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4b560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d.png)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把握对联的灵魂,会做简单的属对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有顺序地了解对联知识,运用学到的对联知识进行属对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热爱传统文化,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文采。
二、教学重点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
三、教学难点对联欣赏和属对练习。
四、教学关键让学生掌握对联知识树,鼓励学生创作对联,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一)目标诊测对句填空:座上珠玑昭日月,( )预设:堂前黼黻焕烟霞;(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二)实施目标1.导入:补写对联,属于高考考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部分。
2.基础知识学习。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仗: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等。
)③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对仗非常工整的,叫严对。
例1: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例2: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例3:一畦(qí)(平)春韭绿(lǜ)(仄),十里(lǐ)(仄)稻花香(xiāng)(平)。
过渡:也有宽对,要求不太严的,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人们看对联,主要还是看意思。
例4: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也叫流水对,又叫串对。
)(2)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
读对联,赏对联,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预设:化静为动,写出了傍晚洞庭湖上的壮丽景色,具有独特的美感,妙趣横生。
小结:从炼字角度看,对联又是浓缩的艺术。
过渡:可见,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3ac07c1eb91a37f1115c8c.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短文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初步接触过对联知识,但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对于对联的趣味性、艺术性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专题的探究。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尝试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基本常识,小组合作探究评改并归纳对联特点,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二、介绍对联知识1、对联的概念: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2、对联的起源: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3、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庆贺新春佳节)、节日联(庆祝、纪念各种节日)、婚联(嫁娶)、寿联(祝贺生日)、挽联(哀挽死者)、名胜联(名胜古迹)、行业联等等。
4、对联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上下联“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4e6eb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f.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唐代。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联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运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汉字认识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1.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2.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谈谈对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对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用来用于传递交际信息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对联的特点有:韵律优美,形式简练,意境深刻,可以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有:上下联、对仗、韵律、格律和意境。
在对联的写作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充分的发挥。
2.3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1.对联的写法:可以从把握格律、运用联想、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对联的写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2.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形式要求,要遵循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和、音调相同等规律。
3.对联的技巧:对联的技巧包括双关、典故、意象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意境深入。
3.练习(45分钟)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对联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写法和技巧。
3.1跟读练习教师可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幅对联,让学生先跟读,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d2f5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9.png)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50821321b14e852459fb5740.png)
奇妙的对联—走近生活中的对联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
本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梳理整合的能力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对仗的基本知识也已掌握。
但学生对对联大多只有感性了解,而没有理性的探究;未能对对联的知识做深入学习。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生活中的对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对联的基本常识,认识现实生活中对联运用的现状。
2.培养学生修改对联、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对联,展示对联,发现现实生活中对联运用的各种问题,修改对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对联在当今生活中的运用现状,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对联知识,梳理当今社会生活中,对联运用的各种问题。
2.难点:修改收集到的存在不足的对联【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二)展示学生收集的对联展示收集到的春联(PPT展示)春光耀辉满堂春福星高照全家福顺百事诸客满九州生意旺商通四海财源广富贵吉祥佳节吉祥好运来新春如意福星照福星高照家和睦富贵有余人平安富贵平安展示学生收集的各行各业的对联,猜一猜品巴蜀绝技仙香佳肴扬华夏美德儒家文化(面馆)入口方知气胜兰熏心只觉浓如酒(茶馆)签油盐柴米面煮人间美味锅碗瓢盆勺敲五金交响(刘抄手)签约不反弹肥胖终点站(美容店)陈酒原度最是养生土曲窖藏方为上品(酒铺)(三)回顾对联的知识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对竖行书写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符合语境(四)品评生活中的对联(五)总结现实生活中对联的不足横联不当如:富贵平安(贴时没有从右至左)上下联张贴反如:品巴蜀绝技仙香佳肴扬华夏美德儒家文化词性不对应如:签约不反弹肥胖终点站结构混乱内容不相关(六)露一手,改对联坐请坐请上上坐鱼吃鱼吃生态..鱼(鲜鲜坝坝香香辣辣)(七)出上联,对下联出门求财财到手(回家抱孙孙满怀进家数钱钱满床)客至心长热(人走茶犹香)(八)请为我们班高考写一副对联北大清华尽在脚下哈弗牛津全入囊中作业为自己家拟写一幅春联3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奇妙有趣的对联PPT显示数字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二(趣讲本联来源。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奇妙的对联——中考专题学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奇妙的对联——中考专题学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c057fc90c69ec3d4bb7572.png)
—“对联专题”进行一个方法的指导。本人
把这个过程简化为生动的古诗导入、先讲后
微课特点
练、真题演练三个步骤进行讲授敎學,让初次 接触该题型的同學们能够对该题型有一个清
晰的认识,并能通过结合对联的四个特点,掌 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中考对联的 解答能力。
适用对象
七、八、九年级
设计思路
敎學过程
一、片头
介绍微课的基本信息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本微课内容分为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用一首王安石的《元日》古诗引出课
题——对联,激发學生兴趣。 二、介绍对联的定义、种类,帮助學生了解对联的特
点。
二、正文讲解 三、采用“先讲后练”的敎學方法,分别介绍对联的
四个方面的特点,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 写的基本方法。 四、通过“中考链接”了解中考题型,提高提高中考 对联的解答能力。
三、总结
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字数相等,避免重复;
对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联 (三)末字相对,仄起平收;
(四)内容相关,合乎逻辑。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微课敎學设计
微课名称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敎材版本
部编版
时间长度
09:40
授课人
庞海玲
學科
初中语文
學校名称
茂名市新世纪學校
知识点来源
广东省中考题型
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描绘
从而提高中考对联的解答能力。
本微课结合语文學科的广东中考省考题型—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c6b9a28762caaedd33d476.png)
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
学校
课名
《奇妙的对联》
教师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1、本词课件主要运用希沃白板5制作,比以往的课件制作软件更清晰、更简洁、更方便
2、运用了白板5的插入功能,快捷、方便。
3、运用白板5插入视频,使学生更真切的感知教学内容
4、运用白板5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15-25分钟,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四个生活情境,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插入了宁夏风光旅游介绍短片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希沃白板5的功能,适时恰当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1)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将视频插入到课堂中,可以把难点突破,达到明确学习目的作用。
(2)希沃白板的应用,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明白每一教学目标。
4.对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对其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希沃白板5的功能非常强大,起到了寓教于乐和师生积极互动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希沃白板5中“课堂活动”的分类还比较少,可以适当丰富一些资源。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1-3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郑板桥对联导入新课
5-15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继续扩充,不断地拓展。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走进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ce97348bd63186bcebbcf8.png)
走进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
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
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一)对联的概念:同学们,在学习写对联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对联的定义是什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yíng)联”或者“楹贴”。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二)对联的种类同学们,说到对联,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联,你还知道哪些种类?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婚联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53fb370066f5335a8121a6.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类型,掌握对联的要求。
2、鉴赏各类对联,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学情分析:对联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都见过对联,易于入门。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语法基础薄弱,课堂教学不宜太难太深,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领略到对联乃至文化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归纳对联的五个方面的特点2、尝试对对子。
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奇妙的对联)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汉语中有一种既古老又时尚的文学样式犹如一颗珍宝熠熠生辉。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说它时尚,因为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是对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魅力语文,走近奇妙的对联。
二、【第一知识模块:认识对联】这些对联你见过吗?(幻灯片展示八类对联,老师每展示一副学生朗读后回答一副,随机介绍该类对联的相关知识。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春联)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婚联)青山不老人长寿华夏长春花永红(寿联)安居乐业喜庆乔迁乐国隆家昌盛赞勤俭家(乔迁联)音容宛在笑貌长存(挽联:用来赞颂死者的品德和业绩,对其去世表示悲痛的治丧祭祀的对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行业联,餐馆)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行业联,理发店)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我辞江汉去,推窗寄语,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名胜联,湖北武汉黄鹤楼)(老师讲述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对对联的故事,一边讲述一边展示三副有趣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
)两碟豆一瓯油两蝶斗一鸥游林间两蝶斗水上一鸥游(谐趣联)归纳:按功能划分,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寿联、乔迁联、挽联、行业联、名胜联、及谐趣联等。
【第二知识模块:小组讨论】思考讨论:这些对联的上下联在字数、词性、结构、音节、内容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鉴赏八类对联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联五个方面的特点,在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掌握对联的特点与要求。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b7baa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1.png)
《奇妙的对联》教案《奇异的对联》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1、驾驭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觉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宝,它既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会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异的对联)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学问模块:相识对联】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高校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
当时闻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假如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学生回答,老师赐予充分的确定。
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当去“对”。
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探讨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觉几条就说几条。
不要求四平八稳,说出一点也可。
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主动确定。
《奇妙的对联》上课教学方案设计_2
![《奇妙的对联》上课教学方案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c061f80e7375a417866f8f7f.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cbb25d1711cc7930b71604.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梳理探究模块的第二篇课文。
梳理探究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了我国优秀文化(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及其传承与发展(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应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其有所了解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学习对联可从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三处着手,在学习对联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并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定浅显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点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等。
但对对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都较陌生,且由于知识有限对有些对联拟写方面有教的困难。
绝大部分学生对对联有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对联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常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平仄2、积累、欣赏名联并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过程与方法:1、掌握自主收集、整理优秀对联的方法2、通过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欣赏、评价对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联学习与欣赏,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2、欣赏优秀对联,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四、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2、学习欣赏对联,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五、教学难点1、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对联常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与老师引导相结合,得出对联特点3、练习法:教师设计对联练习题,要求学生拟写几个简单对联的下联,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评点,使对联知识(对仗、平仄等)在实际练习中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83b0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5.png)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总是落后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或许就是课堂之所以美丽的真正原因吧。
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教学本课,我的初衷是把它设计定位为一节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鉴赏对联,学习基本的对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有序、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
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习。
亮点为:1、教学引入部分,设置情境,联系生活,且富有语文气息。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
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拟写对联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先示例,再做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在能力提升环节链接高考,以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不足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对名联趣联内含的传统文化涉及不够,欣赏部分可稍加大比重,拟写部分稍稍压缩,或可尝试,这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2《奇妙的对联》是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的一个专题,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与对联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他们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教案:《奇妙的对联》
![教案:《奇妙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117f2b8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0.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任志恒授课班级: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一、教学设计分析【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的专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和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该专题的学习将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对联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名山大川、节日庆典都少不了对联,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短文编写体例及例联的选择来看,教材编者旨在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来感受对联的美妙,学习对联的知识,品评对联的奇妙。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对联素材梳理对联常识,要结合生活场景、民俗风情等,探究对联奇妙之处,注重联系社会,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中探究对联的奇妙。
同时,《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与汉字文化和语言运用关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和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关联,体会对联上下两联之间形式和内容上的关联,体会汉字、对联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艺术样式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
在具体学习中需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体现新课改语文课程“积累·整合”的目标;通过阅读名联和赏析对联的奇妙,实现“感受·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语文素养;在反思提升中达到思维和认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思考·领悟”的目标。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些与对联有关的趣味故事等,但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缺乏基本和系统的了解,对对联的奇妙之处更难做出具体而微的鉴赏评价。
国庆节安排同学们关注对联,选择一幅自己欣赏的对联并与之合影,制作一幅欣赏小报“人在联中”。
该活动为学生积淀了对联欣赏和品味的建模知识。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ac9d4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2.png)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对联,认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
2.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特点和分类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指导学生参考一些优秀对联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并和学生讨论对联的定义和形式。
Step 2:理解对联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Step 3:了解对联的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对联的各种分类,如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印对仗等。
Step 4:欣赏和分析对联(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并帮助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Step 5:创作对联(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主题,例如春天、爱情、友谊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对联,然后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Step 6:展示和评析(1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Step 7: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欣赏中多加运用对联。
可以邀请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家和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创作一首对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前期的导入和讲解,生动地介绍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和对联的鉴赏能力。
但是在创作环节,时间会比较紧张,可以适当延长创作的时间或将创作的时间分为两个课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在展示和评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分析对联的优缺点,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_对联常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对联常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673639c0b4c2e3f56276312.png)
学情分析进入初三,各类针对中考的专题训练日益重要。
对联是今年中考中的一大亮点,更是一大热点。
而对联本身又很有趣味性,学生很乐于接受。
但是对联自身的难度又影响了学生的得分率。
针对这些问题,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最初构想——对联专题训练。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古诗文中对仗的句子,并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有关常识,学会欣赏对联。
2、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民族文化底蕴,学写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联。
课前热身:诗句填空:1、两个黄鹂鸣翠柳,()。
2、(),吹面不寒杨柳风。
3、海日生残夜,()。
4、(),病树前头万木春。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1、组间交互:课下小组内准备的对仗工整的诗句2、小组内交流自己课下搜集到的对联,说明搜集的渠道,喜爱的理由以及对联的作用。
交流中要注意的问题:a、耐心、专注地倾听,明确对方说话要点。
b、自信、负责地表达,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c、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d、自然、大方与人交谈,注意使用文明交际用语。
(二)、填空:1、对联由和组成,要求字数。
2、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应是指上下两联的应当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
4、对联讲究平仄相协,起码要求是,。
平仄是就字的声调而言,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两种,仄声包括、两种。
5、运用上面提到的有关对联知识,简要分析下面两句是否符合对联的特征。
A、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B、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6、按照对联的相关知识与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26c3f05f242336c1eb95ebf.png)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新乡二中张传红这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参加市优质课大赛,总体感觉:很累但收获颇丰。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更多的是感到收获的充实。
尤其是本校同行们的悉心指教,让我对一节课,甚至整个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们,我表示深深地感谢!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如下:首先,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材料,讲练结合的做法,都在教学设计中完成,而这些的优劣决定着这一节课能否成为上乘之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尤其是备学生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老师一切美妙的设想都要在学生身上实现。
讲课的过程更是如此,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而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刻的认知过程。
再次,一堂好课应该是具有生成性的课。
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
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以上是我这次做课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几点,也是我在这节课中力求做到的几个方面。
当然,讲完之后,尤其是听了宋主任的评课之后,我也认识到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比如课堂互动不够热烈,课堂练习设计有失妥当等等,这些我会铭记于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吸取教训。
对于从教刚刚四年的我来说,语文教学这条路还很长,我会以这次做课的经验与教训为起点,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走好以后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更好。
2009年12月5日。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c276e9ce2f0066f53322f4.png)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奇妙的对联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生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环境囗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囗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囗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囗移动学习囗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课重点使用文字编辑,演示文稿制作,图片插入及动画飞入等技术,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图片和文本动画飞入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探究对联特点环节,采用文本依次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逐步总结对联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授对联形式特点环节,运用图片和文本动画飞入手段,生动形象的激发学生兴趣,有丰富真实的展现各种对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与应用环节,采用文本动画飞入技术,逐一展现各种相关题型,实战演练中巩固和学习。
总结与作业环节,以文本形式展现,简洁明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展示中华第一联了解对联起源类别PPT图片加文字,真实展现探究列举典型对联归纳特点文本插入,重叠及动画飞入讲授按形式分类了解各种形式对联图片及文本展示动画依次飞入拓展与应用习题展示参与解答文本动画飞入总结教师补充学生归纳文本编辑演示作业布置完成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本节课合理的运用了文本图片的动画效果,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展现本课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中,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77937c482fb4daa58d4b89.png)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通过诊断病联,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河边啃骨头,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诗(东坡尸)。
对联既有文学性又有趣味性,奇哉!妙也。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也叫_楹联_、_对子_、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由上联__和_下联_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仄_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_声;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_竖向__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_不加_(填“加”或“不加”)标点符号;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右_边,下联在_左_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
(二)对联的起源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辟邪的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作为辟邪用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三)名联赏析(PPT展示名联及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片段欣赏)三、读你千遍不厌倦——分析对联(1)学生诊断病联,提炼特征①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②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③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下联: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通过三副对联得出对联基本特征:字数相对词性相同语境相似用字不重复(3)音律规则: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举例说明: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的音律规则: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附《声律启蒙》: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4)对联的断句要求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你写的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里还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下联是:酿酒多似水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财主很高兴,连声说道“好对联,好对联,吉利、吉利!”。
请问:财主是怎样断句的?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下联是: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有财富。
这时候,财主的老婆出来了,一看对联,大骂道,“什么鬼对联,晦气、晦气!”。
请问:财主的老婆又是是怎样断句的?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幅:人多病,少有财富。
四、大显身手1、“失败”对――“失败者”对――“昨日失败者”对――“没有昨日失败者”对――。
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②雨滋春树碧连天③腊梅吐芳迎红日④学海无涯勤可渡⑤书山万仞志能攀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3、尝试创作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五、课后拓展古人留有一上联,至今仍没有征得最好的下联,上联为: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提示:这副对联很奇妙,妙就妙在在“梅花”“竹叶”既是“霜桥”的风景,又是“鸡”“犬”的脚印;妙就妙在在“鸡”“犬”俗到了极点,而“梅花”“竹叶”又雅到了顶峰。
六、结束语:对联,是汉语言文字特有的一种形式。
它同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一样,有的写景咏物,有的借景说理,有的叙情抒怀,有的评人论史。
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字字珠玑,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因此,希望大家平时多积累,多欣赏,多写作,最后祝同学们“意气风发,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风华正茂,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七、布置作业1.课外继续搜集妙联。
2.继续完成对联练习题。
3.为餐厅写一副对联。
《走进奇妙的对联》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虽在日常学习中初步接触过对联,但对对联的发展历史、基本要求、平仄等知识缺乏深入了解。
期中、期末考试虽然有涉及过对联题,但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欣赏、学习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二、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由于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能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常识、学会简单的鉴赏对联就很好了。
《走进奇妙的对联》效果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本堂课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之后,以“了解对联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堂课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目标,学生参与积极,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
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
例如学生对对子练习:东风吹柳绿,祖国江山好,“东风吹柳绿”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春雨润花红”,也有人对出了“明月映湖清”。
“祖国江山好”有同学对出的下联是:民族气象新”,也有同学对出了“百姓衣食丰”。
整堂课也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了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另外,这节课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够充分,有的同学跟着大家一起热闹,对于讲故事,猜对联都比较感兴趣,但却没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对联的常识,使得课堂的效率偏低。
《走进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营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也是初中大量读写模块的一个专题。
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对联基本特征、平仄等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方法: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引导学生查阅对联相关资料,培养汇总资料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展示一些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走进奇妙的对联》评测练习一、1、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白雪怎能掩傲骨B、流水有心歌秋声C、柳絮含情传风情D、明月有心照客愁解析: D A项还以梅花为内容,就是“合掌对”了。
B项“秋”和“春”都是平声。
C 项中有两个“情”字,而且“风”与“春”也都是平声。
2、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蝶恋花丛舞步欢B、蜂鸣花间叫声欢C、燕舞杨枝倩影赞D、虎鸣山澜发雄姿解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