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发展研究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发展研究

育是社会体育 发展的基础条件 , 社会体育是 学校体育教育 方 向的 是 必不可少 的 。 因此 国家 要重视加 大对学校 , 社会 上的体育 运动 2 、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 育现状 比较
并 局 限在 校 内 场地 进 行 相 关 知 识 的培 训 与 锻 炼 , 是 一 种 缺 乏 与 外
引导者 , 两者是相辅相成 的。
( 4 ) 政府加大 资金投入 , 无论是 学校 还是社会上 , 资金投入都 场所 , 锻炼器材等方面 的投入 。 多举 办各 种 比赛项 目, 增加群众 的 参 与热情 , 便 于拓宽体育 活动领域 , 让广 大群众感 受到为 了健康
( 5 ) 建立相关体育法制 , 在 体 育 发展 方 针 上 , 国 家 既 要 大 力 鼓
合 了当今 人 民发展 的需求。文章 主要 针对学校与社会之 间的体 育状 况进行讨论 , 并探 讨如何进 行互动发展 。 关键 词 : 学校体 育 社会 体育 衔接 互动发展 1 、 学校体 育与社会体 育之间的关 系
的。 这 就 便 利 与学 内外 人 员 的 体 育 锻 炼 了 。 具 体 时 间 如 何 安排 , 看
不能坚持参 与体育活动 。
的马拉松 比赛 , 人数可 达数万人长 跑, 重要的篮球 , 足 球 比赛 等 。
对观众 进行相关 引导 , 避 免 大 型 活 动 社会体育 的进 行对 场地性具有 一定的规定性 , 在缺乏 国家资 这 些 都 需要 做 足 预 防 措 施 ,
因此 , 建立一 套完善 的全 民健 身预警 防 金 的投入 下, 如: 各种场馆 ( 篮球馆 、 足 球馆 、 羽 毛球馆 、 乒乓球馆 , 中 出现骚 乱或伤害 事件 。 健身房等) 这些活动场所均 是私人所建 , 收取一定 的费用 , 且在各 范机制 是很有必要的 。 大城市 , 土地 资源 紧缺 , 环境污染严重 , 公 园建设规模小 , 数量小 , 均让 爱好体育 运动 的部分人 员摇头 不 已。 因此 , 如何 解决这 种现 状, 促进学校体育 与社会 体育的相互发展是非常重要 的。

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

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

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教育是塑造个体的重要途径,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重要素质。

因此,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从而揭示体育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对个体教育的影响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

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个体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肌肉得到锻炼,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体育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体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就要求个体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个体还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就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通过体育的锻炼,个体能够逐渐培养和提高这些重要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二、教育对社会体育发展的推动教育对社会体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能够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俱乐部等方式,组织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推动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和体育兴趣培养。

通过体育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规则与技巧,培养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

通过体育俱乐部等方式,学生能够参与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体育训练和竞赛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和竞技能力。

除此之外,教育还能够通过体育教育向学生传递健康生活观念和价值观。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同时,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健康活动的快乐和乐趣,逐渐形成对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

三、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教育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和基础。

教育系统中的体育课程和体育俱乐部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事业提供了人力资源。

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体育行为,更是一项内涵广泛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人类行为方式。

正因为如此,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要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体育与政治就存在着复杂、互动的深刻关系。

作为人类的具体行为表现,体育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体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上层建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通过对体育行为的研究可以直接把握社会的动向及其政治背景政治决定体育的性质。

本文首先从哲学和历史上考察了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内涵以及演变发展的过程,分析了体育与政治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就二者的因果循环关系加予阐述,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进一步阐述和说明体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对体育与政治的关系的现代价值的思考,体育的象征性与政治化之价值思考,重点论述了体育为我国政治服务的表现。

在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也随之日益密切与复杂化,笔者认为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增强使得体育与政治关系出现了体育是一个国家强盛、开放的表现,它的影响往往超越体育本身。

特别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两者总是纠缠在一起,即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外交的内涵也不断的被充实,体育外交、能源外交、科技外交等新的对外交往形式也逐渐被囊括。

体育外交作为其中之一,以其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灵活性强而十分适合作为对外接触、交往的手段。

它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象征;也是我国扩大政治、经济影响的重要渠道;是同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纽带。

所认说,体育外交不仅是我国整体外交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方针中最具特色的一个。

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创下了振动世界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体育外交神话,再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体育外交在我国整体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改造工作:
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3.改造的方向: ① 向动作教育方向 ② 向游戏方向 ③ 向理性方向 ④ 向文化方向 ⑤ 向综合化方向 ⑥ 向分解方向 ⑦ 向生活和实用方向 ⑧ 向简化方向 ⑨ 向变形方向
4.竞技运动教材化遵循的原则: • 简化性原则 • 普及性原则 • 适应性原则 • 教育性原则 5.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优点: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
概念不同 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 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 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 若干个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界、 各单位组成地区性体育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 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地区 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
对体教结合的总结
•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说得好:失去体 育的教育不完整,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 途。而“体教结合”能使双方互补,何乐而 不为? • 办法:愿更多的地方走“体教结合”之路, 更希望体教高层也“结合”起来。
推荐书目:
• 1、方士敏.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8 • 2、刘凤婷.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 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体教结合(劣势)
• 记者:那你们因为训练或者打比赛影响了学习怎么办,考试 方面有什么优待吗? • 刘挺:完全没有,我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如果因为比赛耽误 了考试,只能办缓考,挂科了也要补考,没有免考。考试过 不了,就毕不了业。 • 记者:未来毕业之后,有考虑过继续走专业排球的道路吗? • 刘挺:这个没有,因为我以前就打过很多年专业排球,退下 来之后才上的大学。进了复旦之后,这几年我觉得自己挺充 实的,而且发现通过学习,让自己今后的路变得更宽了。这 次大运会回去后,我就大四了,在剩下这一年的时间里,我 会尽我自己所能为球队效力,毕业后就去找工作。 • 记者:想过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吗? • 刘挺:我现在所学专业就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所以毕业后 肯定会选择自己所选的专业相关工作,我现在已经在一家媒 体做实习生了,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变成同行。

再谈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者关系

再谈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者关系

再谈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者关系
王莉
【期刊名称】《贵州体育科技》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者关系,目前含糊、混淆,缺少一个科学的认识,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个国家在某个方面取得成绩,只属于体育总成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部。

我国要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使体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使三者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王莉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体育系,四川西昌615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
【相关文献】
1.我国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三者目的及任务的比较 [J], 王绍杰
2.从学校体育现状再谈快乐体育、技能教学与『体育之快乐』的关系--有感于2002年《体育教学》第1期的『焦点问题讨论』 [J], 张伟;庞燕
3.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三者关系 [J], 章晓伟
4.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关系的实践调节设想 [J], 应尼火;晨晖
5.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 [J], 张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化、 科学化、 社会化、 产业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满足群 服务体系, 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 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不断扩大的体育群体… 。 学 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 满足民
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 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 协同发展, 既是学校体育发展完善过 生需求的表现, 程中的问题 , 又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现, 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及效 果好 , 公共体 育服务就会获得 更好 的发展 空间; 公 共体 育服务普及 范围广泛 , 就会促 进 学校体 育工作 的顺利开展 。 因此 。 充分认识 两者 间的互相 关 系, 进行深入的互动性研 究 , 是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 务更好 发展 的必要 工作。 关键 词 : 学校体 育; 公共体育服务 ; 互动性
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 教育工作” 。 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所 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也 ( 一) 除学校以 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 严重制约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 是保障、 提高 着 公共服务体系的 发展和 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 但是 , 学校相关管理人

青少 年身体 素 质下 降的现 实
提 高, 社 会公 共服 务系统的 完善, 劳动、 生活自 动化程度的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 提 高, 生 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加 关于 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 报端, 其结 入到全民 健身队 伍中, 致使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 论是“ 我国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 要求学校与社 显出来。
展 模型。第二, 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 容、 形式、 渠道。学校 进 行相 关培 训, 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 了 解学生在公 服务体系中的 生活、 学习、 参与等情况, 把体育教育 体育是通过 课堂教学、 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 教 共体育 每个家庭中, 同时 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 教育 学活动; 社区 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 小型竞赛等进行 落实到 公共体育服务活动, 如果将学校的 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 和管理 情况 进行监督, 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 元, 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 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 群众资源、 社会体育指导员 会的单

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是指大众性、基层性、全民性体育服务,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是指教育体制内的体育活动,针对青少年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竞技精神。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二者之间缺乏协同互动,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

社区体育面向社区居民,而学校体育则面向学生,两者缺乏联系和衔接,不利于提高居民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对策,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社区居民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了解濮阳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现状,包括活动类型、人群覆盖范围、组织形式、参与率等方面的情况,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和不足之处。

2. 探讨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对策。

通过交流学习和实践探索,寻找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包括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联系、提高社区居民和学生的参与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了解目前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反映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现状的研究报告,系统、客观、准确地描述各种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的特点和规模,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衔接不足和协调不够的现实问题。

2. 提出促进濮阳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濮阳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参考意见,推动濮阳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完整版)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完整版)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古代的希腊是近代欧洲体育之源。

体育的基本观点国外观点:1、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发展的教育 2、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开发人类运动潜能的活动与制度的总称国内观点:狭义:对身体的教育广义:社会文化的活动体育的基本观点体育: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简而言之: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

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从时间维度分析,体育是一个过程包括:体育观念、体育动机、体育目标、体育实施和体育效果等。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作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1、体育价值目标:人在特定条件下所追求和期望实现的体育价值理想。

2、体育价值实现手段:指实现体育价值目标的方式、途径和方法,经济、政治、舆论手段。

3、体育价值评价标准:对体育价值的质和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和尺度。

三、体育价值观的特点与建设体育价值观的必要性评判性、自调性、定向性、驱动性等是体育价值观最主要的特点。

体育理念: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和观念。

体育精神:是人类体育文化创造过程中整合,抽象出来的体育价值系统精华,它是体育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体育活动意义的理性认识。

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

1、竞争观念2、规则观念3、民主观念4、开放观念1、民族观念 6、协同观念 7、主体观念科学体育观:就是对于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

科学体育观的两个决定因素:1、现代体育科学的巨大发展2、长期体育工作经验启示科学体育:人们对体育运动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的认识,及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体育科学。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意义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而不只是作为雨天的教材,可有可无,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也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 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一.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法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程度,而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所以这三者都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2. 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育教材应包括基础技术教材和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教材。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基本形态之间的关系一、三个基本形态的概念1、学校体育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

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2、大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

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区别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者的构成或组织形式上1 学校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早操和课间操;科学的信息和保健措施。

2 大众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政府机构中的大众体育组织;人民团体中的大众体育组织;体育群体和体育社团;大众体育实施的载体和形式(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形式;锻炼小组;单位组织的活动;街区组织的活动;健身俱乐部)3 竞技体育的构成或组织形式: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三、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联系1 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联系:①学校体育是大众体育的源泉,它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大众体育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需要大众体育来强化学校体育的效果,将学校体育转化为终身体育,因此,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2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①学校体育是构建竞技体育的基础,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人才发掘的唯一资源。

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机制研究

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机制研究

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机制研究于世波;闫纪红;邰峰【摘要】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既是相互独立的教育领域,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中密切联系的子系统,三者发展的不完善、不协调是制约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各大专家学者虽多次提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要进行相应的融合,但并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融合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成效,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发挥出最佳的体育教育效果,改变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在体育教育行动上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现状,通过借鉴国内体育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当今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依托体育社会化理论、\"大教育观\"理论、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通过一定的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反复验证,并对该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能为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性参考.【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2)002【总页数】6页(P273-278)【关键词】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终身体育【作者】于世波;闫纪红;邰峰【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7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30 a下滑,这一趋势尚未停止[1].而距离我国至2020年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仅有1 a的时间,因此,加强对当前中学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较重,再加上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课越来越趋向于边缘化地位.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多集中在学校,体育课的不受重视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锻炼,体质严重下降.自2007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这一现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保证青少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1 h,随后又在全国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2].这些举措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让学校各个阶层的领导和老师重视体育,激发学生体育的兴趣,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然而,青少年自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把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有效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对青少年进行体育健康教育,并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3].此外,还应把青少年体育教育以及体育锻炼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中去,逐步形成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家庭、社区体育为辅的长效机制[4].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问题上,要摆脱传统狭隘的体育教育观念,不应仅仅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也应为学生的体育教育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5].本文依托体育社会化理论、“大教育观”理论、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等探讨了体育教育融合模式发展的内涵.认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打造有序、互补、互助的体育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1 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融合的理念1.1 体育社会化理论经过查阅一系列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学者对体育社会化持3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化,它是人社会化的关键环节[6];另一种观点则主张体育社会化的对象是体育事业,认为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体育领域中的有效反映[7];最后一种观点则是上述两者的有效结合,认为体育社会化就是通过多种渠道促使人和社会群体参与体育,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人的社会化和体育产业的社会化[8].通过对以上几种观点的分析不难发现,对体育社会化概念的界定始终是围绕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展开的,是体育、人、社会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结果.体育社会化的出现可加速人的社会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以及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情况下,体育社会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它符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体育事业的现代化,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使青少年能够通过体育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体育教育的社会化是指当前的体育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社会、家庭开始更多地参与体育教育,三者的共同作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1.2 “大教育观”理论当前的教育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制度化的教育,一种是非制度化的教育,其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9].教育观主要指人们对教育总的认识,现代“大教育观”是把教育看做是一个子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全民族、全社会的角度来剖析教育[10].目前所说的“大教育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时间层面来看,即指每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即终身教育;二从当前教育的对象来讲,教育不再仅仅围绕学生群体展开,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即全民教育.1.3 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包容理论认为体育需由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体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在学生的体育教育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该理论认为教师和家长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一方面,学校应对家长所拥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做出相应的了解,从而对该资源加以利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主动配合学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而共同责任理论则认为,体育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承担责任,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三者紧密结合共同对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2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内涵解析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纽带,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运动技能、运动方法和手段、卫生保健知识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理论知识,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家庭体育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起点,对学生幼儿时期的身体发育、生命习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社区体育相比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而言,灵活性较强,是在一种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它是一种以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群体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通过体育的形式进行零距离交往的方式,展现了人们由体育产生的亲密无间的运动情感.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是分属于人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所进行的体育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生活质量.而学校、家庭、社区融合模式则是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形成完备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而产生的.模式的英文名字是pattern,它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而体育教育融合模式就是形成一种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首先是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挑选出一些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体育项目,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家庭服务,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互利共赢的目标.3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3.1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的必要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家庭、社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前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融合,使体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从而促进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三者的融合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延长体育活动时间,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也给体育增添了许多地方性的色彩.此外,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融合也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合力功效,增加了学校体育的灵活性,提高了家长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区体育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最后,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融合能够使三者的功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起到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效果.3.2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的可行性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依然有很多共同之处.①社区体育主要是通过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居民的日常体育锻炼,增进居民的体质健康.学校体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运动技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家庭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带领家庭成员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的方式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促进家庭和谐.三者最本质的目标就是通过体育的方式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如果把三者联合起来,将会促进我国体育强国梦更快、更好地实现.②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GDP的稳步提升,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持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推动体育融合模式的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融合在全方位资金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联合学校和家庭或社区的共同参与,由一方调动另一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此外,我国有大量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促使体育融合模式稳定高效地推行下去.③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家庭体育的主体是全体家庭成员,社区体育的主体是全体社区成员,三者都是交互的.人的一生可分为幼儿、成人、老年等不同的阶段,家庭体育始终贯穿人的始终,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起点.虽然学校体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但家长也会参与其中.社区体育也是贯穿人整个生命活动的所有阶段,三者对象的交互性是实现体育融合的基础.4 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融合模式的构建4.1 建立体育融合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传统的体育教育只是从学校自身出发,以学校教育来开展学校体育,这就明显与当前社会的发展不相契合[11].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必须对当前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融合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建立体育融合模式时,必须遵循以下3项原则:(1)开放性原则.它是指现在的体育教育应打破传统体育的束缚,使体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场所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也应建立自己的体育项目,由此带动全社会的各个成员参与体育运动.学校、家庭、社区不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三者之间相互开放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家长提供一定的体育指导,并监督家长带领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设施可以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开放,既提高了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也弥补了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12].(2)实践性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融合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念的描述,对模式构建的设想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还应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做到每一次的设想,每一次的改革,都能在实践中进行反复的探索验证.唯有如此,才能悟出真谛,找到切实可行的体育融合模式的方式、方法.(3)主动性原则.在构建体育融合模式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前人的实践探索上,一味地分析观望,停滞不前.应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需求,认识到社会变革的现状,改进方式方法,努力适应,从而使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成为可能.4.2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构建4.2.1 转变学校和家长原有的体育观念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普遍认为学校应为学生的体育教育负责,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与家长和社会无关.随着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体育强国的战略思想,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体育,使社区体育设施越来越完备,体育项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把学生的体育教育逐步向家庭、社区渗透延伸.应积极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把学校、家庭、社区看作是统一的整体,并逐步形成完备的体系.转变原来完全依赖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调动社会各行各业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制定学校、社区、家庭三者统一的教育目标,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自的功效.4.2.2 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应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体育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续,没有家庭和社区成员参与的体育是不完善的体育.相反,学校体育也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争取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机制.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可以用学区俱乐部的形式邀请广大学生、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参加.俱乐部是由学区定期组织举办,并且学校相关的体育设施、体育资源定时向社会成员开放.使体育从学校走出去,即把教育对象的范围从学生扩大至家庭和广大社区成员,再引进来是号召他们都来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学校可以改变体育活动课的模式,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从而使家长了解孩子所学的课程内容,方便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学区体育俱乐部可定期组织家长进行一定的体育培训,如家长体育培训班、家庭体育课等,由学校体育老师给家长传授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相关理论知识等.学区也可以采用出小报的形式,让家长和社区居民交流参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心得体会,举办家长见面会,设置家校书面联系卡片,让家长在讲述自己心得体会的同时,给出自己独特的建议.学校应专门设置家庭体育咨询电话,指导家长和社区居民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也可采用广播、电视的形式,实现家长、学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4.2.3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机制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保障机制作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社会将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体育教育更是如此.经济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关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各国的体育文化千差万别,它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情感认知,因此,要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需要建立相关的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学校体育是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方法的平台,为终身体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是公益性的体育组织,三者的融合将快速推动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都有专门的组织单位,相比家庭体育而言是较独立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体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者之间若要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需建立家庭体育协会组织,以便于学校、家庭、社区融合模式的开展.此外,还应建立相关的体育管理组织,均衡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三者的协同发展.其中,家庭体育协会组织可作为沟通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从而带动每个家庭成员都来参加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学生、家庭成员和社区相关人员可以就当前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提出针对性建议.各个体育组织之间交流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人们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良好的互动交流可带动家庭参与学校或社区或两者之间共同组织的体育活动,指导他们进行专业的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变成人们的健身意识.此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还应积极建立双向互动机制,通过一方对另一方的评价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反馈是事物发展的助推剂,有反馈才会有发展.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收集当前市场调查得到的相关信息来对生产进行调节,学校、家庭、社区融合模式的发展也是如此.相关体育管理人员应对当前人们所反馈的信息做详细的记录、整理、归纳,发现问题之后,明确改进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逐一调整,从而促进当前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深入开展.4.2.4 创设体育融合模式的导向、激励、评价机制(1)导向机制.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融合模式应以体育社会化、“大教育”观、包容与共同责任理论为指导理念,确立学生应达到的健康教育目标,并将其作为评判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所存在问题的根本指标,进一步对当前工作的进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其中,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关键,应始终以学校体育为主线,充分发挥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各自的优势,调动二者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加强管理.定期对照各项指标进行相应的评估检查、信息反馈,对当前已推行的体育教育融合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2)激励机制.是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社区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管理制度.如体育教师可依据需完成的体育教育融合指标进行考核,并把此项的考核结果作为工资、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学生可根据每年完成学校、社区、家庭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数量和质量评定他们的体育成绩;社区以是否切实贯彻这一举措,作为竞争上岗、聘用、奖金等重要条件;体育教育系统的相关部门可以举办不同区域的体育教育融合方式评比活动,激励学校、家庭、社区重视体育教育.(3)评价机制.在实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为评价的总体指标,并划分具体科学的指标项目,贯穿整个模式实施的全部过程.这些指标的设置可主要分为4个部分: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家长对学生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以及社区开展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评价指标等.应围绕这4项主题划分更加细致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指导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开展,并把这些评价指标转化为一系列的工作要求,指导实践.5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是通过体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家庭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掌握相应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促进其身体健康.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即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线确定体育活动的内容;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技术、方法、技能的训练;③注意培养学生与团队交流合作的品质,即在进行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时要带动学生多和老师、家长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④要有感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了解学生,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和锻炼计划.⑤在学生的升学指标中,健康应始终放在首位,这在当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还较滞后的社会大背景下,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马北北.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N].中国青年报,2010-03-30(1).[2] HUTZLER Y,KORSENSKY O. Motivational correlates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Research,2010,54:767-786.[3] 张绪梅.21 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改革的设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2):64-67.[4] 肖焕禹.现代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演进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17-22.[5]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0.[6]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3.[7] 张岩.关于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3):1-6,47.[8] 魏磊.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31-134.[9]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5-58.[10] 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81-85.[11] 田鹤年.教育社会一体化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5-41.[12] 曲宗湖.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引起的思考——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J].体育教学,2001(5):9.。

第5章 《体育概论》考点

第5章 《体育概论》考点

第五章体育概论考点一、名词考点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

7.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8.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

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

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9.体质:人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部分。

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10.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

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地学习结果.2.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地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地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地地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地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人才必不可少地重要途径.二、填充题: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地特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2.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地特征,将中小学地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既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学段.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地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三项;小学五至六年级和初中以上年级测试项目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3项.4.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地基本规律,身体各器官系统地生长发育是不均衡地.其中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5.人体能量地直接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6.一个标准田径场,应由两个平行地直道和两个半径相等地弯道组成,跑道全长应为400米;半径为36米;分道最小为1.22米最大为1.25米.7.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除标枪外,各投掷项目(铅球、铁饼和链球)落地区标志线地内沿延长线地夹角为34.92度.铅球和链球投掷圈内沿直径应为2.135米.8.排球竞赛规则规定,如某队被召唤之后拒绝比赛,则宣布该队为弃权,对方以每局地25:0比分和3:0地比局获胜.三、判断题:1.根据科学研究,糖是你运动时身体能量地主要来源.(√)2.测量安静时脉搏一般在安排在上午比较好,年龄越小,脉搏越慢.(×)3.田径比赛规则规定,对第一次起跑犯规地运动员应给予警告,之后地每次起跑犯规地运动员均应取消该项目地比赛资格.(√)4.排球规则规定,替补队员每局只能一场比赛一次,替补开始上场阵容地队员.而且他只能由被他替换下场地队员来替换.(√)5.田径项目比赛中,竞赛项目地距离应从某起点线后沿至终点线地前沿.(×)四、问答题:1.组织一次小型体育比赛,需制订一个比赛规程,制订比赛规程必需具备哪些方面地内容?答:组织一次小型体育比赛,制订比赛规程必需具备以下内容:1、比赛名称和任务;2、时间与地点、3、参赛办法(分组、人数、资格等);4、比赛办法(方法、确定名次等);5、比赛规则;6、奖励办法;7、报名日期和方法;8、对参赛单位地要求及注意事项.2.上好一堂《体育与健康(体育)》课将会受到多种因素地制约,备好课是上好课地前提条件.为保证课堂教学工作地顺利开展,并能收到预期地教学效果,就一节《体育与健康(体育)》实践课地备课须考虑哪些内容?答:就一节《体育与健康(体育)》实践课地备课须考虑教材、学生、教法、场地、器材、时间、气候、安全、教案等内容.3.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地、有意义地认识活动,它与一般地工作总结不同,需要经历一个科学而严密地思维过程,一项具体地课题研究,从选题到获得成果,一般需经过哪几个步骤?答:一项具体地课题研究,从选题到获得成果,一般需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题目、目地意义、对象、方法、时间安排等);3、实施研究活动(材料要真实、充足);4、对研究材料加工、整理和分析;5、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4.某中心学校征地一块,该地块长110米、宽51米,现请你给该校设计一个周长为250米、有6条跑道地半圆式田径场,(跑道宽为1 .22米).计算出该田径场直道总长、弯道总长、田径场半径、用地总长、用地总宽.并写出计算过程.(取小数点后两位)解题结果:该田径场地半径为18米;弯道总长为135.07米;直段总长为1 14.93米;用地宽为50.64米;用地长为108米.第一部分:课程标准(3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选编徒手体操应注意要有目地性,要有科学性,要有鲜明地创造性.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测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3、体育与健康课程地内容体系由五个学习领域构成.五个学习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4、体育课地备课必须在了解学生地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媒体、备场地器材”5.体育教学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2、看一个学校地运动比赛成绩就能判断其体育工作地好坏.×3、组织课间操、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是体育教师份内地事不应计工作量.×4、学校体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地教育,是社会体育地基础.×5、体育教学教师施加地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外因只有通过教师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6、强调学生地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地主体地位,给学生留有充分地时间参与活动,这种体育教学是“放养式”教学.×7、教材重点是指学生对某项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地部分.×8、“体育地研究性学习”是主张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并使学生通过学习运动地原理,掌握较高地技术动作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智育”因素地过程.×9、学生既是教学群体地主体,又是教学个体地主体.作为体育教学中地学生是千篇一律地.为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地规律,以反复操练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地程度上达到较好地考试成绩.×10、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地推出,必须彻底废除和改变传统地体育教学方法,以“玩”作为体育课地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想、玩中会.×三、连线题:按照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地重点,连线下面内容.(10分)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地体能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记忆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地态度、行为等评价单个动作技术地掌握水平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地理解与运用评价运动技术地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评价最终成绩有教师进行外部评价评价最终成绩、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他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5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人体每天消耗地能量来自营养素,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2、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带度.3、没有疲劳地训练是无效地训练,而疲劳不能消除地训练是危险地训练.4、在体育课教学中,尽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汗、会、乐、美、大、中、小、多八字标准.5、体育教学应遵循认识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规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短跑技术分为起跑、途中跑、终点跑三个部分.×2、田径比赛中开表应从发令枪发出地烟或闪光开始,停表则从运动员地身体躯干,包括头、颈、脚地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平面.×3、跳远比赛中只要触接到跳板前沿红线就判试跳失败.×4、侧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动作是通过蹬腿、送髋、转体、挺胸、低头、推臂、拨球连贯动作将球推出.×5、篮球比赛中裁判鸣哨时所有球员应立即暂停所有动作,等候判决.×6、排球比赛中后排队员不得参与进攻.×7、行进间动令,除了向左转走外,其余动令均落于右脚.×8、直腿后滚翻地保护帮助方法是保护者单手提拉练习者臀部帮助推手和翻转.×9、长拳地手法主要有拳、掌、勾,步法主要有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10、重力性休克是在剧烈运动中,由于体内大量缺氧所引起地暂时性脑贫血而发生地休克.×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人体速度素质发展最快地敏感期:( B )A.8-9岁B.10-13岁C.14-15岁D.16-17岁2、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地供给有几种:( C )A.1种 B.2种 C.3种 D.4种9、为了发展学生地身体素质和跑地能力,下列一组辅助练习中用于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大腿高抬幅度,发展跑地频率地练习是( D )A、后蹬跑B、单足跳C、弓箭步走D、高抬腿跑14、田径运动会地4×100m 接力比赛中,每个接力区地有效距离是多少. CA.10米 B.15米 C.20米 D.25米10、柔韧性训练地基本方法是( C )A、重复训练法B、间歇训练法C、拉伸法D、变换训练法四、名词解释(5分)1、体适能(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地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地能力.2、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地状态.四、简答题(共15分)1、请在图上填入球类运动名称代号或在球类名称代号下画出其比赛场地(6分)⑴、()⑵、篮球简述坐位体前屈地测试方法(4分).答: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坐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cm,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前推为止.测试计地脚蹬纵板内沿平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3.什么是乳酸能?(5分)人体如以最快速度持续运动数秒后ATP耗尽时代之而起地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供能以使ATP 合成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三部分:教案设计以发展速度能力为主教材,设计一堂40分钟课时地完整教案.(注意:目标任务明确、教材搭配适当、教法学法创新、重点难点突出、评价运用合理、练习次数、强度和密度有预计.)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左右并列成一线叫列 .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道线长应以内突沿外侧30厘米处计算.3、铅球场地落地区是40度扇形落地区,其角度线为5厘米.构成标枪场地地起掷弧寛 7厘米,其半径为 8米.4、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地基础教育,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地战略措施.5、学生是体育教学地主体.6、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各种措施地基本组织形式.7、体育器材和场地是上好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地物质保证.8、实现学校体育目地任务地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竞赛 .9、运动技能形成地三个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动作巩固运用自如阶段.二、选择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1、分腿腾越(纵放器械)是( B)生考核内容.A、初中男B、高中男C、初中女2、体育课出勤及课堂表现占体育课成绩考核地( B )A、5%B、10%C、15%3、体育课免修地条件是( A ).A、有医生地证明B、有生理缺陷C、家长申请4、体育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其中选用部分站整个教学内容地( A ).A、30%B、25% C 、40%5、体育教学中地“主导”指地是什么( B )?A、教材B、教师C、教学手段6、投掷项目地技术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A )?A、4B、3C、27、田径比赛全能项目中地径赛项目,起跑犯规应几次罚下( A)?A、3B、2C、18、中国奥委会为了抗议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地图谋,于哪年退出了国际奥委会并与其中断了一切联系( A ).A、1958年B、1952年C、1956年9、八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需比赛几场( A )A、28B、32C、3410、在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每次试跳地一般时限为( A )A、1分钟B、1分30秒钟C、3分钟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正确地划“√”错误地划“×”)1、学生报数时,从头至尾各个都要转头报数( X ).2、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X ).3、急行跳远中,最后一步应比倒数第二步大些,以利于快速有力踏跳(X ).4、体育教学中,保护和帮助者地位置,以不妨碍学生做动作,而且有利于学生完成动作为原则(∨).5、拳术基本步型中,开立步是两脚左右站立和前后平行站立( X ).6、决定跑地速度地主要因素是步长和步频(∨).7、投掷项目地技术关键均是最后用力(∨).8、跳远比赛是以运动员最后三次试跳地最好成绩决定名次( X ).9、《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体育课地标准( X ).10、二列或二列以上地横队中,前后重叠地学生叫一伍(∨).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地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地机能在肌肉活动中地综合反映,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帮助: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地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3、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地指导和学生地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地过程.4、篮球三分区3分投篮区:即以球篮地中点垂直线与地面地交点为圆心,以此为6.25米为半径,画一个半圆地弧,弧线以外地区域叫篮球比赛3分区.5、拳:四指卷拢,拇指屈压于食指中节,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准凸出拳面.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锻炼身体身体要遵循地科学原则有哪些?答:(1)全面锻炼地原则; (2)坚持经常地原则; (3)循序渐进地原则; (4)因人而宜地原则 .2、什么是运动外伤?说出其中两种.答:由于外力地作用使皮肤、肌肉、骨胳等受到伤害,称为外伤.外伤包括擦伤、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扭伤、脱臼、骨折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中学生体质综合测试和评定地工作是由谁来完成地?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答:是由校医和体育教师共同完成地.(1)形态机能:身高、体重、胸围 ; (2)机能指标:肺活量、安静脉搏 ;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速度、耐力、灵敏、力量、柔韧 . 目地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祖国地建设者和保卫者.4、体育教学地目地任务是什么?答:中学(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2)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中小学体育课本中地《课堂常规》有几个部分?说出其中三条.六、问答题(共20分)1、什么是体育教学方法?说出其中三种.(6分)答: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地途径、手段和方法. 常用地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只要答出其中三种即可).2、体育教学原则有哪些?(7分)答:一般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地运动负荷原则和巩固提高原则(以上7点1点1分).3、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地原则有哪些?(7分)答:教育性原则、符合生理特征地原则、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地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原则、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地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地原则(以上7点1点1分).三、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地行为和认知地取向.2.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地、较为稳定地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3.快乐三要素:简单地,没有附加条件地,发自内心地.4.生物年龄: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地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地快慢程度.5.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地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之为运动训练.6.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地状态.7.运动指数: 课内地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地每分钟脉搏数.8.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地过渡性练习.9.体适能(体能):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地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地能力.10.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地移动路线.四、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何由知识地传播者转为促进学生学习地促进者?①积极地旁观;②给学生以心理上地支持;③培养学生地自律能力.2.教学研究是提高和成就教师地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认识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地作用?①桥梁和通道;②大舞台;③大课堂;④大平台;⑤切入点.3.什么是乳酸能?人体如以最快速度持续运动数秒后ATP耗尽时代之而起地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供能以使ATP合成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4.体育课程改革地基本思路是什么?①谈化竞技运动地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地指导思想;②重视体育课程地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地综合性;③培养学生地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地概念;④培养学生地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地社会适应能力;⑤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地主体地位;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⑦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地体育学习.5.近年来,体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哪八个方面?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教师地主导作用和学生地主体地位相结合地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综合创新原则等.五、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地参与和主体作用,这与“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请你谈谈自己地看法.①教学指导思想;②教学计划设计(目地、内容、要求、过程等);③教师作用;④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⑤教学反馈与调控;⑥教学评价;⑦安全因素.2.课程改革后地《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全面关注学生地认知、身体、心理和行为表现,教师地角色和作用也更加多元化.请你谈谈在教育观念方面将发生哪些变化?①从过去被动地执行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地决策者;②从单一关注运动水平,变成全面关注学生地发展;③在教学方法上,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生自主“学”;④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学生地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地伙伴与朋友;⑤对学生地评价,从主要关注学生成绩,转为重视学生地学习过程.3.如何测量运动员地步频、步幅,举例说明.把跑道清扫干净,测量统计运动员在跑地过程中跑道上钉鞋留下地痕迹.例:某运动员百米成绩11’’,全程跑49步,则有:A 全程平均步幅=距离/步数=100M/49=2.04MB 全程平均步频=步数/时间=49/11=4.45步/秒C 全程平均速度=距离/时间=100M/11=9.09米/秒4.在小学阶段地体育教学中,你怎样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个体”与“全体”地关系,举例阐述.(略)5.“身心全面发展原则”地基本依据、基本要求是什么?依据: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地有机整体,尽管身体任何部位地运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某一运动器官地运动,对其他部位生理运动都是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多种多样地教材和恰当地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对身体、心理进行科学全面训练,才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地、健康地发展.要求:①制订好学习水平段地计划,全年教学计划与学期教学进度,必须全面性;②在安排每次课内容时,特别注意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地合理搭配;③在课外体育活动地各种专项运动中,也应注意学生地身体、心理地全面基础训练..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地地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地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地重要途径.2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地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地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地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3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地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地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地重要手段.4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地行为习惯或态度地过程.作为学习领域地地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地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地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地方法.5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目地地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地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地有效手段,又是教育地重要内容.二填空题(1-15题每空0.5分,16-22题每空1分,共45分)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层次将教学内容设计为a 精学类教材 b简学类教材c.介绍类教材 d锻炼类教材四类教材层次.2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要表现在a.增进身体健康 b_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c.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d.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地途径为a.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b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 c课地组织教学 d突发事件处理.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 身体健康d 心理健康e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 f相互联系 g. 相互影响5 a 国家 b地方 c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地保证.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a形态 b机能c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地体质健康状况.7体育(与健康)课程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地依据是a根据“健康第一”地指导思想b 根据水平阶段地学习目标c 根据学生地不同地需求.8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选择内容地基本要求是a 健身性 b 科学性 c 兴趣性d 实效性e. 简易性 f 地域性.9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地原则是a 实践性b 灵活性 c综合性10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分组地主要形式为a 随机分组 b 同质分组c 异质分组 d 合作型分组 e 帮教型分组 f 友伴型分组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地指导,要求学生运用a 自主学习b 合作学习c创造性学习 d探究式学习 e 延伸性学习 f信息化学习 g 评价式学习等七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12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地目地是a了解学生地学习情况与表现,以达到学习目地地程度 b 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地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c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地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地进步与发展d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地能力.。

《学校体育学》复习要点[试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要点[试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点考试题型:单选、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设计、论述小知识点:1、斯巴达—“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此外还有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

2、雅典——体育教育内容除“(斯巴达)五项竞技”而外,还有走、跑、跳、游泳、舞蹈、骑马、驾车等内容。

并注重文法、修辞和哲学的学习。

3、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学校体育萌芽。

4、唐朝——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复兴(实行武举制,选体育人才)。

5、洋务运动——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清政府于1903年)——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开设“体操科”,标志着我国结束了我国学校教育没有体育运动的历史。

学校体育思想受日本“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

内容为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

7、《课程纲要草案》的颁布(北洋政府于1923年)——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学校体育思想受“自然体育思想”影响。

教学内容为近代项目。

学校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8、德国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古茨穆茨——体操体系的八项运动(跑、跳跃、投掷、角力、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有秩序的运动)。

9、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三个阶段:设计、实施和评价阶段。

10、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查和评价阶段名词解释:1、体能——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

包括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2、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3、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4、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5、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的统一课程,体现国家得意志,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6、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得前提下,有本校或校级之间得体育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省得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得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得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构成得课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

新的体育视角_休闲体育_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_大众体育_社会体育的关系

新的体育视角_休闲体育_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_大众体育_社会体育的关系
从实践或现实看高尔夫网球健美操等休闲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定向越野体育旅游等娱乐休闲性较强的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涌现休闲体育的叫法在社会上越来越被认同休闲体育在报纸电视杂志网络上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时尚词汇之一在部分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休闲体育课程
第 26 卷 第 3 期 2006 年 5 月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收稿日期: 2006- 02- 28 作者简介: 徐佶( 1966- ) , 男, 湖北荆州人, 教授, 在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体育社会学( 休闲体育方向) , 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金项目: 2005 年广州体育学院院管重点课题子课题
21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26 卷
里 , 人们对闲暇时间和休闲生活方式的意识和重视程 度都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 人们的 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 在建设小康社 会、追求高水平生活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 到 , 闲暇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 标志。 闲暇时间的有效合理利用 , 体育活动占有不可或 缺的重要地位, 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休闲体育理论与实 践的重视。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 , 以培养人的身心 健康,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服务社会为终极目的的一种 社会文化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说 , 体育的本质特征在于 对人的发展、 对人的本质的实现。而人的全面发展 是 一个提高生存质量的工程, 从总体上说, 健康、 长寿、 接 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改善生活质量 , 归根到底是为了增 进国民的健康水平 , 改善生命质量 , 这也是社会经济发 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就是人 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 , 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 发展能力等 , 这就相应地包括了体育的休 闲娱乐属 性。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 经济、 文 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的休闲属性逐渐被人们了 解并不断强化, 伴随着体育越来越大众化与休闲化 , 产 生了一种新的体育概念 休闲体育。尽管我国体育 理论界对休闲体育的基本概念一直在进行讨论 , 但长 期以来都采用 三分法 将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 学校 体育和群众体育, 因此部分学者囿于这种习惯认识 , 不 接受休闲体育的提法或将休闲体育看成就 是群众体 育、 大众体育, 但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认识的 不足。为了进一步弄清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 育、 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 , 回顾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有帮助的。 群众体育是中国特有的体育概念, 具有特殊性的 含义, 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 , 中 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设时期, 倡导 民主的、 科 学的、 大众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 因此此阶段提出了群 众体育这一概念, 它更多的是相对旧中国的贵族体育 现象和剥削阶级才真正享有体育的事实而产生的一种 政治色彩较浓的体育概念, 并且长期沿用下来。 从概念 上看, 群众体育是 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 , 以健身、 健美、 医疗、 消遣、 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 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曾译为大众体育 , 也称社会体 育 。 [1] 今天重新探究群众体育 , 自然必须先弄清楚群众 22

学校体育不止于体育

学校体育不止于体育

学校体育不止于体育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学校体育不只是关于体育运动,它所包含的更多,更深的意义的。

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锻炼、不规律的生活等,容易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容易患病。

而通过体育课和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

体育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有效途径。

体育课和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要经历各种困难、磨练和挑战。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克服怯懦和不自信,同时需要坚持不懈去克服困难。

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们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

他们会在挑战中变得更加坚韧,愈发不屈,能够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也是体育不止于体育的含义之一。

体育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各项体育赛事和运动项目中,学生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配合默契,才能够赢得胜利。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他们能够学会互相尊重、相互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在团队中发挥出他们的种种优点,达到团队协作所需的各种素质。

体育不止于体育,还包含更多更深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了解和体验人生的真谛。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也可以学会如何获得胜利。

当他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他们需要学会不气馁,学会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经验。

当他们在体育赛事中取得胜利时,也需要学会谦虚和自省,明白自己成功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途径,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成为一名真正有品德和理想的人。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育健康促进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育健康促进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育健康促进社会实践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而体育健康促进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能够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

首先,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往往需要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比如登山、徒步、植树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压能力。

同时,体育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共同克服困难。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如何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目标。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此外,体育活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按时按量进行训练,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困难。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律意识,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自律意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让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努力奋斗,追求更好的自我。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育健康促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律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和家长应该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让我们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为他们的未来加油!。

从辩证发展角度我国如何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从辩证发展角度我国如何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从辩证发展角度我国如何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作者:岳文浩来源:《卷宗》2019年第07期摘要:自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疯长那一刻起,各界对于我国是体育国还是体育强国的争论风起云涌。

本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从体育强国目标的科学内涵入手,对实现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辩证发展我国举国体制的实行,到奥运会一步一步取得的辉煌成就。

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取得的金牌总数第一次超越了美国,俄罗斯和其他的几个大国。

从中看到我的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国体育事业正在蓬勃的发展。

但是要想继续的发展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问题,事物要想继续的保持好的状态发展下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不仅仅是目前看到的一些方面的成就。

随着奥运会我国取得的一次次的成就,社会上对我国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方面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其中我国的举国体制也受到质疑,虽然有一些国家也在尝试着学习我国的举国体制,但是就我国而言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证实。

1 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科学内涵首先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就只是一个“大”字和一个“强”字的区别,从这两个字来看大字就是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它的口吻听起来比“强”要弱,没有那么强烈和鼎盛的意思,他只是相对于比较的事物而言,而你所选择的事物的范围是比较多的不一定会有强烈的要求。

而“强”字是相对于弱字而言的,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烈的比较色彩,在我看来体育大国就是相对于之前的成就有所进步,体育强国是带有鼎盛之意的,是达到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地位。

我认为体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达到一个相当好的水平,不仅仅是竞技体育方面还包括社会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甚至是家庭体育和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都达到一定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间联系
社会体育是指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亦称大众体育。

国内外经常提到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或医疗体育均可属此范畴。

而学校体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环节。

如果二者能有机结合,必将推进学校与社会双方全民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的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资源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

构建一个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新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补
1.1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一体化:
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学校的体育场馆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体育教师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日渐突出。

因此,明确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探索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地“双向参与”的途径,克服影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中的各种障碍,密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对于促进学校的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互相弥补,从而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双赢的目的。

1.2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
学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校和社会间相互的体育交流已经存在,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这种交流还处于无意识、无组织、无正确引导的状态,不是学校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施,而是被动、没有明确目的、偶然地开展着,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指导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虽然已经包含了大多数的体育知识,不管是学习掌握也罢,还是介绍了解也罢,学校体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涉及到的面已经很宽了,但也有很多在社会上存在的群众体育项目我
们并没有涉及到,而且这些项目在民间很普及,像轮滑、空竹、民问秧歌舞、腰鼓、集体舞蹈等等。

1.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补: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空间维度上,学校体育一般局限于校内,社会体育则将体育的作用力延伸至锻炼者的生活区;在时间维度上,学校体育仅限于学生的学习期间,社会体育则将其扩展到余暇时间;在价值维度上,学校体育大多通过制度作用于学生,社会体育则通过人的意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丰富余暇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学校开放,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营造一个大环境和一个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锻炼的新局面。

1.4 学校体育社会化与社会体育学校化辨识:
学校体育社会化,体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学科,任何理论和模式都必须能够付诸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以系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这三个纬度来认识学校体育是符合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和逻辑学的有关原理。

学校存在于社区中,因此学校体育对于社区体育具有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

社会体育学校化,社会的进步,必将使社区体育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该发展与学校体育兼容就是指,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社区不应重建和重购。

而应主要发展学校没有的、学校和社区都急需的体育设施,必要时社区可把用来发展的资金融人到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当学校规划新建体育场馆时,社区可提供计划用地给学校,共建共用。

学校体育力量是现成的、雄厚的,社会体育“学校化”要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尽可能借用学校体育力量进行培训、组织和指导,以使活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取得有益于身体锻炼的价值,真正达到活跃气氛,吸引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2 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际应用。

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及认识论与方法论原理,任何理论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二、改变观念,创新方法,推进政策法规的执行。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观念,
观念是人对事务的一般看法。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做法。

对于普通人来说,观念决定个人的行为;对于管理者来说观念意味着决策与执行。

对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封闭保守的观念,必须更新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工作方法。

三、加强联系,建立组织机构。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横向联系,使这两个部门的相关工作很难协调。

四、积极宣传,贯彻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思想。

社会与学校搭建起了体育健身合作的平台以后,相关部门及有关责任人要广开思路,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媒体工具,也可以通过社区大会,讲座、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方式,就广大社区居民所关心的健康知识,保健常识,生活习惯,锻炼方法,现代社会审美观等营造出强大的社区健身文化氛围,摒弃落后的颓废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如“法轮功”这种借健身为名的反动组织的蛊惑聚赌等不良习惯;建立新型的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强化全民族的健身意识,遵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

参考文献:
[1] 常胜,《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的对策研究》,学术研究,2011.6
[2] 方新普,《论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补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3] 范海荣,范鸿雁,《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辨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6
[4] 陈珍喜,《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一体化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09.3
[5] 张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对策及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6] 任重,《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探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