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咬文嚼字——朱光潜》
语滥调,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
用词用句——运思布局——人生态度
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人”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段的改写
文字和思想 情感关系密 切 ,对文
“僧推月下门”一句 用字不同,不同意味 的推敲
《惠山烹小龙团》三、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四句的剖析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
是什么?
朱光潜在文中所论述的“咬文嚼字”指 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阅读或写作上对字句斟酌锤炼。
为什么?
朱光潜为什么提倡大家要“咬文嚼字”?
请阅读课文,找出他所列举的事例,并说说它 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剥啄 岑寂
qìn
清沁
yùn jiè
蕴藉
làn
俗滥
bà
zĭ
灞桥 付梓
qiáng
王嫱
dú
尺牍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解析 :
A.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
文嚼字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
绘 景 象 点作用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 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 的流水流向远方。
咬文嚼字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业”。
什么是“咬文嚼字”:(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学是艰苦的事
所以,要
贬义褒用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咬 文 嚼 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 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
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 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 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 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 《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 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 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 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 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 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 “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小处不可随便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卢梅坡《早梅》
五、赏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第五段) 6、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 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 7、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第七段)
《咬文嚼字》.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二、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改后失去了: 射,终不能入。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三、贾岛吟诗
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贬义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 《诗论》 《谈美书简》。《西方美 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联想的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文学是艰苦的事……
2.文章共举几个实例?说明哪些道理?
5个 前三个是关于文字修改的, 后两个是关于词语联想意义的。
一、郭老改字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3.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陈述句 不够味 感叹句
6.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的意境各是什么? 答:
“推”字表示的是孤僧步月归寺。一个倍 感静寂的夜晚,孤僧便有兴致于月下独往独 来。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归来,便自行 将门推开。着一“推”字,很见他的自在无 碍。“敲”则表明寺里或有人应门。来者仿 佛是乘月色相访的友人,很是冷清了,便不 甘寂寞,乘着月色造访,着一“敲”字,更 显出友人造访带来的声响,也衬出山林的静 谧。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 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 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 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咬文嚼字》——朱光潜
《咬文嚼字》——朱光潜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咬文嚼字》——朱光潜谈读书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高中议论文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朱光潜摘自《咬字嚼字》。
无论是读还是写,单词的困难在于确定和控制意义。
词有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
例如,烟雾的直接含义将被那些见过燃烧身体的烟雾的人所理解。
这只是《尖刻的话》的节选朱光潜无论是读还是写,单词的困难在于确定和控制意义。
词有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
例如,“烟”的含义将被那些看到燃烧身体的烟的人理解。
但其关联的含义是模糊和难以捉摸的。
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寺内烧香、“一股烟与水”、“万柳烟”、“烟凝暮山紫”、“青田日暖玉生烟”等多种境界。
直指的含义包含在字典中,就像一个月亮轮子,这是显而易见的和真实的;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充分利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是最容易被误用的。
联想来自习惯。
习惯总是喜欢走熟悉的路。
熟悉的道路阻力最小,吸引力最大。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学习啦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期望对你有关怀。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示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争辩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推断,而且还必需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依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争辩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的确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假如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推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赞美语,表现着猛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推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愿定就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一、字音识记 憎恶(zēng) 镞(zú ) 付梓(zǐ)
基础知识
讥刺(jī) 锱铢(zīzhū) 岑寂(cén) 灞桥(bà) 尺牍(dú
多音字 倒嚼(jiào) 嚼 咬文嚼(jiáo)字 咀嚼(jujué)
乘
下乘(chéng) 千乘(shèng)
剥 晕 藉 鲜
剥啄(bō ) 剥皮(bāo) 圆晕(yùn) 晕倒(yūn) 狼藉(jí ) 蕴藉( jiè ) 鲜艳(xiān) 鲜见(xiǎn)
2.作者借用“韩愈劝贾岛改诗”的典故的作
用是什么? 作者且用此典故,强化突出了炼字的重要 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在作者看来,用“推”或
“敲”各自不同的意境分别是 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第五段大意
以“推敲”故事为事例,分析
“推”和“敲”产生的意境不
第四段大意
以《史记》中记载的李广射虎
为例,说明字句的选用必须准 确地表达感情,同时文字要斩 截有力,趣味无穷,失去了趣 味和斩截便索然无味。
第五段分析
1.第五段第一句话的作用。 用“有些人”的肤浅见解引出自己的观点,
进一步强调论述的重点:更动了文字,就 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 而变的。
善用联想,可使意蕴丰 富,产生美妙的艺术效 果 字的联想意义最容易无 用而产生流弊,文学创 作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者 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严谨 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 看它表达效果,而不是 繁简,有时候看似平淡, 却有丰富的意思 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 着眼,重要的是捕抓自 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咬文嚼字》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
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 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
作者认为:
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
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也
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
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
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
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 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 化。
“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
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 成
“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
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
公仆了。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 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 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 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 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 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 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 “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
《咬文嚼字》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 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 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 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 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 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 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 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苏小妹 苏东坡 苏东坡 苏小妹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拓展: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 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 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 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 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 伤感的心情。
朱光潜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 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 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 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 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 “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 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 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 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 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 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 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 尴尬。
1、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女, 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 白,施朱则太赤。”
2、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话,无疑是很对的。
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word文档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朱光潜《咬文嚼字》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心随 思处 索留
自刻 励苦
出推 新陈
炼时 吻求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的高低密切 相关。
•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反应是要不得的。
昨夜( )枝开。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明末皇帝曾送给重臣洪承畴一副对联以表彰他, 后来洪承畴变节降清,有人在此对联上各加一个字 来讽刺他。怎么加呢?
皇恩浩荡 (矣!)
臣节如山 (乎?)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实例④—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水中清茶,味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水中明月,视觉)
指读书应力求广博,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 要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 得渊博的知识。
—“炼字”题型答题模 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画面)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来。(点手法)
①营造了某种意境
第四步:(析作用/情感) ②增强了感染力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 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 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 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 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 词典上的解释是含贬义的。
朱光潜(1897--1986)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理解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理解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该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该段的论述层次。
3.该段举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是想证明什么论点?4.该段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哪些?【答案】1.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①首先提出该段的中心: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①接着解释什么是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①最后从两个方面阐释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两个特点,重点阐述了联想意义难用的特点。
咬文嚼字朱光潜(共10篇)
咬文嚼字朱光潜(共10篇)咬文嚼字朱光潜(一):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咬文嚼字朱光潜(二):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文章主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咬文嚼字》提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现象,通过品味语言,主张讲究文字的运用,倡导以咬文嚼字的谨严,通过斟酌文字来调整思想和情感.咬文嚼字朱光潜(三): 《咬文嚼字》朱光潜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他分别用了什么例子提高对文字的分析理解和使用能力.郭沫若改剧本,李光谢虎,还有推敲的故事咬文嚼字朱光潜(四): 朱光潜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他对认真做学问求学的人很尊重,也对后来的要做学问与求学的人很期待! 告诉大家,一切都来之不易,需要认真努力!咬文嚼字朱光潜(五):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阐述论点时,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论证方法以举例论证为主咬文嚼字朱光潜(六): 分析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3段这番话不免噜索.自会明白.第4段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5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第6段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不致落入下乘以上四段分析都从 1段意 2中心论点 3分层 4论证方法 5修辞手法这几方面分析【咬文嚼字朱光潜】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二、问题探究 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咬文嚼字朱光潜(七): 关于朱光潜《咬文嚼字》的专升本文的一个阅读理解题40.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请问答:A.这里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析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B.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主要有什么不同C.从《大学语文》所选的诗词中,举一例来说明什么是文字的直指意义,什么是文字的联想意义.长安的10灞桥飞絮,絮凝是指柳絮,霸桥,双方有很多的柳树,每到春天,风吹柳絮.咬文嚼字朱光潜(八): [高中课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所论述的“咬文嚼字”究竟是什么意思1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2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 3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实质思想和情感的调整,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环境不同.咬文嚼字朱光潜(九):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柳岸灞桥什么意思【咬文嚼字朱光潜】长安十景之一,霸桥飞絮,絮指柳絮,霸桥两岸有很多柳树,每到春天,有风吹起柳絮.咬文嚼字朱光潜(十): 赞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的观点的古诗文或名言名句比如说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阅读答案《咬文嚼字》节选朱光潜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
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
“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
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
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response)。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