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案新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点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成就
①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改革
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结果: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

(3)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4)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知识点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2.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易错提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知识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成就
(1)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 579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3.中共十九大召开
(1)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2)意义
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下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解读]
(1)“但是”作为转折词,把史料一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

(2)史料二中“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尝试解答]
(1)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
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史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

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2)史料二中的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尝试解答]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到组。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
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全面认识二战苏联的改革
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

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
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
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
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二、全面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
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3.实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答题术语
1.20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
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80年代后期苏联
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
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
联解体。

2.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
遭遇了巨大挫折,最终发生
了制度剧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
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
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根据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选B项;A、C、D三项均错误,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排除A、C、D三项。

]
3.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苏联模式
C[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D项并不是从本质上说明问题,故排除。

]
4.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A[结合材料中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等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故排除。

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