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孔子孟子庄子话题作文
孔子孟子庄子话题作文《孔子》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吗?孔子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哟!孔子很爱学习,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还是努力读书。
他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要常常复习,那是很快乐的事情。
孔子还很懂礼貌,尊重长辈。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长辈,马上停下来行礼问好。
孔子有很多学生,他教学生们要善良、诚实、勤劳。
他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关心着大家的成长。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孩子!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孔子。
孔子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大思想家。
他的话都很有道理。
比如说,孔子觉得我们要和朋友友好相处,要互相帮助。
就像在学校里,你帮助了同学,同学也会帮助你,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
孔子还说,做人要讲信用。
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要是做不到,就不要随便答应。
孔子真的很棒,我们要记住他的话,做个好孩子!《孟子》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来认识一下孟子。
孟子的妈妈为了让他好好学习,搬了好几次家呢。
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就变得爱学习啦。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小孩,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就是像孟子说的那样做哟。
大家都要向孟子学习,做个善良有爱心的小朋友。
作文二小朋友们,孟子可是个很厉害的人哟!有一次,孟子看到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大家都很着急。
孟子就说,这不是因为大家和这个小孩认识,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心。
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
就像爬山一样,虽然累,但是坚持爬上去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像孟子一样,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庄子》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庄子。
庄子呀,他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比如说,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呀飞,可开心啦。
醒来后,他都不知道是自己梦到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到变成了自己。
庄子还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一些东西。
孔子和孟子并称为 解析孟子原名叫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孔子和孟子并称为解析孟子原名叫什么
导语: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孟子和孔子他们应该是关系应该说是徒孙,因为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徒弟,而且
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于孟子和孔子他们应该是关系应该说是徒孙,因为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徒弟,而且他们相同的理念是比较相同的,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孔孟之道”。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他们的关系。
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与一位叫戴不胜的士大夫之间的对话。
在这个故事中,戴不胜想向齐王推荐一位叫薛居周的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只要齐王身边有薛居周来辅佐,齐王就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了。
对此孟子有不同的观点。
孟子首先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他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是找一个齐国老师来楚国教呢,还是把儿子送到齐国去呢?戴不胜说,不要那么麻烦,就直接找个齐国老师教就行了。
孟子说如果找个齐国老师教,那么就算天天督促他说齐国话,但是身边的人都是说楚国话的,他也学不好齐国话。
但是如果他到了齐国,就算不用老师教,但是身边都是说齐国话的,时间一长,他自然而然就学会齐国话了。
戴不胜认为有道理。
孟子接着说,假如齐王身边上至大臣亲戚,下到奴隶仆人都是贤明的人,那么齐王就没有机会接触奸诈小人了,但是如果大王身边都是那些只会说谗言的小人,那么齐王身边只有一个薛居州又有什么用呢,区区一个薛居州就能对大王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呢,戴不胜觉得孟子说的很有道理。
这个故事是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
生活常识分享。
尊师重教典故
尊师重教典故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强调对师长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这一价值观源远流长,有许多典故可以说明其重要性。
一、尊师重教的起源尊师重教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圣贤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应该教导学生。
据传,孔子曾经说过:“不教而杀,不教而祭,不教而利,不教而名。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没有教育,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二、《论语》中的典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有许多对尊师重教观念的阐述。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不迁怒于师,不贰过。
不幸而短命,无怨。
”这句话意味着学生不应该因为老师的过错而怨恨他们,而应该保持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外,孔子还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家庭的教育下学习,并且在外面的学习中遵循正确的方向。
三、《孟子》中的典故《孟子》是另一位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中也有关于尊师重教的典故。
孟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与谁交往,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另外,孟子还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年之中,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父母的教育,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四、《庄子》中的典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作品,其中也有关于尊师重教的思想。
庄子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句话意味着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
五、尊师重教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尊师重教的价值观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老师扮演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
他们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尊师重教的观念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珍惜教育机会,并且更加努力学习。
六、如何实践尊师重教要实践尊师重教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生应该保持对老师的敬意,尊重他们的教育方法和努力。
孔子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
孔子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一、引言孔子、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都对教育的作用和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们的观点和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角度,探讨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二、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人格。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通过个人修养来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进步。
他强调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自己首先要做到道德言行一致。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反复思考和实践,以达到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目的。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相互启迪,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孔子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他认为只有做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尊敬父母是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
三、孟子的教育观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观点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培养学生情感和道德的重要性。
孟子主张“知止而后有定”,他认为学习应该有目标和方向,并注重学好基础知识。
他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他强调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基础。
孟子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全人教育,他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只注重一方面的发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他认为规矩和秩序对人的行为和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倡导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道德家。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并被尊奉为“儒家始祖”。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和孟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同一时代的人。
孔子是孟子的老师,他们之间有着师生关系,但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孔子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礼仪,主张“仁”的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注重礼乐教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
而孟子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天命思想,强调君臣之道和仁政。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他的言行和教育方法的故事,比如他的弟子颜回问孝,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导他;还有关于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争辩,以及他对礼乐教育的见解等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孟子的故事中,也有很多关于他言行和教育方法的故事,比如他的弟子问他何以利天下,孟子回答说“利人者天下之至大者也”,这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还有关于他游说诸侯,劝谏君王的故事,以及他与墨子、荀子等其他思想家的争辩等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教育领域的巨匠,他们的思想和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光发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古圣今贤侯会博客侯会2013-10-22从前孩子上私塾,先要给孔夫子的牌位磕头——其实孔子不教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孔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比起今天的在校研究生还要大些;而且多半是“在职攻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官、经商、当管家。
孔子对这些大学生也相当客气,不大端先生架子。
学生在他面前也都能各言其志,甚至给先生提个小意见什么的,孔子也不以为忤。
台南孔庙明伦堂内景有一回孔子到武城去,听见街边百姓弹琴唱歌,不禁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言外之意:礼乐是君子的专利,百姓操弄这个,有点糟蹋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是武城的父母官,这时正陪着老师视察,接口说: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让百姓受点儿礼乐熏陶,难道不好吗?孔子听了,回头对其他学生说:各位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能说:佩服!跟孔子相比,孟子就没那么随和了。
他有个学生乐正子(名克),是鲁国人。
孟子在齐国时,乐正子跟着一位齐国官员来到齐国,第二天去看老师。
没想到孟子虎着脸问:你还来看我吗?乐正子一惊,忙问:先生何出此言?孟子说:我问你,你来了几天了?回答: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然如此,我这话有错吗?乐正子解释说:我昨天找旅馆来着。
孟子说:你听谁说的,先找旅馆、后看长者?乐正子只好低头说:学生有罪!(见《孟子·离娄上》二四)大概孟子的火气还没消,在下面一则语录里,继续数落乐正子:你这回跟王子敖(就是那位齐国官员)一块来,不就为了吃喝吗?没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归齐就是为了吃喝啊!——孟子大概是不满意王子敖,结果一肚子“庄稼火儿”都撒在学生身上;当然这里也有批评学生跟错老板的意思。
想必乐正子心里也知道,所以低头闭嘴,没敢跟老师“较斥”。
其实乐正子是孟子最喜欢的学生。
另一个学生曾问孟子:我师兄乐正子怎么样?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
”又解释说:品德分六等,值得喜欢叫“善”;优点实际存在叫“信”;再扩充到全身,叫“美”,不但扩充到全身,还光大于外,叫“大”;既光大于外,又融会贯通,叫“圣”;圣德发挥到不可测度之境,就叫“神”了!你的师兄乐正子呢,乃是“二之中,四之下”:也就是居于“善”、“信”二者之间,处于“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孔子孟子的名言五句
孔子孟子的名言五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译文](孟子说:)“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离娄下)[译文](孟子说:)“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离娄下)[译文](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译文](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孟个性“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这是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
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
那么,历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
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
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
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
孔子不但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
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仅仅一味宽容,没有脾气。
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
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
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可别学宰予,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
齐宣王以前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能够废掉他另立新君。
”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
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名言赏析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名言赏析孔子孟子谏言名句译文孔子名言1、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敏:敏捷5、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敏:聪明。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9、敬鬼神而远之。
【译文】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就是说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为师者的启示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为师者的启示作者:蒋晓彤牟维珍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6期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人人都应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但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
这就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
孟子倡导“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四端虽然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但它们还只是善的萌芽,如果要成为“君子”,还必需经过后天的教化,使其得到扩充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深入地了解了弟子们的能力水平及性格特点等情况,以便对其施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论语·先进》篇中就有这样的一个生动例子:“子路问孔子:…我听到的事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父兄还在,你应该先去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一会儿冉有也来问:…我听到的事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子说:…你应该马上去做。
‟公西华很奇怪,就大胆地去问孔子:…冉有和子路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我要压压他。
冉求平日做事爱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
‟”孟子也很注意因材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注意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育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赞扬,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曾经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三)对学生充满感情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在生活中,他平易近人。
孔孟的育才思想
…
…
一
作者简介 : 蒋晓彤 , 尔滨师范大学历 史文献学专业 2 1 级研究生。 哈 00
・
2 4・ 6
工 程 科 技
表 l弧 形 液压 升 降坝 与 其 它 常见 拦 河 建 筑 物对 比表
()管 理 房设 计 :液 压 3
升降坝控制系统为一 台或 几 台液压 控制系统 ,这就使得 管理房 的规 模变 得 比较小 。 在进行 管理房位置布置设计
孔 子 、孟子都是儒家家学派 的代表人 物 ,他们 的思想虽 然都 的答复却不一样 呢? L ’孑 子说 : ‘ 子路的胆量有 两个人 的大 ,所 以 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有一定 的阶级 局限性 ,但是在传播 和发展 我要压压他 。冉求平 日做事爱退缩 ,所以我要鼓励他。 ’3 ”1 1 古代文化方面 ,他们都做 出了重要 贡献 ,尤其是他们在 长期 教学 孟子也很注意 因材施教 ,他说 :君子之所 以教者五 : “ 如 有 过 程 中总 结 出 的一 套 培 养人 才 的方 法 ,直 到今 天 仍 有 很 多值 得 借 时雨化 之者 ,有 成德 者 ,有达财者 ,有答 问者 ,有 私淑艾者 。此 鉴的地方。 五者 ,君子之所 以教也。 ”【 孟子在这里讲述 了 “ 君子” 的五种教 他们的教育思想可谓异 曲同l ,但也 有些不 同的地方 ,试分 育方法 :有像时雨那样慢慢润泽 的 ,使其仁 、善 的萌芽得到成长 。 T 析如 F: 有成全 品德 的 ,使其原有的品德得到完善 。有培 养其才干 的 ,使 1 人 人 都应 受教 育 其 才能得到发展 。有答问之教 ,适时 的为学生解 答疑问 ,有 私淑 孑 子认 为人的本性是相近 的,但通过 教育 .人 的道德水 平和 艾之教 ,靠 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使别人私下学 习的。孟子和孔 子一 L 知识水平都会得 到提 高 ,人 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 。这就是 样 都注意对不 同的学生施 以不 同的教育方式 ,他 们认为这样 才能 说: “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 l ”L j 孔子还提 出了 “ 有教无类 ”的主 培养起学生对学 习的兴趣 ,促使他们 自觉 的学 习 ,从而达到 最佳 张 ,认为人人都能接受 教育。孔 子在招收学生 的过程 中实践 了这 的学习效果 。此外这种教育方式也受到 了学生 的赞扬 ,孑 子 的弟 L 主张 ,f身低 贱 的仲弓 ,好勇无 礼的仲 由都被孔子 收为弟子 , 子颜 回就 曾经说 : “ H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I 。I 1 孔子认为只要经过 教育 ,人的品质就会得到提高 ,甚 至有一些不 4 对学生充满感情 良习 气 的人 ,也 可 以通 过 教育 重 塑 自我 。 孔 子对 自己的学生充满爱 ,在生活 中 ,他平易近人 。在教学 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应受教育 。他 说 : “ 饱食 、暖衣 、逸居而 中 ,他 “ 人 不倦 ” 诲 。孔 子平 时在 生 活 中和 学 生 谈 话 比较 随 便 ,而 史记 ・L 孑 子世 家》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 “ 有一次 无教 ,则 近于禽兽 。 2 ”1 1 孟子倡导 “ 性善 ”论 ,他认 为人 生来就有 且心胸宽广 。 《 “ 、义 、礼 、智”四端 , “ 仁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羲 孔子在 郑国和 自己的学生走 散了 ,孔 子一个 人站 在外城 的东 门 。 之端 也 ;辞 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 之心 ,智 之端也。 5 四端 郑 国有人对 子贡说 :东门外有个人 ,他的额头像尧 ,他的脖子像 ”[ 1 这 累累若丧家之狗 ’ 。后来子贡把这些如实的告诉 了孑 L 虽 然是 人本 身所 同有 的 ,但 它们还 只是 善 的萌芽 ,如果 要成 为 皋 陶,…… ‘ “ 君子 ” ,还必需经过后 天的教化 ,使 其得到扩充和发展 。孟 子说 子 ,孔 子听到后 不但 没有生气 ,而且还欣然笑道 : ‘ 谓似丧 家之 狗 ,然哉 !然哉 ! … 此外孔子对学生 的爱还集中体现在他 “ 诲人 “ 苟能充之 ,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2 ”[ 1 不倦”的精神 上。 锰 子公 ・ 孙丑_》 记载 : “ l 二 昔者子贡问于孔 子 2 以 身作 则 夫 ’孑 子 圣 孔 f主 张 “ 身教 ”胜于 “ 言教 ” ,教师 应 当 “ 以身 作则 ” 曰 : ‘ 子 圣矣 乎 ? L 日 : ‘ 则 吾 不 能 ,我 学 不 厌 而 教 不倦 , 也。 ’ 贡 日 : ‘ 不厌 ,智 也 ;教 不 倦 ,f 也 。 且 智 ,夫 子 既 子 学 一 “ 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l 论是统治者或是 其 ”l 无 l 教师都应 行 为 当 ,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 学生。有 圣矣。 ’ 子对 自己学生教而不倦 的精神 ,使学生们对孑 子也充 ” 吼 L 次他对子贡说 : “ 我不准备说话 了。 ”子贡问道 : “ 老师如果不 满感情 ,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 友 ,又似 父子 的关 系 , 以德 服人者 ,中心悦而减服也 , 说话 ,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孔子说 : “ 天也 不说话 ,四季不是照 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他说 : “ 常返行 ,万物 不是照样生长吗? 3 ”1 ] 可见孑 子 不但重 视 “ L 言传”更 如 七 十 子之 服 孑 子也 。 日 L ” 孟子也对 自己的学生充满感 睛,他说 : “ 君子有 三乐” ,而得 重视 “ 身教 ” 。 孟 子 也 十分 重 视 榜 样 的 作 用 。孟 子说 : “ 人 ,百 世 之 师 也 , 天下英才而教之正是其 中一乐 。他认 为一个人只有历经磨 难 ,才 圣 上天要 把一个重 大的任务交到 乎百世 之 L, 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 。 圣人是百世 会成就一 翻大事业 ,所 以他说 : “ ”日 的老 师 ,他们 在百代以前就奋发而起 ,在百代 以后 ,听到 的没有 某 个 人 身 上 ,一 定 先 要 苦 恼 他 的 心 意 ,劳 动 他 的筋 骨 ,饥 饿 他 的 不 以其 为榜 样 ,而感 动奋发 的。孟子说 : “ 爱人不 亲 ,反其 仁 ; 肠 胃 ,穷 困他 的身 子 ,使 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 ,这样便可 以 ”l l 经历过这些后 , 治 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 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 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 ,增加他的能力。 S 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 l ”口 孟子认为 “ 身教”胜 于 “ 言教 ” ,教师 自己才能成为 “ 大丈夫” 。这些 当然是孟子 自己的人 生观 ,但 其中 定要 做学 生 的榜 样 ,这样 做才 会收 到好 的教育 效果 ,才会让 却饱含着对后辈 的期望 。 5 学 习贵 刻 苦 “ 下 归 之 ” 天 。 3 因 材 施 教 孔 子 认 为学 习应 当刻 苦 。在 这一 点 上孔 子 自己就 是 榜 样 。 史记 ・L 孑 子世家》记 载: “ 孔子晚年喜爱读 《 易》,以致把 串联竹 孑 子 在进行 教学 时 ,能够根 据 每个学 生 的智 力水 平 ,进 行 《 L “ 材施教 ” 他说 : “ 因 。 中人 以上 ,可 以语 上 也 ;中 人 以 下 ,不 可 简的皮绳磨断 了三次 。他说 :在让我 多活几年 ,要是这样 ,我对 以语 上也 。 l ”I l 这就是说 ,对于 中等水平 以上 的人 ,可以告诉他那 《 易》 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充分掌握 了。 这个故事充分表明 了孔子 ”H 发愤 忘食 ,乐以忘忧 ,不 知老之将 些高 深的学问 ,I _ 对 F中等水平 以下 的人 ,不可 以告 诉他高深 的 刻苦学习 的态度 。他还说 : “ 学 问 .根据这个原则 ,孔子在 E常生活 中深入 的了解了弟子们 的 至 云尔 。 l f ”f 】 孔子 对 自己做学 问态 度的描 述 ,这种 学 习起来 这是 能 力水平 及性 格特点等情况 ,以便对其施行不 同的教育方式 。在 “ 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不知鼓舞 了多少后学之辈 。他对学生说 : 不 《 语・ 论 先进》 篇 中就有 这样 的一个 生 动例 子 : “ 子路 问孔 子 :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光阴似箭 ,我们不能让 时间一分一秒 ‘ 我听到 的事应该 马上去做吗? ’孔 子说 : ‘ 的父兄还在 ,你应 的白白流走 ,应该把所有 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所 以有一 次看到宰 你 该先 去 求 一 下他 们 的意 见 。 ’一 会 儿 冉 有 也 来 问 : ‘ 听 到 的事 予在睡午觉 ,孔子很生气 的说 : “ 烂的木头雕刻 不得 ,粪土似 我 腐 应该马上去做吗? ’孔子说 : ‘ 你应该马上去做 。 ’公西华很奇怪 , 的墙壁粉刷不得 ,对于宰予 ,不值得责备呀 ! 3 ”[ 1 称赞弟子颜 他还 就大胆的去问孔子 : ‘ 冉有和子路 问的是 同样 的问题 ,为什 么您 回安贫乐道 ,说 : “ 贤哉 ,同也 !一箪食 ,一瓢 ( 下转 2 4页 ) 6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约公元前371~前289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
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
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
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
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
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
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儒家四圣三贤分别是谁
儒家四圣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四人。
三贤指孔门圣贤卜子、闵子和冉子。
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很多思想家为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家四圣至圣孔子: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人,曾经收了三千弟子,不论出身,因材施教。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语言整理成《论语》,至今仍是中华的治学宝典,珍贵无比。
复圣颜回: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此人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就连孔子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个人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呢?才29岁他的头发就全白了,32岁的时候因为贫困苦学不幸先孔子一步去世,孔子得知后伤心不已。
后人被颜回这种精神感动,称呼他为复圣。
宗圣曾子:他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为人至亲至孝。
他一生遵从言出必行的行为准则,被世人尊重,死后被尊称为宗圣曾子。
著作有《大学》,《孝经》流传世间。
亚圣孟子:他一生遵从“民贵君轻”的主张,并且积极到各国游说他的思想,但是都得不到重用。
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为《孟子》,后代帝王也发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尊称孟子为亚圣。
儒家三贤卜子: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
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后来到魏国西河进学。
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
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
闵子: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冉子: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孟子作为圣 人体现出的思 想光辉
孟子的思想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 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 “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 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 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 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 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7.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 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 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 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 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 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 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 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 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 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看故事 猜成语 明事理 学做人
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 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 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再把它 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 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 又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 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 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 想、品质好起来呢?”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咱们聊聊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大佬的故事和成语,那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啊!孔子,大家都叫他孔夫子,是个大学问家,也是个教育家。
他整天琢磨着怎么让人变得更善良、更有智慧。
说起他,我就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你想啊,走在路上,随便碰到三个人,里头就可能有一个能教你点啥的。
这得多谦虚、多好学啊!还有“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咱们得多回头看看自己学过的,这样每次看都能发现点新东西,跟玩游戏发现隐藏关卡似的,多有趣呢!孔子教书,那可不是盖的。
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
有一次,他带弟子们去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个小孩,小孩在玩土堆,说:“你得先过我这关,才能过去。
”孔子一听,乐了,心想:嘿,这小孩还挺逗!于是他问小孩:“你凭啥不让我过啊?”小孩说:“我会背诗,你会吗?”孔子一听,心里有点惊讶,但还是让小孩背了。
结果小孩背得那叫一个溜,孔子都愣住了。
后来,孔子夸小孩聪明,还拜他为师呢!这事儿告诉我们,别小看任何人,说不定人家肚子里有货呢!再说孟子,他也是个牛人,儒家学派的大佬之一。
孟子讲究的是“仁政”,就是说当官的得对老百姓好,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有个故事,叫“孟母三迁”。
孟子的妈妈为了让他有个好环境,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一个墓地旁边,孟子天天学人哭丧;第二次搬到一个集市旁边,孟子又学人做生意、吆喝;第三次,孟母搬到了一个学堂旁边,孟子这才开始学人读书、写字。
这事儿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去了,得挑个好的!孟子还说过一句话,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话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就是说,要想干大事,得先吃点苦头,受点折磨,这样才能变得更强大。
就像打游戏,不打几个Boss,怎么能升级呢?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故事和成语,都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宝贝。
咱们得好好学学,不光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
孔子孟子的故事名称_孟子和孔伋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故事名称_孟子和孔伋的故事关于孔子我们知道有孔子拜师,孔子识字得食的故事等等,孟子有孟母三迁,孟子和孔伋的故事等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故事名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和孔伋的故事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
孟子和孔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
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孔伋门人的邻居。
孔伋门人就这样成为了孟子的老师。
孟子后来与他的门人一起写了一本书,书名和他名字一样。
它也是四书之一,与孔伋的中庸并列。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
其实孟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不显,直至宋朝。
后世称呼孟子为亚圣,他是儒学中除孔子外的第一人。
因为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两者有一些共通之处,就被合并称为思孟学派。
因为典籍的缺失,思孟学派也产生不断的争议。
尽管两个学派相互独立,在有一段时间里,两者是共存的。
但子思学派在缺少重要人物孔伋后,逐渐墨守陈规,没有提出新的学说。
孟子学派却不断提出新的论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所以孟子学派真正发扬了子思思想。
孟子能够成为儒派的楷模,跟孟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孟母承诺给孟子吃猪肉,为了不失信自己的儿子,尽管家里的钱不多,但还是实现了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
教育学生欲速则不达的故事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从前孩子上私塾,先要给孔夫子的牌位磕头——其实孔子不教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孔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比起今天的在校研究生还要大些;而且多半是“在职攻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官、经商、当管家。
孔子对这些大学生也相当客气,不大端先生架子。
学生在他面前也都能各言其志,甚至给先生提个小意见什么的,孔子也不以为忤。
台南孔庙明伦堂内景
有一回孔子到武城去,听见街边百姓弹琴唱歌,不禁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言外之意:礼乐是君子的专利,百姓操弄这个,有点糟蹋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是武城的父母官,这时正陪着老师视察,接口说: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让百姓受点儿礼乐熏陶,难道不好吗?孔子听了,回头对其他学生说:各位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能说:佩服!
宋刊《孟子》书影
跟孔子相比,孟子就没那么随和了。
他有个学生乐正子(名克),是鲁国人。
孟子在齐国时,乐正子跟着一位齐国官员来到齐国,第二天去看老师。
没想到孟子虎着脸问:你还来看我吗?乐正子一惊,忙问:
先生何出此言?孟子说:我问你,你来了几天了?回答: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然如此,我这话有错吗?乐正子解释说:我昨天找旅馆来着。
孟子说:你听谁说的,先找旅馆、后看长者?乐正子只好低头说:学生有罪!(见《孟子·离娄上》二四)
大概孟子的火气还没消,在下面一则语录里,继续数落乐正子:你这回跟王子敖(就是那位齐国官员)一块来,不就为了吃喝吗?没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归齐就是为了吃喝啊!——孟子大概是不满意王子敖,结果一肚子“庄稼火儿”都撒在学生身上;当然这里也有批评学生跟错老板的意思。
想必乐正子心里也知道,所以低头闭嘴,没敢跟老师“较斥”。
其实乐正子是孟子最喜欢的学生。
另一个学生曾问孟子:我师兄乐正子怎么样?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
”又解释说:品德分六等,值得喜欢叫“善”;优点实际存在叫“信”;再扩充到全身,叫“美”,不但扩充到全身,还光大于外,叫“大”;既光大于外,又融会贯通,叫“圣”;圣德发挥到不可测度之境,就叫“神”了!你的师兄乐正子呢,乃是“二之中,四之下”:也就是居于“善”、“信”二者之间,处于“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孟子·尽心下》二五)——孟子对学生的观察剖析既细致又透彻,绝非大笔一挥,随便给个优、良、中、差了事!
忽然想起孩子念大学时回来讲的笑话:选某课的学生从高年级同学那儿听到一个恐怖传言:那位号称“灭绝师太”的老师有个特殊的阅卷方法:把一摞卷子抬脚一踢,落在左边的都算及格,落在右边的一律“挂科”补考!——这当然是孩子们的调侃:当你的课讲得不明不白,考题又让学生们心里没底时,他们自然会用可笑的夸张来化解心头的郁闷。
然而“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也有打分随便的时候吗?有谁像孟子那样下力气“琢磨”学生来着?在孟子面前,我们都有愧啊!
严师出高徒,乐正子到底没辜负老师的栽培与厚望,日后做了鲁国的执政。
消息传来,孟子“喜而不寐”——倒不是因为今后可以走个后门、受个请托、弄俩闲钱儿花花;孟子是替国家高兴。
不过就是这时,孟子的头脑仍是清醒的。
他的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乐正子强吗?他回答:不强。
问:思想深邃吗?回答:不深邃。
又问:见识广吗?回答:不广。
公孙丑不解:那您为什么“喜而不寐”呢?孟子回答:乐正子好善,这就够了!好善的人,就能吸引天下好善的人给他出好主意;不好善者,则会引来一帮“谗谄面谀之人”,还能指望治好国家吗?(《孟子·告子下》一三)
孟子雕像
不巴结学生,这是孟子的一贯立场。
他在滕国讲学时,滕君的弟弟滕
更也纡尊降贵前来听课。
可学生们发现,孟子很少回答滕更的问题,大家甚至觉得老师有点失礼。
孟子回答:我有五不答:倚仗贵势来问,倚仗聪明来问,倚仗年长来问,倚仗功劳来问,倚仗交情来问,我都不会搭理他!滕更同学在这五项中占了两项。
——哪两项呢?孟子没说。
应该是贵势和功劳吧?
这么说来,孟子的态度,似乎又不如奉行“有教无类”的孔子了。
不过孟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教诲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对某些人不屑于教诲,那也是一种教诲!(《孟子·告子下》一六)——想来滕更也从这“不教之教”受了益,今后再向老师请教,还会露出倨傲之气吗?
孟子对滕更的态度,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这算不算“师道尊严”呢?还记得有一个时期,我们严厉地批判“师道尊严”,甚至老师要反过来接受学生的“教诲”和戏侮,这两千年的“进步”,肯定是孔老师、孟老师做梦都想不到的!
经历风雨,回头再想想,我倒认为:教育是分阶段的,不能总是幼儿园哄孩子式的。
没有权威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教育。
只是这种“权威”不能靠打手板、揪耳朵来建立;靠什么呢?——了解一点孔、孟的言行,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