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3年高中化学竞赛 第7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竞赛要求】
反应速率基本概念。反应级数。用实验数据推求反应级数。一级反应积分式及有关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碳-14法推断年代等等)。阿累尼乌斯方程及计算(活化能的概念与计算;速率常数的计算;温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计算等)。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反应机理一般概念。推求速率方程。催化剂对反应影响的本质。标准自由能与标准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利用平衡常数的计算。热力学分解温度(标态与非标态)。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不要求微积分)。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在化学反应中,某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只能为正值,且并非矢量。
1、平均速率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υ= t
c
∆∆±
(7-1) 当△c 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时,取负号;△c 为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时,取正号。如: 2 N 2O 5 → 4 NO 2 + O 2
反应前浓度/ mol ·dm -3
2.10 0 0
100s 后浓度/ mol ·dm -3 1.95
0.30 0.075
浓度变化(△c)/ mol ·dm -3
– 0.15 0.30 0.075 变化所需时间 (△t)/s 100
υ52O N = –t c O N ∆∆52= –10015.0-= 1.5×10-3 mol ·dm -3·s
-1
υ2NO = t c NO ∆∆2
= 10030.0= 3.0×10-3 mol ·dm -3·s
-1
υ2O = t c O ∆∆2= 100
075.0= 7.5×10-4mol ·dm -3·s
-1
显然,以上计算所得的反应速率是在时间间隔为△t 时的平均速率,他们只能描述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反应速率的大致情况。
2、瞬时速率
若将观察的时间间隔△t 缩短,它的极限是△t →0,此时的速率即为某一时刻的真实速率—— 瞬时
速率:
对于下面的反应来说,a A+ b B = g G+ h H 其反应速率可用下列任一表示方法表示:
–
dt dc A ,– dt dc B ,dt dc G ,dt
dc
H 注意:这几种速率表示法不全相等,但有下列关系:
– a 1
·dt dc A = –b 1·dt dc B = g 1·dt dc G = h 1·dt
dc H (7-3)
瞬时速率可用实验作图法求得。即将已知浓度的反应物混合,在指定温度下,每隔一定时间,连续取
样分析某一物质的浓度,然后以c – t 作图。求某一时刻时曲线的斜率,即得该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1、碰撞理论
化学反应的发生,总要以反应物之间的接触为前提,即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先决条件。 没有粒子间的碰撞,反应的进行则无从说起。看如下计算数据。有反应:2HI (g )→ H 2(g )+ I 2(g )
反应物浓度:10-3 mol ·dm -3
(不浓) 反应温度:973 K
计算结果表明,每s 每dm 3的体积内,碰撞总次数为:3.5×1028
次
计算反应速率为:υ= 3.5×1028/6.02×1023 = 5.8×104 mol ·dm -3·s -1
△t →0 υ瞬时 = lim (±
t c ∆∆)= ±dt dc (7-2)
实际反应速率为:1.2×10-6 mol ·dm -3·s -1
相差甚远,原因何在? (1)有效碰撞
看来,并非每一次碰撞都发生预期的反应,只有非常少非常少的碰撞是有效的。首先,分子无限接近时,要克服斥力,这就要求分子具有足够的运动速度,即能量。具备足够的能量是有效碰撞的必要条件。一组碰撞的反应物的分子的总能量必须具备一个最低的能量值,这种能量分布符合从前所讲的分布原则。用 E 表示这种能量限制,则具备 E 和 E 以上的分子组的分数为:RT
E e f -= (7-4)
其次,仅具有足够能量尚不充分,分子有构型,所以碰撞方向还会有所不同,如反应:
NO 2 + CO = NO + CO 2 的碰撞方式有:
显然,(a) 种碰接有利于反应的进行,(b) 种以及许多其它碰撞方式都是无效的。取向适合的次数占总碰撞次数的分数用 p 表示。
若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碰撞的总次数为 Z mol ,则反应速率可表示为:υ= Z p f (7-5) 其中 ,p 称为取向因子,f 称为能量因子。或写成:υ = Z p RT
E e - (7-6) (2)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组
将具备足够能量(碰撞后足以反应)的反应物分子组,称为活化分子组。
从(7-6)式可以看出,分子组的能量要求越高,活化分子组的数量越少。这种能量要求称之为活化能,用 Ea 表示。Ea 在碰撞理论中,认为和温度无关。
Ea 越大,活化分子组数则越少,有效碰撞分数越小,故反应速率越慢。 不同类型的反应,活化能差别很大。如反应:
2SO 2 + O 2 = 2SO 3 Ea = 251 kJ ·mol -1 N 2 + H 2 = 2NH 3 Ea = 175.5 kJ ·mol -1
而中和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 2O Ea ≈ 20 kJ ·mol -1
分子不断碰撞,能量不断转移,因此,分子的能量不断变化,故活化分子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只要温度一定,活化分子组的百分数是固定的。
2、过渡状态理论 (1)活化络合物
当反应物分子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键连关系将发生变化,形成一中间过渡状态,以NO 2 + CO = NO + CO 2 为例:
N —O 部分断裂,C —O 部分形成,此时分子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势能。
称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能量高,不稳定。它既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产物;
也可以变成原来的反应物。于是,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的浓度,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的几率和分解成产物的速率。
过渡态理论,将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速率结合起来,这是比碰撞理论先进的一面。然而,在该理论中,许多反应的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尚无法从实验上加以确定,加上计算方法过于复杂,致使这一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2)反应进程—势能图
应用过渡态理论讨论化学反应时,可将反应过程中体系势能变化情况表示在反应进程—势能图上。
以 NO 2 + CO = NO + CO 2为例:
A 反应物的平均能量;
B 活化络合物的能量;
C 产物的平均能量 反应进程可概括为:
(a )反应物体系能量升高,吸收 Ea ; (b )反应物分子接近,形成活化络合物;
(c )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释放能量 Ea ’ 。
Ea 可看作正反应的活化能,是一差值;Ea ’ 为逆反应的活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