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总工程师模式研究
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

**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结合集团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活动应遵循与集团公司主营业务相符合的原则,建立服务现场、提质增效、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广泛与高校、科研院所、关联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技术难点攻关、前瞻性技术研究活动,实现科技水平与现场生产力的共同提高。
第三条科技创新工作内容包括科研课题管理,项目科技攻关,奖项申报,专利、工法、标准、论文、软件开发管理及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范围内的各项科技创新工作管理。
第二章分则第一节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第五条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由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按照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含汉江重工和勘察设计院,-2-下同)、项目部三级管理。
(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由集团公司科技部(技术中心办公室)归口管理,发挥集团公司专家作用,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中心、股份公司工程实验室等平台,负责各专业的创新引领工作,坚持自主研发,同时积极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以及技术集成等多种模式开展技术创新。
(二)工程公司应相应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管理体系,必须配备专人负责科技创新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应满足科技开发工作的需要。
(三)项目部科技创新工作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根据本项目承担的课题和科技攻关任务配备专人进行科技开发。
第六条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及上级发布的相关科技政策。
(二)负责制度体系的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的申报、建设和维护。
(三)负责执行上级下达的科技创新计划,编制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四)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审查,组织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验收,负责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监督。
(五)负责组织科技成果鉴定评价,科学技术进步奖、工法、专利等评审、推优。
科技创新体系在焦煤集团的应用研究

摘要 : 力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 大 坚持 走机 械 化 和 自主 创 新 之 路 , 完 善 科 技 创 新 系统 运 行 体 制 、 升 产 业 技 术 对 提 水 平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通 过 对科 技创 新体 系在 焦煤 集 团 的应 用 研 究 , 索 了 适 合 焦 煤 集 团科 技 创 新 的运 行 机 探 制 , 提 出 了一 系 列 保 障 措 施 , 明 了产 生 的 效 果 和 取 得 的 成 绩 , 析 了在 应 用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订 了相 并 阐 分 制
的实施 意见 》 《 于规范 招 聘 大学 生 有 关 待遇 的 暂 、关
行 规定 》, 立科 技 创 新人 才 培 养 和选 拔 机 制 、 建 创新
人 才 引进制 度 、 创新 人才 收入 分配 激励 政策 和机制 。 实 行 管 理技 术 人 才 “ 双通 道 , 进 行 评聘 的特聘 H” 对
接抓 ” 的科技 创新 领 导 组 织 和 以 总工 程 师 为首 的科 技创 新 管理 体 系 , 强 对 技 术 创 新 的 组 织 和 领 导 。 加
推 广 应用项 目 3 0项 , 技专 项补 助 资 金 30 0余 万 科 0
元 , 基层 单位 也相 应加 大 了科技 投入 力度 , 各 科技 研 发 费 占营业 收入 的 比例 达 3 , 时 加 强 科 技 专 项 % 同
科技 兴企 战 略 , 持走 机 械化 和 自主创新 之 路 , 断 坚 不 完善 科技 创新 体 系运 行机 制 , 持续 增加科 技 投入 , 大
力 开 展 产 学 研 联 合 科 技 攻 关 和 先 进 适 用 科 技 成 果 的
创 业动 力 , 订 了 《 于加 强 创 新 型 人 才 队伍 建设 制 关
卓越工程师模式下以科技创新辅助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 二) 大 学 生科 技 创 新 活动 的作 用
大 学 生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相 比较 企 业 为 大 学 生 提 供 实 习 岗位 而 言 , 持续时间短 , 对生产一线介入性较小 ,
同 时 可 以 为 企 业 和 大 学 生 提 供 双 向 选 择 的 机 会 。 因
2 0 1 0 年教育部 召开“ 卓越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 划 ” 启 动会 , 联合 相关部 门 、 行 业协会 , 共 同推 进 “ 卓 越 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这一计划是教育部贯彻《 国家 中
感程 度 , 可 在 现 阶段 对 校 企 合 作 培 养 卓 越 工程 师 人 才
起 到 辅 助作 用 。 二、 以 大 学 生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提 升 卓 越 工 程 师 培 养
才等 。
生掌握学科 知识好坏 的判定 标准 即为学生专 业课程
的考 试 成 绩 。 对 考 试 成 绩 的过 分 偏 重 造 成 了该 部 分学 生重视 考前“ 突击 ” , 只注意考 试范 围内重点 , 忽视理 论推导而偏重结果运用 , 偏重例题模仿而忽视过程创
新等现象 。 学 生对 于考试结果 的重视 高于对学科 知识
于 多 数 高 校 而 言 , 由于传 统 观念 影 响 和 条 件 限 制 , 学
协 会 和 企 业 实 体 等 主 体 的参 与 。 行业协会和企业实体 介人 大学生科技创 新活动 的途径一 般有提 供统计数 据、 进行行业技能培训 、 提供实践基地 、 总结行业发展 技术需 求 、 资助行 业性大学 生科技创 新竞赛 、 提供外 部研究 指导者 、 给出前沿研 究方 向 、 寻求科 技创新人
科技创新在澄合二矿的实施

1 科 技 创 新 及 二 矿 分 公 司 的做 法
1 . 1 科 技创 新的意 义
生, 并 安置 于采掘 一线工 作 , 应 用他们 掌握 的理论 知 识, 结合实践经验 , 对 生 产 过程 中 的人 文 、 设备 、 设 施、 环境进 行优化 、 升 级或改 造 , 以达到增 强安 全性 , 可靠 性 , 提 高生 产效率 、 效益 的 目的 。 模 仿创 新 : 公 司时 常 派各 专业 的技术 人 才 深入
身 的生 产环 节 , 减 少职工 的劳动 强度 。 合 作创 新 : 二矿 分公 司与西 安煤科 院合作 , 借 用
其技术资源 , 邀请专来来矿考察、 了解生产过程 , 并 对 生产环节 中出现 的弊端进 行改造 , 优化 , 增强 矿井 生 产环境安 全可 靠性 。近年 来 , 公 司从井 下到 井上 ,
实质 性增 长 的基 本途 径 , 已逐步成 为企 业的 自觉行 为 。
关 键词 : 科技创 新 ; 科 学发展 g L; 改造 ; 优化 ; 策略 中图分 类章 编号 : 1 6 7 1— 7 4 9 X( 2 0 1 3 ) 0 3— 0 l l 6— 0 2
至少 带来 2千多 万元 的经营 收入 。科 技创 新契合 了 二矿 分公 司 当前 的 发展 需 要 , 为 公 司 的安 全 高效 平
稳发 展注 人 了强 大 的动力 。
1 . 2 二矿 分公 司在科 技创新 管理 中的做 法 科 学技 术 要成 为 推 动经 济增 长 的 主要 力量 , 必 须 以科技 创新 为依 托 把 知识 形 态 转化 为 物 质形 态 , 把潜在 的生产 力转 化 为现 实 的 生产 力 ¨ J , 才 能 实 现 经济与技 术 的结合 , 使知识 、 技能、 经 验等 等 变 成 生 产过程 中 的实际 应 用 , 产 生经 济 效果 。二矿 分 公 司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如何培养出具有卓越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师成为了各个高校和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出具有卓越能力的工程师。
一、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时灵活应对,不断追求创新,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二、培养内容1. 专业知识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
因此,在培养模式中,应该注重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另外,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新思维培养: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同时,可以设置创新实验室和项目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机会。
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培养模式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可以通过小组项目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工作和交流。
4.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培养模式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经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
三、培养方法1. 创新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学科交叉融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培养模式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例如,引入工程、管理和人文社科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训练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
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浅谈摘要:本文将分析目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未来发展需求,研究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界定、培养要素及我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环境优势,提出我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产学研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talent training,the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the definition of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ure elem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dvantages in our school,ou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 our school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provid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Key Words:Graduate;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Research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长治久安的力量源泉。
科技创新要遵从一定规律

有让科技人员有信心干、有能力干、有宽松环境干的文化氛围和配套政策。
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科技工作者重任,要积极调动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科技创新是有规律的。
从科学构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大研究、中试开发到工业化等多个过程,其中基础研究就是原始创新核心。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因此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统筹科技资源,注重基础研究,瞄准关键核心难题联合攻关,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多个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人才是科技创新关键,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是攻克难关的根本。
因此,培养和使用人才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中至关重要。
要选拔在专业上有兴趣、在工作上敢担当、在事业上有责任及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给领军人才技术决策权、团队组建权、经费支配权、收益奖励权等;同时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环境和文化,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扈广法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科技创新要遵从一定规律在宏观上科学规划、明确方向、制定政策;在微观上研究问题、探讨机制、搞好服务。
让科技人员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研究上无政策之虑、在决策上无流程之烦。
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就是让科技工作者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陕西是科技教育大省,基础好,科技成果多,人才济济。
只要我们下决心破除体制障碍,创新发展机制,陕西一定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强省,高端产业大省。
从科学构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大研究、中试开发到工业化等多个过程,其中基础研究就是原始创新核心。
我目前在西北工业大学从事金属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
材料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金属材料更是材料中的传统和优势,面对习主席强调的“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材料研究学者更应该在进一步挖掘材料研究深度的同时,让更多非材料专业的学生,甚至让中学生了解到材料研究的奥秘及其重要性。
此外,在金属材料领域,目前国际有哪些原创?我们中国有哪些原创?我们距离原创还有多远?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从事金属科技工作者要为国创新奋进刘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材料基础研究的学者终生的首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西安邮电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通过3 年来 的教学实践 ,辅修专业的建设取得 了显 著 的成绩。 使辅修专业学生 的培养跟用人单位需求 也能 实现 “ 无缝对接 ”成为应用型辅修专业 。用人单位普遍 , 反 映辅修专 业的毕业生满足 了单位对 于全面人才 的要 求, 而且辅修专业 的毕业生知识水平也得到 了很大的提 高。 学校在辅 修专业 的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 研究与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重新学 习或者取消辅修学位授予 的资格 ,并将辅修专
业学位计入档案 。
高校人 才培养质量—— 以江苏科技 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为例 [_江 苏科 技 大 学 学报 ( 『 ] 社会 科 学 版 )2 1 ,1 1 : ,0 1 1 ( )
02-1 . O7
五、 辅修 专业学生就业调查 通 过近几年学校学生招 生就业处 的调查 :应 届毕 业 生有4 . 81 %从事 与本专 业相关 的工作 ,有3 . 2 %进入 5 与辅修相关 的工作单位 ,其余 的是专业 和辅修 专业 以 外 的单位。 在工作 中用到所学 的知识有3 %的用到专业 1 知识 ,0 2 %用到辅 修知识 ,3 3 %的用 到专业 和辅修结 合 知识 ,6 1%用到专业和辅修外 知识 ,用人单位对于辅修 专业 的毕业生 给出非 常高的评价 。由此 可见 目前辅修
【 单桂锋 . 当前本科教育基本特征 变化的基本认 识【. 2 ] 对 I吉林 1
教 育科 学・ 高教研 究, 0 ( ) 2 ,1.
[ 陈 学飞 . 国 高等教 育研 究 5年 [】 育 科 学 出版 社 ,99 3 】 中 0 c. 教 19 .
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中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中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航空航天科技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航空航天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中,思维模式与方法的运用对于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
本文将介绍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中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思维模式与方法航空航天工程师在科技创新中常常需要面对复杂的问题与挑战,因此,系统思维模式与方法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系统思维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而非孤立的个体。
它强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航空航天工程师在科技创新中应用系统思维模式与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思维模式与方法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模式与方法的运用。
创新思维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航空航天工程师可以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模式与方法,挖掘科技创新中的潜在机会,提出新理念以及新技术,推动航空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
三、跨学科思维模式与方法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整合,这就要求航空航天工程师具备跨学科思维模式与方法。
跨学科思维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形成创新的思维与方法。
航空航天工程师运用跨学科思维模式与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推动航空航天科技的进步。
四、实验思维模式与方法实验思维模式与方法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航空航天工程师能够验证理论与模型的正确性,获取实际数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验思维强调观察、实践、验证的过程,能够帮助航空航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五、合作思维模式与方法航空航天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跨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合作思维模式与方法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协同创新的力量。
航空航天工程师运用合作思维模式与方法,能够组建高效团队,共同攻克科技创新中的难题,提升航空航天科技的水平。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以重庆交通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为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1]。
重庆交通大学是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部市共建、水陆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于2011年入选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
该文以重庆交通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试点专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1 重庆交通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概况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重庆交通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创建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5个同类专业之一。
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点,2010获得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专业坚持“港航并重、海河兼顾”的方针,注重内河水运建设和沿线资源开发,不断发展和创新,服务区域经济,适应交通和水利行业的需要,在港口、海岸及近海结构工程、航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港口工程灾害及防护和水运工程规划与环境效应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专业核心课程《港口水工建筑物》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获批为“国家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实施港航专业“卓越计划”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2 该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从发达国家培养工程师的模式来看,主要有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以及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其特点体现在培养目标、招生要求、学制、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2]。
工程师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工程师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而工程师作为技术领域的核心参与者,肩负着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那么,工程师究竟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引领技术创新的潮流呢?首先,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基础。
无论是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软件工程还是其他工程领域,深入理解相关的原理、理论和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拥有坚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面对复杂的技术问题时游刃有余,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理念层出不穷。
工程师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积极参加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阅读专业文献和研究报告,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通过不断学习,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创新思维是工程师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会限制创新的可能性,因此工程师需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例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鼓励自己提出大胆的假设,并通过实践去验证;善于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融合。
同时,工程师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潜在的技术需求和问题。
很多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对细微之处的洞察。
比如,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技术,就是源于对人们对于便捷解锁手机的需求的观察和思考。
只有关注到这些细节,才能找准创新的方向,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团队合作在技术创新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能够汇聚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才,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工程师要学会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在团队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激发更多的创新火花。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作者:黄艺丹赵菊梅杨长卫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51期[摘要]新工科的产生与发展势必对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刻的意义,面向未来,在新工科指引下,防灾减灾专业研究生培养,为实现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一线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培养现状,基于该中心特有的大国重器,结合国家重大工程,提出以国家平台支撑,重大项目引领,推进多学科融合,探索一种新型的交通防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交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型人才储备。
[关键词]新工科;防灾减灾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项目] 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平台支撑,重大项目引领,多维多学科融合的交通防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YJG5-2022-Z002);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研究类”教育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夯实‘管培’结合模式,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YJG4-2020-Z002);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虚实结合的工程伦理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YJG5-2022-Y002);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研究类”教育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夯实‘管培’结合模式,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YJG4-2020-Z002);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虚实结合的工程伦理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YJG5-2022-Y002)[作者简介]黄艺丹(1982—),女,四川富顺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铁路公路灾害防治及安全技术研究;赵菊梅(197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杨长卫(1987—),男,河南洛阳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铁路公路灾害防治及安全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研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是推动企业产业进步的主要途径。
第二条科技研发项目企业经营生产提出的技术研发需求或目标,按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或实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立项、过程研发、验收与评估等环节。
第三条示范工程指施工过程中优化、集成、创新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取得显著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建设工程施工项目。
第四条组织机构(一)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由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统一领导,质量技术部是技术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科技创新管理的日常工作;(二)各分子公司和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技术部门负责本单位的科技创新管理日常工作。
第五条工作职责(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全面主持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对科技创新方针目标、规划的制定和组织落实全面负责;(二)质量技术部负责集团公司研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组织研发项目专家咨询论证、立项报批、过程督导、验收评价等管理工作;(三)工程研究院负责所属研究所项目过程实施、管理;(四)分子公司总工程师负责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实施;(五)项目部负责所属项目科技创新实施有关工作;(六)集团公司其他部室负责组织本部门和系统的科技创新工作。
第二章科技研发项目管理第六条科技研发项目分类(一)按对企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可分为:前沿类、攻关类、基础类。
前沿类项目是具有专业技术发展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类项目;攻关类项目是在市场经营以及施工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是确保市场经营和施工生产正常开展,控制实施风险的关键技术类项目;基础类项目是产业形成完整技术体系支持,通过总结、实验等提升方式获得的技术规范应用类项目;(二)按项目来源可分为:外部立项的研发项目和企业内部立项的研发项目。
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

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工程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就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研发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工程师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理论或方法,解决问题并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体系的能力。
工程师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对于技术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推动科技进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案,他们能够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而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
例如,工程师在电子领域的创新,使得通信、计算机等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2. 解决社会问题:创新能力使工程师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无论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还是能源短缺,工程师通过创新的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例如,工程师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研发,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3. 发展新兴产业: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对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工程师能够为新兴产业注入强劲的动力。
例如,工程师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技术研发的重要性技术研发是指工程师对技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技术研发是提高工程师专业水平、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1. 提高工程师专业水平:技术研发是工程师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工程师能够加深对技术领域的理解,提高技术实践能力,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2. 实现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
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程师可以发现新的技术应用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促进产业升级:技术研发对于推动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殷灿彬,余 方(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摘 要]文章以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为切入点,以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各主体协同创新为目的,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协同创新[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37 24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紧缺高级创新科技人才,我国的工程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基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紧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能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该计划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本科层次重点培养既能胜任生产现场的管理、营销等一系列工作,又能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行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成为了关键。
为了实现“卓越计划”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各地方高校纷纷采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并结合自身办学定位,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之路。
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全国多所高校推行的“卓越工程师”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导向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推动学术界、行业、企业界联合开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
因此,有必要对“卓越工程师”导向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 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输送给社会,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工程师 科技创新职责

总工程师科技创新职责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总工程师作为企业中技术研发的核心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科技创新职责。
总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师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总工程师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责。
一、技术战略规划与创新方向确定总工程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负责人,需要具备技术眼光与前瞻性思维。
首先,他需要通过对市场和行业趋势的研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的依据。
其次,总工程师需要与企业高层管理层进行紧密合作,参与制定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与研发方向。
在确定技术战略时,总工程师必须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需求和技术实力等多方面因素。
最后,总工程师需要带领研发团队进行科技前沿的研究和创新方向的确认,确保企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二、科技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环节和部门的协同合作。
总工程师需要对科技项目进行全面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他需要制定科技项目的详细计划,包括项目目标、进度安排、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等。
总工程师需要合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资源,为科技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总工程师需要建立科技项目的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此外,总工程师还要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撑。
总工程师作为技术团队的领导者,需要负责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首先,他需要建立科技人才选拔与引进机制,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加盟企业。
其次,总工程师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总工程师还要激励和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力,鼓励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总工程师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创新职责。
总工程师调研课题题目大全

总工程师调研课题题目大全总工程师调研课题题目大全:1. 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研究2. 技术创新能力研究3. 产品开发流程研究4. 产品质量控制研究5. 工艺技术改进研究6. 工程项目管理研究7. 安全管理研究8. 环保技术研究9. 新材料技术研究10. 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11.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12. 工程技术教育研究13.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14. 院士工作站建设研究15. 人才培养与引进研究16. 行业标准化研究17. 政策法规研究18. 国际技术合作研究19. 工程项目实践研究20. 科技创新实践研究正文:总工程师是负责整个行业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专业人员,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行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进行总工程师调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行业和行业内部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总工程师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可以帮助总工程师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的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产品开发流程,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研究工艺技术改进,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现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工艺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流程和方法,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
研究安全管理,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行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实践,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环保技术,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行业的环保技术水平和实践,加强环保管理,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新材料技术,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行业的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和现状,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研究建筑设计与规划,可以帮助总工程师了解整个行业的建筑设计和规划方法和流程,优化建筑设计和规划,提高建筑质量和舒适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单向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创新,最终形成产品和服务。
这种模式适用于早期的科学技术发展阶段,但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已经不再适用。
2. 线性-加速模式线性-加速模式是对线性模式的改进,它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加速度的特点。
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不断积累,科技发展的速度会逐渐加快。
这种模式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更为常见,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符合线性-加速模式。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指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相互交叉和影响。
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网络模式强调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对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持。
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通过应用研究,可以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技术和产品。
应用研究的成果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政府支持。
4.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可以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科技发展。
5.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总工程师 科技创新职责

总工程师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责在科技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总工程师的地位和职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工程师负责制定和执行技术创新战略和路线图,协调和管理科研与开发工作,监督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审批和执行产品创新与改进措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宜,引导团队开展扎实而高效的研究工作,监督生产部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之间及相关行业合作,以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1.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路线图总工程师的首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技术创新战略和路线图。
这包括分析行业趋势,评估技术风险和机会,制定短期和长期技术目标,并规划相应的实施路径。
这个战略和路线图需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市场定位保持一致。
2.指导并协调科研与开发工作总工程师需要领导并协调科研与开发团队的工作。
这包括确定研究项目,分配资源,提供技术支持,评估研发进度和质量,以及确保研发成果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
总工程师还需要与跨部门团队合作,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3.监督新技术引进及应用总工程师需要监督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这包括评估新技术的潜力,判断其对公司的价值和影响,确保其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
同时,总工程师还需要管理新技术的引入过程,包括技术评估、试点项目、全面推广等。
4.组织产品创新与改进措施的审批和执行总工程师需要组织产品创新与改进措施的审批和执行。
这包括分析市场需求,评估产品创新的机会和风险,制定产品创新和改进的计划,并协调跨部门团队的实施。
同时,总工程师还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5.管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事宜总工程师需要管理和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
这包括专利申请、保护和管理,以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
总工程师还需要与法务部门合作,确保公司的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
6.引导团队开展扎实而高效的研究工作总工程师需要引导团队开展扎实而高效的研究工作。
这包括提供研究方向和技术指导,评估研究人员的绩效和能力,以及激励和鼓舞团队士气。
总工程师还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的总工程师模式研究二战时兴起的现代大型工程,不同于古代经验主导的工程,而是涵盖科学、技术、工程于一身的复杂系统工程。
情况正如钱学森所言:“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科研系统工程不同于工程系统工程,它的服务对象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因而探索性很强,是探索我们还不知道的、不认识的,或还大多数不知道的、大多数不认识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的或社会的。
这样就在工作规划、计划中对工作对象不完全掌握,有一部分要在研究实践中逐步掌握;而一旦全部掌握了,研究工作就完成了。
所以科研系统工程免不了要猜,可能猜对,也可能猜错”[1]。
现代科技工程呈现出的高科技含量和空前的复杂性,使得纯粹的政府和军方官员难以胜任工程管理者的角色,而具有管理才能的科学精英,则显示出从事国防科技工程管理的天然优势。
在二战期间的战时科研中,范尼瓦尔布什、奥本海默、费米、查德威克、康普顿、布里奇曼、劳伦斯等人,即是科学家投身国防工程管理的典范。
他们既是学界德高望重的领袖,又具备复合型的能力素质,既有一流的业务水平,又要有灵活务实的管理理念,既能整体把握科技工程的进程,又能高效洞察军事技术突破的瓶颈,兼具卓越的科研能力、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因而能够以“总工程师模式”成功实现科学技术创新。
国内方面,新中国应对霸权国家“核讹诈”的国家安全需求与“全国一盘棋”的国防科研方略,促使中国科学精英走上工程管理岗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应对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给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带来的挑战,抵制霸权国家的核威慑和国际军备竞赛,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尖端军事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启了新中国大型国防科技工程的序幕。
建国以后陆续开启的大型国防科技工程,就其高密度的科技含量和极端的复杂性而言,既是中国科技史和工程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科学技术管理史上的一次重大挑战。
在工程筹备之初,一方面,中国的科学教育和工业制造基础仍然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在科研工程领域,行政管理权威的力量并不强大,如何汇聚各领域的高水平科学家共同进行国防工程大协作,这是传统行政管理人才无法实现的。
因此,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孙家栋、王永志等科学权威凭借个人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在专业领域的强大号召力,为大型军事工程的科学动员和组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工程领域的总工程师也就成为新中国顶尖科学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径解析科学权威实现向管理权威转变,以总工程师身份主导工程运行时体现出鲜明的路径特征。
在工程运行的不同阶段,他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最初,他们扮演战略咨询专家的角色,依托丰富的研究阅历,能够准确洞悉科学前沿的潜在应用前景,把握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方向,为决策层提供前瞻性的战略咨询意见。
工程立项之后,他们是基础科学家、技术科学家和工程管理专家的复合体,不仅参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而且凭借对国防科技工程已经具有了系统的、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能力,从全局的视角统御和协调工程中的各个子系统的运行,为达到工程最终目标提供高效的工程组织管理,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概而言之,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的“总工程师模式”可以体现为四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1提出科研项目的战略咨询建议科学权威向管理权威转向的第一步,即是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咨询建议。
在新中国科技史上,科学家提出战略咨询,被政府和军方采纳,并产生长远影响的战略咨询案例,首推钱学森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以及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前者藉此成为新中国的“航天之父”,王大珩等人则主持了“863”计划中激光技术、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领域的项目规划与实施。
科学权威基于敏锐感而进行的战略咨询预案,要使之推动科技创新并最终转变为科学威望上的提升,本身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
他们对基础科学前沿领域进展的应用价值判断和实践,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探索活动。
科技政策方面的重大变更、研发条件限制和战略资源匮乏,都是制约科学家洞察力与敏锐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敏锐关注基础研究前沿与规避风险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成为决定战略咨询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这种张力的维系,有赖于科学家与决策层双方的共同作用。
对科学家而言,战略咨询建议必须立足基础科学前沿进展,同时也必须关注国家面临的战略态势、科学技术水平乃至工业部门的基础状况。
对决策部门而言,在对待科学家的咨询建议时,既要充分尊重他们对于科学前沿成果应用前景的敏锐判断能力,又要以谨慎的态度分析研究潜在的应用价值与可行性,特别是要结合国家的科技政策和工业制造能力,在科技资源配置上要量力而行。
自1956年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始,在战略咨询层面,科学家与决策层之间围绕科研立项进行了日益密切的互动,促成了规划科学的兴起和官产学联合体的形成,也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固有的科研选题方式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科研活动中,基于“为科学而科学”的无私利性,科学家的选题只追求纯粹科学上的意义,即专注于发展科学知识的目的而非其他功利的目的,情况正如波拉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所述:“大体来说,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工作的实际进行是个别科学家的责任”[2]。
建国后,中央政府一系列科学技术规划的出台,打破了这种科学自治的局面。
受制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研发基础的双重影响,中国科学家进行战略咨询的选题,明显地表现出立足紧迫科技战略需求与追逐最低研发风险的双重特征。
一方面,战略咨询的选择域偏向军事安全和国计民生的紧迫需求,这使得一些“冷门”领域的科学家为避免被边缘化的状况,进行科研选题的重大转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物理学界集中向核物理领域的转向和数学界集中向应用数学领域的转向即是明证。
另一方面,战略咨询的高度风险性与薄弱的制造工业基础,共同决定了决策层对于选题的审慎态度。
为规避战略咨询的重大风险,中央以“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汇聚于大工程中,并奉行跟踪模仿的研发方略,致使传统的学院式研究氛围被科层结构的工程氛围所取代,立足前沿与立足空白的选题路径被“追尾巴,照镜子”的模仿式路径取代。
2汇聚科技研究与开发资源总工程师模式科技创新的第二步,即是政府和军方对咨询建议予以政策支持,科技资源(资金、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向战略咨询者所在的研发平台汇聚。
回顾建国以来的国防科技史,政府和军方对于科学家提出的科技咨询建议,特别是与国家科技安全密切关联的战略咨询,往往不吝于科技资源方面的倾力支持。
早在建国初期,针对钱学森、钱三强等海归科学家的咨询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顶住经济压力,未雨绸缪地购置仪器设备,推动核武器和导弹领域的先期探索,最终实现了新中国军事技术史上“两弹一星”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发展主线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势下,最高决策层仍然不吝惜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技术方面投入巨资。
1986年3月,由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同志审阅建议后作出重要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相关负责同志,提出意见。
以凭决策。
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3]。
科学权威的敏锐洞见加之国家领导人的果断决策,共同促成中央政府拨付100亿元的科研经费,以推进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实施。
从《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提出,至“863”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重大社会影响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在获取科技资源方面,杰出科学家利用科学威望对决策层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当然,对于科技创新资源而言,资金仅仅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更为长远。
因此,在汇聚科技资源的环节,总工程师的作用还体现为利用其科学威望,招揽顶尖人才,并提升所在科研机构的整体研发能力。
总工程师主导的科研人才配置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为总工程师与一流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吸引。
客观而言,无论是总工程师本人,还是相关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彼此都有寻觅高水平合作者的意愿。
早在总工程师提出战略咨询期间,这种相互吸引的高端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已然展开。
作为咨询议案的倡议者,总工程师提出战略咨询的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由多名来自相同、相近或不同领域的高端人才共同推动的群体行为。
譬如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的最新进展,引起了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高度关注。
他联络王大珩、邓锡铭、于敏和贺贤土等科学家,联名致信军委邓小平主席,并在中南海就开展激光惯性约束研究向国务院李鹏总理做专题汇报,从而促成了“神光”系列激光驱动器项目的启动,推动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进入新的阶段[4]。
这一案例中,王淦昌、于敏、贺贤土是核物理领域的知名学者,而王大珩、邓锡铭则是著名的光学家,他们联合推进激光核聚变项目,可以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威望累积的团体优势,进而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投身这一研究领域。
当然,兴趣爱好是个人成才最强大、最持续的精神动力,而任务导向则是大工程最基本的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总工程师模式的科研人才配置过程,实质上遵循以任务为导向的配置原则,这就必然与基于兴趣和优长的传统科学活动中的人才配置原则产生冲突。
依据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的看法,科学社会中理想的人才配置过程,应当是由未来科学精英的自我选择过程和研发机构的挑选人才的过程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5]。
这是一个彼此相互吸引、相互追逐的双向选择过程,前者追逐与兴趣、专长相匹配的工作愿景,后者追逐与研发岗位相匹配的潜在精英。
不过,在大工程环境下,担任总工程师职位的科学权威固然可以凭借其科学威望与少数成名的科学家之间实现相互追逐的配置方式,却无法将这一方式普及开来。
对于占绝对多数的基层研发人员而言,因为岗位配置难以完全考虑个人的兴趣、优长和早期的研究成果,他们可能要面对个人研究方向与工程目标不相匹配的状况。
3以工程管理职位主导工程运行总工程师模式科技创新的第三步,即是科学家以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职务,全面组织、统筹并参与科研项目的各项事务。
在前两步当中,战略咨询的成功和创新资源的汇聚,主要是依靠总工程师的科学威望,特别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在专业领域的强大号召力。
不过,一旦科研项目正式启动,总工程师以管理职位主持科技创新的进程,他就从单一的科学权威转变成为科学权威与管理权威的复合体,因而需要具有复合型的能力素质。
钱三强在推荐朱光亚担任核武器研制工程领导者时,就曾对其能力素质做出界定:“第一,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务的能力;第二,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科学组织能力;第三,能团结人,既与年长的科学家合作得很好,又受到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第四,年富力强,精力旺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