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度表
教学安排日程表(微生物学-全日制)(精)

实验:19周4:00-6:30
桦、琛、杨
周五(16、17、18、20)
3:40-6:10
理论:桦
实验:19周3:40-6:10
桦、琛、杨
教学安排日程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夜大学)
班级
周二
周三
周五
周六
周日
夜大护本1
(4)
微: 9~12节(1~15周)
理论:刘、陶(6\9\14周
实验:何、胡、桦、陶)
4~5节(刘-郭、杨杨-胡),
1~3节,肖家祁31
吴琛耘17
留学生
1-3节,陈洪31
吴健桦17
4~5节(桦)
05营养班
( 35/10)
6~8节10~18周
肖家祁
1~3节10-18周肖家祁
(实12、13、15、16周)
教学安排日程表(寄生虫学)
班级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七-1班
七-2、4班
03级教改班
(2,学时30/14)
05级高护班(3)
(病原生物学)
6~9节
桦、张
2-1/ 2-2
1~4节徐(杨)、张、琛
2-1 / 2-2 / 2-3
6~8节徐(实验3、5、8、10、12徐2-1/杨2-2)
3~5节,(14~15周)
徐(15周实验徐、琛、杨
2-1 /2-2 /2-3
1~3节(14、15、16周)
徐(16周实验徐、琛、杨
1~3节袁建平13
郭晓奎35
4~5节,(胡)
1~3节肖家祁26
何平14
3~5节(1-13周)刘
1~3节郭39
王25
6~8节袁建平13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9.2-9.6
始业课
1
2
9.9-9.14
1.1放大镜
1.2怎样放得更大地震的成因
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2
3
9.18-9.20
1.4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2
9.16-17中秋节放假
4
9.23-9.27
1.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7 微生物与健康
2
5
9.29-9.30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2.2昼夜交替现象
2
6
10.1-10.7
国庆节放假
7
10.8-10.12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4谁先迎来黎明
3
10.8-10.12补课
8
10.13-10.18
2.5影长的四季变化
2.6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2
9
10.21-10.25
2.7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单元小测
2
10
10.28-11.1
期中复习
2
11
11.4-11.8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3.2斜面
2
12
11.11-11.15
3.3 不简单的杠杆
3.4 改变运输的车轮
2
13
11.18-11.22
3.5 灵活巧妙的剪刀
3.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2
14
11.25-11.29
3.7王文意信息的交流传播单元小测
2
15
12.2-12.6
动物微生物教学进度表

1.掌握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的概念与种类。 2.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及其意义。 3.掌握肠道病毒属的共同生物学特点与传播方式。 4.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原则。 5.熟悉流感病毒的分型、命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防治原则。 6.熟悉各类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及致病特点。 7.了解主要呼吸道病毒致病性。 8.了解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的致病性。 1.掌握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的概念与种类。 2.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掌握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4.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5.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掌握寄生、寄生虫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寄生虫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熟悉寄生虫生物学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概念。 4.熟悉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及防治原则。 5.了解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1.掌握主要医学原虫的一般形态结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2.掌握疟原虫的生物学性状、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环节及防治原则。 3.熟悉疟原虫的实验室诊断与流行现状。 1.掌握医学蠕虫、土源性蠕虫、生物源性蠕虫的概念。 2.掌握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蠕虫的形态特点。 3.掌握主要医学蠕虫的致病性。 4.掌握日本裂体吸虫的生物学性状、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环节及防治原则。 5.熟悉日本裂体吸虫的实验室诊断与流行现状。 1.掌握主要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 2.掌握主要医学原虫的危害方式、传病方式及传播疾病谱。 3.熟悉主要代表性医学原虫的生活习性。 1.掌握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 2.掌握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方式、传病方式及传播疾病谱。 3.熟悉主要代表性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 4.熟悉蚊科传病蚊种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及所传播疾病。 5.了解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熟悉真菌的基本形态与培养特点。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安排表一、教学主题与目标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本教学计划的主题为生物实验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活动安排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应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并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此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实验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实验内容选择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进行的实验内容。
生物实验可以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
3. 实验操作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指导。
首先,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然后,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探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讨论中,教师既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5. 实验总结与展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
学生可以撰写实验报告,向同学展示实验结果,并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实验总结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材使用教材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1. 教材选择教师应选用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教材作为教学依据,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运用教材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内容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相关实验案例,同时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介绍。
生物实验教学进度表

9.8
第二章
根尖结构
√
幼苗根尖、根尖纵切片、显微镜、废物缸
至
根的吸收作 用与水肥管 理 探究根*哪部分生长
√
已经生根的幼苗、学生自备笔、废物缸
9.17
探究根的生长方向
√
学生自备 几株大小相似的植物,豌豆或其他带有比 较完整根的植株 相同质量的萝卜条、不同浓度盐水、小烧 杯、镊子、清水、吸水纸、天平、废物缸 培养在蒸馏水中和适量NH4SO4液的两株同 种植株;发育正常的四株植物分别用全素 培养液和缺少氮、磷、钾的培养液培植一 个月的植株
探究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
√
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实验
√
植物缺素实验
√
9.22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碘液、大小烧杯、 酒精、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培养皿、清水、集气瓶、金鱼藻、废物缸 等 天竺葵枝条、凡士林、小烧杯、25%NaOH 溶液、清水、培养皿、大广口瓶、塑料板 大叶黄杨的叶片、双面刀片、培养皿、显 微镜、载盖玻片、清水、吸水纸、纱布、 毛笔、叶的永久横切片、废物缸 广口瓶、新鲜树叶、干树叶、沾有煤油的 小木条或带铁丝的蜡烛、火柴、澄清石灰 水、小烧杯、废物缸 已萌发的小麦种子、炒熟的种子、温度计 、暖壶等
八年级上册
分 类
所用主要仪器、材料
时 间
单 元
实 验 课 题
演示
分组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与栽培 种子萌发的过程 泡胀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碘液、刀片 、培养皿、废物缸、废物缸
√
第一章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
学生自备
种子的萌发 与播种育苗 芽的分类
9.1
叶芽纵切观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进度和计划表

9
2 物的营养
营养类型以及微生 二、微生物的培养基类 物培养基、四种营 型
养运输类型。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五章 微生 掌握微生物的主要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10 2 物的营养
营养类型以及微生 二、微生物的培养基类 物培养基、四种营 型
养运输类型。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六章 微生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 一、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16
2
环境工程中的 化技术在环保中的 二、固定化方法在环境
应用
应用;了解当今对 工程中的应用
细胞外多聚物的开
发应用情况。
第九章 微生 1、掌握固定化酶 一、固定化方法在环境 讲授
物学新技术在 技术的概念;了解 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中的 固定化技术在环保 二、每个章节的重难点
17 2 应用
中的应用;了解当 今对细胞外多聚物
物的生长繁殖 生长周期和细菌的 二、主要因素对微生物
与生存因子 生长曲线、生长量 生长的影响
的测定方法;掌握 三、微生物的保藏
灭菌和消毒的概
念;掌握细菌、放
线菌和真菌对pH的
不同要求;理解微
11 2
生物与氧之间的关
系;了解紫外线、
化学物质及其他因
素的杀菌、抑菌作
用;了解微生物之
间的六种相互关
系,了解菌种的退
态、水体微生物生 二、污化系统及有机污
14 2
态,掌握空气微生 染指标 物监测的方法,水
体自净的指标及水
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八章 水环 掌握废水生物处理 一、好氧活性污泥法的 讲授
境污染的控制 的原理,掌握活性 原理与步骤
15 2 与治理
2024年秋学期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 学 内 容
周课时数
备注
1
09.01
开学第一课
1
2
09.02—09.06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第二节 生物的特征
2
3
09.09—09.14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第二节 植物细胞
2
4
09.18—09.20
第三节 动物细胞
1
中秋节
5
09.23—09.27,09.29
第三节细胞的生活
第三章 从细胞到生物体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
6
09.30
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
国庆节
7
10.08—10.12
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2
8
10.14—10.18
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细胞模型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2
14
11.25—11.29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第二节 细菌
2
15
12.02—12.06
第三节 真菌
第四节 病毒
2
16
12.09—12.13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2
17
12.16—12.20
第四章 生物分类Hale Waihona Puke 方法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2
18
12.23—12.27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进度表06微生物实验室实验须知及实验室常用器皿1 实验须知:1)实验前的预习;2)做好实验记录;3)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的干净和安静;4)实验步骤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5)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6)实验完成后要把所用到的仪器放妥,收拾干净自己的实验桌;7)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2 验室常用器皿1)试管2)吸管3)培养皿4)烧瓶5)接种工具6)超净工作台7)灭菌锅微生物学实验技能训练1 试管及锥形瓶棉塞的制作2 吸管及培养皿的包扎3 玻璃器皿的清洗4 无菌操作技术训练实验一实验室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一实验目的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3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二实验原理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2、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1、写标签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包括班级、姓名、日期、样品来源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注: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2、实验室细菌检查(1)空气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实验台上,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块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洁净工作台内或无人走动的实验室中,移去皿盖,1h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黄仪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附光盘)、黄秀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图解微生物实验指南》(附光盘)、J.P.哈雷(著)、谢建平等(译)、McGraw-Hill/科学出版社、2012年。
教学工作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 院:
班 级:
课 程:微生物学实验
任课教师:
2018年3月4日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由任课教师制定,教研室讨论通过,系(部)主任审查批准后向学员宣布执行。此计划必须在开学前制订,开学初第一、二周内讨论审查结果。计划制定后,必须认真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变动,须经教研室同意,系(部)主任批准。教研室要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此计划一式两份,一份教师自存,一份经系(部)主任审查批准后由教研室存档。
二、教学要求
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6
6
3
教
师
说
明
本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计划是按照微生物理论课的教学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根据教学具体情况,教师可调整实验课的顺序。
教
研
室
讨
论
意
见
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系
︵
部
︶
主
任
审
查
意
见
系(部)主任(签名)年月日
教
学
时
间
上课
18周
108课时
复习、考试
1周
6课时
机动
1周
6课时
合计
20周
120课时
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基本内容
课
时
其中
讲
授
讨
论
辅
导
作
业
作
文
实
验
复
习
考
试
1
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6
1
5
2
实验二环境微生物的检查
6
1
5
3
实验三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6
1
5
4
实验四细菌的简单染色与显微观察
6
1
5
5
清明节放假
0
6实验五革兰氏染色6来自157
实验六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6
1
5
8
运动会放假
0
1
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基本内容
课
时
其中
讲
授
讨
论
辅
导
作
业
作
文
实
验
复
习
考
试
9
实验七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性观察
6
1
5
10
实验八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6
1
5
11
实验九霉菌的形态观察
6
1
5
12
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6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采用教材
《微生物学实验》第4版、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一、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1
5
13
实验十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6
1
5
14
实验十二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6
1
5
15
实验十三菌种保藏
6
1
5
16
实验十四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6
1
5
2
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基本内容
课
时
其中
讲
授
讨
论
辅
导
作
业
作
文
实
验
复
习
考
试
17
实验十五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
1
5
18
实验十六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
1
5
19
机动
6
6
20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