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第四章-古文字材料
[中国古文字大全]中国古文字
[中国古文字大全]中国古文字一:[中国古文字]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中国的方块文字是全世界最有趣、最美丽的文字,下面我们来讲讲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吧!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小篆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
它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根据这种说法,似乎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
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逐渐演变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时代界限。
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书写不便,不符合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要求,所以从春秋起就开始简化,到战国就明显加快,李斯等人不过是把社会上已经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广而已。
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
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
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楷书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
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了。
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
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关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格》、《宣示》、《荐季直》诸帖始。
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
”他说的真书,就是楷书。
六朝以来,这种新字体被称为真书、正书。
古文字构形学
阅读感受
总体来说,《古文字构形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书籍。它不仅 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文字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过程,还引导我思考如何更科学、更 深入地研究古文字。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不可或 缺的参考和指引。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到古文字的魅力, 并一同探索古代文明的历史轨迹。
阅读感受
《古文字构形学》还介绍了关于声符的一些知识,如迭加声符、改换声符、 变形音化、双声字和声兼义等。这些内容对于我深入理解古文字的发音和演变过 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古文字,除了 研究其形状外,还需要对其发音和演变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更全面地把握古文字的意义和价值。
古文字构形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形的
相关
研究
学术
领域
系统
历史学
古文字
作者
提供 介绍
探讨
古文字
著作
之间
语言学
古文字构 形学
相互关系
形声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古文字构形学》是一本系统介绍古文字构形理论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对大量古文字材料的整 理和归纳,总结出了古文字构形的规律和特点,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书首先介绍了古文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古文字构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 作者详细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古文字构形,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书中还涉及了古文字的符号系统、书写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为 读者全面了解古文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阅读《古文字构形学》这本书,有助于深化对古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古文字研究的兴趣和 能力。对于从事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该书也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 的学术著作。
古文字材料与文献所见先秦史官综论3
古文字材料与文献所见先秦史官综论贾俊侠(西安文理学院政史系 720065)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代,形成于此时的史官建置及史书撰述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和史学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有的特点和规律。
但是,先秦时期按历史年代而论经历了近3000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史官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缓慢而复杂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史官在出土古文字与古文献中的再现形式多样,有的单独一个史字,有的与人名连在一起,有的既有官名又有氏名,总体而言有大史、御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南史、董史、守藏史、侍史、小史、省史、女史,还有名称未冠史字的史官,如作册等。
他们的活动在甲骨文、铜器铭文、竹简文字以及《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和《竹书纪年》等古文献中,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史官制度提供了直接而真实的资料。
由于先秦时期诸侯林立,政不一出,记史制度不健全,尤其是担任保管典籍文书及记事的史官的资料更是十分零散、缺乏,给研究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流变及中国史籍与史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将错综复杂的记载较为直观地展现出来,更进一步地把握史官建置的特点,本文从最基本史料收集做起,对所能找到的有关先秦史官的资料,进行爬梳、归纳与辨伪,列表显示,以探赜索隐。
甲骨卜辞大多反映的是武丁以后殷商的情况,卜辞中的“史”,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称呼,从文字构造看,它与使、事、吏不分,如“卿史”有人释读为“卿事”,因此即使带有“史”字,也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史官。
另外,据学者研究,卜辞中的贞人就是史官。
如果把贞人联系起来,就是一个贞人集团。
董作宾先生在《甲骨文研究断代例》中将五期卜辞作了详细地分析,统计得出殷商时期的贞人有31人[1]。
陈梦家先生在《殷虚卜辞综述·百官》进一步考证,认为当时有贞人122人[2]。
从卜辞所录贞人来看,一期武丁时期最多,四期武乙、文丁时期不录贞人。
文字学-汉字构造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据统计, 说文解字》 所收的9353 9353个汉字 据统计 , 《 说文解字 》 所收的 9353 个汉字 象形字仅 264个 占总数的2 中,象形字仅为264个,约占总数的2.8%.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 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 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却为指 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 六书" 四体二用"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这种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 学说认为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 学说认为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是造字法( ),它使文字增生孳乳 它使文字增生孳乳, 声是造字法(体),它使文字增生孳乳,是 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 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用字法(用) 后二书: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它对文字数量加以节制, 它对文字数量加以节制,是从历史的角度 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 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象事, 象声,转注,假借. 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象形,会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 象形, 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 许慎《说文解字 指事,象形, 会意,转注,假借. 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班固的顺序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古文字学
guwenzixue古文字学paleography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古文字的范围按照中国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
现代的文字学者多数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
20 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
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篆文的不少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
按照这种意见,古文字可以说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
古文字学的内容在中国,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是,长期以来是包含在作为“小学”一部分的传统文字学和以古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里的,一直到20世纪才有“古文字学”的名称。
人们所说的古文字学,内容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
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着重于释读这些资料,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
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
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着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
狭义的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古文字资料的种类很多。
按照所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殷周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研究(如去掉“秦汉”二字,可以包括对战国简册帛书的研究)等分支。
古文字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古文字学跟不少学科有密切关系。
它跟考古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古文字资料有很多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而且发掘记录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处。
反过来看,这些资料对判断有关墓葬或遗址的性质和时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古文字材料分类之甲骨文概述(ppt 41页)PPT学习课件
6、《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齐文心、 艾兰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收入英国现 藏全部甲骨资料,著录2647片。
7、《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 字》,松丸道雄编 ,1983年东京大学出版会 出版,著录1315片。
其他还有相关的索引类具书《殷墟甲骨刻辞 罗振玉最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点,于文字考释成绩斐然;
最近在山东济南大辛庄(2003年3月18日,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考 古》2003年第6期)、陕西周公庙遗址也有 有字甲骨出土,材料尚未完全公布。
3、甲骨文的著录 著录形式有三种:拓本、照片和摹本。
几部大型著录书:
1、《甲骨文合集》1-13册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录甲骨41956 片(实为39476片)。
2、甲骨文的发掘
1899年至1928年30年间,私人发掘期间,没 有明确的记载,重要的有9次,出土甲骨多 经转售,大多流散出国门。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 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6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 掘甲骨四千余片。(《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在殷墟花园庄出土甲骨1583片,其 中有字甲骨689片(《殷墟花园庄东地甲 骨》)。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 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 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 字甲骨约三百片。
一、发现、发掘与著录
古文字学纲要_陈炜湛_唐钰明
古文字学纲要(修订)序古文字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高等学校开设“古文字学”课程,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
1934至1935年,唐兰先生第一个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课,所著《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为古文字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唐先生在“自叙”中写道:“古文字研究本是文字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文字学者对古文字无深切的研究,研究古文字的人又多不懂得文字学,结果,文字学和古文字的研究是分开的,文字学既因语言音韵学的独立而奄奄待尽,古文字的研究也因没有理论和方法,是非漫无标准而不能进步。
”唐先生认为,要打通这一层隔阂,就必须把自己所持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写出来,和学者们共同讨论,才能使古文字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五十多年过去了。
今天看来,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确有两大功劳:一是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来改造传统文字学,使文字学因注入新的理论和新的材料而获得生机;二是把当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升到理论来总结研究,第一次把偏旁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作为方法论的原则提出来,使古文字学摆脱了猜谜、射覆的习气,而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上。
所以,《古文字学导论》一直成为大学里讲授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的主要教材,绝非偶然。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古文字学导论》仅仅是唐兰先生计划“唐氏七书”中的一种,书中对于古文字学的许多重要原理,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缺乏具体材料的诠释和说明,初学者难以掌握。
特别是三十年代以来,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已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统文字学由于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古文字学的成果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古文字学也因综合运用多种学科(如语言文字学、历史考古学、文献考据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吸收这些学科的成就而发展成为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在这种情势下,唐兰先生“导论”式的教材已渐渐地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明先生编著的《古文字学讲义》一度在高等院校中广为流传,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还直接采用高先生的《讲义》为教材。
古文字
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 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
古文字能够揭示汉字的起源和构造,在幼儿识字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汉字中有20%左右是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这三类字在,字形跟字义已经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如果溯源 到古文字(甲骨文或篆书),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举例来说,绳 子吊着钟,组成了一种乐器(其实就是编钟)。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 谲,殊难辨认。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 是中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 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 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 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艺术
艺术
古文 字艺术,是借助古文字资源如碑文、器物、史实、思想、艺术、临写等方面,所进行一次艺术推广、 教研、乐学、参与的形式展出。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 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 价值。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9月中国古文字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
19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到20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学术界对古文字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
有人认为它以古代汉字本身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系汉语文字学(简称汉字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它是考释古代文字之学,侧重于释读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并确定其史料价值,系历史考古学的一个门类。
也有人主张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尽管人们在使用古文字学这一学术术语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古文字学和考古、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认识,即古文字学以古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释读相关的出土文献(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揭示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
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中国古文字学基础的课程,就是要将中国古文字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04第四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新(汉字起源与发展)
2。文字和图画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不等于文字。 唐兰《中国文字学》:“文字本于图画,最 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 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 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 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 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 够了。”
西周时期金文
盘
墙
3.金文的特点
(虎符)
(虎符)
4.特色金文
春秋时期各国金文开 始时大体上都沿袭西 周晚期金文的写法, 后来各地区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还出 现了一些特殊字体, 如鸟篆,也称鸟书或 鸟虫书。
第三节 籀文
诅楚文
籀文的特点
第四节
六国古文
1.《说文》中的古文 2.三体石经古文
第二节,传统“六书”理论释例
一.象形字
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跟图画比起来,除某些金文族名字之外,它的线条是 简单的,有时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许慎在《说文解字· 序》:“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是汉字形体构造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 的组成成分很多都是象形字。即使指事字,有些也是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 象形字是产生较早的文字,后来有些字被形声字取 代,有些字则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增强了符号性。 我们分析象形字,应该以较早的字形为对象。
三体石经
3.
玺 印 和 陶 器 上 的 古 文
4.货币上的古文
楚蚁鼻钱
5.简帛上的古文 —楚帛
六国古文的特点:
俗体流行.且彼此之间也不同.
第五节
篆文
1.《说文》中的篆文:小篆有9000多个 2.秦代刻石上的篆文
4-1 古文字之甲文
古文字依据时代的先后,可区分为原始文字、殷商 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但它们之间的界 限并不十分明确。按照不同的书写材料,又可区分 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 货币文等类别。两种分类法不可能截然分开。例如 殷商文字就包括了该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 玉石文等,西周春秋、战国等各个时代的文字也都 如此。本章以字体为主,兼顾时代、地域和书写材 料,分为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秦系文字几节, 逐一介绍。
此说见孟广凯《甲骨学小词典》附录八“甲骨学大事年表”。
二、甲骨文的发现 殷商甲骨文发现于清末光绪年间。最早挖掘出土者是 河南安阳小屯村即“殷墟”的农民。罗振玉说:“此 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 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 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其极大甲骨, 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 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洹洛访古游记》宣统 三年二月二十三条)可见甲骨文未及问世,刻有甲骨 文字的“龙骨”已大量被毁弃。
2、结构上六书具备: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占28.51%,指事占4.32%, 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萌芽,假借字已 普遍。
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所归纳的汉字记录汉语的各种方法,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法。甲骨文以象形 字、会意字为主;形声字占总字数的30%左右;转注字已经 萌芽;假借现象也很普遍,一片甲骨卜辞中假借字往往要占 50%以上,这是早期文字符号还很不齐备时特有的现象。 它们已具备后世六书理论所总结的汉字的各种形义关系, 这表明甲骨文虽然还是一种早期文字,但已脱离原始文字阶 段,已经走向成熟。
(2)“观堂”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成就: ①首创以甲骨卜辞证史; ②甲骨文考释、断代和缀合。代表 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等。
古文字学导论课件
二、前期字書的基礎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略早於《說文解字》的字書, 只有《爾雅》。《爾雅》只有文字意義的解釋,而 沒有涉及文字的形體結構和音讀問題。
《史籀篇》、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曆篇》、 胡毋敬《博學篇》。漢初,閭裏書師合《倉頡》、 《愛曆》、《博學》3篇,斷 60字以為一章,凡 55 章,統稱《倉頡篇》。 《凡將篇》、《急就篇》、 《元尚篇》、《訓纂篇》。
四、元明時期
略
五、清代
金石學的興盛 清代受乾嘉學派影響,金石學進入鼎盛。乾隆年間曾據
清宮所藏古物,禦纂《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研 究的復興。其後有《考工創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 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 彝器款識考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 古泉匯》、《金石索》等書,均為有成就的金石學著作 。這一時期研究範圍擴大,對銅鏡、兵符、磚瓦、封泥 等開始有專門研究,鑒別和考釋水準也顯著提高。清末 民初,金石學研究範圍又包括新發現的甲骨和簡牘,並 擴及明器和各種雜器。羅振玉和王國維是此時的集大成 的學者。馬衡著《中國金石學概要》,對金石學作了較 全面的總結。
詛楚文:這是秦王詛咒楚王的告神之文。 當時每告一神即刻一石,文字基本相同。 北宋時發現了告巫鹹,告大沈厥湫和告亞 駝三石,原石和拓本後來都已亡佚,現在 只能看到摹刻本。
其年代大約在前312至310年。(秦惠文王后 元十三年)
三、宋代
金石學的興起,宋代學者在研究金文方面 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有北宋的楊元明、 歐陽修、呂大臨、趙明誠和南宋的薛尚功 等人。宋人編了不少古銅器和銘文的著錄 書,流傳至今的有呂大臨《考古圖》(1092 )、宋徽宗敕撰的《博古圖錄》、薛尚功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1114)、王俅 《嘯堂集古錄》及趙明誠《金石錄》。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古文字篇)【4】
裘锡圭、沈培:⼆⼗世纪的汉语⽂字学(古⽂字篇)【4】⼆⼗世纪的汉语⽂字学裘锡圭沈培三、古⽂字研究(三)秦系⽂字研究秦系⽂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和秦代⽂字。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年代以来,秦系⽂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
1975年12⽉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号秦墓出⼟⽵简1100多枚。
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书甲⼄⼆种,是战国末期⾄秦始皇时期之物。
同年12⽉⾄1976年1⽉⼜在同地四号秦墓出⼟了家书本牍⼆件。
此后,秦系⽂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
如1979年⾄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牍、1986年9⽉⽢肃天⽔放马滩发现的⽵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简等等。
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简》(⽂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的全部⽵简,对研究有很⼤推进作⽤。
到⽬前为⽌,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字编已经出版了三种(张世超、张⽟春《秦简⽂字编》,⽇本京都中⽂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字编》,湖北⼈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物出版社,1994)。
由于⼤量⽤古⾪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家才认识到早期⾪书的真正⾯貌,并且认识到⾪书不是秦统⼀后在⼩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字的简俗体为基础⽽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的⼀些问题》,《考古》1974年1期;吴⽩匋《从出⼟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书》,《⽂物》1978,2)。
这在⾪书的研究上是⼀个突破。
有⼈对⼩篆到⾪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变研究》,河北⼤学出版社,1993),还有⼈对⾪书作了⽐较全⾯的研究(任平《说⾪》,杭州⼤学出版社,1997)。
秦系⽂字的⾦⽂、⽯刻、陶⽂等资料,也有不少⼈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古文字学纲要
1
工作,短期內無法專注於此,而陳煒湛同志與唐鈺明同志合編的“古文字學”教材已在教學 中試用,效果亦佳,故主編人一致決定以陳、唐二位編著的《古文字學綱要》為基礎,責成 編著者作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以發展成為正式的文科教材。 1985 年 10 月間,中山大學古文字學教研室獲得以楊振寧博士為基金會主席的中山大學 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資助,邀請國內在古文字學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部 分學者舉行了一次小型的古文字學研討會 , 會間曾就高校古文字學的教學工作交流了情況和 經驗,著重討論古文字學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並對陳、唐二位的 《綱要》 提出修改的意見。 這次研討會是建國以來首次就古文字學教材進行專門探討的學術活動 , 與會者毫無保留地暢 談了自己從事古文字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心得和體會,討論十分熱烈。解放以來,由於地下古 文字資料大批湧現,許多學者都致力於解決新材料提出的新問題,無暇顧及綜合性方面的研 究,以致概論雖然有著豐富的實踐,但對於古文字學領域內的許多重大問題還研究得不夠充分,學術 界一時還不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見。根據這種情況,大家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編寫教材和 通論性的著作,系統地闡明各自的觀點、材料和方法,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統一。只有這樣,中國古文字學的理論體系才能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加 以發展並更加完備起來。 小型研討會後,陳煒湛、唐鈺明同志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反 復進行修訂和補充,終於完成了《古文字學綱要》的全部書稿。筆者有幸,爭先睹之為快。 初讀一過,覺得新編《綱要》有如下幾個特點,是一部頗具特色的教科書。 第一, 《綱要》的知識覆蓋面較廣,適應性較大。古文字學目前已發展成為與多種學科 密切相關的邊緣學科,高等學校開設古文字學課的不僅有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有歷史學專 業、考古學專業、文獻學專業等。 《綱要》從總體上看雖然側重於漢語言文字學的內容,但 同時也兼顧到銘刻學和出土文獻方面,知識覆蓋面較廣,適應於不同專業和不同層面的需 要,便於相關學科選用和參考。 第二, 《綱要》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比較明確。一部教材最緊要的莫過於確定本課程的目 的和要求。 《綱要》把“培養學生具有閱讀和鑽研古文字原材料的初步能力”作為教學的出 發點和基本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古文字學講得天花亂墜,如果連一片普通的甲骨文, 一篇常見的銅器銘文都無法通讀,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懷疑的。 《綱要》著眼于培養學生 閱讀古文字原材料能力,既有利於啟發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掌握第一手資料,也是提高 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的根本保證。 第三, 《綱要》在編寫體例上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全書分為上、中、下三 編。上編“總論”,綜述古文字學的性質、作用,古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古文字的結構和演 變,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等,是關於古文字學的基本理論;中編“分論”,分別論述甲骨 文、金文、戰國文字的內容、類別、特點和演變規律,是關於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下編“選 讀”,精選並摹錄有代表性的各類銘辭近二百例,附有釋文和簡注作為“讀本”,讀者可以 從中領略先秦出土文獻的概況,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以上三個部分既互相聯繫, 又互為補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體例有利於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即在一般原理的指導下,通過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達到通讀先秦出土文獻的目的;反過來, 又可以用具體材料來驗證理論與知識之是否符合實際,進而判明其正確之程度,做到感性認 識與理性認識相統一。 第四, 《綱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力求反映最新學術水準。本書雖然篇幅不多, 卻全面涉及古文字學領域的許多重大課題。編著者在介紹和論述的過程中,不僅注意總結前 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其治學方法,而且力圖反映近年來古文字研究的新成就和新進展。在廣 泛汲取前人及時賢成說的同時,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研究心得,屢創新解,避免人云亦云,即
古文字学第四节 秦系文字
诅楚文:这是秦王诅咒楚王的告神之 文。当时每告一神即刻一石,文字基本 相同。北宋时发现了告巫咸,告大沈厥 湫和告亚驼三石,原石和拓本后来都已 亡佚,现在只能看到摹刻本。
其年代大约在前312至310年。(秦惠 文王后元十三年)
秦皇刻石
秦统一后,始皇巡行天下,在峄山、泰 山、琅玡台、芝罘、碣石、会稽等地刻 石铭功。秦二世时又在每处刻石上加了 一道诏书,说明这些石上的文字是始皇 刻的。这些刻石是研究小篆的最好资 料,不过原物基本不见,只有琅玡台刻 石尚存残块。峄山刻石的文字有完整的 摹刻本传世。泰山刻石有残拓的摹刻本 传世。
第四节 秦系文字
一、秦系文字资料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 及小篆。
1、石刻文字
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 发现了十个石碣,每碣上都刻着一篇六七十 字的四言诗。这些石碣每个有约一米多高, 形似高脚馒头。因为它们有些象鼓,一般就 称之为石鼓。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石鼓文 已经证明是先秦时代的秦国文字。关于其年 代,研究者通过与秦公簋和20世纪90年代发 表的秦公大墓残石磬的字体的仔细比较,认 为其时代最可能属于春秋晚期早段。(徐宝 贵《石鼓文整理研究》,中华书局,2008)
琅 玡 台 刻 石
峄 山 刻 石
金文
春秋时代有秦公钟(鎛)、簋等铭文 战国时代的秦国金文,多见于兵器、权
量、虎符等器物上。 秦统一后,把始皇26年统一度量衡的诏
书刻在或铸在很多权、量上。二世时, 为了说明这些是始皇时的刻辞,又在很 多权、量上加刻了一道诏书。 汉代铜器上的铭文,也有不少是篆文。
传世的新妻虎符和近年发现的杜虎符, 都是秦在统一前铸造的,但是铭文的字 体跟统一后的文字简直毫无区别。我们 可以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 合称为篆文。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一、古文字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1. 定义- 古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古代文字的形态、结构、书写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中国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等不同的文字体系,古文字学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些文字体系的各种特性。
2. 研究范围- 文字起源:探讨中国文字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文字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等。
虽然仓颉造字说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文字创造这一伟大工程的一种想象。
从考古发现来看,一些原始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前身,像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等,这些符号虽然简单,但可能蕴含着早期文字形成的信息。
- 不同古文字体系-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 - 前1046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的字体结构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形象地描绘出太阳的形状,这是象形字;“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是会意字。
- 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在商代中期已经出现,盛行于西周。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笔画更加粗壮、圆润,结构也更加规整。
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而金文是通过铸造的方式在青铜器上呈现,铸造过程相对可以对文字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例如西周的毛公鼎,其铭文长达497字,是现存最长的一篇金文,为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篆书- 大篆: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等先秦时期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指的是籀文,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大篆的特点是笔画复杂、结构规整,具有很强的象形性。
例如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其字体古朴典雅,对研究古文字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
古文字学导论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 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 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泛涉书史,尚经世之 务,嗜金石,因见药店 所售“龙骨”上的刻纹, 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 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 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 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
卷。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 的大型谱录。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
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清梁诗正 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清乾隆二十年
武英殿刻本。
阮元
吴式芬:捃古录金文
共3卷9册。著录 1334件商周铜器的铭文。按器 的种类编排,每类又以铭文多少为序。在所录 铭文后面附有释文,间有作者考证或采录诸家 之说。 吴式芬:精通训诂音韵,擅长考订经文。于咸 丰六年(1856)去世,当时《捃古录金文》一 书尚未完成。后由其子请人校刻,于光绪二十 一年(1895)刊行。吴式芬还著有金石文字目 录《捃古录》20卷,以及与陈介祺合著《封泥 考略》等。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
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
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
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
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
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
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
的。Leabharlann 说文解字产生的学术背景一、当时的学术动态
今文学派:在西汉时期,通行的典籍是以 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以这些 典籍为依据并表示其学术的、政治的主张 的学者,称为“今文学派”。它们以董仲舒的 《公羊》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孔子的六经 皆有微言大义,他们的任务就在于阐发这 些微言大义,主张通经以致用。
古文字材料
对不起,老爹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对不起,老爹,感谢您的阅读!这是我第一次给人写东西,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包涵了,老爹。
——题记Sorry,老爹!让你受委屈了!做女儿的说实话,你……哎,你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家伙!贪图享乐,不知悔改,脸皮还厚。
你说说你,是不是?自从你倒霉后,本家人们都以为从这次中你可以吸取教训,从头开始,踏踏实实的开始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你呢,不但不吸取教训,整天混日子,亲人给你的几个钱都被你晃掉了,整天整日的嘴里喊着:“没钱没钱!”但谁也没见你干过一件事实,结果被家人们贬低的一文不值,你````你说你怎么就不会知错就改呢?Sorry,老爹!让你理亏了!你这张嘴,真是````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且喜欢放马后炮。
天天看到什么新闻,报纸,就装做很有文采的评论一番,看到有钱人阔气开好车,穿好衣裳,就说别人的钱是歪门邪道弄来的,有时我都怀疑你是不是心理变态,而且,我最搞不懂的是,你好像跟毛主席前世有仇,总说他怎样怎样不好。
“毛泽东挖了你家祖坟是吧!”爷爷实在忍不住发了火。
“说毛主席不好的人,以后都会倒霉的。
”姥爷一语惊人,看吧,你现在倒霉不正是应了姥爷说的话吗?可你每次总装做你什么都懂的样子:“你们懂什么!你们是没看书……”你张嘴啊,就会说歪理,不过你家唯一能和你争论的只有我的吧,呵呵,谁叫我是你生的……“妈。
我们去唱KTV吧!”“去什么?听你和你爸吵架就行了。
”汗……哎,我说老爹呀,你就不能少说两句吗?Sorry,老爹!被我和老妈唾骂的日子不好熬吧!我知道你也有个苦,因为我看到过你落寞的神情,我明白你为了哄我妈高兴的无奈心理,我知道每次被我骂过后的你,很痛苦对吧!老爹,我现在面对这样的你,我也无能为力,我只能对你说这句话啊,因为现在我知道,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不管怎样,你永永远远的是我的老爹!Sorry了,老爹!昏黄的灯光,一盏离愁的街灯,被烟熏过的沧桑背后,是一世轻狂的荣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支 表
天干
地支
• 六、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 高亨:“吾人生今之世,得见数千年前之遗文,可谓厚幸。 据此遗文,可以补正《说文》之阙误,可以作金石文之印 证,可以推究殷代之历史。……地下材料如此丰富,研究 成果如此巨大,可谓开古文字学及商代史之新纪元。甲骨 文研究价值之高,影响之大,于此可见矣。”
二、甲骨文的发现、著录与研究
( 一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与 发 掘
• 1899年
• 王懿荣(1845-1900) • “龙骨” • 金石学
国子监 祭酒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 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 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 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 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 器、古钱、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 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 故取藏之,然无过问者。
吴 王 孙 无 壬 鼎
• 四、战国金文 • 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 加剧,形成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 各国金文所属文字各具特色。
3、金文材料
(1)《殷周金文集成》
(2)《金文编》 (3)《金文大字典》
战国文字
1、定义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2、总体状况: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而皆去 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叙》)
其极大甲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 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 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 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 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 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 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 多,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 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3)字形结构不固定,异构字较多。
• 有些字采用了不同的构件。如“牢”:
• 有些字构件的位置不同。如“物”:
• 有些字构件的多少不同。如“凤”:
• 有些字繁简的程度不同。如“奚”:
(4)经常出现合文现象
“合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合写在一起的现象。如:
(5)有少数字形混同现象。
如:
四、甲骨文的内容及分类
甲骨的正式发掘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 1928 • 傅斯年 董作宾
• 十五次发掘
1930殷墟发掘
YH127坑 1936
• 1929-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得甲骨24918片; • 1950年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得甲 骨五千多片; • 1973年,发现小屯南地甲骨; •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 殷墟花园庄甲骨,得刻辞甲骨共579片。 • 到目前为止,公私所掘总计约15万片。
第二节 商周金文
• 金文是指先秦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也叫钟鼎文、钟鼎款(阴文)识(阳文)、 吉金文字、彝器铭文、彝器款识等。 •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故 名“金文”,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 •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
一、商代金文
• 商代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
第三节 六国古文
• 书写:随意性强,字形分歧大。(国别之 间分歧、国家之内分歧。) • 构造:简化严重、理据性差
• • • • • •
六国古文以书写材料来看,有以下几类: 一、简帛文 二、六国金文 三、货币文 四、玺印文 五、玉石文
返回
第三节 其他古文字资料
• 一、权量类
二、符节类
(二)甲骨文的研究
• 1903年 刘鹗 《铁云藏龟》
• 1904年 孙诒让 《契文举例》
甲骨“四堂”
• 罗雪堂
• 王观堂 • 董彦堂 • 郭鼎堂
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
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 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 《卜辞通纂》;发明辞例
• 目前汇集出土甲骨片最精、最全的,是中国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合集》。 • 搜集单字比较完备的,是考古研究所在孙海 波《甲骨文编》的基础上编写的改订本。其 中正编收已识字1723个,附录收未识字2949 个,共计收单字4672个。另徐中舒主编的 《甲骨文字典》。 • 搜集诸家考释较齐备的,是《甲骨文字集释》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孝定编)、《甲骨 文诂林》(于省吾主编,中华书局)。
《甲骨文合集》
《甲骨文编》
三、甲骨文体例、书体、结构、字形 (一)甲骨卜辞的体例
前辞:占卜日期和占卜者;
命辞:所占卜的具体事情;
占辞: 根据兆纹所作出的占卜结果判断; 验辞:占卜过后的应验记录。
例如:
• 前辞:戊子卜,������贞。 • 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 占辞:王占曰:丁雨, 不叀辛。 • 验辞:旬丁酉,允雨。 • 纪数字:一 二 三 亖
3、特点 (1)书写:象物性淡化,书写线条可归纳 (2)构造:个体字符的异体减少 形声系统形成 (3)理据:保存完好
燕 中 山
•
秦
三 晋
齐
雍
楚
两大派系 秦系文字--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 个馒头形石头上的文 字。因为这些石头形 状有点像鼓,故称石 鼓。
• 国别:战国秦系 • 得名(见上页) • 字形特点:结构、 大小、布局 • 历史地位:西周 金文――秦国石 鼓文――秦代小 篆
三、兵器类
四、玺印类
齐国印、魏国印
私印
五、货币类
六、陶瓦类
七、玉石类
第四节 小篆 1、定义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 文”政策时所采用的标准字体。
2、小篆材料 (1)秦刻石
峄山刻石
(2)《说文解字》(许慎、9353、540部)
• ——(《文字形义学概论》) • 1.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而又系统的古文字资料。 • 2.为建立科学的文字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周原甲骨文
• 在20世纪50年年代几次考古发掘中,学术界已发 现有西周甲骨与甲骨文存在,但是为数甚少。 •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掘出大 量周人甲骨,使周人甲骨文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共清理出甲骨17000余片,有字甲骨290片, 文字共计903个,合文12个。 • 周原甲骨文字迹甚小,有的与殷墟第五期甲骨文 的小字形似,有的约为第5期甲骨文的1/2或1/4大 小。周人甲骨文的文字和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 和西周金文继承了殷商金文是完全一致的。
第 四 章古 古文 字 文 学 字 材 料
汉字的历史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 代表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 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
古文字阶段
• • • • •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字(大篆) 小篆 古隶
今文字阶段
• • • • 今隶 楷书 草书 行书
甲第 骨一 节 文
甲骨文
• 商代金文笔形圆润肥厚,显得庄重正规, 有许多笔画由块面构成,显出浓厚的图画 性和原始性。
二、西周金文
• 西周金文上承殷商金文,下启春秋金文, 是汉字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过渡阶段。 • 西周金文特点: • (一)新出现的独体象形字很少,而形声 字却大量增加。 • (二)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 表现在:
占卜
年岁 天象 吉凶 祭祀 疾病 田猎 妇事 ……
非占卜
干支表 有关甲骨纳贡、收藏的 记事刻辞 有关历史事件的纯粹记 事刻辞 ……
五、甲骨文识读
• 卜辞——年岁
• 卜辞——天象 • 卜辞——吉凶 • 卜辞——祭祀
• 卜辞——征伐
• 卜辞——田猎 • 卜辞——疾梦 • 卜辞——妇事 „„
不完整卜辞
• 辛卯卜王往田 于东。 • 戊子卜王往田 于东。
(二)甲骨文书体
书写特点:
用刀笔,字体瘦削, 多用方折
甲骨文行款(字的刻写顺序)不固定。
基本形式
• 单列直书
颠倒参错
• 单列横书
• 左行直书
• 右行直书
合27220 合27694
(三)构造特点: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主 要 造字方法已具备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阶段特点:汉字发展的初级阶 段
• 象形性强 • 书写置向不定 • 结构不固定
(五)甲骨文的形体特点
(1)象形性很强,有些带有原始 图画的特征。如:
• • • • • •
鼠牛 虎兔 龙蛇 马羊 猴鸡 狗猪
(2)许多字书写置向不定。
或朝左,或朝右;或向上,或向下; 或正面,或侧面。如:
• 一、时代和命名 • 二、发现与研究 • 三、内容与分类 • 四、形体特点 • 五、甲骨文识读
一、甲骨文的时代和命名
甲骨文,距今约3500年。是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 “契文”、“卜辞”、“龟甲 兽骨文字”、“殷墟文字”。
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
卜辞、贞卜文字
殷墟文字、殷文
契文、龟刻文字
• • • •
1.异体字减少。 2.偏旁逐渐趋于定型。 3.合文大为减少。 (三)块面笔画趋向线条化,曲折笔画趋 向平直化。 • (四)行款基本固定。
西 周 晚 期 师 兑 簋
大意:周王在康庙里册命师兑,让他 继承祖先的官职,并赐给他一些象征 身份的服饰
•
师 兑 簋 金 文
• 大意
• 三、春秋金文 • 春秋初期的金文几乎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 的体制,字形没有显著的差别,中后期, 诸国文字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 (一)长条化、整齐化倾向 • (二)装饰化、美术化倾向
卜辞—年岁
年 商 贞 癸 ? 受 : 卯 一 今 卜 月 岁 大 。
贞 : 西 土 不 其 受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