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发散思维是指不拘泥于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多重方向、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思维。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问题,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创新。
一、创设启发性的问题发散思维的开发要从问题的设置开始,教师要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重点,问题必须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才能引导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
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做题(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公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大胆的方法尝试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学习中的新方法和新思维。
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增强信心,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创造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四、探究性学习数学是探究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问题的角度入手,了解每个问题的条件以及其语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乐趣,促进他们在探究中不断开发自己的发散思维。
五、差异化教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化思维习惯,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来展开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从而成功地进行数学学习。
总之,发散思维对于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鼓励学生开放、创新、探索,塑造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更加高效、坚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点或者一个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推理等方式形成各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几种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1.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并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提出一个数学难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考路径,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3.开展数学思维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思维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线索,最终找到迷宫的出口。
4.鼓励学生提出解题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并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组织数学思维交流: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同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
6.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7.提供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表观点,互相启发。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希望对你有帮助!1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生学会画知识树状图所谓知识树状图就是让学生由一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和它有关的所有知识。
托尼?布赞在他的新著《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中说,大脑是将信息存储成树状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
因而,你越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
拿三角形来说,学生就可以想到若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等;若按边分,可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
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
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
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
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
“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
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才能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为了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放开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例题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学会知识,掌握难点,并能灵活地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给学生一个物品分割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分割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2. 引导提问: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出不同的策略。
3.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法、实验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组织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问题,交流思路。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散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产生新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首先,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如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推理。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帮助他们用严密的逻辑进行推理和验证。
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已知的事实和条件中发现潜在的规律和关系,进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此外,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和合作来解决问题,相互推动对方的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惑、焦虑和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教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和毅力。
最后,数学教学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和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他们的思维敏锐度和创新能力。
同时,数学教学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和解题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和推理,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密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情境出发,产生多种可能性、推断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设计课堂活动、引导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和鼓励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设计课堂活动1.创设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散思考。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有5根铅笔,你有3根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根铅笔?此时,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如将两个数进行相加(5+3=8),或者将其中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倍数(3+3+2=8),甚至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运算符或方法进行解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
2.美丽的错误。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耐心引导他们思考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乘法概念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一道较为复杂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尝试解答,即使答案错误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二、引导问题提出1.激发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每天的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他存了一周,一共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多元化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体验到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1.质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重要。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式,而是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下面将从问题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路径。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失去思考的意义,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
1. 制造问题的情境可以通过制造情境或者故事情节的方式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一个故事情节来描述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提出多解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可以有多种解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3. 融入创意因素在问题设置中,可以融入一些创意因素,让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者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答案。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二、教学方法除了问题设置,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
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1.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尤为重要,因为发散思维是指学生从一个问题或者概念出发,能够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想法。
而在当今社会,创新和发明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和意义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从而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1. 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比较,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2.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散思维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数学趣味竞赛、数学探究课题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潜能。
3. 鼓励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或者解题思路,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自信地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4. 提供足够的挑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挑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
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
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
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是一门要求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创新能力都至关重要。
发散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点出发,不断地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问题设置、课堂教学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几何学的时候,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给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求其斜边的长。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直接将勾股定理呈现给学生,并告诉他们直接使用该定理即可得到答案。
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相比之下,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导出勾股定理。
可以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纸片,然后让他们利用这张纸片构建一个三角形,并观察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现当两边分别为a和b时,斜边c的长与a、b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推导出勾股定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有很多种解法,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只强调一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思考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在解决一个代数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法,如图形解法、代数解法、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多种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评价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忽略了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多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找到解题的多种途径,并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多解,也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实物、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借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展示解题过程来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引导,让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或者模拟来解决。
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时,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和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五、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研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从已知问题出发,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各种方法,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延伸和扩展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实验、数学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工具和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求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现,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索,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数学建模和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往往具有多种解法和多种思考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并在多种解法中寻找最优解。
当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觉出发,然后再从逻辑推理和数学原理出发,找出多种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出最优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跨学科的思维。
数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数学问题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当教师给学生一个几何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几何问题与物理问题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图形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几何思维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散思维训练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者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要求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跨学科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提供发散思维训练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希望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教师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创新和发散性思维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科,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而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孩子们接触数学的起点,更是发展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课堂设计1.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2.引入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数学谜题,让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索找到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3.鼓励学生思维跳跃发散性思维强调的是非线性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跳出传统模式,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跳跃性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发散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培养他们寻找不同的思考路径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特点和关系,通过观察和发现,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总结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课堂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例四: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词
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描述
通过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 概率的概念和性质,并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能力。
案例五: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结词
运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详细描述
通过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优化 思想的重要性,并运用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
含义。
缺乏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教 师,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难以主 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策: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促进知识内化
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使其成为
自己的知识。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 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学 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提倡多角度思考
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培养多角度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 试新方法,即使失败也不 应受到批评,应给予鼓励 和指导。
挑战: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对知识理解不深入
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往 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
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性数学实验还可以增强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
们的综合素质。
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 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 要途径。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 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如归纳、 演绎、类比等,从而锻炼他们的发散 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一,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整数的运算时,必须首先掌握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逐步深入到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第二,鼓励交流和讨论。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第三,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些问题可以是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四,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数学的本质和特点,并且通过探究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数据来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和规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到三角函数的本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挑战的任务。
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同时,并且老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和特点,并且在今后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点出发,
思考和探索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答案或方法。
通过发散思
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面将介
绍几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使用一种特定
的方法或角度去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
在解决一个几何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定理或方法来解决,或者让学
生思考问题的背后的原因和关系。
通过不断尝试和思考,学生可以开阔他们的思维,并且
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思考和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和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
通过讨
论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中获得启发,并且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和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
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和解决。
或
者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和挑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通过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和活动,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需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质量的保证。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数学问题的背后故事、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在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只有在有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是很难展现出发散思维的。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放松的空间,鼓励他们开放性思考,勇于尝试。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出发散思维。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数学讨论、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从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思路中获取新的启发,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注重教授一种解题方法,这种方式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灵活的解题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规律和推理,从而培养出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敢于提出问题和怀疑传统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挑战传统的数学观念。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出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发散性提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如:用语言叙述算式26×(123÷3)。
可以这样提问:"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叙述这个算式?"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26乘123除以3的商,积是多少?"、"26与123除以3的商的积是多少?"、"26乘3除123的商,积是多少?"、"123除以3的商乘26的积是多少?"……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显示出思维非常活跃。
二、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之所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它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独辟蹊径,听后都感到有道理。
于是又有一位同学受启发想出了另一种解法:150×(12×5)。
这样大家一共讨论出4种解法。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
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
在学生思维启动的过程中,别人的、特别是教师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驰骋联想、各抒己见。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从而无拘束、无顾虑地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是一门需要发散思维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启发性问题是那些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一个数学概念或定理,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思路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数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是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完成一个任务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解题方法。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化、模型化、问题化等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通过多元化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教师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摘要】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
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进行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而发散思维则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
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6,第二根截去1/6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
”有的学生说:“不一定。
”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并说明为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
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1/2等于1/3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
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大于1/2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1/2小于1/2米,所以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就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
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 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
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
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又如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显著形式。
逆向就是反着原来的或规定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框架和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 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 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甲绳长3.4米,乙绳长2.8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
如:(3.4+2.8)÷2
(3.4-2.8)÷2+2.8
3.4-(3.4-2.8)÷2
3.4÷2+2.8÷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
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了这样一题“发散思维训练”: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 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 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这一练习充分挖掘了题目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目标。
就人文精神来讲,题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一题多议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
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四)、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不同结构应用题解答的训练。
通常采用题组进行训练。
例如:1、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还剩几米?
2、一根钢管长18米,截去1/3米,还剩几米?
题组中的两题的情境相同,结构相似,数据也基本相同,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比较、分析,才能发现它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