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推进《红星照耀中国》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备考-《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高效地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一、阅读阻力为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优化《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现状,抽取了某城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分析样本,并对学生的阅读反馈作了梳理,认为学生阅读本书时存在的阻力如下:(一)时代的疏离感《红星照耀中国》“纪实”却不“及时”,反而增加了隔膜感。

时代的隔膜造成了初中生接受的障碍,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读完了一遍,说明初中生对于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

因为,如果学生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够真切地了解那个列强欺凌、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

例如书本中所出现的“苏维埃”“哥老会”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自然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文本的疏离感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一名外国记者,在翻译的版本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母语阅读给初中生带来了障碍;2.本文以采访记录、个人讲述和重大事件描述为主,情节不连贯,故事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三)阅读指导的疏离感一半以上的同学非常或者比较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说明这本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具备可读性的。

但是不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机械有余,活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缺乏学习任务群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帮助与指导;最后,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缺少思维的碰撞和专题的研讨,没有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思维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唤醒,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时代、文本和阅读指导上存在的疏离感,造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若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要寻求合适的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这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品相关常识2.明确长征的路线、困难及意义3.体会红军革命领袖及其他“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题目解说】斯诺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本书因而得名《红星照耀中国》。

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本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创作背景】在1936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二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

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J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二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后来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一个月内,重印发行十万册以上。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紧扣文体特质 有序推进教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如何开展纪实文学整本书阅读

紧扣文体特质 有序推进教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如何开展纪实文学整本书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该书作为纪实文学第一次进入课本,部分教师担心其离现实生活遥远,难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抓住纪实文学特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并不难。

笔者将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分为通读指导、重点突破、统整升华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针对纪实文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在每次阅读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某一种阅读策略突破某一方面重点,最终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纪实文学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纪实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读指导———认可选材价值只有首先认可了纪实文学的选材价值,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主动深入的阅读。

活动:看封面解谜概要请欣赏本书1938版、2016版的封面。

1.注意封面中的画面内容:人物、色彩、图案、线条。

2.大胆结合题目和画面,猜想本书的相关内容。

本书2016版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其封面是一个小号手的红色剪影,充满朝气,代表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结合书名唤起学生的已知,请学生说说“红星”的象征意义,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红星就是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必将胜利,共产主义必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

本书1938版名为《西行漫记》,从书名可以看出是作者在中国西部的一次漫游记录,漫游所至及所见究竟是什么?在书名中并未加以透露。

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封面上的那幅风景图猜测到作者漫游之所在就是红色延安。

而这一幅图又出现在《红星照耀中国》的扉页和封底,有意思。

两个不同版本的对比,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什么两本书的名称不同?可顺势引出时代背景: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红军和共产党以及毛泽东等领袖们被外界舆论妖魔化。

斯诺冲破封锁,用他客观公正的立场,通过这本书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红军和共产党。

书传遍世界,影响了无数人对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激励大量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同事的反馈,以 便及时调整和完 善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通过文本分析、小组 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 生挖掘名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测试、小组 报告、个人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 对名著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程 度。
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掌握精读技巧,深入理解文 本内涵
掌握速读技巧,提高阅读速 度和效率
了解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相关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作品。
制定阅读计划:根据作品篇幅和难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分配时间,确保按计 划进行。
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根据阅读目的和作品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略读、 精读、跳读等。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深入理 解文本,注重 细节和语言运
引导学生自我评 价和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估教学是否 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氛围:营造积极、互动的课 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作业与测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进 行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06
教学反思
章节副标题
总结教学经验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 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掌握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 行客观评价和反思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

2.通过读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有谁知道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明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2.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

3.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标导学二:学习读书方法指导(一)序言——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学生活动一: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并互动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物形象。

4.活动展⽰,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和⼈物形象。

3.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教学过程】⼀、导⼊新课有这样⼀个外国⼈,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上⾰命之路,使加拿⼤的⽩求恩医⽣毅然奔赴抗⽇前线。

这个外国⼈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起⾛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快速进⼊学习和阅读状态。

⼆、了解作者,⾛进作品1.解题1927年8⽉1⽇南昌起义,中国⼯农⾰命军成⽴(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枚嵌有镰⼑和锤⼦的⽩⾊五⾓星,红军的帽⼦上带有⼀枚红⾊的五⾓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英国出版斯诺的英⽂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译本曾易名为《西⾏漫记》。

2.了解作者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色中国解谜之旅——《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___照耀中国___【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研究“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3.___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4.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研究“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___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3)《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之一在于:①_通__过_ _一__个__外__国__人__的__所__见__所__闻__,__客__观__地__向__全__世__界__报__道__了__共__产_ _党__和__红__军__的__真__实__情__况__,__使__西__方__人__第__一__次__了__解__到__中__国__共_ _产__党__人__的__真__实__生__活____。其意义还在于②__深__入__分__析__和__ _探__究__了__“__红__色__中__国__”__产__生__、__发__展__的__原__因__,__对__中__国__共__产_ _党__和__中__国__革__命__做__了__客__观__的__评__价____。
D.此书充满激情的议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 “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 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 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 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 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 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 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 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 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 采访;(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 军事策略;(4)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人物形象
毛泽东:一个睿智而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熟 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毛泽东代表了中国 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 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他热爱工作,生活简朴,廉 洁奉公,吃苦耐劳,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 颇有幽默感,同时又有当机立断的魄力。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推动名著阅读的板块上作了调整,凸显出“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要做好“名著导读”,则要重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阅读,并自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基于此,本论文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问题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名著导读”问题设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名著导读; 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近年来,尽管各地“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不断地推进,但阅读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有效性缺失,有很强的功利性,应付考试,不求读得透,只求考得高,名著阅读碎片化,学生起早贪黑搞突击,背知识点。

针对这种现象,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提出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实施“三位一体”,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每册课本编排两个“名著导读”模块,努力做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1]自此,各地对“名著导读”的重视度逐渐提升。

顾名思义,“名著导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进行引导。

那如何引导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呢?冯善亮老师提出了名著导读高效化的四点策略:一是教师自己要先读作品,并且要强化“名著导读”课程化的意识,把“名著导读”纳入学期计划之中;二是以兴趣为先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三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举办多样化的分享活动;四是要避免大量概念化的、抽象的读书策略指导,使学生回归到阅读本身。

[2]接下来,我就以探索《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的有效实施路径来谈谈问题设计对于名著导读课的意义和必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课程视角下的一种学习模式,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应该是从问题出发的,因此,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问题设计。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余映潮老师首创的,他认为所谓主问题就是能从整体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问题。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附中考真题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附中考真题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附今年中考真题《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72.2):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作品意义1、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课件_1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课件_14

教师示例:
历史事件:第五次围剿
• 事件过程:蒋介石发动的前四次围剿均以失败告 终,第五次围剿采用了新战略,包围“匪军”, 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这次围困中,红军死伤 超过六万人,平民饿死或被杀的有一百万。红军 主力被迫后撤,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带着凡是能 够带走的东西跟着后撤。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 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的领导下仍继续坚持抵 抗到底,经过多个星期的战斗后,南京方面终于 占领了红军的主要城市。
教师示例:
历史事件:第五次围剿
• 事件结果: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区 大片地区失守,国民党下令无论是否是“赤匪” ,一律杀光,苏区人口减少了六十万。到一九三 四年,整个鄂豫皖有一半已成荒地,留下的房子 极少,土地荒芜,白军占领的村子无不尸积成山 。国民党的目的是将苏区化为无人区,如果红军 再度占领也无法取得补给。这次经历增强了共产 党部队的士气,使他们决心要死战到底。
——《红星照耀中国 造反者》
周恩来
教师示例: 人物纪实:周恩来
• 周恩来性别:男 • 籍贯:江苏 • 职务:红军指挥员 • 家庭背景:官僚家庭
• 性格:冷静、温和、节俭、吃苦耐劳、不屈不挠 生平: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一九一九 年领导学生运动,被关了一年;后在巴黎帮助组 织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岁任黄埔军校秘书,黄埔 军校政治部主任;二十八岁时在上海组织工人罢 工运动;在南昌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组织广州
教师示例: 人物描写:周恩来
•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 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 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 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 产物。......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 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 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 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 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教案_4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品读文本,,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速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作品,这节课我们主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大家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大家会一起探索、谈论遇到的问题。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红军曾经历过一段艰苦的岁月,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不错,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写是一首,关于这一重大事件,大家还记得吗?下面请我们的第一组同学来为大家讲解。

二、教学过程:(一)七律·长征(PPT展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了这首诗,你能说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重要事件吗?明确答案: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张国焘分裂会宁会师总结: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显示出了惊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为我们所敬佩!斯诺在作品中为我们一一展现,下面请第二组同学为我们进一步讲解。

(二)阅读(文段1) 《红星照耀中国》P158~P159文本在现:时不可失。

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

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本单元主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

纪实作品要求客观地记述人和事,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其内容,把握其纪实特点,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纪实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老师进行评价。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激发爱国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阅读推进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阅读推进新人教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专题一:红军领袖一、根据下列片段判断所描写的是哪位红军领袖,并分析其性格。

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撅起了嘴,向我眨着眼!“瞧瞧我!”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

“瞧瞧我!瞧瞧我!你认出我来了吗?”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

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一天早上,这位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

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

象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你可以常常看到这一对白发土匪在携手同行,好象中学生一样)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

“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

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当前名著阅读功利性、随意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学生的分数,而将教材中的本就不多的名著阅读内容简化为一些知识点,汇编为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其死记硬背。

这不仅仅使学生本就相对匮乏的名著阅读量急剧下降,还使得本来充满乐趣和意义的名著阅读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枯燥无聊,丧失了对语文名著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2.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思想:教师转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

课程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阅读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读题目、序言、目录、正文,查资料,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教学方法与工具: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工具:多媒体预习任务:1、斯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部作品的?2、《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意义是什么?3、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记录了哪些中共领导人?在阅读之前,你对他们的印象是怎样的?教学安排:一、导入:我们先来看下大屏幕上这本书,这是什么?(red star over China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它的简介。

从这个简介上看,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书?(畅销书)什么样的书会畅销呢?再来看一下这本书,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简介,你认为这是一本什么书?(敏感的书,宣传革命思想)这本书哪里敏感?有宣传了怎样的革命思想?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于场探秘之旅走进这部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二、教学目标:1.了解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2.感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突破第5部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突破第5部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建议重温本书中的重点篇目和精彩片段,整体掌握《红星照耀中国》 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带着问题阅读 14.斯诺不仅采访红军领袖、红军战士,也采访了普通民众,结合原 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支持的原因;②通过对比,侧面体现出红军对于 百姓的关爱。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 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使作品更具客观性;③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可从多 角度了解红军真实情况,避免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真实性。
12.当时的人们为什么欢迎红军甚至参加红军?(第十篇 第一章)
①红军对待人们好,不打骂人; ②红军代表贫苦人们的利益; ③红军反抗剥削、解放穷人; ④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反抗帝国主义。
建议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十一篇。这是本书最后一篇,可采用 默读的方式阅读,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感受西安事变的过程和影响,理解 斯诺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和判断。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有学者评价说:在斯诺的笔下,这些中国革命家“有理想有情怀, 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分析他们的 “非凡的魅力”体现在哪。 示例:毛泽东“非凡的魅力”:①他质朴纯真,说话平易,生活简 朴,身体素质佳,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②果决有 魄力,是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③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 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15.用一种标点符号来比喻《红星照耀中国》,并简要说明这样比喻 的理由。(100字左右)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纪实作品。这 本书仿佛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向全世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信 念坚定、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书中描写的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飞夺泸 定桥的情景,就像是在铁索桥上写下的感叹号;还有,爬雪山时,战士们 克服物资缺乏和天气恶劣的困难,取得最后胜利的英勇行为,更是在川藏 边界写下了惊人的感叹号。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文/吕洪艳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模式和重点也在渐渐的变化和改进。

在新课标改革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而名著导读就是在新课标中衍生而出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变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并通过名著的领悟,进一步获得自我人格的培养和个人素养的构建。

而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过程,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可能觉得枯燥或是不解。

对于名著的领悟也并不像学生日常阅读课外书籍一样,可以轻松的略过,而需要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名著的领悟和自身的提升。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促进,才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名著内容和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名著导读教学模式引入的意义分析和具体实施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名著导读教学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必要性分析(一)新课标改革后的方针实施需要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应试教育观念带来的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和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

而新课标改革的实施就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需要我们进行学术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摈弃传统教育中的唯分数论,通过更为实际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自主探究思考,借助名著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境界和精神,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和报道,这些都是值得新一代青年进行学习和领悟的。

(二)学生更加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不只是像小学时候一样只是单纯的依赖死记硬背和教师的教学来进行理解,而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对于文章和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探究,进一步得到学生个人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核心素养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核心素养教案
-难点解析:学生容易混淆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纪实作品的独特性。
(2)分析作品中的事实与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难点解析:学生在分析事实与观点时,容易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
(3)理解作品中革命精神的时代背景,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深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分析纪实作品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历史观念,让学生通过作品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认识到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联系;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事实与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强化文化自信,通过感受作品中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理解等素养,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差异,以及分析作品中的事实与观点,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描述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革命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火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观点不够深入、论证不够充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论证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会用事实和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加强对纪实作品特点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纪实与虚构的区别。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核心素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 进 真 实 的 你
重温经典
遇 见 更 好 的 我
——我热爱中国!
跳读文章,书中哪些地方让你有所触动, 说说感动的原因?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 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 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 的纯正品性。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 和尊严的生活意义。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 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 貌。
带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这些故事却 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 青年们使本书描写的故事活着。” “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 望,那种热情。这些是人类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 华”。
—— 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遥 祝最后的胜利。
1936年斯 诺在陕北 保 安 拍摄
他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复杂的人。
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他不 知道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 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 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 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 湖流浪汉。
这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 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 难,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 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 故事。当这一时期的历史完全被写下来的时候, 上述这个简单的自传将长上血肉。 朱总司令大胆无畏、大公无私、无比勇敢、 经历很多苦难但仍然忠于民族,甚至放弃了个人 享受,财富和地位,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走进真实的你 遇见更好的我
纪实作品的阅读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 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 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 过半百,仍很健康。—— 他,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腿却像铁打 的一样。——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 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 顽皮的孩子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