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静电场》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静电场》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黄晖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
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理解电场强度。
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
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
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建议: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课时第二节:库仑定律一课时第三节:电场强度二课时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三课时第五节:电势差一课时第六节: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一课时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一课时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二课时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二课时二、教材总体分析及特点(一)本章知识呈现的整体线索任何场的描述都要从两个角度来描述,一个是力的方面;另一方面是能的方面。
本章的内容是电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后两章(恒定电流和磁场)的准备知识。
本章的核心内容,简单概括为“六个二”:电场强度和电势这两个概念,具体研究点电荷电场和匀强电场这两种电场,有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两个基本规律,介绍电场线和等势线两种图线,讨论静电感应和电容器两个具体问题,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两种运动。
基本概念多而抽象,是这一章的突出特点。
针对这个特点教材注意从具体情况出发引入概念,注意适当的论证;注意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弄清概念的物理意义。
如电场强度的概念,学生应该明确的知道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电场的强弱。
相同试探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受到电场力小的点,电场弱。
理解抽象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一定要把事实、背景弄清楚。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ppt课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九年级全册:
• 共有18个单元( Section A, Section B and Self check ),其中包括3个复习单元。
• 九年级处于初、高中衔接的重要转折时期,为 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册在每个单元的后 面还设置了具有跨文化内容的语篇及相关的练 习。
• 三是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 学规律。
• 五是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 技进步的新内容。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Section B包括:①词汇扩展
②新旧语言知识综合运用
•
③同步阅读
④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
⑤创造性活用所学语言的各类课堂活动
Self check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国内英语教学改革转变趋势
• 课程总体目标转变:单一的学科教育目标---全 人教育(人格统整、人际关系良好、爱与关怀:情感教育、自我实 现、重视自由)为目标;升学教育---终身教育;关 注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与渗透的问题。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构成的因素是非常丰富的。
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片面解读教材带来的弊端,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全语文”的教学。
为此,我校语文教研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学阶段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实行细化分解,制定出教学目标双向表——《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师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根据课程标准分成五大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3.了解图形的全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掌握两个三 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5.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问题解决的理由,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和 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6.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 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 的对称图形。
•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 圆的轴对称性质。
三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角
形 丰
三角形全等的表示及特征
富
三角形的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的 情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尺规作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
景
图
形 图形全等的概念
的 图形全等特征
全 图形全等应用 图案设计 等
(三)本章主要教学目标
1.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折、拼、画)、想象、推理、交流 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 力)。
2.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 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相关行性质。 4.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 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 欣赏轴对称图形,在探索轴对称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 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
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黑板、国旗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和面的大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采用“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模仿说出国旗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桌、数学书封面等身边实物的面积,进一步认识面积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进而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课标及教材分析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 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课标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便更好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 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
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这些手段简单易用,适合大部分课程的 教学。
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02
教材分析
教材概况
01
02
03
教材定义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 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教科书、讲义、教学参考 书、辅导材料等。
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 习的依据,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重要工具。
教材的构成
一套完整的教材应该包括 封面、目录、正文、插图 、附录、参考文献等部分 。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标实施建议
整合教学资源
结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体差异和需求,采 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评价与反馈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 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及时反 馈评价结果,以帮助学生改进学
教材的实用性
教材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解读
——代数部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代数部分教材编排分 三个阶段:
一、前期渗透、孕伏阶段( 1—4 年级 )
二、集中生发、形成、发展、应用阶段(5上)
三、后期拓展、应用阶段(5下—6下)
一、前期渗透、孕伏阶段 ( 1—4 年级 )
册数 教学内容 填未知加数(第70 页、71页) 7+( )=10 6+( )=8 第81页第4题、第 109第5题 (题型同上) 地位作用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用 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是对 新知识的高度概括,也是 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 应用。
用字母表示圆 的周长、面积 计算公式: 六 c=πd或c=2πr 上 S=∏r2
用方程解分数 除法问题 六 例1、4/5X=28 上 例2、 X+1/4X=25 (1+1/4) X=25 用方程解鸡兔 同笼问题。
(3)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凸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 解方程的优势。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三、后期 拓展、应用阶段(5下—6下)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用字母表示长 方体正方体的 五 体积计算公式: 下 V=abh V=a· a· a=a3 V=sh
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自觉用字母表示 计算公式,对新知识高度概括。 也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 应用。
册 数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运用转化思想将含 解比例 有未知数的比例式转化 六 例2、X:320=1:10 为方程,运用解方程方 下 例3、1.5/2.5=6/X 法解题。
比例尺 (用解方程方法求 实际距离)
用比例解决问题 (正、反比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到例3)学生在前学习前面教材基础之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学生在已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并认识中括号,通过“你知道吗”知识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
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租船问题,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建议1.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以“为什么要用加(减、乘、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运算的意义。
新课标的解读与教材分析
二、中年级教材分析:研课标 说教材。
三、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课标解读。
四、结合新课标就某一课题说说教学设计。
问 题思 考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天有幸与专家组的老师们再一次重温《小学语文新课标》,知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因而在目标一项,建议由“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具体地讲,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切合学生学习的目标。
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还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新课标的解读与教材分析
主 题
新课标的解读与教材分析
主讲人
学
习
摘
录
一、一二年级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解析课标,研究教材的方法
解析课标,研究教材的方法
解析课标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研读课标:首先要全面了解课标的要求,对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有清晰的认识。
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各项技能的标准。
2. 分析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研究,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分布及其逻辑关系。
3. 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理解教材表面的信息,还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
4.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如果当地使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课标和教材。
5. 利用教参和网络资源:教参通常会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和教材。
同时,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资料,可以进行查找和学习。
6. 实践反思:在完成课标和教材的解析后,要进行实践和反思。
可以将自己的解析与他人的经验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方法更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7. 持续学习: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
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学习,关注教育的新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对课标和教材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有疑惑的地方。
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把握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教学内容分析:是一篇揭示科学规律的文言文,文章通过和尚、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河中石兽在何处的不同结论,告诉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推想,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媒体教具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1103401课程名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主用教材分析学时/学分:16/1先修课程:《数学教学论》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开课教研室:课程论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限选课程 ,是学生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特征。
课程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提升主用教材分析、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地从事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会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方法,理解中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掌握数学课程的结构、内容、设计思路,会用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掌握一些数学主用教材分析的方法与技巧,熟悉一种版本数学主用教材的内容体系,能够开展主用教材分析和研究。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进行教学设计。
部分内容以讲授为主,部分内容以学生讨论为主更多的是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力求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标践行建议的基础上阅读教科书、释译教科书、分析教科书、研究教科书,深化对数学课标与教科书的理解.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查(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目标与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主要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等方面透视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实现的主要目标及建构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基本理念,握数学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在具体内容上的体现,理解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结构的要点,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复习题库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2.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3.“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你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这条基本理念?一、灵活运用教材,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还有待于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入无限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死板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灵活地运用教材,灵活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课前谈话。
二、通过生活事例,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开发教学资源,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我们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学习中,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蓝鲸的重量、学校为社会已培养的学生总数、运动场的占地面积。
这样,我将教材中的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数读法”在生活中普遍应用。
四、模拟现实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模拟现实的情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
教学用数学时,利用学生喜欢郊游的心理,先出示几幅秋天的图片引入秋天到了,秋天好漂亮,你想不想到郊外去走走,看看秋天的美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活动画面和学生喜欢的动物画面,用栩栩如生的动画和真实的画面,营造郊游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处在欢乐的表演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调动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4.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索、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个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5.“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6.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试验和实践的结论)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和推理过程。
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
7.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一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8.数学中的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有类比法和归纳法.9.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即从个别的或特殊的实物所作的判断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10.类比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即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判断他们在别的质上也可能有这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思维形式。
11.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
12.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三段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答: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三段论”是由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和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三部分构成.13.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法.14.数学思维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特殊化、系统化、类比、归纳、演绎、想象和直觉等。
15.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答: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确定所遵循的原则有: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16.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要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17.课程目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第三学段(7-9)的目标是什么?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9.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性质是什么?答: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20.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什么?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1.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什么答: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