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
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
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从材料中的“才可能”或是客观规律上,我们可以明确前者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只 有坦诚交流,实现心与心相连,交流才有意义,这样才是“真正”的相遇。 ④实现“真正的相遇”能带来什么好处?
在俄乌战争引发的世界大战危机、全球变暖、动植物快速灭 绝、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威胁下,人类迟早要迎接共同的命运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 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世界战火纷飞、贫富差距巨大,在信息化 的浪潮之下,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甚至在绝望中不甘死去?
(举例论证,结合热点素材展开,切中肯綮。
国与国之间,应真诚相待,和谐共处,以面对共同的命运。 (第二分论点,从国与国之间相处的角度展开论证。) 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 永远的利益。”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处。从中 国放眼望去,环顾世界:向东,日本一意孤行,核污水排海仍在 继续;向西,美国态度强硬,议院批准的对台军售额逐年上涨; 向南,南海诸岛因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向北,俄乌战争依旧不息 。这东西南北,又可曾真正安宁?
坦诚交流促相遇,和谐相处共命运。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多真正的相遇和更加美好的人生 。
(呼应开头,归结全文,展示美好愿景。)
【例文点评】
本文标题切合材料,直接表明立场观点。开头引用诗 句,从阐释“相处之道”入手,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人 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应坦诚交流,以谋求‘天 下大同’”主体部分一分为三,逐层展开论证。所有论述 均围绕“人际交往与国之交流”这一特定情境展开,考生 视野开阔,格局高蹈,认识深刻,使得文章气度从容不迫 ,节奏不疾不徐,文字流畅优雅。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写作解析及范文展示
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写作解析及范文展示一、真题呈现•回望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作文是一个就地(就卷)取材的话题材料作文。
首先看材料本身。
从材料中关键词“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有三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是“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环境不安静。
青少年们感到学习太紧张,没有安静空间和时间,需要“安静”。
第二个信息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安静的频率是“一下”,不是一直“安静”。
“安静一下”说明青少年们一直不得安静。
“不被打扰”,说明学生一直在被“打扰”,对待打扰,孩子们是不欢迎的,甚至是反感的。
第三个信息是“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可以理解为学生得不到安静的普遍性,渴望安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需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在学习、生活中”,表明学生不安静或渴望安静范围所在。
“有时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社会空间、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特别是心灵空间、个性空间。
“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目的是三个关键词“放松、沉淀、成长”。
这个目的是正能量的,是以拒绝压力过大、拒绝浮躁、拒绝干扰、拒绝不思进取,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我、释放压力、沉淀知识,促进自我成长为目的的。
“自己的空间”,可以指有形的空间,如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等,也可以指无形的空间,如可以拥有自主的心灵空间、精神家园,可以拥有自由放松的社会空间,不必迫于家长、师长的要求,不再受外界环境裹挟与逼迫。
“怎样才能拥有安静的空间”,语言文字运用Ⅱ告诉我们的是“耳机一戴,谁也不爱”,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读书、旅游、静思、交友等,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难得时,游目骋怀,思接千里,路在脚下,诗在远方,还可以追寻一下“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和享受。
全国卷高考作文赏析(精选5篇)
全国卷高考作文赏析(精选5篇)全国卷高考作文赏析精选篇1换一种方式远行身未动,心已远。
去远方吧!这仿佛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远方的目光。
可红尘的纷繁便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
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
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
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
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力克打开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精神升华之路。
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
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是拜访史铁生。
史铁生笑说:“你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
”刘易斯则回道:“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
”记者便记录道:《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
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所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
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能让“我”到达远方。
铜墙铁壁,无法囚着一颗渴望远行的心。
前苏联飞行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囚于监狱,可他在狱中仍孜孜不倦地设计。
终于,他的飞机翱翔于天地,护祖国一方净土。
逝世不久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身在狱中,即使这般田地,他也未放弃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甚至对着看守他的狱卒还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演讲。
二十七年岁月,在他出狱那天,黑人也迎来光明。
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
可这也无疑是一种禁锢。
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
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
你看,每个人眼中镇静又严谨的目光。
是啊,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
让我们走出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远方。
2024年上海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讲评分析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一、真题呈现二、评析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难度看似不大,要写好不容易,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好就好在它的现实性、深刻性、思辨性和丰富性,以及它背后的潜台词。
需要考生去琢磨,去思考,然后考虑如何表达。
这个题目,与其说它是说要求谈一个社会问题,不如说谈一个社会心理问题,一个哲学问题——认识论的问题。
它考查你对思维问题的思考,考查你的思想的开放度,考查你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比如从“认可度”的角度谈当今社会遇到的新问题。
每个人每天都在对周围环境——人和事有判断。
或肯定,或赞赏,或讨厌,或反对,或不置可否。
即所谓“认可度”。
“认可度”可分几种情况:一是上对下的认可度,一是下对上的认可度,还有一种对外界人和事的认可度,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度。
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今天的认识必然是在原先所受教育的基础上去分析判断的,换言之,必然受以前的认识的影响,认可或者不认可,这个“认可度”尤其是受这个好恶情绪的影响。
如今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盖出于此。
所以,“认可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对事物的了解是否全面。
为此必须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无论正反,都不要拒绝,以便使你的认知建立在“全面”和“真相”上。
防止片面,防止被错误言论误导。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 是否带有主观情绪。
胡适先生经常引《礼记》中一句十分精辟的话:“爱之知其恶,恶之知其美。
”一旦带有情绪,就会蒙蔽了你的眼睛。
严重影响你的“认可度”。
3. 看你是否“谦恭”,对自己是否有批判精神,反省意识。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盲从,不能人云亦云。
要克服从众心理,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对的,但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所以,我们还要有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要反省自己。
4. 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与己不同的思想认识。
不要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自己原先不认同的东西,经过分析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认可”,以及认可的“程度”。
2022高考作文Ⅰ全国新高考Ⅰ卷作为解析及范文
真题回顾2022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省份: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考生要做到一题“四审”——审材料,审提示,审要求,审命题意图;明察“四同”——与时代同行,与教育同频,与教改同步,与成长同步。
作文材料共六句话,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引入围棋的三个术语并做内涵阐释;第二层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下好本手棋,打好基础,不能好高骛远,渴望捷径妙招;第三层由棋局到人生,揭示喻意“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引导考生通过理解“本手”与“妙手”(基础与创造)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并提出下成“俗手”的警示。
考生只有把准作文题的结构和命题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地写作。
1新材料作文,考生需要按照要求:根据材料的“启示意义”,写出“你的感悟与思考”,不能就事论事。
2.材料通过围棋的三个术语做一个比喻,其提示的含义是:基础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结合整个材料看,这里的“本手”指基础,意在提醒我们:要想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手”还可以引申为:做事要一步一步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好高骛远,目标可以小一点、近一点。
“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就是指好高骛远,不注重基础和积累等。
3.材料具有思辨性,本手与妙手、本手与俗手的关系,其实就是基础与创新、基础与失败的关系,必须厘清这几重关系,正确阐述才能写好这篇文章。
2024全国卷2的作文解析
2024高考作文思路解析材料: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当在机身中弹部位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当留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假如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特别严峻,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视。
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独立角度,写一段作文。
思路解析:首先这里出现了飞机中弹多的部位的,考察如何优化飞机的防护性能,面对这个事实,又分为两种人,一种人多数人,是依据飞机中弹多少来推断在飞机中弹多的地方进行着重防护;另一种是专家,提出要在中弹少的地方加强防护。
这两种人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的联系与比较,将会使我们对这个题目形成以下观点:1.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重角度看问题在材料中,专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要加强飞机没有受创的地方,这和我们平常生活中的那种“缺什么补什么”的观点大相径庭,很明显专家的观点是对的。
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忽视了那些不易察觉的、被忽视的方法和思路。
假如一个人能够不依据固有的思路思索,面对一个问题能够另辟蹊径,则能够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多留意那些被忽视的细微环节,多角度、全面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的境界。
一一题目《找寻背后的阳光》2.真理驾驭在少数人手中一个专家的结论经过实践检验是对的,说明真理驾驭在少数人手中,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却总是在教育我们“少数听从多数",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形成独立思索问题的习惯,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要有自办法识,习惯于逆向思索问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空想,肯定要结合实际,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调查之后再下推断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专家的观点得到实践的证明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视察、推导、总结出来的。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肯定要具有这方面的学识修养,要经过长期的调查形成正确的观点,否则,这个观点将是错误的,荒谬的。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2篇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2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政策实施的鲜明信号。
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进行了巧妙类比。
作文题目分为材料语、任务语和要求语三部分。
一、材料语材料谈的是下围棋的奥妙所在。
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和评价,是解读作文题目的一把钥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提示所在。
第一、二句提出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并对其进行概念解读。
其中“本手”强调规范、入格、中规中矩,本手是基础。
“妙手”强调跳出常规,不落窠臼,标新立异,勇于创新。
妙手是创造,是最高境界。
而“俗手”是最次的下法。
我们是成为妙手,还是变成俗手,都与本手有关。
做好本手,才有可能成为妙手;反之,则可能沦为俗手。
第三句是对初学者的建议及理由陈述。
对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练习,因为“本手”是基础,“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才有可能成为妙手。
第四句是从反面说,一些初学者好高骛远,不重视打基础,不肯脚踏实地,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基础的“本手”。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写作范文及解读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写作范文及解读【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妙手”自“本”成围棋文化博大精深。
喜欢围棋的人都知道,若想赢棋,须有“妙手”;若仅满足于下“本手”,或下出“俗手”,必输无疑。
对此,聂卫平、吴清源、常昊等围棋高手一定深有体会。
和围棋一样,足球也是一项趣味无穷的运动。
若想赢球,必得“妙球”;若仅满足于“不丢球”,或踢出“臭球”,比赛必输无疑。
对此,马拉多纳、贝克汉姆、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梅西等足球明星也一定深有体会。
竹子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植物。
我国南方地区生长着一种毛竹,其高可达20多米,直径20多厘米。
不过,毛竹并不是一下就能长这么高、这么粗的。
最开始,它的生长主要在地下进行,专注发展根茎。
当其根茎足够发达、繁茂,便会抽出竹笋。
竹笋破土而出后,遇上适宜的气候环节,便会迅速拔节,一两个月便能长得很高,且风吹不倒。
可以说,正是有了扎实的根基,毛竹才拥有了不断向上的力量,最终成为同类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植物还是人类,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必须先夯实根基;在根基已经牢固、基本功练得扎实时,才有可能会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功到自然成”。
被称为“棋圣”的聂卫平,如果不是自幼拜师,苦练“本手”,怎能在各类比赛中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下出无数“妙手”,屡战屡胜?“足球先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如果不是严以律己、刻苦训练,怎能在绿茵场上纵横驰骋、脚下生风,踢出无数“妙球”,带领团队屡夺桂冠?像他们这样有天赋的人,也需要常年苦练基本功,方可熟能生巧,练就炉火纯青的技艺。
2024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解析与导写+课件
参考结构2:
题目《以诚相待,沟通无界限》
分论点1:以诚相待是打破沟通障碍的关键, 它让我们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无障碍交流。
分论点2:在坦诚相待的过程中,我们学会 尊重与包容,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分论点3: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诚相待的精 神,让沟通无界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 态。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一共三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 相处”是客观事实,是写作的前提,毕竟个人是处于集体之中,每个人都逃 离不了与他人相处的社会现实,所以考生要围绕着“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 来写作。第二句话“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是一部分人的社会现象, 毕竟从小我们被长辈教导要与人和善,“不交流”可以避免冲突,但这是个 反面的观点,暗示着“避免冲突的交流”不是积极的相处方式,这样会“失 去自我”’,甚至封闭自我,“不主动表达自己”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和谐, 它掩盖了问题,让矛盾在暗中滋生,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冲突。所以,第三 句话“坦诚交流才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是相处之道的建议,材料强调“坦诚 交流”的相处之道,这样可以建议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且用“真正”二字 来强调“相遇”这一美好结果,这代表着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是人与人相 处的最美好状态。“坦诚交流”是勇敢地面对分歧,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深入地了解彼此,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心诚交善友,品正遇贵人”,真诚是一种力量,是真正的必杀技,内在的坦荡和诚 意,最能打动人心。
与人交流,最怕的就是掩饰和伪装,对他人坦诚相待,往往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 理解。余华多次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作家,何也?因在他的世俗又耿直,面对读者问起 他写小说的缘由时,他并没有像大家期待地那样回到到“是为了要实现作家梦”,反而 坦率耿直的回答到“是为了生活,也是想自由上班,不想过一种每天被闹钟吵醒的上班 生活”;董宇辉虽然直播卖货,但也是2023年最受欢迎的网红,何也?因在他不装腔作 势,坦然承认网友指出的自己的缺点,他舌绽莲花的背后是真诚,而不是带着面具的伪 善。心与心的触动,远胜于任何言语的修饰,拥有“真诚”的必杀技,定能他乡遇知己, 高山流水遇知音。
2023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解析
2023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解析全国II卷高考作文解析篇1网上购物,视频闲聊,线上消遣,已成为当下许多人生活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 (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沟通,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竞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务的“现场目击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索?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材料作文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材料第一段第一句描述现代生活现状,是绝大多数考生熟识的生活场景。
其次句则如2023年的天津卷一般,描述了一种未曾发生的科技畅想。
材料其次段阐明问题:我们应当拥抱现代科技,足不出户地通过互联网感受世界,还是须要真正走出房间,亲身感知?此外,规定文体必需为争论文。
立意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是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我们必需拥抱改变;立意二(举荐):我们不行完全依靠于现代科技,运用需适度。
人类的情感沟通和互动是不行能完全通过科技来传达的。
我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来传递信息,对于可能影响人类情感沟通的技术,我们无法完全远离却可以保持适度的距离。
1、浙江是高考(精品课)改革的前沿省份,与2023年相比,命题思路改变较大;2、审题难度明显降低,主题常见易把握;3、必需写成争论文,立意角度相对固定,高分作文靠论证逻辑取胜☆全国II卷高考作文解析篇2一、论世:高考作文评卷细则(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假如能推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
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2024年新课标1卷语文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深层解读分析+范文
新课标1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分析、审题立意、行文结构、论点拟写、行文布局、语言优化、素材选用、论证方法+范文结构讲解示例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指导:互联网的普及与问题的深度:不仅仅是答案的获取一、题材分析这篇作文材料主要探讨了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对人们获取答案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减少人们的问题。
这一题材涉及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我们需要抓住“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两个关键点。
立意上,可以从科技进步对人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入手,探讨技术进步是否真正减少了问题,或者只是改变了问题的形式和性质。
三、行文结构1.开头:简要概述材料内容,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并没有真正减少问题,而是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途径。
2.正文: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快速找到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
相反,它可能导致人们忽略问题的深层原因,满足于表面的解答。
分论点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等,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问题。
分论点三:尽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它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真正的问题解决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创新。
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论点拟写•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对问题解决的表面化影响。
•分论点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
今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试题及解析
今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试题及解析今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试题及解析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
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
新课标II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全国甲卷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
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
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
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
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
2022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2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解析及范文真题作文“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解析过去,一个文化人的标志是“琴棋书画”,全国甲卷说的是书,新高考I卷说的是棋,出题方式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甲卷有引材,有话题,新高考I卷话题就在材料里。
本来“本手、妙手、俗手”这几个词是专业术语,但经过解释,它们就升华为普遍的为人处世方式。
所以这个题虽然出自下棋,其实不局限于这项活动,没有为难学生,这一方面也与甲卷异曲同工。
立意本话题要学生思考的是按部就班夯实基础、别出心裁开拓创新、投机取巧弄巧成拙三种处世态度,也是至少可以有四种立意:1.肯定扎扎实实,夯实基础2.肯定敢于创新,勇于突破3.否定投机取巧,弄巧成拙4.材料中有提示: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这是结合三者的关系,给出的全面深刻的一个角度。
欲至“妙手”境,须自“本手”行花未眠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道出了围棋的三种下法及其关系。
要想达到妙手出人意料的精妙,须从本手的基本功练起。
有些初学者,一心追求妙手而忽视本手,看似合理,实则全局受损,最终不免为“俗手”。
岂止下棋,人生亦如此,欲至“妙手”境,须自“本手”行。
欲至“妙手”境,须自“本手”行;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脚踏实地。
通往成功的路没有捷径,须在“本手”上狠下功夫。
业界精英无不是脚踏实地、在“本手”上下足了功夫。
李白在诗歌界堪称“妙手”,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原因何在?他非天才,亦未得神助,只是凭着“铁杵磨针”的精神,在求学作诗上肯下笨功夫,终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才。
2024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坦诚交流”题目及例文
2024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坦诚交流”题目及例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和而不同坦诚沟通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即君子以和为贵,既达到与人相处的关系和谐,又能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
坦诚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体现了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诚意,也表现了言尽者的自信和从容。
而小人则不然,交往中的退缩、含糊、甚至苟且,往往是合作裂痕的开始。
所以,坦诚沟通,方有可能惺惺相惜,得遇知己。
回望历史,诤言尚历历在耳,友谊依然温暖人心。
太史公笔下的廉颇,在赵王被逼渑池之会、国家陷于危难之际,既以武力卫国,又直言相谏:“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如此大逆不道之语背后,交上的是自己家族的命运,其耿耿忠心,可光耀日月。
同样是廉颇,在发现了自身的狭隘之后,立马至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坦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廉颇的坦诚,得遇结为刎颈之交的蔺相如,也保全了当时的赵国,也让自己成为历史美谈。
人之相处,坦诚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品格之一。
因魏征的坦诚直言,唐太宗才对他厚爱有加,两人超越君臣关系成为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直友”即“诤友”,为人光明磊落,言谈直言不讳,得到这样的朋友三生有幸也。
而很多所谓的聪明、圆滑,在当时可能得益,但日久见人心,最后终难得善果。
但是,坦诚沟通绝不等同于口无遮拦、莽撞无礼。
触龙坦言赵太后当以长安君为人质,亦从自家身体、小儿前程婉言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妻妾美我”为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8年高考全国I I卷作文题解析原题:
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出处: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6日04版
题目:警惕“注意力陷阱”
作者:何冠军
内容节选: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
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
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
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
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很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
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
与会的一位教授却
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毁了,因此引擎最需要保护。
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容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解析:
看这个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哪里是你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呢?主要在“弹痕少”的部位受创的飞机难以返航,除沃德之外的专家统计的范围偏偏就少了这部分数据,而错误的结论往往就是被忽略的材料导致的。
那么我们的立意就应该很容易产生了:
惯性思维往往会有漏洞,不要忽视我们不该忽视的重点,逆向思维、全面考虑才能有准确判断。
在这个立意下,我们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比如耳熟能详的“不洗碗的徒弟不打碗”的故事,人们只是在打碎了碗的人里做统计,但是却不知道有些人是因为没洗过碗才不打碗,而不是他洗碗的水平高。
再比如孔子解释颜回偷吃的事:学生们说颜回在大家吃饭的时候不吃,一定是躲在厨房偷吃,孔子带着怀疑者去看,却发现颜回在厨房吃剩饭。
还有“何不食肉糜”的典故,百姓连饭都吃不到,国君还让百姓去吃肉,在他的认知里,饥荒只是一个食物选择的问题。
现实的例子,你可以分析“河南宝宝王凤雅”事件,孩子本身没有救活就是悲剧,有些人却想当然地质疑善款被家属私吞,结果真相是人家没有贪一分钱。
转承分析: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切点就不一样,面对当代社会日益割裂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思想,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没有规避“以偏概全”造成的认知陷阱的能力,只会让这种族群破碎感愈来愈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政治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强调“和谐、友善”就是说我们在考虑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尽量能逆向思考一下,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在充分认知到对方的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再做出判断,而不是武断地得出只利于自己的选择。
题外话:
每个人的认知领域不同,写作习惯也不同,所以选择的角度肯定也不一样,学生写,容易切入的点就是“细节”,因为“细节”话题的作文平时训练较多,还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两个立意相对比较容易写,但创新和独到性上就可能会弱一点。
有人说,这是要写二战空战的历史分析和战机发展历程,那就是抬杠了,学生也不会。
至于题目难不难、偏不偏的话题,没必要讨论。
跟这个材料一样,大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这事没有固定答案。
你只要知道,你是在做题而不是在出题就可以了。
还有人说,语文题是政治老师出的之类的话,那简直就是行外话,语文的政治化倾向不会渐弱,还有渐强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构思的最后有一个政治拔高的原因,因为,这是在“应试”,你明白吗?
最后,推荐一篇范文供你参考:毛主席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