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朱熹的褒奖
朱熹与理学

朱熹与理学(转载)朱子是对朱熹的尊称,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
江西婺源人。
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
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
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
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一、朱子理学的形成世界上文化有东西两大系统,东西文化则以儒家和基督的思想为根源和基础。
儒家的起源和发展分两个时代,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
孔子以仁像人住的房子,义如人走的道路。
人是离不开仁义,“仁以爱人,义以正义”,如此则民治行矣。
孔子是生在公元前551年春秋时代,鲁国人。
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是全世界公认的儒学开山鼻祖。
春秋末期,王权衰弱,礼崩乐坏。
孔子一方面要维护王权及王道,另一方面又要谴责那些乱臣贼子,以期达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
所以他的《春秋》大义是要作为统一国人思想的依据,认为“天命”是一种不可违抗的必然胜。
到了战国后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否定有意志的“天”。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一场“焚书坑儒”将儒家学说打入了深渊。
至西汉董仲舒,为了适合西汉政治的需要,将儒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结合起来,扩展成“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的“尊王攘夷”王权思想。
后来唐朝的柳宗元及刘禹锡对此加以批判,终于把“天”还原为自然。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

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理学大家朱熹为何沦落到人设崩塌原创2021-12-15 20:00·酒肉池林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清·康熙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从来不缺“大家”,我们比较熟悉的肯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那个时候出现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个时代,有儒家代表的孔子和孟子,墨家代表的墨子,法家代表的韩非子,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等,可以说,“百家争鸣”时代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后世的另一个“大家”,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等,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又一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
一提起朱熹,我想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人,他的理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影响非常巨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而且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由此可见,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熹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所以得到后世帝王的强烈推崇。
但是,跟他的理学思想一样出名的还有他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很多人认为他“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朱熹为什么从一个满腹经纶的理学大家沦落到人设崩塌?他又干了一些什么让大家接受不了的事情呢?有人说,朱熹崇尚孝道,号召人们孝顺父母,可他自己却让老母亲吃残羹剩饭,艰难度日。
有人说,朱熹跟自己的儿媳妇勾搭成奸,甚至搞大了儿媳妇的肚子,简直就是禽兽行径。
更有人说,朱熹一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一边自己和尼姑私通甚至娶尼姑为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那么,真实的朱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干了那些事情吗?这些罪名又是从何而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位理学大家在他71年的人生生涯中,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事,导致他晚节不保,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伪君子的。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朱熹资料简介朱熹,字元晦,因谥号为“文”,故后世称其朱文公,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公元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其祖籍为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乳名唤作沈郎,他出生时右眼角有七颗黑痣,排列犹如北斗七星。
朱熹五岁入学,能读懂《孝经》,六岁与孩童嬉戏玩耍,将八卦画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后朱熹之父朱松病逝,临终前将朱熹托付与好友刘子羽,并请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学识颇深的好友代为教育,刘子羽将朱熹视如己出,而刘勉之还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朱熹。
朱熹入仕后,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为官清正有为,还曾为宋宁宗讲过学。
朱熹一生的著作颇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四书章句集注》还被钦定为教科书以及科举考试的标准。
后人为朱熹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朱熹的教育思想介绍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亦称朱子,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洲知府等官职,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政绩,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书院,紫阳书院,后来陆陆续续的还有武夷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朱熹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为这些书院制定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育制度上,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启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根据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解,创造出了人一生中的教育阶段,小学和大学这两个时期,并提出了这两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方式,是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后世是直接借用了这种划分并进一步发展到现在小中大的模式。
朱熹提出在小学儿童阶段,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制定了其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学其事”,教会儿童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即可,并辅助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这种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在教学方法上,朱熹秉承了孔子的理念,因材施教,及早施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文化知识传授给身心未成长完成的儿童,而进入大学后,就要改变方法了,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其事”,大学就是“知其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探究辩论知晓事物的义理规律,并提倡大家应该互相交流,不同的学术派系之间要更是如此,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为后世人们推崇。
朱熹的历史评价

朱熹的历史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
路修齿耄,神往形留。
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②寻芳:「芳」花草。
春游踏青的意思。
③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
④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
⑤东风:春风。
诗歌翻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诗》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我眼中的朱熹作文

我眼中的朱熹作文说起朱熹,一开始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那几句干巴巴的介绍,什么理学大家啦,什么思想家啦。
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他有了更真切、更生动的认识。
那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闲极无聊,决定去图书馆逛逛。
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关于朱熹的传记。
原本只是随手一翻,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住了。
朱熹出生在南宋时期,他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据说他小时候就常常对着天空发呆,思考着那些深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天上会有星星?”“为什么四季会更替?”这股子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熹开始游历四方,拜访名师,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
他走过山川湖泊,看过世间万象,每到一处,都会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
有一次,朱熹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村民们正在为灌溉农田的事情发愁。
原来,由于水源不足,农田无法得到充分的灌溉,庄稼都快干枯了。
朱熹看到这一幕,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帮忙想办法。
他仔细观察了村庄周围的地形和水流走向,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修建水渠,将远处的水源引到农田里。
村民们一开始半信半疑,但在朱熹的耐心劝说下,决定试一试。
经过几天的努力,水渠终于修建好了,清澈的水流顺着水渠欢快地流淌进农田,庄稼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村民们对朱熹感激不已,而朱熹只是微微一笑,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朱熹不仅关心民生,在学术上更是一丝不苟。
他常常为了一个观点,查阅大量的书籍,反复思考、论证。
有时候,他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但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中,他的思想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认为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他曾经对着一棵竹子观察了整整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想要探究竹子所蕴含的道理。
结果不但没悟出什么,还把自己累得够呛。
别人都笑话他傻,可他却不以为然,说:“我这是在追求真理,你们不懂。
(31)大诗人朱熹

(31)大诗人朱熹大诗人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说朱熹是“大诗人”,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强烈反对。
的确,在人们的心中,只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这一类人物,才算得上“大诗人”;朱熹只是一位“理学家”,够不上“大诗人”的称号。
其实,朱熹不仅在理学上有巨大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造诣,他一生创作了1200多首诗。
只是由于他在理学上的成就太耀眼,掩盖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光芒。
一、朱熹的诗路朱熹幼年的诗歌创作,深受其父朱松的影响。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重和元年戊戌进士,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
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其诗作大多写于主管台州崇道观时,反映其半官半隐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畅。
《四库全书》收录其《韦斋集》12卷,《全宋词》辑其《蝶恋花》词1首。
在诗歌上,朱松早年即以诗名喧播于新安,与同乡诗人俞猷仲等人结为“星溪十友”。
其诗学的是江西派,同他唱酬的也多是学步江西派的诗人。
但是,由于黄山谷标举去陈凡俗,脱胎换骨,后起的江西派诗人无不刻意求奇,用拗律、拗句、险韵、奇事、僻典的风气弥漫诗界,流于生涩枯硬,奇险雕琢。
南渡以后的诗人们,便从两条学诗的路子上来力挽江西派的颓风:一条是转学晚唐,想以晚唐的温润工秀来矫正江西派粗豪瘦涩之弊。
从韩驹开始,到陆游、杨万里,走的都是这条诗路。
另一条是推本《诗经》传统,中标陶谢柳韦,要以《诗》三百的言志无邪和陶韦的萧散冲淡,来救治江西派的雕镂奥峭。
延平名人朱熹颁奖词

延平名人朱熹颁奖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
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
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
这个学派的统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
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
他还在修改他的注。
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
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
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
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
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
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对朱熹的褒奖
宋朝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赐谥曰“文”,称朱文公
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诏谕朱熹的《四书集注》立于学宫,作为法定的教科书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九月,改封为徽国公
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诏从祀孔庙。
朱熹取得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
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御书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布天下学宫
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赐建阳“考亭书院”御书匾额
度宗淳化五年(1269年),诏赐婺源朱氏故祠名“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立
元朝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诏朱熹等宋儒从祀孔庙;以程、朱之书为科考法定经本
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诏创立朱熹文庙于婺源。
此为独创朱熹文庙之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改封朱熹为齐国公
明朝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钦定编纂,并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颁行于天下,为朱明王朝科举取士的范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建安朱熹后裔九世孙梃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建博士府;
嘉靖二年(1523年),又诏婺源朱熹后裔十一世孙墅,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两地世袭一直延续至清末。
同时推行祭朱制度,每年春秋二祭。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礼部下文各地建祠崇祀。
又降旨建安博士府致朱子祝文。
景泰七年,以门人黄榦、蔡沈、刘㷍、真德秀陪祀。
清朝
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御书“白鹿书院”额,并赐儒家经典,又御书“学达性天”匾额送建宁府武夷山紫阳书院等相关书院。
清康熙二十九年(1680年),命闽徽两地后裔承袭五经博士。
康熙四十四年(1750年),颁赐匾额和对联给建阳考亭书院。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
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大成殿内。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诏命李光地等编篡《朱子全书》,五十六年(1717年)编篡《性礼精义》,康熙亲自作序,颁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