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朱剑功

一、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有:乙肝、丙肝、病毒的侵袭,肌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感染的发生,出血的倾向,或严重出血,营养不良,以及药物治疗等。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

(一)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

肝脏代谢功能的降低,以及肠胃功能的减退,使得维生素B12 、叶酸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碍。早期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增大、营养不均、红细胞大小不等,严重时造成贫血。营养性及红细胞出血,在酒精性肝硬化中较为常见,在非酒精性肝硬化中失血和缺铁可能是贫血的重要原因,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障碍。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抑制和铁的利用障碍,同时脾脏功能亢红细胞破坏加重,造成贫血,或肝病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均可造成骨髓造血障碍,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的改变。造成肝硬化贫血的原因还有:由于脂肪代谢紊乱,血腔中有某种异常类品也可引起贫血的发生。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特点

1.Hb 、MCV 、RDW 、Hct 、MCH 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

Hb 、MCV 、RDW-CV 与反映肝病严重程度的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活力、凝血酶原时间呈相关关系。慢性肝炎中、重度,代偿性及失代偿性肝硬化Hb 逐渐降低,MCV 、RDW-CV 逐渐增大。肝硬化患者RDW 、MCV 、MCH 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其升高趋势越明显。Child 分级 C 级患者MCHC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从RDW 改变看,肝硬化患者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升高越明显,提示肝硬化患者其红细胞大小不一,而肝功能损害越重,其红细胞大小不均一性越明显。

2. 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骨髓造血活跃,未成熟红细胞增加,虽然血细胞计数未见异常,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加明显。肝炎的病毒作用于红细胞膜,可使红细胞膜抗原变化,诱发免疫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和抗病毒抗体。抗病原抗体复合物黏附与红细胞膜上,使膜的硬度增大,激活补体C3 与吞噬细胞膜结合。红细胞变为球形,造成MCV 增大,红细胞可塑性降低。红细胞变形可影响全血黏度、体内微循环有效灌注与红细胞寿命。

三、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

(一)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

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机制,包括:

1. 脾脏的作用

全身血小板1/3 以上滞留在脾脏内,可与外周血的血小板自由交换,约75% 衰老血小板在脾、肝中破坏。(长期认为,脾脏在血小板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肝硬化门脉高压致脾脏淤血肿大,脾肿大时脾血池容积扩大,脾内红细胞池、白细胞池和血小板池占循环内相应血细胞总量的比例较正常脾增加5.5~20 倍不等,其中尤以血小板池增加最显著,这与临床上脾亢进时血小板减少常常出现最早、最明显相一致。临床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比术前明显升高,为大家所公认。

有关脾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的机理,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1 )过分阻留吞噬学说

当脾脏有病理性肿大时,血细胞阻留作用明显加剧,全身血小板的50%~90% 被阻留在脾脏,

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脾亢时单核- 巨噬细胞极度增生活跃,吞噬血小板。

2 )体液( 激素) 学说

脾脏可能产生某些体液因素,能抑制骨髓造学细胞的释放和成熟或加速血细胞的破坏。

3 )自体免疫学说

脾脏可能是很多病理性抗体的来源,脾肿大时这种作用更为明显。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组脾脏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组,而健康对照组无脾脏肿大发生,脾脏大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证实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有关。

2. 骨髓抑制

肝炎病毒可影响骨髓,从轻度的骨髓功能异常以至骨髓功能衰竭均可发生。用HBV 体外试验发现HBVDNA 可抑制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效应明显依赖病毒学清浓度。

蒋孝华等对74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骨髓象分析,发现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4 例呈骨髓抑制现象,其中乙型肝炎 3 例,乙、丙型病毒重叠感染1 例,而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无一例有骨髓抑制,说明少数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骨髓抑制所致。大多数病毒肝炎患者骨髓象增生是活跃的,说明骨髓抑制并不是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原因。

所以,慢肝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时,应进行骨髓象检查,既可对其性质进行鉴别,又可对其预后做出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3.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机制

诸多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associateimmunoglobul in ,PAIg) 增高,血小板计数与PAIgG 之间呈负相关,因此认为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

(二)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特点

1. 血小板的PLT 、MPV 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肝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肝病含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有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改变程度依次为:重肝、肝硬化、慢活肝、慢性迁性肝炎、急黄肝,与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基本一致,血小板的数量MPV 能较好的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各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发生率约为37%~77% ,在重症肝炎和暴发性肝衰竭患者中也有约50% 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急性肝炎组的MCV 、RDW 、MPV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以及PDW 、PCT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CV 、RDW 、MPV 之间成为正相关关系,PLT 、PDW 、PCT 之间成正相关关系,MCV 、PDW 、MPV 、与PLT 、PDW 、PCT 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各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MPV 则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LT 、PCT 减少,而MPV 、PDW 增加,提示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而血小板生成未发生改变,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由此可见,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与免疫机理有关。

2. 慢性肝病网织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特点

网织血小板与是新释放入血液循环的新生血小板,测定外周血当中,网织血小板的数量能反映血小板生成的能力:血小板参数与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状况。

慢性肝病常伴有血小板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又有血小板功能的改变,网织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入循环血的最新生成的血小板,因此,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的水平被认为是反映体内血小板生成能力极具价值的指标,而血小板的数量、MPV 、PDW 、PLCR 是反应血小板功能的参数,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

变化的原因。

研究发现,慢性肝炎患者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值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生成并无障碍,导致血小板降低的原因可能性是破坏过多,而肝硬化患者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和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原因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降低,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

四、肝病患者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

(一)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

白细胞生理波动性很大:

1. 生理性增高

原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初生儿、经期及排卵期、妊娠期、分娩期、进食后、午后、脑力和体力劳动后,冷热水浴后,以及高温、严寒后,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等因素也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2.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

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 )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4 )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二)肝病患者白细胞参数改变特点

肝脓肿、肝癌、爆发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等,白细胞常呈病理性升高。

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肝病患者粒细胞功能严重障碍,包括细胞脱粒、趋化、吞噬作用降低,过氧化物减少,炎性介质合成障碍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抵御细菌感染中其关键作用,故上述粒细胞功能障碍是肝病患者易继发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其标准差逐渐增大,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病发感染的几率越大,使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波动范围亦越大有关。因此,可能由于感染等因素的影响,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能很好的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1. 嗜酸性粒细胞过多

外周血当中嗜酸性粒细胞过多,影响因素有过敏、寄生虫感染、各种皮肤病、恶性肿瘤或白血病。

2.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因素有:骨髓增生性疾病,结核(特别是播散性无反应性结核)、水痘、钩虫等感染。中毒及变态性反应:铅、汞、锌、药物、特别是全反式维生素A 酸,注协异体蛋白后,某些食物过敏。代谢及内分泌紊乱,黏液性水肿,糖尿病等激素,以及其他病因,如肥大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溶血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肾病、照射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初期、重组IL —3 注射后等。

3. 单核细胞的变化

增加的因素有:

1 )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单核细胞增多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于恶性新生物、贫血、疟疾和黑热病以及原虫感染各种疾病当中,也可发生梅毒、进行性结合,病毒性肝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甲亢和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

2 )单核细胞的减少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

五、肝病患者药物治疗血常规参数改变特点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等于0.75 ×10 9 /L 或血小板小于50 ×10 9 /L ,应降低干扰素剂量,一到两周后复查,如恢复,则住进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小于等于0.5 ×10 9 /L 或血小板小于30 ×10 9 /L ,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的患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0 ×10 9 /L ,和血小板计数小于50 ×10 9 /L ,总胆红素大于51 微摩尔/L ,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病毒唑的治疗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六、流式细胞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测量的新型分析计数和分选计数,下面我们通过T 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定分析看看流式细胞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T 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定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针对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病等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分析、其发病机制、观察疗效,及检测浴后有重要的意义。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包括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AK 细胞,测定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控制疾病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机体免疫状态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一些疾病中,CD3 、CD4 、NK 细胞的变化有一定的特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中,CD4 细胞降低,CD8 增高,CD4 与CD8 细胞的比值降低,NK 细胞降低。在爱滋病患者中,CD3 、CD4 细胞严重降低,CD8 略先增高,CD4 和CD8 比值降低,在SARS 患者当中,CD3 、CD4 、CD8 以及他们的比值NK 细胞均降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当中,CD4 细胞降低,CD8 正常,或者增高,CD4 与CD8 的比值降低,NK 细胞降低,在肿瘤患者当中,CD3 、CD4 细胞降低,CD8 细胞增高,CD4 与CD8 比值降低,NK 细胞降低。

Th1 和Th2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彼此进行交叉调节、相互抑制,故在免疫应答的起动阶段,如果机体免疫系统选择了某一亚群为主的应答,这种Th 细胞就会正反馈地加强自身优势,压抑另一亚群发展,Th1/Th2 愈来愈不平衡是某些疾病发生或加重的根源。免疫应答起始阶段,机体的天然免疫状态为Th0 细胞分化提供的细胞因子环境,是免疫应答决定性的条件,直接影响机体是否发病及疾病的预后。

(一)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类型和CD4 阳性的T 细胞可以分为Th1 、Th2

Th1 细胞产生IL-2 、IL-12 、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并在清除病毒等细胞内致病因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Th2 细胞分泌IL-4 、IL-5 、IL-6 、IL-10 、IL-13 等细胞因子,主要促进体液免疫反应,中和胞外病原体。Th1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 细胞的生长和活化、巨噬细胞的活化、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其功能亢进将导致炎症慢性迁延,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急性排异反应和接触性皮炎等的发病和免疫病理损伤。Th2 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促进 B 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分化,是IgG1 和IgE 类抗体的转换因子,其功能亢进将导致特异性过敏反应,参与高IgE 综合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二)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上的HLA-DR 表达下降

PPT25 显示的是脓毒血症患者单核细胞HLA-DR 表达显著下降或消失,同时,许多研究显示,不仅是脓毒血症,在创伤后、手术后、胰腺炎后、烧伤及脓毒血症休克的患者中,HAL-DR 的下降也同样预示着继发感染的风险。

(三)脓毒症患者调节性T 细胞百分比增加

PPT26 显示的是脓毒症患者调节I 细胞百分比增加。图中还显示脓毒症患者调节型T 细胞

百分比增加。

PPT27 显示的是PMNCD64 —中性粒细胞CD64 表达水平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在细菌感染2h 即出现,22h 达峰值,24h 内灵敏度特异性高。能提高对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的检出率。

PPT28 表明,CD64 阳性的指数随感染治疗好转而明显降低。

(四)酒精性肝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

PPT29 显示的是无肝硬化的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 、CD4 、CD8 以及CD19 都是降低的。

PPT30 显示的是,有肝硬化的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健康对照对比表明:CD3 ,CD4 ,CD8 ,CD19 以及NK 细胞都是降低的。

五分类血常规化验单word精品

姓名: 病人类型: 床号 : 标本号: 性别: 住院号: 费别 : 标本类型: 年龄: 科 室: 诊断 备 注: 代号 项 目 检验结果 单位 参考值 WBC 白细胞计数 6. 86 10^9/L 4—10 NEUTS 中性粒细胞# X55 10*9/1 2—7.5 LYMPH# 淋巴细胞# 2.82 10_9/L 0. 8—4 MONO# 单核细胞琳 0. 34 10'9/L ① 16—1+2 E0# 嗜酸性粒细胞# 0, 13 10'9/L 0+ 02--0+ 5 BASOtt 嗜碱性粒细胞# 0.02 10^9/L 0—0. 1 NEUT% 中性粒细胞% 5L74 % 50—75 LYMPHS 淋巴细胞% 4L 10 t % 20—4Q MONOft 单核细胞% 5.00 % 4—12 EOft 嗜酸性粒细胞伍 L94 % 0. 5—5 BASOK 嗜碱性粒细胞弔 0.34 % 0'-l RBC 红细胞计数 4,96 10"12/L 3. 5—5, & HGB 血红责门 156 g/L 110—160 IICT 红细胞压积 45. 8 % 37—49 MOV T :沟红细胞怵枳 92. 3 fL 82—95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31. a f pg 27—31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41 £/L 320—360 RDW-SD 红细胞分布宽度ED 41.4 fl 37—54 RDW-CV 红细胞分布宽度㈠ 12+4 % 11—W PLT 血小板计数 216 10'9/L 100—300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4. 8 fL 9—17 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11.6 fL 9+4—12, 5 PCT 血小扳压积 0. 25 % 0. 11—0. 27 P-LCR 大型血小扳比率 37.1 % 13—43 RBC DISCRI PLT DISCR1 ill II I ■ 1 * li i. i ; j f >ll WBC DISCRI DIFF SCAT 送检医生: _______ 检验日期2011/09/11报告日期2011/09/11检验者: 审核者: XXX 血常规检验报告 单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常规常识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

血压过高引起的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表现是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 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 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症状的原因; 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还可能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高血压加重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功能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容易造成血管出血、血栓;还可形成动脉瘤,一旦血压骤升,血管瘤破裂即有生命危险。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血压偏高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 血压过低引起的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时称为低血压。低血压是指慢性低血压,其病因很多,也很复杂,而且许多原因还不清楚,根据其临床发病情况一般可分为: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②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血压突然下降而出现恶心、眼发黑、心悸、短暂意识丧失,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或见于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③进餐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血常规

1. 血常规20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四项。 2. 红细胞减少见于哪些疾病? (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常见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 12 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常见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常见疾病有: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3. 红细胞增多见于哪些疾病? 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Vaquez病);②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等:③肺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等:④异常血红蛋白病;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另外,也见于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多为暂时性增多。 4. 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贫血并非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由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目前国内都按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这一正常值的下限因性别、女性是否妊娠、年龄以及居住地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表1-2)。 表1-2不同年龄贫血诊断标准 年龄贫血诊断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1.手工复片镜检标准 1.1单一标准 1.血液病初诊病人; 2.临床医生要求分类者; 3.单核细胞高于16%( 确诊的肿瘤病人除外) 者; 4. 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者; 5.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者;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者; 6.WBC总数超过30×109/L者。 1.2复合标准 7.机器未分类,WBC散点图异常的;并伴随IP信息提示需要分类者; 8.WBC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 9.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 10.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细胞高于75%者。 2. 血常规检测项目仪器复检(复查)标准 l、检测项目结果处于危急值。 2、本次结果与上次近期结果差别较大。 3、血细胞分析仪提示需复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超出参考范围。 4、血常规白细胞未分类或其它不完整项目,复检后的化验报告“备注栏”注明“已复查”。 3. 血常规复片镜检的方法 必须保证良好的制片及染色效果,首先进行对血细胞数量的评估,选择在红细胞排列很少有重叠的部位进行镜检。 评估的方法:(经验) l、白细胞计数为4.0~7.0×109/L时,每个高倍镜视应见到2~4个白细胞; 2、白细胞计数为7.0~10.0×109/L时,每个高应见到4~6个白细胞; 3、白细胞计数为10.0~13.0×109 /L时,每个野应见到6~lO个白细胞; 4、白细胞计数为13.0~18.01×109/L L时,每个高倍镜野应见到10~12个白细胞; 5、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 6、如果镜检评估的白细胞数量与仪器计数结果相差很大时,需重复进行计数测定。 7、复片镜检分类计数是根据白细胞数量而决定的,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分类方法是:(1)白细胞计数1.0~30.0×109/L时,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2)白细胞计数30.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3)WBC<1.0×109/L,不分类。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3T10:21:44.73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作者:谢莉 [导读]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谢莉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采集8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检验结果;同进在血样中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总结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关键词】血液常规;影响因素;采血部位;时间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190-0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Methods :Tcollect 80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sums up the impact factors ofblood check. Results:Of the numerical difference in venous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WBC,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 of 6 blood indexes and H indexes were measured immediately (P < 0.05).Conclusion :blood sampling sites of different standing tim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ithin 2 h testing is appropriate. 【Keywords】blood routine; influencing factors; blood collecting location;time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1]。为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将8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8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0~42岁,平均(33.8±5.6)岁。体温(腋窝温度)<37.2℃,血压90~130/60~90 mm Hg,平素体健,无慢性疾病史。计数仪使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80例健康志愿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采自肘部,末梢血采自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面,由专人操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血样分为2份,其中一份立即检测,用于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另一份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见表1。 ①注:与即刻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数据比较,①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2]。血液分析仪没有进行校准或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会影响检验的结果[3]。如选择患者状态良好的采血时机,定期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校验,加强对采血员的培训等可以有效的避免血液常规检查中的误差[4]。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杨昌明.血液常规检查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0(5): 39-40 . [2]张红梅,阮朝良.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54(9): 753. [3]张璐靓,赵宪文.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10):57. [4]张春兰.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56.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八大因素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均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对某些检验项目有较大影响,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

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5 吸烟: 吸烟瘾大的人,血液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8%,而不吸烟者含量在1%以下。此外儿茶酚胺、血清可的松亦较不吸烟者为多。血液学方面亦有变化,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 6 药物: 药物对检验的影响非常复杂,1.5万多种药物对检验有干扰作用。众所周知,抗结核药、抗生素、抗白血病制剂、磺胺类药物,对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几片常用药物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反应。故在采样检查之前,暂停各种药物是上策,如不可停用,则应了解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7 体位: 体位影响血液循环,由于血浆和组织间液因体位不同而平衡改变,则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例如由卧位改为站位,血浆白蛋白可因此而浓度增大,总蛋白、酶、钙、胆红素、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亦因站位而浓度增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亦于站位时增加。由于体位的因素,不要让病人自己到检验科来采血做血常规,或复查红、白细胞计数,以免体位引入的误差。 8 其他: 病人准备还应考虑病人的生物钟规律,因此复查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采样为好。采血时压脉带结扎过久,也是一种误差因素,如以结扎1min的样品结果为基数,则结扎3min,可使血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临床报告当中,血常规又分为三分类与五分类,分别由三分类血球仪和五分类血球仪检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意义主要有: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五分类血球仪是根据一种流式技术将白细胞分成五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检测更准确,五分类可提示原始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核左移,核右移,血小板聚集,异型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不均等信息,提示镜检,降低了异常标本漏检率,在检测参数上也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诊断。 五分类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妊娠、运动、饮食)、急性感染或炎症(急性细菌感染)、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血液病、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恶性肿瘤、药物使用(肾上腺素、类固醇等)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血液病(典型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 淋巴细胞减少:解触反射线、药物(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辐射、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高,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生理性增多达15%或更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一、病理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二、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一、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1、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2、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1、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八大因素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 验血是发现、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手段。由于血液检测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受检者的准备是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受检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为此检验前病人须作适当准备,可减少随机分析误差。病人准备除了特殊检验有专门规定外,一般要求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目前已公认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 1. 运动: 肌肉活动的影响可分短暂性的和持续性的两类,短暂性影响为血浆脂肪酸含量,可因运动而暂时减少,而后渐渐增加而恢复。丙氨酸可因运动暂时增加达180%,而乳酸则可增加至300%。受到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一些肌肉有关酶,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等。据称,一场60分钟的手球训练赛后11小时,肌酸激酶活性比赛前仍增加达125%,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会提高性激素水平,因此采血前宜安静,不进行过大的活动。 2. 食物: 进餐后血浆脂肪、蛋白质、糖类有所增加。有人研究:高脂餐后2~4小时采血,多数人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主要来自肠源性同工酶,且与血型有密切关系,O型或B型增高更明显。一般认为高蛋白质餐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但不影响肌酐含量,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可减低胆固醇含量;香蕉、菠萝、番茄可使尿液5-羟色胺增加数倍;含咖啡因饮料,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增加,并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儿茶酚胺。食物如含有动物血液,可引起粪隐血假阳性。故在做相应检验时,应对食物有一定的控制。 3. 过度空腹: 一般血液生化检验要求病人晚餐后禁食,至次日晨采血,空腹约12~14小时。但过度空腹,若达24小时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小时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血脂空腹过度,甘油三酯、甘油、游离脂肪酸反有增加,而胆固醇无明显改变。故空腹并非越长越好,近年国外有人主张胆固醇单项检验,不必空腹抽血。 4. 饮酒: 饮酒后使血浆乳酸、尿酸盐、己醛、乙酸盐增加。长期饮酒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谷氨酰转肽酶(GGT)亦较不饮酒的人为高,甚至可以将这项作为嗜酒者的筛选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