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家谱
哈尼族
哈尼族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
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
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
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
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
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
一、哈尼族饮食民以食为天,而哈尼族的饮食更是丰富多彩。
1、米饭为主食哈尼族常年以米饭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糯米杷耙,平时一日两餐,农忙期间一日三餐,主要由家庭主妇或大媳妇承担烹调任务。
农忙期间的早晚两餐在家进食,中午饭用一只特制的竹筒、篾盒或布袋将米饭(外加适量咸菜)带到山野劳动地点吃。
玉米、荞、麦和豆类等作缺粮季节的补充。
玉米的播种面积和经济地位仅次于水稻,分黄、白、糯三个品种,每户普遍种植。
哈尼族男女均喜食生蒸饭,即二熟饭。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过一夜的大米空干水分,盛入甑内生蒸,待上气半熟后即倒入大簸箕中,洒上适量冷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撮拍打五六道之后,任其摊凉,三日五日之内逐日重蒸食用而不变质。
五十六个民族哈尼族
•
•
•
哈尼族服饰2
•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 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 “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 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 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 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 (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无巴”、“马牙” (帽 子、包头巾)、“帕洪、帕得”(衣裳、围腰)和“帕苦” (腰带)。 切弟妇女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 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裳,外套 青色左衽马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哈 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 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 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 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哈尼族腊乜支系(妇女)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 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 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用银币做纽扣或布制满襟对扣。 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围腰、裆部、裤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 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 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 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 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 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 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 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 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 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
PPT制作:张轶群、赵彦尼 PPT演讲:张师瑞、崔小芳
2016/12/09
民族简介:
•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 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 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 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 阿卡族)
文化艺术
• 居住在西双版纳境内的哈尼族多讲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于 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会讲汉语、傣语等语言。 •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造它”为冷季,“渥都” 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 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 ;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 秋,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民族建筑
•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
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
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 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 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 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 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
饮食习惯
•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 米线、卷 • 哈尼族饮食 粉和豌豆凉粉,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 角、草果一起熬粥,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 吃。 • 哈尼族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 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 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成部分。
婚俗
•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结婚 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 • 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 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 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 就算订婚了。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 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 回门后即落夫家。 •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 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 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 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 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 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 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 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 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
《尚书。
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
《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与蒙乐⼭⼀带。
唐以后⼀直到清代的⼀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名⾸见于清·康熙《蒙⾃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平等县均在哀牢⼭境,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建⽔、景⾕、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溪、通海、⽯屏等⼆⼗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
国外有⼀万⼀千余⼈,分布在越南、⽼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宏、糯⽐、糯美、各和、腊⽶、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根据本民族多数⼈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分为哈雅、碧卡、豪⽩三种⽅⾔,包括⼗余种⼟语。
⽆书⾯⽂字。
哈尼族分布的⼴阔地区,海拔约在800⽶⾄25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地肥沃,适于农作物⽣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风猴等珍禽异兽。
南糯⼭,是产普洱茶的五⼤名⼭之⼀。
红河哈尼族彝族⾃治州⾸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腰之中,⼟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和棕榈树。
哈尼⼈开垦的梯⽥,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夫⼀妻制,婚前社交⾃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今沿袭着祭寨神、祭⼭⽔、祭⾕娘等习俗。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的传统教育
• 家庭教育,长辈传授知识 • 口头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哈尼族传统教育的特点
• 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 注重实践,培养生活技能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及其发展
哈尼族的现代教育
• 政府举办学校,普及教育 • 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育发展
哈尼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 教育水平提高,文盲率降低 •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提高
哈尼族的适应策略
• 适应陡峭地形,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 适应湿润气候,发展水稻种植 • 适应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
哈03尼族的经济生活方式与
产业发展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
• 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旱作作物 • 精耕细作,梯田耕作技术独特
哈尼族农业的特点
• 水稻品种丰富,适应性强 • 梯田耕作,保水保肥,提高产量
哈尼族的饮食
• 以大米为主食,擅长烹 饪梯田鱼、哈尼糯米饭等 • 喜食酸辣,注重调料的 运用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哈尼族的社会变迁
• 封建制度时期,哈尼族社会等级森严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哈尼族的社会组织
• 以家族为单位,实行家族长制 • 家族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其建议
哈尼族的未来发展策略
• 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 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
对哈尼族发展的建议
• 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 社会参与,保护民族文化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3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 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茶文化等传承至今
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
144文化纵横从哈尼族家屋的变化看家庭的变迁今日所知,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滇南礼社江——红河、把边江——李仙江再到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亦即一般所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广阔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属横跨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山区和半山区,海拔都在1500~2000米之间,年日照时间为1000~2430小时,可谓“长夏无冬”。
可是,由于山高谷深,海拔悬殊,从山顶到河畔也时常呈现出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立体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也从山顶的11摄氏度左右逐渐升高到河畔沟谷的25摄氏度以上。
哈尼族的传统家屋形式与婚姻制度根据易变的这种自然律令的特点,哈尼族传统的家屋——蘑菇房是以泥土或土坯筑墙,房屋占地面积一般是80~100平方米,墙高4米,最上一层覆盖四斜面或三斜面的茅草或稻草顶,斜面角度为60度左右,房门大多开朝地势低凹的方向。
这样的家屋具有夏天不热、冬天保暖的特点,能给人提供充分的舒适度。
传统上,人们根据“哈尼历”来安排一年的生产作息时间。
哈尼族祖先创制的这一套“哈尼历”非常注重各地区每个月节令的变化,比如根据什么时候哪种树开花,哪种蝉在叫,来确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农活。
它还把一年分为冷、暖、湿三个季节,每个季节四个月,这些季节对应着作物生长繁殖的节奏。
三个季节中的“冷季”是从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的季节,哈尼语叫“从塔”,它是村民们农闲和休息的时间;也是很多家庭、家族提亲联姻的黄金季节。
哈尼族传统的婚礼过程——例如以元江县那诺乡那诺村的“哈尼”支系为例,一般都要经历三大程序:第一个是提亲,讨妻者的父母要找一位能言善道的媒人去给妻者的家里借提亲的名义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互对家谱,看两人是否有命结合。
这个过程一般要有二至三次的反复。
第二个是送彩礼,按照哈尼族的古规,讨妻者要分三次支付聘金予给妻者家庭,最后一次是在婚礼的当天。
聘金总额的多少既表示给妻者家姑娘的“身价”,也表示讨妻者付给妻者家庭的报酬。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哈尼族概况历史: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人口:哈尼族约有人口126.4万人。
分布: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经济: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图腾:信仰: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
礼仪: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禁忌: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风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婚俗: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
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关于哈尼族的神话故事
关于哈尼族的神话故事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和爱尔兰自治区。
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哈尼族也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他们的起源、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体系。
今天,我们将探索一些关于哈尼族神话故事的内容。
在哈尼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由一对神仙所创造的。
传说中,一个名叫“阿花”的神仙是哈尼族最早的祖先,而他的另一半则是一位名叫“阿哥”的神仙。
阿花和阿哥是非常仁慈和智慧的神仙,他们创造了哈尼族,并赋予他们智慧和力量。
根据传说,哈尼族的先祖最早生活在天上。
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飞翔的生活,他们渴望能够走出天界体验人间的美丽。
于是,他们通过不可思议的努力和智慧造出了一种叫做“风车”的幻想交通工具。
借助这种风车,哈尼族的先祖成功到达了人间。
当哈尼族的先祖来到人间后,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为了生活下去,哈尼族的先祖们努力工作、耕种土地,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忍受着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他们努力与自然界达成和谐。
在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之后,哈尼族的先祖们终于创造了稳定的生活,并为后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哈尼族的先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赋予了祖先们神圣的地位。
在哈尼族的信仰中,祖先们被尊为神明,并被供奉在祖先堂中。
哈尼族人民认为,祖先们保佑着他们,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度过生活中的艰难时刻。
除了祖先信仰外,哈尼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信仰。
其中一个重要的信仰是对自然界的崇拜。
哈尼族人认为,自然界包含着许多神圣的力量和精灵,并通过仪式和祭祀来向它们致敬。
他们相信,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他们才能获得幸福和繁荣。
在哈尼族的神话故事中,还有许多关于神灵和精灵的故事。
这些故事描绘了神灵们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
许多神灵和精灵在故事中与人类互动,为哈尼族人民带来希望和祝福。
这些故事也成为哈尼族口头传承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哈尼族的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反映了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哈尼族各支系的名称
哈尼族各支系的名称走在墨江的大街小巷或者村村寨寨,迎面走来的哈尼人服饰往往各不相同,虽然知道是同属哈尼族的不同支系,却总也无法完整对上号。
作为生活在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的墨江人,这真的不能再忍了!要是你本来就是哈尼人,就更不能忍了!为此,小编翻阅资料,收集到了生活在墨江的哈尼各支系的名称来源以及对应标准服饰图片。
看完才此文,路遇哈尼人,一语道出,岂不快哉哈尼族有自称、他称和互相称谓,情况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哈尼、僾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布都、亦车、白宏(布孔)、腊米、西摩洛、卡别、糯比、糯美、切弟、各和、哈欧、阿木、多塔等三十多种。
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
哈尼族称的产生,尤其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
总体看来,哈尼族是一个游猎、游耕的民族。
随着地缘、区域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在生产、生活中,哈尼族与其他民族混杂居住,因此演变出了多种支系,各支系的称谓也就多种多样了。
“哈尼”一词的来源首先,绝对不是“honey” !“哈尼”一词是构成飞禽虎豹和女性于人的名词的词素。
第一个音节“哈”源于飞禽虎豹的名称,表示动物类别的意思,表示哈尼人想猛兽一样勇敢、强悍;第二个音节“尼”表示“女性”、“人”的意思,是哈尼族历史上某种社会特征的反映,也是为了区别于飞禽虎豹,区别于其他动物,组成“哈尼”这个自称称谓,流传下来,成为了今天的“哈尼人”。
墨江哈尼九支系居住在墨江境内的哈尼族内部有九个支系,分别是豪尼、白宏、卡多、碧约、腊米、卡别、切弟、西摩洛、阿木。
它们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哈尼族没有文字,名称都为音译,可能在写发上会有不同)1豪尼“豪尼”,他称是“布都”、“奥梭”,哈尼语义是大哥大姐。
2白宏“白宏”,他称“布孔”,哈尼语义是掏洞,也就是哈尼族中开路、引路的人。
3卡多“卡多”也称“阿里嘎多”(不是日语哦),“阿里”哈尼语义是儿子,“嘎多”是掉队的意思,连起来意为“已掉队下的自己同胞的儿子”。
哈尼族传统文化习俗
哈尼族文化习俗一、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二、哈尼族族源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
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三、经济生活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服饰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南诏王族是哈尼族,哈尼族是哀牢族
南诏王族是哈尼族,哈尼族是哀牢族首先,哀牢后裔即南诏王族的族系命名规律都是标准、规范而典型的哈尼族“父子连名”或“父子承名”。
唐代樊绰《蛮书·卷三·南诏》所载的“八诏”族名系为:蒙巂诏:主照源,子源罗子。
【父子连名,即哈尼族】。
“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
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
……”【因无族系,从略】。
浪穹诏:丰时卒,子罗铎立。
罗铎卒,子铎逻望立,卒,子望偏矣立。
望偏矣卒,子矣罗君立。
【父子连名】邆赕诏:主丰咩,子咩罗皮。
咩罗皮卒,子皮罗邆立。
皮罗邆卒,子邆罗颠立。
邆罗颠卒,子颠之托立(案:“颠之托”《新唐书》作“颠文托”)。
【父子连名】又载:“六,施浪,一诏也,诏主施望欠……”【看其弟望千族系】还载:“七,望欠弟望千,当矣苴和城初败之时,北走吐蕃。
吐蕃立为诏,归于剑川,为众数万。
望千生千傍,傍生傍罗颠……”亦即,施浪诏:望千→千傍,千傍→傍罗颠。
【父子连名,故而其兄“施望欠”也同样】蒙舍诏:南诏八代祖舍龙,生龙独罗(亦名细奴逻)。
细奴逻生逻盛炎,炎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罗阁,【皮罗阁生阁罗凤(《唐书》中“盛罗皮”下有皮逻阁一代,此书遗漏】。
阁罗凤长男凤伽异。
凤伽异先死。
大历四年,阁罗凤卒。
伽异长男异牟寻继立。
生寻梦凑,一名閤劝。
即舍龙→龙独罗→逻盛炎(炎盛)→盛逻皮→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异牟寻→寻閤劝(梦凑)。
【父子连名】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南蛮·中》所载:六诏族孙系谱:蒙巂诏:王巂辅首无子→弟佉阳照立→子照原立→子原罗。
浪穹诏:王丰时死→子罗鐸立→子鐸罗望立→子望偏立→子偏罗矣立→子罗君立。
邆睒诏:王丰咩→子咩罗皮→子皮罗邓立→子邓罗颠立→子颠文托立。
施浪诏:王施望欠→弟望千→子千旁罗颠立。
【父子连名】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南蛮·上·中》载:“王蒙氏,父子以名相属。
自舍尨以来,有谱次可考。
”所载蒙舍诏族孙系为:舍尨→生独逻(细奴逻)→生逻盛炎→生炎阁和盛逻皮→生皮逻阁→阁罗凤立(凤迦异前死)→孙异牟寻嗣→子寻阁劝立→子劝龙晟立→弟劝利→弟丰祐立→坦绰酋龙立→子法嗣。
民族风情:哈尼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1253952⼈。
绝⼤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余分布在普洱、勐海、景洪、勐腊、禄劝、新平等地。
哈尼族⾃称很多,有“哈尼”、 “卡多”、“(亻爱)尼”、“ 豪尼”、“碧约”、“布都”、“⽩宏”等。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的语⾔,⽆⽂字。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内部⼜分哈尼、碧卡、豪⽩三种⽅⾔。
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套拼⾳⽂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都居住在海拔800⾄2500⽶的⼭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质,利⽤“⼭有多⾼,⽔有多⾼”的⾃然条件,创造了⾼达上百级的“梯⽥⽂化”。
此外,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历史: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经过漫长的迁徒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三个⽅⾔,各⽅⾔中⼜包含若⼲个⼟语。
哈尼族在历没有本民族的⽂字,新中国成⽴后创制了拼⾳⽂字。
从根本上讲,迁徒历史和梯⽥稻作是哈尼族⽂化赖以萌芽、⽣长和构建的两⼤基础。
哈尼族⽂化的所有要素,都与迁徒历史和梯⽥稻作具有内在的派⽣渊源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化的主体结构经历了数次嬗与转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三个发展阶段。
公元前3世纪以前,是前哈尼族⽂化时期。
从公元前3世纪到唐代,是哈尼族⽂化结构转型时期,这⼀时期的哈尼族⽂化,呈现出游牧与农耕并举、⽕⽂化与⽔⽂化交融共⽣的格局。
从唐宋⾄当代,是哈尼族⽂化主体结构定型时期,形成了以梯⽥稻作为中轴的新的⽂化结构。
宗教信仰哈尼族信仰⾃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着丰富的⼝头⽂学,⽆论男⼥⽼幼都喜欢随⾝携带乐器。
⽣活习俗哈尼族村寨⼤多建在半⼭腰,⼀般都是有⾎缘关系的⼏个家庭聚居⽽成。
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基墙、⽵⽊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囤粮,上层堆放⽠菜杂物。
哈尼族善种梯⽥,元江两岸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梯⽥,有的⾼达数百级,从河⾕⼀直延伸到⼭顶,像彩⾊天梯伸向天边,⼗分壮观。
哈尼文化 (1)
哈尼族的舞蹈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
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
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
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
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
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
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
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
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
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
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行。
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
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
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
红河县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围成无数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
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
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传递爱恋的信息。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
一、“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
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以下将从哈尼族的语言、服饰、建筑、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一、语言: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群的一个分支。
哈尼语是哈尼族人民的母语,它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表记。
哈尼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同的地区有轻微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理解。
二、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美丽。
男子穿着黑色的长袍,上衣是宽松的长袍,下身是宽松的裤子,腰间系着精美的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上衣宽松,下摆宽大。
女子头戴花冠,一般由红色绸带、鲜花和珠子组成,非常漂亮。
三、建筑:哈尼族的传统建筑是土楼,也被称为“人类的三维诗歌”。
土楼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用泥土、石块、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的多层建筑。
土楼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功能。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能抵御地震,因此在哈尼族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哈尼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皓月节”,也被称为“哈尼族的情人节”。
皓月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月亮祈求丰收和幸福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歌唱、赛龙舟等,人们还会品尝美食、赏月、放孔明灯,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节日。
五、民俗习惯:哈尼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
比如,在哈尼族的婚礼中,新郎要带领亲友到新娘家“抢亲”,新郎必须通过各种考验才能娶到新娘。
而在哈尼族的葬礼中,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六、音乐舞蹈:哈尼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
他们的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如芦笙、笛子、鼓等。
哈尼族的舞蹈形式独特,有手舞、脚舞、器械舞等,舞姿热情奔放,节奏欢快。
哈尼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语言、服饰、建筑、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音乐舞蹈都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风貌。
金平县哈尼族分布及其支系称谓
金平县哈尼族分布及其支系称谓金平的哈尼族是全县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县12个乡2个镇的214个村民小组中,有17552户807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27%,处于汉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拉祜族分布的中间地带,这使哈尼族与周围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于种植多种农作物,农作物以稻谷为主,少部分地区以玉米为主,水田一般都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还普遍种植豆类、红薯、芋头、芭蕉芋等杂粮和蔬菜。
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业。
金平的哈尼族有八个支系:1、糯美糯美分布于马鞍底、勐桥、大寨、沙依坡、十里村、阿得博、金河镇6乡1镇的107个村民小组中,有8331户40080人,占全县哈尼族总户人口的49.62%。
2、糯比糯比分布于金河镇、十里村、铜厂2乡1镇的23个村民小组中,有2114户9377人,分别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12.04%和11.61%。
3、多尼多尼分布于老集寨乡的马撒斯、白乐寨、大竹棚等7个村民小组中,有759户3152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3.9%。
4、阿梭阿梭分布于老集寨乡的李老冲、多沙、白马寨、白沟、南拉、沙啰6个村民小组中,有331户1349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1.67%。
5、腊咪腊米分布于老集寨、者米2个乡的20个村民小组中,有1903户8693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10.76%。
6、格合(包括老勐乡他称的啊珞)格合分布于铜厂、营盘、老勐乡的24个村民小组中,有2218户9953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12.32%。
7、国昨国昨分布于者米、勐拉、金水河2乡1镇的26个村民小组中,有1853户7953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9.85%。
8、哈备哈备居住在者米拉祜族乡的哈备村民小组中,共43户218人,占全县哈尼族总人口的0.27%。
注:(李玉龙/文)2012年数据,图文无关,不匹配。
哈尼文化
西双版纳哈尼族常用语汉字注音部分一、名称《称谓》(一)已固定的部分:1、格朗和;2、嘎汤帕;3、爱尼;4、阿卡;5、哈尼;6、地名(以国家统一的地理名称为准);7、姓名(历史人物以大家统一的汉字为准,在世的人物以身份证上的姓名为准);8、注音时以全州统一的格朗和哈尼族乡苏湖丫口老寨基准音调为标淮音。
(二)、已商定的部分:(2012年10月26日午)1、称谓:(1)、阿皮(奶奶)(2)、阿波(爷爷)(3)、阿妈(母亲)(4)、阿达(父亲)(5)、阿多(哥哥)(6)、阿粗(嫂子)(7)、阿尼(弟妹)(8)、阿布、阿明(女孩)(9)、阿利(男孩)(10)、阿祥(姐夫)(11)、阿活(姑妈)(12)、阿威(舅舅)(13)、阿门(阿姨)(14)、阿若(叔叔)(15)、措哈(大人)(16)、然谷(年轻人)(17)、明达(漂亮女孩)(18)、然达(英俊小伙)(19)、阿威(先生)(20)、阿门(女士)(21)、明奴(小姐)(22)、内门玛(谢谢)(23)、叫沙多阿(你好)(24)、的博蹉(歌舞)(25)、滇杭唱()(24)、阿气古(唱山歌)(25)、霞依依(民间唱法)(26)、合杂(吃饭(27)、记八哆(喝酒)(28)、老博(茶叶)(29)、老扛(寨门)(30)、嘎汤帕(过新年)(31)、红秀阿培(节日)(32)、耶苦扎(节日)(33)、尼爬(巫师)(34)、贝毛(神职人员)(35)、巴及(铁匠)(36)、桑爬(官)(37)、然朗(百姓) (38)米杭(社会) (39)桑博召然(学生)(40)帕懂(书)(41)、西双版纳哈尼族学会(Sivrsawvrbana Haqniq/Aqkaq Dzanduqan) (42)、敬酒调(色色—色—色)(43)、把张(开会)(44)、嘴玛(会长)(45)、的博蹉。
二、哈尼族历法:一年分为三季,(1)、残岗(冷季10、11、12、1月份);(2)、角拉(暖季2、3、4、5月份);(3)、艳昂(雨季6、7、8、9月份)3、月份:一月份:Ghaeqla庚拉 Gartanr Aqpoeq嘎汤阿培二月份:Oerla伟拉三月份:Boeqzovq奔若 Khmqxeevq Aqpoeq红秀阿培四月份:Khmqxeevq红秀五月份:Tsaqngawq蚕俄六月份:Ghanrla昂拉七月份:Tseirla且拉 Yaerkuq Aqpoeq耶苦阿培八月份:Cawqla雀拉九月份:Yawla腰拉十月份:Siqyaev形烟十一月份:Nanqyaev南烟十二月份:Tanrla汤拉4、数字:达(零)、提(1)、尼(2)、送(3)、而(4)、啊(5)、国(6)、夕(7)严(8)、维(9)、且(10)、亚(百)捌(千)、闷(万)5、十二生肖:喝(鼠)、牛(牛)、哈腊(虎)、唐拉(兔子)、朗(龙)、献(蚁)、忙(马)、要(羊)、妙(猴子)、然(鸡)、客(狗)、牙(猪)三、元祖族谱(已经统一的部分)2010年1月20日商定1、宋米窝2、窝屯雷3、屯雷宗4、宗模燕5、模燕差6、差提锡7、提锡利8、利跑奔9、跑奔吾 10、吾牛然11、牛然措 12、措摸威 13、摸威尊 14、尊唐盘四、胞族谱系(未统一)1、唐盘漫:漫—妈—妈2、漫合贪:合—航—活;贪—汤—3、合贪姐:姐—4、姐利鸟:鸟—5、鸟起腊:起—齐—气;6、腊贪奔:奔—7、贪奔孙— 8、奔孙连:孙—连—莲—联9、连龙播: 龙—播—波— 10、播嫫波:嫫—模—11、嫫波威:威— 12、威音:音—因—13、音当:当— 14、当且:且—15、毛给:毛—给— 16、给曾:曾—增—争17、曾当:当— 18、当参:参—仓19、参优:优一 20、优片:片—21、片游:游—由— 22、游归:归—威—23、归兰:兰—腊— 24、兰然:然—25、然格:格—哥— 26、毛梭:毛—忙—27、威若; 28、若灯:灯—得—德29灯洋:洋—羊--扬 30、洋突:—五、谱系分支(宗族或家族)1、连龙博:播—波—2、连拉热:拉—啦3、热拉齐:齐—4、齐拉呢:呢—5、汤说妈:说—6、说妈热:热—7、热鸟:鸟— 8、热减:减—见9、播嫫波: 10、嫫波香:香—相—11、香如:如— 12、如练:练—炼13、炼车: 14、嫫波梯:梯—替—15、梯三彪:彪—标— 16、彪妈热:妈—吗17、者:脏— 18、者威:者—19、者着:庄—着— 20、者表:表—21、者洛:洛—罗— 22、嫫波威:23、威音:音— 24、音当:当—25、当且:且— 26、毛给:毛—嫫—27、给且: 28、嫫波先:先—29、先威:威— 30、威拥:拥—31、拥扁:扁— 32、当仓:33、仓先:先—鲜— 34、壹娘:壹—鱼娘—35、壹鸟:鸟— 36、更白:更—白—37、标通:标—通— 38、气们:气—亲—门39、标小:小— 40、维朗:维—朗—狼41、普别:别— 42、维见:43、街达:街— 44、汤处:45:汤苗:苗— 46、着北:47:着颜:颜— 48、乌巴:49、鱼夏: 50、阿克:51、墨达;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家谱
-------便于记忆的哈尼族家谱
家谱主要是记录家庭的发展历史,但其社会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哈尼族的家谱是使用“父子连名”家谱。
这就是一种特殊的家谱。
父子连名制家谱,其实质,是父系制家庭结构、血缘及财产继承关系的体现;其形式,是父亲名字的后一个字(音节)做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
例如:黑嘎(父名)———(大子名)嘎唠———唠筛(孙名)……(二儿子名)嘎普———普伟(孙名) ……(三儿子名)嘎处———处克(孙名) ……这样,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
哈尼族是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的文化靠的是口耳相传、代代沿袭,靠的是记忆和特殊的记忆方法。
父子连名家谱就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
在这些民族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一个父子连名的谱系。
特别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父子连名家谱这种便于记忆的家庭发展结构方式就成为其血缘财产继承关系和维系家族的重要特征。
但它代表和反映着一种以血缘为线索,绵延久远的家庭发展脉络,体现着哈尼族父系家庭这种以男性为主的父、子、孙……纵向血缘家庭结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这种家庭的纵向血缘结构,是社会的细胞性结构,也即社会结构的微缩体。
由于哈尼族家谱直接涉及父系血缘、权威和财产的继承,它是极为敏感和极其重要的。
因此当一个哈尼男婴降生,一系列围绕为这个男婴命名的繁琐、奇异的礼俗即告展开。
哈尼族宗教文献《斯批黑遮》云:“孩子取名要趁早/过了三晚做记号/到了七天名取好/请来邻
居好伙伴/叫来同宗各父老/一寨之主的局麻(头人)/欢欢喜喜聚拢/为新生的婴儿送蛋来/蒸一甑糯米饭/为婴儿做记号/杀只肥母鸡/给婴儿来取名/蛋黄擦嘴唇/米饭鸡蛋搓脚心。
”在男婴出生后一周举行命名仪式,届时要请来全寨的各家男性家长、同宗的所有男性成员,由寨内最有权威的大摩匹(大巫师)来背诵家谱,并为婴儿取下与家庭父子连名谱系相连的名字。
对婴儿命名的重视,表明哈尼族对血亲、对财产的稳定传袭和继承以及对家庭乃至家族的重视,唯有此一社会的基本细胞,才是自己最亲近、最可靠安全的栖息地和庇护所。
哈尼族的家庭为父系制的小家庭,极少有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哈尼族奉行“树大分枝”的家庭分化原则。
儿子结婚则分居另过,按照父子连名制的规矩,凡儿子都继承家庭的直系血亲名字(即连名):长子继承家庭的父权权威和家庭较多的土地;长子以下儿子继承部分土地,最小的儿子则不从老家庭分出,与父母一起生活。
父母死后,小儿子继承父母的一份土地和原有的住房。
每一代人都分出若干小家庭,即分出若干小的家支,每一家支都与父子连名谱系相连接,也和大家庭、家族相联系。
这是极为复杂又特别清晰的血亲关系网,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家谱来区分与另一社会成员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难怪哈尼族称父子连名谱系为“抽钩”(意为台阶或阶梯)。
这是一部巨大的关系网,一部巨大的社会结构图。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哈尼族一背诵自己的家谱,就知道自己处于社会大家庭的什么位置,就能得到相应的礼遇。
通过对各地、各哈尼族不同
支系的父子连名谱系对照,即从共同的祖先———初末屿依次往下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到某一地区、某一支系是在某一代的某一祖先那儿分出去的。
比如:我自己可背诵我的十九代的家谱(含我父亲但不含我自己),按一代25年计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这个在咱们中国有几个民族能做得到。
所以,哈尼族父子连名制所体现的家庭、社会血缘结构,对于哈尼族个人、家庭、氏族,以及整个民族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哈尼族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说,家谱是记录家庭发展历史的,也是记录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的。
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不同,所创造的家谱形式就有不同,所反映的社会面、文化面也不尽相同。
哈尼族的家谱就很能说明问题。
原稿来自:王清华《云南日报》(本人已作修改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