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评课
《图形旋转》评课稿
《图形旋转》评课稿《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吴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吴老师让学生介绍旋转现象,再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组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
吴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三、开拓视野,大胆创造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
这时吴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旋转基本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吴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三《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
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课标》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完王丽老师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使我受益匪浅,课的成功之处贯穿课的始终。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精心预设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想、滚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先让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体,教师验证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一样,从而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再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平行与垂直》评课稿
给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平行与垂直》评课稿《平行与垂直》是一节图形与空间领域的概念课。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老师对此部分教材进行认真地研读,仔细揣摩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才有了如此扎实、高效的课堂。
下面我就择其课堂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态度中。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的亲手作品为学习素材,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加了亲切感,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学生的作品,学生自己来探究、分类、解决,挖掘隐藏着的新知识。
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有了积极的态度,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地绽放。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知识的自动生成,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本节课以分类为主线,让学生先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然后进行第一个层次的分类:你画的与谁是同一类?你们能给这些直线进行分类吗?学生通过两条直线表面有无交叉分成两类;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特征进一步分类,发现那些看似无交点两条直线通过延长也可以相交,而有一些是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通过学生动手延长自己画的两条直线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此时老师顺势引出“平行”这一概念。
后面又进行第三次分类,即给那些相交的直线分类,设问:这些直线还可以分类吗?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角可以分为成直角和不是直角的两类,从而引出“互相垂直”的的概念。
这种“剥笋式”分类研究,学生不但理清垂直与平行,更让学生懂得了用“分类”这种数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②对看似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而实际却相交的情况的想象;③对平行线永不相交的想象。
《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两篇
《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这一课我分三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然后是图形的拼组。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做纸筒。
“能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做一个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内容摘要:“图形与几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领域,“图形与几何”,以空间形式作为分析和探讨的核心,核心素养视域下在图形教学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我从费希尔和弗雷两位老师合作撰写的《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一书得到启示,他们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由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的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1],围绕着教师主导的精心示证和适时辅导、学生主导的同伴协作和独立表现等四个阶段开展教学,我以精讲导学为“扶”,以自主探究为“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空间想象空间观念空间教学空间思维2022版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后,我认识到新课改重点是让学生更多地“交互学习”“更多参与”,打造成长型、思维型的小学数学成长课堂。
基于我参与的课题《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教法作了实践探讨与分享,进行了教材分析、教法示导及微课展示[2]。
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启空间想象我在开课前设计问题诊断摸查学生预习情况,独立思考并回答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核心问题,1.提问:你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2.判断:下列图形能按虚线折成正方体的是哪个正确?3.单选:4个正方体中,哪个是用右边的平面图形折成的?4.多选:你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吗?能分为几类?5.想象:你知道正多面体的展开图是怎样的吗?如果你的问题对答有模糊不清,也不用气馁,请认真开展下面的数学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前互动与学习指引,鼓励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把握数学本质,发展空间观念从生活出发,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整节课设计思路:切物成形显表象→多元操作抓特征→适时质疑促反思→深度对比抓异同→分层训练巧深究。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在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实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呈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由此突破教学难点呢?首先教师巧妙引入叠纸成书打开空间想象,由线到面看到长方形的直观形成,多媒体动画演示快速叠纸,厚度纸片堆叠成长方体,人机示范过程中,教师讲述精炼简洁的语言,直指数学思考和数学知识的得出。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练习课教学反思“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四年级上学期,其主要内容包括线与角、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等。
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与图形”概念很多,几何的知识对四年级学生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先梳理――再动手操作――最后强化”的模式。
通过练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
从教学效果来看:1、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显得清晰明了。
突出了练习的系统性。
2 、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多次重复的方式来强调提醒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重视。
3、能够把知识点和一定的练习相融合,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利于复习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4、利用练习课来回顾、整理、沟通、拓展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
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慢慢地养成学习习惯。
第二篇:《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一、重组教材,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我根据教材特点,把复习内容进行了重组,将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复习每个部分的知识时,基本做到了切实有效,对基本概念让学生多理解、多说为什么,记住必要的一些概念,然后运用到课堂练习中。
二、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是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而是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巧妙的导入,将知识系统化,在复习过程中,我还注意教会学生运用表格法、括号法等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成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复习奠定基础。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上星期听了同教研组孔丽老师执教的一课,感觉上的非常成功。
孔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清晰,层次清楚,整节课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4、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新课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把这些物品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
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表象,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他们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
美术画说空间评课记录
美术画说空间评课记录美术画说空间评课记录 1看了这段教学视频,让我对何老师的精彩教学非常敬佩,也让我对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反思。
相对于过于花俏的美术课,这节课时朴实的,是注重实效的,它实实在在的锻炼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培养和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美术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首先要弄清楚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不是培养画家,不是培养特长生,不是美术专业的考前培训,而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中关于美的素养的一门学科。
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一目标被细分为各个班级,被划分为小的教学目标,贯穿于不同年级的美术课。
基于以上因素,在备课时,授课者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是通过这节课教什么。
学生应该学什么?只有设定好这个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放矢,化繁为简,紧扣教学目标和主题。
美术课如何教?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下来要思考解决的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我认为最好选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去除掉花俏的摆设环节,回归到简单、实用、快乐的高效课堂。
一个最有兴趣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一般来说,好的作品欣赏,好的介绍,或者老师高效的示范,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紧扣美术的本体,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术”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也是只有美术课才能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美术造型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大气,直观,准确到位的示范,不但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为孩子们接下来的自主表现扫清障碍,使人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另外,教师示范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浓厚兴趣。
美术作业怎样评价?美术课一般不会留课外作业,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
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几种形式。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评课(2篇)
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评课在“行为跟进”教学研讨活动姚老师执教了一堂数学活动:《图形宝宝》。
从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活动的来源是由于部分孩子对颜色的区分还存在着混淆的现象,所以尝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和概括能力。
在环节设计中,姚老师首先出示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巩固两种图形的特征,接着引入颜色的认识,激发孩子往下学习的兴趣。
接着姚老师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知道如何给图形宝宝按颜色分类,让孩子在自主的实践中探究颜色、形状,然后给图形宝宝分类。
最后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如何给图形宝宝分类,并在找朋友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中由于姚老师亲切的教学语态,加上为孩子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厚,对于活动的目标达成度也是较好的。
从整堂活动来看:1、教师选材合适,课程设计不错,内容丰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师运用电教教学手法,使幼儿对图形、颜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
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在这堂课中,幼儿对图形、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环境中,能大胆的动手去操作。
去尝试分类,发展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欲望。
大部分幼儿都能用目测的方法说出物体的形状、颜色。
幼儿在操作环节中更好的体现了他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4、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
拓展了幼儿思维的空间。
教师并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学习的内容。
5、不足之处:教师的语言应该注意规范性、完整性。
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与幼儿一起评价,加强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
还应该采用同伴间的评价。
这能够给幼儿带来自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评课稿 (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课稿评课人:施云飞执教人:代绪艳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代老师讲的这节课,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代老师的整堂课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想、态度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揭示课堂教学规律。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这节课从生活中的图片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图形变大,形状不变,我们就说把原图形放大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这一概念的本质得到了认识。
像这种课堂的起始呈现,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
在教学中,倪老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既与课的开始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觉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使数学知识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1、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上的知识点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我们有时若不进行改变就很难达到优质的效果。
教材一开始的三幅图其实就是放大,没有我们生活中“变大”的意思,如依照教材这样来处理,知识的呈现与展开就好像不到位,倪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现有的思维方式,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通用10篇),欢迎阅览。
《认识图形》评课稿篇1《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体”中的“面”“请”到纸上来,虽说怎样“请”的方式并不重要,但过程让学生想象中建立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丰富和深刻。
建议:1. 增加数学活动:找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请你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图形。
第一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进行曲边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区分。
)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区别。
)2. 对“猜一猜”再整合,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图形可能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不可能是圆?(尝试让学生感知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再出示两个直角,到底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如何区分正方形、长方形)《认识图形》评课稿篇2《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
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_说课稿谢洁锋评:今天聆听了张玉莲老师执教的《认识立体图形》一课,张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还准备了许多立体图形,可见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吴靚佳评:课伊始,张老师便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
其实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于是,张老师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物体为依托,给它们“脱掉衣服”,成功地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给孩子们构建出空间观念。
蔡美香评:立体图形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直观性。
张老师设计的“找朋友”“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数学游戏,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学习兴趣。
由于游戏是幼儿自觉活动,其兴趣不仅可以在此聚集,也可以在此显示,更可以在此深化,即表现出热情高,倾注性强,对事物的观察注意更为集中和持久。
在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的性质,经过这样的时间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忆也牢。
商榷之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只有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如在给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物体间的不同特点,做不同的分类。
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按滚与不滚分为两类,这比起规定分类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教学反思引言《空间与图形》是一门涉及空间感知和图形认知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掌握空间理论和图形表达技巧,学生能够在创作中更好地塑造形状、构图和透视等方面展现自己的创意和艺术才能。
然而,在我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和调整。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问题一:教材选取教材的选取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空间与图形》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一部分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操作的指导。
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过于繁琐和抽象的教材,导致学生对于空间理论的理解能力不够。
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材选取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
首先,我会调整教材的结构,将重点放在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实例上,并且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我会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空间理论的知识。
最后,我会引入一些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问题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和口头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参与。
这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采用更加互动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增加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次,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由发挥,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
最后,我会引入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和在线练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效果。
问题三: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学生对于课程参与和学习效果的反映,同时也是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笔试和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立体图形的评课记录
《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评课记录——卢秀玲这是一节几何课,比较抽象、复杂,但卢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听完这节课感觉受益匪浅。
卢老师是一位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时语速适中,不紧不慢,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效果很好,使学生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差异,了解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另外这节课还使学生掌握常用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棱锥等较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在这节课中,卢老师将整个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一、演示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并说明多面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棱锥、球体)。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认识。
但是,张老师把圆锥和圆柱误说成多面体,其实不然,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才称为多面体,如棱柱、棱锥。
二、演示圆柱、圆锥的侧面及表面展开图。
三、做一做:准备12个一样大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下图形,你能想象出哪一个可以折叠成多面体吗?动手做做看。
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按张老师的要求折出了多面体,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认识用各种平面折成的立体图形。
五、认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会辨认哪些表面展开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卢老师让学生多实践,观察,并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立体图形与表面展开图的关系。
其实我个人认为对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还可以总结一些结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如:凡是含有“田”字的展开图;五个正方形连成一行;四个正方形连成一行,其余两个正方形在这一行的同侧。
这些一般都不是立方体的展开图。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其实每位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各自不同,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消化吸收即可。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1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表达了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开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气氛,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表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方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根底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开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比方:1、在组织学生想方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应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图形》评课稿11.课堂常规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入校刚刚三个月,上课时间不足13周。
我们看到的孩子精神饱满,发言积极,说话完整,表达流畅,倾听认真。
这些都是老师长期训练的硕果,这节课是训练过程的一个侧影。
我从听、说、坐三个方面来说:(1)倾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它的重要性无需论证,我们早都形成了共识。
但学生会倾听并不是老师一句“认真听!好好听!”就可以培养得了的。
设计听的环节:老师这节课开始的口算有两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师说算式,学生听算。
这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很好的机会,是老师很好的设计。
二是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听他说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
这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导,听什么: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机器人要给学生发起挑战前,范老师先组织教学:“认真听,看他给我们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在关键点提醒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否则,弄不清楚问题,将影响接下来这一个环节的学习。
课中点评:范老师经常点评:***听得多认真!***真会听!谁听清了?这是评价的导向功能,潜台词是同学们都要想***一样认真听,给全体学生以榜样。
(2)表达(说)能力的培养范老师要求学生说要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口齿清晰。
这对一年级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站起来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数学素养重要的基础。
提醒:范老师让学生说话声音洪亮,主要是提醒“声音再大一点,给学生直接的要求,回答问题声音的要求。
要求:课堂上我们听到范老师对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让前面的同学也听到!”这样给学生以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说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听见,哪怕是离得最远的学生。
丰富的图形世界评课稿
丰富的图形世界评课稿
赵老师所开课题为《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研究课,层次分明,课堂气氛好,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发言积极。
赵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新课引入,回忆小学所学几何体,展示棱柱、棱锥的模型,将学生活动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和底面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这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要自然。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铺垫以后,最后让学生去切正方体,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切正方体去感知、验证前面所学的结论。
反过来,在实际切几何体的时候,进一步升华前面所得的几何概念,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这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总之,本节课既有知识传授、探究规律,又有实际操作,并且赵老师将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每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之间的切换都很自然,从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并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研究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听花开的声音
——听罗鸣亮老师《三角形分类》一课有感
《三角形分类》听罗鸣亮老师的这节课,确实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这是有生命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情感是流动的、体验是深刻的、思维是绽放的,它点燃了师生共有的激情,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本性。
罗老师以生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自主探索,让课堂充满童趣,活灵活现,值得回味。
通过同桌合作给三角形分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
学生分好类后,罗老师要求两个学生上黑板分一分,并说说是怎么分的,并当小老师回答其他学生提问。
在这一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交流,感悟建构归纳新的知识系统。
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在教师明确这节课按角分类后,其中一个学生又提问:“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锐角比直角多,为什么不叫锐角三角形?”相信这一问题老师也会愣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
但这时小老师却不紧不慢地说:“照你这样说,钝角三角形里,一个钝角,两个锐角,锐角比钝角多,那也叫锐角三角形了。
那所有的三角形都叫锐角三角形了。
”这样的回答太精彩了,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学生。
适时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猜三角形”这一环节我也是印象深刻。
露出的一个角,猜一猜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这样一个游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学生猜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锐角……确定吗?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掌握三种三角形的特征。
罗老师的课堂激发了生命的提升,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催开了学生的智慧之花。
也让我感叹:为了学生的一切,大胆地向学生拿来,让学生成为我们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如信手拈来般自然真实,像一挥而就般利索纯朴。
与此同时,也让我们静听花开的声音。
在活动上我深深地为罗老师高超的课堂艺术所折服,毕竟是从一线数学教师成长起来的,他的话里没有太多的高深理论,但在我看来他是真正去读懂学生的人。
我原本觉得一节很简单数学课《三角形的分类》,却被他演绎地如此丰厚、有思维含量。
在罗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华美的课件、没有复杂的教具,简单的一个信封在课堂上尽显魔力,真可谓“大道至简”!然而,课堂上学生思维积极、情绪高涨,有学生在下课时还不肯离开,“课已尽,意无穷”!
“向儿童出发”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数学课,深深地佩服一年级的老师,在孩子们刚入学一个多月就把课堂组织地如此井然有序,如此简单的教学内容(听了一节《0的认识》)竟然上得丰厚、趣味盎然。
在课堂上,老师非常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翻书要轻轻的”,不经意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长期停留在成人世界里的我们也许听不懂儿童的语言,换言之,孩子的许多话语我们也不一定会听懂,我们和孩子之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壁垒,没有消除这层隔阂就无法实现师
生之间的交流。
怎样的去破除这道壁垒呢?除了阅读书籍之外,我想还得多与孩子交流,努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读懂他们的语言,勉励自己“向儿童出发”!
“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
上周的数学组研修活动进行了话题探讨: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之我见,面对一个教育难题,老师们各有各的处理办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是,不同老师的处理方式很难让人去评判其对错,我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过从方式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智慧。
我心目中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每位参与者能“带着一点思考、发出一点声音、带走一点收获”,不求高调,但求实效。
还好,那天的活动,到场的十五位老师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当我们打开心门之时必有收获!
《三角形的分类》这堂课,罗鸣亮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了风趣易懂,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
一般来说,数学课教学总难免呆板枯燥乏味,又难以疏通各知识点,但罗老师用这堂课打破了这种模拟。
数学课真的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风趣有味。
罗老师从新课伊始,就以简明的引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最高明的是所有问题的产生由学生而发,所有问题的解决由学生去完成。
教师就只是取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到了猜三角形这一环节,老师已经完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通过猜是什么三角形学习气氛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再加上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风趣的话语,让学生们兴奋不已,充分体会到了学习是一种乐趣。
有一个情节的处境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当一个学生猜一个三角形可能是由“一个钝角一个直角一个锐角组成”,如来换作我,我可能会生气学生的回答,有这样的三角形吗?但是罗老师不生气,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花很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践,目的就是去验证能否画那样的三角形。
结果是全班学生忙乎了大半天,学生终于喊出画不出那样的三角形,但罗老师没有打住而是继续追根问底:为什么画不出呢?问了几个学生终于有学生回答:因为一个直角再来一个钝角就大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180°了。
记得有人说过,在错误中学到的知识比正确的模仿更有意义。
总之,罗老师追寻的是简约而灵动的课堂,但是越是简单明了的课,就越需要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有扎实的基础功,灵活的教学策略,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罗鸣亮执教的《三角形的分类》,罗老师以生定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课堂充满童趣,活灵活现,值得回味。
这节自主学习示范课罗老师设计的非常巧妙,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说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罗老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使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建构归纳新的知识系统。
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罗老师还邀请了几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到台上回答伙伴们的问题,让孩子能在自主的发现与探索中掌握本节课知识,让我们聆听到了孩子纯真的声音,使我们感受到最美的是孩子们在争辩中撞击出的火花,最让人咀嚼的是老师智慧的装傻成就了孩子们一次次的精彩,这种简约不失深刻;罗鸣亮老师在课堂中还注重引导学生在互相辩论中得出真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罗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几次错误没有及时指正,而是等待学生的思考,如: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罗老师采取有趣的游戏拓展运用,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一猜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的游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了只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上,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这一点容易被学生忽视,采用小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罗老师告诫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理性思考!”;罗老师的巩固练习中出现的那个动点游戏,设计独特,让我们大开眼界。
罗老师把课堂当成学生的舞台的教学理念深深感动了我,它将促使我不断反思中悟出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究竟是什么。
罗老师的课放得开、研得细,满堂的灵动与智慧,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把握的非常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