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图腾

合集下载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图案中的文化解读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图案中的文化解读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红河州是我国哈尼族居住最集中、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全州哈尼族人口为80.86万人,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还有少量散居于红河北岸的建水县坡头乡和普雄乡及石屏县的新城乡和龙武乡,支系有哈尼、白宏、弈车、腊咪、糯比、糯美、昂倮、西摩洛、果作、哈欧、各和等。

哈尼族崇尚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在他们看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花鸟鱼虫,都有神灵的智慧。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哈尼族不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将历史文化丢失,反而将本民族的历史、信仰,身边大自然环境的美景,生产生活的感悟凝结在服饰上,通过不同的图案描绘出哈尼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载着他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解。

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以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主,在梯田的孕育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其服饰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深挖研究。

1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基调哈尼族服饰多以黑色土布为主、绣精美纹饰图案、戴银饰点缀,形成多姿多彩的服饰特色。

但因生活区域气候的差异,服饰类型也有所不同,如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弈车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400米左右地带,光热充足,常年下身穿着紧身短裤,而生活在元阳、金平县的糯比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700米左右地带,冬冷夏凉,穿着厚实保暖的长衣长裤。

无论服饰类型如何变化,哈尼族崇尚黑色、佩戴银饰以及图案意义是始终如一。

哈尼族视黑色为生命色、保护色、吉祥色,从古至今黑色都是哈尼族的服饰基调。

银饰是哈尼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都是祖传和嫁妆,除了装饰功能外,也能体现家庭的经济水平。

服饰中的图案则是反映和记录哈尼族生活、历史、文化、信仰等内容的重要符号。

2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常见图案及文化内涵哈尼族的服饰中的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

红河州哈尼族常见的服饰图案有象征吉祥的星星、月亮、太阳等;有反映生活的几何纹、八角花纹,三角纹等;也有象征信仰崇拜的鱼、鸟、狗牙纹等,这些图案不仅记录了哈尼族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哈尼族以梯田农耕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

哈尼族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中国吉祥图案的源流

中国吉祥图案的源流

吉祥物是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早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吉祥观念。

从出土的商周钟鼎、陶器上可发现,吉祥图案已露端倪。

而现存最早的吉祥图,当推东汉末年绘刻于甘肃成县鱼窍峡摩崖上的五种象征吉祥的动植物:黄龙、白鹿、甘露、连理木、嘉禾。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唐人成玄英对此作过注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其意说明了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的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

那么,吉祥图案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通过研究、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演进历程,发现这种发源于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与古代图腾有着许多借用、概括、传承和变异的关系。

古代图腾孕育了吉祥坯胎图腾,英文中作“totem”。

它源于“ototeman”一词,其义为“我的亲属”。

图腾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或动植物崇拜)与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宗教形式。

就其崇拜的直接对象来说,是自然物或动植物,而就其崇拜的观念来说,都具有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的内容。

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氏族时期,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自然物或动、植物之间有着血缘亲属关系,于是把它们当作神灵或自己的祖先去崇拜,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

图腾,既是一个氏族的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氏族的标志和象征。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图腾记载。

如在《山海经》中,提到的邦国有105个,其中14个邦国有图腾的记载;提到的179个人神或氏州长,其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

特别在《五藏山经》中,共记载了58个人神、氏族和邦国的图腾。

其中鸟图腾14个、虎图腾8个、蛇图腾8个、龙图腾3个、狗图腾3个、鱼图腾6个、植物图腾2个,还有豹、马、牛、豺、羊、貊、蜂等图腾各1个,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兽图腾7个。

关于《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所记载的图腾分布情况,大体是这样的:龙图腾氏族基本上在南方,但河南北部也有龙图腾;鸟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卢氏、栾川、嵩县和湖北省汉山以西地区;蛇图腾氏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马、牛、羊图腾氏族在中国的西部,即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豕类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部、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

哈尼族的图腾是什么?其图腾有预示着什么

哈尼族的图腾是什么?其图腾有预示着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哈尼族的图腾是什么?其图腾有预示着什么
导语: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其文化的积淀十分丰厚而瑰丽,其中哈尼族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就是很重要的文化瑰宝。

动物图腾崇拜
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其文化的积淀十分丰厚而瑰丽,其中哈尼族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就是很重要的文化瑰宝。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是哈尼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哈尼族对动物的崇拜丰富多样:以鱼、虎、鹰、蛇,龙等动物图腾为主,并且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以及表现出的民俗现象。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哈尼族人的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有所差异,此种差异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哈尼族的图腾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支系,更是重要的文化瑰宝。

追溯其起源,主要衍生于自远古时期的动物神话传说。

动物神话传说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不仅仅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还渗入到了哈尼族的各个生产生活方式、各种祭祀仪式、社会组织等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对大自然的神秘无法探知,只有通过各种神话故事来解说,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信仰,也可说成是一种宗教信仰。

在生产生活中,对大自然各种资源的恩惠,人们慢慢形成了一种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少数民族文化中图腾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

生活在元江地界附近,自称是“白宏然”的哈尼女子,无论年长老幼,都要露着肚脐眼,她们认为越显露越美善、越吉祥、荣耀;有些地方的哈尼族人,如若碰到老鹰叼走了小鸡小鸭,村民都要祭祀一天,不做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一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民俗学者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卷入这一热潮,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研究或考察过这一稀奇的文化现象。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资料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文化遗迹直至近代的各种图腾文化现象均有发现。

云南少数民族中,新平鲁魁山彝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图腾意识,滇池地区的彝族村寨和武定三台山彝族尚有较为完整的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及与此相关的神话。

滇池地区的萨咪族主要崇拜虎和龙,山地氏族崇虎,认为群体的祖先是吃虎奶长大的。

近代彝族各村寨均有在寨门立石虎的习俗,并将披虎皮作为最大的殊荣。

水边氏族传说其始祖是女人与“龙”交配而生,并有龙父人母的神话。

祭龙仪式是人们宗教生活中的盛典,不但祭水龙也祭地龙,村社后山均有神树林,林中的“龙树”是宗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攀折神树被视为掘其祖坟,将受到习惯法严酷的惩罚,甚至有杀身之祸。

恰普鲁氏族崇拜蜘蛛,认为蜘蛛曾经保护过群体的始祖;阿的氏族崇竹,传说他们的祖先在竹林中生出;阿卡氏族崇鸟,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鸟卵孵化出来的。

总之萨咪部落氏族繁多各有其名,据呗耄经书记载,原始的氏族名称尚有青牛、白马、黑熊、黄狗等氏族,亦有白鹭、青雀、黑鹰、绿水鸟等氏族。

wù@①@②山各氏族有女子与蛇交配而生其始祖的神话,九连山各氏族则有男子与牝狼结合而生族祖的传说。

云南新平鲁魁山大寨黑彝,元江沙马头及大明庵各寨彝族,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尚保留有许多的图腾名称,例如獐子、绵羊、岩羊、水牛、蛤蟆、白鸡、绿斑鸠、黑斑鸠、黑甲虫、细芽菜、香苕草、芭蕉叶及象牙、茭瓜、饭箩、猪槽等各式各样的图腾名称[1]。

时至今日,鲁魁山大寨彝族的图腾文化遗迹还十分明显,尽管由于大寨的迁徙和氏族人口的流动,他们的图腾制主要以残余的形式遗存下来,并与其它民间信仰交融混杂而汇为一流。

云南武定县万德白露等地的彝族,在三四十年代亦十分盛行图腾制,他们的氏族名称有蜂氏族、虎氏族、鸟氏族,以及獐子、白鹿、猴子、黄牛、蛇族、水族、地族、火族、风族、山族、及牛、马、鸡、羊、鸭、谷、竹、梨树、酒壶等各种氏族。

56个民族图腾介绍精选

56个民族图腾介绍精选

56个民族图腾介绍精选56个民族图饰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下面是准备的56个民族图腾精选,希望大家喜欢!56个民族图腾介绍精选【汉族】象征图案:龙凤呈祥龙和凤是汉民族最喜爱的装饰纹样。

龙是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有鳞有角,兴风降雨,被认为是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代表美丽吉祥。

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杰出。

【阿昌族】象征图案:白象驮亭阿昌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佛教经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

阿昌族民间流传白象诞生和白象归来给人们带来好运的传说,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

白象驮亭以及飘洒的鲜花,象征阿昌族人们的生活吉祥、和平、繁荣兴旺。

【白族】象征图案:大理三塔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丽蝴蝶闻名天下。

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

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传说,蝴蝶象征忠贞爱情,常见于白族传统建筑、服饰或器物的装饰图案。

大理三塔和蝴蝶图纹,是白族文化的象征。

保安族制作腰刀的历史悠久,从元代开始制作木柄皮鞘刀发展到现在制作的金属工艺刀有近800年的历史。

保安刀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以及牛角、有机玻璃、焊银、赛璐格等叠合铆成。

经过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显得五光十色。

【布朗族】象征图案:布朗三弦三弦琴是布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亦弦亦歌,亦弦亦舞是布朗族文艺的典型形式。

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的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多以三弦弹唱。

小小的三弦琴凝聚着布朗族的历史和情感,象征着纯洁、乐观和吉祥幸福。

【布依族】象征图案:大楠竹图腾柱竹子生长旺盛,古时被布依族先民奉为图腾,民间流传《竹王传说》。

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仪诸如“搭花轿”、“出生礼”、“老人逝世超度”等仪式中流传至今。

在布依族祖先崇拜的大型仪式“古夜王”中,取大楠竹作为图腾柱,图腾柱上面盘绕双龙。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56个民族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图腾信仰最早与祖先崇拜有关,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中国56个民族的图腾,简言之,就是56个民族在各自传统环境中所产生的自已民族的崇拜物。

来看看您的民族图腾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含义呢?值得收藏。

【汉族】象征图案:龙凤呈祥龙和凤是汉民族最喜爱的装饰纹样。

龙是古代传说的神异动物,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有鳞有角,兴风降雨,被认为是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代表美丽吉祥。

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杰出。

【阿昌族】象征图案:白象驮亭阿昌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佛教经典中,白象喻佛,象征吉祥。

阿昌族民间流传白象诞生和白象归来给人们带来好运的传说,并流行“百象舞”,象征白象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

白象驮亭以及飘洒的鲜花,象征阿昌族人们的生活吉祥、和平、繁荣兴旺。

【白族】象征图案:大理三塔白族居住的大理以崇圣寺三塔和蝴蝶泉的美丽蝴蝶闻名天下。

崇圣寺三塔建于唐代,是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体现。

白族有著名的蝴蝶泉的传说,蝴蝶象征忠贞爱情,常见于白族传统建筑、服饰或器物的装饰图案。

大理三塔和蝴蝶图纹,是白族文化的象征。

【保安族】象征图案:保安腰刀保安族制作腰刀的历史悠久,从元代开始制作木柄皮鞘刀发展到现在制作的金属工艺刀有近800年的历史。

保安刀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以及牛角、有机玻璃、焊银、赛璐格等叠合铆成。

经过精雕细刻、打磨抛光,显得五光十色。

【布朗族】象征图案:布朗三弦三弦琴是布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亦弦亦歌,亦弦亦舞是布朗族文艺的典型形式。

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的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多以三弦弹唱。

小小的三弦琴凝聚着布朗族的历史和情感,象征着纯洁、乐观和吉祥幸福。

【布依族】象征图案:大楠竹图腾柱竹子生长旺盛,古时被布依族先民奉为图腾,民间流传《竹王传说》。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文化习俗一、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二、哈尼族族源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三、经济生活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服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有关图腾的几个问题

有关图腾的几个问题

有关图腾的几个问题Ξ李海樱 李维宝(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650092)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昆明650011) 摘 要 图腾有原生和演生的差别,中华四夷的原始图腾被搬到天空,对应四象28宿。

由于图腾往往与先民相联系,对祖先的崇拜也与图腾崇拜连在一起甚至混为一体。

彝语支民族流传至今的图腾,从黑虎到多种动植物,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图腾演生和多次演生的反映。

以彝族、哈尼族为代表的祭山龙,原本与龙图腾无关,而与农耕和环境保护相联系。

关键词: 图腾 祭龙 环境保护分类号: P 1-090 引 言在过去100多年以前,北美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的“图腾”(To tem ,意为:他的亲族。

)被外界所认识后,西方一大批学者的研究已形成理论和流派。

中国学者研究图腾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才刚起步便转入冷落状态,直到最近的10多年里才又骤热起来,研究多以史载和田野调查为基础,成果喜人。

但就笔者寡闻,其中也有偏颇的意见,且不是个别现象,例如龙不是图腾,图腾无崇拜和遗迹等,已引起了一些混乱,莫衷一是,故而也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天文四象与原始图腾陈久金从古人的分野思想出发,对《山海经》等史籍进行研究,认为天文上的四象概念源于华夏四夷的图腾崇拜。

在今河北和河南的东部、山东大部及江苏北部范围内生活的东夷族群,以龙为图腾;甘肃、青海及陕西西部等地的西羌族群,以虎为图腾;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南蛮,由于中原部分以燕子为图腾的人群南迁,遂以鸟为图腾;由鲧部落的一部分北上进入黄河中下游以北至山东渤海一带,并发展壮大起来,改虎图腾为灵龟和鲸类,同时又与以黑蛇为图腾的涂山氏族世为婚姻,遂形成龟蛇合一。

图腾搬到天空,把原是作为天象观测标识而在黄道带附近逐渐形成的28宿,平分成4份并冠以N o.3Publicati ons of Yunnan O bservato ry 第3期1998云 南 天 文 台 台 刊1998年Ξ1997-08-08收到原稿,1997-12-09收到修改稿 李海樱女,助教。

哈尼图腾崇拜神话研究

哈尼图腾崇拜神话研究

内容摘要哈尼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一员,其文化的积淀十分丰厚而瑰丽,其中哈尼族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就是很重要的文化瑰宝。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是哈尼原始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鱼、虎、鹰、蛇,龙等动物图腾为主,并且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以及表现出的民俗现象。

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哈尼族人的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有所差异,此种差异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关键词:哈尼族,图腾崇拜,神话,演变Abstract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as the Chinese nation big family in historical glorious, its culture accumulates is very rich and is magnificent,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to the animal totem's worship is the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treasure. The animal totemism is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nature worship one kind, is the Hani primitivereligion culture important content and the form, the worship object is bountiful, by fish, tiger, hawk, snake, animal totem and so on dragon primarily, and has the folk custom phenomenon which the worship cause, the development, the worship form as well as displays. The animal totemism is one of Hani national minority initial primitive religion cultures, is also the Hani cultur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part. But in the historical advancement, the Hani clansman's totemism's object also has a difference,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reason from various.Key Word:Hani national minority Totemism Myth Evolve目录绪论 (4)一、图腾的隐喻:民族信仰的至高无上 (4)1.哈尼图腾的产生 (4)2.神圣的部落精神信仰 (4)二、哈尼族神话中的图腾崇拜 (5)1.关于哈尼族鱼,虎,蛇,鹰,龙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 (5)2.哈尼图腾崇拜的演变因素 (7)(1).环境与生产力 (7)(2).部落兼并与文化融合 (7)(3).文学艺术介入 (8)三、文学史与民俗史的交叉意义 (8)结语 (9)参考文献 (9)绪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少数民族神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中国传统文化之图腾

一图腾文化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民俗学者和文化人类学家都曾卷入这一热潮,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研究或考察过这一稀奇的文化现象。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资料十分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文化遗迹直至近代的各种图腾文化现象均有发现。

云南少数民族中,新平鲁魁山彝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图腾意识,滇池地区的彝族村寨和武定三台山彝族尚有较为完整的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及与此相关的神话。

滇池地区的萨咪族主要崇拜虎和龙,山地氏族崇虎,认为群体的祖先是吃虎奶长大的。

近代彝族各村寨均有在寨门立石虎的习俗,并将披虎皮作为最大的殊荣。

水边氏族传说其始祖是女人与“龙”交配而生,并有龙父人母的神话。

祭龙仪式是人们宗教生活中的盛典,不但祭水龙也祭地龙,村社后山均有神树林,林中的“龙树”是宗族的祖先和保护神,攀折神树被视为掘其祖坟,将受到习惯法严酷的惩罚,甚至有杀身之祸。

恰普鲁氏族崇拜蜘蛛,认为蜘蛛曾经保护过群体的始祖;阿的氏族崇竹,传说他们的祖先在竹林中生出;阿卡氏族崇鸟,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鸟卵孵化出来的。

总之萨咪部落氏族繁多各有其名,据呗耄经书记载,原始的氏族名称尚有青牛、白马、黑熊、黄狗等氏族,亦有白鹭、青雀、黑鹰、绿水鸟等氏族。

wù@①@②山各氏族有女子与蛇交配而生其始祖的神话,九连山各氏族则有男子与牝狼结合而生族祖的传说。

云南新平鲁魁山大寨黑彝,元江沙马头及大明庵各寨彝族,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尚保留有许多的图腾名称,例如獐子、绵羊、岩羊、水牛、蛤蟆、白鸡、绿斑鸠、黑斑鸠、黑甲虫、细芽菜、香苕草、芭蕉叶及象牙、茭瓜、饭箩、猪槽等各式各样的图腾名称[1]。

时至今日,鲁魁山大寨彝族的图腾文化遗迹还十分明显,尽管由于大寨的迁徙和氏族人口的流动,他们的图腾制主要以残余的形式遗存下来,并与其它民间信仰交融混杂而汇为一流。

云南武定县万德白露等地的彝族,在三四十年代亦十分盛行图腾制,他们的氏族名称有蜂氏族、虎氏族、鸟氏族,以及獐子、白鹿、猴子、黄牛、蛇族、水族、地族、火族、风族、山族、及牛、马、鸡、羊、鸭、谷、竹、梨树、酒壶等各种氏族。

虎的别称 美名 雅号

虎的别称 美名 雅号

虎的别称美名雅号华夏虎文化的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是华夏源文化之一,华夏虎的称呼超百个,堪称文化奇观。

有人认为,虎的称呼只存在于书本中,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虎的称呼是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它存在于历史中,存在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流淌中。

虎与老虎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的本名,广泛见于甲骨文——古埃及人约三千多年前才对老虎有了初步的认知,古罗马人公元前11年才第一次与威猛华丽的虎邂逅,其后以湍急、汹涌的底格里斯河“tigris”命名虎,虎的英文称呼tiger也由罗马语而来。

国际动物界到十八世纪才予定名,十九世纪初才确定属名。

对于虎字,《六书精蕴》曰:“其文从虍从几,象其蹲踞之形。

”《本草纲目》曰:“虎,象其声也。

”——所以,从虎文化的角度来说,虎字属于形声字。

“老虎”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但那时只是表示“老的虎”。

出现与虎同义的老虎之称出现在南北各民族文化大交流的宋代,苏辙作《湖阴曲》中有“老虎穴中卧,猎夫不敢窥”。

元好问有“饥虵不计撑肠裂,老虎争教有啮存”的诗句。

我们考察古今虎的称谓会发现,华夏各族各地对虎的称谓常发音la、li、lo,音如:罗、乐、洛、拉、腊、勒、牢、浪、劳、老、禄、卢、李……,譬如哈尼族称虎为哈拉,这其中居然都与“老”的发音类同。

所以,老虎一词的出现,更可能是各民族与各地语言交流融合的结果——老与虎是一个意思,这也说明华夏多民族的虎信仰具有共同的语言基础和文化源流。

与之相仿的还有李鼎超《陇右方言·释动物》的老牙子、老牙、老虞等——牙、虞也是古代对虎的称呼。

虎的民族称呼与虎图腾虎图腾曾经是华夏最广泛的存在——商代“虎方”是极其普遍的存在——唐代《蛮书》记载滇东北有“卢鹿蛮”,还有“罗部”、“罗兰部”,义为“虎之部落”。

至今我国仍有很多民族保留虎图腾,有不少民族甚至直接以虎命名。

拉祜族就是直接以虎命名的民族。

拉祜族人大多数自称“拉祜”,也有自称“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也有称“拉卡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图腾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哈尼族的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哈尼族的图腾白鹇鸟哈尼族崇奉、爱护白鹇鸟。

传说古时候有位贫病老人卧于树下,白鹇鸟衔来妙药,拯救老人,然后飞向远方。

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

哈尼族把白鹇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迁时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

梯田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

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

“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

[5]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

[5]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

“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纳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1853年(清咸丰三年),哈尼族贫苦农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县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贫苦农民在团田乡绿叶凹壁村举行起义,迅速占领了哀牢山中段地区。

1856年,田四浪领导的起义军和彝族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军共同联合作战,起义军在经济上实行“庶民原耕庄主之地,悉归庶民所有,不纳租,课税二成,荒不纳”的土地纲领,得到各族贫苦农民的拥护。

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5个“猛”地区。

1900年,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奋起反抗,焚烧了侵略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

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击退了侵略军。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两百个村寨爆发哈尼、苗、彝、傣等族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哈尼族贫农妇女卢梅贝。

1925年和1935年,法国两次出兵侵扰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逐步改土归流,推行区、乡、镇制度。

但土司区仍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无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司封建领主制度被废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带来了党中央对各族人民的热情关怀,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帮助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2年初,盘踞在哈尼族地区的土匪、特务已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创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同年,哈尼族地区成立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区、乡级的“元阳县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元阳县麻栗寨哈尼族自治乡人民政府”。

1953年,西双版纳“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

1957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与蒙自专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文化宗教信仰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

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

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

“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

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

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内死人,野兽进寨,狗爬屋顶,发生火灾等也都认为是忌日,必须停止生产,进行祭祀活动,以避免灾祸降临。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

1949年以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服饰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

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

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

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

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

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

穿高筒尖头绣花鞋。

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

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

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

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

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

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

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

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

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

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

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

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围腰,婚后改系蓝色围腰,系围腰的高低是区分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红河县叶车妇女一般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语言文字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哈尼语特点为元音有松紧之分,无长短之别;韵母多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用。

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文字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

1957年,中国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

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帮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丫口老寨的语言为标准音,对试行的哈尼文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

[11]文学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阿培:祖先,聪坡坡: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

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依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并不断充实。

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

《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

天文历法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

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节”划分之外,有物候历的划分。

物候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根据哀牢山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动物(主要是鸟、虫等)变化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及安排农事活动。

哈尼族的农事历法基本上同于夏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区物候变化轮回周期纪年,每年分为12个月,以月亮圆缺周期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于夏历。

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而逐步发展的。

据研究,哈尼族曾实行过“十三月历”,即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有两个月是各15天。

哈尼族还实行过“十月历”,即每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

上述“十二月历”、“十三月历”、“十月历”都是每年360天,与现行公历(太阳历)的365;25天略有差异。

哈尼族不是采用隔年置闰的方式解决,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设三天过年日,,一年为366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