及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论从史出”、听讲法。

1、导入新课,我用通过大家熟悉的象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难点是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关系,我是这样突破的。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与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与教学设计】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与教学设计说课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

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王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班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课外阅读量也比较小,对历史学科还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相关实施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利用本科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的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的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启发提问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课文插图视频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

2.说学法:通过自读课文,师生谈话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介绍秦朝市场“鞋子滞销、拐杖畅销”的怪现象,为本课做准备。

2.提出问题:横扫六国、气吞万里的秦帝国却昙花一现,存在了十几年就灰飞烟灭了,究竟是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学习新课:问:秦的暴政表现有哪些?通过秦民访谈,让学生了解到秦末百姓生活的艰苦。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练习)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练习)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案课题《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

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以此计算),二世三世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为什么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历史?从为什么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历史?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1)大兴土木,滥用民力(2)徭役、兵役沉重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即开始修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后期据史书记载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始皇好大喜功、奢侈无度,还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即仿效其宫室,在咸阳修筑相同的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3)严刑峻法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材料四:董仲舒“(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4)繁重的赋税(5)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延续了秦始皇的统治方法,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初中八年级-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全国获奖

初中八年级-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全国获奖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顺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出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和资料,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内容。

2、通过材料阅读与合作探究,学会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及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3、能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进行分类。

4、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剖析,对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影响作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欢迎进入历史课堂,今天我们的课要从一个人讲起。

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来猜一猜。

他出生平民,却当上了皇帝;他参加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如鸿门宴、约法三章……对了,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在《百家讲坛》中,王立群教授评价刘邦说,刘邦一生中,最了不起的就是干成了三件大事,分别是三年灭秦,四年亡楚,开创四百年大汉王朝。

(结合年代尺简单说明)刘邦是怎样干成这三件大事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传奇是怎样诞生的合作探究:传奇是怎样诞生的1、全班分为4个大组,以大组为单位进行PK;2、为保证PK的公正性,每组设公证员1名,负责计分;3、探究时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利用好教材和学习资料;4、准备时间:6分钟。

传奇一:灭秦(一)阅读材料,概括秦朝统治的特征,并结合刘邦早年的经历,分析他反秦的原因。

1、秦始皇在位期间,为修建骊山王陵,征调劳役70万。

徭役繁重)2、秦朝法律非常严密,处理罪犯的刑罚多达20余种,死刑就有近十种,还有多种残害身体的肉刑,各种徒刑也没有期限,一经判定就终身为刑徒。

(刑罚严酷)3、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各种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的三分之二。

(赋税沉重)师:3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秦朝的暴政。

残暴的统治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最早起来抗争的就是陈胜吴广。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课件(1)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课件(1)
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 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 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 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 醢(音海,即剁成肉酱)….一人有罪, 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劓鼻盈箩,断足盈车
情景3
一.秦的暴政
• 1.繁重的徭役 • 2.沉重的赋税 • 3.严酷的刑法 •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秦朝役使人口比例图(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
修长城 筑驰道 150万
攻打匈 奴30万
修骊山陵 墓70万
戍守五 岭50万
据推测,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 你能算算那时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吗?再想想在2000万人里 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 的还剩多少?
15% 所剩无几
老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情景1
情景1
情景1
情景1
秦始皇陵
墓高50丈,周围5里,尽管经 过2000多年风雨浸蚀,今天 仍然可以看到骊山陵遗址高 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骊 山陵现在还没有打开过。据 文字记载说,墓里面顶上用 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 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里面 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为 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 了不少机弩。如果有人进入 陵墓触动机关,便能自动把 来人射杀。骊山陵是一座宏 伟而又堂皇的地下宫殿,从 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前246) 开始修建,一直到前210年死 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上 由厕此所而,来逃)离。鸿门。
历史上的对抗
帝位的争霸
西





“楚汉战争” (4年)

咸 大肆杀掠、火烧秦宫

设鸿门宴

咸 阳
“约法三章”得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板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板书)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二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了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主要内容是秦朝统治者暴政和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本节内容是在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前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具有强化秦汉两代历史的学习具有过渡作用,学习本课也将有助于为今后历史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

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秦末暴政的表现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历史兴替及其原因有个直观的认识。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历史古今对比应用,培养以史为鉴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

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使学生深刻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说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理解,我把本课中秦末农民起义和汉初的政治措施确定为重点,原因是这一课的内容主题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汉初的统治者的施政措施而且课文中对其叙述篇幅较大内容较多。

我把秦朝灭亡的具体原因确定为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一难点,在课本中体现的不明显,导致秦朝灭亡的因素较多且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才能做好。

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归纳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故在此确定为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板书)在教学手段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尽量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基于本节课内容较多且繁复,历史时间跨越较长,历史事件较多的特点,我着重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提问法、图片展示法的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个基本的把握。

三:学情分析:(说学生说学法)(板书)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我将本课的过程分为1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高屋建瓴,纵观全文3、回归现实以史鉴今4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四个部分。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会先用大约2到3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回顾复习上一节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内容,以此为基础以便于进行本课的学习。

之后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导语内容,课文的导语是对本课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史实的一个比较简练的概括,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导语,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在心中构建一个基本的大概的框架。

导语之后,我会通过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秦朝建立不久后不到20 年就灭亡了,为什么如此强大的秦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呢?” ,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带着疑惑去学习下面的第一部分知识点,以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用时3 分钟左右2、高屋建瓴,纵观全文。

内容上来说,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沉重的劳役首先,在秦的暴政部分和严酷的法律。

所以我的安排是以课件展示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和兵马俑 (与书本52 页同) 的图片以引出正式的课文内容学习。

因为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感官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方面这两幅图片所展示的内容仍然是现实存在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展示它们,可以让学生对本课要学的内容有个直观的认识和心理预设作用。

另外一方面,通过展示这俩幅图片可以激发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比较快的集中注意力,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沉重的劳役部分,我会先给学生俩分钟时间阅读课本52页的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之后我会提问学生,让他们试着归纳,最后归纳出“大兴土木导致沉重的劳役,是暴政的一个方面” 。

接着再带领学生学习暴政之秦的严酷法律方面,这里我会让学生思考书本53 页的图片,并且给学生展示关于一些秦朝的刑具的课件,让学生对秦的严刑苛律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由此为基点,再让学生用2 分钟时间阅读并且归纳出课本53 页中间的资料1 和资料2 中秦朝刑罚的特点,由我提问,提问之后再结合他们的回答予以纠正和总结。

这一块用时8 分钟左右。

(2)其次,在秦末农民起义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的起义开起义之先河,但是失败了;第二阶段是刘邦项羽的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他们的起义彻底摧垮了秦的统治基础,使得秦朝灭亡。

在这一部分我会结合运用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总结法,前后时间为10到12分钟。

具体来说把全班同学以4到5人分为一组,分组讨论分为先讨论后再提问后总结。

均遵循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完成,讨论内容包括前后俩次起义的领导人,起义时间与地点,起义缘由过程与结果。

讨论起义之第一阶段部分,我会先展示课件图片即课本3-12。

图3-12 是一幅想象图,我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当时起义的发生过程以及场面进行描绘,描述的内容让学生可以简答概括地写出来。

再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总结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注意将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联系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史实的印象和对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

在秦末农民起义之第二阶段的讨论,我会让学生讨论刘邦项羽的出生情况做一个对比,以及刘邦项羽反秦斗争取得胜利过程的基本概况。

讨论之后,我会让每一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对本组的讨论情况作出一个总结,八年级学生的总结与概括能力难免偏弱,又参差不齐。

所以我会积极引引导,对他们遗漏的内容作补充总结,提醒他们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关注。

如渔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再如秦朝法律对戍守边疆不能按时到达。

无论何因,就要被处死,这是轻罪重罚和缺乏变通以及人道的法律对于人民大众的压制。

此类问题,不一而足。

要求学生对于刘邦和项羽出身等问题的讨论是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这一块用时13 分钟左右(3)再次,在汉的建立方面,先让学生对课本54 页的阅读卡以及其右边的课文内容进行阅读,预计用时不超过2 分钟。

结合课文让学生从时间,战争双方和结果三方面描述楚汉之争。

对于下面的成语故事内容,我会带着学生对楚汉之争那段历史典故进行一边提问法一边叙述补充,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事件的理解,进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块总体用时不超过6 分钟。

(4)最后,对于汉初统治方面。

汉初的统治包括汉高祖刘邦开始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刘邦的继任者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的统治政策。

这一块也是重点,由老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汉初统治者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本。

汉初统治政策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容易张冠李戴,所以在学生读完之后,由老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汉高祖,汉文帝以及汉景帝他们执政各自的具体措施,比较分析侧重点,这里要注重将“对比学习”这个方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明白“对比学习”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最后让学生由对比归纳三朝的具体措施,让学生明白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对秦朝的统治的一个修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社会经济生产得以迅速恢复。

对于高祖,文帝和景帝时代的措施要细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述,这里老师一方面要进行讲述和归纳,另外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汉初三朝实施这些政策的原因进行思考。

从而加强他们对汉初政策的理解。

这一块用时11 分钟左右。

3、回归现实以史鉴今:价值观方面的学习应该安排在对客观历史事实进行了完整的学习之后,让学生从秦汉更替的历史过程中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这个环节学生在了解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把这个模块放在学完本课的基本内容之后。

这一块用时不超过2 分钟4、蓦然回首,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由于本课学习的内容较多,历史时间跨越较长。

在进行课堂小结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板书进行叙述,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整理出一整条历史线索,课件和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对本课有个系统的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