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以宫廷女性作家为中心之游宴诗略论
唐初宫廷文学
唐初宫廷文学唐太宗不但武功卓著,而且文治彪炳,对唐代文学,特别是初唐文学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
因袭六朝文风与改革六朝文风的矛盾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太宗在即位前就很重视招纳文人,即位后,更注重文治,曾曰:“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
他设置弘文馆,广召人才,并与之讨论典籍,杂以吟咏,很快就在他周围集结了一批宫廷文人,如“十八学士”之类,当时的名人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李百药等皆在其中,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他本人也“博览群书,总其宏细,殆及万卷,遒文丽藻,一时冠绝”(《册府元龟》卷四〇),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
在文学主张上,太宗力革浮华文风,提倡务实精神。
他在《帝京篇十首序》中说:“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贞观政要》又记他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又批评扬雄、司马相如、班固等辞赋,“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贞观政要》卷七),这些主张出自帝王之口,对扭转一代文风当起至关重要作用,对后来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也有深远影响。
在诗文写作上,太宗更多呈现出矛盾状态。
受时代濡染,他很难完全摆脱六朝以来绮丽文风的影响,曾自称“好作艳诗”(《大唐新语·方正》)。
就其流传的诗文看,大都仍属于酬唱应和之作,雍容华贵,宸藻丰丽,有些诗歌还直标“学庾信体”,受梁陈遗风的影响颇深.这类诗比起他的文治武功真显得“无丈夫气节”(王世贞语)。
但反对浮华、提倡务实的主张使他的诗文又呈现出一股通脱朴实之风;政治上的雄才伟略又使他的诗文增强一股浑灏雄拔之气,终不同于一般庸主,更不同于梁简文陈后主之流。
纪行、写景、咏物,并借以咏怀抒情,总结历史教训,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太宗诗文中较有意义的内容,正像《帝京篇序》所言:“追纵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构成了他诗文内容的基调。
唐代文学复习题1
唐宋文学复习题一、单多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至5个正确答案)1.从体裁上看,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
A.诗歌 B.散文 C.骈文 D.辞赋 E.散文诗2.“三吏”“三别”是杜甫()创作的。
A.读书与壮游时期 B.困居长安时期 C.自洛阳归华州时D.飘泊西南时期 E.流落江湘时期3.“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见于()。
A.《登金陵凤凰台》 B.《登高》 C.《登岳阳楼》 D.《黄鹤楼》 E.《登鹳雀楼》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出自杜甫的()。
A.《登岳阳楼》 B.《登高》 C.《同诸公登慈恩寺塔》D.《羌村三首》 E.《望岳》5.从下列诗篇中,选出杜甫的五言律诗()。
A.《兵车行》 B.《春夜喜雨》 C.《登高》 D.《北征》 E.《登岳阳楼》6.杜甫律诗中,被前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诗作是()。
A.《登楼》 B.《登高》 C.《登岳阳楼》 D.《蜀相》 E.《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杜甫各体兼善,但其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A.绝句 B.五、七言古诗 C.骚体诗 D.律诗 E.四言诗8.下列诗句中,杜甫所作的有()。
A.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B.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E.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既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的思想与生活的总结,又标志着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新的高度的杰出诗篇是()。
A.《春望》 B.《丽人行》 C.《北征》D.《兵车行》 E.《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下列诗句中,出自王绩《野望》的有()。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E.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11.下列作品中,李白所作的有()。
A.《兵车行》 B.《行路难》 C.《将进酒》 D.《蜀道难》 E.《独坐敬亭山》12.李白最擅长、贡献最大的诗体是()。
初唐宫廷宴集诗歌探析
【 关键词 】 初唐 ; 宴集诗 ; 特点 【 中图分 类号] I 2 0 7 . 2 2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3 ) 0 3 - 0 0 2 5 - 0 4
初唐诗歌 的主体是宫廷诗 , “ 据清编《 全唐诗》 , 初 唐存 有 作 品 的 2 2 0 位 诗人 中 , 约有 2 0 0 位是 宫 廷文 臣、 帝王 和 后妃 ; 个 人 名 下 的诗 作 2 4 4 4 首, 属 于 宫廷 范围的 1 5 2 0 余首” 。[ 1 1 所 以杨慎《 升庵诗话》 云: “ 唐自 贞观至景龙 , 诗人之作 , 尽是应制 。 ” 在这些诗歌 中, 有不少作 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 、 集会活动, 参 与者 主要 包括 君 主 , 大 臣及 学 士 , 他 们 除 了经常 在 台 阁、 内殿 举 行 宴 会 之 外 , 行 迹 也 遍 布 京 城 的大 小 名 胜、 山庄 、 别业 , 在 这些 游 宴场 合或 君 臣相 和 , 或 同僚 酬唱, 成 为初 唐宫廷 文学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因此 , 本 文 试 图从 初 唐 背 景 出发 , 论 述 分 析 不 同时期宫廷宴集诗歌 的发展 , 以期描摹 出初唐宫廷 宴集诗歌大致的发展轨迹 , 希望能进一步揭示出初 唐宫 廷诗 歌 固有 的丰 富性 和复 杂性 。
二、 初唐 时期 的宫廷宴集诗歌
高祖武德 时期的宫廷诗坛甚为寥落 。高祖 曾 屡 次与宗室王公 、 朝廷近 臣开宴赋诗 , 但其诗大都 不存 , 《 全唐诗》 中唯一能确定作于高祖年间宫廷 内 的诗歌 , 是 由陈经 隋人唐的 内使舍人孑 L 绍安 的《 侍 宴咏石榴》 , 诗歌咏庭 中之树 因移根太晚而“ 花开不 及春” , 借 以 比喻 自己附 唐太 晚 , 而 不 及 归唐 较早 的 夏侯端显 贵。借 咏物来委婉 的表达 自己政治上 的 抱负 , 时人称之 , 这种借物表达政治追求的手法 , 与 南朝 咏物诗如陈沈炯《 咏老马诗》 , 梁刘孝威 《 枯 叶 竹诗》 这种 传统 题材 的构 思是 相 同的 。 百废 待兴 的时代背景 , 根 深蒂固的“ 关 中本位 制” 的门第观念 , 以及复杂的政 治斗争形势等种种 原因, 使得初唐前期宫廷诗歌发展举 步维艰 , 游宴 集会诗更是少之又少 。直到太宗时期 , 宫廷游宴集 会 诗歌 才逐 渐兴 起 。
简述初唐诗歌在诗史上的成就
简述初唐诗歌在诗史上的成就
初唐受南朝文风影响较大,隋唐之际的王绩善写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诗,风格清新朴素,为盛唐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为《野望》。
唐太宗及其大臣们的文学主张比较务实,反对浮华,但在创作中绮丽之风与通脱朴实并存。
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即所谓“上官体”风格婉媚,但声律严整。
《全唐诗》现存上官仪诗20首。
其中12首为应制、宴游、酬答之作,这类诗多是逢场应景,点缀升平的寻乐轻歌;4首为挽歌;只有《春日》、《入朝洛堤步月》、《咏画障》和《王昭君》为有感而作之诗。
另外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载,上官仪在总结齐梁时期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六对”之说,(“八对”,其孙女上官婉儿)并把对偶的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
如《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早春桂林殿应诏》用了多种对偶形式,对唐代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善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从声律上看,“对时行宫庭中应制、应诏诗的优劣衡定,和以后以诗取士的评定标准,定了一个具体的尺度”。
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
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帝王与文人和文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等帝王不仅对文学相当爱好和重视,而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与他们几位相比,唐高宗算得上是初唐时期文学修养最差、对文学最缺乏兴趣的帝王之一。
他的诗现仅存九首,比太宗和武则天少得多。
而从其现存的几首诗来看,水平都比较低。
比如他写过一首《九月九日》,这类题目通常应该由深秋景象写到思远怀人,追求意境的清悠深远。
而他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清幽的秋景,后半部分则转写扈从侍卫的盛大威严,显得很不协调。
这足以见出他对诗歌创作传统缺乏基本的了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等帝王在位期间,文学创作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而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是宫廷文学还是宫廷以外的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出现了上官仪和“初唐四杰”等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家,形成了初唐文学的一个高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唐高宗本人也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
但是,太宗出身行武,早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他一生的理想和建树主要是在政治方面。
所以,尽管他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却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来。
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
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
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这番话讲得是很深刻的。
另一方面,太宗又是一位极具权威且自视甚高的皇帝,由他来亲自主持和领导宫廷诗歌的唱和,则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当然不敢尽情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水平。
所以贞观时期的君臣唱和表面上看虽然很热闹,而实际的创作水平却实在无足称道。
高宗即位以后,由于他对文学缺乏兴趣和热情,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太宗那样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文人,经常在一起优游唱和了。
于是,贞观时期热闹一时的君臣唱和的景象到高宗时不复存在了。
4初唐宫廷诗及其新变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唐诗在发端阶段为盛唐时代的到来,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了解初唐诗歌的概貌,对几位重点作家的作品能进行理解性的分析。
文学史的讲述与具体作品的分析必须相结合,通过作品展示初唐诗歌发展的历程,注意避免过多地进行抽象论述。
在掌握课件内容的基础上,还需扩充阅读教材中选录的其他诗作。
注意把握自己的阅读体验,必要时可试着写些感受性的文字。
一、贞观诗风唐初三、四十年间,诗坛仍隶属于宫廷。
主要是以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
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
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在唐太宗的诗中,常常体现了壮大怀抱与华美词采的并存。
例如作于贞观四年(630)的《经破薛举战地》诗,"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这四句刚健豪迈,然而诗中却也有"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一联,带上了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就不大协调了。
另外,杨师道、李百药都是北方文人,早年写诗状况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有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上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了。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现存的太宗诗里,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余首。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
这原是南朝文士作诗的积习,在虞世南和许敬宗等人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
尤其是许敬宗的诗,对仗虽工而流于雕琢,文采虽丽而无生气,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二、上官仪1、上官仪和上官体上官仪(608?-644),字游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贞观初年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
诗经之宴饮诗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 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 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 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 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 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无论是宗族血缘的亲疏, 礼仪的确立,还是道德的 坚守,都体现周代宗法血 缘关系。这时的宴饮诗承 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 不仅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 的发展与变迁,而且使得 血缘宗法亲情在“和而不 流”的乐声中得到升华。
经典作品
• 《鹿鸣》 • 《楚茨》
《楚茨》(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
祭祀宴饮诗
《既醉》(祝官代表神主对主祭 者的祝词) 《丝衣》(周王祭神的歌舞诗) 《鹿鸣》 政治宴饮诗 《彤弓》 《宾之初筵》 《常棣》 日常宴饮诗 《伐木》
宴 饮 诗
世俗宴饮诗
政治文化意蕴
• 宗族血缘的亲疏 周天子把自己的同姓与功臣分封到各个 地方,通过宗法封建制度,建立起了以周 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王朝。在分封制中, “血缘”是联系不同关系的核心纽带。聚 会宴饮则是维系着庞大的血亲关系网的重 要工具。宴饮是君臣上下间的润滑剂,维 护着宗族血缘的亲疏。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飨。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 或燔或炙,君妇莫莫。 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清)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一、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初唐诗歌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初唐诗歌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初唐诗歌的特点初唐前期诗歌.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唐代女词人的地位与作品特点
唐代女词人的地位与作品特点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之一,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涌现出来。
除了众多著名的男性诗人外,唐代也有不少杰出的女性词人。
本文将探讨唐代女词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变迁以及她们独特的作品特点。
一、地位与教育1.唐代女性地位概述: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
2.皇宫中的女词人:宫廷内部对女性文化活动的重视。
3.府养儿童女子:平民家庭中培养儿童才情。
二、著名女词人及其作品1.花间派:•李清照:《如梦令》等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特点。
•杨亿:《月夜忆舍弟》等作品,关注自然景物和思乡之情。
2.宫体派:•刘禹锡:《秋夕》等作品,描绘宫廷生活和政治风云。
•骆宾王:《乐府词》等作品,描写宫廷爱情和生活琐事。
3.洞房派:•白居易:《长恨歌》等作品,以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为主要特点。
•张籍:《白日依山尽》等作品,表达对女性美的赞美和渴望。
三、女词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1.个人情感抒发:女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融入诗词中。
2.唐诗影响:受到唐代著名男性诗人作品的影响,但也有独立风格。
3.关注家庭与爱情:女词人多以家庭、婚姻和爱情为主题进行创作。
4.表现技巧:运用修辞手法、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段进行表达。
四、唐代女词人的影响与遗产1.文学传承与延续:唐代女词人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化变革中的启示:唐代女词人们的存在证明了女性创造力和才华,并为后世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提供了范例。
结论唐代女词人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社会文化传承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她们的存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并为今天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提供了启示。
中晚唐冶游狎妓之风与艳诗创作
中晚唐冶游狎妓之风与艳诗创作中晚唐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歌妓的进一步增多,在士人中间,声色享乐、冶游狎妓之风盛行。
浮华放荡的士人与歌妓舞女的交往更加频繁而直接。
这不仅意味着文人个性、情感的一定程度的解放,同时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吟咏女性姿容、表现男女艳情的艳诗创作兴盛起来。
元稹、白居易、李贺、温庭筠、杜牧、张祜、李商隐、唐彦谦、韩偓、韦庄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艳诗。
一安史之乱结束后,虽然唐王朝仍充满内忧外患,但国家自上而下,奢侈之风极度盛行,世人大多沉溺于游玩享乐之中,重视感官的愉悦,观花、游宴、乐舞等声色之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旧唐书·穆宗纪》说:“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
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
公私相效,渐以成俗。
”[1](P485-486)李肇《国史补》卷下则说“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
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各有所蔽也。
”[2](P60-61)这种“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杜牧《感怀诗》)的享乐之风首先由皇帝提倡继而在士大夫之中盛行。
而士人们在经历了十年乱离之后,也消磨了建功立业的壮志理想,产生了苟且偷安的心理,急于补偿失去的欢乐,在世俗欲望的满足中获得慰藉。
宪宗即位后虽政治上有所起色,但奢侈享乐之风未减,尤其是元和后期,宪宗骄矜自满,大兴土木,服食丹药,任用聚敛之人为相,因而所谓的元和中兴只是唐朝历史上短暂的一瞬。
在这种崇侈尚靡的风气下,士人们自然是“追欢逐乐少闲时”(白居易《追欢偶作》),而声色享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宴饮和狎妓冶游,那些姿容艳丽、明眸善睐、能歌善舞的红粉佳人也便成为他们注目的对象。
此一时期上至宰相,下至地方牧守、藩镇属吏无不热衷于此,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温庭筠、张祜等中晚唐诗人都有过狎妓冶游的经历。
白居易曾对自己“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的生活作过详细描述,除了饮酒、作诗、出游之外,歌舞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诗经》宴饮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摘要】宴饮诗是《诗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的诗歌,表现了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了宗族的和睦和好,展现了周代礼乐文化丰富内容。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各方面的生活,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诗经》宴饮诗是周王朝宴饮礼仪的产物,是中国周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诗经》宴饮诗的主要内容《诗经》中的宴饮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
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战争诗。
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宴饮诗,顾名思义,或作于宴会之上,或用作宴会的音乐,或以宴会为题材。
最早的描绘宴饮场合的诗,包括大雅中的《行苇》、《既醉》、《凫鷖》、《假乐》,以及《周颂·丝衣》,这些诗多与祭祀有关,如《周颂·丝衣》,既有祭祀的内容,又涉及到饮酒。
《大雅》中的一部分宴饮诗如《既醉》、《凫鷖》,都与尸宴有关。
而后来随着宴饮诗的丰富和发展,与各种重大典礼相关的宴会都成为宴饮诗产生的摇篮。
大雅中的《行苇》,根据朱熹的说法,可能是祭祀结束之后宴饮族人的诗歌;《假乐》则是写天子宴群臣。
越是早期的宴饮诗,越是倾向于典雅庄重,但是发展到后面,则越加轻快活泼。
《小雅》中含有大量的宴饮诗,一共有十三首有词的诗歌,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以及以下六首有声无词的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6 唐代文章第二章(初唐诗坛)
1、初唐四杰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 盛、助娱乐的虚套,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 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他们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的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 序的永恒价值。四杰中较早的卢、骆,都写过一些长篇歌行 如《长安古意》、《帝京篇》,这些诗,对帝京的风物以及 豪贵们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 齐梁以来歌行的特点,但其思想想情调却有迥然不同之处。 卢照邻的长《长安古意》在极写车骑、宫殿、林苑、美女、 歌舞的豪华之后,笔锋突然一转: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 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 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 去袭人裾。
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次联以散调承接,文情 跌宕。“与君离别意”,紧承首联,写惜别之感,妙在 欲吐还吞。离别一旦说出,未免使双方、特别是对方有 点感伤,于是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 一句来宽慰和鼓励。
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推开一步,奇峰突 起。尾联,紧接三联,收束全篇。全诗一洗悲酸之态, 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至今脍炙人口,并非 偶然。
沈佺期(约656-713)和宋之问(约656-713)主要活动在 武后和中宗两朝,时人称为“沈宋”。据《唐诗纪事》载: “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锦袍。左史东方虬 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 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同书又载:“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 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 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唯 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 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盖词气 已竭;宋诗……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由此 可以看出他们在宫廷文人集团中的地位。
贞观年间宫廷唱和诗考论(上)
贞观年间宫廷唱和诗考论(上)祝良文在《初唐宫廷诗考论》一文中以十年为界,将贞观时期分成前中后三段,主要根据太宗诗学审美观念转变来理清贞观诗坛的发展脉络。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尤甚,贞观宫廷唱和大多发生于君与臣之间,臣臣之间唱和属于少数[1]。
区区三十年间,太宗一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建设一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国家,将唐朝引入盛世,开盛唐风气,这一时期的宫廷唱和诗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一、贞观前期——去浮华、尚雅正武德元年至贞观四年初为贞观前期,约十三年光景。
唐王朝刚刚走出战争的硝烟,大规模的军事征战渐渐平息,国家真正安定,但隋末战乱导致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此时的唐王朝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并且在太宗登基之前还存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可以说政治经济局面不容乐观。
幸而太宗深知“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2],反映到文学上,自然是文须为政教所用,倡导质朴典雅,反对绮靡浮艳。
“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3]。
这一时期主要的文艺观点总体来看无非“雅正”二字,宫廷唱和诗正如此。
先来看太宗的《初晴落景》: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这是一首清爽明朗的写景咏物诗,遣词用句都显得淡雅,平淡清新,颔联“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中“晃”字与“动”字更是形象地展现了初晴后花红柳绿的一派活泼景象而不流于妖娆。
另外通篇讲究对偶也体现了律诗的要求。
尾联“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一句点睛之笔点出用意,表明自己表面上咏物写景之,实则在此良景下思考治国大业,总归是离不得为政教用。
再来看虞世南的《初晴应教》: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这是一首五言古绝,应秦王教而作。
前两句是对李世民颔联的呼应,稀松平常,了无新意,亮点在后两句:“归云半入岭”描写的是初晴天气雨云未曾散尽,残留一半在天,一半入岭,展开联想,如同描绘着一幅初晴图;“残滴尚悬枝”则以一“悬”字精到贴切地写出了残留的雨水挂在枝头欲滴而未落的景象。
初唐宫廷宴集诗歌探析
初唐宫廷宴集诗歌探析初唐诗歌的主体是宫廷诗,在这些宫廷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集会活动,且名目繁多。
有为友人饯别的,有文士雅集聚会、有节日应景的,有大臣侍宴的、有相携游赏山水风光的,有同僚聚会联络感情的等等,《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留下大量此类“命题即同,体制复一”的宴集作品,是初唐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初唐宴集诗特点初唐诗歌的主体是宫廷诗,“据清编《全唐诗》,初唐存有作品的220位诗人中,约有200位是宫廷文臣、帝王和后妃;个人名下的诗作2444首,属于宫廷范围的1520余首”。
[1]所以杨慎《升庵诗话》云:“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
”在这些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集会活动,参与者主要包括君主,大臣及学士,他们除了经常在台阁、内殿举行宴会之外,行迹也遍布京城的大小名胜、山庄、别业,在这些游宴场合或君臣相和,或同僚酬唱,成为初唐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宫廷宴集赋诗溯源建安时期,曹丕与吴质、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就曾有邺下才子风流聚会。
南朝此风更盛,齐永明年间以萧子良、沈约为倡导的竞陵八友,梁朝时梁武帝与宫廷文人的宴集唱和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这种以君臣文士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辐射圈,大大促进了当时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整个北朝时期,宫廷文人宴集的次数、规模及影响,远不及南方。
西魏北周时期,庾信、王褒等南方文士北来,将此风气带到关中,一直至隋唐,南朝文人到北方者络绎不绝,北方文坛也渐渐出现文人墨客雅集的风气。
隋朝时期,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纷纷召集各自的官属学士。
史载杨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
引明克让、姚察、陆开明等为之宾友”,[2]赋诗属文,集会之风渐兴。
历经隋末大乱,宫廷宴集诗风在初唐又经历了由衰落而再次复兴的过程。
二、初唐时期的宫廷宴集诗歌高祖武德时期的宫廷诗坛甚为寥落,其诗大都不存,《全唐诗》中唯一能确定作于高祖年间宫廷内的诗歌,是由陈经隋入唐的内使舍人孔绍安的《侍宴咏石榴》。
浅谈曹植游宴诗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曹植这位 谢灵运 盛赞 的 “ 八
诗 歌 结 尾 表 达 的感 情 也 十 分 相 似、 “ 遨游 快心意 ,
且不少 诗作沿袭古 乐府 “ 缘事 而
斗之 才” L 1 J , 一 生创 作诗 歌 九 十多
首, 其早 期 “ 怜风月 , 狎池 苑 , 述 恩
诗 的源头 ,应追溯 到建安 的游 宴 之作 。其 表现在如下 两个方面 :
1 . 声 色 大 开
“ 知命 复何忧 ” 的 自慰 之语更深 刻
地 透露 出诗 人之 忧 无法 排遣 ; 又
清人沈德潜 《 说诗啐语 》 谈 到
谢灵运 、 鲍 照为代表 的宋诗 时说 : “ 诗至于宋 , 性情渐 隐 , 声 色大开 , 涛运一 转关 也 。” U O ] 这就是 说 , 山
得志 ;也 无论是对 主人 的赞 美和
感激 ,还 是功业未建 的悲哀 在他
誊
学教育2 。 舵
的诗 中都有 所表现 。如《 箜篌 引》 中对宇宙 与个人 、生 命与死亡 的
永恒难题 的思索 , 悲哀如烟 似雾 , 潜鱼跃清 波, 好 鸟鸣高枝 。 神 飚接丹毂 , 轻辇 随风移。 飘砜放 志意, 千秋 长若斯 。 后世 学者对 “ 朱华 冒绿池 ” 一
壹
浅 谈 曹植 游宴诗 的艺术特征及 影 响
回 陆 华 琴
内容摘要 : 曹植这 位“ 建安之杰” , 其 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 。笔者试 从游宴诗体制开拓 、 题材 丰富、 词采华茂 三方面分析其 艺术特征 , 从而肯定其不可 忽视 的美学意蕴。曹植 的游宴诗 为晋宋 山水诗 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 对 六朝 宫体诗 的形成也具有重大 的影响 。 关键词 : 曹植 游宴诗 艺术特征 影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之欧阳学创编
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名词解释汇总(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上官体:贞观诗坛的新秀上官仪是宫廷诗人创作水平最高的典范,他的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本”,典丽工整,成为当时官方诗风的代表,时人效仿,称为“上官体”。
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宫廷情节之外不时透露了诗歌鼎革的消息,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积极的贡献。
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非重点)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近体诗:指的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也称今体诗。
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
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孤篇横绝:这是王闿运《论唐家诸家源流》中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张若虚一生仅留两首诗作,《春江花月夜》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
也因此诗,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竟为大家”。
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展示一幅奇丽的画面后,转入对宇宙永恒和有限人生的探索,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和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
初唐之初,宫体的精美与隐逸的淡泊(文学的演变0502)
初唐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1934年12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玉谿生(即李商隐,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齐天太圣”看似笔误,但细想却不难理解:唐诗已经是诗歌的顶点了,后代诗人在唐诗面前,如同齐天大圣在五行山下,想更进一步,就像孙猴子想翻出如来佛掌心一样近乎不可能。
若真能做到,那就真的比“齐天大圣”还要“多一点”,成为“齐天太圣”了。
唐代文学,不能不从诗说起。
在南、北朝文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尤其以北方的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
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
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盛唐时期的宫廷诗人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盛唐诗人的分类,学术界习惯按照其创作的题材分为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两类。
这种分类法是相当粗略的,且不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无法归入任何一类;即使就王维、孟浩然而言,他们又何止是山水田园诗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所能概括的呢?高适、岑参又何止是边塞诗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所能概括的呢?这种分类法不仅简单化,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们转而另求其他的分类法,于是找到依照其身份、地位、主要生活经历来分类的方法。
这似乎更有助于阐释他们的创作生涯和创作成就。
我们将盛唐诗人分为三大类:宫廷中的诗人、在地方担任官职的诗人、在野诗人。
每一大类中又可分出若干小类。
关于以上的看法,袁行霈在《唐诗风神及其他》一书中已经有所阐释①,今再进一步加以探究发挥。
本文先就第一大类诗人展开论述,其余各类另文论述。
宫廷中的诗人,主要包括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当然皇帝也包括在内。
在盛唐时期,从皇帝到宰相、大臣,再到台阁文人,都对诗歌创作有极大的热情,既有积极倡导,又有创作实践,而且诗歌的艺术水平相当高。
他们的诗风,与初唐时期唐太宗、武则天两朝的诗风不同,对大部分盛唐诗人的心理与诗歌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样体现了盛唐气象。
这类诗人中有不少人曾放为外官,与第二大类诗人有交叉,他们与其他两类诗人一道,共同促进了盛唐诗坛的繁荣。
但他们受生活阅历的限制,诗歌题材相对狭窄,难以达到盛唐的一流水准。
宫廷中的诗人又可按照与唐玄宗的关系由亲到疏分为三小类,第一小类是唐玄宗的兄弟、子侄、宗室,我们称之为皇族;第二小类是宰相及知贡举、知制诰、掌典选的朝廷重臣;第三小类是在台阁任职的中、下层文士。
一唐玄宗(685-762)是第一类诗人的当然领袖,也是联结这一类诗人的枢纽。
他不仅擅长诗歌,在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方面也颇有才能。
他现存诗六十余首,是唐代皇帝中存诗较多的。
我们曾在《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一文中专门讨论过他的诗②,不再赘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5期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No15 Vol128初唐以宫廷女性作家为中心之游宴诗略论胡菡(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摘 要 武后至中宗时期游宴之风日盛,武则天和上官婉儿是重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促进了这一时期宫廷游宴诗歌的兴盛,通过分析两人及其相关诗人的游宴作品,使我们初步了解初唐诗歌发展的一个侧面,以正确评价宫廷游宴诗在初唐的地位以及影响。
关键词 武后;上官婉儿;游宴诗中图分类号 I2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07)05-0078-03 翻开《全唐诗》几乎全是男性作家的天下,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使得女诗人寥寥无几,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全唐诗》2200多人中,女性作家包括一些所谓女仙、女鬼、女怪之类,大概有300人左右,不足男姓诗人的七分之一,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权力中心的朝堂、宫廷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诗人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但在初唐诗坛,出现了以武则天、上官婉儿以女性为中心的重要宫廷文人集团,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是由初唐女性专权的历史背景所造成的。
葛晓音先生在《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文中,对此历史背景有详细的阐述:初唐女性专权的这一时期是从武则天专政开始的,武则天从永徽六年(655年)被封为皇后,至公元704年在宫廷政变中被迫还政给中宗,历时半个世纪之久,至中宗即位,政权仍由韦后、安乐公主及女官上官婉儿把持,后韦后事发被诛,太平公主又成为第三任专权的女性统治者,可以说“初唐高宗、中宗、睿宗三朝基本上都处于女性专权统治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以爱好文艺之女诗人为中心的宫廷文人集团便不足为奇了。
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全唐诗》记载武后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46篇。
在这46首诗歌中,除去30首郊庙、祭祀乐歌之外,剩下8首有4首为游宴诗作。
上官婉儿集二十卷,今已失传。
在保存下来的32首诗歌中,除《綵书怨》外,其余皆是游宴应制之作。
这些游宴诗大多有众多诗人的同题之作保留,可见她们与当时宫廷游宴活动的紧密联系,通过分析这些游宴诗歌,我们也可窥见当时宫廷诗坛发展的一个侧面,对宫廷的游宴诗作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以武后为中心的宫廷游宴武后对文人的援引、提拔以及发展文艺的种种措施,自高宗以来便已形成“天下之士,皆舍德行而重文艺”〔1〕的轻儒重文的趋势,这些措施现在看来多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特别是在武后统治前期,在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时期,通过对文人的提拔、勋旧排挤达到在斗争中的优势地位,但在其政权巩固之后,对文学的推崇便更多带有感性的色彩,文学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了。
这由武后亲自建立的两大文学集团可见一斑。
其在上元二年建立的北门学士集团,引文学之士元万顷、刘袆之、范履冰、苗思茂、胡楚宾等修《列女传》《百僚新戒》《臣轨》《乐书》等书,实际上是“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职”〔2〕,其时高宗武后刚刚并称两圣,是武后在其向帝位迈进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分届岭。
武后正式改唐为周后第九年即圣历二年,置控鹤监丞、主簿等官,多用文学之士以参之,后改为奉宸府,专为武后与两张宴饮、游乐服务,“太后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与文学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
”〔3〕这便是著名的三教珠英学士集团。
此时武后大权在握,享乐之心日盛,这些文士聚集在武后周围,经常与两张等在内殿举行宴会,“太后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文士皆赋诗以美之。
”现崔融集中仍存有《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一诗,乃是奉承应景之作,游宴与文学的频繁结合使文人作为侍宴陪游的文学侍从身份更加明显,文学的娱乐成分更加彰目。
游宴之风自武后后期便日渐兴起,且动辄便是朝士云集的大规模宴会。
《大唐新语》卷八记载:“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两万七千贯。
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武三思为其文,朝士献诗者不可胜记……”李峤有《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一诗:“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
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从中可以看出明堂的恢宏气势,则天不惜大兴土木夸耀自己伟大功业,群臣对此歌功颂德的心态。
武后还于此年七月宴于上阳宫,众臣纷纷赋诗奉和,时宋之问也预其中,于是编纪众作,为之序,《全唐文》卷二四一仍保存有此序《早秋上阳宫侍宴序》:“我金轮圣神皇帝……乃望芝田,赋葛天,和者万,唱者千……而为序·87·云。
”虽然不免夸大其辞,但仍可想象当时宴会的盛况。
武则天较重要的一次游宴活动是久视元年五月的石淙之行,这次游宴的赋诗作品也是保留最完整的。
《全唐诗》卷四十六狄仁杰的《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下题注云:“石淙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里,有天后及群臣侍宴诗并序刻北崖上。
”其时侍游的有太子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昌宗、李峤、苏味道、姚元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和沈佺期共16人,每人均赋有七言律诗一首保留在各集中。
在初唐宫廷诗中,像这种大规模的君臣相伴,游历、写作山水的诗歌盛会还是第一次。
从高祖至高宗年间,基本没有这样规模的宫廷山水游赏活动,宴会诗的比重也不大,多是和大臣之间的唱和诗作。
在这些宴会诗和唱和诗中,也有涉及山水景物的描写,但是由于地点的局限,这些山水多是在后苑池台、园林楼阁中的人工山水。
太宗时在大臣于志宁和杨师道府第举行的两次较大规模宴集,其中便多此类景物的描摹。
如“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岑文本)“台榭疑巫峡,荷渠似洛滨”(徐敬宗)“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李百药)“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褚遂良)“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上官仪),这些诗句风格纤细、软媚,在意象的选择上大同小异,一方面是由于视野的狭窄,他们看到的只是“疑”“似”自然山水的面貌相同的人工山水而已;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是专意描写山水,只是在“留连文酒趣”的间隙才“放旷山水情”,因此缺乏对山水的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体悟,所以,像《石淙》组诗真正贴近深山大壑、自然山水的描写便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飞泉漉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狄仁杰)“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洛云衣”(武三思)“鸟和白籁疑调管,花发千岩似画屏”(李峤)“千丈松罗交翠幕,一丘山水当鸣琴”(张易之)“重崖对耸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苏味道)“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阎朝隐),虽然仍可见雕琢对偶的痕迹,但这种开阔的场景,雄浑的气势,是在以往宫廷山水诗中找不到的。
这说明宫廷诗人的视野已经从狭窄的台阁延伸到了自然中去,拓展了宫廷山水诗歌的题材。
这组诗对七律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律的发轫、发展、成熟过程一直晚于五律,在唐初作家用大量的五律创作的时候,七律几乎陷于停滞的发展状态。
自高祖至太宗贞观年间只出现过寥寥九首七律,而到则天久视元年却出现多达十七首的同题共咏的七律,不能不引起注意。
高宗之前的律诗“就声律观,不律之句尚多;同联平仄相对已占优势,而上、下联相粘尚未具规制;就对偶看,四联均偶为多,前三联偶次之,未见仅中二联对偶者。
”《石淙》十七首诗“计一百三十六句,失律仅四句,同联失对六处,上下联失粘十九处,……五首全部和律,占29%”〔4〕,还出现中二联对偶三首。
总之,这时七律已经出现较大的发展。
这种君臣大规模地采用七律来唱和的活动无疑会推动其在朝野之间的发展。
至中宗景龙年间,短短两年时间就出现了6次大规模的宫廷游宴盛会,全部采用七律形式唱和,共68首,在初唐七律的创作数量上占有将近一半的比重,并最终发展成熟,《石淙》诗便恰恰在七律发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以上官婉儿为中心的宫廷游宴武后后期的游宴之习到中宗时期愈衍愈烈,特别是在景龙年间达到高峰,据《唐诗纪事》“李适”条记载:“(中宗)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柳圈辟疬;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
”一年四季宴会不断。
据统计,从景龙二年到四年,中宗行幸山庄,游玩山水,召集宴会达47次之多。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游玩宴会中,“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直学士得从,……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钦慕”,使得景龙年间的宫廷诗坛热闹非常。
中宗时期游宴诗会如此之多,可能出于对当年被迁房陵21载,过着朝不保夕生活的补偿心理,但其中上官婉儿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上官婉儿没有达到武后一样的权力高峰,但在武后、中宗两朝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史载上官婉儿善属文,明习吏事,“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宿构,自通天以来,内掌昭命,剡丽可观。
”〔5〕及中宗即位,使之专掌制命,并进拜昭容,时上官又附于武三思、韦后一党,权势益重。
位高权重的上官同时也继承了其祖父非凡的文学才能,并且沿袭了武后时期重视文学的传统,劝说中宗扩充书馆,并于景龙二年四月,劝帝置修文馆大学士4人,直学士8人,学士12人,选善为文者如李峤等为之,每逢游赏宴集,这些学士无不跟从,赋诗奉和,上官婉儿也常参与,公开品评诗歌的优劣,优者有赏,颇为时人所羡,并时常代中宗、韦后、长宁、安乐公主数篇并作,一时风光无限,成为当时宫廷游宴的核心人物,以至“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6〕,“右职以精学为先,大臣以无文为耻”〔7〕。
中宗时宫廷诗歌的繁盛,上官实在功不可没。
在中宗的游赏活动中,登临山水、临幸别业是他一项重要的娱乐。
因此贵戚大臣竞相在京洛两地建造山庄别业,相互攀比。
韦嗣立在骊山的别业就十分著名,中宗曾亲临其地,命从官赋诗,自为制序,并赐爵逍遥公,命名其居为清虚源、幽栖谷;安乐公主曾自凿定昆池,“延袤数里”,“并夺临川长公主宅以为第……第成,禁藏空殚”〔8〕,长宁公主同造第东都,“第成,府财几竭,又取西京高士廉第,左金吾卫故营合为宅,右属都城,左頫大道,作三重楼以凭观,筑山浚池,帝及后数临幸,置酒赋诗”〔9〕,上官婉儿的居处也是“穿沼筑岩,穷饰胜趣”〔10〕,这些别业或建于山水之中,或“筑山浚池”,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景致,宫廷诗人留连其中,即景生情,或描摹其壮丽,或刻画其清新,进一步延续了武后以来宫廷山水诗歌的发展。
上官婉儿景龙年间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便是一组描写宫廷山水的诗歌。
这组诗歌有三言、四言、五律、五绝、七绝五种体裁,三言诗“逐仙赏,展幽情,踰崑阆,迈蓬瀛”,简洁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卓然不群的襟怀,四言诗“仰循茅宇,俯眄乔枝。
烟霞问讯,风月相知”,“枝条郁郁,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