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广中医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
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
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
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
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
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
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
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
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
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
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
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
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
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
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
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
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12.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
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3.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第一章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第三章
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
温病的主要治法和代表方:
一、泄卫透表法:1.疏散风热──银翘散 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4.疏卫润燥──桑杏汤
二、清解气热法: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2.辛寒清气──白虎汤
3.清热泻火──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表理法:1.清泄少阳──蒿芩清肠汤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杏、朴、苓)
3.开达膜原──达原饮
四、祛湿清热法:1.宣气化湿──三仁汤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
五、通下逐邪法: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
六、清营凉血法:1.清营泄热──清营汤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4.滋阴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滋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九、固脱救逆法: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汤或参附龙龙牡汤
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
余邪未尽: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
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
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朮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
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
第七章
风温病因病机:
1.风温病因与发病正气不足
春季气候卫外失固
温暖多风冬季风热病邪侵袭人体→起居不慎→“风温”
应寒反暖寒温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