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91909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01.png)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增进人际关系和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
(2)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湖心亭看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的实词、虚词意思。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意思,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湖心亭看雪》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如《陶庵梦忆》等。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5621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8.png)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湖心亭看雪》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并解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湖心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欣赏雪景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湖心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湖心亭看雪》全文。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并解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3 分析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4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领悟作者对湖心亭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学生合作探讨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3 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评价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投入程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湖心亭看雪》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5.3 教学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湖心亭雪景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六章:教学过程设计6.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湖心亭雪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4f9fd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2.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写作手法。
(3)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写作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模仿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鲁迅先生其他作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藤野先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公开课教案3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1242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8.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公开课教案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公开课教案3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公开课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春教案设计,供大家赏析。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4430a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f.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藤野先生》,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思考等方法,深入剖析文本,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藤野先生》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情节,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包括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藤野先生》文本及相关解读资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5e83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1.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d3eb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d.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
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的各个单元内容;
-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3.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所有单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作文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鉴赏
- 议论文写作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 翻转课堂:学生预课文内容,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各种语文活动和任务;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课后测试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为增加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 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
-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 课外阅读材料和辅助教材
7.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设计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和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2224f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b.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内容:《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草》的作者是鲁迅,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了解《草》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理解《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草》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理解《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草》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10分钟):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草》中的主题和人物
形象,并展示讨论结果。
4.课文解读(15分钟):老师对《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
5.课堂互动(10分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进行课堂互动,激发
学生思考。
6.小组合作(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与《草》相关的任务,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7.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草》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高,但在学生的课外拓展和作业布置方面需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教案:《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
![教案:《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50afe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f.png)
《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回忆和总结,认识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珍贵瞬间,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2. 培养学生以情感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出对生活中珍贵瞬间的感悟。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写得生动、具体、感人。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精选作文素材,设计教学环节,准备相关课件。
2. 学生准备: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个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准备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珍惜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珍惜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范文展示: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作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习写作技巧。
3. 学生分享:学生依次分享自己选取的珍贵瞬间,大家互相倾听,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4.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写得生动、具体、感人。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指导和自己的感悟,动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文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收获,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五、课后作业:1. 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的作文,让家人评价,感受家庭的温暖。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本次作文教学以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
2. 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真挚、事例具体、写作手法等方面。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学生要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课《慈母情深》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课《慈母情深》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c6db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9.png)
初中语文课《慈母情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慈母情深》,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慈母情深》的基本内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母爱主题,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情深。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技巧,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和回报母爱。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提高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慈母情深》全文。
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4.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八、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母爱相关的短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母爱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慈母情深》,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初中语文《狼》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狼》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9dbd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2.png)
理解《狼》一文所讲 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 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狼》一
文的内容和主题。
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 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狼》一文所 传递的价值观,如勇敢、智慧 、正义等。
教学方法总结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分析、讨论等,这 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 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综合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 神,增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 爱和敬畏之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图片导入
讲述与狼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 趣。
展示与狼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 受。
提问导入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
课堂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 进行解答和引导。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或重点 段落。
写作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 一篇与狼相关的短文。
课外阅读
推荐与狼相关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重点
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狼》这篇文章中的重点知 识点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翻译和 理解文章主旨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 知识点,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课文海燕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海燕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469f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png)
初中语文课文《海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鲁迅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寓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问题。
(2)分析鲁迅作品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寓意。
5. 模仿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cdb28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9.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藤野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动力。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主要人物、事件等。
2.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藤野先生》的基本内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分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教师指导分析其深层含义。
4. 欣赏与借鉴: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并借鉴写作技巧。
5. 实践法: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七、教学准备:1. 教材:《藤野先生》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案例分析等。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https://img.taocdn.com/s3/m/289258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2.png)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园田居》。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式,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田园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理解其淡泊名利、追求真实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作者的生平和田园诗的特点。
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归园田居》,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交流各自的感悟。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2)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2)对比其他诗人的田园诗,分析其异同。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哲理和作者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归园田居》。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的田园诗,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案:《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
![教案:《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d3805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4.png)
《我懂得了珍惜——》初中语文公开课作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感恩心态。
3. 教授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指导,教授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4. 写作指导:教授作文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5. 作文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师评。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等。
六、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准备一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的案例。
3. 作文纸张:为学生准备作文纸张。
4. 写作指导资料:准备一些作文写作技巧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感恩心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珍惜感恩的心态;如何教授作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e741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f.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 熟悉课程标准要求的各个知识点。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阅读与鉴赏:-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本表达的基本意思,把握主旨。
2. 写作训练:- 作文训练: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3. 古代文学欣赏:- 选读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现代文学阅读:-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当代作家的思想观点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方法1. 解读法:- 通过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目的,并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 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表演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表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教师引入:- 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教师讲解:-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3.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4. 练习与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理解与鉴赏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
5. 总结与归纳:-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点,梳理课堂思路。
6. 课后拓展:-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的能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fe522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a.png)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难点】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
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
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
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
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
国家级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国家级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98dc9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d.png)
国家级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爱国主义的表达,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最后一课》的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
(2)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阿尔芒及其作品特点。
(3)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最后一课”到底是指什么?为什么?2.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情感体验(1)请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教师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强调珍惜时光、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语文教研公开课初中(3篇)
![语文教研公开课初中(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8431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8.png)
第1篇一、课题:《背影》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体会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父爱的内涵,体会其深远的意义。
-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朱自清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其散文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了解?对《背影》这篇课文有什么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生字词。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第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朴实等。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父亲的理解。
- 教师总结: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子女的依靠。
2. 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体会其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背影”这一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 教师总结:背影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也是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3. 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体会儿子的愧疚和思念。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儿子的心理变化,探讨其成长历程。
- 教师总结: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父亲的付出,懂得了感恩。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1.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父爱的散文作品,如《父亲》、《我爱这土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作品中父爱的表现形式。
3. 教师总结:父爱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初中生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736f10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5.png)
一、课程名称《XX课文》公开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复杂句子、词语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3)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表达。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素材。
(3)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资料。
(3)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词语、句子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课文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学生结合实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围绕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 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人物心理。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变色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景德镇市景航学校王晓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的变色经过,研究“军大衣”细节描写,认识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形象。
2、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理解奥楚蔑洛夫反复变色的原因,进一步认识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3、学会运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并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①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②细节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①环境描写对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②“变”中“不变”的写人方法。
3、教学课时:一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查阅资料,熟悉背景。
教师准备:变色龙相关图片;制作相关课件。
三、教学流程
1、趣味中揭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告诉老师:图片上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欣赏一组蜥蜴图片,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能很快猜出这是蜥蜴,也能从多个角度给出判定的理由。
通过
这样一个导入,既锻炼了学生学科知识的衔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敞开对话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
师:俄国作家契诃夫也写了一条变色龙,他的名字很有趣,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告诉大家有趣在哪儿?(生上黑板写名字和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将图片与课文联系,一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引出教学主题,二是从主人公有趣的名字上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
2、情节中看变色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把握关键信息。
)
师: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平常小事,但奥楚蔑洛夫却把它看作一件大事。
请同学们默读6—27小节,思考:
奥楚蔑洛夫对案子的双方作出怎样的判定?他每一次判定案子的依据是什么?(投影)
请根据表格提示在文本处作相关标记。
设计意图:①满足学生兴趣,鼓励其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奥楚蔑洛夫整个“变色”的过程,聚焦“变色”。
②化繁为简,将文本转化成表格,直观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③为下面小结做准备。
)
师:从判案过程中来看,奥楚蔑洛夫定案的关键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话陈述他判案的过程。
(学生陈述小结,教师板书要点:怎么变色)
(设计意图:①养成小结习惯,使板块更清晰。
②强化了人物给学生这个特定读者的深刻印象,让人物的丑恶嘴脸——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更加暴露无
遗。
)
3、变色中赏细节
师:各位注意了,蜥蜴靠表皮下多种色素块随时变色,奥楚蔑洛夫又借助什么道具来完成变色的?(学生回答:军大衣)请找出文中有关“军大衣”描写语句,认真读一读。
(学生读书)
(设计意图:紧扣蜥蜴特点,寻找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与之相似的外表特征,形象地感受人物借此道具而进行的滑稽而可笑的表演。
)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一处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特殊作用?(学生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经典的作品,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者自我最得意之处,但绝对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却会令人永久难忘的种种细节。
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领悟、学习小说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细节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欣赏人物“一脱一穿一裹”的“精彩”表演时,更深层地思考这件军大衣所代表的特殊身份,以及这件道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为下面探究人物为何变色做好充分的准备。
)
师:军大衣既是奥楚蔑洛夫沙皇警官身份的标志,也是其掩饰窘态和内心恐慌的工具。
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个读、赛读、齐读;教师小结、板书:借什么变色)
(设计意图:小说教学应该扎根语言。
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聪明的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的美,尝到小说的味。
)
4、变色中析原因
师:蜥蜴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变色又是为什么?(学生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衔接上下板块,在深刻理解“军大衣”在小说中的多种作用后,借此巧妙过渡,期望再次引发课堂研究的高潮。
)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节,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这是个怎样的社会。
(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本,挖掘文本信息)
(设计意图: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其思想、情感、行为和作风。
一个人物的形象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本篇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能充分揭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更是读者认识人物本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是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主要途径。
)
师:浏览全文,你还从哪些语句里看到这个社会的影子?(学生再读文本,寻找信息)从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你揣摩出作者的意图了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为什么变色)
(设计意图:优秀的小说,除了精彩而集中的环境描写,往往在人物的言语中还不经意地透露给读者关于这个社会的信息。
综合这些信息,读者会对人物生存的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至此,奥楚蔑洛夫这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清晰可见。
)5、多变中看不变
师:奥楚蔑洛夫确实善变,可在他身上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多变的态度不变的性格)你看得起他吗?有些成语似乎就专为这类人准备的,哪些成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教师补充说明:就是这样的一群沙皇走狗忠实维护着沙皇的统治,作者契诃夫
深感苦闷,用笔来批判着这个黑暗、无聊、腐败的政府、社会)
师:你能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吗?(设计意图:“变”中见“不变”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法,这是一种思考问题、剖析现象的方法论。
引导学生运用它来分析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范进、胡屠户等,即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一种思维的习惯。
)
6、用“变”写“不变”
作业:用“变”中“不变”的方法写你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这道作业,意在通过本文学习,教会学生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刻画自己心中的形象,从而创造出令自己、读者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