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及其特点
战国古文字
殷商古文
四、战国文字的语系
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 两大系统。六国文字又因地域的差异可 以细分,除了三晋〔韩、赵、魏〕之外 ,各国使用的文字都不相同。根据王国 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的 研究,战国文字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系统 。
1 .齐系文字
包括齐、鲁、邾、滕、薛、莒、杞、 纪、祝等国。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 字体系。书写者任意,异体字繁多,装 饰笔画醒目。
诅楚文
宋朝 秦惠王
陕西
巫咸文
亚驼文
大沉厥湫文
楚怀王
采 自 裘 锡 圭 《 文 字 学 概 要 》
诅楚文
小 篆
诅楚文
相传是北宋出土的三块秦国刻石。三石 字数相当,文句大体相同,属于檄文。 分别命名为“巫咸文”、“大沈厥湫 文”、“亚驼文”,因内容为秦惠文王 祈求天神制克楚兵(楚怀王),复其边 城,故后世又统称为诅楚文。现三石已 经失传,仅留有各种刻本。 但诅楚文的真伪为历代学人所争论。
忠 信 行 吉
6.货币文字 指古时铸刻在金属货币上的文字。
地名 安阳、新城 面值 十货、十金 刀 币 吉语 安邦、大昌
蚁鼻钱 铲形币(布)
圆 钱 齊 灋 货
節 墨 之 灋 货
7.兵器文字 指古人铸刻在兵器上的文字。
古人用金、银丝在兵器上镶嵌的艺术色彩很浓的鸟形篆 字叫“鸟虫书”,也叫“鸟书”、“虫书”等。
广义的战国文字包括秦系文字(大篆,即籀文) 和六国古文字。狭义的战国文字是指六国古文 字。 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是不一致 的:秦系文字宗殷,汉字基本构形不变而笔画 趋于方折化; 而六国文字各自为政,远殷,汉字朝着简 省笔画、增减部件甚至改变构字方式发展。
战国古文字材料介绍
六国古文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建于公元 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 始二年),共35石,14.7万 多字。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 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 故名。石经刻有《尚书》 、 《春秋》和部分《左传》, 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 立的第二部石经 ,在中国 的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 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简帛文
(一)概念 又称简牍帛书,是对简文和帛文的合称。简, 竹简;木牍,木牍。 木牍主要有两种: 1.类似于竹简的较窄的薄片,一般只写 一行字。 2.较宽的木片,可以书写两行及数行, 故又称木牍。
(二)使用时间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说:“书契志勇,自刻 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 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3.两汉简帛 是指西汉和东汉时代的简牍帛书。
(1)居延汉简
(2)居延新简
(3)敦煌汉简 (4)武威汉简
(5)银雀山汉简
(6)武威医简 (7)马王堆汉墓帛书
(8)阜阳汉简
(9)张家山汉简 (10)尹湾汉简
4.三国吴简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睡 虎 地 秦 简
郭 店 楚 简
清 华 简
银 雀 山 汉 简
(1)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古文者七十文,约占总 数百分之十六。
(2)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 约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 (3)石经之古文同于甲骨文及金文者八十七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二十。
(4)石经之古文同于六国文字者五十六文,约占总数 百分之十三。
(5)石经之古文形体讹别不知所从者六十五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十五 。 ——这说明《说文》中古文远非古文的全部, 石经中古文与之是同一系统的文字,都源于商 周而通行于战国时代。
战国乱世的纵横文字
战国文字处于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文、隶书过渡的重要阶段,内容比较丰富。
依据记录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
古人为使自己的事迹或思想流传后世,除了在青铜器上铸制文字,或在竹简帛书上书写文字外,也在石头上刻写文字。
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石刻文字,就是大约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发现的,共约七百余字,分刻于十面石头之上。
石头直径三尺有余,形似大鼓,于是人们就叫它石鼓。
石鼓上的文字均为四言诗,一共十首,主要记述了秦国国君整治道路、游观渔猎的盛况,因其讲到打猎的内容特别多,所以后人也称它为“猎碣”。
“碣”的意思是圆顶的碑石。
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城遗址的战国初叶的盟书文字,不仅是中国早期盟书类文献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笔字文献的典型代表。
“盟书”,也叫“载书”,是记载盟誓约信的专门文书。
一般一式多份,一份收藏在盟府,一份埋藏在地下,另一些则分由与盟者保管。
侯马盟书大多是用毛笔书写于圭状的玉石片上,其字体虽跟当时的铜器铭文近似,但较少雕琢之气,显得自然得多。
出土的文物资料证明,从战国到魏晋时期,人们主要是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来写字的。
竹片叫简,木片叫札或牍,统称为简牍。
若干简编缀起来叫策(通“册”),连称“简策”。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扩建宫室,拆毁了孔子的旧居,在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战国竹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一批竹简。
晋武帝时汲郡有人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从墓中掘出带字的竹简好几十车,是中国历史上竹简的又一次大批发现。
由于竹简上的战国文字是用古隶写成的,起笔较尖,末笔较重,形似蝌蚪,因而人们叫它“蝌蚪字”。
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玺印大约出现于春秋中叶,到战国时代已很通行,这与当时战事频仍、贸易发达的局面相应。
研究玺印文字,有助深入探讨汉字的特性及应用状况。
而要在有限的方框中合理地布置若干方块汉字,没有专门的技术和高深的美学修养,显然是不行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语言文字也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开始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特征。
当时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这些文字用来表达物体的形状、方位、性质等信息。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云雨”、“日月”、“人”等字。
这些字的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它们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到了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当时的文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
同时,战国时期的语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和方言。
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字发展。
战国时期的文字特点之一就是“小篆”。
小篆是一种相对规范化的文字,它在当时的官方用途非常广泛。
小篆的字形比较规整,结构也比较简单,这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比较方便、高效的书写工具。
同时,小篆还为后来的汉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小篆之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文字形式,比如草书、隶书等。
这些书体在当时主要用于书法艺术和竹简、木简等小型文献的书写,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风尚。
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当时的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方言和语言,这些方言和语言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字表达。
比如鲁国和卫国就是两个在语言和文字方面有所差异的国家。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借鉴。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发展得越来越规范和成熟,同时当时各地的方言和语言也对文字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借鉴。
战国文字形体研究
戰國文字形體研究战国文字形体研究:特点、历史与演变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形体。
本文旨在探讨战国文字形体的特点、历史及演变过程,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内涵。
战国文字形体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各国文字形体的差异明显,体现了地域性和多元性。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独立发展,文字形体各不相同,如秦国的篆书、赵国的行书、楚国的鸟虫书等。
其二,文字形体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性。
笔画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结构巧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
其三,文字形体的功能性和符号性得以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的象形、表意功能,逐渐发展为具有符号性的书写形式。
战国文字形体的历史背景复杂且多元。
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城市兴起,文化教育普及。
同时,各诸侯国间的竞争加剧,使得文字形体的发展也具有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此外,学术环境的宽松也促进了文字形体的多样化发展。
士人阶层的崛起,使得文化知识更为普及,人们对文字形体的审美需求也相应提高。
战国文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形体受到时代、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繁琐的象形笔画逐渐简化,符号性的元素不断增加。
此外,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字形体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通过对战国文字形体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规律和特点:1、战国文字形体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
各诸侯国独立发展,文字形体各不相同,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2、战国文字形体具有艺术性和符号性。
流畅的笔画、巧妙的结构展示出强烈的视觉美感。
同时,文字形体的符号性也逐渐增强,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3、战国文字形体的演变受到时代、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画简化、符号性增强成为趋势。
同时,地域性的特点也使得文字形体具有独特的风貌。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210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姜林宏 山东师范大学摘要: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地位突出,可供研究的楚简原始材料丰富。
从出土的楚简材料来看,楚简文字风格多样,结体向右上倾斜,字形波磔横扁和流丽匀细并存,文字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转变。
从纵向历时发展看,楚简文字属篆系文字,但在演变中笔画趋直、字形趋扁,出现隶化趋势。
关键词:楚简文字;研究成果;笔隶体篆;隶化一、楚简文字地位楚系文字在战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土楚文献为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目前出土的楚文献中,简册的数量最多,文字蕴含内容丰富,包括卜筮祭祷、兵马甲胄、遣册、先秦佚集文献等在内的详实内容;且楚简文字本身带有从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过渡时期的风格,文字特点鲜明。
研究材料详实、文字风格鲜明、文献时代跨度长,这些都使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出土楚简的增多,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时期的楚简资料日益完备,体现出楚文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点。
二、楚简文字历时发展我们将竹简按年代先后排列,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阶段。
从历时角度,通过对战国楚竹简的比较,楚简文字的演变及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以下分别从文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笔法风格等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楚简文字。
(一)战国早期楚简战国早期出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楚简文字保留较完备的是信阳楚简、曾侯乙墓竹简。
1.信阳楚简信阳长台关楚墓共计出土148支竹简,其中包括119支断简和29支完整竹简。
其中完整简书的书写形制为用墨单行书写,简文顶格,[1]每简文字数量不一。
断简内容为竹书,记录先秦典籍;完整竹简内容为遣册,记载随葬品。
信阳楚简文字年代为战国早期,间架结构紧凑,内聚外扩,笔画细长匀称、圆润出锋,横叠笔画平行等距排列。
构件合理穿插,字形结体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通过部件穿插以平稳字形,符号化程度尚弱。
其文字风格独特,与上博简中《性情论》书写风格相近,“怀疑其书手或者有某种联系”[2],字体带有篆体文字的特点。
战国文字
郭店楚简 采自马今洪《简 帛发现与研究》
湖 南 沅 陵 虎 溪 山 汉 简
包山楚简 采自马今洪《简 帛发现与研究》
秦 代 简 牍
2、缯帛文字
“缯帛文字”是指古人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帛书 缯书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通常也叫楚缯书或楚绢书,是解 放前在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盗掘出土。出土不 太久即落入一度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之手, 被他带到美国后又几度易手,现存放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物主是亚瑟· M· 萨克勒。
第 六 章 战 国 文 字 研 究
制 讲 作 授
陈 饴 媛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 的统称。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 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 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它是汉字发展史 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在殷商 甲骨文和西周、春秋 金文之后, 汉 字的发展到了 公元前五世纪开始的 战国时代, 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俗体
隶书
3、省改严重,草率怪异
战国时期,文字日趋大众化,俗体字普遍流行,而且 流行的俗体字,对正体的冲击很大,致使整个战国时期的 文字,明显地体现出省改严重草率怪异的特点。
战国文字:
殷商古文:
朱盘玉敦,以立牛耳。”
采 自 高 明 《 中 国 古 文 字 学 通 论 》
盟书文字与小篆的比较
5、玺印文字
“玺印文字”是指古人刻在印章上的文字。
玺
王 间 信 玺
战国私印
上 官 黑 司马之玺
战 国 官 印
军计之玺
战国箴言吉语印
忠 信 行 吉
6、货币文字
“货币文字”是指古时铸刻在金属货币上的文字。 内容——地名:如“安阳”、“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值:如“十货”、“十金”。
战国文字的名词解释
战国文字的名词解释
战国文字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使用的
文字系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以及政治制度的差异,因此各国在书写和记录上都有所不同。
战国文字并非一种单独的文字系统,而是指代战国时期各国所使用的不同文字,它们在形态、结构和发展特点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其中最著名的是楚、鲁、秦、齐、赵、魏等国的文字。
战国文字的特点是简练、精细,构字方法也比较多样化。
例如,楚文字以方块
字为主要构字方式,字形为方形或方形加横折;秦文字则以结构简单、笔画规整为主要特点;而赵文字和齐文字则侧重于表达感情和形象化。
战国文字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为后世的汉字
演变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战国文字在现代已经无法直接阅读,但通过考古发现以及后世的文字研究,人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战国文字的研究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战国七国文字研究报告
战国七国文字研究报告
研究主题:战国七国文字
研究目的:探究战国七国的文字系统,了解其特点与发展
研究内容:
1. 背景介绍:
- 对战国七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概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 探讨战国七国文字的起源,如何从原始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后来的表意文字。
- 分析文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文字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演化。
3. 文字特点与用途:
- 比较研究不同战国七国的文字特点,例如字形、字数等方面的差异。
- 研究各国文字的用途,如记录史书、制作文献、交流文字信息等。
4. 文字的功能与影响:
- 分析战国七国文字的功能与作用,如政府命令、教育、文化传承等。
- 探究文字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对思想、文学、艺
术等方面的贡献。
5. 文字研究方法与工具:
- 介绍研究战国七国文字的方法,如文字学、考古学等。
- 介绍相关的研究工具,如古文字字典、破译工具等。
6. 研究成果:
- 总结战国七国文字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发现。
- 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通过对战国七国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对于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与揭示古代文明的奥秘。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1.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战国时期文字,主要介绍如下内容:(1)战国文字概说(2)关于六国文字的资料(3)六国文字的特点(4)秦系文字的资料(5)秦系文字的特点2.1战国文字概说春秋之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文字也为贵族阶级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战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异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中,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国因袭了宗周故地,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由于比较落后,低地处西方偏僻之国,因此秦国的发展较东方各国缓慢。
秦国文字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字迅速发展。
而东方各国的俗体则发展迅速,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差别很大,俗体字使用较为广泛,传统的正体字可说是溃不成军。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东方各国和西方秦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秦系文字:正体字因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侧重于使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俗体字形跟正体字形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演变为隶书,俗体虽然对正体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系统,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字依然保持重要地位。
东方各国文字: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传统的正体字,相比,可谓是面目全非。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实际上不止齐、楚、燕、韩、魏、赵等六国,泛指东方各国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大抵属于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与秦的石鼓文相似,收录的古文则属于战国时的六国系文字,与战国简帛文多见相同之处。
2.2记录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资料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种类较多。
六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书体(文字) 汉字学 教学课件 PPT
• 三国时代是书写文化的特殊时代,它使隶书风行 繁荣四百年之后,无路之时,突然柳暗花明,转 到楷书这一书体上来,开启了晋代行书、唐代楷 书的繁荣局面。行、楷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 晋代书法最工最盛,得益于玄学浸润下的魏晋风 度。反映到艺术上,就是中和恬淡美。在这种美 学追求下,除了楷书之外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 翩翩的行书字体。王羲之被后人称书圣,两种书 体都名重一时。
第三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各种文字
• 文字从商代开始,书法也从商代始。文化史的兴 盛,晋字,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风骚。
• 汉字形体的变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结构 的变化,篆隶草真行什么时候产生,各有什有 不同的风格。 “字如其人”。
• 如同文学史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一样,汉字书写 的各种形体,不同的时代,也留下了值得称道的 代表性作品,各有风范,凝聚着汉字书写艺术的 精灵与光辉。
楷书
• 楷书,(正书,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成,十分端 庄工整。出现于汉末魏初,通行至今。可以说由 曹魏时代的钟繇开始,楷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P197)
• 钟繇,三国魏人,擅长各种书体,后人尊为楷法 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取方正平直的书 体,参以章草的笔法,变藏锋波磔为横捺点画, 使楷书基本定型。他的《贺捷表》“备尽法度, 为正书之祖”。东晋时他的《宣示表》被司徒王 导带到江左,王氏一大家庭直接受惠。王羲之的 《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都是真书的 代表范品。魏体楷书,以雄健为主调。
• 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右军跟谢安、孙 绰等42人,在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写 下 “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 寓物理自陈。大矣造化切,万殊莫不均;群赖虽 参差,适我无非新。”大家你一首我一首,把诗 汇集到一起,公推王羲之作序。他乘兴挥毫,思 绪如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气呵成,写出 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这件就成了王家的传 世之宝。→七世孙隋僧智永僧师→弟子辨才。
战国文字特点
战国文字特点1.【问题】战国文字特点【答案】战国文字特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的有啥特点?特点一,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俗体的流行。
俗体之中最常见的就是简体。
简体流行是文字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
六国文字的笔画通常比春秋以前平直。
特点二,六国文字的第二个特点是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
由于六国文字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为数不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和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是不同。
特点三,六国文字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各国文字异形。
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字就已经出现了。
如齐、鲁、薛、铸、杞等国的“老”字的写法,在其他地区就不通行。
战国时代,各国的变化往往不同,因此地方性异体字更是大大增加。
不但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差异大,就是六国文字之间也有显著差异。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字的形义关系理解又差;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文化自由发展,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
对汉字形义关系理解差,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便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文字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除了秦国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之外,其他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
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战国时期文字
战国时期文字1.导入本节课我们学习战国时期文字,主要介绍如下内容:(1)战国文字概说(2)关于六国文字的资料(3)六国文字的特点(4)秦系文字的资料(5)秦系文字的特点2.1战国文字概说春秋之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文字也为贵族阶级所垄断。
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
战国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异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春秋时代的各个诸侯国中,由于周平王东迁,秦国因袭了宗周故地,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由于比较落后,低地处西方偏僻之国,因此秦国的发展较东方各国缓慢。
秦国文字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俗体字迅速发展。
而东方各国的俗体则发展迅速,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差别很大,俗体字使用较为广泛,传统的正体字可说是溃不成军。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东方各国和西方秦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秦系文字:正体字因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侧重于使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俗体字形跟正体字形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演变为隶书,俗体虽然对正体有影响,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系统,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字依然保持重要地位。
东方各国文字: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传统的正体字,相比,可谓是面目全非。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实际上不止齐、楚、燕、韩、魏、赵等六国,泛指东方各国的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籀文,大抵属于春秋时期的秦系文字,与秦的石鼓文相似,收录的古文则属于战国时的六国系文字,与战国简帛文多见相同之处。
2.2记录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资料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文字资料种类较多。
第三章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主讲教师:王晶*******************第三节石刻文(附盟书)《墨子》: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秦琅邪台石刻:¡°古之帝者¡¡犹刻金石为纪。
¡±第三节石刻文(附盟书)一、石鼓文二、诅楚文三、秦骃玉版四、行气玉铭、守丘石刻及其它附:盟书一、石鼓文石鼓的基本情况石鼓的年代石鼓文的内容石鼓文的价值石鼓的基本情况石鼓又称石碣,共有十石每石高约三点三尺,直径一尺多,上狭下大、顶圆底平,石质乃青黑色的花岗岩。
过去认为其形如鼓,故名曰¡°石鼓¡±。
唐代在今陕西凤翔县境内发现,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石鼓的年代有周、秦、汉、后魏、北周五说近人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考证石鼓出土于秦国雍地,鼓文中所见的水名¡°汧¡±正在雍地。
郭沫若认为是秦襄公八年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之物,唐兰认为是秦灵公三年即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之物。
石鼓文的内容石鼓十个,每个鼓四面环刻四言诗一首,按原石推算应有七八百字,现仅存三百余字。
郭沫若据现传最早的宋拓本予以拼复,亦仅得501字。
石鼓文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原之美和田猎之盛(故又名¡°猎碣¡±),其格调、韵律大体接近《诗经¡¤小雅》中的《车攻》、《吉日》等篇,可能即写成于春秋时期。
《车工》车既工,马既同;车既好,马既。
君子员邋(猎),员邋员斿,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角弓,弓兹(以)寺,驱其特,其来趩趩,,即即时,鹿麀趀趀,其来大次(恣),驱其朴,其来射其蜀。
石鼓文的价值石鼓文较少涉及史实,但却有颇高的文学价值。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指出:¡°石鼓文是诗。
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一战国文字的内容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1,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
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
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
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
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
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
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
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大鼎、中山胤嗣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
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的德行。
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
”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
“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
“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
“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
汉字的演变战国文字、小篆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二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三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四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五
汉字与书法—小篆 小篆笔画六
谢 谢!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战国文字的地域性 差异很大,并且相 当复杂,但是它们 之间还是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即距周 王朝所在地越远, 汉字的变化越大。
楚帛书 战国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在战国时代的各个诸 侯国中,秦国迁都于 雍(今陕西凤翔附 近),这里原是西周 故地,秦国迁来后, 基本上继承了西周文 化,在文字上也与西 周金文一脉相承。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小篆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春秋、战国之交, 由于诸侯割据,加 上人们对典籍的轻 视,使得人们做事 没有共同的依据, 写字没有共同的标 准,因而出现了混 乱局面。
吴王夫差矛铭文 春秋
越王勾践剑铭文 春秋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诸侯国所有类 别文字的统称。它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只 根据文字载体的类别来定书体的名称,也不像 小篆、楷书那样是对某一定型的书体的专称。 我们之所以这样指称,是因为这一时期,无论 哪一种器物上的文字,都不能成为该时期所有 文字的代表。
虎符 秦代
汉字与书法—战国文字
•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 文,下启小篆,是汉 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 要环节。六国文字偏 离了正统文字发展的 轨道,未能引导当时 汉字文字
• 目前所能见到的战国秦系文字 的资料中,较为重要的、保留 着战国秦系文字风貌的有石鼓 文。石鼓文是刻在十个类似鼓 形石头上的文字,这些文字的 结构端庄严谨,大小一致,偏 旁的写法和位置也都基本定型, 笔道粗细均匀,书体风格与小 篆十分相似,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24
39
• 《說文解字· 敘》
• “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 己而皆去其典籍”。 • “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 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124
40
(一)文字異形現象非常突出
124
41
• 1.因寫刻材料與用途之品類不同造成 的文字異形。(以犬部為例)
金石
省筆
省體符號
截除式
124
53
• 3.添加飾筆造成的文字異形。
124
54
相
124
55
棄
124
56
身
124
57
神
124
58
王
124
59
州
124
60
日
124
61
不
124
62
冊
124
63
用
124
64
戈
124
65
124
66
• 應該指出的是,儘管造成文字異形的原因 很多,但對具體的字來說,在特定的地域 (如諸侯國)其寫法一般比較固定。因此 文字異形往往帶有地域特徵。
124
20
江豆為 海屬史 所 , 以。不 為視足 百見, 浴索或 谷素命 之 王保或 ,樸 以,又 丌少* 有 厶 寡虖 欲 。
( )
弃絕絕 詐巧智 ,弃弃 民利卞 復,, 季盜民 子惻利 。賊百 三 伓 言亡倍 以又 。。 絕 偽 ( ) ( )
郭 店 楚 墓 竹 簡 老 子
21
( ) ( ) ( )
官署璽
上各(洛)府
枰酉都
124
34
氏名璽
韓旅
王疾
長亡忌
司寇卯
124
空侗聞
邯丹章(从日从章)
35
成語璽
中愛
行吉
124
忠仁思士
正行亡厶
36
按照地域對戰國文字進行分類
124
37
• 王國維:東土、西土
• 李學勤:齊國、燕國、三晉、兩周、楚國 、秦國 • 何琳儀:齊系、燕系、晉系、楚系、秦系
124
38
三體石經(殘石)
魏正始年間立
124
8
北宋· 郭忠恕:《汗簡》
北宋· 夏竦:《古文四聲韻》
傳 道 起 文 潮 州 韓 文 公 祠 碑
見於各類出土文物上的 戰國文字
124
12
根據材料對戰國文字進行分類
124
13
1.金文
124
14
中 山 王 方 壺 局 部
15
( )
124
哀 成 叔 鼎
124
124 2
傳世的戰國文字
《說文》中的“籀文”
【旁】,溥也。从二,闕,方聲【步光 切】 ,古文旁。 ,亦古文旁。 ,籒文。
——《說文解字· 卷一》
及宣王太史籒,箸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 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 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取史籒大篆, 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說文解字· 敘》
16
戰國金文的內容
• 戰國銅器以兵器為多,禮樂器所占比重已 縮小,銘文大都比較簡短,象中山王方壺 那樣的長銘重器,已屬少見。 •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以記載督造的 機構、官名和制器工人的名氏為戰國金文 的典型格式。
卅年詔事戈
124
18
陰 平 左 庫 戈
124
19
2.簡帛文
• “簡”指狹長的竹、木片,“帛”指未經 染色的縑帛等絲織品,寫在竹木簡和縑帛 上的文字,就是“簡帛文”。
124
71
龍
124
72
貞
124
73
(三)形符增減、變換十分隨意
124
74
形符的增加
124
75
上、下
124
76
忤
124
77
唯
124
78
阿
• 大的丘陵。《詩· 小雅· 菁菁者莪》:“菁菁 者莪,在彼中阿。” 毛 傳:“中阿,阿中 也。大陵曰阿。”
124 79
陽
124
80
戈
124
81
形符的省簡
124 27
124
28
4.陶文
• 匋工午 匋工牛
124
29
5.貨幣文
• • • • 布幣 刀幣 圓錢 蟻鼻錢
巽 (錢 ) (楚 ) 齊 去 ( 法 ) 化 ( 貨 )
賹四化 (秦 )
朱
安邑二釿 (三晉)
124
平陽
30
6.璽印文
124
31
職官璽
右司空印
124 32
南海司空
124
平隂都司徒
33
戰國文字
一、戰國文字概說
• 戰國文字是對戰國時代周王室和各諸侯國 所有品類文字的統稱。
• 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是傳世的 見於文獻上的戰國文字,如《說文》、三 體石經、《汗簡》、《古文四聲韻》當中 的古文;一是見於戰國各類出土文物上的 戰國文字。如金文、簡帛文、陶文、玉石 文、貨布文、璽印文等等。
124
•
楚 帛 書 局 部
( )
22
事可曰 ,以姑 戮聚: 不眾利 義,侵 。會伐 者, 諸可 以 侯攻 ,城 型, 刑 首 ( ) ( )
楚 帛 書 局 部
( )
124
23
3.玉石文
• 石刻文 • 盟書
124
24
石鼓文(春秋戰國之交)
124
25
石鼓文·車工(一)
124
26
侯馬盟書
• 侯馬盟書是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侯 馬工作站於1965年12月中旬,在侯馬晉國 遺址一些祭祀坑內發掘出土的,盟書書寫 于石簡、玉塊、玉等之上,共有5000餘件 ,每件玉片大小不一,磨琢精緻,用毛筆 書寫,字跡與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相似, 大部分是朱紅色,也有小部分是黑色的, 比較清晰。因為玉片大小不一,字數有多 有少,多者達220餘字,少者只有十餘字。
124Βιβλιοθήκη 67馬(齊)
(楚)
(晉)
(燕)
124
(秦)
68
者
• 楚: • 燕:
• 齊:
• 晉:
124
69
(二)訛變現象十分嚴重
124
70
訛變
• 所謂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指的是古文字 演變過程中,由於使用文字的人誤解了字 形與原義的關係,而將它的某些部件誤寫 成與它意義不同的其它部件,以致造成字 形結構上的錯誤的現象。
……
( )
·
124
的 像 想包 楚 禁 分 楚 樹 , 。含 地 忌 , 帛 木 帛 在陰 流 , 即 書 。書 文陽 傳 其 天 又 四 字五 的 內 象 稱 角 的行 神 容 、 楚 有 四、 話 豐 災 繒 用 周天 傳 富 變 書 青 繪人 說 龐 、 , 紅 的感 和 雜 四 內 白 應風,時容 黑 個等 俗 不 運 共 四 怪方 , 僅 轉 分 色 異面 而 載 和 三 描 的的 且 錄 月 部 繪 神思 還 了 令 分 12
璽印
簡帛
42
124
• • • • • •
2.簡化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字異形。 簡化的方式主要有: 1.省筆 2.借助省體符號 3.截除 4.保留輪廓
中
124
44
肖
124
45
為
124
46
廖
124
47
樂
124
48
裏
124
49
������
124
50
鳥
124
51
壽
124
52
• 當時對文字的簡省並無統一的標準,有時 對同一字都可能存在多種簡化方式,從而 造成多體,例如“馬”字。
124
82
從
124
83
楚
124
84
鑄
124
85
曹
124
86
形符的變換
124
87
則
124
88
信
124
89
哀
124
90
(四)兼體式合文大量增加
124
91
至于:
君子:
中昜(陽):
邯鄲:
124
92
從《說文· 敘》中看籀文的含義
• 籀文得名于宣王時期的史籀,源自西周。 • 籀文即大篆。 • 籀文(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王國維認為“籀文”只是秦國的文字。
但籀文也有與出土的六國文字寫法相同者。
折: 誕:
這說明《說文》中的籀文是承繼西周而來的戰國各 國文字的混合體。
《說文》中的“古文”
• 《說文敘》:“(一曰)古文,孔子壁中 書也。”王國維亦認為,《說文敘》及 《說文》所收的古文,是周秦間東土文字, 即六國文字。從出土材料來看,這個看法 亦應當是可信的。(參見《史籀篇疏證序》 及《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