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的作用
孤独感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的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移动社交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青少年在享受移动社交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也可能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孤独感、人际困扰等。
本文旨在探讨孤独感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阶段尤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孤独感如何影响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适当使用,进而探讨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同时,人际困扰作为青少年在社交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也将被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将分析人际困扰如何影响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与孤独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
积极自我呈现是青少年在移动社交网络上的一种常见行为,本文也将探讨其在孤独感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作用。
我们将分析青少年如何通过积极自我呈现来寻求认同和归属感,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他们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依赖和过度使用。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中的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过度依赖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信息化社会的浪潮下,移动社交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其使用的普及,青少年在享受便利与乐趣的也面临着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的挑战。
孤独感是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立和与他人的疏离,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则表现为过度依赖、沉迷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后果。
因此,探讨孤独感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孤独感是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重要预测因子。
孤独感的个体倾向于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寻找归属感和联系感,以弥补现实中的社交缺失。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作者:李波史滋福王诗宇郑凯文赵翔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07期摘要以某高校46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微信使用程度量表考察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微信过度使用者比例不高(14.8%),其中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2)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3)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4%。
这说明微信使用程度部分通过自我控制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孤独感;自我控制;Bootstrap法分类号 B848.8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8.07.0051 引言近年来,微信逐渐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姬菁,赵丹,张颖, 2016;焦开山,2016;谢笑春,雷雳, 2016)。
校园内、地铁上、公交车上、饭桌上,随处可见刷朋友圈的“低头族”。
微信作为微时代最具代表之一的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有带来益处的一面,如促进人们的沟通,同时也会造成对人们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如自我控制能力不够的学生群体容易造成过度使用,影响身心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网络交流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而其影响作用的方向则存在争议。
比如,孤独感和网络使用呈显著正相关(Hardie, Elizabeth, & Yi, 2007; Tang,Chen, Yang, Chung, & Lee, 2016; Whang, Lee, & Chang, 2003),网络成瘾能够预测压力、抑郁、焦虑和孤独感(Ostovar, Allahyar, Aminpoor, Moafian, & Griffiths,2016)。
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作者:左春荣欧阳儒阳杨长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关键词: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3-0119-03随着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元,极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手机依赖.关于手机依赖,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指使用者因过度沉迷于手机,难以控制自己,对手机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渴望,从而导致社会功能失调和心理障碍[1].有研究显示,一些依赖心理、成瘾行为等与孤独感的关系密切,对使用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过于频繁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而在真实世界中却不愿意交往[2],也有一些研究对微信、QQ、微博等媒介的过度使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行为也与孤独感是显著正相关的关系[4].目前,手机主要具备通讯、娱乐和社交三大功能,而手机社交成为现代人流行的交往方式.手机已作为自我表露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经历等隐私,自愿告知他人的一种行为,而不会担心被别人出卖,表露之后不会有深深的担忧[3].本研究认为通过手机媒介进行的是虚拟自我表露,与现实自我表露不同,其回避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可能导致个体孤独感上升,继而产生手机依赖问题.而且有研究指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是负相关关系[5].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抽取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某普通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在课堂上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有效率95.2%.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74人.1.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中测量大学生自我表露选取的是《自我表露指数量表》,该自评量表由Kahn J.H.和Hessling R.M.于2001年编制,共12道题目.量表为五级评分,总得分越高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信度较高.测量手机依赖的指标选取的是《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该量表由Leung等人修订,黄海等人做了中文版信效度检验.量表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重.其中维度包括低效性、逃避性、戒断性和失控性.各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6、0.84、0.88、0.79.测量孤独感选取的是《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是Russell编制的第三版UCLA孤独量表,由20个题目构成(9个反向题和11个正向题),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越高,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结束后,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2 研究结果2.1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由表1可得,男生和女生在自我表露维度上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孤独感得分、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女生可能比男生更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寻找可以倾诉的对象,向他们表露自己的生活轨迹.2.2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手机依赖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手机依赖程度也越低.说明愿意在平时生活中表露自己真实想法,愿意说出来的大学生,更少感受到孤独,在生活中也表现为较少依赖手机.2.3 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由上面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表露、孤独感、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根据已有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本研究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得出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上表可得,孤独感在大学生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进而影响手机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无法寻找到可以倾诉或表达的对象时,自我表露程度低,则会在内心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因为在大学生产生孤独的感觉时,大多倾向于选择通过使用手机来应对,继续回避现实交往,在手机交往中减少人际疏离感的体验.3 结果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表露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表露对象和表露内容方面,水平都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而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手机依赖问题.手机依赖在男女生分布中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倾向于依赖手机,回避现实交往,从而弥补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足,应对孤独感.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呈现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个体的现实自我表露越少,则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更易于通过手机获取归属和人际信任,这样则会更有可能导致个体的手机依赖问题,个体会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相匹配的同伴或是可表露的对象而感到孤独,从而逃避现实交往,转向在手机中寻求虚拟交往而减少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影响手机依赖.尽管借助手机暂时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但是由此会驱使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回避行为,并且更加依赖手机,从而导致消极的身心状态.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手机作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流媒介,为起丰富的功能而应用于各个方面.手机的社交功能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倾诉选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少现实的孤独感,结果也证明现实人际中的自我表露会降低其孤独感而减少手机依赖.4 对策建议4.1 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减少手机依赖高校课堂主阵地的发挥正在受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挑战,高校校园里,无处不见低头族,提高“抬头率”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建立“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督查,初见成效.如在淮南师范学院,2014年以来,建立“无手机课堂”,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每年都会有大量班级主动申请“无手机课堂”班级,每节课前,班级学习委员将标有同学学号的手机袋挂在教室前方,课前交手机,课下归还手机,减少手机对课堂的影响,使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减少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减少了,自然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提高了,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风建设.4.2 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建设,增加学生人际互动的机会,主动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如某高校,丰富早操和晚自习的形式,早操采取广播体操、健美操、快乐跑操、交谊舞、打太极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不但强身健体,解决了大学生早上不起床、不吃早餐的坏习惯,还增加了同学之间交往的频率,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4.3 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内化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表露自己,增加感受和体验,使其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使其产生满足感、意义感和幸福感,进而孤独感减少,也减少手机依赖.如某高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创设自助式体验活动,如定格瞬间练习、美丽日记、感恩拜访、幸福冥想等.在定格瞬间练习,拍下每周的美丽瞬间,与同伴分享背后故事;在美丽日记活动中,记录每个使自己开心的日子,增加积极体验;在感恩拜访活动中,使学生懂得感恩,表达感恩,提倡在表达中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品质的培养既是一种行为养成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体验,通过分享、体验、内化,师生、生生共享经验、智慧和知识,促使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积极的力量,提升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综上所述,为帮助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问题,我们可以从现实的人际交往入手,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多组织社团活动,创新活动形式,让学习走出宿舍,走进人际交流圈,促进人际互动,增加自我表露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本质上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参考文献:〔1〕Yen C, Tang T, Yen J,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 863-873.〔2〕黃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 14(3):255-257.〔3〕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8,40(2):184-19.〔4〕李波,史滋福,王诗宇,等.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07):431-437.〔5〕刘艳,邹泓,等.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1):229-231.〔6〕Kahn, J. H.& Hessling, R. M.. Measuring the tendency to conceal versus disclose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20(1):41-65.〔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86-287.。
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常态下东部地区创业团队的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行为研究”(17BGL097)通信作者:李成彦,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孙柳琦1张晨婧2张志云1李成彦2(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030;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030)摘要以上海市55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孤独感正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交焦虑,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会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孤独感通过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产生影响。
关键词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大学生DOI 10.19988/ki.issn.2095-1159.2024.01.0071问题提出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用户可以在其中建立个人主页并查看其他联系人的主页,从而与其他用户建立连接(Boyd &Ellison,2007)。
社交网站的出现,使我们获取、分享信息更加便捷,也能更好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交网站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较轻的症状,以及类似成瘾这种较重的症状(姜永志等,2016)。
本文采用“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一词,它包含了从轻到重的一系列问题行为(Caplan,2002)。
有研究表明,存在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个体会有更低的自尊水平和更低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刘庆奇等,2017),不仅如此,他们的幸福感更低(Wang et al.,2019),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杨邦林等,2018)、抑郁(Burnell et al.,2019)等问题。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_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平凡1,周宗奎1,潘清泉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广西工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柳州545006)【摘要】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
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
③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
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通讯作者:周宗奎根据CNNIC预测,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往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到达1.24亿。
社交网站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其比例达到50.3%[1]。
网络关系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类型,也称网络关系依赖(Internet Relationship Depen-dence,IRD),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
由于社交网站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途径。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经历等的个人信息表露给目标个体的行为[3]。
随着网络自我表露越多,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相应有所减少。
研究[4]发现,自我表露行为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成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
同时,有研究发现,对网络依赖性越强、上网时间越长的人,其孤独感也越强。
而孤独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5,6]。
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与现实中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呈负相关,而网络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对孤独感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7]。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在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孤独感起着中介作用,即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因为孤独感而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从而导致网络关系成瘾。
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因为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缺乏自信和认同感。
04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社交焦虑的定义和成因
定义:社交焦虑是一种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害怕、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常伴随着自我怀疑、自卑等情绪。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目录
目录
02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
01
点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
03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05
大学生心理干预措施
04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
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采用相关量表测量自尊、网络关系成瘾、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指标,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越低的大学生越容易发生网络关系成瘾;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
自尊对网络关系成瘾的预测作用
培养社交技能:提供社交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能,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
限制上网时间: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限制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
增加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网络关系成瘾的定义: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媒体,导致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摘要:大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快速认识自我的阶段,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在这个阶段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分析自我表露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孤独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表露孤独心理健康一、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含义与意义1.1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含义自我表露是1958年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将自己的信息告诉另外一个人,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秘密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自我表露需要两个对立面,分别是表露者和表露对象。
自我表露必须在表露者自愿的情况下,将个体的真实情感和信息表达给表露对象。
1.2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意义1.2.1自我表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常常会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原因,给自己带来一些压力,压力不及时释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抑郁现象。
大学生自我表露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大学生通过自我表露,将自己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告诉同学、老师或家人,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调节自我情绪,从而减轻焦虑的症状,宣泄不良情绪。
通过自我表露还可以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其他人,排除孤独的情绪,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2自我表露是大学生应对压力获得社会支持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向他人展示自己感兴趣的事,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从前不知道的知识。
大学生的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不足,遇到困难常常不知所措,通过自我表露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人,可以经过讨论和分析,获得他人不同的意见,并从中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自我表露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避免大学生因经验不足多走弯路,自我表露是有效的走捷径方式。
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越高 , 个体 的网络依赖程度越深 。这一结果
与国 内学者 王滨 ( 2 0 o 6) 、张 志松 ( 2 0 1 1) 的研 究结果相 一致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开 放性、无 限性等特点 , 使得大学生对缤纷多
五、 网络 自我 表露 与孤 独感 的测 评工
具 R u s s e l l ( 1 9 7 8 ) 编制 的 U C L A孤独感量 表 :R u s s e l l是孤独感一 维结构 的最早倡导 者 。他认为 : 孤独 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没 有 差异的 , 所有孤独 的人 以同样 的方式理解 和体验孤独。据此理论 。R u s s e l l 于1 9 7 8 年
运用 S P S S 1 7 . 0 录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得 到大 学生 网络 自 我 表露 与孤独感 之间 的 关系 ,见表 1 。 表 1 网络 自我表露与孤独感 的相关情
况
孤独感分数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 自我表露 0 . 7 3 4 由表 1 可见 ,网络上 的自我表露跟孤独 感成显著的正相关 。结果 现显示 ,孤独水平
( 上接第 1 3 6页 ) 作 室教学法 。 将 以翻译实战为中心 , 培养学 生翻译职业素养 、提升翻译能力 、 锻炼 团队 精 神 的翻译工 作室教 学法 发展成 为学 校 日 常化 的特色教 学方 法作为 对课 堂教学 的有 益 补充 ,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促进 英 语专业教学与实践 的有机结合 。 帮助建立 起学 员参 与市场竞争的平 台,以更好开展英 语 翻译技 能培训与经验交流 , 提高学生 的英 语 水平及 实际翻译能力 , 培养适应市 场的技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自 我表 露;孤 独感
研 究 目的 目前我 国大学生 心理 健康 教 育正处 于 发展 阶段 , 考察大学生网络 自我表露与孤独 感 之间 的关系 有利于 研究孤 独感 对 网络成 瘾 的影 响 ,从 而为大 学教育 工作 者提 供指 导 ,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水平。 二 、研 究假设 本 研究 是 以湖北工 程学 院学 生为 研究 对象 ,在先前研究 的基础上对网络 自我表露 与 孤独感 之 间的关 系进行研 究 。主要 假设 是: 大学生网络 自 我表露与孤独感成显著相 关。 三 、 研究 对象 采用 随机抽样 的办法 , 从湖北工程学 院 各 班抽取 2 1 0 名大学生被试 ,进行调查 , 有 效 回收问卷 2 0 0 份 ,回收率为 9 5 %。 四 、研究 工具 ( 1)孤 独感量表 ( U C L A)( R u s s e l l & C u t r o n a 。1 9 9 8 ) 的中文 版 , 共 2 O个项 目, 用 于测量 承认 的情感孤独状态 。 R u s s e l l 报告 该 量表的克伦 巴赫 a 系数在 0 . 8 9 — 0 . 9 4 之 间。 该 量表为 自我报告 的 4 点量表 ,从 “ 从不 ” 到 “ 一直 ” , 一次计 1 _ 4分 。考虑到该量表 是从 国外 翻译 的量表 ,对其进行 了修订 , 在 本研究 中的信 度为 0 . 7 O . 表 明该 量表有较 高 的内部一致性 。 ( 2 ) 《 大 学生 网络与 现实 自我表 露量 表》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第一篇: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论文评述(董安南)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一.论文结构1.引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其中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背景;第二,研究的问题及界定;第三,相关学者对研究问题的部分观点。
2.对象与方法.说明了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内容3.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总分与其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4.讨论.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什么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以及与课题相关性研究是否相符合5.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国外的研究发现,过多的使用网络会导致用户同家人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加。
国内的研究也显示,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
孤独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能是形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三.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呈现 Leavitt HJ, Whisler T.Management in the 1980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6:41-48 2 秦华,饶培伦,钟昊沁.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探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55-156,160 3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4(美)金伯利.S.扬.著.毛英明,毛巧明,译.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7-78 6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7 Loysker J, Aiello JR.Internet addition and 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y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 1997 参考文献的呈现:在文章中,作者采用脚注将引用的文献标注在所引用句子的右上角,并对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整理。
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也深受手机互联网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的影响。
文章将深入探讨人际适应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手机互联网依赖如何影响人际适应性和孤独感。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对孤独感的影响路径,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互联网,提高人际适应能力,降低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这一过程中的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论基础方面,人际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不同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方式。
根据社会适应理论,人际适应性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孤独感。
而手机互联网依赖则是现代大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可能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进而增加孤独感。
本研究将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作为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进行考察。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网络、无法自拔的现象也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凸显,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关系成瘾”。
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乃至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此背景下,探究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自尊、网络关系成瘾、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假设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而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
通过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旨在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将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成因和机制,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本研究对于推动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网络关系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
这可能是因为低自尊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因此倾向于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而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从而加剧了对网络的依赖。
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王恩界;李慧玲【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3【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UCLA, PSSS and CIAS have been used in a survey of 1,2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ternet addic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loneliness, but negatively to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that lonelines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 shows that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总页数】4页(P38-41)【作者】王恩界;李慧玲【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相关文献】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 傅春长;汪飞2.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困扰的关系\r——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 岑模芬;陈庆菊3.中庸思维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序列中介作用 [J], 丁倩;张永欣;魏华;胡伟4.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J], 高蓉; 朋文佳; 江婧; 姜欢欢; 董男男; 胡传来5.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 雍挺俊; 杜锦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李 波 史滋福 王诗宇 郑凯文 赵 翔
(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ꎬ 长沙 410081)
摘 要 以某高校 461 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ꎬ 使用孤独感量表、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微信使用程度 量表考察大学生孤独感、 自我控制与微信使用程度之间的关系ꎮ 结果表明: (1) 微信过度使用者比例 不高 (14������ 8%) ꎬ 其中理科生微信过度使用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ꎻ ( 2) 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 显著正相关ꎬ 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ꎬ 孤独感与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ꎻ (3) 自我控制在微信使用程度 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ꎬ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 24%ꎮ 这说明微信使用程度部分通过自我控 制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ꎮ 关键词 大学生ꎻ 微信使用程度ꎻ 孤独感ꎻ 自我控制ꎻ Bootstrap 法 分类号 B848.8 DOI: 10.16842 / j.cnki.issn2095-5588.2018.07.005
一些研究表明ꎬ 网络交流可能会对青少年的 孤独感产生影响ꎬ 而其影响作用的方向则存在争 议ꎮ 比 如ꎬ 孤 独 感 和 网 络 使 用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Hardieꎬ Elizabethꎬ & Yiꎬ 2007ꎻ Tangꎬ Chenꎬ Yangꎬ Chungꎬ & Leeꎬ 2016ꎻ Whangꎬ Leeꎬ & Changꎬ
1 引言
近年 来ꎬ 微 信 逐 渐 成 为 心 理 学 的 研 究 热 点 ( 姬菁ꎬ 赵丹ꎬ 张颖ꎬ 2016ꎻ 焦开山ꎬ 2016ꎻ 谢笑春ꎬ 雷雳ꎬ 2016) ꎮ 校园内、 地铁上、 公交车上、 饭桌 上ꎬ 随处可见刷朋友圈的 “低头族”ꎮ 微信作为微 时代最具代表之一的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的生 活ꎬ 它有带来益处的一面ꎬ 如促进人们的沟通ꎬ 同时也会造成对人们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ꎬ 如自 我控制能 力 不 够 的 学 生 群 体 容 易 造 成 过 度 使 用ꎬ 影响身心健康ꎮ
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聊天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已经成为人们非常普遍的交流方式。
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享受到便捷、快速、互动性好等优势,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中表达自我、分享感受,缓解情感压力,降低孤独感。
然而,在网络聊天中,人们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质量。
尤其是在当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因为疫情等原因,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聊天和社交媒体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其他负面情绪的增加。
因此,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对于理解网络社交的心理机制、预防和缓解孤独感、提高网络社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程度如何?(2)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常用的应对方式有哪些?(3)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和应对方式与其孤独感有何关系?(4)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以上方面是否存在差异?2.研究内容本研究拟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孤独感等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和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孤独感等方面进行测量。
(2)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描述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孤独感等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对其的影响。
(3)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访谈,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孤独感等问题,进一步揭示其心理机制和特点。
(4)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孤独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关系,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建议。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宋广文,孔芳,刘美婷,袁小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②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③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孤独感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3-0331-03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s Loneliness Between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SONG Guang-wen ,KONG Fang ,LIU Mei-ting ,YUAN Xiao-fa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loneli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tendency.Methods: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355college students.Results: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total scores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scores and every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 played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Conclusion: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y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讯作者:宋广文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等。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社会学论文: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越来越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手机成瘾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大学生羞怯与孤独感往往成为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角度的探讨,分析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一、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1.1 大学生羞怯的定义与特点大学生羞怯是指个体面对陌生人或社交环境时,出现紧张、不自在、表现欠佳等心理和行为反应。
大学生羞怯在社交交往、学习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1.2 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的关联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存在一定的关联。
对于羞怯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倾向于用手机来逃避社交场合的尴尬和不安,寄托情感和社交需求。
二、孤独感在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中的中介作用2.1 孤独感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上感受到的一种主观上的孤独状态。
在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孤独感被发现起到了一种中介作用。
2.2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的关系通过孤独感来中介。
当大学生感到羞怯并倾向于使用手机时,他们会更加依赖手机来满足社交需求,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三、影响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其他因素3.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具有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家人对手机的使用态度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羞怯和手机成瘾倾向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2 同伴关系大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其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
同伴的支持与理解、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质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羞怯和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四、应对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的建议4.1 提高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己的认知,了解自己的羞怯情况,并通过积极的自我反思、心理咨询等方式提高自信心,降低羞怯感。
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社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深入,大学生作为其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其使用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体验到的孤独感,以及这种孤独感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通过深入解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期望为理解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新的视角。
我们将对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行界定和量化,分析其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的体现。
然后,我们将探讨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它与孤独感之间的潜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研究它们在孤独感和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假设孤独感可能通过增加社交焦虑,降低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发生。
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这一链式中介过程的内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为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设计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以揭示大学生孤独感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我们确定了研究样本,选择了来自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在线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样本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在问卷设计上,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熟量表,结合本研究的需要,编制了包含孤独感、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和社会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的问卷。
所有量表均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收集后,我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作为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联,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研究首先将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以了解其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接着,本研究将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孤独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本研究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同一性,降低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的风险,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我认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感知,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对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未来职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孤独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他认为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后,玛西亚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模型,即成就型、延缓型、弥散型和排斥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自我表露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Online Self-disclo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 周林[1];顾海根[2]
作者机构: [1]东华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
出版物刊名: 当代青年研究
页码: 65-7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网络自我表露
摘要:大学生孤独感在高校时常存在,这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新的特点。
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显著;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差异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和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呈显著负相关,与兴趣与快乐表露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不满与愤怒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对大学生网络兴趣与快乐表露和孤独感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综述为主,缺 乏大规模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未来研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 来进一步验证本次演示的结论。其次,本研究主要了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 直接影响,而忽略了其在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未来 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这一中介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 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
在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机依赖现象 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密切 相关。本次演示将就这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核 心问题是:社会支持、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如何从多角 度出发,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关键问题探讨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过度依赖手机互联网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障碍,例如与人面对面交 流时产生焦虑感,从而使其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感 到更加孤独。此外,手机互联网使用还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真实社交 圈,进一步加剧孤独感。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 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
作用
01 引言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关键问题探讨
目录
05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 作用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手机互联网使用的 主力军,其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加重。这种过度依赖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产生影响?又如何影响其社交行为?本次演示将聚焦于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 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0), 1777-1782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9.81024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 and Loneliness of College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OnlineSelf-DisclosureYuan Sun, Chengyi Liang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Oct. 2nd, 2019; accepted: Oct. 15th, 2019; published: Oct. 22nd, 2019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among 320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nline self-disclosure and lonelin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erms of loneliness, boy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and rura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urban students, and senior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reshmen.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uroticism and responsibility,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extra-version, openness and agreeableness. Online self-disclosure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loneliness.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nline Self-Disclosure, Loneliness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孙远,梁城燚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9年10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孙远,梁城燚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神经质、责任性具有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具有显著负相关;网络自我表露在神经质、外倾性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孤独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感受。
孤独感是指个体因为缺乏人际交往,而感到一种脱离社会或其他人的被隔离的不愉快体验。
强烈的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抑郁、自闭、胆怯、羞怯、焦虑、陌生、怨恨、无助、不和谐等不良现象[1] [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交流,更愿意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情绪等,网络交流逐渐代替了真实生活中的近距离交流。
自我表露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3]。
网络自我表露是指在网络情境中,个体与他人交流时,对自身的信息和情绪情感体验主动或者被动地通过各种网络工具进行表露的过程。
那么网络中的交流与自我表露会对孤独感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由于网络交流低社会存在的特点,降低了个体被伤害的风险,这可能会促使个体表露出自己更多的信息。
在现实社会中,高孤独感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惧和寂寞,他们会在网络交流中毫不保留、较深入地透露与自身相关的讯息;孤独感高的个体也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去寻求归属感和友谊,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研究发现,网络交流中的自我表露有可能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4] [5];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网络自我表露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呈负相关[6] [7]。
本研究试图从大学生人格特征和网络自我表露出发,探讨它们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2. 对象与方法2.1. 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贵州、湖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大学生。
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35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回收率为93.06%,有效率为95.52%。
其中男生120人(占37.5%),女生200人(占62.5%);大一108人(占33.75%),大二74人(占23.13%),大三73人(占22.81%),大四65人(占20.31%);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有132人(占41.25%),农村的有188人(占58.7%)。
样本涉及大学四个年级,家庭来源地既有农村也有城镇。
孙远,梁城燚2.2. 工具2.2.1. 大五人格量表共有60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方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不知道”,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性和神经质五个维度。
此量表的α系数为0.864,五个维度的α系数在0.709~0.929之间。
2.2.2. 网络自我表露问卷采用曹玉的网络自我表露问卷[6],共有18个项目,分为数量、深度、诚实性、意识性和积极性五个维度,采用七点量表的计分方法,以总分的高低表示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的水平。
此问卷的α系数为0.892,五个维度的α系数在0.674~0.782之间。
2.2.3. 孤独感量表采用UCLA 孤独感量表[8],共有20道题目,采用四级计分的方法,这是一个一维的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的程度越高。
UCLA孤独感量表的系数为0.855,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
2.3. 统计分析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3.1. 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差异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在孤独感方面,男生高于女生(p < 0.01),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p < 0.01),见表1和表2。
通过方差分析,见表3,并对表3的结果又经过事后多重比较,大四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大一的学生(p = 0.03)。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 testing of loneliness表1.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检验平均分均值方程的T检验男女t p值性别 3.73 ± 0.67 3.49 ± 0.55 2.956**0.003Table 2. Origin difference testing of loneliness表2. 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平均分均值方程的T检验城镇农村t p值生涯地 3.42 ± 0.57 3.56 ± 0.64 0.638**0.002Table 3. Grade difference testing of loneliness表3.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检验平均分均值方程的F检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F df p值3.48 ± 0.53 3.73 ± 0.66 3.49 ± 0.59 3.52 ± 0.65 1.586** 3 0.00孙远,梁城燚3.2. 大学生人格特征、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由表4可知,大学生人格特征在神经质和责任性这两个维度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向性、开放性和宜人性这三个维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self-disclosure and loneliness表4.人格特征、网络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性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外向性0.570**开放性0.612**0.565**宜人性0.641**0.582**0.507*责任性0.439**0.311**0.261**0.446**网络自我表露0.453**0.326*0.76 0.68 0.53孤独感0.434**−0.413**−0.312**−0.401**0.327**−0.254** 1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示在0.01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
3.3. 网络自我表露在人格特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由上表4的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生人格特征中神经质、外向性这两个维度与网络自我表露、孤独感都两两相关且显著,满足中介效应的检验条件,采用温忠麟等提出的三步回归中介检验方法[9],分别检验:1) 网络自我表露在神经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2) 网络自我表露在外向性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3.3.1. 网络自我表露在神经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首先将各变量做中心化处理,然后在控制性别、生源地、年级的影响后,第一步,考察神经质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第二步,考察神经质对网络自我表露的预测作用;第三步,考察神经质与网络自我表露共同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