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进步。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5. 课文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在山的那边》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4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实录反思及评课稿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实录反思及评课稿1 在山的那边1青岛邢德华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根本要求,做到读音精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完成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打算: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异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盼望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商量“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商量的方法,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舞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刻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根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援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商量、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商量。
a. 商量,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梦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学生通过商量,以上重点词语根本可以正确理解。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词语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巩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 句型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2)学生进行句型练习,巩固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5. 主题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考察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观察山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初一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实录反思及评课稿优秀教案
初一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实录反思及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渴望。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把握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渴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心中的“山”是什么?如何去追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鼓励,共同成长。
四、教学实录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优点: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深。
2.不足:课堂讲解部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3.改进措施:在课堂讲解环节,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评课稿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讲解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七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为了实现理想,你们会付出怎样的努力?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追求理想的课文。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想要登上山顶?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朗读感悟(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我”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2.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2. 提醒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深入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 学生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我”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最终实现理想有什么影响?七、联系生活(5分钟)1.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教案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山的象征意义。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思考: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在山的那边》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山的象征意义的资料。
参考问题:提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材料课文《在山的那边》打印稿。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和总结。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40分钟):导入(5分钟)+ 阅读理解(30分钟)+ 讨论(5分钟)第二课时(40分钟):分析(10分钟)+ 讨论(20分钟)+ 总结(10分钟)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其他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
电影欣赏:观看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电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课文。
6.2 教学活动小组分享: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象征意义或修辞手法,向全班分享并解释其含义。
《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1 语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语言知识:1. 掌握下列词汇:climb, peak, shadow, star, village, valley, stream, bush, pine, oak, cave。
2. 学会运用以下基本句型:(1) There be 句型。
(2) How高级比较级…句型。
(3) It is + adj. + to do sth. 句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朗读、理解、翻译和写作有关本课文章的内容。
1.2知识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理解、翻译和写作活动,充分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语言知识:掌握下列词汇:climb, peak, shadow, star, village, valley, stream, bush, pine, oak, cave;学会运用下列基本句型:There be 句型;How 高级比较级…句型;It is + adj. + to do sth. 句型。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听说活动,理解、翻译和写作活动掌握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3.1 pre-reading谈论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mountain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实现知识的预测和保存。
3.2 reading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
1. 学生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解释生词。
2. 逐段分析课文,学生理解生词。
3.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出转换好的词语,或3-5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初一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教案1、要求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解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到达熟读成诵;2、体会“为抱负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化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生疏,提升自己的思想生疏,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培育同学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同学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肯定对将来布满了新的憧憬和憧憬。
追求奇特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格外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奇特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吵闹憧憬,长大后照旧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日,诗人虽然已很多次见过童年时所憧憬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照旧遥不行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老师检查预习(同学沟通、稳固)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爬山〞有何象征意义〔“海〞指的是抱负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方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抱负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抱负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方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由于我听到海照旧在远方为我喧腾/——那洁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体会感知:联系上下文,品尝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教学方式:老师配乐朗读,同学带着问题听读,然后争辩答复、相互评论、补充(可由老师鼓舞同学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同学在听读争辩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树立追求梦想、勇往直前的信念。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掌握基本语文知识。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山”的记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练笔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山”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环境,增强他们的感知和体验。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教案的充分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教学生涯,实现个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一篇实用的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解读《在山的那边》这篇文章。
2.学会通过描写的语句,构建意境,感受诗意美。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会通过语境推测生词的意义。
3.学会从诗意美入手,品味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通过描写的语句,构建意境,感受诗意美。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复印件。
2.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先放一张描绘大自然美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向往。
Step 2:创设情境(10分钟)教师用课件呈现一张山水画,带着学生感受这张画中的意蕴。
然后,教师根据画面跟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山水之美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
Step 3:分析文章(15分钟)教师将课文《在山的那边》展示在课件上,并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
然后,教师分段解读,让学生理解每段的意义以及与画面的呼应。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要点。
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1.练习:学生分小组,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句子,描述自己向往的大自然风景。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表演。
2.讨论:学生与同伴共同讨论,以什么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更美丽。
Step 5: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巩固:学生通过参观学校附近的自然景点,在小组内拍摄美丽的风景照片,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注解。
然后,学生交流展示。
2.拓展: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500字的作文,描述自己向往的大自然风景,并通过描写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这种美。
作文内容可以包括景色、气味、声音等。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表演。
六、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1.描绘大自然的美。
2.自己向往的大自然风景。
2023最新-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优秀7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范文优秀7篇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课题《在山的那边》总课时2第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幻灯片)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
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
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教案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课文大意及主题思想的把握。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山的那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谈谈对大自然的感悟。
(2)让学生欣赏相关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3)思考并回答:“山的那边是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存在被动学习的情况?4.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故事。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线路严谨力度适中,既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又有趣味性,适合初中生阅读并加深对革命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改革。
2.理解内战年代形势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及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1.教师先将小说整体浏览一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百折不挠”精神。
1.2.教师请学生阅读小说,师生进行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逐步挖掘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1.3.教师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描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主旨。
2.教学方法2.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2.教师以展示PPT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印象深刻。
2.3.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课堂操作4.1 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及复习,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有所准备,如控制学生课堂活跃状态,防止学生闲聊,提高课堂效率等。
4.2教学展示1)PPT展示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小说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对情节理解的重复性阅读。
2)人物造型展示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用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及相关心理描写。
4.3 课堂练习1)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主旨。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撰写作文,将思考记录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评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五、评判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采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评分,阶段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或评价,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大山的画面。
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二、检查预习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⑴ “铁青着脸”:拟人。
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
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的读出诗句的语气。
2.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
3.具有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领会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1. 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诗歌语言。
2. 本文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借助形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蕴藏在“山”“海”的深层次的内涵。
1.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2. 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教法】1. 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
2. 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字面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准确把握山海等形象是诗歌语言与思想情感的联结点,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点.。
3. 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运用课件海洋的图片音像等,使之对这两种意象的特征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4.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情景氛围.【学生学法】 1.抓住诗歌中的”山””海”,理解全文2.根据诗歌的形象及其感情内蕴的发展脉络背诵全文3.课后的字词,研讨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学教具】多媒体、CAL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一.整体感知全诗1.导入.师:同学们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的?没见过的说一下你脑海里的海是什么样的?生:海很大,一望无际,波涛汹涌,与天相接,有许多动物,还有植物!师:那你们想不想去?山里的孩子想不想看海?生:想,山里的孩子一定想去看海了!师:那同学们见过山吗?生:见过太行山,九里山,还有云台山,等好多山!师:对我们焦作是一个多山的城市。
有云台山、神龙山、凤凰山,九里山等等,而我们就在九里山的山边。
那我们一起看图片“山”来想一想看到山你想到了什么?生:山是高大的,雄伟的,险峻的、连绵不断的……山里边有树木、花草,有矿产,有珍惜的植物,和在大山里住的人!师:好,我们对山的了解很多,那么我们想一下:山路是什么样子的?生:没有修的路,弯曲的,看不见尽头的,很陡的……师:好同学们,大家看路是这样的不好,那么山里人想去山那边容易吗?他们相对来说是什么的?生齐:不容易的,他们是封闭落后的。
师:那山里的孩子想出去吗?生:想!师:的确山里有丰富的资源,可是也很落后,所以山里的孩子都很向往山外的世界,因为山外有着无数的新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从山里走出的作家王家新写的文章,《山的那边》体验一下山里孩子的心思!。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十分钟读课文,查字典)师:谁来朗读生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出示课件并点名朗读生字词 )生: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ā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师:有没有错误?生(部分):扎下,不该读zā应该读zhā师:这是个多音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
请大家到课文中把这个词找出来,并把整个诗句读出来。
生:诗句是“一颗从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有的学生读zhā,有的读学生读zā)师:到底应读zhā还是zā?为什么?教师用眼睛搜寻并暗示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立即有个学生拿出字典来查,教师点头表示赞许,更多的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来查,不一会儿,就查到举手了。
生: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在诗中应读zhā而不是za,“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师:对,应读zha。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生放声齐读生字3.范读: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体会诗歌的含义)师: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4诵读师:老师读完了,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我们一起来读以下,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好不好?生(齐):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的点头说“好”,有的摇头。
教师请摇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师:为什么会这样?生:读的遍数少了。
生:因为是齐读,所以难度较大。
一个同学读快了,大家都跟着全读快了,就没有感情了。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去读,通过反复品读更好的领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味,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从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得到美的感受和有意义得人生启示。
)二.挖掘形象内涵师:现在我们深入的体会诗歌的内容,请大家分小组读讨论三个问题:1.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山"和"海"的只有表面意思吗?他们深层的意思是什么?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各表达什么意思? 它们有何联系?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师:好,同学们讨论完了,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论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信念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师:对,"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信念如果"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谁再来说一下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从内容、时间、象征意义上说!生:从时间上: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从内容上: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生:从象征意义上: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谁来说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要实现理想的愿望。
生:要不怕困难。
师:这首诗就是教育我们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三、品读第一诗节师:咱们再看一下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一诗节大家一起读,读时注意诗的基调!然后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画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师:大家讨论好了吗?生 (齐):好了!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生纷纷举手)生:为什么作者会写“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生:我知道"痴想"写出了作者自己儿时的好奇,神往山外的世界,从小就有追求新天地的理想。
师:对,谁还有疑问?生:“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为什么是“铁青着脸”呢?师:我们想一下作者自己翻过了那座山后依然看到呢还是山时的失望的情绪。
这时他的心情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心情沮丧。
师:为什么是心情沮丧的?生:作者本希望看见大海,可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所以作者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作者心情很不好,这时候看的山就像在怎么样啊?好象在笑他是痴心妄想,幼稚可笑是不是?生(齐)是!师:谁完整的说一遍?生:作者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还是山,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所以作者心情很不好,这时候看的山也好象在笑他是痴心妄想,幼稚可笑是不是?师:好,但你怎么看出作者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生:因为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对,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
感伤的时候,看见的东西都是感伤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师: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生:怨恨妈妈。
师:怨恨?“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生:不……不是怨恨,是带点怨意,有些埋怨吧。
生:我认为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生:说明“我”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师:对,怨恨比怨意或埋怨的词义重多了,用在这里显然不太恰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得体。
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不理解的句子,好的句子也行!生:有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师:谁知道?告诉他!生:我想是因为小时候想到山那边是海,爬山是为了看海,有怕别人笑他,没有告诉别人。
所以是"隐秘的想望"师:对是这样的,你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问你们一句"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生:作者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