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描述
总供给曲线
三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政策含义
结论: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 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那么国家可以使用增加总需 求的办法来时经济达到充分 就业状态
三 常规总供给曲线
说明
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都是极端情况 一是W和P能够立即进行调整 二是W和P完全不能调整 通常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总供给曲线
一 宏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
人口、技术水平、资本存量等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 就业量可发生变化,主要涉及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调
整时间的长短
长期
资本存量、人口、技术水平都发生变化 更着重研究人口、技术水平发生改变的后果 宏观中的“长期”更长
二 古典总供给曲线
假设条件
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可以立即调整 当实际工资W/P较高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实际工资 会下降 当实际工资W/P较低时,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实际工资 上升
l CC越接近AA,表示调节速度 越快
l CC越接近BB,表示调节速度 越慢
四 总结:总供给曲线的分歧
古典学派
认为W和P具有完全伸缩性经济的就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
W具有下降“刚性”,总供给曲线在小于充分就业时向右 上方倾斜,充分就业时垂直
使得产量增加,只会造成 价格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l因此,不宜使用增加总需 求的扩张性政策
三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背景与假设条件
背景:大萧条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
假设: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货币工资也会随之上升,实际工资不变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货币工资不会随之下降,实际工资偏高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ADAS模型.
10.1 总需求曲线 (AD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 需求总量。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 求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AD=C+I+G+(X-M) ◆总需求=GDP=总支出
W/P1 N2 N0 N1
NS
ND N
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不
能进行调整。
◆萧条时,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
置。收入增长,货币工资和物价 水平保持不变。
P P1 P0
AD0
AD1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前,
能以不变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 量的国民收入。
AS
y*
y0
y=f(N,K)
N0 N* 宏观生产函数
N
古典总供给曲线
◆根据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
分为三种总供给曲线:古典、凯恩斯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
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
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 线。
◆假设:实际工资能随时调整,使劳 动市场达均衡。就业不随价格变动而 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量 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 上,不受价格影响。
N1
N0
N2
N
劳动市场均衡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很大,新的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于资
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可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 将K作为常数处理。 y=f(N,K)
y
◆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
本存量下,经济社会的产出 取决于就业量。 ◆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 而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 的增加,总产出按照递减的 比率增加。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总供给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的关系。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生产者的行为方式。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生产规模。
当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的利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他们会愿意提高生产量。
这就导致了总供给的增加。
相反地,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他们可能会选择减少生产,从而导致总供给的减少。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技术和资源的限制。
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技术水平。
当资源充足且技术进步时,生产者能够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生产量。
这将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然而,当资源供给有限或技术没有得到改善时,生产者无法提高生产效率,总供给曲线则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综合考虑生产者行为和资源技术限制,我们可以得出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随着价格的上升,生产者的利润增加,他们愿意提高生产量,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相反地,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他们可能会减少生产,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化。
当价格上升时,总供给增加,当价格下降时,总供给减少。
这对于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还揭示了生产者对利润的敏感度。
生产者会根据利润的变化来决定是否调整生产规模。
这对于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和生产计划时具有指导意义,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和生产量来最大化利润。
最后,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还提醒我们资源和技术的重要性。
资源供给的充足与否以及技术的改善与否都会对总供给产生影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总供给水平。
综上所述,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通过考虑生产者行为和资源技术限制,我们可以理解价格对总供给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3.总供给曲线(AS)(下)3.4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工资黏性是导致SA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在介绍这一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讨论的重点转向了工资。
回到生产函数上去:Y=F(L,K)短期内,资本要素不可变,只有劳动要素可变。
因此,总供给Y只和劳动要素投入有关。
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劳动力市场,讨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以及由它们决定的均衡工资。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过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当中,劳动要素的价格——工资(率)可以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随时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完美。
我们知道,找到工作之后要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之中规定了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名义工资(没有考虑物价水平的波动)。
这就使得名义工资不会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由波动。
这种情况直到改换新的劳动合同之后才会改变。
除此之外,劳动合同的交错签订也是导致工资黏性的一个原因。
举个栗子。
甲公司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连续招聘了三批应届毕业生,与每位入职员工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
到2023年,2020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3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2024年,2021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4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以此类推,每年的工资标准都有所不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
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造成了工资黏性。
总之,长期的劳动合同限制了名义工资的灵活波动。
但是,聪明的打工人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W,还取决于物价水平P。
“什么都涨价,只有工资不涨”实在令广大劳动者不爽。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劳动者关心的是扣除物价波动之后的实际工资:W/P。
如果物价P以外上涨到了预期价格P^ⅇ之上,而工资W因为工资黏性而不能及时变化,那么实际工资W/P就会下降到工人预期的实际工资W/P^e之下。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四象限法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四象限法
总供给曲线分三段: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分别对应普遍失业、一般情况和充分就业情况,
四象限图不方便画我简单描述下吧
第一象限是投资需求曲线i=i(r)由既定利率r得出相应的i的值
第二象限是投资储蓄均衡即i=s由前面的i的值可得出s的值
第三象限是储蓄函数曲线s=y-c(y)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可由s的值得出y的值
第四象限即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即由最初的既定利率r推出国民收入y的值。
总供给曲线分析
总供给曲线分析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和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主要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技术水平)决定的。
②假定社会的总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不变,因而劳动投入决定总产量。
③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价格水平→实际工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实际就业量→总产量,即用符号表示为P→W/P→Ns与Nd→N*→Y*。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集合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有不同类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这五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根据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长短,完全预期的有: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二大类是至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包括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下面分别对这五种总供给曲线进行分析。
一、传统的总供给曲线(一)古典的总供给曲线1、假设前提(1)、价格包括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
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2)、不存在货币幻觉: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3)、完全预期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长期中,经济水平或产量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始终处在充分就业上。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货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所有供应商根据不同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的关系。
它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推导:
1. 收集供应商的数据:首先,收集市场上各个供应商在不同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数据。
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或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来获得。
2. 绘制供应曲线:将收集到的供应商的商品数量数据与相应的价格数据配对,然后绘制一个坐标图,其中横轴表示商品的价格,纵轴表示供应的商品数量。
将各个供应商的数据点连线,得到一个总供给曲线。
3. 确定价格水平:通过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关系,确定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数量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
这些平衡点位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处。
4. 检验曲线的准确性:通过观察市场中实际的商品价格以及供给情况,验证总供给曲线的准确性。
如果实际的商品价格和供给数量与总供给曲线的预测相符,说明该曲线推导正确;反之,则需要对曲线进行修正。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价格下供应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的供需关系,并作出相关决策。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1.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要素的供给=各种要素的收 入=消费+储蓄+税收 2.从总需求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需求+(进口-出口) =消 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进口-出口)
五、总需求及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 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 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的构成非常复杂,这些构成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总需 求的变化,也就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具体说,将这些因素 划分为注入量和漏出量两类。
(二)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永远 等于收入。 (2)平均消费倾向(A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互为 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3)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C)互 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 (三)投资函数 1.总投资与净投资 2.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 3.投资函数
七、乘数-加速原理
(一)乘数原理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 量之间的比率 (二)加速原理 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反过来,国民收入对引 致投资又具有加速作用。加速作用是指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 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提高 社会有效需求。为了满足新增的有效需求,需要进行新的投资, 从而引起资本存量增加,并且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 的一个正倍数,这就是加速数原理,简称加速原理。国民收入 增加所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净投资)的倍数,叫做加速数 (Accelerator)。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国民收入决定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时的另外两个假设: ④利率水平不变; ⑤投资水平不变。
2、消费与储蓄
宏观角度分析: 要达到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国民收入量和国民消费量必须相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
C
Y=C
习惯上人们把一定时 期所获得的收入的
一部分用于消费, 一部分用于储蓄。
45º
Y
消费和储蓄的倾向: propensity
a e dr y 1 b a e 1 b r y d d
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
IS曲线
1
r
IS
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 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利率与投资反方向变动; 投资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 动;
∴国民收入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货币市场上,i与Y成同向变动 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增加; 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减少。
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
=交易需求L1+投机需求L2
与Y成正比 与i成反比 i 投机需求 交 易需求 Y。
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货 币的投机需求: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L2 L2 r hr
(2)利率与货币需求
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利率极高,货币需求为
0,因为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有价证券 的价格不再下降,因而将所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 证券。
反之,利率极低,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
者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而可能跌落,因 而会将所有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投资就是资本的形成
2.决定投资的因素
①实际利率水平 利率与投资反方向变动。 利率是影响投资的首要因素。 ②预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与投资同方向变动。 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收益率必须高于利率。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即 C↑,S↓(或 C↓,S ↑ )
C 是 AD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
S ↑ → C↓ → AD ↓ → Y ↓ (国民收入)
反之, S ↓ → C ↑ → AD ↑ → Y ↑
凯恩斯得出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
传统观, S ↑是 好的, S ↓是恶的。 凯观点S ↑ →反而→ Y ↓(经济衰退),是恶的,
G ↑(或T ↓ )→ 类似于I↑→ IS曲线右移 G ↓(或T ↑ )→ 类似于I↓→ IS曲线左移 4,(X-M)的变动
(X-M)↑→相当自发支出↑→ IS曲线右移 (X-M)↓→相当自发支出↓→ IS曲线左移
二、 LM曲线
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 = M 时,国民收入(Y) 与利息率(r)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S
即物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
I 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0
Y
IS 曲线的移动与财政政策
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IS1 IS2, 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Y增加。
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IS1 IS3, 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Y减少。
r
IS2
IS1
IS3
Y
IS曲线的移动 1, I↑→ IS曲线右移 2, S↑→ C↓ → IS曲线左移 3,G与T的变动
C,C+I
1700 1600 1000
c=y
c + I2 c + I1
c=1000 + 0.8y
450 5000 8000 8500 y
对乘数的感性认识
2.乘数理论(multiplier) :K
均衡国民收入: y =( a+i)/(1-b)
a=自发消费 :最低消费 i = 固定自发计划投资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过程如下:
1、首先,将总供给曲线方程式Y=Y+a(P-EP),变形为P=EP+((Y-Y)/a)。
2、然后,将奥肯定律的方程式(Y-Y)/a=-β(u-un)代入上式,得出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Eπ-β(u-un)+v。
3、再将π=π-π代入上式,得出最终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Eπ-β(u-un)+v。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公式,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失业率降低时,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工资压力就会上升,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工资压力就会下降,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的推导过程基于总供给曲线和奥肯定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供给曲线推导
凯恩斯供给曲线推导凯恩斯供给曲线是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模型,用于描述短期内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基本假设: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推导基于以下假设:市场处于短期平衡状态,即价格是固定的。
价格水平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较小,主要由需求决定。
2. 总支出函数:凯恩斯提出了总支出函数,表示总支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
总支出函数可以表示为:Y = C + I + G + (X M)。
其中,Y表示实际产出,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3. 消费函数:凯恩斯还提出了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a + bYd.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a表示自主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d表示可支配收入。
4.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扣除税收和转移支付后的可支配收入。
5. 储蓄函数:储蓄是指个人或家庭将收入留存下来的部分。
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 = Yd C.其中,S表示储蓄,Yd表示可支配收入,C表示消费支出。
6. 储蓄与投资平衡:在短期内,储蓄与投资需要保持平衡。
即S = I。
将储蓄函数和总支出函数相等,可以得到:Yd C = I.将消费函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d (a + bYd) = I.整理后可得:Yd = (1/b)(a I)。
7. 凯恩斯供给曲线:将可支配收入代入总支出函数,可以得到: Y = C + I + G + (X M)。
将消费函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 = (a + bYd) + I + G + (X M)。
将可支配收入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 = (a + b((1/b)(a I))) + I + G + (X M)。
整理后可得:Y = a + (1/b)(a I) + I + G + (X M)。
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4
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 们持有的货币及其固定价值资产的实 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更穷,消费水 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更穷, 平减少,此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平减少,此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3)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 从而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进 从而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 而消费水平下降。 而消费水平下降。
28
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P 潜在产量 前提:《通论》 前提:《通论》 :《通论 的背景。 的背景。 形成原因:工资 形成原因: 和价格具有刚性; 和价格具有刚性; 短期中W 短期中W和P没 有足够时间调整。 有足够时间调整。 y
P0
0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29
原因
Ns>Nd 企业遵循合同,W不变; 企业遵循合同, 不变; 货币工资受劳动合同约束。 货币工资受劳动合同约束。 Ns<Nd 工人遵循合同,W不变。 工人遵循合同, 不变。
P
0
yf
y
27
原因:(1)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 :(1 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 原因:( 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节; 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节;
货币工资具有充分弹性。 货币工资具有充分弹性。 Ns>Nd W ↓ ; Ns<Nd W ↑
(2)长期中货币工资W和价 长期中货币工资W 格水平P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使实 格水平P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 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总供给曲线推导过程
总供给曲线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是指在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个体供给曲线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示该市场上所有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愿意提供的总商品数量。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收集个体供给数据:为了得到总供给曲线,首先需要收集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个体供给数据。
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或者从市场价格和销售数据中获取。
个体供给数据包括不同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2. 求取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在获得个体供给数据后,将不同生产者在相同价格水平下提供的商品数量求和,得到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
这一步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总供给量 = 个体供给1 + 个体供给2 + ... + 个体供给n。
3. 绘制供给曲线图像:将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与相应的价格进行配对,并在坐标轴上画出这些点,连接这些点,就得到了总供给曲线的图像。
通常来说,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向上倾斜的曲线,表示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供给量也会增加。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推导总供给曲线时,通常假设其他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不变。
这意味着除了价格外,其他相关因素(如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企业规模等)保持不变。
2. 弹性的考虑: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供给的弹性。
如果供给的弹性大,表示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高,将有更多的生产者愿意供给更多商品,总供给曲线将更为水平。
相反,如果供给的弹性小,表示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低,总供给曲线将更为陡峭。
总之,通过收集个体供给数据,求取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并将这些数据绘制在坐标轴上,就能得到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总供给曲线是市场上所有生产者个体供给曲线的总和,它反映了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
总供给曲线及其推导
MACROECON
改变形式后得到:
Y Y (P P )
e
s a (1 s )
MACROECON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Y Y (P P )
e
总供给曲线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 格水平时,实际产出高于自然率产出;当实 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产出 低于自然率水平的产出。
整理后得到:
PP
e
a (1 s ) s
(Y Y )
MACROECON
解释
较高的Pe ⇒ 较高的 P 企业预期价格上升,会将定价提高 其它企业也随之提高价格 较高的 Y ⇒ 较高的 P 高收入意味着商品市场需求旺盛 价格可变的企业就会提高自己的价格 价格可变企业的比例越高,s越低,收入增 加(ΔY)对价格P的影响越大.
粘性工资模型
名义工资的确定:W
P
e
名义工资 目标实际工资 物价预期 1 实际工资的确定:W / P ( P / P )
e
含义:实际工资率W/P与目标工资率ω的 背离取决于实际物价与预期物价的背离
MACROECON
粘性工资模型(续)
2
3
就业量由劳动需求量决定
产出水平由就业水平决定
Y Y (P P ) ,
e
0
其中:
Y 为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P 为预期价格水平
e
MACROECON
以粘性工资模型为例
如果工资不能迅速调整(粘性),价格上升 导致实际工资率下降 实际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增多 劳动需求增多导致产出增加 结论:价格上升对应产出增加
MACROECON
被预期 到的通 货膨胀 不能降 低失业 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工资刚性的后果: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大于 需求,国民经济出现失 业均衡。
C1点:萧条。 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生产能 力,当国民收入增加时, 价格水平稍微上升。
P
A B E
C2
E点:充分就业水平。 但资源还有潜力可挖。
B
C2点:过热。 斜率越来越大。 如果产出继续增加,价 格就会很快上升。
2、货币工资向下刚性: 由于劳动市场上工会等 因素的作用,使得货币工 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存 在向下调整的刚性。
W/P
货币工资 向下刚性
W/p1 W/p0 P0
P
AS
Y1 Y0 Y
N
P1
0
0
N1
N0
Y
Y0 Y1 0
Y
N
0
45º 线
N1 N0
Y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Y
在存在货币工资刚性时,价 格水平下降后,决定均衡就 业量的是劳动需求,而不是 劳动供给。
迅速调整。
充分 长期而言,各种资源都能 社会不是经常能达到充分 就业状态。 就业 得到最佳分配;
社会最终处于充分就业状 如果萧条,会存在大量失 态。 业。
总供 总需求变化不能影响总产 在社会未达充分就业前, 出,总供给量增加才可增 总需求会影响总产出。 求
加产出。
价格水平和劳动工资是 否具有完全伸缩性,各 学派具有不同的观点。
古典学派认为:在市场机制
的作用下,价格和货币工资 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P
AS
o
yf
y
古典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位于经济的 潜在产量水平上的 垂直线。
长 期 总 供 给 曲 线 推 导
Y
生产函数
Y
45o
w/P
Nd (w/P)2 (w/P)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 务生产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 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 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 劳务的生产技术。
P
o
y
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工人往往只看到货币的票面价值 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货币幻觉:
在货币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即使价格水平的上升已经引起实 际工资的下降,劳动者也不会改 变自己的劳动供给决策。
Y
越靠近左下方:总供给曲线越
平缓,失业人员和设备闲置多, 扩张性政策时,收入增加很多,
而价格上升不多;
越靠近右上方:总供给曲线越
陡峭,失业人员和闲置设备少, 实施扩张性政策时,收入增加
不多,而价格上升很多;
一、一致性
对于理性经济学人的假设,其观点 也是一致的。对于经济的干预,从 长期来看,他们都认为是无效的。
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 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 就可以通过扩张性需求政策 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完整的AS曲线:
萧条区域、 正常区域、 充分就业区域。
P
极 限 区 总供给超过充 域 分就业水平,
AS
萧条区域 正常区域
意味着对生产 要素的超强度 使用,因此产 出增加十分有 限,主要提高 了价格水平。
0
N P NS P1 劳动 市场 P0 P2 N* N Y*
Y 长期总供 给曲线ASL
(w/P)
1
Y
P
P
E1 AD1
1
P0
E0
AD0
o
yf
y
如果实际工资能随时调整,劳动
市场永远处于均衡。
无论价格怎样变,始终处于充分
就业,产量位于潜在产量水平。
政策含义:
政府的扩张性需求政策 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 成物价上涨。
3、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 市场是非出清的,在均衡状态下失业率 很可能会高于自然失业率。而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是出清的,一旦达
到均衡,就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4、在总供求方面的区别
古典经济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派
市场 市场自动调节——弹性; 物价和工资刚性; 调整 能随时调整物价和工资。 经济环境改变后,也无法
P0
AS
0
E0 思考:此时的 劳动市场是一 种什么情况?
Y0
Yf
y
如果货币工资和价格 均不发生变化,总供给 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线。
P
AD0 AD1
P0
E0
E1
0
Y0
Yf
y
货币工资和物价不能调整。萧条时,劳动
力和资本大量闲置。收入增长,货币工资
和物价保持不变。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f前,能以不变 价格水平,提供更多的国民收入。
二、分歧点
1、凯恩斯主义强调自发性支出的波
动,尤其是投资的波动。新凯恩斯主
义认为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冲击都会
对经济产生影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强调货币的变化。
2、对于是否需要干预经济,凯恩斯
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市场的调
节能力较弱,需要政府干预。而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本身具有很
强的自愈能力。
当存在“货币幻觉”时,劳动 供给仅取决于货币工资,对价格 的变化未作任何反映。
W/P
存在货币幻觉
P1 P0
P
AS
W/p0 W/p1 0
N
Y0
0
Y
Y1 Y0 0
N0
N1
Y1
Y
Y
45º 线
N0 N1
N
0
Y0 Y1
Y
在货币幻觉下,价格水平上升, 均衡产出增加。得到一条向右上 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C1
A yf
y
常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认为: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价格和货币工资均具有 “刚性”。
萧条时期特征: (1)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不足失业;
(2)经济社会能按照即定的价格提供任何 数量的产量;
(3)总需求成为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短边;
(4)是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就业量;
P
凯恩斯定律描 述的就是水平 的总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