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四讲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新道路

4,掀起大革命高潮 工人运动 ,农民运动 . 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 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 大革命高潮 :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国民 政府在广州建立 .国民革命军 . 北伐战争 :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 形式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 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 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 运动。 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 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 力. 第四军独立团 . 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
6,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北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 南京事件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 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 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 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 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 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 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 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右倾机会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 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 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批判孔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 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 .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 使用的方法,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看问题很片面。
中小学优质课件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件.ppt

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四、长征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结合课本P63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寻找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
吴起镇
005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打乱敌人的 四渡赤水 追剿计划 ) 遵义会议
瑞金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湘江战役 冲破四道封锁线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
领导人执行错误路线, 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
致使红军面临全军覆 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
没的危险。
常委。
遵义会议后
会议产生的影响
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转 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
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 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
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 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面。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初期的路线:瑞金
冲破四 道封锁
时间:1935年1月
线
强渡 乌江
遵义 会议
军 二、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解决…取消…肯定…。确定…确立…。
不
意义: 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
怕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远 征
后期路线
四渡 赤水
三、长征的胜利 :
巧渡 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飞夺 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难
两次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 陕北红军会师
3.增选毛泽东为 3.。。。是中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局常委。
共产党历史上生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 版权所有红军四渡赤 水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 版权所有-
强渡大渡河
- 版权所有-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突破湘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 版权所有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 红军到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吓倒滇军 拖死湘军 脚踏川军 打倒中央军 英雄是红军
大渡河渡河英雄雕像
- 版权所有-
爬 雪 山
- 版权所有-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雪
- 版权所有-
山
忠
魂
红军某部翻越雪山时,发现有许多 冻僵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 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一看, 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 “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 党。”
广西 ⑤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10
根据地 封锁线 湘江
四渡 赤水 过草 地
1936、10)
原因 红军 第五次 反“围剿”失 败 中央革命 突破四道 突破 渡过 经过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突破湘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 版权所有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PPT课件

1935年6月 红一、红四方面军
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吴起会师
1936年7月 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 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会宁会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0年10月2日
4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后期:胜利会师
意义: 2020年10月2日 长征是宣言书、宣传书、播种机 2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纠正“左倾”错误
主要内容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成立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意义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0年10月2日
3
红军会师情况
时 间 会师部队
会师地点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7
浙江省义教第四册社会第24章第二节课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003年5月22日
2020年10月2日
1
红军长征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地点: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初期
突破四道封锁线,损失过半 改向贵阳,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四渡赤水河 强渡金沙江 经过 中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夹金山)
过草地(毛儿盖)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七律.长征》
歌中讲述的是那一历史事件?
红 军长 征与遵义会 议
红军为什么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分别是
什么?
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1930.10 1931.4
军队人数对比
长征精神:不畏生死,勇往直前,不畏 艰险,团结互助、先人后已、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我们一起来重走 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
四渡赤水河 遵义会议 瑞金 (1935.1转折) (1934.10开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跳出敌人 的包围圈) 甘肃吴起镇会师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 爬雪山、过草地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会师楼(甘肃会宁)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在长征胜利后到达陕北时的合 影(1936)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
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选择题
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人数比例
领导人
反剿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10万 20万
4万 3万
约2.5:1 约7:1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931.7
1933.2 1933.9
30万
30万 50万
3万
7万 8万
约10:1
约4:1 约6 :1 博古 李德
胜利
失败
战争胜败,不在于力量悬殊,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长征胜利是遵义会议结出的硕果

“长征与遵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长征胜利是遵义会议结出的硕果蒋文祥1935年1月15至17日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重要会议,是幼年的党走向成熟党的标志。
一、遵义会议后,军事上的四渡赤水战役,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等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的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
遵义会议后,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
1月29日,红军各路人马在土城一渡赤水。
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相机北渡金沙江。
此时,川军集中全力堵截红军北进。
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由南向北尾追红军;滇军孙渡部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毛泽东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向敌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休整,从而增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2月18日,在太平渡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5天,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红军士气,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共22张PPT)

瑞
遵义
金
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飞
夺
泸
定
桥
四
渡
赤
强
水
渡
大 巧渡金沙
渡
江
河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
遵义
金
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过草地
飞
夺
泸
定
桥
四
渡
赤
强
水
渡
大 巧渡金沙江 渡
河
爬 雪 山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
遵义
金
会议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来自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
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
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
红军长征时穿过的草鞋
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 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3、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 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 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 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
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zī]重要 在一个地恶球劣上的最自险然峻环的境地带保持这样敌的人平的均围速追度堵,截可说近
乎奇迹。 生活艰苦、缺衣 恶劣的少自食然环境
材料二:眼看掉队、牺牲的 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 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
结合材料及所学,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第一次反 1930年 10万 “围剿” 12月 第二次反 1931年 20万 “围剿” 4月 1931年 第三次反 6月7月 30万 “围剿” 间 第四次反 1932年 40万 “围剿” 底 第五次反 1933年 50万 “围剿” 10月
观察教材63页图2—74,小组合作: • 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 • 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江西、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 康、陕西、宁夏、甘肃等。 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 藏高原——黄土高原
中央红军长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 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 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 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 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 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 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 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 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 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 百次。
毛泽东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胜利 毛泽东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 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 敌人”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胜利
毛泽东 周恩来 朱 德 王 明
胜利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 击,集中优势兵力进 行围歼 “左”倾冒险主义,城 市中心论,在城市全 线出击
胜利
失败
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
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1年 温州卷
17. 彭德怀在1928年赋诗一首:“惟有 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 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润之指 毛泽东)。彭德怀要向毛泽东学习的是 ( ) A.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 B.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C.率领红军进行了长征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四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教学实践和设计意图

第四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教学实践和设计意图摘要: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意图正文: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授课过程设计意图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_PPT课件

二、秋收起义
(1)领导人: 毛泽东 (2)地点: 湘赣边界
(3)结果: 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改向敌 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4)影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 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训:(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 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
1、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胜利 。 3、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使
红 军顺利走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4、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坚韧不
拔的革命精神。 5、蒋介石集团内部不团结,客观上为红军
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 6、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红军长征渡过困难的
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 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 方针。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 部建立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 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后来,各地共 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并先后走 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小组合作探讨: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各省交界处(远离城市), 地势险要处;大都建在南方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 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 利益,实行正确政策 (土地革命27—37)
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四、红军长征的原因
根据表格思考:红军反“围剿” 胜败的主要原因 蒋由介于石党在中2央0世主纪要3领0年导代人以在来军采事取指的挥各上项犯措了施严重 如的:““左攘”外倾必错先误安,内导‘致的第政五策次;反全“力围“剿围”剿的严 ”重红失军利,,法红西军斯被统迫治进的行加战强略等转。移。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初中历史【红军长征】优质课件

南渡乌江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南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
金 沙 江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皎平渡(四川会理县东南)
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东等中央领导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山洞
红军渡江纪念碑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 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陕北苏区创建人之一
吴 起 镇
胜利到达陕北(油画)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中央 苏区出发,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历经11省,行 程25000里。是红军长征部队经过省份最多、 行程最远的部队。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遵义会上及会后支持毛泽东的人们
后排左起:罗瑞卿、程子华、陈光、邓小平;前排左起:王首道、杨尚昆、聂荣臻、徐海东
毛 泽 东
王 稼 祥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周恩来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张 闻 天
朱 德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
中
央
遵政
义 会
治 局 扩
议大
会
议
)
背景 时间
战略转移初期,由于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 义,中国共产党、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
学习测评
1.1935年10月,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军
C
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诗中的“三军”指的是(
)。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介绍PPT课件

《决议》指出
政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 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决议》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 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进入遵义以前,王稼祥就提出要召开政治 局扩大会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 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形势下,再加上毛泽东、王稼祥做的大量工作, 召开遵义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
• 这时,王稼祥和张闻天就通知博古,要他准备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 “围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来准备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第
三
维护遵义会议决
部
议与长征胜利
分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 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 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 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 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路PPT课件

(2)突破湘江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路PPT课件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败仗是湘江战役。1934年 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 同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损失巨大,红军从长 征开始时的86000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 路PPT 课件
张 闻 天
王 稼 祥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 路PPT 课件
朱 德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历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路PPT课件 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2)内容:
10万
4万
1.5万
第二次 (1931.3—5月)
20万
3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3万多
第三次 (1931.7—9月)
30万 3万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3万多
第四次 (1933.2—3月)
周恩来 50万 7万 朱德
3个师
蒋介石哀叹“此次挫折,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 唯一之隐痛!” ——第四次围剿失利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 路PPT 课件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 路PPT 课件
二、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_开辟新的发展道路PPT课件
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博古、李德等
“左”倾错误主 张(根本原因)
带引号的“左”倾表现为脱离社 会现实条件,急于求成,主观地
长征与遵义会议

失败 执行左倾 冒险主义 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 而是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2017/9/22 6
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及 伟大意义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 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 • 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 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 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 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 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2017/9/22
11
(三)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2017/9/22
12
1、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 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 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 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 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 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9/22
20
(四)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7/9/2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四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邓演达:《中国到哪里去》
7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1927年3月至1928年 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 多人,全党党员人数由 1927年 5月中共五大时 的57,900多人锐减到了 10,000多人,工会、农 民协会等革命组织遭到 查禁和解散,工农运动 走向低落。
(三)
返回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 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瑞金召开,选举产生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 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执委合影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 起义,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
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上)、 叶挺(下左)、叶剑英(下中)等人领 导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对 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英勇的反击。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0年 4 月,周子敬(何 孟雄)在给中央机关刊《红旗》 的信中,最早在文字上提出“农 村包围城市”的观点:“革命势力 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还可以联 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 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以向城市进 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 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 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 路”。 —— 毛泽东 中国革命的这条新道路具有两个主要 的特点,即: 一、斗争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革命战争; 二、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占乡村后取城 市。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课件

新课讲解
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新课讲解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 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 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情境导入
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
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 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 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 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新课讲解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
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新课讲解
读一读
• “那草丛中间央呈红深军褐翻色越、的透雪着山腐主臭要味有的夹沼金泽山,、一梦下笔子山就、陷达进古去山了、一亚位克战夏友山,、另昌一德
位战友去救山,等也5座被;拉红了二进方去面。军早翻上越还的在有一玉起龙吃雪饭山的,战大友、,小眨雪眼山之,间海就子不山见,了马…巴…” 老红军袁美亚义山回,忆麦说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红军长征途中的几次重要会议

红军长征途中的几次重要会议作者:李璐张晖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10期1934年10月,因临时中央“左”倾错误,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为了保存革命的“火苗”,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长征之路。
从档案馆现存的档案史料记载中可知,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这些会议的召开,不仅保证了红军在长征中军事战略行动方向上的正确性,使红军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而且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军事、政治上的逐步发展与成熟,是保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一、长征战略方向的确定: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准备向湘西进军,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长征后,因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领导者的错误军事指挥,使中央红军遭受巨大损失,人数锐减,虽已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但被动逃跑,代价惨重。
1934年12月,蒋介石调集黔军、桂军、湘军,配合中央军在湘黔边界布下重兵,围堵协剿中央红军。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临时决定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
会上毛泽东主张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避重就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进川与红四军会合。
毛泽东的建议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和赞同,但是,当时李德、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并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继续决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也为以后黎平会议的召开埋下伏笔。
通道会议虽然没有就红军战略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随着军情的逐渐发展,党内许多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调整红军前进方向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战略转移的意识。
[1]通道会议的召开为以后黎平会议的顺利开展作了充分的铺垫,为中央红军第一次实现军事战略方向的转移打下了良好开端。
据档案馆史料记载,1934年12月18日周恩来在黎平主持召开会议,这是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红军长征原因:1933年,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直接原因)
2.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
3.长征经过:1934年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吴起镇会师(1935.10)——会宁会师(1936.10)三大主力会师
5.长征的胜利: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胜利意义: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②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当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人受到排挤和打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领导,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并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载入史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很快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l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当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
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从而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历程。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整个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日军将战火引向上海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国际视线,为其建立伪“满洲国¨作掩护。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5月5日,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
日本军队取得长期驻留上海的特权,在中国华中地区的要害部位拥有了一个新的侵略基地。
日本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
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眼看大片国土沦丧于敌手,而国民党政府却屈辱退让,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一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城乡兴起。
此后,随着口军不断向南进逼,中日民族矛盾节节上升。
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动。
中国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们都有可能参加到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来,这意味着民族革命的阵营将空前扩大。
九一人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随着局部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又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群众的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
中共中央先后派遣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力量;同时还支持和帮助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抗日斗争。
根据斗争的发展和实际需要,1933年,党又在东北地区提出组织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主张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反帝斗争与反日游击运动。
这是在全国范制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
在将近六年的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并没有形成同仇敌忾的抗日局面。
当时,蒋介石的总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
他把日本的侵略看做“肘腋之疾”,而把共产党看成“心腹大患”。
因此,他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继续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围攻共产党,而将制止日本侵略扩张的希望寄托在国联的斡旋和英、美等大国的干涉上。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从总体上看,也未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
面对国民党的不断进攻,共产党不能不把应付迫在眉睫的威胁置于首位。
这是党未能及时调整调整方针政策的客观原因。
然而,更主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没有对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判断,而是错误地认为,日本对东北的侵略是进攻苏联的前奏,同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将造成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加速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以“左”的眼光来观察形势,得出了完全脱离实际的结论,而他们却自以为找到了推行其一套错误方针和主张的现实基础。
这使得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党中央不仅未能利用当时有利的国内政治形势争取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和发展革命力量,反而加大力度推行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方针。
他们完全脱离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实际,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错误地估计在军阀混战基本结束后的国内形势,继续鼓吹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方针;仍然把中间势力看成最危险的敌人,强调要进行“不妥协”的阶级斗争,等等。
此时,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党中央派往各个根据地的中央代表、中央代表机构或新的领导干部已逐步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了领导权,他们以宗派主义的手法大力贯彻所谓的“反右倾”精神。
结果,这次“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不仅在城市工作中,而且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也都得到贯彻执行,因而造成极大危害。
1931年11月1日至5口,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在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就根据地问题、军事问题、土地革命路线问题展开争论。
在六届四中全会后派往中央根据地的中央代表团主持下,会议把毛泽东等提出的正确主张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对右倾”。
1932年1月9 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要求红军占领一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此时临时中央的着眼点,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试图“把分散的苏区打成一片”,“联系成整个苏区”。
临时中央起草并为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还规定了一些不利于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过左政策,如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
在此前后,中央根据地一些地方在肃反工作中,采取“逼、供、信”手段,使一批忠实于革命的干部和战士被当做AB团分子、社会民主党成员遭到杀害,造成了肃反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1932年中,正当“左”的冒险主义方针在党内和各根据地得到贯彻执行的时候,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大规模“围剿”.其战略部署是:先进攻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手后再全力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7月,蒋介石首先调集30多万军队,向鄂豫皖根据地进攻。
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是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
经过长期的艰苦战斗,这支红军已发展到约4.5万人,有较强的战斗力,并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面对强敌的进攻,红四方面军指战员虽英勇作战,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但自己也遭到重大伤亡。
此次失利的内部原因在于,六届四中全会后受中央派遣到鄂豫皖主持工作的张国焘,推行冒险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方针,盲目轻敌,并在肃反中采取排除异己的做法。
在数战不利的情况下,他又惊慌失措,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红四方面军进人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向鄂豫皖进攻的同时,国民党又调集了l0万多军队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
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湘鄂西的红二军团在总指挥贺龙的率领下,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多次胜利。
六届四中全会后夏曦来此工作。
他同样执行冒险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方针,在肃反中错误地杀害了段德昌等大批优秀将领,在作战中先后情敌冒进,后又转为消极防御,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这支红军只得退出湘鄂西,经辗转战斗,又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不久,任弼时、萧克和王震率领红六军团前来会合,红二、六军团合力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举行全体会议会议。
贯彻临时中央“左”的方针,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又一次进行错误的指责。
会后不久,毛泽东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并调回后方主持政府工作。
1932年年底,国民党军队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
红军约7万余人在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歼灭前来追击的陈诚部精锐主力近3个师,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听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范例。
正当第四次反“围剿”进行时,中共临时中央于1933年年初由上海迁到中央根据地。
党在上海成立中央局,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工作,并负责同共产国际的联系。
上海中央局从1934年3月到1935年2月间连遭破坏,到1935年7月不得不停止活动。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项工作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
临时中央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在党、红军和根据地内全面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
为了排除障碍,他们在组织上采取宗派主义的手段,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干部都当做“机会主义者”,开展“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
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根据实际情况,抵制“左”倾冒险主义方针,被指责为“对革命悲观失望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
临时中央先在福建开展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又在江西开展发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
这些错误的斗争,严重地压制和打击了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使中央根据地的政治生活陷于很不正常的状态,对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的开始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在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精心准备之后,调集50万军队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在这次“围剿”中,他改变前几次的战法,实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采取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堡垒主义”的新战略。
这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有8万多人,不仅力量比以往强,而且有了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经验。
但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却放弃以往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进行军事指挥。
李德是德国人,原先曾是一名低级军官。
他根本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只会照搬外国正规战的一些教条。
面对国民党50万军队的进攻,临时中央提出所谓“中国两条道路的决战”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错误口号,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命令红军主力北上应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