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方法与案例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案例
案例名称:环保出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出行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市政府推出了一项环保出行政策。
该政策包括鼓励公共交通使用、推广自行车出行、限制私家车使用等措施。
参与过程:1. 政策宣传:市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环保出行政策,向市民解释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并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2. 公众反馈:市民纷纷表达了对环保出行政策的看法,提出了各种建议。
市政府对这些反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3. 社区讨论:市政府组织了多次社区讨论会,邀请市民代表和专家共同讨论环保出行政策的实施方案。
在讨论过程中,市民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4. 公民投票: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市政府决定将环保出行政策提交公民投票,以获得更多市民的支持。
在投票过程中,市民们积极参与,对政策进行了全面评估和讨论。
最终,该政策以高票通过。
结果:环保出行政策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公共交通使用率明显提高,自行车出行人数增加,私家车使用量有所减少。
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市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保障。
此外,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让市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反思:从这次环保出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可以看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最后,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
然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公民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渠道和平台,导致公民参与程度不高。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一、背景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各类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预防的一种制度性管理措施。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权利参与、表达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民主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公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现。
二、公众参与的原则1. 透明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结果应向公众公开,社会各界有权查阅相关文件、数据和资料。
2. 公正公平:公众参与应平等、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个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对待。
3. 信息对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信息应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确保公众可以充分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可能的环境影响。
4. 及时回应:公众参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及时进行回应,并及时公布反馈结果。
5. 独立专业:公众参与的专家评审团队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受任何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
三、公众参与的程序1. 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项目申请单位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示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可能的环境影响等。
2. 征集公众意见:项目申请单位应通过多种形式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听取公众意见、开展听证会等。
征集的意见应及时记录、整理和归纳,确保每个意见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回应。
3. 公开并回应意见和建议:项目申请单位应将征集到的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公开,并对每条意见和建议进行回应,表明接受与否以及后续处理措施。
4. 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申请单位应向公众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供相应的解读说明。
公众有权对报告提出异议,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重新评估和处理。
5. 可行性研究前期公示:对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项目申请单位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前向社会公众公示,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四、公众参与的机制1. 建立公众参与专门委员会:由各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公众参与专门委员会应定期组织会议,讨论和研究公众参与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一、PPGIS的概念和原理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是一种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公众参与理念结合起来的新型系统。
它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与公众参与的民主决策相结合,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参与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
PPGIS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公众的意见、信息和空间数据相结合,利用地图和空间分析功能,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PPGIS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信息的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讨论会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地理信息的处理,利用GIS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相关的空间数据相结合,形成地图和空间分析结果;最后是信息的反馈,将处理后的地理信息数据反馈给公众,让他们了解城市环境的现状和可能的改善方案,从而提出更加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二、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案例PPGIS技术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PPGIS 在环境规划中的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PPGIS技术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和偏好,通过分析居民的空间分布和意见,确定城市绿地的布局和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水资源是环境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PPGIS技术,可以将公众的意见和信息与水资源的空间数据相结合,形成水资源分布图和分析结果,从而更好地制定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措施。
自然灾害是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害风险,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PPGIS技术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灾害风险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形成灾害风险地图和分析结果,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灾害规划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公众”界定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公众”界定研究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在环境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一种综合性工具。
公众参与作为EIA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评价的结果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公众”,将其纳入参与的范畴。
本文将探讨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的“公众”界定的研究。
界定“公众”的目的在于确定哪些人应当有权参与EIA过程,并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和尊重。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化、社会背景和环境议题的差异,对“公众”的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众”的参与水平和范围。
在一些国家,只有与环境议题直接相关的人群才被视为“公众”,如受影响的居民、环保组织和相关专家等。
而在另一些国家,所有有兴趣或愿意参与的人都可以作为“公众”的一部分。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探讨不同范围的公众参与对EIA有效性和决策结果的影响。
研究者还关注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机制。
在EIA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公共听证会、问卷调查、线上讨论等方式参与。
这些参与形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有研究者提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其更加透明、民主和可持续。
研究者们对公众参与的效果和影响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些研究显示,公众参与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增加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也有研究发现,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等、决策权力不平衡等,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公众对评价结果的接受度。
研究者们还对如何加强公众参与进行了讨论。
有的研究者提出,应该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议题的意识和参与意愿。
政府和评价机构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决定参与的方式和机制,确保公众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的界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
《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二、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背景及现状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高原,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在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问题逐渐凸显。
当前,呼和浩特市正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工程,但公众参与度不高、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公众参与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问题概述1. 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参与渠道不畅:当前农村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和平台,导致居民难以有效参与到整治工作中。
3. 决策过程中缺乏民主:部分整治项目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导致整治工作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原因分析1. 宣传教育不足: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不够,导致居民对整治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 制度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保障,导致居民参与渠道不畅。
3. 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受传统文化影响,居民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解决策略(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
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二)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包括听证会、民主评议、村民议事会等,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和平台。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实例研究
A c a s e s t ud y o f pu bl i c p ar t i c i p at i o n i n pl a n e nv i r o nm e nt a l i mpa c t a s s e s s me nt
Ya n Ha n
( 3 ) 在规 划 环 评 中实 施 公 众 参 与 , 不 但 可 使 公 众
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又能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 , 有利于规划环评制度的不断完善 。
2 规划环评 中公 众参与的意义
( 1 ) 规划项 目环评是一个为政府决策行 为提供科 学依据 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 中, 鼓励 和支持公众参 与 可 以使社会 各方面 的利益 和主张在决策过程 中得 到
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的公 众参 与为例 , 介绍 了公众参 与的 工作 程序、 方式、 分 析结果及 意见的 落实, 证实了
公 众参与的必要性 。
关键 词 : 大同市医药工业 园区; 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 ; 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 X 8 2 0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0 3 7 0 ( 2 0 1 3 ) 0 2— 0 0 4 1— 0 3
( S h a n x i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T a i y u a n 0 3 0 0 2 7 )
Ab s t r a c t : As a n i mp o r t a n t c o mp o n e n t i n p l a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i mp a c t a s s e s s me n t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h a s i mp o r t a n t f u n c t i o n a n d s i g n i i f — c a n c e .T a k i n g p u b l i c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Da t o n g me d i c a l i n d u s t i r l a p a r k p l a n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i mp a c t a s s e s s me n t f o r e x a mp l e ,t h e p r o c e d u r e ,
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有效实施的研究
公众参 与在城 市规划 的方案 立项 、前期调研 、方案 设
计、方案 公示 、竣工验 收不 同阶段 的重要 有所不 同,下 面
提出 一些 比较 实际和 现实 的意见和 建议 ,使规 划更合理 更 容易实现。
2我国 目前城市规划 中公众参与 的现状 . 从我 国的公众 参与现 状来看 ,普遍 都流于 形式 ,公众
虽然 ~ 些 省市 在 城 市规 划 各个 阶段 也 应用 了公众 参 与。但 基本上都 是在方 案选择 、方案 公示 阶段会涉 及 ,按 美国S e r m t i  ̄公 众参 与划分 的三 种类 型和八 个层 hr y A se n
漪捌嘲 盘 疗繁 矬} {
魄
5 S j
≯
公众参 与在城 市规划 中 有 效 实施 的研 究
瓤 马 小英 周 国艳
1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应 用的重要性 . 《 马丘 比丘宪蕈 提出 : “ 城市 规划 必须建立在 各专 业设 计 人 、城 市居 民 以及公 众 和 政治 领 导 人之 间的 系统 的、不断 的互相 协作配合 的基础 上。 ”城市规 划不是 规划
由于城市 规划 的好坏直 接影响 到我们 的生活 、工作 、
j_! _I一 _l
z n n。 h g a s 。m j h
工程技术
r
游憩等 各个方 面,这 就使得 我们 的城市规 划工作 具有 综合 性、复杂 性 的特 点 ,为得到 更加合 理 、更 加 民主 、更 能反 映广大群众 意愿 的规划 方案 ,这就需 要我 们听到 公众 的声
音。城市 规划工 作的各个 方 面都应该 进行公 众参 与,但 由 于 人力 、财力 的有 限 ,城市规 划工作 者不 可能在 每个 阶段 都使 公众 全 面 的参 与, 通 过 以上 的 层次 分 析 法 的分 析 研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研究和实践
v s g t n o h A o in x e t n o a igGu n z o ih a , n lsste e p cain o e t ai n teEI fJa g isci fD qn — a gh u hg w y a ay e h x e tt f i o o o
a he e vr n n a r b e t y c r b u . e n ls sp o l Sp e sn o c r si e h, nd t n io me t lp o l m he ae a o t Th n a a y e e p e’ r si g c n e n d pt n
陈 凯 陈宏 文 , 湘 虹 余 锦 龙 , 黎 ,
(. 1 江西省环境保护厅 , 江西 南 昌 3 07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 学研究院 , 30 7 2 江西 南昌 3 02 ) 3 意识 急剧 上升为一种热切 关注、 积极参与的环保 热情 。在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 目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时, 广泛发动公众参与 , 益于真正发挥环评“ 有 环保 第一 关” 的作 用。通 过大庆至广 州国家高
CHEN i CHEN n 。 n。 L a gh n YU Jn ln Ka , Ho g we IXin .o g , i — g o
,
( . in x n i n na rtcinB ra ,in x n h n 3 0 7P 1 Ja g iE vr me t P oe t u e u Ja g iNa e a g3 0 7 RC; o l o
速 公 路 江 西段 环 境 影 价 中公 众 意 见 的调 查 , 观 地反 映 了沿 线群 众 的 意 愿及 其 所 关 注 的环 境 问题 。 对 反 向评 客
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出了诸 多挑 战 。作 为 应 对 措施 , 一些 地 方 正 着 手 修
改 各 自有 关 城 市 规 划 的 地 方 性 法 规 或 规 章 , 城 市 在
1 城 市 规 划 概 述
1 1 城 市 规 划 的 概 念 .
规划 过程 中规 定诸 如听 证会一 类 制度 以拓宽 公众 参 与渠 道 , 为城市 进 一 步发 展 寻 求 一个 更 为规 范 的 制 度平 台 。如原 《 海市城 市规 划条 例 》 2 上 第 1条规定 :
城 市规 划 中公 众 参 与 问题研 究
张 婷
(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湖 北 中 武 汉 :3 0 3 4 07 )
摘 要
城 市规 划是 一种 典 型的行政 计 划 , 随着城 市化 进程 的不 断加 快 , 众 参 与制度 作为城 市规 公
划的核 心 内容也 日益 受到政 府 和 学者 的广泛 重视 。如何 能使 公 众参 与 落到 实处 , 城 市规 划 中发 在
张
婷 : 市 规 划 中 公 众 参 与 问 题 研 究 城
5 7
计 划在 内容 上 纷 繁 复杂 , 能 由实 体 法 规 制 行 政 计 不 划 内容 , 法 律至 少 应 该 通 过 规 定 总 体 目标 或 规 划 但
协 调 的 目的 是 为 了 公 共 利 益 的 最 大 化 。 因 此 , 该 应
加强 公众 参 与 的建 设 , 止 长 官 个 人 意 志 决 定 规 划 防
第2 卷 第 3 1 期
2 0 年 9月 09
武 汉 工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l o r a ofW u a ng ne rngI s iu e h n E i e i n tt t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
公众 参与
对于 公众参 与 ,各界 有不 同的理解 。 学者 F sh r i e c
行政 管理体 制 已经无法 满足 现代化 市 场管理 需求 。
指出, 公众参 与是 一 系列反 对技 术专家 政治社 会活动 的
公众参 与城 市规 划理 念与 2 0世纪 中叶在 欧 美发达 总合 , 它代 表了现代 社会 中公众对 民主参 与和 自我管理
一
条有效现 实公 众参 与城 市规划 的途 径 , 完善我 国城 市 表达 自己的意愿 , 城市 规划施 加影 响的过程 。 众参 对 公
要通 过公 众对规 划制 定和实施 全过程 的主 规划 中的公 众参 与机制 , 高城市 决策 质量 ,实现城 市 与城 市规划 , 提
3 ・ 21 4 0 0年 第 6 瑚
[ y od]U b n l nn ; u l a i pt n Ss m cnt c o ;Pr c a o to Ke rs ra a ig P b c rc ai ; yt s ut n at i t n h d w pn ip t i o e o r i i p i me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证研究
公众参与是项 目建设方或环评方与公众之 间的一种 双向交 流的手 段 。其 目的是使项 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 目 实施 过程 中不对公 众利 益构成危 害和威胁 , 以取 得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 、 环境效益 的协调
统一 。
6 本项 目的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 、 A、 非常有利 B、 一般 c、 不利于 D、 知道 不 7 您是否赞成本项 目的建设 ? 如不赞成 , 、 ( 请写 出您的反 对理 由) A、 赞成 B、 不赞成 C、 不关心
为了达到上述 目的 , 必须 让公众 了解项 目概况 。介 绍项 目的概况 主要 包括两方 面: 一是项 目的 由来 、 型 、 类 规模 、 点等; 地 二是 由项 目引 起 的环境 问题及解决这些 问题 的措施等 。 二 、 众参 与对 象 公 环 境影响评价 的公众一般 可 以分 为: 直接受影 响的公众 团体和个 人、 受影 响团体 的公众代表 以及对工程感兴趣 的团体公众 。 三 、 众参 与概 况 公 为了充分 了解 建设项 目 在地各部 门和群众 的意见 , 所 环评 单位协 同建设单位 于 2 1 年9 0 1 月根据《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 与暂行 办法》 对该 项目 环境影 响进行 了环境信 息公示 和公众参与调查 。 环境信息采取 在项 目所在地村委会 以张贴板 报的形式对 项 目的相 关信 息进行公 告。公众参 与调 查采用发 放调查表或个人 访谈 的形 式 , 调查对象 主要 是附近的居 民 、 工作人员等 。 1信息公告 、 建 设单位 分别于 2 1 年 8 5日,0 1 8 1 01 月 2 1 年 月 9日就该项 目在村 委会 和厂 区以张贴板报 的形 式进行公示 。同时 , 当地政府 网上对项 在 目进行 了两次发布公示 , 公示 时间超过 1 天 。 5
公众参与对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公众参与对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概述近年来,城市环境治理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有效的治理需要公众的参与与支持。
本文将探讨公众参与对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1. 公众参与的定义与重要性公众参与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广泛邀请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的行为。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1.1 政策合法性与可行性:公众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确保政策的制定过程公正透明,减少决策者的主观偏见。
1.2 提供多元化观点:公众参与能够吸纳社会各个阶层和利益方的观点,避免政策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1.3 增强社会认同与支持: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增强政策的执行力。
2. 公众参与对城市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2.1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性公众参与能够促使城市环境治理过程的信息更加透明和公开。
通过公开信息和数据,公众可以了解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和进展,从而推动治理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2 强化政策执行力公众参与可以使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政策的矛盾性和不实用性。
公众的参与能够增加政策的执行力,降低政策的风险和失误。
2.3 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公众参与能够促使城市环境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福利的提升。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平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和权益,从而确保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公众的参与能够避免政策过分偏向某一特定阶层或利益集团,提高城市环境治理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3. 公众参与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案例3.1 公众参与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可以提供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意见,促使规划更加符合公众的期望和需求。
例如,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政府可以了解公众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关注点和偏好,从而调整规划方案,提高规划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3.2 公众参与在城市垃圾分类中的应用城市垃圾分类是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评估环境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重视,同时公众参与也被认为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公众参与的定义及意义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中,对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的保障。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认同和支持,促进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文化、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影响因素。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观念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个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较弱,而在西方文化中,社区参与和个人自愿行动的意识较强。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所涉及的经济影响因素。
例如,环境影响评价可能会对当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会导致当地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态度和意见不同,影响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质量。
3.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指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涉及到的政治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参与的质量和程度。
例如,政府领导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和决策可能会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公众参与的程度。
4.知识、教育和信息因素知识、教育和信息因素是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识、教育以及信息来源。
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质量。
例如,受过教育的公众会更关注环境问题,因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更深。
三、如何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1.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政府应鼓励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此增强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2.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和项目承建方应及时公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信息,同时提供适当的交流和讨论机制,以便公众获得项目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的监 督 和审 查 。
日 本相对于 中国 , 人口 资源压力更 大,却是世界上环境 保 护搞得极好 的国家之一 。 日 本通过颁布《 公害健康基本法 》 、 《 公害对策基本法 》 等法 律 , 用强制的方式提高能源 的使用效 率 ,降低能 源消耗 。在城市进步和发展 的进程 中注重公 民的 环境保护素 质和道德 发展水平 ,使得民众 自觉 的从我做起保 护环境 ,为国家 和社会 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 。 ( 二) 我 国城 市环境保护 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近 年来 ,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的加快 ,我 国的 环境 问题也 日益 突出 ,在不 断恶化 的进程中 ,各个 阶层公众 参与的环保 的意识也在不 断的增强 。我国政府 已经意识到公 众参 与环境保护对于环境 的持续发展和经济 的合理腾 飞发挥 着重 要的作用 , 《 中国二 十一世纪议程 》等文件 的提 出完善 和发展了有 关公 众参 与的制度规定 ,其中提 出的重要一点就 是要实现可持续 发展 ,其 最根本 的就是积极 调动公 民参与 到 环境保 护的大潮中来 。但是在我 国公众起到的仅仅是舆论监 督和建议批 评 ,权利并没有得 到有效 的保障 , 起 不到真 正实 质性的作用 。对于公 民个人而言 , 更多 的人 已经意识 到 自己 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 ,并开始 自 觉地从我做起 , 守 护 环境保护中的规则 ,也会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 批判 ,公 民个人 的力量不段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之 中。
一
( 三 )我 国公 众 参 与 城 市 环 境保 护 的机 遇
在我 国的宪法 中,公众参与国家管理 的一些条款成为在 环境保护 中落实公众参 与的宪法基础。同时 ,一些有关于环 境 与资源保护 的法律法规也有一些有关公众参 与的规定 ,比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IA)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旨在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在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的考量。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其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问题仍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立法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的过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立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主要散见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缺乏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立法。
2. 参与渠道有限: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相对有限,缺乏便捷、高效的参与途径。
3. 法律保障不足:现行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保障措施不足,如信息公开不充分、听证制度不完善等。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的问题(一)立法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统一、系统的法律规定。
这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影响了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环保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部分公众对环境问题缺乏关注和认识,导致其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部分公众对自身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足,也影响了其有效参与。
(三)参与渠道和方式有限当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和方式相对有限,缺乏便捷、高效的参与途径。
如部分地区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环境信息;听证制度不完善,听证程序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果和公正性。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2002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规定了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的方式参加环评;1但对于公众如何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却没有做很详细的规定;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的条款无论在实体还是程序方面均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上;2于是2006年2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该办法也扩大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亦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质量评估,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该开发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拟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评价,并制定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的最佳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法律后果等事项的法律规则系统;3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监督环境法的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以及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的制度;4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依据环评法第七条规定,规划草案中的环评内容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之后依据环评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九条,建设环评的环境评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专门提供环评技术服务的相关机构由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授予资质编制;接着依据环评法第十一条和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规划草案或建设环评环评文件在报批之前,应由其编制主体负责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出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再依第十三条规定,规划草案在报审之前,应先由政府指定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其环评文件进行审查;以及第二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评文件须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然后才可报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由其作出审批决定并通知相关部门或单位;而公众只有在环评文件的编制阶段可参与其中,依据环评法第十一和二十一条,环评文件必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但在环评文件进入审查阶段后,法律就再无关于公众参与之规定,公众参与环评“决策”,与法无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第一章:引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如资源浪费、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境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部分。
公众参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城市管理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将探讨公众参与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公众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出提高公众参与效果的措施。
第二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努力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环境、城市与未来和谐发展目标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和谐的城市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这涉及到城市规划、环保、交通、能源等方面。
公众参与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规划的合理性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格局。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强化规划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时,通过听取居民的意见、了解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问题,确定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和环保要求。
2.公众参与城市环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环保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众参与是环保的重要途径。
公众参与城市环保可以促进居民参与城市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例如,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垃圾分类等活动都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
3.公众参与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与环保、节能、健康、公平等方面息息相关。
公众参与城市交通可以促进城市交通的合理化和绿色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提高居民出行和生活水平。
例如,通过开展低碳出行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公众共享单车等方式,可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建设美好城市。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范文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在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政府、专家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路和资源。
但是,当前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渠道不够多样化、参与深度不够等。
三、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原因(一)参与渠道不够多样化当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渠道还不够多样化,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网络论坛等方式进行参与。
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的意见和需求,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如参与门槛较高、信息传递不够及时等。
此外,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单一的参与方式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公众的需求。
(二)参与深度不够虽然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实际参与深度还不够。
很多公众只是停留在了解规划方案的阶段,缺乏对规划过程和细节的了解和掌握。
这导致公众的参与意见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无法为城市规划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解决方案(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为了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在线平台、开设热线电话、组织社区活动等。
这些方式可以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年轻公众的参与。
(二)提高公众参与深度为了提高公众参与深度,政府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组织专家讲解等方式,帮助公众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
同时,政府还可以邀请公众参与到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了解规划的细节和过程,从而提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评估和管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过程。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可以更好地分析、评估和处理环境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具可信度、可靠性和可行性,也可以减少决策的风险和争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影响因素也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法律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有法可依的工作,该工作的实施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因此,法律因素是影响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要求,且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过程。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公众参与与决策的关系,使公众参与获得了更好的保障。
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对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信任、社会责任感、信仰方式等方面,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返回受邀请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文化因素也与不同类型的项目有关,如文化遗产或敏感的地区会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态度等。
三、项目本身因素项目本身的性质、类型、规模等也会影响公众参与。
项目类型的不同会对参与者的意见及建议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一些重工业生产项目往往会引发公众质疑,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理设计后往往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与参与。
同时,项目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也会影响到公众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愿。
四、信息传递与沟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中,信息传递与沟通是获取公众参与的关键之一。
信息传递与沟通包括项目公告、信息公开、公开听证会等,这些措施可以使公众了解项目的情况和评价过程,提高其参与决定决策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07,27(3):428~432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方法与案例刘毅1*,陈吉宁1,范琳2,梁宏君3,刘毅国3,张勇4(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3.大连市环境保护局,辽宁大连 116001;4.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围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案的有效性,以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从城市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手段和利益相关者研究方法,建立了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调查的研究框架,将社会学调查方法有机地纳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学体系.以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案例,讨论该研究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众调查;自上而下分析;利益相关者;大连市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7)03-0428-05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 in China: a methodology and case study on Dalian municipality.LIU Yi1*, CHEN Ji-ning1, FAN Lin2, LIANG Hong-jun3, LIU Yi-guo3, ZHANG Yong4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3.Dal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China, Dalian 116001, China;4.Dali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Dalian 116023,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27(3):428~432Abstract: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implemen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PP) in 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of policy, plan and program (PPP)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P programs. Regarding exclusive features of urban master plan and SEA of the plan, a research framework by combining a top-down approach with a stakeholder analysis method was established. It effectively integrated PP into the identification, proj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overall process and thus the main conclusions proposed by SEA. The methodology was th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SEA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of Dalian municipality, Northeast China.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study illuminated the appl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P framework for China’s ongoing SEA campaign. Key words: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public participation (PP);social survey;top-down analysis;stakeholder;Dalian municipality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公众参与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3月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5],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但是,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公众参与在广度、深度、形式以及有效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公众参与难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案有机结合,公众调查结果往往不能为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或成为评价结论依据;公众参与大多作为一项程序完成,公众参与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参与对象也缺乏代表性;缺少公众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公众大多情况下只能单向地表述观点和看法,但是很少被告知其意见或建议是否被采纳;社会公众通常只能依据有限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反馈意见,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在评价规划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时,社会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未能引起足够重视[6].本研究围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问题,以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调收稿日期:2006-08-22基金项目: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责任作者, 博士, yi.liu@3期刘毅等: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方法与案例 429查为例,从规划本身的基本特征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入手,结合自上而下分析手段和利益相关者研究方法,建立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并将其应用到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1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研究框架公众调查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其研究范畴聚焦在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观念、意愿等方面.公众调查往往可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有用信息.例如,当讨论某一规划方案或替代方案的社会接受程度(为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或者当假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情景及其可能发生的概率时(为保证情景的可达性),都需要通过开展公众调查来获取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因此,公众调查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法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数据来源.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是开展公众调查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下面以城市规划为例,分别进行讨论.1.1公众调查内容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城市性质与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7].总体规划的实施将决定今后规划区域内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扰动的强度变化及其空间差异.相应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是要分析、预测和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论证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环境合理性和生态适宜性,确定与环境相适宜的城市发展规模,从源头预防结构性和布局性环境污染(图1).图1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调查的重点内容Fig.1 Key contents of social survey in 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430 中国环境科学27卷开展公众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社会公众对规划方案及其潜在环境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初步判断,为预测和评估规划环境影响提供社会学调查资料.公众调查应选择适当切入点,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调查内容,避免公众调查流于形式,调查结果空泛或结论失真;同时应设计合理的表述方式,将调查内容恰当地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且可以做出明确答复的调查问题.基于上述讨论,运用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公众调查研究与城市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确定公众调查的重点内容(图1).城市规划中的发展规模通常包括人口、产业和用地的总体规模.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一般难以就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性做出客观和科学的判断(虽然城市拥挤度等指标可从侧面反映公众对城市人口密集的主观体验).因此,公众调查可以转而识别环境关键问题,重点生态保护类别和保护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和节约潜力等方面,为承载力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例如,通过调查社会公众对于湿地、林地、耕地、山地等生态构成要素重要性的体验,可以确定不同生态组分在生态保护中的优先顺序和权重,进而为生态承载力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城市规划中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结构是影响未来资源消耗和环境生态质量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社会公众意愿是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公众调查可收集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功能定位的基本看法,主导产业发展的偏好,重要资源和生态开发利用方式的预期等.调查结果既是产业发展情景设计的参考依据,也是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可能结论之一.科学评估城镇体系布局、城乡居住组团分布以及产业用地配置等,规划各类用地安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控制和预防布局性环境风险,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公众调查可就未来城市扩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城乡交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类型和方式、重点区域和热点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土地开发、环境敏感地区保护方式等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调查结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用地布局评价.例如,社会公众对于特定环境敏感地区周边发展不同产业的看法可直接作为评价论据;而公众认为该区域可采取的多种可行的保护方式,则可作为设计不同控制情景的依据.公众调查应涉及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调查.例如公众对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认知程度、现有公众参与渠道和途径等,以便于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具体建议.公众调查应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同步开展.在环境影响评价前期收集社会公众对于规划实施和环境保护的预期看法和意见建议,有助于正确识别关键环境问题和确定重点研究区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总体技术路线和评价方法选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后期要向社会公众反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1.2 公众调查对象正确识别公众调查的对象是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8].该理论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决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侧重于从相关利益主体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度来定义利益相关者及其在战略管理中的参与方式[9].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研究模型主要包括3个分析层面:识别层面、调查层面和交流层面[10].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模型,构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调查的研究框架(图2).识别层面要解决的是“谁是利益相关者”和“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观察到的收益是什么”,即在公众调查中确定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社会群体.结合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可按核心3期刘毅等: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研究方法与案例 431层、战略层和外围层3个层次划分相关利益群体.核心层利益相关者指在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具有行政职能或者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可对规划产生直接影响,如规划编制部门、地方执行部门以及规划实施区域内的相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战略层利益相关者能够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影响规划制订或实施,例如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虽然不直接制订规划,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规划编制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再如,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的不同阶段,需要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点评,集思广益.外围层利益相关者,则涵盖与规划编制和实施关系较为松散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一般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图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模型Fig.2 A stakeholder model for implementing socialsurvey into 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of urban plans调查层面的重点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社会化特征,系统地调查和收集公众意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调查,应在结合重点调查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可行的调查方法,设计公众调查方案.例如,设计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调查方案时,旨在从管理者的角度了解区域宏观发展思路和重点发展区域,一般可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普通市民的调查则应重点从公众普遍关心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大范围公众调查一般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于重点评价区域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采取面对面交流访谈等方式.交流层面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整理公众调查结果,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持,同时应对环境影响评价是否采纳公众意见以及如何采纳进行交流和反馈.2 案例分析以《大连城市发展规划(2003~2020)》*(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案例,简要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调查方法的运用.2.1 公众参与方案拟定《发展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大连市未来近20年发展的宏观战略性安排,规划内容较为全面,涉及的公众范围较广.运用利益相关者模型,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大连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普通市民.市规划局为主持单位,其他大多数市一级政府职能部门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该部规划的编制过程.课题组对上述部门的业务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和开放式问答,向一般工作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发展规划》以城市为重点规划区域,同时涵盖了整个大连行政市域.因此,公众调查应兼顾调查对象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问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5]有关要求,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发放公众调查问卷,抽样总样本数为全市人口数量的万分之一(发放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1份).然后依据各行政辖区地理分区、人口* 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城市发展规划(2003~2020)432 中国环境科学27卷数、城市化比例等进行分层抽样,以涵盖市域范围内不同居住地的市民.2.2 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本案例调查问卷样本数量较大、覆盖面广,调查结果受被访者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居住地等众多因素影响.为准确识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看法和意愿,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以下给出问卷调查的部分统计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大连市民对环境质量总体上较为乐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受访者(以下简称“部门受访者”)中有54.2%表述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在普通市民受访者(以下简称“市民受访者”)中该比例为32.2%.就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而言,70.8%部门受访者将近岸海域污染列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54.2%选择城市交通问题.在市民调查中,对城市交通拥挤的关注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与受访者年龄和收入高度相关.受访者年龄越小,对交通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这些信息为课题组识别关键环境问题,确定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提供了判别依据.部门受访者与市民受访者关于城市功能定位和主导产生选择的看法基本一致,支持大连重点发展航运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表明规划城市定位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社会公众一致认同.相关性分析表明,受访者居住地不同,对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影响:沙河口区和西岗区居民对规划期内重点发展产业的倾向性较为相近,且支持建设区域航运中心的比例较高;旅顺口区受访者中有38.2%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9.4%支持发展航运中心;金州区受访者中45.8%支持高新产业,14.6%选择轻工业,12.5%支持旅游业,仅有10.4%支持发展航运中心.对大连开发海岸线资源的态度,58.3%的部门受访者表示应重视保护自然地貌,只有16.7%选择发展近海养殖.上述结论直接运用到了产业发展情景设计与分析评估中.根据发展规划,大连市老港将北迁至大窑湾地区.课题组调查了相关部门对老港搬迁置换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态度.调查结果表明,83.3%的部门受访者选择置换老港土地用作滨海旅游区,只有12.5%选择作为办公行政区.这一结论也直接运用到对规划期内该地区生产力重新布局及其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中.3 结语紧密结合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评价内容,运用自上而下分析方法和利益相关者模型,讨论了公众参与的研究框架和方案设计,建立了公众调查的重点内容框架和研究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公众参与方法学已成功运用到大连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中,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社会调查数据,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实证研究基础和背景资料.参考文献:[1] 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J]. 理论前沿, 2004,13:12-13.[2] 李天威,李新民,王暖春,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机制和方法探讨 [J]. 环境科学研究, 1999,12(2):36-39.[3] 王玉梅,尚金城.战略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30(3):107-109.[4] 赵燕华,解洪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程序设计与案例分析 [J]. 环境保护, 2004,11:39-43.[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Z]. 环发[2006]28号, 2006.[6] 凌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 [J]. 江苏环境科技, 2004,17(4):32-34.[7]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Z]. 建设部令第14号.[8] Wheeler D, Sillanp M. The Stakeholders Corporation: A blueprint for maximizing stakeholder value [M].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7.[9] Gregory R. Using stakeholder values to make smarterenvironmental decisions [J]. Environment, 2000,24:34-44.[10] Howell R E, Olson M E, Olsen D. Designing a citizeninvolvement program: a guidebook for involving citizens in the re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M]. Corvallis Or.: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987.作者简介:刘毅(1975-),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近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