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1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女性传统服饰独具特色,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色彩鲜艳,富有异域风情,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由三件组成:上衣、裙子和围腰。
上衣是以布制成的袍子,袍子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如黄、绿、红等,上衣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会绣上凤凰、麒麟、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裙子则是直裆长裙,颜色也比较鲜艳,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且通常是对称排列,象征着团结、和谐和美好的愿望。
而围腰是一个加强束腰的彩带,也是一种装饰物品,可以增加女性的优美曲线。
另外,哈尼族妇女的头饰和鞋子也很有特色。
头饰通常是用彩带、花和亮片制成的,可以固定头发,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
而哈尼族女鞋是以布或皮革制成的,鞋底呈弧形,鞋头微翘,绑带在腿上,舒适又美观。
其次,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富含着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
首先是颜色的象征意义,黄色代表着金色、尊贵、神圣,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自然和生命力,红色代表着热情、喜悦和美好的愿望。
其次是花鸟等图案的象征意义,凤凰代表着吉祥、权力和美好的愿景,麒麟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幸福,花鸟等图案则代表着生命力和生机盎然。
此外,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其它的符号象征,如阴柔之水、阳刚之火、男女之别、自然之神等,都可以在服饰中看到。
最后,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女性的传统服饰也体现了田园野趣和朴实精神。
同时,由于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比较封闭,女性的穿着和家庭角色也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
总之,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它代表了哈尼族的历史和传统,也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人文特性。
同时,这种服饰中所蕴含的符号象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哈尼族文化的渠道。
哈尼族十月年服饰研究
o
刘海 青 , 等 黄 的乳 白色 。
2 . 染布
哈 尼族十 月年 服饰研 究
晴朗的 日子 , 将全家过节才穿 的衣服 、 饰品放在 自 家 平顶 阳台上晾晒 ,因为这些衣物饰品平时都是存放 在用竹子编制 、 外用牛粪等封糊 、 烟熏到漆黑的衣箱 里。 衣箱一般约 1 2 0 c m高 , 7 0 c m宽 , 呈 圆中带 方的 形状 。 此外 , 在晾晒礼服的同时 , 也晾晒布匹。 这些布
或银色金属的耳环 、 手镯。 中年女性一般佩戴包头 ,
【 收稿 日期1 2 0 1 3 - - 0 1 - - 0 4
【 网络 出版] h t t p : / / w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l / 4 5 . 1 2 6 8 . C. 2 0 1 3 0 3 2 5 . 1 7 3 3 . 0 0 5 . h t ml
【 作者简 介】 刘海青 ( 1 9 7 3 一 ) , 女, 云南蒙 自人 , 云南红河学院美术学 院艺术设计 系讲师 , 数码艺术设计 硕士 , 主要从 事民族 民间艺 术与现代艺术
设计研究 ; ຫໍສະໝຸດ 白永芳( 1 9 7 3 - ) , 女, 云南绿春人 , 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 院讲师 , 民族学博士 , 主要从事 民族学研究 。
一
、
哈尼族 日常服饰 现状
( 一) 手工缝制的传统服装制作工艺
手工缝制的传统服装制作工艺流程可以归结为
织、 染、 绣、 缝。 1 . 织布
随着 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和对 外 交 流 的相 对 增 多 ,
绿春县戈奎乡俄东村 、 下子雄村村民平 日大部分男 性服装基本 同汉族无异。 老年女性 大部分穿着本 民 族 服装 : 颜 色 以深 蓝 为 主 , 衣 服 上 装饰 主要 在 领 口 、 袖子中部 、 裤子中下部 、 遮臀布的左下角、 右下角、 腰
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
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摘要]本文以建水哈尼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建水哈尼报装的特征〔包括服色、款式、佩饰、纹样及制作过程等〕,更是详细介绍了建水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服饰特征与区别。
另外,文章又探析了其背后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服色、服饰、纹样在哈尼族开展史的代表意义;服饰的更换与人生礼仪;服饰中蕴藏的神话、历史、传说和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服饰如何现代化,将会怎样开展等。
[关键词] 哈尼服饰内涵糯美特征演变在XX哀牢深山,居住着一种古老的民族——哈尼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开展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中,哈尼族的服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而,就如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同一种民族,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中却有着诸多差异,就是同一个支系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为了弄清哈尼族服饰所蕴涵文化内涵,我对建水的哈尼服饰进展了一个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对此作个具体的介绍。
一、建水哈尼族概况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有一百多万,绝大局部分布在XX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建水哈尼族属于红XX岸,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得悉,建水哈尼族只有9888人,5年后的今天,也只会是一万多人口。
建水哈尼族居住在坡头、普雄两个乡〔坡头乡主要以咪的、普古鲊、葫芦田、绿竹地、小者茶、黄草坝村为主;普雄乡主要以大罗家寨、两岔河村为主〕。
一直以来,建水哈尼都沿着龙岔河边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而居住。
二、建水哈尼族服饰概况建水哈尼族属罗美支系,所以称为罗美或糯美。
根据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其服饰的类型及特征也有所不同。
〔一〕、罗美男性的服饰类型及特征1、一至两岁的小男孩的服饰。
一至两岁的小男孩的服饰头上带一顶黑布缝制的圆帽,帽顶钉上一枚圆圆的大银币,围着这枚大银币还钉上五枚稍微小点的圆银币,紧紧围着顶上的大银币。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02ZD068)。
[作者简介]李萍,女,广西靖西县人,百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李萍(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摘 要]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色彩尚黑、款式短露、风格华贵是哈尼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与其宗教信仰、梯田文化、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 哈尼族; 传统服饰; 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82-02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中间地带。
哈尼族生存环境闭塞、居住之地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这些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同时,哈尼族历史发展也比较特殊,直到近代,才进入封建社会。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外界因素对哈尼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冲击,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1]308分析研究哈尼族的传统服饰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洞悉和把握哈尼族的历史文化。
一、色彩尚黑:原始宗教信仰的折射马克思曾经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
”[2]145服饰色彩作为服饰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负载着历史和民族的痕迹,诠释着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审美需求。
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哈尼族有明显的“尚黑”倾向。
“尚黑”即以黑为贵。
黑色以及与黑色相近的青蓝色、藏青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哈尼族喜穿黑衣、青裤和黑裙,有些哈尼人的服饰从帽子(包头)到上衣、下裤,直至鞋的主体颜色都以黑色和藏青色为基调,哈尼族一般都用自己染织的小土布做衣服。
在哈尼族的传统中,服饰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但黑色系始终是贯穿他们服饰的主体颜色。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图案中的文化解读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红河州是我国哈尼族居住最集中、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全州哈尼族人口为80.86万人,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还有少量散居于红河北岸的建水县坡头乡和普雄乡及石屏县的新城乡和龙武乡,支系有哈尼、白宏、弈车、腊咪、糯比、糯美、昂倮、西摩洛、果作、哈欧、各和等。
哈尼族崇尚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在他们看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花鸟鱼虫,都有神灵的智慧。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哈尼族不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将历史文化丢失,反而将本民族的历史、信仰,身边大自然环境的美景,生产生活的感悟凝结在服饰上,通过不同的图案描绘出哈尼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载着他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解。
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以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主,在梯田的孕育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其服饰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深挖研究。
1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基调哈尼族服饰多以黑色土布为主、绣精美纹饰图案、戴银饰点缀,形成多姿多彩的服饰特色。
但因生活区域气候的差异,服饰类型也有所不同,如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弈车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400米左右地带,光热充足,常年下身穿着紧身短裤,而生活在元阳、金平县的糯比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700米左右地带,冬冷夏凉,穿着厚实保暖的长衣长裤。
无论服饰类型如何变化,哈尼族崇尚黑色、佩戴银饰以及图案意义是始终如一。
哈尼族视黑色为生命色、保护色、吉祥色,从古至今黑色都是哈尼族的服饰基调。
银饰是哈尼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都是祖传和嫁妆,除了装饰功能外,也能体现家庭的经济水平。
服饰中的图案则是反映和记录哈尼族生活、历史、文化、信仰等内容的重要符号。
2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常见图案及文化内涵哈尼族的服饰中的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
红河州哈尼族常见的服饰图案有象征吉祥的星星、月亮、太阳等;有反映生活的几何纹、八角花纹,三角纹等;也有象征信仰崇拜的鱼、鸟、狗牙纹等,这些图案不仅记录了哈尼族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哈尼族以梯田农耕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哈尼族服饰文化中
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 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义上, 联合祭祀是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地“阿倮欧滨”及 其周围林地的持续有效保护。“阿倮欧滨”祭祀作为绿春哈尼族传统 文化深层内核机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窝拖布玛哈尼人传统观念中的主色有红、黑、白、蓝(灰) 、绿、黄等,如今 她们的服色己经多样化,但她们坚称“蓝、黑。是传统服饰的主色。时至今 日,各种仪式中的传统服装均以黑、藏青、蓝为主色,三种颜色在传统工艺 中都是通过蓝靛浸染实现,靛染次数及漂洗次数决定布料颜色的深浅。主持 阿罗欧滨祭和全年村落祭祀的咪谷及其助手的仪式服装均以黑为主。所有仪 式活动中的主要女性,都要穿着以黑、蓝长衣,如新米节中背新米的女主人、 贺生仪式中的外婆、贺新居仪式中姑妈及女主人;婚嫁及丧葬中男女均穿或 黑、或蓝长衣。
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以云南省绿春县“窝拖布玛” 为例
白永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梳理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
学术意义
高丙中先生曾指出民俗研究的误区—“把活动中的人和情境从民 俗实践中抽取出来,或弃而不顾,或悬而不论,或仅作参考,也就是把 事件抽象成事象,记录成单纯的文本,然后,探讨它的文化性质和意义” 相对事象研究,他更倡导民俗整体研究取向—“重新恢复被事象研究 抽掉的人和情境的本来位置,它关心整个民俗事件,把民俗过程中的 各个因素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它着眼于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生活 来研究民俗”。 本文正是一次将研究对象介入到人的生活中的研究实践。将本体 “服饰”置于主体“人”的生活、文化、历史之中,通过“生活世界” 的服饰尤其是人生礼仪服饰的研究,揭示服饰作为人际、人神沟通媒 介所具有的历史指向。
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
在哈尼族的传说中,他们的先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
后来,哈尼族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哈尼族叶车人口传,他们的祖先在“轰昂”那个地方时(昆明滇池周围哈尼语称“轰昂”或“谷哈”或“丹哩”),发生过战争。
为了挽救本民族,仰遮酋长向天神盟誓:“如果我的子孙们能突围生存下来,愿世世代代给‘阿玛’(女神)当牛做马”。
于是,他重新组合力量,男子将面部抹黑,女子易装分十二路突围至“车戛拉德”(易门、双柏至楚雄一带)。
后辗转至“拉煞”(元江),迁至蒙者山定居(今红河县境内的大羊街乡)。
哈尼族一部南下经峨山、新平抵元江;一部沿南盘江至阿迷(今开远市);一部下蒙自、屏边、文山;一部至“渣腊”(今建水县渣腊乡)自称糯美。
滞留元江的哈尼族由于发生瘟疫,一支继续南下至墨江、江城、垤玛自称白宏、阿松、碧约、卡多、布都、些摩洛;另一支渡澜沧江至西双版纳之景洪自称爱尼,其余顺元江东下一分为三:一支至浦玛(红河县大羊街)自称叶车、糯美;二支至砻腾(红河县浪堤)自称糯别,(该部传至“欧交”时人口繁衍又一分为二:一支至绿春大水沟乡地区自称齐垤;二支至金平自称哈尼、多尼、糯别)。
由元江东下的第三支至思陀、落恐、左能、瓦渣自称戈比、腊咪、尼洛、甲依、期尼、期弟、本娜;迁至落恐的戈比分支至磨索及元阳县牛角寨、沙拉托自称仰主、各和、多格、糯别、糯美等,其服男女皆披发跣足,染齿,穿耳,身着“两裆”,即无领无袖只有前后,或衣仅长尺,前不扣合,下着统裙的服装。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反抗“大义宁”国的统治,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诺言,以后又以“赦徭役”为条件,联络滇东、南、北路的三十七部蛮部及反对“大义宁”政权的地方势力,其中南路之思陀、落恐、溪处、铁容、因远和尼等部会盟于曲靖石城,然后举兵向西直驱洱海,推翻了杨氏“大义宁国”,建立段氏“大理国”政权。
哈尼族风采艺术哈尼族棕扇舞文化(云南这些文化遗产)
哈尼族风采艺术哈尼族棕扇舞文化(云南这些文化遗
产)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
它们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
我们的少数民族留下了许多的经典文化。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关于云南的文化遗产,看看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
大理白族扎染
西双版纳傣锦、傣陶、贝叶经
红河建水紫陶
迪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
曲靖宣威火腿
红河蒙自过桥米线
普洱茶
腾冲皮影戏
丽江纳西东巴纸
迪庆藏族唐卡
会泽斑铜
昆明乌铜走银
大理鹤庆银器雕刻
滇西翡翠玉石雕刻
大理剑川木雕
德宏梁河葫芦丝制作
德宏陇川阿昌族户撒刀
傣族象脚鼓、傣族武术、孔雀舞、泼水节西双版纳基诺族
太阳大鼓
佤族甩发舞
红河哈尼族棕扇舞
红河彝族烟盒舞
大理南涧彝族跳菜
迪庆藏族锅庄舞
石林撒尼人阿细跳月大三弦谢谢大家的阅读
好心人记得点赞和关注哟。
哈尼族之魂——头饰文化研究
哈尼族之魂——头饰文化研究一、走进哈尼族的多彩世界1.哈尼族概况。
在哈尼族还没进入我的视野之前我还没听说过也不清楚他们的存在,可能和我一样了解他们的人们并不是不多,因为在全国人口总数比例中哈尼族人口占比是比较少的。
哈尼族自古称谓又很多种,由来于汉文史籍记载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称呼的多样化表明他们身处的地理位置由于某种原因分布于不同地方,因此有着源远流长历史长河和灿烂的文明文化。
服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头饰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
随着地域不同,同一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发展多样化因此产生。
如“者维支”妇女头饰为“平头阿卡”其支脉曾东渡过江。
“者教支”妇女头饰为“尖头阿卡”从景洪渡江。
“练车支”妇女会包个大包头,叫“包头阿卡”没有渡江,但曾经南下。
暗含着不同支系和不同哈尼族的亲疏关系。
2.哈尼族各支系地理位置文化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哈尼族开始有连三海的阿尼河流域迁移至不同地域。
其最终定居在澜沧江和元江两岸。
地理位置的不同并且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导致各各支系呈现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情形且支系众多。
民族服饰特色文化发展中地理位置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这样身处梯田地带,重峦叠嶂,山水相间,正因为这样德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的哈尼族。
他们善于歌舞,艺术造诣雄厚。
地理环境和生活劳作状态以及历史环境经历为今后的艺术文化创作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推动力!二、哈尼族头饰品涉及的风土人情哈尼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鳞次比附的山间,由于山川阻隔长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情况,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却尤为完整的保存了风格独特的哈尼族头饰。
大多数情况,头饰的通常意义不外乎升华实际意义上升到审美装饰及象征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神奇自然的艺术服饰服哈尼头饰,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
【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
【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
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
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
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
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
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铸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搞边饰。
穿高筒尖头绣花鞋。
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卷曲短裙,踢护腿。
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快乐穿着绣花鞋。
女子剃发编辫,少女多雕辫。
岁数很大的妇女把辫子岩风头顶,用白或蓝布狩衣,或戴自造的帽子。
帽上正黄旗大银泡、料珠,或是头顶许多丝线编织的镂空。
也有的钟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并作胸饰,穿耳环和耳坠。
澜沧的妇女晴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
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
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
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
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成双辫,并把辫子织成在头上。
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银线,婚后改系蓝色银线,系围腰的多寡就是区分女子与否成婚的标志。
走进哈尼族
• 看梯田最美的季 节永远是冬天, 因为注水后的梯 田会闪现出银白 色的光芒,从而 凸显出梯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修筑梯 田,还善于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通 过傍山水沟引进梯田。 • 梯田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社会文化 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在西南高原之上, 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 的梯田,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
1995年,法国人类学 家欧也纳博士来元 阳观览老虎嘴梯田, 面对脚下万亩梯田, 欧也纳博士激动不 已,久久不肯离去, 他称赞:“哈尼族 的梯田是真正的大 地艺术,是真正的 大地雕塑,而哈尼 族就是真正的大地 艺术家!”
元阳龙树坝梯田
• 龙树坝的梯田因水里的含养成份跟其它地 方的梯田不一样,所以浮萍多,以红色绿 色黄色为主,色彩艳丽。
• 明朝的皇帝曾称赞哈尼族为“山岳神雕 手”。 • 孩子们,你们想怎样称赞勤劳聪明的哈尼 族人?
•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 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 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 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 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 做的活计好不好。
•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 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 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 尼梯田的核心区。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世 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 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 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 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 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 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
•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 虔诚敬奉火塘。
哈尼族特色美味
浅谈哈尼服饰的渊源和哈尼服饰的发展
浅谈哈尼服饰的渊源和哈尼服饰的发展哈尼族服饰历史悠久、色彩斑斓、美观大方。
早在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第1517卷《云南总部·窝泥考》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男人环耳跣足,妇人衣花布衫,以红白绵绳,辫发数绺,海贝杂珠,盘旋为螺髻,穿青黄珠,垂胸为络”。
自古以来,哈尼服饰主要以自制黑色或青色土染布为主,经弹棉、纺线、拉线、织布、染布、裁缝、刺绣等繁杂的多种工序而成。
一、哈尼族服饰的渊源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
在哈尼族《哈尼阿培聪坡坡》和《云南民族史》中记载:哈尼族的先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
后来,哈尼族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明永历帝诏时,一些哈尼族小土司效仿制作长官眷属穿戴的衫、裤、袍(银铃、银泡、银花、银币、银链等银饰品),并为适应山地劳作也吸收了一些短衣窄袖,半臂无领直襟,襞开四逢而扣合的简易服,明代汉服成为哈尼族及其它民族追求的时尚。
青年女子着低领镶花边、半袖间套绣花窄袖长袍,佩云肩,穿镶边大管裤。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经历了母系氏原始族群,至滇池地区的奴隶制及封建领主制社会。
哈尼服饰也历经沧桑,在文革时期被视为封资修强令改装。
如今随着党的民族政策逐步深入实施,哈尼族服装也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款式多元化,而且在用料选料上也十分讲究,并趋于向“贵族化”发展。
如今,哈尼族的服饰正逐步成为五十六个民族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哈尼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古老民族(也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民族,计190余万人)。
哈尼族服饰中的图案或头饰具有标志性、规范性、表达性和信息性象征。
哈尼族是尚黑的民族,特别是哈尼族服饰自古以来主要是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色调,因为,在哈尼族的社会里,黑色均具有驱邪的巨大威力。
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文献综述解析
哈尼族服饰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李海霞学号:12012110106 专业:少数民族艺术)[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从服饰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性别与身体、符号与象征、工艺与审美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服饰从遮羞蔽体之物到具有审美时尚的艺术品的全部研究成果及在目前状况下对哈尼服饰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文献综述一、引言哈尼族是聚居于中国西南地区及云南省周边国家的一个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古称“和夷”、“和泥”、“和蛮”。
哈尼族属于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南岸、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及新平、镇江、元江、绿春、金平等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哈尼族自称“卡多”、“雅尼”、“豪尼”、“百宏”、“碧约”、“欧哈”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①哈尼服饰类型纷繁复杂,每大类型中又有若干亚类型,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花样繁多。
因此,不但能成为研究中国服饰起源、发展极有价值的活标本,也为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共同渊源提供了左证。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自然条件、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里的结果,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
”②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文化习俗一、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二、哈尼族族源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三、经济生活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服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云南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探析
云南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探析作者:李婷林燕宁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哈尼族是云南省红河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特征,而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本身的外在标志,最直接的纪录与传承着古老民族文化。
云南省金平县的哈尼族服饰,身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文化,集中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了红河地区哈尼族的审美情趣、社会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
本文主要从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图案纹样、面料色彩、服饰工艺等方面,对云南金平县哈尼族服饰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云南省金平县;哈尼族;服饰;文化特征服饰特征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且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标志最显著的特征,各民族服饰之间都代表着本民族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念等。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哈尼族服饰丰富多彩且与众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服装构成标志感受,是哈尼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标志之一。
红河地区哈尼族服饰的款式特征与纹样色彩既蕴藏着哈尼族文化特征与精神特征,亦同时承载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工艺表现技法与艺术构成形式,给我们带来视觉层面思考的同时,亦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思考。
一、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服饰独特的款式特征,题材丰富的纹样与色彩,都生动的反映出本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既包含对民族宗教信仰的崇拜,亦是对历史长河中迁徙过程写照记录;既包含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例如哈尼族服饰纹样多以动植物与自然生态环境为题材设计呈现,运用绣与缝的手工工艺手法,将抽象的纹样灵动的运用到服饰中,其反映出哈尼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艺术审美特征,是哈尼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象征。
二、哈尼族服饰款式结构特征哈尼族人民采用自家染织的土布制作服装衣料,从服装面料到染色,从成衣制作、挑花绣到贴布装饰都是纯手工工艺制作,是历代哈尼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哈尼族服饰文化解读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
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
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哈尼族服饰文化解读——访哈尼族文化学者黄绍文本刊特约记者/李憾怡记者: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定居——迁徙过程中,哈尼族逐步从祖国的西北向西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发展,繁衍成今天这个底蕴深厚、支系庞杂的民族。
其绚丽的民族文化在灿烂中华文化中,具有着特殊地位。
请您先简要谈谈哈尼族的情况。
黄绍文:好的。
哈尼族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她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普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现分为哈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糯毕、糯美、昂倮、各和、腊咪、哈欧、期弟、西摩洛、多塔、布都、布孔、多尼、叶车、阿松、阿木、阿卡等20余个支系。
总人口约185万(其中国内143.97万人,国外约42万人)。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创制了两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史载哈尼族先民为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其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哈尼族的服饰文化》课件
哈尼族男子的服饰
日常服饰
哈尼族男子的日常服饰以长衫、长裤为主,颜色较为素雅,通常为深色系。在 服装的细节上,如领口、袖口和裤脚等处,常有精美的刺绣或镶边装饰。
节日服饰
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时,哈尼族男子会穿着特别定制的服饰。这些服饰色彩更 为鲜艳,刺绣图案也更为复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女子的服饰
现代社会的审美和穿着需求。
市场开发
通过市场开发,将哈尼族服饰推 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其传承和 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带来经
济效益。
05
总结与展望Leabharlann 总结哈尼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总结
特点
哈尼族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 值,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 民族精神内涵,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 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通过了解这些民间传说,可以更 深入地了解哈尼族服饰的文化内 涵,感受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04
哈尼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传承
哈尼族服饰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01
02
03
吸引游客
哈尼族服饰独特的款式和 图案吸引着游客,成为旅 游纪念品和拍照道具。
文化体验
在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 验穿着哈尼族服饰拍照、 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 哈尼族文化。
日常服饰
哈尼族女子的日常服饰通常为短上衣、长裙,搭配绣花鞋。 上衣多为浅色系,裙子的颜色则较为丰富。绣花是哈尼族女 子服饰的一大特色,她们会在衣服的各个部位绣上精美的花 卉、动物等图案。
节日服饰
与男子一样,在节日或庆典时,哈尼族女子会穿着更为华丽 的服饰。这些服饰的布料更为考究,刺绣工艺也更为精湛。
化的风格。
哈尼族服饰在历史上也受到汉族 的影响,如刺绣、印花等工艺。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哈尼族是一个充满魅力、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一、服饰: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
哈尼族的服饰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男性的服饰通常简洁而实用,以青布或蓝布为主色调,宽裆裤加上对襟上衣,既方便在田间劳作,又透露出一种质朴的帅气。
而女性的服饰那可就复杂又华丽啦!就像把整个哈尼族的文化都穿在了身上。
她们的上衣绣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象征吉祥的花鸟鱼虫,还有代表家族历史的神秘符号。
下装的裙子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得如同天边的彩霞。
而且不同的支系,服饰也有着微妙的区别,就像不同口味的美食,各有各的独特之处。
你要是走在哈尼族的村落里,看到那些穿着传统服饰的族人,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流动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二、建筑:大地之上的艺术杰作。
哈尼族的建筑是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
他们居住的蘑菇房可有意思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朵朵巨大的蘑菇生长在大地上。
这种房子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于自然,土基墙、茅草顶,透着一股浓浓的原始韵味。
蘑菇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来关养牲畜,中间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有火塘、卧室等,顶层呢,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
在建造蘑菇房的时候,哈尼族人们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和地形,这种房子冬暖夏凉,还能很好地抵御风雨。
每一间蘑菇房都像是哈尼族人民在大地上书写的一首建筑诗,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美食:舌尖上的民族记忆。
哈尼族的美食那是能让你的味蕾欢呼雀跃的。
首先得说说哈尼族的长街宴,这可是一场美食的狂欢派对。
长长的街道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一眼望不到头。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哈尼族的红米线,那红米可是哈尼族梯田里种出来的宝贝,做成的米线口感劲道,再配上鲜美的肉汤、翠绿的蔬菜和各种调料,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还有竹筒饭,把糯米和腊肉、豆类等食材装进新鲜的竹筒里,用炭火烤制,竹子的清香和食物的香味完美融合,吃的时候就像在打开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惊喜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目前,哈尼族历史研究仅明确其氐羌族源,对迁徙时间、路线未有清晰考证。
哈尼人口述史叙述了先民自遥远北方“虎尼虎那”开始,经“什虽湖”、“惹罗普楚”、“诺玛阿美”一路向南,到达洱海边的“色厄作娘”,辗转滇池边的“谷哈密查”,最后退居红河两岸的漫长历史。
由于时空跨度大,加之指涉时间、地名、族群名与实际地理、汉文史籍难以对接,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不为学者所关注。
古歌、家谱以及仪式是哈尼人男性社会记录和保存历史记忆的主要方式。
此外,哈尼人的历史记忆还保存在哪里?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是哈尼女性创造、使用并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
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文化内涵,
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论文将本体“服饰”置于主体“人”的生活、文化、历史之中进行民俗整体研究。
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主体日常生活、节日祭祀、人生礼仪中服饰的立体研究,指出具有护佑神性、实现人神沟通的传统服饰核心要素实质是哈尼先民历史的重要承载物。
所谓“神性”就是传统性,所谓“神”就是祖先。
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正是基于这种“神化”的传统和信仰传承至今。
论文借助民族口述史、汉文史籍、考古资料及语言分析,通过对哈尼族服饰中“服黑饰红”、“棉纺”、“饰贝”、“饰竹”、“饰鱼”等核心传统要素的多重考证,对哈尼人迁徙口述史中指涉的古代历史时期、地名以及族群互动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
不仅探讨了哈尼先民的古羌渊源,而且提出了哈尼先民与古蜀、古滇历史的密切关联,并论述了哈尼人进入元江、红河流域的时间。
为重建完整、真实的哈
尼族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时间线索和地理框架;为西南民族历史、藏彝走廊族群研究提供一种哈尼视角。
对于无文字边缘族群来说,服饰是一种特殊的女性视角、民间立场的记忆手段。
少数民族女性作为“边缘中的边缘”,也拥有书写历史的权利和能力。
揭示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服饰与历史记忆的深层关系,为研究无文字边缘族群的历史提出新的视角。
重视与加强边缘族群研究,尊重其历史书写,打破历史书写的中心主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边缘族群历史,并以此与华夏中心历史互证,还原中华民族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