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翻译策略

文化语境 的意义 ,文化 预设 的合适性要求预设要与文化语 境 紧密结合 。在 翻译 中即是 指译 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语段 具有必要的社 会合适 性必须满足 的条件 ( li o d i ) fi t cn io 。 ec y tn 语言 的意义与文化语境关 系密切 ,文 化预设 的合适性 的一 个重要依据是文化语境 。 而翻译是一个双重交际的过 程。 在 第一重交际 中, 译者和原文作者构成 了交际双方 , 译者作为 精通 原语文 化 的读者 要 寻找与作 者原 文相 匹 配的 文化语
的研究和学习 。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文化人 。因而摆在科技 英语 翻译教学者面前 的难题是 : 如何针对文化预设 的特点 ,
在 科 技 英 语 翻 译 教 学 中融 人 相 应 的教 学 策 略 来 有 效 地 提 高
针对单个句子 , 而且 针对语段 。这是指在一个语段 中 , 前一
个语句的预设起着 限定后续语句 范围的作用 。文化预设 的 合适性有助于译者在翻译 中正确选取词 汇和组 织语段 以期 在双重交际中达到译文所应 表达 的效果 。文化预设的共知
奈达 ( ia 指 出:文化 预设指一定社 会中被人们所共 Nd ) “
识但 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 和理念 。这种潜在形式 为 生活在同一社会 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 即是指在 日常交 际 中讲话者 在讲话之前 和讲话过 程 中对受 话者 的社会地位 、 受教 育程度 ,对将要谈论的或正在谈论 的话题 已经掌握多 少知识和信息所作 的假设 。何兆熊归 纳了语言学家们对文 化预设的理解和定义并指 出,他所归 纳的三种理解 和定 义
翻译中的文化取向问题

翻译中的文化取向问题作者:巨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文化无处不在,文化渗透在各个领域,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是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译者总是要在文化偏向的问题上斟酌再三,既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本的意图,又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偏向哪一种文化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译出优秀的译本,本文试图剖析文化取向的内涵、基本结构和影响因素来让译者对文化取向的选择有一个更深的思考,从而让自己的译文更加精致。
关键词:翻译;文化取向;译者作者简介:巨瑾(1988-),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一.文化取向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增进的时代,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加深认识和理解的纽带,肩负着巨大的时代使命。
要了解外国文化,首先就要理解它的文字,那么译者就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译者的翻译,能够让不懂外语的读者也能了解到外国的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想。
在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又要让读者易于理解,这是译者们需要好好平衡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就引出了文化取向。
文化取向,顾名思义,就是文化偏向,就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偏向于哪种文化。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正是由于国家之间的这些文化差异,才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取向。
翻译中存在两种文化,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源语文化就是原来作品所使用语言的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
原作是法语写的,那么它反映的就是法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法国文化。
译语文化就是翻译后的作品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当然它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
翻译后的作品是中文的,那么它代表了汉语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
基于文化意象的文学翻译论文

基于文化意象的文学翻译论文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重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按照符合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预期的预设实行文化意象重构。
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对自己头脑中储备的文化预设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同时要努力提升自己对译入语文化的了解和把握水平,其次要具备双文化水平。
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闹天宫》反映的是孙悟空大无畏的叛逆精神,为中国人所乐道。
不过该书在被译成阿拉伯语时成了“大闹天堂”的意思,结果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感。
因为在阿拉伯国家的观点中,天堂是至高无上的圣洁之殿,岂是能够大闹之地。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心理和性格、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范式、审美倾向、文化取向等。
每一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也会异彩纷呈。
译者要根据自己头脑中的预设知识对作者预设的信息实行推断和填补,从而做出合理的解读,并对译入语语境实行准确把握和重构,以恰当的方式让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文化交流和交际的目的。
二、文化预设重构的途径从文化出发的翻译一般采取归化和异化的方法。
归化法能够让读者比较自然地接受熟悉的“本土文化产物”,而异化法能够让读者对外来的“异国他乡的新事物”产生兴趣,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
比如,傅东华翻译的《飘》,其译本采用的就是归化的手法,为了让中国读者容易接受,使作品深入大众,把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姓名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姓氏,译成了“郝思嘉”“白瑞德”……并解释说归化手法的“目的是忠实于全书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另外,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时所确定的翻译目的就是传播源语文化,让中国的文化更广泛全面地被西方所了解,同时也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因而在其译文中较多地应用了异化的手法。
让喜欢新奇勇于探索的西方人对神秘古老、包罗人间万象的中华经典产生兴趣。
在对文学材料处理时,译者要考虑到两种文化所涉及的具体语境,从文化态势、主体区分、言语对象、表现手法、语用效果、翻译质量等方面综合把握。
探究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预设

误相比, 它更 具 有 隐蔽 性 , 不 易被 觉察 。 致 目标读 者 更 导 产生 更为 严重 的理解错 误 可见 . 任何 从事文 学翻译 的人 必须 对文化 预设保 持应 有 的警 惕 , 重视其 潜在 的影响 。
身所包 含的特殊 内容 、 表达 方式 和文学 样式有 关 译 者在
疑 . 样 的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往 往 会 误 导 读 者 由 译 者 文 化 预 这
设 所 产 生 的 错 误 在 翻 译 中 更 具 有 危 害 性 .因 为 和 语 法 错
做 好文学 翻译 并不 是一件 容易 的事 .即便 是一 个精 通 外语 的人 . 也未 必能借 助工具 书译好 文学作 品 这是 因 为文学作 品本 身具 有很 大 的特 殊性 .而 这种 特殊性 不仅 与创 作者 的 时代 、 格 、 性 写作 风格 有 关 , 与 文学 作 品本 更
2 文化预 设及其 对文 学翻译 的影 响
所谓 文化 预设 . 即基 于某种 文化 而产 生的 , 被人 们普
遍 接 受 并 应 用 于 日常 生 活 中 的 , 事 物 存 有 的 潜 在 预 想 、 对
信仰、 观念等 。 些预想 、 仰 、 这 信 观念 等几乎 未被人 们描述
或 界 定 只 是 因 为 它 们 在 日常 生 活 中 太 基 本 、 显 而 易 见 . 太
不同。 文化预设 作为 特定社 会产物 . 很大程 度上 也会反 在 映特 定科 技 和经济 水平 如 2 0世 纪初 . 当中 国学者 大规 模地 将西 方文 学介 绍到 中 国大陆 时 .很 多译 者对 西方文 化并 不是 很熟悉 . 会在 翻译 中受 文化 预设 的干扰 如果 就
翻 看 早 期 的 西 方 文 学 译 著 . 会 发 现 “ s ro 一 词 被 很 就 r t om” e 多 译 者 译 为 “ 待 室 ” 殊 不 知 , 确 的 译 文 应 是 “ 所 ” 接 , 正 厕 、 “ 生 间 ” “ 手 间 ” 英 语 中 . 待 客 人 的 房 间 一 般 叫 卫 或 洗 在 接
文学翻译中原语文化预设与受众定式思维考量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蕴含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缩影,反映现实生活和文化背景。
而文学翻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促进各国文学思想、语言艺术、道德习俗等文化交流与传播。
原语文化预设和受众定式思维是文学翻译过程常见的要点难点。
原语与文化关系密切,某些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隐含于原语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原语读者无需解释便知晓其含义及道理。
但是由于译语受众对其直译内容存在与自己本地文化相应的定式思维,缺乏原语预设的文化知识,容易产生阅读障碍甚至误解,“翻译时既要注意文化差异,又要尽量传递文化信息”[1]。
考虑受众定式思维对文学作品中原语文化预设的翻译帮助极大,从而更能确保翻译的信度与效度,得到译语受众认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里的文化预设和定式思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探析文化预设和定式思维在文学翻译中对语言生成和理解过程所起的作用,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
一、原语文化预设与受众定式思维(一)原语文化预设预设指在句中真实性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推论或命题,主要作为该句子适当使用的某种前提条件[2]。
即说话者在说话前预先设定的内容。
主要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包括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反事实预设、词汇预设、结构预设和语音预设等,语用预设包括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行为预设、文化预设等[3]。
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
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4]。
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化预设,类属于语用预设,是利用人们的原语知识并将之作为生成和理解文本的前提。
预设的文化知识体现在原语中,没有附加解释,而是作为预先假定的人们共识的内容。
文学作品中文字传达的信息除了表面的语言意思,还包括一些非语言内容,如叙述语境和背景文化等。
当原语中相关文化因素为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文学翻译中原语文化预设与受众定式思维考量林佳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语言与文化、思维相互依存,译介文学作品中的原语文化,常囿于译语受众的定式思维,易产生误读误解现象。
字幕译者工作模式研究与角色定位

字幕译者工作模式研究与角色定位 收稿日期:2020-03-23; 修订日期:2020-04-27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中的基督徒国王群像研究”(20SKGH091)作者简介:刘大燕,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雪梅,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刘大燕, 张雪梅(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摘 要:字幕翻译是视听翻译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工序复杂,参与人员多。
字幕译者作为主创人员,工作模式有字幕制作人模式、字幕译者模式和功能整合模式。
以全球视角,基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结合字幕翻译理论与行业实际,剖析这三种模式的分工区别、利与弊、在技术与语言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肯定功能整合模式的作用与“字幕翻译多面手”的角色定位,揭示业界在分工与协作方面的动态发展趋势。
关键词:字幕翻译; 时间轴; 通用模板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2)01-0100-06字幕翻译(subtitling)是视听翻译(audiovisualtranslation)的主要模式之一。
自电影诞生起,电影公司一直想方设法把影片中演员对白的意思传达给观众,字幕翻译应运而生。
字幕翻译最早源于欧洲,默片时代以“插卡字幕”(intertitle)的形式出现,是现代字幕的前身,因类似报刊小标题(subtitle)而得名[1]3。
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字幕(subtitle)这一称呼便沿用下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称其为字幕(title),指影片画面正下方的文字,依画面顺序显示,说明演员对白的大意,与演员动作同步[2]。
这种为影片配文字的工作叫作字幕翻译。
卢伊肯(Luyken)等认为字幕翻译也包括歌剧唱词的字幕翻译(subtitling),二者皆保留原始对白或唱词,同时把书面译文添加到屏幕上[3]。
字幕翻译类型较多,以语言、技术、受众和专业性划分,有语内和语际字幕翻译、内嵌式和外挂型字幕、为普通或特殊观众制作的字幕、专业和业余字幕翻译等[4]。
文化预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研究

文化预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探究关键词:文化预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翻译;英译;文化差异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越来越感爱好和关注。
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也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本身就受到文化预设的影响,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中,文化预设也务必被充分思量。
本论文起首从文化预设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文化预设的观点、影响因素和作用,并强调了文化预设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随后,本论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预设在文本翻译中的影响。
在文化预设的影响下,文本翻译者屡屡会出现词义理解的偏差、误解对方文化及语境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文本翻译时,应该要加强对文化预设的熟识和理解,以便缩减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干扰。
随后,本论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预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系。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主要依靠口头传承的方式,因此在文本中,往往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差异。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时,务必要特殊注意文化差异问题,以便防止翻译出现错误或不当的状况。
在详尽探讨了文化预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之间的干系后,本论文基于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总结了翻译中的短语翻译、文化故事诠释和思维方式翻译等多个方面需要思量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论文从文化预设的视角,从多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探究。
通过探讨文化预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系,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案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有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卫、传承和普及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贡献。
在探究过程中,本论文还发现,除了文化预设之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进行文本翻译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干系也需要特殊关注。
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以《朝花夕拾》德译为例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Yu yan wen zi27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以《朝花夕拾》德译为例○刘品秀(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摘 要】 预设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原文中蕴含的语用预设信息如何在译语文本中得到传达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语用预设角度研究翻译策略和方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本文以《朝花夕拾》(汉德对照)为语料,共收集其中127个含有语用预设信息的词、词组、句子及其德译,总结归纳了语用预设的七种翻译方法,其中解释性翻译、直译+文外补充式解释和近义替代是运用最多的三种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对语用预设的合理评估和处理有助于对源语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并使译文更趋完善。
【关键词】 语用预设;……《朝花夕拾》及其德译;……翻译问题预设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
弗雷格认为,说话者在说话前必然会对听者的信息接收情况进行预设,即表述中的某个词必定意有所指,且属于对话双方共有的认知范畴。
随着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1973:193)提出的推理关系理论,预设进入语言哲学的研究范围。
语言学界对预设的研究开始于语义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预设不仅存在于语义层面,其语用意义也不容忽视。
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使各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源语文本基于源语文化语境,原文作者及其读者处于共同的文化语境中,享有诸多共同的语用文化信息,此类信息蕴含在源语文本中不需明言,形成了语用预设。
要将源语文本翻译成目的语文本,译者不能回避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并不享有共同的文化语用信息这一事实,这些蕴含的预设信息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传达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拟首先阐述语用预设及其翻译问题,然后以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德译为例,探究语用预设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翻译和汉德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语用预设及其翻译问题(一)预设与语用预设《杜登词典》(1994:2610)对预设的定义是“默示的前设、先设”(stillschweigendeVoraussetzung)。
中国神话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研究——基于文化预设视角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32中国神话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研究——基于文化预设视角廖 颖 刘启晗(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摘 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强。
影视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动漫电影,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字幕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有效提升翻译质量,译者应注重文化预设视域下中国神话故事翻译。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预设;字幕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73-03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神话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崭新高度。
神话作为最重要的人类文化成果之一,体现了先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理解,其研究对当代的历史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体现,是在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民间脍炙人口,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文学素养,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文明图腾之一,也是中国的文学艺术瑰宝。
《围城》中的语用预设及其翻译

际语境敏感 的,与说话 人的态度、信念和 意 图相关 的预设 《 围城 》英译本受 到了西方读者 的一致好评 。该英译本不 关系 。语 用预设不仅 能反映 出一些 语句命题 的语义关 系, 仅准确 地传达 了原作中 的内容 ,还结合 目的语读者特 定的 更多地 反映 出言语 在不同 的语境 中具有 的语 用意义 。美 国 语 言 和 文 化 背 景 知 识 ,灵 活 运 用 各 种 翻 译 方 法 对 语 用 预 设 学者G o g u e e r e Y l 将语用预设 定义 为:说话者在发话前 假定 做 出恰 当 的 处理 ,成 功 地将 预 设 信 息 传达 给 目的 语 读者 。 的,听话者已知的与语境密切相关的某种信息 。 二、 《 围城》 中的语用预设 主要有两大特 征 :共 知性 和合理性
享 ,且单纯 的直译会使 目的语读者难 以理解 原文 ,译者可 以采用意译法将 原文 的主要内容传达给 目的语读者 。 ( )自己冒失寻衅 ,万一 下不来台,反给他 笑。闹了 4
出去 ,人 家 总说 姓 方 的饭 碗打 破 ,恼 羞 成怒 。
I h r k d o n i t s a t q a r 1 a d f e i e g i g n o t r a u r e n s
f1 or 0 t av t i but as o n u Wi h or1 tr n . w al i t ne s t w d e ds Not e: A a u a11 pl e by o p g me su Y ay d f ur ers ns o wit h
设信息 的对 等 。当原 文 中语用 预设信息在译 文 中无法重现 和共享 时,语用预 设信息 的缺 失无疑会 带来理解障碍 ,进 而使译文 读者不 能像 源语言读 者那样很好地 理解和欣赏 该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预设探究

话 就是 预设 了我们 附近有个 门存在 , 在 的状 态是 开着 门现 的, 你也知道我让你关 的是 哪个 门 , 你也有能力胜任这 个工 作 , , 的“ 否则 我 命令 ” 就毫 无意 义。恰 当性 概念使 语句 跟 语 境发生联 系 , 语句的恰 当性通 过类型 的交 际准则制 定出
peu psin 和语用预设 ( rg a cpeu p io ) rspoio ) t pam t rsp o t n 。 i s i
一
进 了一步 , 涉及说话人及 听话人 。但具体如果理解 预设 , 人 们的观点还有分歧 。语 言是 文化 的组成部 分 , 它受 着文 化
的影响和制约 , 翻译过程 中 , 者对某段文字理 解 的正确 在 译
人心 目中, 只有 对真正 感兴趣 的 情况才 会去 s d , 且准 t y而 u 备为之付 出时间 、 精力等 。所 以 We1 m k td ft aeas y0 给 1 u i 人 的印象是说话人真 的会去研 究 ( 事的可能 性 ) 而且往 某 , 往会给 一个 基 本肯 定 的答 复。要 是你 回答 外 方说 WeU m k t yo i 可是过 了一个 星期没有答复 , a eas d ft u , 对方会认为 你不守信用 。 再 比如 , 一个人对 某人说 了许多话 , 或反复重复一个 意 思, 对方也许会说 :ht l 1w n t ha. T a ̄a ato er如果译成 “ l 这就 是 我想 听到的全部 ” 那原话 的语气—— 即语用 目的— —根 , 本没有译 出来 。这样 的汉译会使人认为对方很满意此人说
置原作者和读者的预设 于 自己的预设框 架之 下 , 图实现视域的融合 , 达 出原语 的真 实含 义。本 文主要 分析 英 试 传
从关联顺应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文化预设的翻译

从关联顺应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文化预设的翻译王芳珍【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对原语中的文化预设进行正确的解读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关联顺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既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顺应选择的过程.用关联顺应理论解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预设现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02【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关联理论;顺应理论;文学作品;文化预设【作者】王芳珍【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语用学是语言学中历史并不是很长的分支领域,然而,由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出发研究翻译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预设的概念。
预设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
预设,也称“前提”或“先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
文化预设是指人们所共享的隐含的假设、信念和观点,无须描述或解释,而这种文化预设已经成为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1〕。
简言之,文化预设就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即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
由于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而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2〕正如何自然(1987)所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故反映思维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预设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译者对句子乃至整个话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
由于预设与语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任何预设现象都应该借助语用研究的方法加以解释。
关联顺应理论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模式。
在关联顺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既是寻求关联,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Dan Sperber和 Deirdre Wilson(1986,1995) 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为认知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翻译中文化预设的三种特性

论 翻 译 中文 化 预 设 的三 种 特 性
李 捷
( 天津 财 经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津 3 0 2 ) 天 02 2
摘
要 :语言是文化 , 翻译是 文化 意义 的传递 。文化预设作 为潜在 的观念选择 , 影响着译者对于翻译文本 的解读。
文化预设 的不可避免性、 复杂性和 历时性, 导致 了翻译 过程 中的文化误译。把握 文化预设 的三种特性 的关键在于 应用跨文化 的观点, 在原文本与译 本之 间进行 文化的沟通与互换 。
21 0 0年 1 月 1
NO V.2 0 01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 N LO I N I NV R IY ( O ILS IN E ) O R A FT A J U IE ST S C A CE C S N
第 1 2卷 第 6期
Vo. 2 No 6 11 .
同 的文化 符号 , 一旦 被提及 , 他们 就能毫无 困难 地理解 这 些文化 符号 。也 就是 说 , 念 是人 们 形成 文 化 预设 观 的关键 。在接 收新信 息 之 前 , 们 的大 脑 中 已经存 在 人 着 固有 的文化 预设 , 它们 作 为先知 而存在 , 这些 先知是 新 信息 的前提 。 由于文化 与翻译 有 着非 常 密 切 的关 系 , 属 于文 隶
p o s s,He v n d s o e ”, rpo e a e ip s s “Hu g rb e d ic n e t n e re s d s o tn —
预设的引发 , 既可以是语言因素 , 也可以是非语言
因素 , 如背 景 因素 、 化 因素 等 , 文 这些 都 是 译 者非 常 感
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文化观

新文学 的先河 。在这期间有个特别重要的现象 , 就是大量 的 西方文学作 品及学术理 论被译成 中文 , 其后果之体系 的建立 。
2 .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翻译文化观的建立 人类 的翻译历 史悠 久,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的希 腊荷马史拉丁语译作 , 而到 2 然 0世纪 5 0年代之前一直都是 翻译 的语文学研究阶段 , 人们 把翻 译活动看作是灵性和悟性 的体现 , 者需要有 天赋的文学才华 , 译 对翻译 问题 的探讨也 只是徘徊在经验主义层面 。在这之后 , 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 观逐步兴盛 。英 国的卡特福德 ,法 国的乔治 ・ 穆南 ,美 国的 尤金 ・奈达等人 从语 言学的角度对 翻译进 行 了系统 而深入
言各 自特有的文化积淀使这 一活 动变得异常复杂 。 从翻译 的 内部层面来看 , 不仅要 为原文语 言找到 比较准确 、 贴切 的对 应 词句 ,还要关注语 言中的文化信 息及传达 问题 。 从翻译 的 外部层 面来看 , 我们 不能忽视其人文性与社会性 的一面 ,社 会 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 的组织 , 翻译方法 的选择及译文传播 等 都具有制约和影响 。因此 , 究翻译对于文化 的意义和影 研
随着全球化进程 的加快 , 不同 国家或 民族之 间的交往 不 仅 发生在经济领域 , 出现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当今 还 在 跨 文化 交流的时代 , 翻译对推 动文化的多元走 向, 实现世 界 各 民族 文化的共存 、 交融 和发 展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何 任
翻译 活动都是在一定具体 的社会 环境 、 历史及文化条件下进 行 的,文本 的再创作也会 多少体现 译者的思维方式 、 文化立 场及 价值取 向等 。 翻译活 动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变 , 两种 语
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文化观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影响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摘要: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跨文化一、”互文性”的提出及概念“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文论家克利斯特瓦于1969年首先提出来的。
”互文性”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
首先,就文本的关联属性而言,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 它存在于自己与他文本的关系之中。
其次,就文本的构成特性而言,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共存兼容与错综相交。
作为漂浮的能指而在不同文本之间流动着的那些话语成分, 诸如典故、语词、句子等等, 导致文本形成”文中有文”的现象, 文本因此成为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
最后,就文本的生成方式而言,文本来自模仿、改造与转换。
莎士比亚的名剧《王子复仇记》中王子哈姆雷特(hamlet)在得知他叔叔暗杀了他父亲,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他母亲为妻后那句痛不欲生的内心独白就一再受到戏仿。
二、”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译者的三种角色译者不仅仅只是翻译一部作品,由于“互文性”的存在文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部作品肯定存在着对于其他作品的涉及,不同的人对于作品还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对译者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挑战。
译者有着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扮演了三种角色:读者,阐释者和作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待译作品的读者。
其次,他又是一个阐释者,因为翻译出来的文字是基于他的理解之上的。
最后,他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因为译文只有通过他才能得到完成。
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即改写、完成和阐释。
“文化预设”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

①“文化预设”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高查清1,曹 军2(1.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文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2.合肥师范学院 英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预设”是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文化预设”是一定社会中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共同的信念和观点。
一般情况下,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包括其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都会有别于源语读者。
所以,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不会出现的交际障碍,却可能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拦路虎。
为达预期翻译目的,译者必须要考虑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译语读者对异域文化在理解与接受上可能出现的困难,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特殊文化蕴含词句的处理以及译名的处理等方面,都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文化预设;翻译策略;文化蕴涵;译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8)03-0070-05 翻译之所以会产生并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有不谙外语的读者/听者的跨语言交际需要。
如果译文不被人理解或者接受,翻译的目的便没有达到,翻译也失去了存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考虑读者因素的译者不是好译者,忽略读者因素的译文不是好译文。
实际上,完全不考虑读者因素的翻译并不存在,只是在原作(者)、读者、委托人等几者之中,译者优先考虑的是谁或是什么而已。
如果优先考虑原作(者),那么译者当竭尽全力译出忠实于原作(者)的文本;而如果优先考虑读者,那么,译者势必就要尽量顾及译文读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背景、年龄段、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的阶层等所有和读者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与一个概念密不可分,即“文化预设”(cultural presupposition)。
一、“预设”与“文化预设”早在1892年,德国学者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即在他的论文《含义和所指》中提出了“预设”这个概念:“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或复合的专有名词有一个意谓。
语用预设视角下《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翻译策略探究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 掌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e i T V U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3 4 , No . 9 S e p t e mb e r . 2 01 4 , 0 8 9  ̄0 9 0
验。 二、《 海上 花列传》 中的语用预设 共知性特征及其翻 译 处 理 ( 一 )《 海上花列传 》简介
中国古典名著 《 海上花列传 》( 以下简称 《 海 上花》 )是 清末韩邦庆于 1 8 9 4年 出版的一部长篇吴方言小说 。是一 部 描写上海妓女家生活 的优秀小说 。鲁 迅视 它为 “ 狭邪小说 ” [ 1 1 n 的压卷之 作。胡适 曾为它作序 。张爱玲更是对 《 海上 花》情有独钟 。可 见此 书文学价值之高 。然而 ,由于 《 海上 花》 用 吴方言写成 , 这使它在 中国范 围内的传 播也颇受羁绊 。 该书第一 章和第 二章 的英 译文在 张爱玲 生前于 1 9 8 2年在
语用预设视角下 《 海上花列传 》
英译本翻译策略探究
,
闫常英
( 1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 学院,湖南 长沙 4 1 0 1 2 8 ; 2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 系,安徽 池州 2 4 7 0 0 0 )
[ 内容提要]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复杂 的语 言现象 ,在传递信息和 言语理解中有着不可忽视 的重要 的意义。语 用预设在翻 译活动中的借鉴价值尤为宝贵 。本文 以清末韩邦庆 的 《 海上 花列传》为例,归纳分析 了英译本 中涉及 语用预 设的翻译策略 ,探讨 了将语 用预 设与翻译理论与实践交叉研 究的意义。以期为翻 译方法的研究打开一个新 的视 野 。 [ 关键词] 语用预设 ;翻译策 略;语境 ;背景知识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4 )0 9 — 0 0 8 9 - 0 2 人们在 日常的会话交际或写作 中, 通 常会有意识地省略 些信 息。 这些信息交 际接受者可 以根据特 定的语境推测 出 来 ,或者信 息被假定为交际双方所共知 。目前语言学界还未 给对预 设做出一个较为公认 的定义 。 预设又被 称作前提、前 设和先 设,一般用来指说话者在交 际时所作 的假 设 。 预设最 早是 由德 国哲学家弗雷格于 1 9 8 2年提 出的 ,对预设 的研究 起源 于哲 学界。自 2 0世纪 6 0 、 7 0年代 语义学的蓬勃发展 以 来 ,这个概念引起 了语言学家 的兴趣 ,语言学家们开始把它 作 为一种 语义关系来研究 。随着研究 的深 入,语言学们家逐 步意识到 ,预设 与说话者 自身和语 境都有着 不可分 割的关 系,故而又提 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 。 预 设 与 翻 译 中的 文 化 语 境 因素 预设在翻 译 中所 起的作用 主要 体现在文 本意义 上的传 递。但意义却是纷繁复杂 的,需要 译者运用合理 的思维在相 关的语境中进行推理才能获得合适 的意义 。 有时 同一字眼所 表 达 的意 思在不 同语境下 大相径庭 。这就 要求在翻 译文本 时,应将文本 置于作者的视域之下 ,应考虑语境 因素 ,分析
基于诺德文本分析模式论语用预设的翻译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作者简介:曹明珏(1992-),女,云南昆明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在读,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研究。
基于诺德文本分析模式论语用预设的翻译曹明珏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语用预设作为未用语言表达出的信息隐身于文本中,与众多文内外因素联系紧密,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基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从功能和忠诚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妥当处理不同类型的语用预设。
关键词院文本分析语用预设翻译功能忠诚文学翻译一、引言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崛起于20世纪80-90年代,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1]249诺德(Christiane Nord )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2]63。
其著作《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便是以功能加忠诚的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以翻译为导向的普遍适用的文本分析模式。
关于该模式的普遍适用性仍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不影响它成为经典的文本分析模式。
本文欲以该模式为基础,从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出发,结合翻译实例探讨语用预设的翻译问题。
二、功能与忠诚理解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并用它指导翻译实践的前提是清楚诺德所谓功能和忠诚的意义。
诺德所指的“功能”可概括为“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2]63。
从交际的角度看,译文“按预定的方式运作”是指目标文本对其接受者产生预期效果,即目标文本接受者做出预期中的反应。
诺德虽把实现文本功能视为翻译的最高目标,却也不是唯一的标准,若没有源语文本就不存在翻译[3]30-31。
诺德坚持的是功能加忠诚的理念。
“忠诚”不同于“忠实于原文”的“忠实”。
“忠实于原文”指的是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间的关系,而“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2]63。
译者单方面对其余各方负责:译者有责任确保没有人被欺骗,诺德将这种责任称为“忠诚”。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文化预设的处理——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文化预设的处理——以《红楼梦》的杨
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杨丽华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2
【摘要】《红楼梦》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根据奈达文化分类法,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比较分析两译本对文化预设的处理:杨译本倾向于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霍译本则倾向于消解原文的文化预设信息,两译本不同的处理策略主要受到译者文化心理、社会文化语境和赞助人的影响.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杨丽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以等效原则论汉语俗语的翻译——以《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J], 黄媛媛
2.都云作者痴,谁解痴中味——《红楼梦》“痴”字在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再现 [J], 梁颖
3.《红楼梦》中酒文化的翻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J], 曲秀莉
4.汉语成语英译研究——以《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J], 朱锦霞; 朱长贵
5.汉语成语英译研究——以《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 [J], 朱锦霞; 朱长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看翻译的本质摘要本文分析了文学及文学翻译的定义,同时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译者拥有较高的主体地位。
但在译者主体性得到极大张扬的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应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艺术论者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译者的受动性,因此艺术论不是对翻译本质的最好解释。
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分析,译者既要保持其主动地位又要受到一些因素限制,因此,翻译的本质应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本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翻译理论家们不断研究翻译的性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有关翻译理论的争论中,最激烈的当属科学与艺术之争。
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浓厚,就文学翻译来说,译者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得以更加完整的发挥。
那么,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翻译本质论下的译者主体地位如何?怎样的译者主体地位更适合文学翻译的要求?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同时,翻译本质的确立更有助于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文学译本。
一文学及文学翻译辞海中对文学的定义如下:“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通过作家的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人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某种发现和体验,因此它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
现代文学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文学翻译,即对国外文学作品所进行的一种文字转换活动,用译语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与风格,并让译文读者能拥有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更强调对原文作者思想的再创作性表达,力求译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译者主体性分析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谢 梦1 涂 靖2(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
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1.1 文化的界定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
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
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
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
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
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
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
”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
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
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
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
且看例(2):(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
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
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
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
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
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
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
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
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
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
如: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V ol.20 N o.1Jan.2006Ξ收稿日期:2005-11-21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
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3)Oh ,how she regretted it all.She had often heard of people cutting off their noses to spite their faces but here to fore it had been only a figure of speech …(G one with the Wind P156)(3a )(傅东华译)啊,这种事她如今是多么懊悔!她常常听见人说吞了毒药去药老虎的话,总以为不过是一个比喻,现在她才懂得这话的真正意义。
(3b )(何碧译)哦,她多后悔这一切啊,她过去常听人说“害人终害己”,总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现在她才真正明白了这话的含义。
英语与汉语不同的文化预设使译者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原作中的划线部分是一个成语,意为:to do s omething to one ’s own disadvantage because one is angry ,即“因生气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3a ):汉语的文化习俗中没有这一说法,汉语读者读后不知所云,因而无法接受这样的翻译;(3b ):虽然字面上不能对号入座,但基本上折射了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且用读者能够接受的习语付诸表达,因而使读者琢磨出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3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须以“文化”的存在为前提。
我们认为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体现在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三层面。
3.1 完整性文学作品的意向读者一般为本族语者。
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无须赘言的文化信息,就是文化缺省。
缺省的文化信息没有出现在话语中,但可通过特定语境激活,为意向读者所理解并接受。
因文化差异,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
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信息容量,有效地在译作中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尽可能保证目的语读者与原作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准确判断缺省的文化信息是否应补全。
目的语读者已有的文化体验,即文化预设可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文化信息存在两种关系:对于部分文化缺省,译者为了保持译作的简约美和含蓄美,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进行适当处理。
若目的语读者了解该文化信息,译者可省略之,以保证译作的简洁清晰;若目的语读者从未接触该文化信息,译者须适当补充之,以保证目的语读者了解原作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体验能有效补充译本中缺省的文化信息。
(4)I suspect she might be right and I wrong ;but I w ould notponder the matter deeply :like Felix ,I put it off to a m ore conve 2nient seas on.(Jane Eyre.ch.6)(4a )我想,也许她是对的,我错了。
可是我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只好把它留到以后有机会时,我会仔细想想的。
(长春版《简・爱》:48)(4b )我疑心也许是她对,是我错了;可是我又不愿意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象费立克斯一样,我把它留到以后有便的时候再去思考。
(上海译文版:51)(4c )我怀疑她是对的,而我错了,但我不想把这问题深究下去,也象费立克斯一样,把它暂且搁下,将来再说。
(脚注—费力克斯:《圣经》中一遇事拖延的法官)(人民文学版:66)(4a )没有将Felix 译出。
Felix 是文本中重要的文化信息,该文化信息没有传递,这是漏译,此翻译没有到位。
(4b )给出Felix 的中文意思,但是汉语读者还是非常迷惑:“费力克斯这个词为什么出现在这里”?“这个词的语用功能是什么呢”?(4c )不仅解释了Felix 这个词,且对该词进行加注,让汉语读者更详细地了解该文化信息,因此该译文最为完善。
文化预设成功地消除文化默认所带来的困惑,但原作则无须加注,源语读者了解Felix 是《圣经》中一个遇事拖延的法官,他们已有的文化体验会帮助其轻松理解文本。
3.2 有效性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文化现象会有不同理解(此为重译的意义)。
然而,多种理解并没有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
文学翻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译者对同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差异。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能理解且接受因译者不同的文化认同而演绎出的不同译本,文化预设的历时性就是文化预设的有效性。
下例中,三种产生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对《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中的同一句话有不同的处理:(5)“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5a )“Y ou are my Ulysses ,I am y our Penelope ;though notactually leading a married life ,how can it be said that we are not husband and wife.”(Herbert.A.G iles ,1908)(5b )“Y ou are the wanderer and I the longing wife at home ;but even though we cannot be together ,we remain husband and wife.”(Y ang X ianyi and G ladys Y ang ,1981)(5c )“Y ou are like a way farer ,and I am the way farer ’s wife ,but yet though the lute and harp are left long unplayed ,no one can say they do not harm onize.”(Dennis C and Victor H.Mair ,1989)(5a )中,译者G iles 为了将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将汉语“琴瑟”意译为“husband and wife ”,将该词异化是期待能更好地为西方人所接受;而且将“征人”与“荡妇”译成“Ulysses ”(尤利西斯),“Penelope ”(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2),西方读者对“征人”、“荡妇”并不801长沙大学学报 2006年1月熟悉,但是了解“Ulysses ”与“Penelope ”,译者采取替代法与意译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译文的传输负载,便于西方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