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可穿戴技术和其主要功能

浅谈可穿戴技术和其主要功能

浅谈可穿戴技术和其主要功能

可穿戴技术指的是可以穿在身体上的智能系统。这种可穿戴技术的类型用于行为建模,健康监测系统,信息技术与媒体发展。可穿戴计算技术尤其还用于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应用,当使用者的双手,声音,手臂或者身体其他部分等积极活动的时候。“可穿戴计算技术“在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增强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对于特殊应用或者帮助残疾的可穿戴使用,以及电子织物行业和时尚设计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许多问题都与可穿戴计算技术息息相关,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环境智能和普适计算研究团体,包括了能源管理和散热,软件编写无线领域和个人领域网络。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相容性。即是说计算机和用户之间持续的交互,不用打开或者关闭设备。另一个特征是能够多任务。它不需要终止你当前正在使用的设备;被增强到其他所有行为。这些设备能像假肢一样通过用户合并起来。因此该技术能做为使用者思想和肢体的延伸。

可穿戴设备市场内的产品种类繁多。我们熟知的有: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HMD)、可穿戴相机、智能手环、智能服装、心率胸带、运动手表、智能蓝牙耳机及其他穿戴设备等。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接受程度及产品成熟度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生物认证

得益于智能手机中生物认证传感器的指纹认证功能,生物认证已逐渐跻身主流。由于可穿戴设备具有“贴身”特性,而新型传感器可以捕捉并生成更为复杂、可靠且难以篡改的生物认证身份,预计生物认证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可穿戴设备的生物认证支持行动支付。我们已对智能手机的指纹支付认证深有体验。目前,苹果Watch、三星GearS2等可穿戴设备的生物认证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预载的行动支付解决方案用于购买商品。此外,腾讯Qkey手环也具备特定的支付功能。Gartner预测,到2020年,超过45%的已售智能手表将无需手机即可完成移动支付。

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文献综述

胆甾型液晶(CLC)与ITO透明导电薄膜实现柔性显示 姓名:long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XX班学号:U2010XXXXX 【内容摘要】最近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竞争越来越激烈,除手机之外各种可穿戴性智能终端也在不断发展。部分公司推出“柔性屏”(OLED)手机,其实只是屏幕有着固定的弧度的手机而已。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真正的柔性显示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文综合了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对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 CLC 微胶囊产品制备的 PSCT 薄膜,并与ITO/PET透明电极结合,制备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在直流稳态电压驱动下,显示器件实现了反射式、双稳态、彩色显示效果。 【关键词】胆甾型液晶(CLC);柔性显示;微胶囊;ITO;TCO 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 胆甾型液晶材料具有螺旋状结构和双稳态特性【1-3】,其近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反射式显示,逐渐成为电子纸等柔性显示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材 料之一。肯特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聚合物稳定胆甾型液晶显示模式,改 善了胆甾型液晶的化学稳定性,推动了其在显示领域的应用【4-8】。 1.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 作为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胆甾型液晶显示可采用无源矩阵方式进行驱动,不需要背光源和偏振片。若需要获得彩色显示,可以通过添加不同螺距的旋光剂获得不同波长光的反射,而不需要彩色滤光片。 不管是传统的电子纸技术还是新型的OLED显示,都只能基于主动显示的特性进行产品应用环境的设计;但液晶由于自身不发光,因此可以设计为反射显示模式,这已经在普通液晶显示的产品中得以实现。反射模式使胆甾型液晶产品能够在室外及光线较强的环境下使用,而无需调高亮度,可以实现产品低功耗、长续航时间的使用【9】。 1.2胆甾型液晶显示研究 在胆甾相液晶显示过程中,如何形成稳定的多畴分布是实现双稳态显示的技术关键【10】。在SID2011会议上,台湾的C.Liang等发表了关于低成本、全彩色、低电压以无串扰驱动的胆甾型QVGA液晶显示器件,这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11】。为实现低成本的目标,C.Liang采用在柔性基板上以卷对卷(roll to roll)工艺进行器件制备,器件采用单层结构,如图1.2.1所示。 图1.2.1 在此之前,Y.A. Sha【12】等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结合栅栏分散作用和聚合物致稳作用制备的柔性PSCT 显示器件。首先采用光聚合的方法得到规整的栅栏,然后将聚合物和液晶混合均匀后注入到栅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智能可穿戴设备-资料

智能可穿戴设备 一、产品定义 “智能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手表、手环、眼镜、服饰等。 广义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产品类别 1.按产品形态分: ?头戴:眼镜和头盔 ?手戴:手表和手环 ?衣服类:外衣、内衣和鞋类 2.按产品功能分: ?人体健康、运动追踪类:Nike+系列产品和应用(Fuelband)、Jawbone Up、叮咚手环、GlassUp、Fitbit Flex。以上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 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大部分需要与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链接显示数据。

?综合智能终端类:Google Glass等。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导产品。 ?智能手机辅助类:Pebble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作为其它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一方面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 3.按技术角度分: ?高端产品:智能手表、眼镜和头戴式可视设备。特点是内置通用OS、多媒体和连接性 ?不间断工作应用:智能手表和运动跟踪器。特点是内置RTOS、连接性和信号处理 ?专业市场:健康医疗、健身和时尚类型的产品。特点是小型和连接性 三、智能可穿戴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穿戴设备是一个典型嵌入式系统。嵌入式处理器(MCU或MPU)+传感器+射频。基于ARM Cortex M3的MCU 是穿戴设备主流处理器,蓝牙4.0(BLE) 是主要采用的无线协议技术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常见问题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常见问题 1 引言 可穿戴计算机指的是可以穿在身体上的计算机。这种可穿戴技术的类型用于行为建模,健康监测系统,信息技术与媒体发展。可穿戴计算技术尤其还用于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应用,当使用者的双手,声音,手臂或者身体其他部分等积极活动的时候。 “可穿戴计算技术“在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增强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对于特殊应用或者帮助残疾的可穿戴使用,以及电子织物行业和时尚设计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许多问题都与可穿戴计算技术息息相关,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环境智能和普适计算研究团体,包括了能源管理和散热,软件编写无线领域和个人领域网络。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相容性。即是说计算机和用户之间持续的交互,不用打开或者关闭设备。另一个特征是能够多任务。它不需要终止你当前正在使用的设备;被增强到其他所有行为。这些设备能像假肢一样通过用户合并起来。因此该技术能做为使用者思想和肢体的延伸。 而这篇FAQ提供了麻省理工学院中心关于可穿戴计算技术的观点的文章,旨在呈现一份此领域的介绍。与此相关的更多信息和要点请登录以下网址。/wearables/index.html 2 可穿戴计算技术概观 2.1 可穿戴计算技术到底是个啥? 可穿戴计算机的模糊定义是指能像衣饰一样毫不起眼的一直带在身上,不仅舒适而且易于保存和使用的电脑。但是,这种“智能衣饰”的定义在细想来说

是差强人意的。而更多的明确定义是可穿戴计算技术应当具有以下许多特点: ●轻便且即可使用:可穿戴技术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可在行走或别的移动方式下使用。这种可穿戴技术类似于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的区别。 ●免持使用:军用和工业用可穿戴计算机特别强调双手自由,并且重视语音输入和头戴显示器或语音输出。其它可穿戴技术或许也会使用和弦键盘,拨号输入和操作杆输入用来弱化对用户双手使用的依赖。 ●传感器:此外,对于用户输入,一个可穿戴产品应该具有响应物理环境的传感器,这些个传感器可能包括无线通信,GPS,照相机或者麦克风。 ●即时提醒:一个可穿戴产品应当即使在没有活跃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给使用者传送信息。举个例子,假如你的计算机想让你知道新收到一份来自他人的邮件,,它就应当立刻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你。 ●永远工作:缺省方式下可穿戴设备会一直开机并一直工作,传感和展现。这与一般的的基于笔端输入的“个人数字助手”的那种正常情况下放在人的口袋并只有工作需要完成时才启动的方式相反。 2.2 为啥非要戴着这个玩意儿? 在人们想要一直戴着它们的背后,是可穿戴设备的特征所带来的合理原因:头戴式可视设备(Head Mount Display)可以让你在真实的世界里看屏幕的同时干别的事。能让你在听教授教课的同时记笔记,而不是持续不断的在黑板和笔记本间来回瞥视。你可以边逛大街边阅读电子邮件而不会撞到人。拥有可穿戴设备的你相当于拥有一个可以即时访问的整个参考书图书馆。要有经常用到的韦氏词典?和分类词典,地图和电子书也是类似。有着5千兆驱动器的支持,把康氏百科①全书置于可穿戴计算机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并且能实时访问到极大量的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

物联网技术综述 引言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

浅谈可穿戴技术和其主要功能

浅谈可穿戴技术和其主要功能 可穿戴技术指的是可以穿在身体上的智能系统。这种可穿戴技术的类型用于行为建模,健康监测系统,信息技术与媒体发展。可穿戴计算技术尤其还用于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应用,当使用者的双手,声音,手臂或者身体其他部分等积极活动的时候。“可穿戴计算技术“在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增强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对于特殊应用或者帮助残疾的可穿戴使用,以及电子织物行业和时尚设计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许多问题都与可穿戴计算技术息息相关,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环境智能和普适计算研究团体,包括了能源管理和散热,软件编写无线领域和个人领域网络。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主要特征是相容性。即是说计算机和用户之间持续的交互,不用打开或者关闭设备。另一个特征是能够多任务。它不需要终止你当前正在使用的设备;被增强到其他所有行为。这些设备能像假肢一样通过用户合并起来。因此该技术能做为使用者思想和肢体的延伸。 可穿戴设备市场内的产品种类繁多。我们熟知的有: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HMD)、可穿戴相机、智能手环、智能服装、心率胸带、运动手表、智能蓝牙耳机及其他穿戴设备等。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接受程度及产品成熟度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生物认证 得益于智能手机中生物认证传感器的指纹认证功能,生物认证已逐渐跻身主流。由于可穿戴设备具有“贴身”特性,而新型传感器可以捕捉并生成更为复杂、可靠且难以篡改的生物认证身份,预计生物认证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另一个主要用途是可穿戴设备的生物认证支持行动支付。我们已对智能手机的指纹支付认证深有体验。目前,苹果Watch、三星GearS2等可穿戴设备的生物认证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预载的行动支付解决方案用于购买商品。此外,腾讯Qkey手环也具备特定的支付功能。Gartner预测,到2020年,超过45%的已售智能手表将无需手机即可完成移动支付。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发展文献综述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发展文献综述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及发展文献综述张粒植物学211070161概念及相关内容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该英文词汇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拼接而成并且最初定义为“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1。然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考虑到蛋白质组是动态的而且产生蛋白的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容易受它们所处环境的影响。目前认为蛋白质组是一个已知的细胞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包括所有亚型和修饰的全部蛋白质2。蛋白质组学就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提示蛋白质的功能与细胞的活动规律。2蛋白质组学的分类蛋白质组学从其研究目标方面可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和结构蛋白质组学。前者主要研究细胞或组织在不同条件或状态下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这将有助于识别各种特异蛋白3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开展的最为广泛其运用技术主要是双相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以及图像分析系统当对感兴趣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时可能用到质谱。由于蛋白质发生修饰后其电泳特性将发生改变这些技术可以直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并有助于发现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如糖基化和磷酸化等4。结构蛋白质组学的目标是识别蛋白质的结构并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常用的方法同时研究者也将此方法不断改进5。有研究者最近发现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通过纯化蛋白复合物并用质谱进行识别是很有价值的4。3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在表达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其分析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运用蛋白质分离技术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第二步应用质谱技术或N末端测序鉴定分离到的蛋白质第三步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存储、处理、比较获得的数据。3.1蛋白质分离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电泳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双向电泳技术其他还有SDS-PAGE、毛细吸管电泳等。除了电泳外还有液相色谱通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二维液相色谱2D-LC。另外还有用于蛋白纯化、除杂的层析技术、超离技术等。 3.1.1双相凝胶电泳双相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这是最经典、最成熟的蛋白质组分离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但主要的技术进步如实验的重复性、可操作性蛋白质的溶解性、特异性等是在近lO年取得的。它根据蛋白质不同的特点分两相分离蛋白质。第一相是等电聚焦IEF电泳根据蛋白质等电点的不同进行分离。蛋白质是两性分子根据其周围环境pH可以带正电荷、负电荷或静电荷为零。等电点pI是蛋白质所带静电荷为零时的pH周围pH小于其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大于其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IEF时蛋白质处于一个pH梯度中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质将移向其静电荷为零的点静电荷为正的蛋白将移向负极静电荷为负的将移向正极直到到达其等电点如果蛋白质在其等电点附近扩散那么它将带上电荷重新移回等电点。这就是IEF的聚焦效应它可以在等电点附近浓集蛋白从而分离电荷差别极微的蛋白。pH梯度的形成最初是在一个细的包含两性电解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管中进行。在电流的作用下两性电解质可形成一个pH梯度。但由于两性电解质形成的pH梯度不稳定、易漂移、重复性差8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研制了固定pH梯度的胶条IPG。此种胶条的形成需要一些能与丙烯酰胺单体结合的分子每个含有一种酸性或碱性缓冲基团。制作时将一种含有不同酸性基团的此分子溶液和一种含有不同碱性基团的此分子溶液混合两种溶液中均含有丙烯酰胺单体和催化剂不同分子的浓度决定pH的范围。聚合时丙烯酰胺成分与双丙烯酰胺聚合形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第二相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进行分离。此相是在包含SDS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能缠绕在多肽骨架上使蛋白质带负电所带电荷与蛋白质的分子量成正比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蛋白质分子量的对数与它在胶中移动的距离基本成线性关系。SDS-PAGE装置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形式垂直装置可同时跑多块胶如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的Ettan DALT II系统可同时跑12块胶提高了操作的平行性。经过2DE

可穿戴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

可穿戴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 时间:2013-04-05 来源:数字通信作者: 摘要:可穿戴计算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项技术的应用研究也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阐述了可穿戴计算区别于传统计算的优越特性及其在医疗、军事、教育、助残、体育、娱乐行业、老年人生活辅助方面的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以及可穿戴计算对新一代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介绍了可穿戴计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情况,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迫切需求使得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也使得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研究上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业化的同步跟进相互促进的新特点。 关键词: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现场作业辅助,可穿戴性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可穿戴计算[1]研究热潮逐渐兴起,其创新概念层出不穷,研究范畴也不断扩展,重要的学术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成为国际计算领域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回顾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对移动计算领域带来的冲击,可以预见,可穿戴计算不仅是学术界的前瞻性研究方向,而且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并促使移动计算或智能手机产业领域的重新洗牌。这给可穿戴计算前瞻研究和产业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原始创新和跨越发展的契机。 本文以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应用为出发点,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发展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可穿戴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作为新的计算模式,可穿戴计算的概念、隐喻、构架、形态和功能都在不断演进,目前尚无较规范、明确和完备的定义。国际上公认的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明人之一,加拿大的斯蒂夫·曼恩(Steve M)教授认为可穿戴计算机是这样一类计算机系统:“属于用户的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由穿戴者控制,同时具有操作和互动的持续性,即always on and always accessible”[2]。 可穿戴计算机的思想和雏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索普(Thorp)和香农(Shannon)等人研制的用于轮盘赌的计算机。20世纪70~80年代史蒂夫·曼(Steve M)基于Apple-II 6502型计算机研制出典型的配有头戴显示器、形态化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来自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施乐欧洲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如Wearable Wireless Webcam[3],KARMA[4],Forget-Me-Not[5],VuMan I[6]等)。 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可穿戴计算机学术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rable computers,ISWC),该国际会议自首次召开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已举办了14届。期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以及波音公司也多次举办可穿戴计算机方面的研讨会。从此,可穿戴计算开始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对可穿戴计算的基础研究,美国和欧盟都已投入了巨资。例如,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项民用可穿戴计算研究项目——wearIT@work[7],历时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以人为中心的计算(human-centered computing)等专项中也持续地资助了一批可穿戴计算方面的研究项目。此外,来自军方的大力支持也是推动可穿戴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和

浅谈可穿戴设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浅谈可穿戴设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闵亮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710018) 【摘要】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将带来巨大的改变。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设备;数据交互 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慢慢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当前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甚至智能衣物等方面。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我们随身的物件上,集成了智能芯片等设备,可以收集我们的生理及使用习惯相关数据,并能通过网络等手段实现习惯的记录,体验的改进,功能的延伸等。 我们可以想象下,在未来,我们的服装衣帽可以根据我们的心情或场合而自动变换颜色和样式,可以根据我们的体型变换而自动变得宽松或修身;我们的手表除了时钟等功能,还可以展开屏幕或虚拟化投影出立体图像来供我们打电话,上网,玩游戏;我们的眼镜可以自动识别远处的物体并拉近图像,可以看到商品条码就自动判断出商品的产地日期等信息;佩戴的项链手环戒指等可以检测我们的各项生理指标,为我们提供适合的食谱,运动方案,减肥计划,或健康警告;我们通过脑波传感就能够拨打电话,或记录文字……..这些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科幻世界中的场景,而是已经切切实实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正在向普通人的生活敞开大门。在个人使用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收集到我们每个人的具体习性数据,生活习惯及生理指标,在这个大前提下,商家可以对我们每个人进行商品及服务的细化和个性化;并且在网络的连接支持下,我们可以构建出一个智能化的城市圈系统,小到我们的房屋的通风、控温,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等都可以在可穿戴设备收集到的个人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整理后得到良好的解决。 一、以下为部分可穿戴设备的产品介绍 1、Lumoback智能腰带:是一款可以改善佩戴者坐姿的智能腰带,当用户坐姿不当时Lumoback便会震动以示警示。与手机上的APP应用无线连接,可实时记录佩戴者的坐姿和日常活动状况。 2、GolfSense手套:该手套主要是在普通的高尔夫手套上安装了传感器,从而监测到使用者挥杆的时候的速度、姿势、位置等等,频率达到每秒钟1000次。这个手套的优点是可以计算佩戴者的发力、击球位置的合理性,根据数据再做出相应的反馈,从而提升球技。 3、铁道导航手链:该手链由全球知名导航服务提供商Frog?Design精心打造,可为佩戴者提供及时的导航信息,包括列车的达到时间、下一站的站名、换乘等信息。 4、Pebble智能手表:Pebble智能手表是一款比iWatch廉价的智能手表,但是,廉价并不等于质量差。这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手表。主要的特点就是全面,通过蓝牙与移动设备相连,可以GPRS 定位,也可播放音乐,甚至打电话收发短信等。 5、Instabeat游泳镜:这款游泳镜可以通过颈动脉记录佩戴者的心率,通过镜片上的各种颜色显示来告诉与既定目标的距离。Instabeat游泳镜还集成了其他的功能,比如记录热量消耗、游泳的1圈数等等,这些数据还可以同步到用户控制中心,记录佩戴者每一次下水的进展。 6、Glove?Tricorder手套三录仪:这套医疗智能手套搭载的传感器系统包括一个加速器、一个压力和一个温度模块,手套指尖还配备有超声波探头,可检查患者体内健康状况,尤其是体内的恶性肿块。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可穿戴设备还处于新兴阶段,当前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价格昂贵,当前,可穿戴设备可以说是我们当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和理念的集合体,而且处于刚开始的发展阶段,并不成熟,所以设计及制造成本较高。比如Google Glass售价高达1500美元;而之前介绍的Lumoback智能腰带也要149美元。 其次是关键元器件,如电池续航时间短,柔性屏技术的限制,一些设备不能独立使用等;目前最为关键的传感器技术已经不断成熟起来,其成本越来越小,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预见,就在最近几年中,可穿戴设备的元器件技术将会高速发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用户的数据隐私性及安全性。这个问题其实是自电子设备,通讯器材诞生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一个老问题。只是随着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我们使用者的各种隐私数据将会越来越多的被记录和传送,这些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就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了,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规章流程的完善和法律对信息犯罪的打击加大力度,我们的数据安全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可以预计在可穿戴设备全面发展的今后,我们今后不再会有单独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而是综合为一体与我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的可穿戴式设备,我们人类的生活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变革性的总体改变,我们的生活将会从此更加的舒适及便捷,虽然也伴随着一些风险与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应对得当,人类的生活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宋博林.可穿戴设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概述[J].硅谷,2014(08) [2]张鹏翼.能源与功能实现———论可穿戴设备核心设计原理[J].电子世界,2014(05) [3]孔超.适用于老年群体的可穿戴设备的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4(08) [4]秦真.多通道交互及其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 45 —

PLC技术简介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专业外语阅读文献综述 PLC技术简介与应用 2017 年 1 月

PLC技术简介与应用 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PLC 技术在电气化自动控制制造与研发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LC 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是以微软的处理器作为基础,结合了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的优势,极大的扩充了PLC 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应用中的适用领域,有很强的实效性。PLC 技术有着高灵活性、高可靠性、便捷性,和工业机器人、CAD/CAM 并称现代自动化工业的三大顶梁柱。本文介绍何为PLC 技术,PLC 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优势与应用,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PLC 技术;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 一.PLC 技术的概念 PLC 是英语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的缩写,以微处理器为依托,结合通信,计算机,互联网和自动控制技术开发而成的工业上的控制装置。PLC 技术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被成功的运用于汽车工业中。随着PLC 技术运算,处理速度,控制各种功能的进步与商业化,它在电气设备自动化中的应用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形成了仪表-电器-计算机控制的一体化模式。PLC 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与生产,是以DCS 集散控制系统和FCS 总线控制系统作为主要的控制形式。PLC 技术在将来的发展中,将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基础系统,而是一种全分布式,开放式的控制系统。 二.PLC的结构 P L C 技术的本质是应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它的硬件结构组成同大多数计算机结构是基本一致的,都包括有:电源、C P U( 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功能模块、通信模块、输入/ 输出接口电路等等。

可穿戴行业概况

一、可穿戴行业发展概况 1、可穿戴设备意义 可穿戴设备(WearableDevices)是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中而推出的设备,可以用紧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或提供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 可穿戴设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类脱离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限制,催生新的移动网络入口。目前,依赖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还比较局限,智能手机不但充当联网服务器,还充当输入和输出终端;而可穿戴设备的推出将改变这一状况,今后智能手机仅充当联网服务器,而可穿戴设备将可能成为移动网络输入和输出终端,可以解放双手,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2、可穿戴设备市场预测 市场研究机构BI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而2018年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的出货价格计算,2018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2)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 的预测,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将进入爆发和普及期,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4.85亿台,对应销售规模为190亿美元;3)瑞士信贷的预 测更为乐观: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现有30-50亿美元增长至300-500亿美元。 由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 发布的《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 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 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细分到各个领域,运动健康、休闲娱乐、智能开关、医疗健康当仁不让地充当了前四名。 医疗健康类可穿戴设备会成为最重要的细分领域。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 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在具体的移动医疗细分行业中,慢性病管理将占据了65%份额。

浅谈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

浅谈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 1、绪论 智能穿戴设备这个名词在当今的生活中应该说是越来越常见了,人们在各大媒体、社交网站上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穿戴设备?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它的出现是否真会如传说中那般带来新一轮的计算革命?接下来,带着种种问题,本文便浅略地介绍一下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 2、总述 “智能穿戴设备”狭义上来讲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而广义的智能穿戴设备则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功能的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的产品(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智能穿戴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变化着,不断迎合着用户的需求,努力地提高用户体验的流畅感与愉悦感,力争带给客户最完美的体验。[1] 3、发展历史 3.1 思想与雏形的显现 智能穿戴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这类产品的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智能穿戴设备形态的设备则于70-80年代出现。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3.2 学术与科研的投入 在学术科研层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工程学院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等研究机构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并拥有多项创新性的专利与技术。而中国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了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3 机构与政策的支持 在机构与相关活动领域,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成立了可穿戴IT技术委员会,并在多个学术期刊设立了可穿戴计算的专栏。国际性的智能穿戴设备学术会议IEEEISWC自1997年首次召开以来,已举办了18届。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主办召开了3届全国性的可穿戴计算学术会议。另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国家“863计划”也支持了多项智能穿戴设备相关技术产品研发项目。2013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中就智能穿戴设备提出了不可小觑的专项支持与发展要求,足以见得国家对这一产业的重视。 4.产业现状 4.1 芯片厂商 2014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发表了主题演讲,宣布英特尔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系列新产品计划, 其中包括专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新芯片Edison(一张SD卡的大小)以及内嵌了Edison和多个传感器的

可穿戴设备调研报告

可穿戴设备调研报告 学院:微电子学院 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班级:集电13-1 姓名:张翼翔 学号:90 时间: 引言: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

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本文将对可穿戴设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有产品的局限性,指出未来改进的空间及可能发展的方向。 正文: ○1技术发展与演进历程 早在1922年,发明家H. Day就曾和一顶被改成收音机的礼帽合影过,而1930年8月号的美国杂志《现代力学》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故事,一位德国工程师也曾创造过一顶硬草帽样式的“帽型收音机”。 发明家Victor T. Hoeflich 1949年3月推出了天外来客般的“帽型收音机”。因为这种帽子上的收音机以电子管技术为依托,所以Hoeflich便使两根电子管和一支环形天线成为了该产品的显著特征,而调频旋钮则安装在两根电子管中间。帽子上的收音机能戴在头部,用电池低电压供电,电池则由用户放在自己口袋里携带。虽然“帽型收音机”在开始时反响甚好,但这种待遇却并未持续。它的失败主要还是基于技术限制,这种帽子只有两个电子管,而家用收音机

则有五六个,后者运转得更好。另外,上世纪30年代末,更高级的FM调频无线电格式在美国得以使用,但“帽型收音机”只能接受AM频率信号。而且环形天线也是有方向性的,用户只要转头,信号就会丢失。 这种“帽型收音机”大概可以称作可穿戴设备的雏形。(以上信息来自于可穿戴设备网) 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一些发明家制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设备,来增加在赌桌旁的胜率。从那之后,可穿戴技术的研发还维持在较小的规模。而有些相关人士决定将这一技术的起始时间定在1975年,也就是Hamilton Watch推出Pulsar计算器手表的那一年。但在这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仍无太大进步。直到新千年之后,可穿戴设备技术才开始了迅猛发展。 1961年:可穿戴计算机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第二版的赌博指南《Beat the Dealer》当中写道,他成功地使用自己制作的可穿戴计算机在轮盘赌当中作了弊。Thorp和联合开发者Claude Shannon发现,自己的设备在赌局当中可以为佩带者带来44%的优势。 1972年:George 为了在二十一点当中取得优势。Keith Taft发明了一款用脚指

文献综述_web开发技术

Web开发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 Web开发技术和Web开发框架整合实践研究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参阅国内外Web开发技术和Web开发框架及主要几个框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Web开发框架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并结合Web开发框架几个主要框架的优劣势进行整合,以期进一步推进Web应用的发展。 关键词:Web开发;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 The Literature Summary of the Web Development technique Abstract:Web development technique and web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integrate practical research is a hot issue of the study in this day and age. This paper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review on web development technique and web development framework on the basi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papers, reflected and combing on the current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bout sever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ain framework,and looked forward to further promotion in the web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research. Key words: Web development; framework; Struts; Spring; Hibernate;

智能可穿戴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可穿戴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1:24:05.3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李君海1 韩鹏程2 徐红元2 康哲2 [导读]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随着芯片水平、计算水平等向一个新的领域正在逐步发展。发电企业、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有效加强现场操作能力和现场巡查检测精度是电厂现场操作的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1.天津市普迅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2.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随着芯片水平、计算水平等向一个新的领域正在逐步发展。发电企业、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有效加强现场操作能力和现场巡查检测精度是电厂现场操作的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技术;电网;应用 前言 电厂具有工业设备密集,自动化程度高的天然属性。相应的,设备巡检与设备检修也自然成为了发电厂生产管理的重要职责。现场作业在电厂生产运营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是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首道保险”。传统的生产运行监控、现场巡检、设备检修依靠人的视觉、感官、经验和技术能力对设备进行维护。一方面,生产人员巡检时难以对现场快速、全面的掌握数据信息,并做出判断。另一方面,现场检修人员遇到维护困难时,无法快速得到技术支持,解决问题效率低。同时,由于现场数据大多为纸质记录或者存放在电脑笔记本中,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数据处理繁琐,无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工作效率低。上述因素都使得现场作业的质量和效率打了折扣。智能可穿戴设备集成了视频传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语音交互技术、各类传感器及无线通讯装置,使生产人员的经验、感官得以外延,增强现场作业能力,提升巡检质量,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同时解决远程设备维护指导、现场作业培训等问题。 1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功能 智能可穿戴设备集成了人员定位、语音通讯、近眼显示器、高清摄像头及传感器,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现场作业人员通过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除实现必要的操作辅助现场作业外,还可以与远程指挥调度中心通信,实现远程支持等功能,主要功能如下: 1.1获得通知及提醒功能 可以将信息通知和提醒直接显示在镜片上,帮助用户获得弹出式的提醒体验,比手机要直观,避免生产人员错过重要信息通知和提醒,同时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进行详细信息阅读或提醒内容查看等进一步操作,解放双手。 1.2语音输入功能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内置麦克风进行语音输入,通过语音输入功能进行实时记录,此外在有无线连接条件下,通过语音输入功能发送信息给他人。 1.3地图服务及导航功能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内置地图获取位置信息,在联网状态下还可以根据生产人员实时位置在集控室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安全,同时一旦出现设备隐患,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维护。 1.4拍照及录像功能 利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生产人员可以随时拍照或录像,同时语音控制可以帮助生产人员解放双手 1.5视频通话功能 通过智能眼镜所搭载的摄像头,在现场作业情况下可与技术专家进行视频沟通,方便技术人员以第一视角模式看到需要看到的景象,处理设备问题,进行远程诊断指导。同时,可以作为案例,便于培训。 2基于AR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电力工程的应用策略 该技术应用形态应表现为施工人员所佩戴的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可视可持续交互前端设备。具体应用产品形态主要是智能头戴式设备,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呈现方式,联动人眼与现实世界,叠加业务数据影像,增强视觉呈现效果,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接受全息投影。一套完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构成。 2.1设备的功能要求 第一,设备集成高清广角摄像头可通过声音控制、微表情控制自动拍摄施工现场情况,并视觉呈现给用户,传输给后方施工组织现场、行业大数据平台。 第二,设备内置的增强现实模块能够立即识别摄像头所采集的图像,并在行业大数据平台检索和显示与图像相关的所需数据,叠加动态显示给用户,实现人机交互。 第三,后方施工组织现场能够实时接收数据,并通过声音、图像等数据回传实时指导作业人员操作,实现前后方交互。 第四,在全息投影技术等的支持下,下达指令引导用户开展施工操作。 第五,支持移动GIS地理信息数据,支持WIFI、4G、3G等数据连接方式,数据传输高效稳定。 2.2设备的应用领域 第一,施工操作领域。主要是指可应用于指导施工人员完成组塔、架线、设备安装等施工操作工作。一线施工人员在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后,借助设备图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快速正确指引设备位置,及时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设备属性参数、内部结构、操作注意事项等,并叠加到现实图景中显示给施工人员,指导施工人员科学、准备地完成施工操作。在该领域的应用优势为可实现图景叠加,以视觉图像形式及时给予安全、技术指导。第二,实时通讯领域。目前,电力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主要依靠对讲机、手机等传统方式进行实时通讯,需要手持式操作,影响工作效率,存在安全风险。只能可穿戴设备通过整合多媒体技术、音视频通信技术,以可穿戴设备自身为媒介即可实现远程实时通讯,且通讯方式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后台施工管理现场可以与前方施工现场同步共享现场图景,实现远程实时实景交互指导,且全过程不影响一线施工人员双手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第三,路径规划设备导航领域。基于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