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水资源工作年度总结(3篇)

水资源工作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配置、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现将本年度水资源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节约用水(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本年度,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组织开展节水进社区、节水进企业、节水进学校等活动,让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2)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本年度,我们重点推进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领域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型器具、循环用水系统等。

(3)加强用水定额管理。

我们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对各类用水户实行分类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对超定额用水行为进行处罚,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水资源配置(1)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本年度,我们继续推进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黄入晋工程等,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供水压力。

(2)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

我们严格执行水资源调度制度,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

同时,加强对水电站、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水资源利用(1)推进农业节水。

本年度,我们加大对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量。

(2)发展工业节水。

我们鼓励企业采用节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对节水效果显著的工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走节水发展之路。

(3)提高城镇生活用水效率。

本年度,我们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效率。

推广节水型器具,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4. 水资源保护(1)加强水源地保护。

我们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2)推进水污染防治。

最新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最新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4.我国四大水问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水资源学复习要点

水资源学复习要点

水资源学复习要点水资源学是研究水的起源、分布、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水资源学的复习要点。

一、水的特性和循环1.水的化学性质:水的分子结构、氢键、溶解性。

2.水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比热、表面张力等。

3.水的循环: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等。

4.水在不同地球系统中的分布:大洋水、冰雪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等。

二、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1.水资源的评价指标:水量、质量、可利用性等。

2.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

3.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等。

4.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水文观测、水文模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三、水资源保护和管理1.水环境污染控制: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2.水生态系统保护:湖泊、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

3.水资源管理机制:水资源分配、水权交易、水费政策等。

4.跨境水资源合作:国际水资源法律、水资源合作协定等。

四、水灾害和干旱1.洪涝灾害和防治:洪水预警、抗洪工程、泄洪措施等。

2.旱灾和水资源调度:干旱预警、节水措施、水库调度优化等。

五、国际水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1.跨国河流管理:国际河流的合作和争端解决。

2.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水的生态足迹、节约用水、水循环利用等。

3.水与粮食安全: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和挑战。

4.水与能源:水力发电、水资源对能源生产的影响。

六、新兴水资源技术1.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应用。

2.水资源再生利用:废水处理、污水回用等技术。

3.雨水收集利用:雨水利用系统、城市雨水管理等。

4.人工增雨:云处理、露珠处理等技术。

综上所述,水资源学复习要点主要包括水的特性和循环、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灾害和干旱、国际水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兴水资源技术等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对水资源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和准备。

2024年水政水资源管理年终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水政水资源管理年终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水政水资源管理年终总结范本一、简介____年,作为我国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水政水资源管理部门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重点关注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对____年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年终总结,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工作成效、问题与挑战。

二、工作成效(一)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____年,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各级水政水资源管理部门加快了机构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区实行了垂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水资源管理的专业性。

同时,进一步推广了河长制,加强了河流湖泊的管理,加强了水资源保护。

水政水资源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作机制,形成了合力,推动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在____年,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完善了水资源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

加大了对水资源的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核发制度,加强了水资源使用权的管理,对非法采水行为进行了遏制,保护了水资源。

(三)水资源保护与治理____年,水政水资源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力度。

通过科学规划和节约用水措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了水环境的治理和水污染源的监管,减少了水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

同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保护了水资源。

(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在____年,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通过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监控,提高了水资源管理效率。

进一步推广了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调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问题与挑战(一)水资源管理体制仍需完善尽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有一些地方改革进展缓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水资源保护和治理任重道远尽管在____年,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水资源保护问题依然严重,水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水资源学复习总结

水资源学复习总结

一、水资源评价:是指对资源的来源、范围、可依赖程度和质量进行确定,据此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二、等值线法借用包括该区在内的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图,从图上查算出流域内的平均年径流深,乘以流域面积,来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基本定向指标:是一组用于确定可持续利用方向的指标,是反映可持续性最基本而又不能直接获得的指标。

基本定向指标可选择生存、能效、自由、安全、适应和共存6个指标。

可测指标:即可持续利用的量化指标,按社会、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划分,个子系统中的可测指标由系统本身有关指标及可持续利用涉及的主要水资源指标构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1、综合评分法2、不确定性评判法3、多元统计法4、协调度法5、多维标度法四、水资源价值的体现:a)维持生命和非生命系统的价值水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价值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水对非生命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满足上述生命与非生命系统存在发展需求的程度和效用,就是水资源对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价值。

b)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生存和繁衍对水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而发展则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期望。

要实现发展目标,离开水资源的供给和水环境物质的支持是绝不可能的。

以此,水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的程度,就是水资源、水环境的价值。

c)水的生态价值水要不断满足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精神需求,必须保持和改善水所依托的母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稳定有序的自然生产力和抗御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

水对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需求的满意程度与作用,就是水资源的生态价值。

d)水的环境价值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求。

水具有净化环境或同化污染物的功效,是美化环境、美化景观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就是水的环境价值。

e)水的文化价值人类除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外,还要满足精神需求。

人们追求的精神环境,离开清洁的水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就愈来愈强烈,水的文化价值就愈来愈重要。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内容及原则。

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的依据内容: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多年平均值和地表水、地下水在总量中各占多少、年内和多年变化规律等;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估计;确定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类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前景;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查清水的化学成分和特征,并进行分类和分区,并确定出不同化学类型水体分布范围和数量;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政策性建议等。

原则:“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以丰补欠”原则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2.水资源分区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含义: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意义:•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

•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3.水资源评价分区方法如何?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是如何分区的?水资源区划分的方法为逐级划区,把要研究的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区,每一个一级区又可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依次类推,最后一级区常称为计算单元或基本单元,即区划的最小单元。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

水资源复习资料第一篇:水资源复习资料水资源复习资料一、水资源的概念及特点1、广义: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冰川、海水等。

2、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3、水资源的两种转化途径:1)、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构成河川径流,通过水平方向排泄到区外;2)、以蒸发的形式通过垂直方向回归到大气中。

4、水资源的特点:流动性,可再生性,多用途性,公共性,利与害的两重性,有限性二、水资源状况1、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水汽充足,降水量丰富。

2、我国水资源特点的表现为: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2)、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3)、时间分布不均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3、当今世界的水问题: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

4、我过面临的水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5、解决措施:1)、为水立法;2)、有偿使用或提高水价;3)、节约用水,整治污染;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控制人口数量。

三、水资源的形成及转化关系1、水循环的定义: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下、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认识:大循环,小循环,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

3、水资源的形成:蒸发(水分通过热能交换从固态火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水分地球表面和水体进入大气的过程)→水汽运输(大气中的水汽由气流携带着从一个地区上空输送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过程)→降水(水汽在大气中的微小周围进行凝结,形成雨滴,再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下渗(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之和)→形成水资源。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第一篇:水资源评价总结一、水资源基本含义: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二、水资源特性:资源循环流动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两重性三、水循环: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形态的变化,水在地球上起到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对于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过程:太阳辐射能,蒸发成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水,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这种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循环叫自然界水文循环。

分类: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是指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四、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成为水量平衡,它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水文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

五、全球水资源问题:1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2水源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突出。

六、中国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七、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综合评价。

八、九、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目的:测算供水量和用水量,制定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4.我国四大水问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Q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10 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80 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一一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 合的原则;计算分区一一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除个别情况外,水资源分区套 行政区划形成的单元为计算分区。

水资源评价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

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重点掌握: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水资源概况、特点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水资源评价分区 WHY, HOW水资源评价的作用第二章降水与蒸发1. 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三性审查?三性审查定义以及具体分析方法? 目的:§ 2.22资料屮長可靠啊匚虹一致性1]正确反映降水特征 1代衣性 1J定义:可靠性:对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进行鉴定 分析方法: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 如特大值、特小值是否过分突出方法:(1) 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2) 相关分析法: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 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与修正。

2、与其它水文气象要素比较 降水量多,径流量大,利用径流关系进行审查 查清问题后校正,无法校正则舍弃一致性: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设有年降水系列Xt (t=1,2……n ),则第t 时段的累计降水量:绘制 Xct 的过程线双累积曲线法(单站与多站平均)对于降水资料,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测站的气候条分析方法:单累积曲线法(单站资料)周围环境的稳定性 X ct^^X i ||t利用上式分别计算分析期逐年的 单站累计降水量和多站平均降水量累计值, 然后以分析站累计降水量为纵坐标,以多站平均累计降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关系 曲线。

代表性:是指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

当应 用数理统计法进行降水量分析计算时,计算成果的精度取决于样本对总体的代表 性。

(1)周期分析① 方差分析法设周期为m '将系列分为m 组,假定各组数据相互独立且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 分布,计算组内、组间离差平方和,进行F 检验,小于显著性水平则m 不存在, 重新假设,大于显著性水平,则存在周期 m'。

② 差积曲线法(距平累积法)将每年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 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

. _ sSs|E|xEr ) 其中模比系数Ki=Xi/X 平均 特点: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一个完整的下降段表示一个枯水期, 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组成一个周期。

③ 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所谓滑动平均值,就是在一个系列中,先确定若干年为计算平均值的滑动 计算时段,求得一个均值,将其作为中间年份的修匀值,然后向后滑动一年,形 成新的计算时段,计算均值。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计算时段的最后一个数据为系列 的最后一个数据为止(2)稳定期分析稳定期分析的目的是通过降水系列某种指标或参数达到稳定的历时来确定代表 期。

①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一 |1 f扫+ X"…十X 』一艺忑I 稳定期判断标准:看專积平均值是否接近紊列(长系 t 列)均值,即模比系数是否接近于②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从长系列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短系列。

(1) 计算长系列的统计参数。

(2) 将长系列分成几个短系列,分别计算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

(3) 将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与长系列的统计参数进行比较。

其中相对误差最 小的一个短系列时期即可认为是一个稳定期或代表期。

代表期的确定:代表期是指样本系列的统计参数能够较好地代表总体的时期。

通然后绘制这种差积值与s^sm (K i Ei )过上面两种方法的计算,可用有较长实测降水系列的代表性雨量站或水文站的降 水系列对评价区降水资料的代表性作出分析,并可据此选择代表期。

降水资料的插补展延:目的:1) 为了扩大样本容量,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2) 为了在区域性水资源分析与评价中取得不同测站的同期降水资源系列, 以 使计算成果具有同步性。

(一) 地理插值法1、移用法小范围内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比较均匀,且两个雨量站距离相近,气候、 地形条件一致。

2、 算术平均法插补站周围有分布较均匀的雨量站,且地理与气候条件基本一致,降水 量在面上的分布较均匀,各相邻站的降水量数值较接近时。

3、 加权平均法研究区域内地形变化不大时。

4、 降水量等值线法精度高,工作量大。

(二) 相似法插补站与参证站降水量长短系列的均值有等比关系,则(三) 相关分析法 插补延长最实用的方法。

拟插补的降水量称为研究变量,用来建立建立相 关关系借以插补研究变量的参变量称为参证变量。

选择合适的参证变量遵循原则:(1) 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必须有 物理成因上的联系。

(2) 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应有一定数量的同步观测资料,以保证相关图有足够 的点据。

(3) 参证变量的系列要 足够长,足以用同期资料建立的关系插补出计算需要的 研究变量的缺测部分。

降水量分析计算:面平均降水量计算,降水量统计参数的确定,降水量的时空分 布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 降水量统计参数:均值,变差系数 Cv ,偏态系数Cs 等值线图的勾绘:为了研究年降水量变化的地理规律,估算无资料地区各种指定 频率的年降水量,必须绘制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即均值和变差系数等值 线图。

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勾绘步骤(1) 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 的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的主要点据。

(2) 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的 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3)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线距):降水量>2000 (线距1000), 800-2000(200),100-800( 100),50-100( 50),<50( 25)(4) 勾绘时,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遵循直线内插的原则,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

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的地形分水线走向一致,切忌横穿 山岭。

等值线图的合理性分析:(1)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

其一般规律如:靠近水汽来源的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 山区降 水量大于平原参N P 参n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背后的平原、谷地降水量一般较小;降水量大的地区Cv值相对较小。

(2)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

(3)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之间是否符合水量平衡原则(4)与以往编制的等值线图进行对比分析,检查高低值区是否对应,大的走向是否一致,出现明显变化的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的修改。

降水量的时程变化:指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一般包括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指年降水量在年内的季节变化,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

(1)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量月分配。

典型年出现年份降水量连续最大四个月123456789101112全年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例偏丰年19880.215.641.4:1978.8115.4159.3158.9;32.6 :73 3.30.9698.45〜8:512.473.4平水年19899.4 1 9.222.2 165.445.256134.5109.888.2 13316.87596.76~9 1388.565.1偏枯年1994 6.3713.741.520.3123.869.245.9101.561.717.614.7523.26~9340.465.1枯水年1982 2.3 4.12459.343.518.544100.299.819.813.20.6429.37~10263.861.4多年平均 3.6「5.618.4〔41.560.677.6116「115.8;92.3 :49.613.9 3.1 [5986〜9:401.767.2(2)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程度还可以采用降水不均匀系数Cl表示,计算公式为:X。

一年降水量平均到各月之值Xi—年内各月降水量中超过X。

的降水量n—月降水量大于X。

的月份总数X0=49.8, n=5 (5-9月〉,C L=0.357不均匀系数愈小,说明年降水量的月分配越均匀,反之,说明月降水量离散程度愈大。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多年变化幅度分析:极值比法,距平法,趋势法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可用降水量等值线图来反映,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连续最大四个月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等。

流域(区域)蒸发量一一指流域(区域)面积上的综合蒸发量,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