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肛肠病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作者自序
知识的来源,无外乎师授与自悟。
启蒙重师授,日后的提高和发挥则倚仗自悟,亦即自学与体会,医学更莫过于此。
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几乎无一不在自学上耗尽心血,终至脱颖而出、傲视同辈。
无师自通者大有人在,学而无悟者则如同仓储,难有作为。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是作者总结长期肛肠病教学、临床工作体会,编集出的一本旨在提高肛肠专科医师理论及临床业务能力的助读工具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该书所采用教材体例,循序渐进,也同样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院医生在研学肛肠专科的过程中,启蒙入门,或自学助读。
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定义、发病机理,治疗尽可能规范、公认,书中收入的大量临床文献资料,可供读者在自学时查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自测题,读者可在阅读之后将所学知识前后连贯、自测自答,强化记忆,书后附有参考答案可资借鉴。
当今,肛肠专科发展突飞猛进,肛肠疾病的治疗已拓展为综合治疗,内容十分丰富,中、西结合,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疗法并举,较之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内外诸多新版书籍,以及中医传统优秀疗法,突出适用性、安全性,便于基层推广,可供肛肠科医师阅读提高。
《肛肠病学讲义》教学计划
概论(3 学时)
熟悉肛管和直肠的大体和局部解剖、生理功能。
重点: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齿线及临床意义,肛隐窝特殊形态和所处特殊位置,肛管直肠环组成和功能,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
熟悉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风、燥、湿、热以及气虚和血虚致病机理。
熟悉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痔(3 学时)
熟悉痔概念。
内痔掌握内痔定义、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分期,熟悉便血的鉴别诊断。
了解内痔病因病机(中医)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手术疗法适应证已大为缩小,治疗方法日趋保守。
痔治疗目的:控制或减轻症状,药物、注射治疗己占重要地位)。
思考题:
1 . 什么叫内痔?内痔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2 . 内痔如何分期?
3 . 内痔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4 . 内痔应与哪些有便血症状的疾病鉴别?鉴别要点有哪些?
外痔掌握外痔的分类(静脉曲张型、结缔组织型、血栓型),以及各自的临床特点,静脉曲张型、结缔组织型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适应证:肿痛频繁发作,并迅速增大。
血栓型宜早期手术剥离。
混合痔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治疗均为内痔和外痔的叠加。
但手术时应严格区分两者,不可因内、外痔核融为一体而一并治之。
肛裂(3 学时)
掌握肛裂的定义、临床特点(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
2 0 ~4 0 岁青壮年多见,好发于肛门前方和后方,其中后方约占8 5 % )。
掌握引起肛裂的直接原因(便秘)、病理基础(内括约肌反射性收缩和痉挛,继而肥厚,最终肛管狭小,排便困难),
掌握肛裂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熟悉肛裂手术目的。
思考题:
1 . 什么叫肛裂?引起肛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病理基础是什么?
2 . 为什么肛裂好发于肛门的前、后方?
3 . 陈旧性肛裂有哪些并发症?
4 . 肛裂如何与肛周湿疹、梅毒鉴别?
5 . 肛裂手术的目的是什么?
肛隐窝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3 ~5 学时)
熟悉肛隐窝炎、肛周脓肿和肛瘘为肛门直肠周围感染性疾病的三个不同阶段,关系密切。
肛隐窝炎掌握肛隐窝易发生炎症的中、西医机理。
熟悉肛隐窝炎早期诊断的意义。
思考题:
1 .肛隐窝为什么容易感染?
2 .早期诊断肛隐窝炎有何临床意义?诊断依据有哪些?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掌握肛周脓肿的分类、各类临床表现。
熟悉肛周脓肿成因的特殊性(存在感染性内口),以及常规抗炎的局限性。
熟悉肛周脓肿治疗原则(感染初期:清热解毒利湿成脓后切开引流)和手术切开原则(早期切开引流单纯性低位脓肿行一次性根治术复杂性高位脓肿行分次切开引流,待瘘管形成后行肛瘘切除术)。
思考题:
1 . 肛周脓肿如何分类?
2 . 为什么说手术治疗是肛周脓肿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
3 . 肛周脓肿有哪些手术方式?其适应证如何?
4 . 肛周脓肿分次切开的手术要点是什么?
肛瘘掌握肛瘘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掌握肛瘘的治愈关键(准确寻找内口并正确处理好)和治疗原则(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熟悉肛瘘手术的分类(切开和挂线),熟悉肛瘘挂线手术的原理。
思考题:
1 . 肛瘘由哪几部分组成?
2 . 试述肛周脓肿溃后形成肛瘘的机理。
3 . 寻找肛瘘内口有哪些方法?
4 . 肛瘘有哪些手术方式?其适应证如何?
5 . 肛瘘挂线疗法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6 . 试述切开挂线术的操作方法。
肛肠病学讲义
(试用)
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组
赵昂之
二0 0 一年一月
前言
肛肠专科是从上个世纪末,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立、新型医学专科。
肛肠疾病的治疗史,无论是中医或是西医,均渊源流长,内容丰富。
由于历史和疾病所处位置特殊等众多原因,肛肠专科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比较混乱。
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正规医院医生不屑一顾,肛肠诊疗技术生疏;同时,肛肠医疗界游医充斥、泛滥,诊疗技术不规范,医疗事故频濒发生,使得肛肠专科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患者也因此得不到良好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医学院校教学、成熟而规范的《肛肠病学讲义》,也未设立肛肠专业。
各级医院肛肠专科医生奇缺、技术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急切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专科医生,肛肠专科历来为中医的一大特色优势专科,我们要这个抓住先机,必将深受医院的欢迎,并为我院争得荣誉。
近年来,肛肠专科迅猛发展,内容丰富,再也不局限于我们教科书中的“痔、瘘、裂”老三件中。
我希望通过编写此教材,能使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医生接受更多的肛肠专科新理论、新技术,了解过去,启迪未来,开掘思路。
从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变更中,探求中西医结合变化规律和研究方法。
始于学步、终于创新。
目录
上篇概论
第一章肛肠病概论
第一节中医肛肠病史
第二节国外肛肠病史
第二章直肠肛管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直肠
第二节肛管(C a n a l i s a n a l i s )
第三节直肠肛管周围组织
第四节直肠肛管生理
笫三章病因病机
第四章辨证与检查
第一节辨证
第二节肛肠疾病检查方法
第三节治疗
第四节预防
下篇各论
第一章痔
第一节内痔
第二节外痔
第三节混合痔
第二章肛裂
第三章肛隐窝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第一节肛隐窝炎
第二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三节肛瘘
第四章直肠脱垂
第一节儿童性直肠脱垂
第二节成人性直肠脱垂
第三节会阴下降综合征
第四节肛门潮湿症
第五章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六章肠易激惹综合征
第七章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第八章药源性肠道疾病
第一节药源性便秘
第二节大肠色素沉着症
第三节药源性腹泻
第四节肠道菌群失调症
第五节伪膜性肠炎
第六节真菌性肠炎
第九章便秘
第一节肠道慢传输型便秘
第二节出口梗阻型便秘
一、直肠前突(R e c t o c e l e )
二、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第十章肛门皮肤病和肛门性病
第一节肛门湿疹
第二节肛周化脓性汗腺炎
第三节肛门尖锐湿疣
第四节肛门梅毒
第十一章肛管和直肠狭窄
第十二章肛门失禁
第十三章尾部藏毛窦
第十四章直肠阴道瘘
第十五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
第一节肛周P a g e t 病
第二节直肠癌
第十六章骶前肿瘤
第一节骶尾畸胎瘤
第二节脊索瘤
第十七章抗菌药物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肛肠手术合并症的处理
附常见肛肠疾病名称中英文对照
上篇
概论
第一章肛肠病概论
第一节中医肛肠病史
中医有关肛门直肠疾病的记载丰富,历史悠久。
肛肠病症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古时常将“痔”作为肛肠病的统称,含义广泛。
“痔”“瘘”等病名首见于《山海经》,可能并非当今所指,但亦属难能可贵。
在《庄子》“列御寇篇”中,甚至声称将重赏能治痔者,通过它可见当时对肛肠疾病的重视程度和治疗的复杂性,已有很深刻的认识。
一、秦汉年间
出现了对肛门直肠解剖生理和肛肠疾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论述。
1 9 7 3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医书中,《五十二病方》对肛门疾病的分类和治疗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所涉及症状与现代的内痔、肛瘘和直肠脱垂极为相似,并提出手术切除和腐烂等治疗方法。
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介绍的“铤”与当今常用的探针相似,较之古埃及金字塔中所发现
在公元前2 4 0 年所著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的论述,直到今日,仍为中医认识痔成因的经典性论述。
“五脏别论”中“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能久藏”,魄门即指肛门,指出了肛门的生理功能。
公元2 1 9 年,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阐述了寒邪与热邪在肛肠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提出了常见的便血症状鉴别诊断方法和方药,为后世治疗便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公元2 5 0 年,《神农本草经》中提出槐实等2 1 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肛门疾病。
二、晋、隋、唐、宋、金元年间
晋代开始用针刺方法治疗肛门部疾病。
公元2 8 2 年,皇甫《针灸甲乙经》卷九中详尽列出肛肠疾病常见症状和配穴,因此丰富了中医治疗的内容。
隋唐巢元方于公元610年间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总结了前人对肛肠疾病的认识,提出了“五痔分类法”,以及用“导引法”(体育锻炼)防治。
现代研究证实,该方法可以增强肛门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功能,对改善排便、恢复肛门括约功能有益。
据史料记载,我国从宋代开始用砒剂治痔。
公元9 8 2 年著《太平圣惠方》记载:用砒霜与黄蜡混匀,捻成条状,放入肛内。
公元1 2 2 7 年所著《魏氏家藏方》中有含砒枯痔钉记载,此即最古老的枯痔疗法。
在金元时代,中医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医学术空气浓厚,同样也大大丰富了肛肠疾病的病因学和治疗,特别是在辨证施治方面,风、燥、湿、热为主因的辨证原则,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明、清年间
该阶段使枯痔、结扎和挂线等痔瘘疗法更趋完善,并确立“外治为主、内治为辅”的肛肠疾病治疗原则。
明代陈实功在公元1 6 1 7 年著《外科正宗》中阐明枯痔疗法,包括使用前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并强调外治与内治相结合。
其中所叙述的痔核变化“枯一一黑一一干一一硬一一脱落”过程与近代枯痔疗法的“干枯一一坏死一一脱落一一痊愈”完全一致。
明代出现的用挂线治疗肛瘘的方法意义重大。
该疗法创始人为李春山,并在1 5 5 6 年著《古今医统》中有详细描述。
后世证实,该疗法立意巧妙,解决了高位肛瘘治疗这个困扰世界肛肠界达数百年的难题,即感染病灶切开引流与维持肛管直肠环完整之间的矛盾。
《医门补要》(1 8 8 3 年)中所记载的挂线器械和操作方法与现代己很接近。
《疡科选粹》(1 6 8 2 年)详尽介绍了结扎治疗外痔的方法,“药线系之,痔焦黑落下,永不复发。
”清代发明了探肛筒、过肛针和弯刀等专用器械,极大地拓宽了肛肠疾病的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
《医宗金鉴》(1 7 4 9 年)对痔瘘发生部位、症状、鉴别诊断和预后等,都做了精辟扼要的阐述,难能可贵。
四、近代
近代由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医肛肠疾病诊治水平停滞不前,一些优秀的传统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推广,仅散见于民间,濒临失传。
建国后,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肛肠专科也不例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今肛肠疾病的治疗,己拓展为综合性治疗,内容十分丰富,中、西医结合,内治法、外治法、手术疗法并举,较之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针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挂线手术的缺点,实施改良后的切开挂线术,既保留了原有挂线疗法对肛门括约功能损伤小和安全的优点,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疗程。
环形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的外剥内扎(内注射)术,以及大剂量、低浓度注射硬化剂均克服了环状切除可能产生的合并症和后遗症,且操作简便、疗效较高。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在控制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
减少复发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
第二节国外肛肠病简史
一、埃及
公元前2500年埃及壁画中有宫殿内设立的腹部内科和肛门医内容,应视为肛门专科医生始祖。
公元前1700年,古埃及文献中有治疗肛门疾病的记载和治疗的说明。
其后相关叙述甚少,仅在《Edwin Smith Papyrus》(公元前1700)、Ebers文献(公元前1500)、(Breasted,1930)及(Ebbel,1937)提及肛门病理学,《Edwin Smith Papyrus》提出:“当检查患者时,如患者无论坐立都觉得两腿间肛门处剧痛,则应给予强力保护性油膏;将一种阿拉伯胶叶磨碎、混句、蒸煮后,将其涂于一条麻布条带上放于肛门处,患者的症状将很快改善。
”
二、希腊
公元前460~377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les)依据痔出血症状,最早提出的痔病名为“血球”(Haemorrhoiden),延用至今。
并认为痔血为来自脾血和胆汁的废物,痔出血为人体自我净化的过程,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痔因而被视为“安全阀”,该学说一直持续到18世纪,以至于古代德语将痔定义为“黄金脉管”。
此外,详尽描述痔的灼灸、切除等疗法,痔、瘘结扎疗法,认为肛瘘的形成,是外伤、久坐等因素使血液积于肛门,形成结节,化脓破溃。
治疗时应在未溃之前先切开排脓,再予结扎。
并介绍指诊和扩肛器在肛肠疾病检查中的应用,虽有人认为其系伪作,但其文中所提及的扩肛器等物,与1918年在意大利罗马庞培城遗址中发掘一个医生住所时出土的窥器(公元79年左右生产)酷似,与现今使用的肛门镜无异。
三、罗马
古罗马医学不如古希腊发达,但在公元前25年~公元14年,塞尔苏斯(Celsus)在其所著《医学》中,简述了肛瘘切除、结扎和结扎切除术,痔手术时主张在切除时结扎其上方的直肠粘膜,不过多损伤肛门组织,并先切除位置较低的痔核,以免因流血影响手术进行。
主张对肛瘘切开,并提出术中不要损伤过多的肛周组织。
公元1世纪,古罗马医生廖尼德斯(Leonides)提出钳夹痔核、切除顶端、腐烂剩余部分的手术方式。
公元131~201年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通过对动物直肠的研究,首先提出直肠
(Rectum)名称。
在希腊语中“Rectum”除伸直含义外,尚有第一人(指导者)之义,因此,反映出帝王易患肛肠疾病现象,且备受重视。
他依据痔体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和性质,将痔分五类,主张药物和手术治疗。
公元527~565年,拜占庭国医生伊提厄斯(Etirs)认为痔为血液下流所至,似动脉瘤,切除是最彻底的手术疗法。
公元7世纪,拜占庭国医生泼尔(Paul)受“安全阀”学说影响,在结扎内痔时保留一个痔核不予处理,作为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血液的出路。
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御医伊提厄斯(公元527~565年)对痔和痔手术的论述是古代文献中最突出且最完整的,他认为“痔是由血液下流引起的,很象动脉瘤。
”提出彻底的切除术是最好、最彻底的疗法。
治疗方法是:节制饮食、大量饮水,用镊子把痔核拉出体外,消毒后结扎并切除。
拜占庭时期另一医生保尔(公元620~690年)也主张结扎,方法是:刺激肛门使痔核脱出,然后结扎。
四、印度
印度医学史中仅有的相关描述,源自古老的印度医学文献《The Susruta Samhita》(Bhishnagratna,1907)。
从公元前4世纪至5世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观点,其贡献来源于雅利安人,重要性可与希波克拉底的论著相媲美,且手术方式更为先进,即强调伤口清洁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Rhazes(公元860~932)、Ali Abbas(公元994)和Avicenna(公元980~1036)均描述了痔手术方式。
但该阶段历时很短,医学又重回欧洲。
五、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发达的欧洲,虽有众多著名医生,但对肛肠疾病治疗未见新疗法,可能与技术保密有关,甚至外科手术沦落成了理发师的副业,该现象竟持续了近350年。
著名的外科医生写出的文章竟然非常守旧,该阶段声名显赫的外科医生,如Ambrose Pare (1510~1590)、Peter Lowe(1612)Read(1650)和Richard Wiseman(1622~1676)等,对痔病学几乎毫无贡献,严重制约了外科手术的健康全面发展。
公元1376年,英国医生阿登(Arderne)采用烧灼方法治疗痔核,认识到肛周脓肿终将形成肛瘘,对于肛瘘的治疗,沿导向探针切开肛瘘,提倡使用切开并挂线治疗高位肛瘘,因而被誉为“英国肛肠外科之父”。
1422年,英皇亨利死于肛瘘,就足以说明当时对此病诊断和治疗尚无良策,误诊?失治?尚待考证。
公元1610年,朝鲜御医李益在继承中国针灸术的基础上,运用火针疗痔取得良好效果。
1686年,法国医生菲利克(Felix)用特制球头探针刀,由外口深入至内口引出、切开瘘管的方式成功地为路易十四皇帝行肛瘘手术,影响巨大。
六、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1729年,普鲁士国斯特尔医生(G . E . Stahl)通过解剖学观察,提出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痔静脉曲张形成痔的学说,痔出血为门静脉系统血液过多时的一种生理现象,仍未摆脱“安全阀”学说。
公元1760年,在《詹姆士大词典》中提出:痔静脉无瓣膜,血液难以到达门静脉,易形成痔。
1733年,Wizmslor提出肛门小窝概念。
1749年,意大利医生摩甘尼(Morganegni)依据爬行动物无痔现象,提出“痔是人类直立后出现的特有疾病”病因学说,它彻底动摇了希波克拉底(Hippocrales)“安全阀”学说。
并首先明确肛隐窝、肛瓣、肛柱等重要解剖结构,故均以其名字命名。
公元1765年,珀特(Pott)对疾病名称做出精僻论述,即“对疾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定义和命名,可能导致观念的不正确,随之而来的只能是错误的治疗”。
该论述意义重大。
提出对肛瘘进行分类,建议手术中彻底切除质地较硬的瘘管。
1774年,现代外科创始人之一—Petit,改进了痔切除术,接着Coopez在他的《应用外科辞典》中支持Petit观点,进一步否定了痔出血对人体有益的传统观念。
七、19世纪
1818年,Boyen提出肛裂侧方切断括约肌手术方法。
1829年,Salmon医生报告内痔基底结扎术。
1873年,Allingham医生报告内痔结扎切除术。
基于“痔病灶”概念盛行,1892年,Whitehead医生创痔环切除术,缺点较多,但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推广。
19世纪三十年代,肛门直肠解剖结构更为明确。
Hoston(1830年)报道直肠瓣分布。
Boryggery(1839年)报道直肠末端的口唇样海绵状结构。
Hilton(1804~1878年)提出肛白线概念,该线因此又称为H ilton氏线。
Gerota(1855年)报道直肠淋巴结构。
Chiari(1878年)报告肛门腺和肛门小管形态。
Syminton(1882年)提出肛管概念。
Holl(1889年)指出外括约肌层次,并于1897年提出联合纵肌的转化和分布。
公元1835年,英国医生伯饶第(Brodie)提出肛门括约肌异常痉挛,导致肛裂不愈合,出现典型的疼痛和溃烂面,保守疗法不能治愈本病,需切开部分括约肌,倡导侧方切开。
公元1838年,法国医生瑞卡麦(Recamier)用扩肛法治疗肛裂。
1847年,Cuersant报告青年性直肠息肉病。
1875年,Wiks与Moxon首先从细菌性疾病中分离出溃疡性大肠炎。
1882年,Cripps报告家族性息肉病。
1895年,Kelly制成35cm的以额镜反射观察的乙状结肠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解剖学的进展使肛瘘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更趋于成熟。
1835年,英国医生索罗门(Salmon)在伦敦创建圣·马克医院,专治肛门直肠疾病,大肠肛门学科正式确立,开始系统地对肛门和大肠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贡献非凡。
现行大多数肛肠手术几乎都与该院的研究有关,改进了痔结扎术。
圣马克医院成为世界肛肠学科研究的中心。
其间培养出Goodsall 、Miles 、Dukes等著名肛肠专家,创立出大量科学、系统的理论,如判断肛瘘走向与内口规律的G氏定律,以Miles命名的直肠癌根治术、内痔贯穿结扎方法。
1873年,维也纳Dittel医生介绍从外口向内寻找内口,纳入橡皮条结扎,行慢性切割治疗肛瘘方法。
公元19~20世纪,由于对直肠脱垂病因认识上的不统一,在此期间疗法众多。
180 5年Hey用烧灼切除法,1888年Miknlicz用端端吻合法,1900年Gross等用楔形切除法,Thirsch用肛门紧缩法。
八、20世纪
1901年,Salmon医生首创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终止了单纯结扎这一技术。
此后许多医生对该术进行了改进,如在同一时期,美国Kelsy医生倡导在外剥内扎同时,加内括约肌切开,以减轻术后肛门疼痛。
1914年,Quervain与Case首先报告大肠憩室症。
1919年,Miles提倡内痔低位结扎、切除外痔,创口呈V 型,预防术后肛门狭窄。
1926年,H rschman医生报告混合痔外切内扎术。
1932年,Crohn报告克隆氏病。
1934年,英国医生Milligan和Morgan著《肛管外科解剖学》,系统描述了肛门直肠局部组织的解剖关系,从而确立了肛肠外科专业化的基础,肛肠专科由此进入新阶段,并得到快速发展。
1937年,Milligan —Morgan倡导内痔贯穿结扎、外痔创面开放术式。
1 9 4 9 年,B a c o n 使用内痔钳夹切除,钳下连续贯穿缝合、外痔剥离术,1 9 5
2 年,Turell改为钳上贯穿缝合术。
1955年,Morgan指出被切除痔核之间须保留0 . 5 cm 以上粘膜桥,以防狭窄。
1956年,Parks提出粘膜下痔核摘除、粘膜和肛管缝合术,以保留Parks韧带。
1963年,美国医生Barron受脐带结扎器原理启发,研制内痔套扎法和套扎器。
1971年,美国医生Terguson提倡痔切除、创面纵行缝合的完全闭合术式。
在20世纪末问世两项技术,透热法痔切除术(Alexander Williams,1991)和线形或圆形吻合器行钉合式痔切除术(Longo,1998)。
现在可以实施的手术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但没有一种手术被证实是优于其它手术方式,而被广泛接受的,不同的医生各有所爱,莫衷一是。
只有对痔病因更全面的了解,才能使手术方式更趋于合理和有效。
附痔注射疗法简史
1869年,爱尔兰医生Morgan首次采用硫酸高铁溶液注射痔核,未引起外界重视。
1871年美国麦考尔医生(Mitchell)在伊利诺斯州研制出一种运用高浓度石炭酸杏仁油注射痔核疗法,治疗数千例,疗效较好。
但因利欲熏心,未予公开,而是私下有偿转让给一些江湖游医,甚至是不懂医术的外行,致使医疗事故频频,影响极坏。
在同一时间内,Andrew S.S医生对注射疗法做了深入的研究,统计1871~1878年间接受了注射疗法的患者一万人以上,证实了注射药物为1份石炭酸和2份橄榄油,并得出结论:应降低药物浓度,减少注射剂量,改进注射方法,注射疗法治痔是可行的。
于1879年发表有关论文,可惜未受到医学界重视。
1888年,英国医生E dwards首先报告用10~20 %石炭酸甘油注射液治疗脱出性内痔,疗效很好,很少复发。
1913年Terrell E .H等改用5~10%盐酸奎宁尿素,注射后痔纤维化,萎缩变小,不会发生坏死。
1924年,美国医生Albright 改用5%石炭酸甜杏仁油注射痔核,并于1928年介绍到英国,被作为常规疗法。
法国、印度、挪威、日本等国也广泛使用。
1930年Gold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