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合集下载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1、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3、孔子访乐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

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百姓深为痛惜和敬仰。

其“碧血丹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周》中记载:“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开头就用这一问,二访,三历,四考,五察,五句话,概括了孔子整个适周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后更简括的语言阐述了孔子适周的巨大收获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观周》把“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列在文章的前头,这里说明孔子在成周访问苌弘是事实。

4、孟子受教《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子和孟子都是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
们的故事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
看一些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故事吧。

故事一,孔子的弟子问礼。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什么是礼?”孔子回答说,“礼就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做的事情。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
达了孔子对礼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孔子认为,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故事二,孟子的悲哀。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之初,性
本善。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然而,孟子也深知社会的现实,他曾经感叹说,“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
句话反映了孟子对社会现实的悲观态度,他认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
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故事三,孔子的教诲。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学问和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怀有热情,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在他看来,对待学问和生活,要有一颗善良、乐观的心。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对待生活、对待人性的态度和看法。

他们的思想和故事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一、孟子的马
孟子的故事最着名的可能就是他的“马”故事了。

传说孟子的经济状况贫困,但他总是义务地给当时的部长出席朝会,所以没有马车只能步行,久而久之他的穿着也比较破旧,有一回孟子去见部长,有人嘲笑他:“你以为自己是谁,以为有马可以骑?”孟子在此间有了一想法,他说:“虽然没有马,我却有“心马”可以骑!”,他把“心马”想象得如同现代的超人一般,穿梭于秦朝的五色神火之间,不断地自律、精进,最终才能晋级到做宰相的位置,由这个故事也可以得知,孟子把自律和自信放在了第一位。

二、孔子的乡行
孔子乡行的故事描述的是孔子返乡的故事。

传说孔子在刘公望政策下,从学院里回到故乡,到达故乡时,由于长期处在学究之中,精神有些高兴,走到街上,就起身来舞蹈,街上众多的人都望着孔子不解的看着,心里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孔老师?”正当他担心时,突然有一个老人走上前来对孔子说:“孔子,一位君子舞蹈应该拜有次序,不可乱的舞蹈!”孔子当即认真的调整舞步,和节奏里拍,重新起舞。

街上的众人看到此情此景,此刻她们再也没有看孔子不解里有怀疑了,能找出这个老人,孔子一定是个很伟大的人物。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名称
1、《孔子与张仪》:传说孔子在讲学时,一位叫张仪的少年努力听讲,不顾疲惫,直到隔夜,孔子问他有没有疲惫,张仪回答道:“老师,我感到非常疲惫,但是当我想到您所讲的道理,我就觉得又不累了。

”孔子感动地把他抱在怀里,表示赞赏。

2、《孟子与梁惠王》:梁惠王得知孟子的智慧,想要请他来臣子,孟子却拒绝了,梁惠王便出示一个空盒子,对孟子说:“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愿意来当我的臣子,它就属于你。

”孟子答应了,梁惠王把盒子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本书,上面写着:“孟子,我只要你来教我,其它的都不要。


3、《孔子与子路》:传说孔子一次去拜访子路,子路正在耕田,孔子见他满脸汗水,便说:“子路,你今天劳累了,不如把这些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吧。

”子路回答道:“贫者有一份,富者有两份,我虽然贫穷,但是我也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毕竟这是我的责任。

”孔子听后很欣慰,便给他鼓励道:“好样的,你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名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和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孟思想一直被奉为经典,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与孔孟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一,孔子问礼。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山上行走。

突然,他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前。

孔子停下脚步,指着树林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片树林多么茂密,树木之间相互依靠,才能形成这样的一片森林。

这就是‘礼’的道理所在。

”学生们不明白,便问孔子,“老师,您说的‘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依靠。

就像树木一样,彼此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

故事二,孟子的慈母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因为家境贫困,不得已去做衣裳的工作,为了不让孟子受到影响,她总是在孟子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孟子非常感激母亲的辛苦付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母亲为了不让我受到影响,总是在我睡觉的时候才去做衣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的慈母教育了他的高尚品德,也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三,孔子的弟子患病。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生病了,孔子亲自前去探望。

他对生病的学生说,“你的病是因为你的心灵不够安宁所致,我会为你祈祷。

”孔子开始为学生祈祷,不久,学生的病情就有了好转。

这件事情让学生们对孔子更加敬佩,他们深信孔子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能够拯救他们。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孔子和孟子的高尚品德和博大智慧。

他们的思想和教诲,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孟思想,感受他们的伟大和智慧。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孔孟的经典故事
1. 孔子拜师求教:孔子年轻时,他非常渴望学习,于是他四处找寻名师。

一天,他来到大夫卜商家中请教。

他刻意用一套温和的询问方式向大夫请教,然而大夫却不屑回答。

孔子并没有气馁,而是微笑着转身离去。

此时,卜商的儿子突然追上孔子,告诉他,他的父亲以前并非如此对待学生,而是因为儿子被孔子的教育所感动,所以想向孔子学习,于是才选择不回答孔子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他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即使遇到不合作的人,也不因此而放弃。

2. 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非常爱他,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搬家三次。

第一次她搬到了靠近学校的地方,但是孟子不安分,总是爬树玩耍,所以她又搬到了没有树的地方。

然而,这样孟子反而更加顽皮,总是躲在别处玩耍,不去学校上课。

母亲又搬家到了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孟子终于被迫放弃游戏,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母爱的伟大,她为了孟子的教育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坚定了孟子追求知识的决心。

3. 孔子鲤鱼之爱:孔子曾经说过,他可以与鲤鱼共渡一生。

有一天,孔子在湖边看见一些人在捕鱼,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他让人驱走捕鱼的人,把鲤鱼放生。

弟子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孔子说:“我喜欢鲤鱼,所以我不忍心它们被捕杀。


这个故事突显了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一切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以上经典故事展现了孔孟对知识、教育和道德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品德的精华。

这些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孔孟学派的重要经典。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有关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的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的故事

有关孔子孟子及其弟子留下的故事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有: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即韦编三绝)、义利之辩、实验欹器、颜回好学、孟子杀猪、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等。

故事内容:
“孔子学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孟母三迁”原文为: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仁政”,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性本善”,并强调“性与情”的关系,主张“仁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一则关于孔子和柳下惠的故事。

据传,孔子曾经和柳下惠一起游学,有一次,孔子问柳下惠,“你如何看待人的品行?”柳下惠答道,“我不愿意做不孝顺父母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政府?”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国家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朋友?”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朋友的人。

”孔子听后说,“你的品行真是高尚啊!”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品行和道德的重视,也展现了柳下惠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态度。

另外,还有一则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据传,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喜欢我?”孟子回答说,“因为你重税民众,使百姓疲惫。

”梁惠王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孟子说,“陛下应当减轻赋税,让百姓得到休息。

”梁惠王听后大为震惊,果然减轻了赋税,百姓都对梁惠王改观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对于仁政和民生的关注,也展现了梁惠王的明君形象和孟子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于仁政、民生和道德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于政治、伦理和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故事不仅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

孔孟有关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智慧和启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被尊为“至圣先师”。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孟子”。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思想启迪。

孔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在山上游玩,途中遇到一个老人在植树。

老人见到孔子,便问他,“你是孔子吧?”孔子点头回答,“是的。

”老人又问,“你们这些弟子都是跟着你学习的吗?”孔子说,“是的。

”老人笑着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太幸运了,能够跟着孔子学习,那你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仁’吧?”孔子的弟子们听了都沉默了,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人的问题。

孔子看到了这一幕,便对老人说,“您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仁’吗?”老人笑了笑,说,“仁就是像我一样,植树造福后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为了造福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

孔子通过这个故事教导他的弟子们,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的重要内涵。

而孟子也有一则关于仁的故事。

有一天,孟子在齐国游历时,看到一个农夫在田间劳作,农夫对孟子说,“我正在为人们种植粮食,这样他们就不会挨饿了。

”孟子听了很高兴,便问农夫,“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农夫说,“我是出于仁心,希望能够帮助他人。

”孟子赞赏地说,“你真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有同情心、爱心,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困苦。

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的内涵之一。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着对仁德的讴歌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后人的思想启迪。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对仁德的追求,将仁爱之心融入日常生活中,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说说孔孟及其弟子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唠唠孔孟及其弟子的那些有趣故事。

孔子,那可是咱中国文化界的大明星啊!他有好多弟子,那阵容,可不比现在的什么偶像团体差。

子路,就是孔子弟子中很有个性的一位。

据说子路这家伙,一开始特别调皮捣蛋,还爱跟孔子顶嘴呢。

可后来呢,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收服了,成了孔子的忠实粉丝,哦不,忠实弟子。

子路这人特别直爽,有啥说啥,绝不藏着掖着,这点还挺可爱的。

还有颜回,那可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

颜回这孩子,特别勤奋好学,而且品德高尚。

据说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却整天乐呵呵的,一点也不觉得苦。

这境界,咱一般人还真达不到。

孟子呢,也是个厉害的角儿。

他的言论那可是掷地有声啊!他提倡“仁政”,就是要对老百姓好。

要是那时候的君王都听他的,说不定咱现在的日子会更美好呢。

孟子的弟子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有个叫公孙丑的,有一次问孟子:“老师啊,你说要是当了大官,有好多钱,该怎么花呀?”孟子一听,哎呀,这小子还挺有想法。

就告诉他:“那得多为老百姓谋福利啊,不能只顾着自己享乐。

”你看看,这就是孟子的教导,多么有意义啊。

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其实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和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说要勤奋好学啊,要讲道德啊,要关心他人啊。

这些东西,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有时候想想,要是能穿越到孔子或者孟子的时代,去听听他们讲学,那该多有意思啊。

说不定咱也能成为他们的弟子,跟着他们一起闯荡江湖,哈哈。

不过呢,咱现在也不晚,咱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总之呢,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那是说也说不完。

咱就得好好挖掘这些宝藏,把他们的智慧用到咱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这样,咱的人生也能变得更加精彩。

各位,你们觉得呢?让我们一起在孔孟的智慧海洋里遨游吧!。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弟子们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孟子、子思、子路、颜回等人。

他们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成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名轲,字子思,齐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承袭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主张人性本善,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孟子讨论天命的故事。

当时,孟子在与弟子们一起讨论天命时,他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子思,名宰,字子思,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的一员。

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发,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造。

他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子思与弟子们讨论仁的故事。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自我反省和修养的重视,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想遗产。

子路,名路,字子路,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的一员。

他在孔子逝世后,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

他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子路劝谏君王的故事。

当时,他对齐国国君进行谏言,说,“君不臣,父不子,何必乎大道之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君臣关系和忠臣义士的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孔子思想的忠诚和坚持。

颜回,名回,字子回,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在孔子逝世后,一直致力于弘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故事中,有一则关于颜回的孝道故事。

据传,颜回在孔子病重时,日夜守护在孔子的床前,不离不弃,展现了他对师恩的深厚感情和对孝道的理解。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和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他们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教学内容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教学内容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与孟子孔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孟子孔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孟子孔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与孟子有关的故事:1. 孟子观鱼:孟子曾经在河边看到一群鱼,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荡,孟子感到非常羡慕。

于是他对身旁的弟子说:“我多么希望我也能像那些鱼一样自由自在地游泳!”弟子告诉他:“老师,您既然不是鱼,怎么可能游泳呢?”孟子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如果我不能成为鱼,那么我就要成为水!”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要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2.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她三次迁居来保证孟子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表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母爱的力量。

3. 滕文公问孟子: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回答说:“仁者用心,不仁者用力。

一切都应以仁为本。

”这个故事加强了人们对于仁德、道德的重视。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1. 三人成虎:一些人告诉孔子:“听说有人在市井上看到一只虎,不过这只虎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因为有三个人都声称看到了这只虎,其他人也就相信它的存在了。

”孔子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地反思了人们如何容易被谣言和虚假信息所误导,他认为真理只能由负责任、专业的人来传播。

2. 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们之间并不总是和睦相处,一天晚上,孔子在问弟子们为什么要相互争斗。

他说:“你们不是要学习吗?难道学习的意义就是互相斗争吗?”最后,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团结合作,互相学习,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3. 孔门四科:孔子提出“文、武、辩、德”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让学生既要学会文学、历史等知识,也要懂得武术、军事等技能,同时还要关心道德和人际交往。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视。

与孟子或孔子的弟子有关的故事:1. 孟子游齐:孟子曾经到齐国游历,他遇到了当时的国君田穰苴。

他告诉田穰苴:“国家富强的关键是治理好老百姓。

”田穰苴随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国家真的变得更加繁荣兴旺了。

这个故事强调了治国要以民为本的思想。

2. 孔子游吴:孔子曾经到吴国游历,当时的国君阖闾对孔子非常仰慕,他邀请孔子来担任自己的重要顾问。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弟子的故事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而孔子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当属孟子、子思、颜回等人。

他们都是孔子的忠实学生,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和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亚圣”。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却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学识。

孟子年轻时就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民贵君轻”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思,名游,字子思,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大成至圣”。

子思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他深受孔子的教诲,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子思提出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颜回,名同,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被誉为“圣人”。

颜回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勤奋和聪慧,他虔诚地学习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颜回提出了“忠恕”、“忠恕”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道德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弟子们,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和理念,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教诲。

愿我们能够从孔子的弟子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儒林外传人物介绍和事迹

儒林外传人物介绍和事迹

儒林外传人物介绍和事迹
儒林外传说是故事,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的传统。


这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孔子、孟子和他们的弟子们。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
改革家,也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他创立了儒家思想,宣扬四德:仁、义、礼、智。

孔子注重学者的内涵,提倡“学而时习之”,希望
人们不断学习。

他的书《论语》《大学》《中庸》等都成了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是古代中国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
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孟子》《尽心》《解曰》
等弘扬了儒家仁政理念,主张仁爱和仁德。

他着重强调公平正义,反
对佞媚奉承,主张以德服人,以智取胜。

儒林外传中的弟子们,有著名的张仲景、黄宗羲、和老庄等近二
十人,他们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水平影响,都是极具影响力的儒学思想家,他们最主要的事迹还包括张仲景和他的弟子们开创的《内经》所
探讨的养生学术,以及黄宗羲发明的《黄帝内经》,一部经典的中医
养生学书籍。

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观念。

因此,孔孟及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其中最著名的孔孟故事,便是《孔子讲礼记》。

该故事讲述了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在桥头讨论礼仪,孔子全程不言语,只是用手势、脸色和举止来诠释礼仪之义。

最后,弟子们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并遂能够解答关于礼仪的问题。

此外,另一位著名的孟子故事,则是《孟子尽心》。

在这个故事中,孟子告诉他的弟子们,若要达到高尚的境界,必须尽心、尽力的运用智慧。

孟子进一步说明,要达到全心尽力,就要克服自己的私,理性地洞察客观事物,以此来实现真理和原则。

此外,孔孟及其弟子有关的故事还有《孔子与颜渊》、《孟子慎独》等。

《孔子与颜渊》中,讲述了孔子和颜渊两人在做官方考试时,受
招安使者诱惑,决定采取“不可移动”的态度,以此来表达他们对道德绝对的坚持。

在《孟子慎独》中,孟子对独处强调重视,认为独处有助于陶冶情操,在独处的时候可以思考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客观的感悟。

总之,孔孟及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深刻地揭示了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以及要求人们尽心尽力去实现真理和原则的要求。

这些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并且仍然影响着后世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
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故事】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故事】颜回退金
颜回幼小时跟孔子学习,因家中比较贫寒,常常以稀粥充饥,但是他却学习刻苦守时。

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又是第一个到私塾,便问:“颜回你吃的什么饭?”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

”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

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称作汤。

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

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说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

于是便有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

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没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

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

一进门,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几个字后,放回原处。

通过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颜回,并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
4、曾子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现山东省平邑县)。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

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5、端木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对他好时他看人不顺眼,别人远离他了又会埋怨别人,如子思。

性格自私,骄纵使气。

才华横溢。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

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故事】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

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6、冉雍
冉雍(前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

字仲弓。

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品学兼优。

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

后来荀子更敬重他。

《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故事】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