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荀子》解析版
《荀子》解析版《荀子》解析版【导读】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在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
《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正如荀子所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荀子·天论》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可见在孟子看来,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相反,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论》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职责。
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
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又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照荀子的说法,如果忽视人所能做的一切,就会忘记人的职责,如果敢于“思天”,就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
这就是“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
孟子注重培养人的性情和品德,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改革;荀子则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教育的培训和引导。
以下是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性情。
他认为“人之始生也,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意味着人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发扬人的本性善良,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提出了“四端”(仁、义、礼、智)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仁是人道的核心,是超越自我、关心他人的情感;义是人们根据道义准则去行动;礼是一种有序和谐的行为规范;智是指人的智慧和理性。
而这四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改革。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在孟子看来,人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养心之道”和“养德之道”等教育方法,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荀子则相对强调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智力和才能。
他认为人之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荀子主张以理性的思维和智慧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高个人的学识和能力。
荀子提出了“五利”教育目标,即“明辨利害,知修操行,有文才,能辨是非,知事理。
”他认为这些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素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
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培训和引导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训练和培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他主张通过榜样和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荀子思想原文与解析
荀子思想原文与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首先介绍荀子思想的原文,然后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推敲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思想原文荀子的思想表达形式以篇章为主,以下是荀子一段原文的摘录:“人之性自善也,其恶之有外因;物之初生也,其死之有时;人之始生也,其老之有岁;具物丽也,各有所至。
”(摘自《劝学》)二、荀子思想解析1. 人性善恶: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所以有恶行,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通过这种观点,提出教化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让人们远离恶行,追求善行。
2. 命运观:荀子认为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定数,人不可逆转命运。
这种观点体现了荀子对宿命的认识,他认为人类在面对命运的限制时,应该以宽容和坚韧的心态去应对。
3. 程术观:荀子非常强调人的良好修养和仪表。
他认为人应该努力遵循礼仪法度,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4. 人君治理:荀子提出了明君理念,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明君的领导。
明君应当具备仁义智能的品质,以使国家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稳定。
三、荀子思想的意义荀子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人性教育:荀子的人性善恶观主张了人性的教育性,强调了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促进了儒家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社会秩序:荀子认为国家需要明君来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君主制度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仁义道德:荀子高度强调个体修养和道德观念,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的道德观点对于儒家伦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荀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
他提出的人性教育、社会秩序和仁义道德观念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两位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的作品,他们对教育思想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分别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每个人大致总结500字。
1.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亚圣”,他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性情。
他认为每个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美。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善良、有天赋的道德感。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道德品质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使之自觉奋发,追求德性的高尚境界。
其次,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就必须修养品德。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道德的榜样和引领者,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此外,孟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包括贵族和平民,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天生并没有区分贵贱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孟子提出了“养人之道”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通过恢复人的本性,引导人发挥潜能,并通过仁爱和亲和力来教育人。
他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并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教育。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行诱导”和“使人自信”等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事物的敏感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19教育学考研干货!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学记》教育思想
19教育学考研干货|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学记》教育思想凯程教育教研组整理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这一章内容比较多,主要掌握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内容很多,重点也很多,拿起笔写下来吧!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与思孟学派孟轲,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
孟子受业于子思,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也被认为是孔子的嫡传,所以儒学又被称作“孔孟之道”,代表作《孟子》。
教育的作用得民心,求放心❶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得民心孟子主张“施仁政”,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❷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求放心➀人性论基础:性善论认为人先天具有善性。
但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➁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
➂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在于“求放心”,即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人仅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还要对这种先天的善端存而养之,扩而充之。
而且如果人受到不良社会环境或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目的明人伦所谓人伦,即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中国教育史: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核心观念
—— 自觉精神
•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的爱 • 孝悌,人之本:差别之爱
—— 外在约束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父母去世守孝三年
A B O U T
TYPE SOMETHING
• 礼,是外部的规范、仪式、形式等,
是约束强制的;
• 仁,是内部的感情、精神,是自觉的。
• 礼与仁是统一的,就像我们今天常说
因材施教 弟子问仁
子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仲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
仁者,其言也讱
因材施教——弟子问仁
• 子路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 子曰:闻斯行之。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六、教师论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王毅:真正的和,是承认和尊重不同
孔子,名_____,字______.
生于_______,为当时的鲁国,鲁国负责周朝的制 礼作乐(典章制度等)。
本宗是一个贵族,至孔子时虽已降为贫民,但生长 在礼教的邦国,且贵族的习气——遗风旧典保留了 下来。所以孔子少年时即知礼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教育对象论
有教无类
• 德行可以通过教育而养成,只要 愿意学习,不分贵贱贫富,不分 地域,一律施教。
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私学盛行。
士阶层的兴起
最低等级的贵族:掌 握一定的知识文化 “礼不下庶人”
四民:士、农、工、商 “礼贤下士”
孟子荀子的观点
孟子荀子的观点
孟子,战国中期人,主要思想主张:⑴被称为“亚圣”;⑵思想主张有: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
③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荀子,战国末期人,⑴思想主张: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
④主张进行法治。
⑵荀子贡献: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荀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高考历史必修一】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原卷版)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5.(2017·新疆模拟)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
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
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无道君主
4.《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
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 )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
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 )
A.后世民型的调整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
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
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 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 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 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 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 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 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能够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 矣。 ——《荀子·天论》
4、 儒家提倡旳“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 稳定,增进经济旳发展。
5 、儒家主张旳“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旳 统一,在今日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知识点拔
• 老子旳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 关键
内容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 1. "道"是万物旳根 源
• 2.朴素辨证法思想
• “道”是世界旳 根本;
儒家思想旳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旳 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旳发展和人才旳培养 有主动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 观有利于构建友好人际关系,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 涵养,有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旳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旳进行。
也。
——《韩非子·定法》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 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孔孟荀哲学
孔孟荀哲学孔孟荀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三足鼎立,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精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指导。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仁爱之道。
他认为,实践中的道德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孔子提倡诚实、尊重、恭敬和孝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实践。
他讲究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和谐,倡导和谐共处,注重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
这样的思想理念引导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为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孟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恶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加以合理的培养,人们就能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行为。
孟子提倡“爱人、亲人、仁人”,他认为仁爱是实践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虽然人性存在善恶之别,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自身,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道德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再次,荀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恶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纠正其恶习,追求道德的完善。
荀子提倡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他说:“人之性惟善性”,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正面的教育和自我修炼来纠正人的恶习,实现“内圣外王”的境界。
荀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要从内在进行道德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和力量的人。
综上所述,孔孟荀哲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指导。
它们在人伦道德、仁爱之道和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孔孟荀哲学,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孔孟荀哲学的内涵,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我国古代思想家着重探讨了伦理问题,其中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理论依次是(
我国古代思想家着重探讨了伦理问题,其中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理论依次是(
我国古代思想家着重探讨了伦理问题,其中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的理论依次是:
1、孔子: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墨子: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
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
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3、孟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孟子》全书虽非全是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4、荀子: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 (2017 •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 B .民贵君轻 C .天人感应 D .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 (2016 •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 (2015 •山东文综• 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4. (2014 •上海单科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 B .《庄子》 C.《韩非子》D .《道德经》【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5. (2012 •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6. (2011 •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
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7. (2011 •广东文综•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 A B、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模拟突破1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 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即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2 •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A. 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 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 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 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答案】D【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A. 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答案】D【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4. 《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此荀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答案】D【解析】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5.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答案】C【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
6. (2019 •河北石家庄模拟)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
其后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辨”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
7. (2019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 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亲情,故D项正确。
8. (2018 •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答案】A【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
9.(2018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 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解析】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 项正确。
10. (2017 •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 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 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 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 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 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答案】B【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 根源,“吾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