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和调试技巧。

二、实验原理1. 信号传输移动通信中,信号传输是实现通信的基础。

信号传输主要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和解调三个过程。

信号的产生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模拟信号发生器等设备完成。

调制过程将产生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载波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回原始信号。

2. 信道编码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移动通信中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主要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常用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纠错码等。

三、实验内容1. 信号传输实验通过实验设备产生信号,并进行调制和解调操作。

观察信号的变化和传输效果,了解调制解调的原理和过程。

2. 信道编码实验使用信道编码器对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传输和解码。

观察编码前后信号的差异,了解信道编码的作用和效果。

3. 通信质量测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通信质量测试,包括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

根据测试结果评估通信质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和测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信号传输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强度、信道干扰、调制方式等。

合理选择调制方式和增强信号强度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2. 信道编码可以有效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采用适当的信道编码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3. 通信质量测试是评估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信号强度、信噪比和误码率等指标的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通信质量问题。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第一篇: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1.以系统配置的方式来加深、扩展移动通信所学知识,着重体现移动通信教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识和运行维护的操作能力。

2.使学生增进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加深对移动通信知识的理解。

3.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维护、配置和组网设计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实训内容实习单元1配置管RNC理1.1 实习说明1.1.1 实习目的了解RNC数据配置的管理,了解RNC网管系统的组成。

1.1.2 实习项目网管客户端的启动和退出;配置管理界面;熟悉通用操作。

1.2 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1.RNC配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管理RNC系统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状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ZXTR RNC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状态。

2.RNC数据配置是指在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 Maintenance Center)和网元(RNC)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管软件界面,操纵RNC中的管理对象进行数据配置。

实习单元2,3 RNC配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子网、管理单元、全局资源、物理设备、局向配置、公共资源配置1.1实习说明了解公共资源的配置,理解公共资源的意义。

1.1.2实习项目配置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集;配置RNC全局资源。

1.2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对于ZXTR RNC新开局,数据配置先后顺序如图 0-1所示。

图 0-1 开局配置数据流程图(1)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RNC配置集、RNC全局资源配置,是整个配置管理的基础;(2)物理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框、单板等,详细内容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物理设备配置完成之后,要进行ATM通信端口的配置;(4)配置完成ATM通信端口之后才能进行局向配置,局向配置主要包括IUCS、IUPS、IUB等局向的配置;(5)以上配置完成之后,再进行无线参数的相关配置,主要包括引用类参数、Node B及服务小区包含对象的配置、外部小区配置、邻接小区配置;(6)在数据配置完成后需要进行“整表同步”或者“增量同步”,所配置的数据就可以同步到RNC,发挥作用。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移动通信扩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扩频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扩频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过程。

3. 通过实验验证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和频谱利用率。

4. 分析扩频通信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二、实验原理扩频通信是一种通过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的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信息数据通过一个与数据无关的扩频码进行调制,使得原始信号在频谱上扩展,从而提高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 扩频:通过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上,提高信号的隐蔽性。

2. 抗干扰:由于信号频谱较宽,抗干扰能力强,可抵抗多径干扰、噪声等影响。

3. 频谱利用率:扩频通信采用码分复用(CDMA)技术,可充分利用频谱资源。

4. 分集:通过扩频码的不同,可实现信号的分集接收,提高通信质量。

三、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平台2. 信号发生器3. 信号分析仪4. 通信控制器5. 通信终端四、实验内容1. 扩频信号的产生(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原始信号。

(2)选择合适的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

(3)观察扩频后的信号频谱,验证扩频效果。

2. 扩频信号的接收(1)设置通信控制器,模拟移动通信环境。

(2)将扩频信号发送到接收端。

(3)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

(4)观察解扩频后的信号,验证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1)在接收端加入噪声,观察信号变化。

(2)调整噪声强度,测试扩频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4. 频谱利用率测试(1)设置多个扩频信号,进行码分复用。

(2)观察频谱,验证频谱利用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扩频信号的产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频码调制,原始信号在频谱上得到了有效扩展,验证了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2. 扩频信号的接收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能够成功解扩频,恢复原始信号,验证了扩频通信的解扩频效果。

3. 抗干扰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扩频信号在加入噪声后,信号质量仍然较好,证明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认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熟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4.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 台式计算机一台3. 移动通信教材及参考资料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数字通信,再到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编码技术等。

(3)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CDMA、TDMA、OFDM等。

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1)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包括基站、移动台、交换中心、传输网络等。

(2)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展示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介绍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等。

(2)阐述调制技术,如AM、FM、PM、QAM等。

(3)分析编码技术,如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 移动通信应用(1)介绍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手机通信、无线宽带接入、物联网等。

(2)分析移动通信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3)探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1)阅读移动通信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2)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3)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和功能。

2. 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1)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掌握了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操作,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记录了实验数据。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4.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5. 熟悉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计算机等;2. 实验软件: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2)实验内容:1)观察移动通信实验箱的组成,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2)根据实验指导书,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3)观察实验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各个模块的作用;4)总结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1)实验目的: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掌握话音信号的传输特性。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话音信号发生器,了解话音信号的生成过程;2)使用示波器观察话音信号的波形,分析其时域和频域特性;3)总结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3. 调制解调技术(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调制解调模块,了解其工作原理;2)搭建调制解调实验系统,进行模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分析调制效果;4)总结常见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特点。

4.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1)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实验内容:1)观察实验箱中的信道模拟模块,了解信道特性;2)搭建信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信道特性分析;3)使用示波器观察信道模拟结果,分析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总结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

5. 实验软件使用(1)实验目的:熟悉MATLAB、C++等编程语言及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的使用。

(2)实验内容:1)学习MATLAB、C++等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使用相关移动通信仿真软件进行信号处理和系统仿真;3)总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2023简版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2023简版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它采用无线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理解移动通信原理,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所需材料- 方式实验平台- 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实验步骤步骤一:设定信号传输参数1. 打开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

2. 进入参数设置界面,设定所需的信号传输参数,包括频率、速度等。

步骤二:建立通信连接1. 在模拟器中,选择一台方式作为发送方,另一台方式作为接收方。

2. 发送方方式输入要发送的信息,并发送按钮。

3. 接收方方式接收到信息后,显示在屏幕上。

步骤三:观察信号传输过程1. 在模拟器中,打开信号传输监测界面。

2. 观察信号的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发送、接收、解码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移动通信的场景,并完成了信息的传输。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并对信号进行解码。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迟,这对于实时通信是一个挑战。

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X,年。

-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X,年。

以上是对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的报告,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实验为我们今后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

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公用电话网(PSTN )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MSC ( Mobile Switch Center ) : 移动交换中心(包括交换机和数据库)EX ( Exchanger ) : 公用电话网(PSTN)程控交换机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ˋˋˋMSMSˋˋˋEXMSCBSBS ˋˋˋˋˋˋTEL TEL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MSBSEXTEL TEL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

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

在图1-2中,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按照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并连接设备,就构成了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本系统可实现以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 (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 (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主、被呼用户才可能建立话路,进入通话:(1)被呼用户空闲;(2)主、被呼用户之间至少有一条空闲路径。

另外,在手机与有线电话通话时,用示波器在实验箱上观测发射在空中的话音波形,可了解话音的基本特征。

t (ms)0图1-3 浊音波形图1-5 浊音的准周期波形四、实验步骤1.按图1-3的布局顺序放置设备并连接成系统:两部有线电话用户线插入交换机号码801、802的用户线插孔;无绳电话座机用户线(带用户线信号测量板LINE.PCB)插入交换机MS ( Mobile Station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实验箱SDTMSBSEXTEL TEL号码804的用户线插孔。

这些号码就是各部电话对应的号码。

将交换机、无绳电话座机及手机充电器都接通220V AC 电源。

无绳电话座机、手机及实验箱使用上次实验已经对好码的同一套系统或由教师实验前完成对码,使三者识别码及呼叫信道一致(对码步骤详见实验四的实验步骤1)。

2.有线电话1摘机,交换机上对应的LED 指示灯亮,用户听拨号音。

用户拨号呼叫有线电话2,有线电话2振铃,有线电话1听回铃。

有线电话2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未挂机的一方听忙音。

若有线电话2忙(已摘机),则有线电话1摘机拨号后听忙音。

若有线电话2用户线从交换机上拔下,有线电话1拨号后听回铃。

3.有线电话2拨号呼叫有线电话1,通话完毕挂机。

4.无绳手机按“通话”键摘机,听到拨号音后拨有线电话1或有线电话2的号码,有线电话振铃,无绳手机听回铃。

有线电话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其中,无绳手机再按“通话”键或将手机放回充电器则挂机)。

5.有线电话摘机拨号(804)呼叫无绳手机,手机振铃,有线电话听回铃。

手机按“通话”键摘机通话,通话完毕挂机。

6.将双踪示波器两个探头分别接至实验箱”BS 测量”及”MS 测量”面板上接收机解调输出端AF o 。

接通实验箱电源(K5置ON ),置系统测量自动AUTO 工作方式(按”工作方式”控制面板K1键至SYST 灯亮,再按K2键使K2灯亮),实验箱守候在无绳电话控制信道。

关发射机(”发射机控制”面板上的K6置OFF ),关信令存储显示模块(”无线信令存储显示”面板上的K10置OFF )。

手机按“通话”键摘机,与座机一起由控制信道转移到某空闲通话信道,实验箱检测到摘机信令后自动跟踪扫描,锁定于该通话信道。

若实验箱因误码未检测到手机摘机信令仍停在控制信道,则按K3键启动实验箱扫描信道(SCAN ),最后锁定于该通活信道。

实验箱锁定于通话信道的标志是:信道扫描仃止并且”BS 测量”及”MS 测量”面板同时显示各自的接收频率。

手机拨号呼叫有线电话进入通话后,示波器可观测到通话双方的话音波形,记录浊音波形,测出浊音的基音频率。

五、实验报告内容1.画出移动通信实验系统的网络结构方框图,给出系统功能,并说明它是如何由常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保持基本特证不变条件下合理简化而来。

答: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实验箱SDTMSBSEXTEL TEL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它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据等信息)。

本系统可实现一下呼叫通话功能:(1)无绳手机呼叫有线电话(无线呼叫有线);(2)有线电话呼叫无绳手机(有线呼叫无线);(3)有线电话呼叫有线电话(有线呼叫有线)。

实验将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及MSC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及移动台MS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两部。

它与实际系统在系统基本网络结构、网络设备及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BS、MS实际选用基于FDMA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话机,EX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双路无线综合测试仪。

2.总结主呼方从摘机、拨号、通话到挂机的各个阶段听到那些信号音。

答:主呼方摘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拨号音;主呼方拨号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回铃音;主呼方通话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对方的答音;主呼方挂机时听到的信号音为:忙音。

3.画出自己话音浊音波形,给出所测基音频率,与同组同学比较。

答:浊音波形如下:BS基波频率为:1.471KHz,MS基波频率为:1.031KHz由实验数据显示,每个人所对应的频率是不同的,并由实验证明,通常女生的浊音频率要高于男生的浊音频率六、实验心得:在此试验中,通过体验主呼方在摘机,拨号,通话和挂机状态下所听到的信号音使我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而通过示波器对话音的波形进行测试观察的让我对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有了初步的解了。

这是移动通信的第一个实验,为此,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调对码的过程中就遇到不小的麻烦,反反复复,但是在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解决了种种问题,收获颇多。

实验二无线数字信令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的测量,了解一般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字信令(空中信令)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字信令调制方式、帧结构及传输协议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1.用双踪示波器通过实验箱观测无绳电话无线数字信令波形,了解数据的副载波调制方式及数字信令帧结构。

2.用双踪示波器通过实验箱观测无绳电话无线数字信令传输协议。

三、基本原理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BS至MS之间的无线数字信令帧结构如图2-1所示,它包括位同步码(又称为前置码)、帧同步(又称为字同步)、有效数据(包括地址、消息和其它数据)及纠/检错码四部分,分别介绍如下。

图2-1 典型的数字信令帧结构1、无绳电话无线数字信令副载频调制方式及帧结构信令数据先对副载频进行FSK调制,即一次调制,如表2-1所示。

数据帧的典型结构以手机拨号码7为例,见图2-2。

数据帧各部分的含义见图2-3,其中有效数据有12位,分为三个部分:图3-1 典型的信令帧结构图2-2 典型的信令数据帧结构0 0 S, 1 0 1 0, 0 0, 1 1 1 0, 0 0图2-3 信令数据帧各部分的含义(1)ID H :ID H 为无绳电话系统16位识别码(ID 码)的高4位。

(2)手机号代码本无绳电话一台座机最多可带4部手机(任一时间只能有一部手机占用座机通话)。

在对码时,按手机对码的先后顺序,座机顺次指定手机号码为1、2、3、4。

信令中手机号代码含义见表2-2,2位代码倒序看为自然二进制码,与手机号码直接对应。

(3)消息消息为6位,亦应倒序读取,图2-3中消息倒序码为00,0111B=07H ,表示消息”拨号码7”。

常用消息见表2-3。

2、无线数字信令传输协议无绳电话呼叫接续有不同状态,包括手机被呼振铃,手机主呼/被呼摘机,手机拨号,进入通话后手机进行“闪断”、“换频”、“挂机”等操作。

在呼叫接续的不同状态下,信令传输协议各不相同,下面仅介绍手机拨号、闪断(Flash )及通话结束后挂机的信令传输协议。

(1)手机拨号同步码ID H手机号代码消息(消息)同步 ID H 消息 重发消息帧应答确认(ID L ) 重发 应答确认…手机号代码图2-4 手机拨号信令传输过程图2-4为手机拨号(以”拨号码7”为例)信令传输过程。

为保证信令数据传输可靠性,必须采用差错控制。

本无绳电话采用检错重发即自动请求重发ARQ 方式实现差错控制。

但与一般ARQ 方式不同,数据中的检错功能不是由纠检错编码而是由以下手段实现:座机及手机依据以上信令数据的可靠检错功能,以自动请求重发ARQ 方式保证信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手机挂机图2-5 手机挂机信令传输过程图2-5为手机挂机信令传输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