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发展历史控制是指一定的控制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控制客体所进行的约束、支配和驾驭。
全美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在COS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受到董事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员工的影响,以便为实现经营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
同时,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这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高效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的产生最初来源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后,内部控制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组织、调节、制约和监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这也是内部控制的雏形。
目前为止,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为内部控制的萌芽期即内部牵制阶段。
控制活动是随着企业管理活动的出现而发展的。
在15世纪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它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到了20世纪40年代,《柯氏会计词典》中将内部牵制描述为:“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者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者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的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者交叉控制。
” 这里的内部牵制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从实务中可以得出结论:内部牵制机制的确能有效地减少错误和舞弊行为。
内部控制简答题
内控简答题第一章1。
请简述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于发展历经的阶段,并指出每一阶段的特点。
答: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已初步呈现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演变的趋势。
(1)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从内部牵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内部牵制的基本思路是分工和牵制.这一阶段的不足之处在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强调内部牵制机能的简单运用,不够系统和完善。
(2)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由此内部控制正式被纳入制度体系之中,同时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进入内部控制结构组成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对内控发展的贡献:其一,首次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其二,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统一以要素来表述。
(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它对内部控制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定义。
提出了内部控制三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构成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5)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2004年9月,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这一阶段的显著变化是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提出风险管理四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构成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2.《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相比进步:答:(1)从目标上看,ERM框架涵盖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经营、财务报告和合规三个目标,并且新提出一个更具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近况
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近况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管理和运营的体系,旨在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风险、保护企业利益、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到21世纪初的初步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成熟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内部控制理论主要受到国际上的影响。
国内学者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如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根据国情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应用。
同时,国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开始有了一定的原创性和自主性。
国内学者对国际上的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内部控制三重目标”、“内控社会责任理论”等理论框架。
同时,专业学术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组织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推动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进入成熟阶段后,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内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内部控制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
各类内控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也越来越多,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细则》等。
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国内企业还开始使用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框架,如COSO(委员会赞助的组织的内部控制综合架构)。
近几年来,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首先,内部控制成为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融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次,各行各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加深,内部控制文化开始在企业内部得到普及。
此外,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如虚拟内部审计和数据挖掘等。
然而,中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其次,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落实情况还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五个阶段
2.2企业内部控制的演变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完善阶段、成熟阶段、超越阶段。
‘(⑧《企业内部控制》,张颖郑洪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公元前3600年以前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理论是内部牵制。
1912年,R.H.蒙可马利在其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内部牵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
第二个阶段为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40一70年代,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在内部牵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
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CAP No.29SeopeoftheIndependentAuditorSReviewofInternalControl)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accounting)和内部管理控制(internaladministrativeeontrol)两类,这一分类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
第三个阶段为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转向具体内容的深化。
其标志是美国AIC以于1988年5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55),在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
公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下列三个要素组成:(1)控制环境(eontrolenvironment),(2)会计制度(aeeountingsystem),(3)控制程序(eontrolProeedure)。
第四个阶段为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工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I工A)和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工MA)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Colnlnitteeof SponsoringOrganizati。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部控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严峻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关内部控制失效的种种表现:诚信缺失、会计信息造假、企业舞弊案件频发等等,表明内部控制如在设计上有缺陷,在作用上有缺失,往往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笔者就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商榷。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简史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概念。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SASNO.1)。
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
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1985年6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执行官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成立了国家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又称Treadway委员会。
该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 ssion),简称COSO委员会。
1992年,COSO委员会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一、本文概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稳健运营、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梳理与分析,揭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未来趋势。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内涵出发,阐述内部控制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分析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内部控制策略和方法,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演进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演进,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实践和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早期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财务的规范性操作,目的是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相对简单,主要关注内部牵制和内部审核等基本要素。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内部控制的焦点逐渐扩展到企业整体运营的风险管理。
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开始涉及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多个方面,强调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来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
近年来,随着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进一步向全面内部控制体系转变。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不仅关注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还涉及企业战略风险、合规风险等多个领域,强调通过全面的内部控制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规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也开始与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最佳实践,还充分考虑了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演进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简介
显的感情关系; ——重视可见资产和短期利益,忽视隐形资产和
长远利益; ——习惯于封闭式管理方式,漠视环境变化的影
响;
31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唯上级的指令和红头文件为管理依据,忽视 客观规律和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
——唯行政隶属关系为管理关系纽带,忽视产权 关系、科学与法制;
12
内部控制基本框架
五、内部控制类型 1、预防性控制:防止错弊和损失的发生 例如:对客户信用进行审核以减少坏帐发生;采用招标
方式选择理想的供应商等。 2、检查性控制:将已经发生或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 例如:核对银行对帐单,检查预防性控制的执行情况等
。 3、纠正性控制:对检查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正 例如:当计算机检查出输入有误的供应商号码,可以从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1-4 检查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和 凭证;
1-5 实地观察,针对关键控制点; 1-6 对具有代表性业务进行穿行测试; 1-7 调查表法
34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 内部控制调查举例:采购业务循环的 内部控制调查
2-1 业务流程描述 采购业务是组织从外部获得商品或劳务并
支付价款的过程。该循环通常包括: (1)提出采购申请,由采购部门或仓库部
29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六、存在的问题: 1、 组织内控制度实务中存在的多种
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无章可循,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章难循,内控制度脱离企业实际; ——有章不循,缺乏制度执行机制; ——违章不纠,缺乏必要奖惩制约。
30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传统管理观念的负面影响: ——以“家长制”为主的管理构架,缺乏对员工权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剖析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内部控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借鉴意义、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过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认为人的内心需要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愈发突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尝试建立起内控制度。
此时,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雏形,成为当时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逐渐形成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模式,强调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提前识别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起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引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当前企业管理实践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在国内,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财务丑闻的频发,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备受关注。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三、舞弊动因理论(P83)
冰山理论
舞弊动 因理论
三角理论 GONE理论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三角理论(P83)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GONE理论(P84)
个人风险因素
组织风险因素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3)冰山理论(P85)
1.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参阅教材P3-8)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指有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个人或一 个部门总揽全过程(P3)。 •基本假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 机会是很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合伙舞弊的 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P3) 。 •基本形式:实物牵制、物理牵制、分权牵制、簿记牵制(P3) •本阶段主要特征: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帐目核对 为手法,以钱帐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补充于P3)
1.2 内部控制的功能和局限性
一、内部控制的功能(P9)
1.有助于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效果性和效率性
2.有助于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有助于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 4.有助于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 法权益 5.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6.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回避职业风险
1.1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三)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 段 •1988AICPA《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内部 控制包括包含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 本阶段主要特征: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了内部控制,不再 区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补充于P7)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旨在确保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理论是指解释和理解内部控制的原则、概念和实践方法的一系列学说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和完善。
最早的内部控制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分工、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来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更加复杂和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层面,还涉及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和通讯、监督和评估等方面。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明确组织目标、确定风险和建立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理论要求组织必须明确其运营和财务目标,对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在实践中,组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建立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例如,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岗位职责和权限的明确和合理分配,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内部控制活动等。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和组织。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在金融行业中,内部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等方面,以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安全运营。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也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来加强组织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政府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监督和管理公共资源的使用,并预防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非营利组织可以借助内部控制理论来确保捐赠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透明度和责任度。
总结:内部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控制的学科,通过明确组织目标、识别风险和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当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业务较为简单,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内部牵制,通过职责分工和交叉检查等方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
例如,在财务领域,将现金收付和账目记录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账目的准确性。
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扩展。
这一时期,内部控制不仅包括内部牵制,还涵盖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内部管理控制则侧重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遵循相关政策法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内部控制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
企业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控制活动已不足以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纳入内部控制的框架之中。
进入21 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企业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关注点。
同时,跨国企业的增多也使得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法律和文化环境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首先,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为了遵循法律法规和防止舞弊,更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价值。
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其次,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1、萌芽期——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
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
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
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1949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
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第1号公告(SASNo.1)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现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
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指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来确保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地进行。
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舞弊和错误,而不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牵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牵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内部控制结构的阶段。
这一阶段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
四、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在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同时,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还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五、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2.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
3.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机结合。
4.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只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
内控的定义及演变历程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演变历程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全面认识内部控制;●了解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掌握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过程。
1.内部控制的主体内部控制的主体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岗位,如同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不只涉及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相关,只有所有员工都了解财务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才会健康,人力资源工作才会做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只有董事会和总经理重视,那么内部控制体系不会做好,只有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衔接部门理解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支持并贯彻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健康化,否则只是形式主义。
2.内部控制的目标实施内部控制,是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目标效益性控制的目的不是增加成本、限制人员自由、限制弹性,首要目标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产生增值。
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控制到位,会为企业带来很大好处:第一,企业能够赚钱;第二,企业赚钱具有持续性;第三,企业赚钱比较有质量。
很多企业赚钱没有质量,只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现金利润。
如果将内控做好,不仅能够让企业效益更好,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益的质量。
数据的可靠性企业实施内控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例如,财务制度中的财务核算制度,就是依据国家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制定的,这对于企业的财务处理非常重要,因为针对同样业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法规的真实性法规的真实性是指,要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有四大目的:实现企业目标实施内控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确保企业守法经营实施内控可以保证企业各经营层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违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企业内部控 制基本规范》
(一)出台背景
我国上市公司频繁爆发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 的资金、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等问题,严重影响 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小股东的投 资信心,恶化了中国的金融环境。加强上市公 司监管,完善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是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一部分。
第二章 内部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提要
引例:小小出纳员贪污200万元 第一节 西方内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节 审计职业道德 关键术语 思考题
本章学习目标
1. 根据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的 整体目标与五大要素
2.《萨班斯法案》出台背景 3. 《萨班斯法案》中302条款与404条款
〔5)监控(Monitoring)。监控是对内部控 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内部控制 体系的监督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价 或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五)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架的内部 控制
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定义和内涵相比, ERM 框架更加 明确, 具体并且拓展或创新了以下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和发展
一、内部控制规范的雏形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古代内部控制制度始 于西周,完善于唐朝,衰落于宋代。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形成——《企 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为证券公司实现下述目标提供合理保 证: ①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及证券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 执行。 ②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③保障客户及证券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④保证证券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可靠 、完整、及时。 ⑤提高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2)清晰的组织结构 (3)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COSO控制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覆 盖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空间和时间, 包括从文化理念到考核结果的评价等各个方 面。
(1)控制环境,是指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内 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度和行动。
(2)风险评估,是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 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 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 风险分析。
(3)控制活动,此概念替代了“控制程序” 。
(4)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信息与沟通是指必须确 定哪些是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并将其及 时传递给相关人员,以便员工履行其职责, 全方位支持和执行。
(1)增加了战略目标 (2)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目
标
(3)明确内部控制重点是企业的风险, 而风险管理最 重要的是识别影响组织的潜在事项, 并把风险控制 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之内
二、萨班斯法案和404条款
(一) 萨班斯法案出台的背景
2001年开始美国爆发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案 ,对美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同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三)404条款的主要内容
1、规则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要求所有依照《 1934年证券交易法案》第13(a)或第15(d) 条款编制的年度报告中都包含一份内部控制报告, 这份内部控制报告应:(1)表明公司管理层有建 立和维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关控制程序充 分效的职责。(2)包含管理层在最近一个财政年 度年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及程序有效进行评 估的结果。
2、内部控制评估与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进 行审核的注册公共会计公司应对公司管理层 内部控制评估进行鉴证,并出具鉴证报告。 鉴证应执行委员会发布或认可的则。这种鉴 证不应成为一种单独的业务。
(四)实务界执行萨班斯法案的反馈
萨班斯法案执行以来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比 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大为改善、企业控 制环境得以明显改观、企业风险得到较好控 制、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得以增强等。404条 款已揭示出许多上市公司有重大缺陷。上市 公司为达到其要求,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揭示出重大缺陷的公司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2003 年是638 家,2004 年是502 家 ,2005 年是363 家。
的主要规定 4.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
控制五要素
小小出纳员贪污200万元 2000年7月,原北京某区教委出纳员周某三次挪用
、贪污公款达211万元,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和贪 污罪两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但200万元的 教育资金却难以收回。15年前,周到北京某区教 育局财务科做出纳,15年的工作经历使周对教育 局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其中的漏洞也心中有数。 周说:“我可以决定提取现金的数量,支票也由我 处理,可随时加盖支票印鉴。在每月同会计对账时 ,我同他们只对总账,而不进行明细账核对。另外 ,我挪用公款,银行账上有反映,但我们的银行对 账单由我保管,单位也不易发觉。”
正是在这一系列丑闻披露的背景下,美国前总 统布什在2002年7月签署了《2002年公众公 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又称《 Sarbanes一oxley Act》(即《萨班斯一奥克 斯利法案》法案,以下简称《萨班斯法案》)。
(二) 萨班斯法案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条款
萨班斯法案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审计独立性 、财务信息披露、公司责任、证券分析师行 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利和职责、法律责 任等诸多方面作出规定。
第一节
西方内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一、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在公元前3千多年以前,内部控制的思想已经 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得以运用。经过人 类历史的漫长发展,现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 完整概念,于20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首次提 出。此后,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完善,逐渐被 人们了解和接受。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理论 和实务经历大致五个发展阶段。
(一)内部牵制
(1)实物牵制 (2)物理牵制 (3)分权牵制 (4)簿记牵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
1973年,第1号审计标准公告(SAS),对会 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给出下列定义:
(1)会计控制 (2)管理控制
(三)内部控制结构
控制环境是指企业为其雇员创造的工作氛 围。控制环境的因素包括:
(1)适当的控制环境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管理当局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