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e32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2.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我针对教授古诗词的三节课进行的反思案。
教学反思一:课程目标和设计1.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诗词的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核心内容:首先,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
然后,分析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最后,通过具体的诗词例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巩固与拓展:通过学生欣赏名家古诗词的赏析和自己的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概念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诗词的概念和背景。
(2)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赏析法:通过学生欣赏经典古诗词的诗句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呈现: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诗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个人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词,通过个别辅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外出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展览或诗词比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三:教学效果和改进1.效果:通过这三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改进:(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具体、更有代表性。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9a7a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f.png)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古诗词教学反思1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对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偏重知识化、教学教条化、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本文就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故事导入,开拓视野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她的丈夫赵明诚觉得自己写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写了十五首词,然后连同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起寄给了一位朋友鉴赏,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等三句绝佳”。
而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阴》,赵明诚于是心服口服。
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习动机。
2、活用古曲,创设情境我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古曲,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豪迈油然而生。
3、配画学文,体验情感不少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借助绘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前备好一幅画有“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的图画,词曲所反映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反应的情感,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作者及诗词背景,为学习、欣赏古诗词铺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词反应的内容无不与作者生平、阅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e6f9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6.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需要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分析。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成功和挑战,并制定改进措施。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共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7fd8e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d.png)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一)《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本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在美,接受精神启迪,加强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对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写景抒情诗歌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本课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写诗意境之美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上完成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反思课堂亦有不足之处:1、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导致课堂活跃性不够,教学略显沉闷。
2、在课堂的时间把握上还很欠缺,以致于课堂的最后小结匆忙结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缺陷方面的锻炼,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一)今天教学的课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首诗,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是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6927b1a0912a2161579291f.png)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导语:古诗词是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诗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篇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
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
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
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722e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b.png)
提高教学技能
参加教学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增强与学生沟通能力
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 学方式和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教材内容的呈现
04
教材中对古诗词的解析和注释较为详尽,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但在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拓展内容
01 02 03 04
关联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与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诗人的人生 经历、时代背景等,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兴趣。
诗词艺术的深入
对于诗词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探讨,帮助学 生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
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古诗词,并布置了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 等。这些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师引导方式
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明确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的重点和要求。我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确保 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 方式,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需要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 表现,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效果
03
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氛围
01
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注重营造了一个宁静、庄重的课堂氛围,
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合 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重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8826d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5.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内容是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诗词三首》。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解读、欣赏等教学方法,力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前准备了多媒体PPT,将三首古诗词进行了解读和欣赏,并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案例和思考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简单介绍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让学生回顾上节课中学习的古诗词,以此为过渡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解读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子,我进行了注释,并分析了其语言特点和意境。
3.欣赏课文在欣赏环节中,我放映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并引导学生就自己所感所想,进行交流和讨论,以达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4.学以致用在学以致用环节中,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情境中。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此锻炼其写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也对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学以致用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体上,本次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中学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准确地预估学生所掌握知识,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使学生接受教育知识更加深入易懂、印象更深刻,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要注重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这方面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
个人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的手段,在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调研和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9b524fbba0d4a7302763a63.png)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
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
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
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
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等。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
![古诗教学反思──《望洞庭》教学后记](https://img.taocdn.com/s3/m/a5b3fc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4.png)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词
教学方法未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同时,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 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04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方法未能调动学习 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 参与的意识,需要进一 步引导和激励。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 现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时 过于繁琐,可能会影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词
教学方法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通过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能够在探究和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同时,在诵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逐渐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 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详细描述:通过课堂互动、学生提问和课后 作业的完成情况,我评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度。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 容,感受诗歌意境,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修辞 手法运用方面仍需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 将在后续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
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02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但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或灵活的问题时,部分学生 表现出对知识运用不够熟练和灵活。
学生是否对古诗产生了兴趣,并能够自主阅读和欣赏
总结词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激发 ,但自主阅读和欣赏的习惯仍需培养 。
详细描述
初中语文《己亥杂诗》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己亥杂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16310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0.png)
初中语文《己亥杂诗》教学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己亥杂诗》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往往会被教师选为教学内容之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加以反思。
本文将对《己亥杂诗》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选择《己亥杂诗》是辛弃疾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诗作,其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充分挖掘这首诗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才华和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能力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己亥杂诗》时,我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播放了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图片和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豪情《己亥杂诗》中融入了许多辛弃疾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在教学中,我通过解释和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豪情和壮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狂热和深情。
三、教学反思1. 缺乏情感交流尽管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的情感交流仍然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
2. 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
一些学生对《己亥杂诗》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改进措施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音乐欣赏、绘画、小组合作等,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己亥杂诗》的内涵。
2. 拓宽教学资源除了课本中的内容外,我会积极寻找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资料和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实践古诗词教学反思(3篇)
![实践古诗词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656af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3.png)
第1篇一、引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参与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反思。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欣赏、创作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1)古诗词基础知识:诗、词、曲的分类,平仄、韵律、对仗等。
(2)古诗词鉴赏: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3)古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创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与反思1.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讲解: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曲的分类,平仄、韵律、对仗等。
(3)鉴赏: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创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教学反思(1)注重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讲述古诗词的起源、发展、流派及代表人物,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魅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规律;通过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创作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古诗词,提高鉴赏和创作水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9097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5.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在本次古诗词教学中,我选择了《古诗词三首》进行教学,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选择了这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词代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手法,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价值和教育意义。
同时,这三首诗词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古诗词作品,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针对不同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授《静夜思》时,我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月亮的形态和夜晚的宁静,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
然后,我分析了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思。
最后,我进行了口头反复,让学生模仿朗读并加深记忆。
在教授《登鹳雀楼》时,我先呈现了一幅描绘雀鸟翱翔的画作,激发学生对美好飞翔的向往和想象。
然后,我讲解了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进行个人解读。
最后,我设置了小组讨论和个人展示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表达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
在教授《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先通过地理地貌的图片展示和音频播放,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神秘和壮丽。
然后,我讲解了诗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我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悟。
同时,我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和记忆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和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布置还可以更加合理和科学。
虽然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古诗词作品,但在教学时可能未能考虑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层次。
下次教学中,我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喜好来选择更加适合的古诗词作品。
其次,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掌控仍有待改进。
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课堂组织的不够紧凑,导致一些环节的进行不充分或过于匆忙。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6693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8.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文化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学,我以《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浪淘沙·北国风光》三首古诗词为例,通过深入解读、鉴赏赏析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和文学审美素养。
以下是我对这三首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本次教学中,我明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 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2. 分组合作法:在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赏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借景生情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情感的共鸣,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4. 朗诵演绎法:由学生担任角色,通过朗诵和演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在教学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有关李白和王之涣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此首诗的动机和意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开展诗词背景探究的讨论。
2. 鉴赏赏析《静夜思》首先,我向学生讲解《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和意蕴,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字句和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cd42aa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9.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方案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课程内容。
该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2.熟练背诵和欣赏古代诗词;3.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审美情趣,以及运用古代诗词来表达自己情感与意思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古诗词背诵对于学生来说,古诗词背诵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安排中充分考虑这一点。
学生背诵方式1.让学生按照作者分类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2.让学生按照体裁分类背诵,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背诵方法1.将背诵的古诗词分为小组进行背诵。
分组背诵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分配背诵任务和练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2.对于那些比较难背诵的古诗词,老师可适当地分解文意,让学生逐句背诵。
2.古诗词欣赏基于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有关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诗词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方式1.具体的境况和事物往往会在古诗词中被具象化,教师可以逐步呈现这些具象化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对诗词的各个层面有更清晰的认识;2.利用生动的故事和古代传说来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古诗词创作过程。
3.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欣赏古代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
3.古诗词创作1.给学生布置古诗词创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逐渐了解古人文化的基础上,从更深的层面去探讨古代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2.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古代诗词,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和技巧;3.强调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指导学生从思维层面上去领悟和欣赏古人的旷世之思。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多加思索。
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166a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d.png)
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九年级语文《蒹葭》
在教授九年级语文《蒹葭》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我做得还算不错。
课文内容较简单,属于古文诗歌类,适合九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我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背景和蒹葭的意义。
我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解读教材,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能够更好地给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而,我在课前准备中没有设计好教学活动,只是简单地讲解了课文内容。
下次教学,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准备,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我注重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我借助了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和感受。
但是,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下次教学,我会增加一些朗诵和演绎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此外,在学生评价方面,我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虽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和个人阅读等方式,但是没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反馈和评价。
下次教学,我会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提问和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总的来说,九年级语文《蒹葭》这节课我做得还不错。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43f8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c.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教学反思《诗词五首》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十六课,本课主要内容为五首古诗词,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平仄韵律、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教学的目标是:1.了解五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这五首古诗词的平仄韵律、意境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喜欢读古诗词吗?”“你喜欢读哪一位唐诗人的作品?”。
通过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学习程度。
2.讲授我在课堂上通过课件、诵读、讲解等多个途径来讲授这五首古诗词。
在讲解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五首诗词的背景、平仄韵律、表达方式和意境,积极探讨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在讲授“登高”这首诗词时,我还结合了诗人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杜甫的作品多描写民生百姓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让学生认识到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
3.解析为了巩固学生对五首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我提供了一个题目为“赏析古诗词”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文学素养和学习效果。
4.结束在课堂结束之前,我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程度。
我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诗词中最让你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你通过这五首古诗词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我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反思1.优点本节课教学相对顺利,这与我对本节课的充分准备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习题解析、名言警句、教学游戏和语文教育观等,使得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2.不足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反思(共二篇(《饮酒》《春望》等))
![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反思(共二篇(《饮酒》《春望》等))](https://img.taocdn.com/s3/m/fc4f7dd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1.png)
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反思(一)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最后单元的最后一课,由陶渊明《饮酒(其五)》、杜甫《春望》、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和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五首诗词组成。
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课目的皆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品位。
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
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
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
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
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
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反思(二)《诗词五首》是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在往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学生只是机械的翻译,辛苦地背诵,缺乏与诗人、诗情的共鸣,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成功之处: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初中古诗教学反思
![初中古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f64c6c2f60ddccda38a0f3.png)
初中古诗教学反思篇一:初中古诗>教学反思在我们日常的古诗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孩子们其实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一是因为古诗中语言太精练,孩子们读不懂,二是因为古诗文离我们太遥远,而且里面的景物、事物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并不贴近,所以,孩子们接受的主观意识不强。
那么,在课堂中,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几十个字背下来即可,而是要让孩子们走进传统经典,感受其魅力,那么如何能把孩子们带到经典中,主动的去探求知识呢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反复学习,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发现,孩子们对诗歌写的什么内容,其实并不感兴趣,反而对诗歌的生平、经历等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抓住了孩子们这方面的喜好,每节课正课之前,我都会为孩子们讲一个与诗歌、作者有关的古诗,或者干脆就把诗歌一古诗的形式呈现。
如我在五言律诗《野望》的讲解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一、抄写古诗,标准字音。
二、标出平仄,反复朗读。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注意语调变化。
四、整体感受,请你根据“时间、地点、>景色、事件、心情”等几个方面把整首诗串联成一个小>故事。
五、整体分析。
六、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七、背诵古诗。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充满了兴趣,很快,孩子们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境,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歌的内容。
更神奇的是,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直接把诗歌的内容背诵下来了。
细细回想,其实每一首诗都有它的写作背景,情境,真正能被孩子接受的,其实是诗歌所蕴含的知识背景,而文字,只是把孩子们引向那个时代、那个情境的一个载体,在让孩子们熟悉语言风格的前提,文化的教育其实才是孩子更大的渴求。
篇二:初中古诗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
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古诗词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实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53cb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3.png)
古诗词教学反思实用10篇古诗词教学反思 1教学时《四时田园杂兴》,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
有的说:“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黄’和‘杏子肥’ 中可看出描写的是夏天的季节” ;有的说:“ 从第二句中的‘菜花’和图上画的‘绿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们情绪高涨。
他们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描写的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景色。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讨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古诗词教学反思 2一、思教学理念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
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
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
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
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时,是否记得。
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
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
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
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
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
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
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
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
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
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 ,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3 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
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
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 、“过”“入” 、“满” 等字,但终觉不如“绿” 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 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 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4 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 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